龍岩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索 引 號:LY00100-0301-2014-00005分 類:發展規劃發布機構:市政府發文日期:2014-06-13標 題:關於印發龍岩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文 號: 龍政綜〔2014〕171號主 題 詞:

關於印發龍岩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字體:[ ] 瀏覽次數: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龍岩經濟技術開發區、各新區、園區管委會,市直各單位:《龍岩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已經市政府第三十五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龍岩市人民政府2014年6月13日(此件主動公開)龍岩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4年6月目錄前言第一章城鎮化發展現狀與態勢第一節 發展現狀...............................(6)第二節 主要問題...............................(7)第三節 發展態勢...............................(8)第二章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第一節 指導思想...............................(10)第二節 發展目標...............................(12)第三章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第一節 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15)第二節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15)第三節 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18)第四章優化城鎮化布局形態第一節 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20)第二節 加快發展縣域城市........................(23)第三節 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24)第五章強化城鎮化發展產業支撐第一節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26)第二節 推進產城融合互動........................(27)第三節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28)第六章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第一節 健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31)第二節 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33)第三節 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建設....................(35)第四節 提升城鎮發展品質........................(37)第五節 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水平....................(40)第六節 加強城市社會治理........................(42)第七章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第一節 推進城鄉統一要素市場建設................(45)第二節 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46)第三節 加快建設新型村莊........................(47)第八章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第一節 推進人口管理制度改革....................(50)第二節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51)第三節 創新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52)第四節 健全城鎮住房制度........................(53)第五節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制度....................(55)第六節 創新行政區劃管理體制....................(56)第七節 完善區域協作機制........................(57)第九章強化規劃實施保障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59)第二節 強化政策統籌............................(59)第三節 加強監測評估............................(60)前言《龍岩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十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福建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龍岩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龍岩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編製。本規劃按照「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更要紮實,方向要明,步子要穩,措施要實」的要求,突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需要產業支撐」等關鍵性問題,正確把握政府與市場、傳承與創新、宜居與宜業的關係,為走出一條有深厚內涵、有閩西特色、有現代品位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提供行動綱領。本規劃是指導龍岩市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規劃。規劃期為2014~2020年。第一章發展現狀與態勢當前龍岩市城鎮化正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準確研判其城鎮化發展的新特點、新機遇、新趨勢,積極應對城鎮化面臨的風險挑戰,有利於明確未來龍岩市未來城鎮化的發展方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第一節發展現狀「十一五」以來,龍岩市大力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堅持走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新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城鎮化率逐年提高。2013年全市城鎮常住人口131.32萬人,比2005年增加25.83萬人,增長19.7%;市域城鎮化率50.9%,比2005年增加12.4個百分點。——城鎮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2013年全市建成區面積為103.08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36.37平方公里。其中,龍岩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45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長50%。——城鎮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鎮水、電、氣、路、通信等基礎設施水平顯著改善;人均居住、公園綠地面積大幅增加,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1 城市(縣城)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變化情況表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2005年2012年用水普及率(%)95.1097.40燃氣普及率(%)91.1396.44人均道路面積(㎡)10.7212.88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平方米)32.0740.42污水處理率(%)48.1583.0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41.4298.5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7212.88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接收隨遷子女比率(%)95.6797.1病床數(萬張)0.971.36——小城鎮試點及特色鄉鎮建設成效顯著。近年來,龍岩市按照「規劃先行、功能齊備、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保障一體」宜居城市綜合體目標,推進省、市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以及「321」特色鄉鎮創建,初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顯、生態優美的工業強鎮、商貿重鎮和旅遊名鎮。古田鎮、湖坑鎮、中山鎮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古田鎮還被評為全國特色旅遊景觀名鎮,高陂鎮被國家發改委列入第三批全國改革發展試點城鎮,永福鎮台灣農民創業園升格為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第二節主要問題當前,龍岩市已步入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伴隨著發展步伐的加快,龍岩市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城鎮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後。2013年,全市城鎮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少9.8個百分點,比全省最高的廈門市少37.8個百分點;在四個山區市中,比三明市少2.7個百分點,比南平市少1.7個百分點,比寧德市少0.9個百分點,位居全省九個設區市最後一位。——城鎮化空間發展不平衡。在全市七個縣(市、區)中,只有新羅區的城鎮化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6.9個百分點,其餘六個縣(市)的城鎮化率都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長汀、武平、連城、上杭、永定五個縣的城鎮化率均不到50%,最高的新羅區與最低的永定縣相差29.5個百分點。——城鎮化發展質量不高。在2003~2013年10年間,全市非農業人口增加7.64萬人,平均每年僅增加0.76萬人。在2013年全市302.55萬戶籍人口中,市鎮非農業人口93.36萬人,僅佔全市戶籍人口的30.85%,低於全市城鎮化率20.02個百分點。這一數字蘊含著全市有近40萬的農民工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第三節發展態勢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正處在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要時期,也處於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機遇和挑戰,龍岩市應從全局視野、戰略高度做好統籌部署,突出新型城鎮化重點,把握新型城鎮化節點,用好新型城鎮化平台,努力走出一條有深厚內涵、有閩西特色、有現代品位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城鎮化發展空間仍然較大。不僅全市城鎮化率居於全省末位,而且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人口城鎮化不徹底、土地城鎮化高於人口城鎮化、發展方式粗放、區域發展不協調等一系列問題,龍岩的城鎮化發展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城鎮化引擎作用日益突出。推進城鎮化將帶動龍岩市房地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建設,直接擴大對第二產業中的冶金、建材、建築、裝備製造等行業的需求,並加速提升對房地產、現代物流、設計規劃、諮詢服務、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的需求,同時為養老產業、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從而有利於龍岩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城鎮化轉型發展渴求更加緊迫。傳統的城鎮化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高消耗、高污染,模式粗放,客觀上不具有可持續性,必須創新發展模式。龍岩市未來的城鎮化發展,應從「人的需要」出發,走城鎮化引領、工業化主導、農業現代化築基、信息化深度滲透的「產城融合」之路,走中心城區、縣級城市、小城鎮和鄉村的協調發展之路,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道路。第二章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按照國家和省新型城鎮化規劃的戰略部署,從龍岩具體市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科學有序、積極穩妥地推動龍岩市城鎮化健康發展。第一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建設為主體形態,推動中心城市、縣域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走具有閩西特色的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為加快建設美麗、開放、幸福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堅實基礎。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以人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合理引導人口流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不斷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使全體居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四化同步,統籌城鄉。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和人口集聚相統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優化布局,集約高效。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以綜合交通網路和信息網路為依託,科學規劃建設城鎮,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合理控制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緊湊發展,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生態文明,綠色低碳。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文化傳承,彰顯特色。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歷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切實履行政府制定規劃政策、提供公共服務和營造制度環境的重要職責,使城鎮化成為市場主導、自然發展的過程,成為政府引導、科學發展的過程。——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市政府統籌總體規劃、戰略布局,加強分類指導;縣級政府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抓好貫徹落實;尊重基層首創精神,鼓勵探索創新和試點先行,凝聚各方共識,實現重點突破,總結推廣經驗,積極穩妥紮實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第二節發展目標——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有序推動農村人口向中心城區、縣城等城鎮轉移。到2020年,力爭龍岩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與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更加優化。做大做強龍岩中心城區,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依託信息網路及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充分支撐城鎮化健康發展,促進城鎮產業和人口集聚度逐年提高,形成以中心城區為龍頭、縣域城市為骨幹、省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鄉鎮和「321」特色鄉鎮為依託的城鎮體系結構,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縣城特色化和競爭力顯著提升,小城鎮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到2020年基本形成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框架。——城鎮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到2020年,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消費環境更加便利,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優良,飲用水安全更加保障,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其中,龍岩市(含縣城)建成區綠地率達39%,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重50%,龍岩市(含縣城)公共供水普及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9%。——城鎮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戶籍管理、社會保障、住房保障、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行政管理體制、財稅體制、城鎮建設融資機制更加完善,逐步形成城鄉居民有序流動、安居樂業的制度環境。表2新型城鎮化發展主要指標指 標2012年2020年城鎮化水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9.406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0.6048基本公共服務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接收隨遷子女比率(%)97.1099城鎮失業人員、農業轉移人口、新成長勞動力免費接受基本職業技能培訓覆蓋率(%)-≥95城鎮常住人口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65.10≥90城鎮常住人口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96.6698城鎮保障性住房常住人口覆蓋率(%)15.40≥25基礎設施龍岩市中心城區公交出行率(%)-35龍岩市(含縣城)公共供水普及率(%)97.4099龍岩市(含縣城)污水處理率(%)83.0195龍岩市(含縣城)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5399城市寬頻接入能力(Mbps)4100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100資源環境人均城鎮建設用地(平方米)100左右≤100城鎮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重(%)-50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20龍岩市(含縣城)建成區綠地率(%)38.3439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標準的比例(%)-≥70註:①中心城區:根據《龍岩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和現狀發展,中心城區範圍東至翠屏山、南至坎市、西至蛟洋、北至白沙。包括主城區和三大新區(古蛟新區、永豐新區、龍雁新區),總面積2545平方公里。②「-」為暫無統計數據。③城鎮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等。④人均城市建設用地:國家《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規定,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標準為65.0—115.0平方米,新建城市為85.1—105.0平方米。⑤城市空氣質量國家標準:在2000年標準基礎上,增設了PM2.5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調整了PM10、二氧化氮、鉛等濃度限值。第一節推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按照尊重意願、自主選擇,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業轉移人口真正能在城鎮安居樂業。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及時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問題。完善全市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實行以居民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為基本依據的戶口遷移政策,滿足農業轉移人口特別是新生代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的預期和選擇。建立鄉鎮(街道)公共地址登記戶口服務,方便廣大群眾的實際需求。第二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漸進的原則,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由主要向本地戶籍人口提供轉變為向常住人口提供,逐步解決在城鎮就業居住但尚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問題。——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促進體系,完善就業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將有轉移就業願望的農村勞動力納入公共就業服務範圍,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免費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政策諮詢等公共就業服務。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依託閩西職業技術學院、龍岩技師學院等中高等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建設一批農民工實訓基地,開展政府補貼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規劃期內每個農民工至少得到一次免費的基本職業技能培訓。強化企業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崗位技能培訓責任,足額提取併合理使用職工教育培訓經費,落實職業培訓資金直補企業政策。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和專項職業能力證書,並按規定給予職業技術鑒定補貼。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和法律援助,發揮各級解決企業工資拖欠問題聯席會議作用,維護農民工勞動權益。——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面,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鼓勵農業轉移人口積極參保、連續參保。依法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允許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當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或新農合。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範接入城鎮社保體系。強化企業繳費責任,擴大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城鎮職工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比例。健全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合作機制,開辦各類補充性養老、醫療、健康保險。——改善基本醫療衛生條件。根據常住人口配置城鎮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納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免費提供健康教育、婦幼保健、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控、計劃生育等公共衛生服務。加強疾病監測、疫情處理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按照與戶籍人口同等待遇原則,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納入城鎮醫療救助範圍。——保障隨遷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權利。建立健全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為學生學籍轉接提供便捷服務。堅持以流入地政府負責為主、以城鎮公辦中小學為主,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各縣(市、區)政府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範疇,足額撥付教育經費。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按照相對就近入學原則,通過電腦派位等方式統籌安排在公辦學校就學。對未能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保障隨遷子女在普惠性民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面向隨遷子女招生的民辦學校,依法享受與公辦學校同等的優惠政策。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促進民辦學校提高辦學水平。將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納入當地普惠性學前教育,納入免費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範圍。所有高中應逐步面向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開放招生,農業轉移人口集中且高中資源較為緊缺的縣(市、區)應積極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實現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平等享有參加中考、高考的權利。——拓寬住房保障渠道。採取分類保障辦法,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通過廉租房、公租房、租賃補貼等多種形式改善農業轉移人口居住條件。完善商品房配建保障性住房政策,新建商品住房項目應當按商品住房總建築面積的10%比例配建公共租賃住房。綜合運用投資補助、財政貼息、稅費優惠等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運營,對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運營按規定免收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大中型企業單位可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各類企事業單位可將閑置住宅房屋和騰出的非住宅房屋按規定改造為符合標準的公共租賃住房。農民工集中的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可以建設住宅類或宿舍類公共租賃住房,鼓勵探索園區內企業出資、園區管理機構組織代建,按企業投資比例分配的公共租賃住房投資模式。第三節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機制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合理分擔成本,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成本共擔、協同推進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建立政府、企業、個人成本分擔機制。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類,明確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市縣政府要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公共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設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努力推動企業落實農業轉移人口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職工技能培訓投入,依法為農業轉移就業人口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城鎮社會保險、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等,並按照規定承擔相關費用,提升融入城市社會的能力。——合理確定各級政府職責。市縣兩級政府負責制定本行政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具體方案和實施細則,出台落戶標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承擔相應財政責任,增強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參與機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建設包容性城市。提高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農業轉移人口代表和委員的比例,積極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參加黨組織、工會和社團組織,有序參政議政和參加社會管理。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參與社區公共活動、建設和管理,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及其隨遷家屬的人文關懷,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強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第四章優化城鎮化布局形態進一步強化中心城市的區域帶動作用,堅持組團式、集約式、內涵式發展,形成以中心城區為龍頭、市域副中心城市和縣域城市為骨幹、特色鄉鎮為依託的城鎮體系結構。第一節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圍繞打造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向東主動融入廈漳泉大都市圈,依託廈漳泉龍城市聯盟,實現統一協調、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向西擴大與江西贛州、廣東梅州等合作,增強輻射帶動和綜合服務能力,加快形成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一主、三新、一衛」的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優化提升主城區。優化調整功能區規劃。按照「跨越發展、組團結構、內居外產、生態契合」的布局模式,強化板塊發展理念,全力打造「中部公共中心板塊」、「東部人居板塊」、「南部旅遊文化板塊」、「西部商貿物流板塊」、「北部展覽城板塊」等五大功能區。加快推動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和外遷。實施「優二進三」、「退城進郊」等工程,著力推動低端製造業、低附加值企業向主城區以外工業園區轉移,著力推動污染企業儘快關停、技改升級或外遷,將主城區打造成為機械裝備總裝和研發中心、新能源新材料研發中心、電子信息等產業基地。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圍繞打造海西區域性物流節點的目標,加快推進中國(龍岩)農產品物流交易城、龍岩中外運綜合物流中心、萬全物流配送中心、閩西汽貿城、閩西建材城等,構建龍岩現代物流園區;大力培育商業中心區、專業特色商業街,積極創建中心城市電子商務園區,加快推進龍州物聯網產業園等項目;繼續推進「引銀入岩」工程,大力引進金融機構、證券機構、保險公司、信託公司、融資擔保公司、投資銀行等專業性金融服務機構,加快建設閩粵贛邊區域性金融中心。優化提升城區宜居環境。嚴格保護城區周邊不宜建設的生態保育區,合理布局各類綠地,加快連通東寶山-翠屏山-天馬山-濕地公園-蘇區公園-紫金山東西軸綠道和奇邁山-仙宮山-龍岩大道綠道-鷹山南北軸綠道,加強中央蘇區公園、翠屏山、東寶山、中甲片區等地礦山整治工作;加快慢道、人行天橋、排水排污以及菜市場、加油加氣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公交首末站、綜合樞紐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建設適宜創業、創新、居住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壯大三大新區。加快推進古蛟、永豐、龍雁三個新區建設,形成三個新增長區域,打造聯接中心城市與縣域城市、城市與農村的城市發展組團,推進中心城市擴容提質,切實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為建設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強大引擎。古蛟新區。充分發揮紅色旅遊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努力將古蛟新區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在城市空間結構上,規劃建設古田、郭車、梅壩、蛟洋、步雲、溪口六個組團和旅遊文化、工業發展、商住城市三個板塊。規劃至2020年人口達9萬。永豐新區。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努力將永豐新區打造成為龍岩中心城市重要產業基地。在城市空間結構上,依據主導產業和生態隔離原則,形成以高陂為核心,以虎崗為後花園,高陂、坎市、培豐三個城市組團協調發展的「一核三組團」結構。規劃至2020年人口達15萬。龍雁新區。充分發揮交通、產業、生態和資源優勢,加快建設廈門龍岩山海協作經濟區,打造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核心區。在城市空間結構上,以沿龍雁城際快速通道為發展軸,雁石和白沙-蘇坂為雙核,萬安和岩山為兩翼,構築「一軸雙核兩翼」的空間格局。規劃至2020年人口達13萬。——提質發展永福衛星城。依託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重點發展高山茶、花卉種植和農業休閑觀光旅遊產業,全力推進永福田園農家樂休閑區、高山避暑休閑區建設,加快推進道路建設、舊街景觀改造、公園綠地、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土地整理等一系列項目建設,提高城鎮品位,建設成為龍岩中心城市的「高山後花園」。規劃至2020年永福鎮區人口達3萬。第二節加快發展縣域城市將加快發展縣域城市作為優化城鎮規模結構的著力點,按照「科學定位、突出優勢、彰顯特色」的原則,強化城市理念,彰顯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對接中心城市和周邊區域,引導產業和人口向縣域城市聚集。——做強市域副中心城市。長汀縣城依託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資源和產業發展優勢成為引領市域北部發展的副中心,上杭縣城依託紅色旅遊、礦業及加工形成引領市域西部發展的副中心,漳平城區依託交通條件和產業資源形成引領市域東部發展的副中心。長汀縣城。依託福建龍岩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區長汀產業園區、福建(龍岩)稀土工業園、福建晉江(長汀)山海協作產業園和長汀城區、河田副城區建設,實施北拓南擴戰略,形成長汀—大同—策武—河田「一城、一帶、三組團」的空間結構,建設閩贛邊界現代工貿生態旅遊城市。上杭縣城。沿汀江兩岸布局,形成由中心片區、水西片區、南崗片區和張灘片區組成的城市空間結構,發展成為紅色旅遊勝地、礦業及加工基地和濱江園林城市。漳平城區。以現狀漳平城區為基礎,以向東、向南為主,向北和向西發展為輔,規劃形成「雙心四區」的組團式布局結構,發展成為以資源深度開發和加工為主的現代化江濱園林城市。——做大縣域中心城市。擴大永定、連城、武平三個縣城的城區規模,加快推動農村人口向縣域中心城市聚集。永定縣城。作為龍岩市域南部發展的重要節點,重點強化「旅遊綜合服務中心」、「山水園林式宜居住區」兩大城市職能,實施「東連、西擴、南延」,形成「一中心三組團」的帶狀組團式空間結構,建設山水園林式宜居旅遊城市。連城縣城。作為龍岩市域西北部發展的重要節點,依託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冠豸山的開發建設和連城機場帶動,實施「北進西拓、適度東移」 ,形成「一心一體、兩翼四大板塊」緊湊型生態城市空間格局,建設海西旅遊度假城市。武平縣城。作為龍岩市域西南部發展的重要節點,以內環為中心,逐漸向外拓展,形成「一心、一環、一帶、二個次中心、四個發展區」的空間發展布局結構,建設以邊界物流集散、貿易為主的工貿城市。第三節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按照「規模適度、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的要求,紮實推進省市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以及「321」特色鄉鎮創建,著力打造經濟強鎮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次中心,培育「小縣城」。鼓勵試點鄉鎮在管理服務、財稅、土地、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戶籍、就業、金融等領域先行先試、不斷創新。選擇若干區位條件好、吸納人口較多、經濟實力較強的小城鎮,實施擴權強鎮改革,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並支持建設相應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加強遠離中心城市、縣城的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拓展面向「三農」的市場服務網路。第五章強化城鎮化發展產業支撐立足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積極發展城市經濟,探索服務經濟新模式,不斷優化提升城鄉產業結構,夯實城鎮化發展的經濟基礎。第一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圍繞構建城鎮化戰略布局,加快推動生產要素向中心城市、縣域城市、省級綜合改革發展試點鎮和特色鄉鎮聚集,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協調推進城鎮和產業共同發展。——培育發展「一縣一優勢產業」。根據城鎮資源環境承載力、要素稟賦和比較優勢,全面推進「一縣一優勢產業」發展,大力推動縣域現有產業做大做強,實現縣域產業「特色突出、縣域互動、協作發展、整體優化」。其中,新羅區全力發展以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為重點的機械製造產業,2020年產值力爭突破200億元;永定縣依託永豐新區平台,合力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2020年產值力爭突破1000億元;上杭縣全力發展金銅優勢產業,2020年產值力爭突破1000億元;武平縣全力發展以不鏽鋼加工為重點的機械製造優勢產業,2020年產值力爭突破400億元;長汀縣依託稀土工業園平台全力發展稀土優勢產業,2020年產值力爭突破400億元;連城縣全力發展光電新材料優勢產業,2020年產值力爭突破130億元;漳平市全力發展機械裝備製造優勢產業,2020年產值力爭突破100億元。——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淘汰落後過剩產能,積極培育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附加值高和就業容量大的製造業等都市型工業,有效推動人才、技術和資本向城鎮流動。實施「產業龍頭促進計劃」,以龍工、龍凈、新龍馬、紫金礦業、金龍稀土等企業為龍頭,延伸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提升城鎮要素資源的集中度。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位造業對研發機構、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積極爭取國內外企業來龍岩設立區域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結算中心,擴大規模、提升水平,提高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增強城鎮經濟活力。第二節推進產城融合互動強化產城融合,統籌工業園區、產業基地、大型居住區與新城建設,加強產業發展與新城建設互動融合,實現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強化規劃科學引導。各類園區要納入城鎮統一規劃,打造一批城鎮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產業示範園區,逐步形成城區以第三產業、工業園區以第二產業、城鎮外圍以城郊型現代農業為主,由內向外的「三二一」產業布局。——加快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積極倡導「多鎮一園」發展模式,實現產城聯動發展。加強產業園區建設與縣城、試點鎮、特色鎮建設的有機銜接,發展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宜業宜居的產業新城,促進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推動城鎮化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著力提高城鎮服務業比重,強化服務業重點地段、重點園區、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四大載體」支撐,積極發展現代商貿、休閑旅遊、文化創意、物流配送、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以服務業推動城鎮發展的擴容提質;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並重、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並舉,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增強城鎮經濟活力;鼓勵中心城區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不斷增強城市現代服務業向廣大農村輻射能力,協調推進城市服務業和農村服務業共同發展。第三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用先進適用技術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拓展農業,著力推進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著力建設綠色農業基地。提高水果、茶葉、蔬菜、食用菌、生豬、家禽、淡水魚等特色優勢產業的專業化生產能力和標準化生產水平,重點培育河田雞、連城白鴨、槐豬、漳平水仙、武平綠茶、咸酥花生等一批特色農產品綠色農業基地。——加快發展設施農業。重點推進果蔬、食用菌、畜禽、林業和漁業五大設施農業,鼓勵引導在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台灣農民創業園、福建農民創業園及福建農民創業示範基地投資建設設施農業。支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新建連片規模設施食用菌棚(房)和果蔬智能溫控大棚、溫室大棚;支持生豬產業減量提質工程的生豬養殖環保設施、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支持花卉示範企業和苗木示範企業(基地)建設,扶持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支持建設省級標準化設施漁業產業園。——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大力推廣山頂戴帽、山腰茶果竹、茶林間作、果林間作,配套適量牧沼果(林、竹、草)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加快實現「從荒山—綠洲一生態家園」的水土流失治理目標;大力推廣直接還田、過腹還田等農作物循環利用技術,深入實施肥葯減量增效控害工程,從源頭上防止農業面源污染;大力推廣「牧—沼—果」等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以茶葉、水果、蔬菜、水稻、生豬、淡水魚等農產品為重點,加快推進—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農業准化示範基地建設。——積極發展休閑農業。突出抓好以採摘、農耕體驗和觀光旅遊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節會,突出打造一批集新村建設、生產經營、旅遊觀光、垂釣餐飲、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和「美麗鄉村」綜合示範項目,突出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和人文優勢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專業鎮村,加快發展休閑觀光旅遊農業。——完善農業經營流通體系。統籌規劃農產品市場流通網路布局,重點支持重要農產品集散地、大宗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和交通使利地區市場建設。加快推進以城市標準化菜市場、生鮮超市、城鄉集貿市場為主體的農產品零售市場建設。健全覆蓋農產品收集、存儲、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支持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擴大農批對接、農超對接範圍,培育新型流通業態。強化農產品地理標誌和商標保護。第六章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圍繞推進新城鎮化的戰略部署,重點實施「交通、能源、市政、水利、信息、環保」等六項提升工程,不斷提高城鎮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和市政公用設施現代化,持續優化人居環境,逐步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第一節健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圍繞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現代化,以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國省幹線公路和管道運輸網為骨架,不斷加強鐵路、公路、機場之間的銜接配套,提高組合效率,發揮整體優勢,構建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引導城鎮體系集約協調發展。——加快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贛龍、南三龍、浦建龍梅和長泉等幹線鐵路建設,進一步完善我市鐵路網布局。持續推進漳永高速、廈蓉高速漳州天寶至龍岩蛟洋段擴容工程、古武高速龍岩段等高速公路網建設,開展廈蓉高速永定聯絡線、建(寧)長(汀)武(平)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八縱十一橫十五聯」國省幹線公路、城市外環路和綜合交通樞紐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國省幹線城鎮擁堵路段治理改造工程。加快推進物流園區、紅坊陸地港、客運場站、公交樞紐場站建設;大力發展民航業,加快推進龍岩冠豸山機場擴能改造工程、龍岩通用機場建設。——加快構建快速通道網路。推動交通資源整合,加快推進龍岩中心城市通往古蛟新區、永豐新區、龍雁新區、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道路快速通道建設,強化中心城市與各組團間及重要城鎮的便捷交通聯繫。加強鐵路、公路與公共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完善集疏運系統與配送系統,實現城市內外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銜接。——改善縣城和小城鎮交通條件。加強縣城和小城鎮與交通幹線、交通樞紐城市的連接,加快國省幹線公路升級改造。推進新一輪國省幹線公路網和農村公路網規劃項目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撤渡改橋、危病橋改造,加強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加大對農村客運、城鎮公交站點建設力度,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提高小城鎮與農村主要公路交通的通達便捷度和安全可靠性,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和服務向農村延伸。到2020年,通鄉鎮公路基本實現三級及以上達標,有條件地區通鎮、村客車基本實現公交化。——拓展連接周邊城市的綜合通道。加快以鐵路、高速公路為骨幹,以普通國省幹線為基礎,與民航、管道交通共同組成的對外交通骨幹網路建設,加強龍岩市與贛州市、梅州市、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等周邊城市的連接,將龍岩市打造成閩粵贛邊區域交通樞紐中心。重點推進跨省鐵路、公路等重大交通項目的統籌規劃布局和協同建設,促進省際間重要交通通道的貫通銜接。第二節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著眼於滿足未來城鎮化發展需求,科學規劃城鄉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就業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不斷滿足城鎮居民的服務需求,增強對人口集聚和服務的支撐吸引能力。——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完善中心城區、縣城和中心鎮中小學布局規劃,新建和擴建學校項目優先安排到城鎮化進程和學齡人口增長較快的地區。推進「名校辦分校、老校帶新校、強校扶弱校」等辦學模式,促進中心城區教育資源配置向新區延伸,探索建立中心城區優質學校對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城鎮、「三區兩園」學校的掛鉤幫扶機制,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實施中心城區、縣域城區中小學擴容建設工程,加快龍岩一中分校、北城中小學、龍岩外國語學校、廈門大學龍岩附屬學校(龍岩正興學校)等一批公、民辦學校建設;實施「學前教育發展行動計劃」,在新區、舊城改造和城鄉結合部新建公辦幼兒園,或通過「回購」小區配套建設幼兒園用於舉辦公辦幼兒園;引導普通高中向城市、縣城集中辦學,推進普通高中布局調整。探索建立片區房地產開發配套建設中小學校制度。——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科學布局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城市大醫院之間分工協作、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市第一醫院新院建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促進三個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市級統籌衛生項目和資金適當向三個新區傾斜。積極支持長汀、上杭、永定等人口大縣建設三級綜合醫院。採取對口幫扶、託管、聯合辦醫等方式,建立中心城區三級醫院與新區醫院、縣城醫院的醫療綜合體。實施市、縣、鄉鎮、社區醫療網路信息惠民工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加強公共文體設施建設。繼續推進城市標誌性公共文體設施建設,高度重視社區普及性公共文化事業發展,不斷增強城鎮公共文體服務供給能力。加快推進龍岩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長汀客家首府博物館、上杭客家緣文化中心、連城海峽客家論壇中心、永定海峽客家文化城、武平閩粵贛文化生態城、漳平宣傳文化中心等縣級大型文化設施以及各縣區城市綜合體育中心、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其他公共服務項目共建共享。儘快啟動建設數字圖書館和數字電影院。——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鄉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設施建設。建設一批以提供養老服務為重點,集孤老供養、孤兒養育、優撫保障、社會救助、精神衛生、社會養老等功能於一體的社會福利中心。加快推進市、縣福利中心二期,推動新設立社區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積極推進農村敬老院、幸福院建設。到2020年以前力爭使全市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達40張以上。加強勞動就業公共設施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平台建設。第三節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建設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加快推動市政設施建設從形象與功能並舉向功能型轉變,提高市政公用設施水平及運行效率,全力打造適應現代化城市發展需要的市政設施綜合體系。——加快推進主城區路網建設。堅持新建、擴建、改造並舉,通過內通「斷頭路」、外聯環城線的辦法,緩解主城區內部交通壓力,逐步形成幹線與支線相銜接,內環與外環相配套的城市道路交通網路體系。加快建成大外環通道,將龍騰路、南環西路、羅龍路等靠近城市核心區道路上的大型貨運車輛向外疏導,緩解交通壓力。加快推進龍岩大道高架橋及龍岩大道三、四期工程、龍騰北路五期、解放北路延伸段、青竹路、青雲路、華蓮西路、犀牛路、興業路、東發路、浮東路、蓮庄路三期、天馬中路、金雞路二期、紅田路、五星路、龍騰南路二期、龍豐路等城市規劃區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推進各類交通方式無縫銜接,建立以大運量快速公交系統為主體、其他交通方式為補充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提高城市出行效率。到2020年,中心城區公交出行率達35%。——統籌推進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統籌協調電力、通訊、給排水、供熱、燃氣等地下管網建設,推行城市綜合管廊,新建城市主幹道路、城市新區、舊城改造和各類園區實行城市地下管道綜合走廊模式。加強城市防洪設施建設,加快城市排水管網、排澇泵站和排澇河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完善城市排水與暴雨外洪內澇防治體系,提高城市應對極端天氣能力。——完善供水、供氣、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鎮水源地保護,堅持「廠網並重」,加快城市供水設施建設和改造,擴大公共集中供水設施的服務範圍,到2020年實現中心城區和縣城公共供水普及率99%,省市綜合改革試點鎮、「321」特色鄉鎮公共供水普及率95%以上。加快城鎮天然氣管網、液化天然氣(壓縮天然氣)站等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大中型沼氣、生物質燃氣,到2020年中心城區、所有縣城全部使用天然氣。城鎮建設和改造優先採用分散式能源,逐步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促進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加強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加快完善城鎮垃圾收集運輸處理體系,實現縣縣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廠),鎮鎮建成垃圾中轉站,不斷提高城市、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水平,到2020年龍岩市(含縣城)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加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提標改造力度,加快推進九龍江、閩江、汀江流域1公里範圍內建制鎮和土樓保護區範圍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中心鎮區污水處理全覆蓋,到2020年龍岩市(含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建立健全便民利民服務網路。加快推進城鎮商業網點規劃建設,配備商品交易市場、批發零售業、餐飲住宿業等必備的商業服務業網點設施,明確市鎮的中心商圈和社區層面的網點布局,切實保障居民生活必需的商業服務業業種、業態不缺失。優化社區生活設施布局,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築面積的比例不低於10%,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平價菜店、家庭服務中心等在內的便捷生活服務圈。合理布局建設城市停車場和立體車庫,新建大中型商業設施要配建貨物裝卸作業區和停車場,新建辦公區和住宅小區要配建地下停車場。加強障礙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建設公益性菜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第四節提升城鎮發展品質堅持「以人為本、綠色低碳、集約發展、彰顯特色」的原則,加快綠色城鎮建設,以人文建設促城鎮提品,以智能化促城鎮提質,打造形象精緻、內涵豐富、品位高雅的新型城鎮,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推進宜居環境建設。加快提升城鎮「三邊三節點」。「三邊」(山邊、路邊、水邊)整治要按照「顯山、露水、透綠、靚景、潔凈」的要求,突出互通互聯,親近山水,織綠成網,打造城市景觀走廊;「三節點」(城市中心節點、市民活動節點、交通樞紐節點)突出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控制城市天際線、輪廓線、景觀線,強調建築風格、景觀風貌、整體效果和環境特色,塑造城市「客廳」、「門戶」形象。到2020年,中心城區力爭創建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各縣(市)達到國家級園林縣城標準。抓好旅遊景區及周邊環境、公路鐵路沿線整治。加強風景名勝區和旅遊景點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主要景點公廁、標牌、停車場等服務設施,規範購物、餐飲等經營場所,同步開展景區周邊村莊環境整治提升;大力整治沿線兩側涉及的城鄉結合部、村莊和企業廠房,開展植樹綠化,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改善公路鐵路沿線景觀面貌。創建特色景觀帶(廊道)。按照「連點成線擴面」的總體要求,選擇連接市與縣、交通樞紐至城區、城區至景區的路線和主要對外通道等,集中精力,集中資源,精心打造若干條規模不小於10公里的特色景觀帶(廊道),建設省級宜居環境建設精品示範工程。——注重人文城鎮建設。注重在城鎮規劃中發掘文化資源,延續城鎮歷史文脈,強化文化傳承創新,堅持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打造歷史底蘊深厚、人文特色鮮明、文化韻味十足的城鎮空間。注重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等得保護及周邊環境治理,促進功能提升與文化文物保護相結合。注重在新區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既要建設一批反映龍岩客家文化、閩南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又要重視「一街一景一路一燈」的文化景觀改造,實現現代城市功能、現代建築功能、新型建築材料與傳統文化元素的有機結合,與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徵相協調。注重城鎮文化多樣化發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形成多元開放的現代城市文化。——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統籌利用城市發展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推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實現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合理布局建設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網、衛星通信、數據中心等設施,推進城市光纖到樓入戶,加快農村、偏遠地區寬頻網路建設,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信息網路。加強「數字龍岩」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公共服務及社區管理等方面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加快推進城市感知系統、運營海量信息捕捉和處理、信息決策系統等軟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會治安、環境管理、市容管理、災害應急處置等智能化信息系統,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強化信息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構建職責明晰、反應敏捷、處置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機制,促進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加快建設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利用衛星定位等技術,建立健全城市綜合交通管理調度信息平台,提升城市交通信息化管理水平。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加強基礎設施信息共享與服務能力建設。增強城市要害信息系統和關鍵信息資源的安全保障能力。第五節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水平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提高城鎮規劃科學性,加強空間開發管制,健全規劃管理體制機制,嚴格建築規範和質量管理,強化實施監督,提高城鎮規劃管理和建築質量水平。——創新規劃理念。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全過程。科學確定城市功能定位、形態、規模、開發邊界、開發強度和保護性空間,合理劃定城市「三區四線」(適建區、限建區、禁建區,綠線、藍線、紫線、黃線),加強城市空間開發利用管制,進一步明確城市各級「三大設施」(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道路與交通設施、公用設施)及社區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使用性質、邊界,並提出控制要求。統籌規劃城市空間功能布局,促進城市用地功能適度混合。認真實施「增加城市停車場、提高城市透水率、擴大城市片林、保護城市濕地」等四個專項行動,合理設定不同功能區土地開發利用的容積率、綠化率、地面滲透率等規範性要求。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協調地機制。統籌規劃市區、城郊和周邊鄉村的發展,落實「人進城、建好城、管好城」,堅持新理念、新形態、新路徑和新面貌,引導發展模式轉型,倡導綠色生活,優化城鎮布局,保護鄉村特色,推廣綠色建築,回歸質樸人居環境,促進城鄉功能提升,建設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龍岩。——完善規劃程序。著力建立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等較為完善的城鄉規劃體系。按照專項規劃全延伸、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抓好中心城市專項規劃編製和深化工作。遵循「先謀劃後規劃」「先規劃後建設」「先整體後局部」「先環境後建築」「先地上後地下」「先專家後官員」的原則,提高規劃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重視以人為本,改善人居環境,突出城市特色,統籌考慮主城區與三個新區的城市功能區分和建設項目的布局,提升規劃管理水平。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法定程序組織編製、變更、審批、實施規劃,落實規劃強制性內容貫徹實施的責任。推行規劃審批前和審批後的公示制度和規劃諮詢制度,在維護公共利益的同時,切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強化規劃管控。加強規劃實施全過程監管,依規划進行開發建設,確保「一張藍圖管到底」。以規劃強制性內容為重點,加強規劃實施督察,對違反規划行為進行事前事中監管。把制止和查處違法建設工作作為推進城市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落實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聯動機制,嚴格抓好城市規劃執法管理,確保違法建設「零增長」。強化落實制違工作「網格化」巡查制度,把違法建設遏制在萌芽狀態,全面遏制新增違建。對轄區內歷史遺留下來的存量違法建設按「先易後難、以點帶面」原則進行分類處置,嚴格把好產權認定關。注意制違工作發展新動向,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拆除小區內違法建設,對新納入城市規劃區管理的村(居)進行重點防控,嚴防違法建設行為發展蔓延。嚴格實行規劃實施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政府部門、開發主體、居民個人違法違規行為的責任追究和處罰力度。制定城市規劃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加強人大對城市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將城市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各級黨政領導的考核和離任審計。運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對城市規劃管控的技術支撐。——嚴格建築質量管理。加強建築設計、建築市場、建築施工、建築監理、建築材料、裝修裝飾等全流程質量管控。嚴格執行先勘察、後設計、再施工的基本建設程序,加強建築市場各類主體的資質管理,推行質量標準體系認證制度,加大建築工人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堅決打擊建築工程招投標、分包轉包、材料採購、施工驗收等環節的違法違規行為,懲治擅自改變房屋建築主體和承重結構等違規行為。健全建築檔案登記、查詢和管理制度,強化建築質量責任追究和處罰,實行建築質量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第六節加強城市社會治理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理念,完善城市治理結構,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完善城市治理結構。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城市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注重平等廣泛溝通協商,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城市社會管理,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基礎性作用,暢通和規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加強城市社會管理法律法規、體制機制、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強化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進社區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構建社區綜合服務管理平台,推動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社區延伸。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整合人口、就業、社保、民政、衛生、文化以及綜治、維穩、信訪等管理職能和服務資源,建設集行政職能、社會事務、便民服務於一體的社區服務網路。發揮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機構、駐區單位積極作用,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志願者參與社區服務和管理。推進社區工作人員專業化和職業化。加強城鄉結合部、城中村、流動人口聚居地等的社區居委會建設,強化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深入推進「平安龍岩」建設。建立健全源頭治理、動態協調、應急處置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治安綜合治理機制。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改進治理方式,促進多部門城市管理職能整合,鼓勵社會力量積极參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時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安全的社會治安問題,加強對城市治安複雜部位的治安整治和管理。理順城管執法體制,提高執法和服務水平。加大依法管理網路力度,確保網路和信息安全。——完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行政問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完善災害監測和預警體系,加強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澇、抗震等設施和救援能力建設,提高城市建築的災害設防標準,合理規劃布局和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強化公共建築物和設施的應急避難功能。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和應急保障體系,提高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加強災害分析和信息公開,開展市民風險防範和自救互救教育,建立政策支持的巨災保險制度,發揮社會力量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第七章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按照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快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第一節推進城鄉統一要素市場建設尊重市場規律,重點加強集體建設用地、農民承包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市場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力度,鼓勵和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集聚,為各類要素市場化流向「三農」發揮槓桿作用。——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依託城市國有土地交易平台,逐步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林地使用權,森林和林木所有權的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納入城鄉統一的土地交易市場,讓城市得空間、農民得利益,切實解決工業和城鎮發展「缺地」、新農村建設「缺資金」、城鄉統籌「缺抓手」的問題。——建設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勞動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市場、統一管理,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統計制度,統一城鄉就業服務內容與標準;消除勞動就業歧視性觀念。強化《勞動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與監督管理工作,切實消除勞動用工中城鄉居民同工不同酬等不合理現象。——建設城鄉統籌的資本要素市場。創新面向「三農」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統籌發揮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加快農業保險產品創新和經營組織形式創新,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引導更多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投向農業農村。第二節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構築層次清晰、功能明確、布局合理、發展聯動、設施共享的城鄉空間發展形態;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形成完善的交通、物流、公用設施等服務網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實行城鄉人口自由流動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嚴格依法實施龍岩市城市總體規劃,科學編製市(縣)域城鄉總體規劃、村鎮體系和布局規劃,合理安排市縣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加強城鎮規劃與周邊鄉村規劃在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網路、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空間布局等方面的銜接協調。——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把交通一體化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加快建設步伐,儘快形成內外銜接、城鄉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網路。加快推進中心城市主城區與三個新區快速通道建設。完善由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運輸管道、電力輸送、信息和通訊幹線等構成的區域性基礎設施網路,實現廈漳泉龍城市聯盟資源和信息實現共建共享。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強化城鄉基礎設施連接,推動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共建共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投入機製為重點,以縣(市、區)為單位制定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體系和標準,加快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中心城市公共服務向三個新區充分延伸。支持上杭縣在全省率先開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試點。第三節加快建設新型村莊堅持遵循自然規律和城鄉空間差異化發展原則,科學規劃縣域村鎮體系,統籌安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建設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提升鄉鎮村莊規劃管理水平。按照「以鎮帶村、以村促鎮、鎮村互動」的原則,進一步修編完善市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和鄉村規劃,按照發展中心村、保護特色村、整合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科學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建設,方便農民生產生活。重點支持中心村培育建設,把中心村建設、農村土地整治與村莊整治、造福工程搬遷、農村住房改造建設、農民飲用水、農業綜合開發、農村聯網公路、鄉村文化體育、綠化示範村、農村電氣化、農民體育健康工程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建設合力。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礎上,保持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完善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改造長效機制,改善辦學條件,配強師資力量,保留必要的教學點,方便農村學生就近上學。深入實施農村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農村數字化文化網,建立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繼續完善新農合、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保障水平調整機制。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規範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推行城鄉低保一體化政策。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深入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鄉村「家園清潔行動」和清潔工程,重點推進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裸房舊房和土壤環境整治。控制農藥、化肥和農膜等面源污染,加大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力度。加快農村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防止城市和工業污染向農村擴散。發展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創建生態文明示範村鎮。——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精選古建築保有相對比較集中、自然生態優美、民俗風情獨特的村落,進行重點規劃、重點投入、重點建設,因村制宜打造一批精品。到2020年,實現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規劃市域全覆蓋,傳統村落得到基本修復和保護,打造具有閩西地域特色的傳統村落20個以上、魅力古民居150處(群)以上。在堅持保護優先的前提下,適度發展鄉村文化休閑旅遊業,努力實現「保護促利用、利用強保護」的良性循環。第八章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統籌推進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財稅金融、城鎮住房、城市治理、生態環境、區域協作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體制機制改革,營造有利於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第一節推進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重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創新和完善人口服務制度,逐步消除城鄉區域間戶籍壁壘,還原戶籍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和社會融合。——建立居住證制度。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並作為申請登記居住地常住戶口的重要依據。城鎮流動人口暫住證持有年限累計進居住證。——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利用制度。積極配合全省推進人口基礎信息庫建設,分類完善職業、教育、收入、社保、房產、信用、計生等信息系統,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信息整合和共享。加快實行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依法記錄、查詢和評估人口相關信息的制度,為人口服務和管理提供支撐。第二節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按照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的原則,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滿足城鎮化用地需求。——健全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科學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格執行用地標準,適當提高工業項目用容積率、土地產出率門檻,鼓勵建設標準廠房和多層廠房,在工業項目選擇上,根據定額指標、建設項目單位面積的投資強度、企業註冊資本等因素,綜合確定建設用地供應數量。鼓勵開發利用低丘緩坡地,轉變傳統的工業發展和土地利用觀念,在嚴格保護耕地的前提下,把充分利用低丘緩坡地發展工業作為破解工業用地瓶頸的主要渠道,有效拓展用地外延空間。堅持執行經營性項目和工業用地開發利用履約保證金制度,有效保障項目用地按土地出讓合同開發建設。鼓勵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實施「優二進三」和「三舊」改造,推進老城區、舊廠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護性開發,發揮政府土地儲備對盤活城鎮低效用地的作用,開展低效閑置用地清理整治工作和農村土地整治舊村復墾工作。——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對存量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調查摸底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依法維護農民土地財產權益。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產權納入交易範圍,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範運行。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在試點基礎上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嚴格執行宅基地使用標準,嚴格禁止一戶多宅。積極引導村民利用荒坡地、村內空閑地或舊宅基地統一規劃住宅小區,有條件的城鎮可統一建設農民公寓,提高土地利用率。認真做好低丘緩坡地開發利用。充分利用我市列入全國低丘緩坡地開發利用試點契機,鼓勵各縣(市、區)科學合理開發低丘緩坡地。——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非農建設項目佔用耕地審查,嚴格控制非農建設佔用耕地數量。認真落實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加強和完善基本農田管理,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途不改變。積極實施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確保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目標。第三節創新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努力解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建立規範透明的城市建設融資機制。建立規範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探索在三個新區先行試點設立城鎮發展基金,專門用於城鎮開發。支持試點鎮、特色鎮組建小城鎮建設投資實體,從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滾動開發。——鼓勵銀行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研究落實政策性金融專項支持政策,鼓勵銀行按城鎮項目建設資本金到位情況,同比例提供貸款支持。著力提高金融機構對縣域經濟支持能力,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向縣城、重點鎮延伸金融網點和服務,培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機構。——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放開民間資本進入城鎮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領域的各類限制,除特定行業外,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加強對城鎮無形資產的挖掘使用,通過向社會資本招標、拍賣城鎮戶外廣告經營權、道路橋樑冠名權、公交線路經營權等方式籌集城鎮化建設資金。第四節健全城鎮住房制度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推動形成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房價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需格局,有效保障城鎮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健全住房供應體系。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推動合理消費,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政府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實行租售並舉、以租為主,滿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穩定增加商品住房供應,大力發展二手房市場和住房租賃市場,推進住房供應主體多元化,滿足市場多樣化住房需求。——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加快推進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並軌運行,完善公共租賃住房申請受理渠道,規範審核准入程序,合理確定輪候排序規則,提高效率,方便群眾。進一步完善公共租賃住房的租金定價機制,動態調整租金。建全保障性住房退出機制,對於收入提高等原因已不再符合住房保障條件的家庭,要責令其退出住房保障。提高保障性住房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健全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調整完善住房、土地、財稅、金融等方面政策,共同構建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各縣(市)要編製城市住房發展規劃,確定住房建設總量、結構和布局。建立健全住房建設用地穩定供應機制,保障性住房用地應保盡保,優先安排政策性商品住房用地,合理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嚴格控制大戶型高檔商品住房用地。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合理引導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加快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建立以土地為基礎的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積極配合全國全省住房信息聯網,推進部門信息共享。第五節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通過優化空間格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消費方式,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的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健全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城鎮化發展評價體系,完善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對限制開發區域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建立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城鎮化發展,對接實施國家公園體制。合理劃定生態紅線區域,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企業、社區和個人在生態紅線區域生態保護的責任和義務。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環境准入標準。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完善生態補償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健全生態補償制度,推進建立汀江流域、九龍江流域龍岩段等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飲用水源地的安全管理,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強化取水權用途管理;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電、用水、用氣等階梯價格制度;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和礦山生態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實行最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建立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建設,完善以預防為主的環境風險管理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行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建立資源環境產權交易機制。培育環保市場,建立健全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務體系,推行節能量、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第六節創新行政區劃管理體制科學規劃和調整現有行政區劃管理,拓展城鎮發展空間,增強城鎮能級及輻射能力,提速新型城鎮化發展。——完善「三區兩園」建設和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市級統籌,推進「一主三新一衛」公共服務一體化。深化「三區兩園」行政管理體制創新,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行政管理許可權。——穩步推進撤縣設區。近期爭取永定縣撤縣設區,今後積極創造條件,抓住時機,努力推進條件具備的縣(市)撤縣設區,逐步形成「一市多區」發展格局,加快龍岩中心城市向現代都市轉變。——積極推進鄉改鎮、村改居。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鄉開展撤鄉設鎮,重點推進建制鎮所在地以及其周邊鄉鎮村的村改居工作,增加鎮區人口規模。——加快推進鎮改街道。重點推動中心城市「一主三新一衛」規劃區範圍內、縣城建成區內以及毗鄰國家級開發區和省級工業區的建制鎮改街道。——適時推動鄉鎮撤併。對鄉鎮人口少、行政區域面積小的鄉鎮開展前期調研,適時啟動鄉鎮撤併工作。第七節完善區域協作機制充分依託自身優勢與潛力,加快融入廈漳泉都市區,深化閩粵贛邊區域經濟協作,通過吸納外部生產要素,增強龍岩城市競爭力,在多贏格局中求快速崛起。——加快融入廈漳泉都市圈。以山海協作為主線,整合生態、文化、旅遊和產業資源,構築「泛九龍江流域」生態旅遊經濟廊道、「贛州-廈門」高鐵交通廊道、「贛州-廈門」濱海生態紅色旅遊廊道、泉州-贛州能源廊道和「廈門-贛州」產業廊道等「五大」廊道,將龍岩市打造成廈漳泉都市圈與原中央蘇區對接的樞紐中心,廈漳泉都市圈旅遊集散服務副中心、產業轉移示範基地、物流中轉基地與休閑基地。到2020年,龍岩與廈漳泉都市圈基本形成「產業同城、設施共享、生態同建、旅遊同線、交通同網」的空間格局。在產業同城化上,共建龍(岩)廈(門)、龍(岩)泉(州)等產業合作園區,共同做強機械製造主導產業,共同做大新能源、新材料、商貿物流、旅遊等新興產業,共同做優紡織等傳統產業;在基礎設施規劃布局上,拓展多種交通方式的綜合聯運體系,進一步提升市域綜合交通體系,著重在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系統建設上進行對接和延伸;在要素市場同城化上,創新性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以市場一體化為核心的區域共同市場,加速生態、旅遊及公共服務的高度融合。——深化閩粵贛邊區域經濟協作。以向國家爭取設立長(汀)連(城)武(平)扶貧開發試驗區為契機,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用,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縣城承載承接和中心城鎮戰略基點作用,著力構建以城鎮化發展帶動扶貧開發、以扶貧開發促進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機制,打造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前沿合作平台。支持在長汀、武平與贛州、梅州的行政邊界處設立閩贛、閩粵經濟合作區,共建生態工業園區和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稀土產業中心、農產品集散中心和旅遊集散中心,規劃建設產業新城,與縣城形成組團式發展格局,做大做強縣城。第九章強化規劃實施保障本規劃由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組織實施。各級政府各部門要強化全局意識,切實履行職責,根據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確保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如期完成。第一節強化組織領導合理確定各級政府和部門分工,建立健全城鎮化工作協調機制。市政府統籌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協調解決全市城鎮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根據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各縣(市、區)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全面貫徹落實新型城鎮化規劃,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具體政策措施。第二節強化政策統籌根據本規劃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加強部門間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協調配合,推動人口、土地、投融資、住房、生態環境等方面政策和改革舉措形成合力、落到實處。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交通規劃等要落實本規劃要求,其他相關專項規劃要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協調。第三節加強監測評估加強城鎮化統計工作,建立健全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和統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規範統計口徑、統計標準和統計制度方法。加快制定城鎮化發展監測評估體系,實施動態監測與跟蹤分析,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和專項監測,推動本規劃順利實施。
推薦閱讀:

整體廚房家居裝修圖:40款2014最新整體廚房設計方案
2014年風水方位九宮圖
2014年世界盃前夕(二)
山旮旯2014的文件夾【綜合論述】

TAG:規劃 | 城鎮化 | 新型城鎮化 | 龍岩 | 城鎮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