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弘范簡介

張弘范

張弘范(1238—1280),字仲疇,祖籍河北易州定興,元初漢人世侯張柔第九子,元朝著名的軍事家、統帥。 張弘范少承家訓,文武兼備。中統初年,張柔致仕,張弘范之兄張弘略襲職任順天路總管,帶領宣德等路諸軍屯兵淮上。張弘范時年二十,暫時代兄管理府事,處事斷案十分果敢幹練,對入境肆虐的蒙古軍,同樣予以懲戒,故所屬吏民無不帖服。不久,授御用局總管之職。

中統三年(1262),山東李璮叛亂,張弘范改任行軍總管,隨蒙古宗王合必赤赴濟南平亂。臨行之際,張柔將自己多年軍旅生涯中得來的作戰帶兵經驗一一傳授給他,要他「圍城勿避險地」,帶兵「無怠心」云云。及抵戰場,張弘范遵照父親的指點,擇險地立壘設伏以誘敵。敵兵不明虛實,果中計來襲,為張弘范所殲。但李璮之亂平定後,元廷為防範再度發生類似事件,決計削奪漢人世侯「兵民之權」並「罷大藩子弟之在官者」,張弘范也依例在被罷之列。

至元元年(1264),張弘范因其兄入值宿衛而被起用,繼任順天路管民總管之職。次年,實行遷轉法,弘范奉調出任大名路總管。到任前,他特意「微服行民間察其所患苦」。這年大水漂沒廬舍,民生艱難,難以繳納租稅。張弘范體恤民艱,決定蠲免當年稅收。元廷以其未經同意,私自免稅,而「罪其專擅」。張弘范入見世祖申辯道:「朝廷儲小倉,不若儲之大倉。」「今歲水潦不收,而必責民輸,倉庫雖實,而民死亡殆盡,明年租將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則歲有恆收,非陛下大倉庫乎!」世祖悟,不再追究他的責任。四年七月,張弘范由於「盜用官錢」的罪名而落職。

六年,元廷調集各路兵馬圍攻襄陽,張弘范得以恢復兵權,授益都淄萊等路行軍萬戶,率領原由李璮教練出的強兵悍將。他接受的任務是戍守鹿門堡,以斷絕襄陽宋軍的餉道和來自漢水下游鄂州方向的救兵。張弘范研究了襄陽四周的地形和以往的戰例,認為元軍的包圍還有漏洞,尤其是在漢水之中和襄陽以南接江陵、歸、峽的道路尚未截斷。因此,他建言「宜城萬山以斷其後,柵灌子灘以絕其東」,以進一步孤立和隔絕襄陽。這一建議為帥府採納,從他的部屬中抽調千人去萬山築堡駐守。萬山城完工後,一次張弘范與部下出城堡演練射技,突與大隊宋軍遭遇。眾將以眾寡不敵,要求回城拒守,張弘范堅持與敵周旋,擊潰了宋軍。

八年,張弘范督軍築一字城迫近襄陽,掩護元軍襲破樊城的外郭,次年在攻打樊城的戰鬥中,肘臂中箭。他向主帥獻策,主張「截江道」,切斷襄陽從水上增兵樊城的通道,實行「水陸夾攻」。樊城若破,襄陽也必破。次日,他帶傷指揮手下精兵奮勇爭先,力拔樊城,襄樊之戰結束,他因功受獎。

十一年,元軍大舉伐宋。張弘范隨主帥伯顏率軍循漢江左岸南下,參與了鄂西、武磯堡幾次戰鬥。在元軍跨越長江直至蕪湖丁家洲一路作戰過程中,他都作為前鋒,「轉戰而前」,「宣布威德,所過降下」,長驅直入建康。

十二年四月,時剛入夏。世祖傳令告誡征宋的前方將領,「毋輕敵貪進」,「少駐以待」。對此張弘范不表苟同,他向主帥進言,作戰軍務應根據實際來確定,「緩急之宜,而非可遙度。今敵已奪氣,正當乘破竹之勢,取之無遺策矣。豈宜迂緩,使敵得為計耶?」他的見解深合丞相伯顏之意。所以,其後伯顏赴闕覲見忽必烈時,「面論形勢」,促使世祖批准元軍繼續進兵。

五月,張弘范被調至江北駐守瓜洲,受都元帥阿術節制,擔當攔截揚州宋軍南進的任務。揚子橋一戰,輔佐阿術挫敗了宋軍奪路南下的企圖。七月,宋元兩軍水師大戰於鎮江焦山,戰鬥中張弘范率一軍從旁橫衝敵船隊,促成了宋軍的潰敗。他因戰功突出而獲拔都(勇士)稱號。

十月,元軍向臨安發動總攻。張弘范隨中書左丞董文炳,出長江取海道包抄臨安,與伯顏率領的主力會合於臨安近郊。是時南宋朝廷為投降條件交涉往返遷延不決。張弘范奉命入城,迫使宋帝上降表。

十三年,浙東台州一帶人民繼續進行抗元鬥爭,張弘范奉命綏靖其地。他用恩威並濟的手段,誅其為首者而寬大其餘,很快就平定了局勢。

十四年,平宋元軍大部北調。張弘范被任命為江東宣慰使,負責維持南方新附地區的安定。次年,宋將張世傑等擁立益王趙是、廣王趙昺兄弟,復辟宋室於南方沿海。閩、廣一帶群起響應,「諸州應者十五郡縣」。元廷正式授張弘范以蒙古漢軍都元帥之職,命其前往征討。陛辭之際,他請求「以蒙古信臣為首帥」,因為他深知此前無漢人統蒙古軍的先例,顧慮難以指揮,無法保證成功。但世祖鑒於以往安豐之戰中,「委任不專」,張弘范之父張柔與蒙古主將察罕捍格齟齬,以至「進退失據」的教訓,斷然決定把這次行動的指揮大權完全交付給他。為示信任還專門賜以尚方寶劍,併當面交代,「劍,汝之副也。不用命者,以此處之」。

張弘范銜命至揚州選調水陸兵將兩萬人,分道南征。他以李恆為副手由江西南下廣東,以其弟張弘正為先鋒直趨閩、廣。行前張弘范特意告誡其弟要勇敢作戰,謹慎從事,表示自己不會因私情稍假寬縱。進軍途中,連拔三江寨、漳州、鮑浦寨等幾座防守堅固的城堡,致使其餘「瀕海郡邑皆望風降附」。宋丞相文天祥、禮部侍郎鄧光薦也在五坡嶺(在今海豐)被俘獲。張弘范懾於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將其禮送大都。

十六年正月,張弘范由廣東潮陽發船下海,搜尋宋室蹤跡,在甲子石林獲兩名宋諜,從他們口中探知宋帝君臣的藏身之地在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南80里)。張弘范隨率舟師追蹤而至。

崖山系東西對崎的近岸小島。宋人建宮室於島上山麓。島下「結巨艦千艘下碇海中。中艫而外舳(即船頭向內,船尾向外),大索貫之為柵」。為防火攻,「艦皆塗泥,縛長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炙」(《宋史·瀛國公紀》),隱然一座海上堅城。因崖山之北水淺「舟膠」(易擱淺),張弘范指揮元軍船隊由崖山之東轉入大洋,爾後由南面逼近宋人的水上基地。正式接手交戰前,張弘范「潛舟載騎兵登陸焚其宮,命樂總管立寨斷其汲路」,使宋人失去了陸上的基地和淡水供應,在心理和生理上遭受沉重打擊而困頓不堪。

二月,張弘范發起總攻。他分軍為四,指揮諸將從東南北三面接近敵船,自將一軍居西南,擔當最難的一面。元軍每艘船上均構造成樓於舟尾,外覆布陣,內藏甲士。張弘范命令各船以他船上的樂聲和鑼聲為號令。樂作,宋人聞之,以為元軍擺宴而放鬆了警覺。待元軍舟師直犯其前,宋軍才放箭拒敵。元軍按照命令皆伏盾不動,直至舟將接,突然「鳴金撤陣,弓弩火石交作,頃刻並破七舟」。元軍「諸將乘亂皆殊死戰,自己至申,聲震天海,斬獲幾盡」。宋丞相陸秀夫在絕境中背負幼主趙昺投海自盡,宋朝最終滅亡。宋將張世傑率殘餘舟船敗走交趾,遇風壞舟,死於海陵港,「嶺海悉平」。張弘范勒石紀功於崖山之陽而還。

十月,張弘范班師回朝,受到忽必烈接見,慰勞甚厚。不久竟染疾身死,年四十三歲。

推薦閱讀:

越南海軍簡介 - Qzone日誌
上升星座全簡介(1)
清東陵簡介
約翰壹書簡介
謝眺簡介

TAG: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