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靜功的內在法訣

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中華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最好。   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列死地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是為了精神集中,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鍊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性之根,在於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時,用前面所講「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裡進入魔境,不自覺察。須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於白光之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鍊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鍊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平時和練功兩種情況講述:   平時如何止念   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   2.事來則應,事過則忘。   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靜功如何止念   1.有念即止   2.收回忘掉   3.順其自然 靜功之層次   靜功築基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   起初做功夫的時候,不論是採取坐式、站式還是卧式,總要周身放鬆,不使身體存在局部的緊張,亦不讓其有絲毫的拘束,腰帶可以松一松,鞋帶也不要系得太緊,不宜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鬆之後,自己感覺非常的舒適,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坐立不安、難以忍受的情況,能夠坐得住,坐得輕鬆,這樣就是肉體已經得到安靜了,這種境界,謂之「身不動」,即身靜。此為靜功之初層。  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   做到身安靜之後,思想上的****尚未解除。這時,要用「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炁,心炁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休息狀態,這樣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謂之「心不動」,即心靜。此為靜功之中層。  意靜( 不知有我謂之意靜)   心中無念之後,功夫尚未徹底。此時還有一個自我存在,心中並未完全乾凈。更進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漸做到忘記自我,入於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了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也不是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進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在那裡活動,凡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男女、金錢、名譽、地位、利益、爭鬥、煩惱等等,見景生情,心旌搖曳,醒時也許有把握,夢中全都無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對自己說了算,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靜功,一直應當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忘記自我,謂之「意不動」即意靜。
推薦閱讀:

民事訴訟理論的內在邏輯-李龍
找到你的內在核心
酥皮肉餅,我有絕招!外表酥脆內在鮮香超好吃,不服試一下!
擁抱你的內在的小孩,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
如何與內在小孩溝通?

TAG:內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