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中年危機是自卑,男人的中年危機是自大
前不久,轟轟烈烈地進行過一輪關於「老男人」的討論。這種「老」,並不在於年齡的問題,而是中國男性在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閱歷之後,展現出來的迷之自信,一種睥睨天下,看破一切的自信;尤其是相對於年輕女孩,他們撩撥的手勢已爛熟於心,知道太陽底下無新事,就像站在城牆上,「天下姑娘盡入我彀中」的豪邁油然而生。
「老司機」就是自信啊。
我也有一個疑惑。「老男人」,現在已變成一種說起來就會令人嘴角浮起詭異一笑的特殊生物。實際上,這是明貶實褒的;這意味著這個人有資源、有能力、有魅力(儘管出於政治正確,男人也會批評幾句)。而與他們對應的「老女人」,在任何層面上,都是極為惡毒的、單純的詛咒。彷彿女性除了「老」之外,年齡的增長不會給她帶來任何資源、能力和魅力。
「老」,這個詞放在男人和放在女人身上截然不同,前者變成了褒義詞,後者變成了貶義詞。社會成見就是「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爛茶渣」。
我想起了香港許鞍華先後拍攝過的兩部電影《女人四十》(1995年,蕭芳芳主演),《男人四十》(2002年,張學友主演),便生動地把人們對於女性的中年危機和男性的中年危機的刻板印象具體化了。
先從《男人四十》講起。張學友飾演的國中語文老師,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這時,班上的漂亮又多愁善感的女學生(林嘉欣飾)愛上了他;家庭的無趣和困惑,與擁有鮮嫩肉體的女學生對他的仰慕,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既不捨得放棄這種感覺,又無力承擔過火的責任……
《男人四十》劇照
而《女人四十》,則完全不同。蕭芳芳在影片中飾演的中年女性阿娥,面臨著事業與家庭的雙重壓力。她先要面對懂電腦的年輕女同事對她的職位、工作的衝擊,時時擔心失業。與此同時,婆婆去世,公公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顧,兒子到了叛逆期不聽話,老公寧願遊手好閒也不幫忙,甚至還要忍受旁人的指手畫腳……蕭芳芳忙完工作後,要照顧公公、老公和兒子,還要做完所有家務;生活重壓之下,真是心酸得哭都哭不出來。
《女人四十》劇照
看出來了吧,傳統模式當中,男女的中年危機差別在哪裡?男性的理解是,我懷才不遇,我事業上進展不大,是這個世界欠了我的;解決的方式,或者說轉化的方式,就是由少女來承認他的魅力;通過這種年輕漂亮女孩的認可,來確認自己的價值。當然,很多情況下這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中年危機」只是轉移了,並沒有化解,他的生活很可能會變得更複雜。
而女性的角度是,我跟不上這世界,我配不上這世界,無論我如何努力,都無法適應。更現實的是,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女性處於一個最尷尬的年齡,對家務的操持,對家庭經濟能力的擔憂,對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身體,對自己的醫保的恐慌,都在考驗著她。這還是不用操心房子和學區的情況下的。萬一她們的丈夫也有「中年危機」,準備出軌或在出軌中,她們還要考慮婚姻的存續、家庭的解體,那簡直是天崩地裂。而這些,在現實中司空見慣。
她們轉化危機的方式,是改變自己以適應社會,比如整容、減肥、買包等等;因為這個世界告訴她們:如果你不好好保養,變成黃臉婆,就留不住你的丈夫。
為什麼沒有人告誡中年男人說:如果你們肥頭大耳,不好好健身,就留不住你的老婆?何止如此,為了獎賞他的醜陋,還會給他贈送少女們的愛慕?
不是男性的生理與女性的生理有什麼不同。那就是閑的。假如反過來,蕭芳芳的丈夫天天指導小孩做作業、照顧癱瘓的岳母,在上班之餘負擔所有家務;蕭芳芳這樣四十歲的女人,她的困惑或許就會變成:那個小鮮肉到底愛不愛我?愛不愛我?
這同樣可以美其名曰「中年危機」。
之所以我們看到男性中年與女性中年不同,就是因為社會對他們的壓力和期待不同。是,女性是有「更年期」,意味著這個年齡逐步喪失了生育能力;而男性沒有。但隨著生育意願的迅速下降,城市人群的個體,對生育這件事已擁有了掌控權,在中年以後能否生育已是一件不那麼重要的事(想生的人早已生過了)。現代社會裡,再沿襲動物世界的「精子戰爭」來考慮兩性關係,就偏差太大了。問題就在於,在現在普遍男女都要工作的情況下,女性仍然承擔了主要的家務勞動和養育小孩、照顧老人的重任;她們早已沒有精力追求事業了,甚至連思考人生、傷春悲秋的時間都不再有。
上面所舉的張學友飾演的國中老師,還是「老男人」當中善良軟弱的一種;只要稍為少一分隱忍,就會像孔雀一樣四處開屏,力圖證明自己風韻猶存,仍然有魅力。禍害少女、禍害家庭也就罷了,並且,還能非常無辜地向社會傳播他的價值觀:女人嘛,都是很賤的……
而與之相反,女性到了中年,卻明顯表現為自我萎縮,常常自認:「我這輩子也就這樣了」。「這樣」是怎麼樣呢?就是不再美麗,也不再打扮,覺得不會有異性來搭訕或多看一眼;老公就算有外遇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不敢離婚;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免不了時時暴跳如雷;事業上也沒有追求,因為忙家裡的事就夠操心了,哪裡應付得來升職考試或者領導新的團隊?有工資發就得了。不再看小說和新書,不再聽新歌,一兩年都沒有在手機里裝新的APP了,嫌麻煩……
女性自貶的結果就是,縮進家庭生活當中(雖然有工作),把自己的勇氣、能力、對世界的好奇和求知精神全丟了。
後面的幾條,其實中年男性也差不多;主要特徵都是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害怕甚至敵視新事物。只不過,女性是膽小地不敢學,而男性則是膽大妄為地看不起,給自己製造一套理論依據。女性的中年危機是自卑,男性的中年危機是自大。
是的,以上對這兩類人的素描,均屬刻板印象。不過就算今天年輕人當中有一部分人的價值觀已經刷新,還有救;但中年人群體還看不出太明顯的變化趨勢。尤其是男性,因為他們是這一套觀念的受益者。無論他在社會上的階層多低,始終在家庭當中還有比他地位更低的人;他們雖然對世界不滿,但總以為隨著日曆的翻頁,他那渾濁的肉身是能自動升值的。
其實,榮格對「中年危機」有過定義。它指的是人們在青年時期心理能量主要集中在追求物質性的興趣上,而擠佔了追求精神價值的空間;到了中年,在成功地適應了外部環境或事業有成之後,再無人生目標,這種心理能量由於沒有了用武之地而陷入空虛;這就造成了價值的喪失和人格的荒蕪。
中國的「成功男士」滿世界地「作」,他們把「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偷換成「我想和小姑娘談談」,以製造出自己還有價值的幻覺;中年女性更慘,除了工作和家事之外,還要忙於跟丈夫身邊的小三小四作鬥爭,連產生幻覺的精力都沒有了。
我不知道在中國這樣浮躁的社會環境下消除「中年危機」的良方,我只知道如何讓「中年危機」這件事也能平等。那就是,女性不跟這一套遊戲規則玩了。得益於技術的進步,觀念的進化,女性保養得好、凍齡不是難事,四五十歲了才開始跑馬拉松、學潛水不是難事,現在有了凍卵,假以時日技術更成熟普及之後,消滅生理期的界線也不是難事。男性與女性基於自然生理的差異,會日趨縮小。這個時候就可以看清楚了:只要中年女性不再以「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來自我萎縮,把空間讓渡出來給同齡的男性四處「開屏」,那麼,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就會更趨平等。
但是在中國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一個在年輕時都沒有過天真世界觀、進行過形而上思考的人,如何能在惰性重重的中年,反思自己的皮囊?能在仁波切、手串和國學,整容、買包和淑女班之外,有一些真正的心靈沉澱?這點,太難。
推薦閱讀:
※中年別再危機,不容錯過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人到中年越來越冷漠!
※油膩中年,我叫你一聲你敢放下保溫杯嗎?
※《馬男波傑克》:認清事實,你只是一個五十歲的中年巨嬰
※做敢享敢為青年,拒絕「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