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投機階段性總結 經驗談
前言
2001年初接觸到了股市,從此開始了我的交易之路。那時剛好是熊市的開始,虧了不少,2008年底,本地股票公司開通了期貨交易,便開始了期貨研究,但是因為交易要盯盤,和上班產生矛盾,一度困擾著我。2010年,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外匯保證金交易,外匯是全球市場24小時交易,可以雙向做單,這點相對於股票、期貨市場很有優勢,可以在晚上休息時交易,權衡之後決定轉戰外匯市場。自此才開始了真正的交易之路,確切的說應該是投機之路。
一、兩種交易方法——只是表象
有些人根據交易方法的表面特徵(是否需要交易者的主觀判斷)把其歸為兩類。一個是機械系統交易法,另一個是判斷式交易法。簡述一下我對這兩種交易方法的理解。
1.非判斷式機械系統交易法
系統經過多年交易數據的測試,驗證了系統的可行性,機械的按照規則執行每一次交易,避免了情緒對交易的負面影響。其隱患是系統對未來行情的可行性有不確定性。進一步引申就是經驗證的策略是否發現了市場中不變的本質特徵,並且可以捕捉到從而獲利。
2.判斷式交易法
依據當前市場情況人工作出判斷並決策,更容易適應市場的變化。其隱患在於交易者是否可以長期不受情緒影響一致的保持對市場情況的全面判斷與用極快的反應適應市場變化。
我認為沒有必要人為的為某種交易方法做如上的分類。其原因在於:
從系統策略長期是否需要變化來看。如果某個系統可以長期穩定獲利其本質並不是依靠著一個經過長期驗證的機械策略,也不是依靠著長期客觀敏銳的判斷,而是依靠著長期可以捕捉到市場中不變的本質特徵。而這個系統策略既可以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也可以固定不變,變與不變取決於市場特徵是否改變和捕捉其特徵的手法是否需要改變。
從系統每次交易是否需要人工的主觀判斷來看。具體到每次捕捉的手法,也既可以用完全定量的機械手法,也可以用人工的主觀捕捉,用哪種手法取決於是否可以捕捉到該特徵。
我目前使用的系統是在不影響捕捉效果的情況下使用最大化量化策略,其目的是盡量避免情緒化對捕捉過程的干擾。系統經過歷史驗證以佐證其有效性。系統依據的市場根本特徵在未來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極低,因為其不僅僅是市場的運行規律也是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未來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市場的變化系統在捕捉手法方面是否需要改變。
二、系統開發
適合、合適,是大自然的法則,同時也適用於系統開發,系統開發的所有過程都要遵從適合自己的原則,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物有其利,必有其弊,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這種事物的兩面性是普遍的客觀規律。在系統開發的過程中沒有必要去追逐某一方面的利,因為其必然會有弊的伴隨出現,而當你發現某一方面有很大的「利」時一定要警惕其弊,要知道其對應的「弊」在哪。既然利弊共存那麼我們如何做出平衡呢,我認為還是適合、合適最好。
舉例說明:汽車輪胎的選擇。花紋大的、寬的抓地力好、油耗高、噪音大;花紋小、窄的油耗低、噪音小、抓地力差。我們選擇輪胎的時候僅僅關注某一方面的優勢是無意義的,而需要綜合考慮並且要選擇適合自己駕駛風格、經濟狀況、路面環境、天氣環境的。
故同時適合客觀環境和適合自身狀況的才是最合適的選擇,交易也是一樣。
1、確定目標
開發一個系統的首要任務就是確定目標,如果你想開發一個非常好的交易或投資系統,那麼就必須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
目標是系統的關鍵部分,如果你都不知道要系統做什麼,又怎麼能開發出一個交易系統來呢?有了目標我們才能知道要做什麼,才能考慮怎麼做,才能評估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同時我們也能知道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會經歷哪些不幸的但必須經歷的事情。目標與資金管理和心理狀態的控制也是密切相關的。
確定目標時不僅僅是簡單的考慮年收益多少多少,而是結合自身條件和市場條件的全面評估。包括評估自己可花在交易上的時間、資本,想實現什麼樣的回報,為實現這些回報願意承受什麼樣的虧損,結合自己的優勢劣勢確定適合自己的目標,進而確定捕捉到市場中哪一類的哪一部分行情。
2、市場選擇
投資與投機。目前我們可以接觸到的市場有很多,大眾一些的是房地產、收藏品、貴金屬、股票、基金、期貨、外匯。交易者應根據自身優勢條件和目標期望選擇適合的市場。
個人認為最適合投機的市場是外匯市場,其次是貴金屬和期貨市場。而大眾最為熟悉的股票市場,由於其價格受公司基本面的影響更大,小資金對價格影響更顯著,以及T+1和不方便做空的交易規則,個人認為不適合投機。
3、確定交易理念
基於人性和大自然規律的系統才具有長期穩定性、可行性。
交易理念的建立可以通過統計經驗+總結得出(通過歷史數據發現經驗證據而後作出總結),也可以是假說+驗證得出(先提出假設而後用歷史數據驗證)。無論用哪種方式得出交易理念,交易者必須知道你的系統的核心優勢是什麼,可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4、確定交易頻率
確定交易頻率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交易時間架構,你可以一小時做數筆交易,也可以幾個月做1比交易,頻率的確定要適合你自身特性和你的目標。個人認為交易頻率較高的短期系統更具有穩定性。
5、確定頭寸規模
頭寸規模要適合你的目標,適合你的資金量,適合你的承受能力,適合你的交易策略。我個人使用固定百分比確定頭寸大小。每筆交易最大虧損金額(止損金額)不大於總資金的1%
6、歷史回測
歷史回測的作用是了解系統功能與不足(可捕捉哪一類行情,哪些行情會虧損)、為系統可行尋求佐證、調整系統條件以更適合市場、得到風險控制指標(預期利潤率,最大虧損,最多連續虧損次數等)
回測結果的可靠性與回測是否完全客觀、樣本數多少、參數是否過度優化擬合有關。回測信號點必須大於500個才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可以通過歷史回測對某些條件進行調整,但不可以過度擬合。如何看是否過度擬合呢?1:微調指標參數大小,例如值為15的改為17,看最終結果是否有顯著變化,有顯著變化的則為過度擬合。2:換樣本做測試,如果之前做條件優化時用的是2010年的歷史數據,優化後用2011年的數據回測,最終結果有顯著變化的為過度擬合。
7、績效評估
關於績效評估初學者肯定會有不少誤區,覺得收益高的系統就是好系統,其實不然,穩定的系統才是好系統,直觀來看就是用正確的方法做歷史回測,測試結果資金曲線越平滑的系統越好,注意這裡只看平滑程度而不講求收益率。當然如果用實盤驗證的數據更好了。
我個人用的績效評估指標是:月度最大階段回撤金額/月凈利潤。也有些朋友用夏普比率、方差/均值等,大同小異,追求的都是曲線的平滑,簡單來說就是連續虧損相對於盈利規模要小要少,而不是像初學者那樣只關心盈利規模。
三、資金管理,心理狀態
《通向財務自由之路》中提到「當談論對交易而言什麼最重要時,一般認為它涉及三個領域:心理狀態、資金管理(頭寸規模確定)以及系統開發,成熟的投資者認為這三個方面都重要,但是心理狀態是最重要的(大概佔60%),其次是頭寸規模確定(大概佔30%),而系統開發是最不重要的(只佔約10%)。」
我覺得僅僅對比三者的重要性太模糊了,這裡還需要進一步細化。
系統開發是最最基本的,若沒有正期望的系統的話,心理狀態和資金管理都無從談起。而開發出的系統的質量好壞也直接關係到心理狀態和資金管理。系統性能越差,對資金管理要求越嚴格,更考驗心理狀態水準。系統開發應該是交易者最先開始做的。
有了正期望系統之後,最難把握的是心理狀態,好的心理狀態能使系統信號得到正確執行。心理狀態控制應該是交易者有了可行的系統之後重點需要提高的。
資金管理是關乎存亡的,有再好的系統再好的心理狀態,經常不科學的下大單也會導致爆倉。資金管理應該是從始至終,始終貫穿交易生涯的。
四、粗談交易策略
可行的交易策略肯定不止一種,下面談談具有普遍性的一些經驗。
了解策略的本質。知道策略的優勢、劣勢,可以捕捉到哪種行情,為了捕捉該行情會在什麼情況下產生虧損,捕捉不到哪種行情。趨勢系統怕震蕩,震蕩系統怕趨勢,但是確有既不怕趨勢也不怕震蕩的系統,它怕別的。
級別對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某種原因產生相同級別的結果,渴望手槍打出火箭彈的力度是不切合實際的。
組合。策略、品種、級別三者的交叉組合。
多種入場信號,多種出場信號。由於市場變化多端,交易策略應該做好多手準備。
入場難,出場易:勝率高、盈利幅度小,曲線更平滑
入場易,出場難:勝率低、盈利幅度大,曲線波動劇烈
參數大小優化。由於事物存在兩面性,拿出場條件的閥值設定來說,若閥值過松會輕易獲利了結,勝率是高了,但是錯過了更多的行情;若閥值設定緊一些,傾向於放飛盈利,雖然最大的行情捕捉到了,但是一般行情利潤會有較大會吐,且整體勝率降低。
這樣就出現了優劣如何取捨平衡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用系統開發開篇所講的「適合」「合適」角度側面解決。先舉一個例子:某人要從位於城市西端的A地到位於城市東端的B地去,假設A到B有地鐵線路的話,他選擇開車快還是乘坐地鐵快?若要回答這個問題顯然我們需要更多的信息,比如地鐵是否在運營時間,地鐵的發車間隔,A到B的距離,路面交通是否擁堵等。這樣我們就可以評估出乘地鐵需要的大致時間和不堵車時候的大致時間,若不堵車時開車需要15分鐘,坐地鐵需要30分鐘,那麼我們在出門前查詢一下路況信息,確定不堵車即可選擇開車。即便這樣也不能排除這條路臨時突發擁堵,但這是偶發因素,客觀規律事實是此時選擇開車顯然比坐地鐵快。對於交易來講,不必糾結於閥值本身,而是要盡量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幫助我們使用更符合客觀規律事實的策略。拿出場條件的閥值設定來說,與其糾結於60點止盈還是70點止盈,不如看看當前市場的動能是否還支持行情進一步延伸。
推薦閱讀:
※看五大失敗的貨幣是如何崩潰的
※信息選擇性過濾
※下一個威石資本?揭秘牌照過期平台的三大危害
※刪了你的技術指標吧!手把手教你用「裸K」交易
※外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