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之悲欣交集見觀經

菩提法師《弘一大師之娑婆因緣》記載弘一法師之圓寂云:「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大師習書最後墨跡『悲欣交集』四字,在徹悟止境中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享年六十三歲,法臘二十四。」弘一法師此「悲欣交集」四字,廣為人知,各人自憑自己的經驗體會解讀,傳統及佛教音樂學者田青在其專文「面對「悲欣」總茫然」,集中論述了兩種有代表性的意見,一種從世俗出發,為引用,如下:「1997年,山東畫報社出版的《老照片》第二輯中,有孟凡明的《死亡的意義》一文,作者從弘一大師臨終絕筆「悲欣交集」這四個字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大師出家了,遠離了塵世物質外殼的有形的禁錮,卻似乎未能遠離塵世內在情緒的無形追隨。」作者認為:「憑弘一大師這樣高山仰止般的修行,應該寫下『無悲無欣』一類的絕筆,或者什麼都不寫,留下一個乾乾淨淨的空白。」並從而斷定弘一大師在「人生根本問題」上「其實並沒有得到解決,至少,是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而田青先生自己則從佛教的角度釋詞如下:「其實,這也是一個誤解。佛教話語系統中的「悲」字,不是常人所用的「悲傷」、「悲哀」之意。佛家所說的「悲」,是梵文Karuna,即「慈悲」的「悲」。隋僧慧遠《大乘義章》釋為:「愛憐名慈,惻愴為悲。」並說:「慈能與樂(給予歡樂),悲能拔苦(使其脫離苦難)。」而無論「愛憐」與「惻愴」,還是「與樂」與「拔苦」,指的都是對「眾生」的憐憫與救助,而非指「悲」者自身的感傷之情。鳩摩羅什的名譯《大智度論》明確指出:「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而大乘佛教所提倡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則更強調了「慈」與「悲」的真實意義——對父母、子女、情人的愛是「有緣」之愛,是「愛」而不是「慈」;「無緣大慈」是普愛一切生命,包括與你「無緣」——表面看來與你沒有任何關係的眾生。同理,對旁人苦難的一般性同情也只是「憫」而不是「悲」,真正的「大悲心」是對眾生苦難的「同體」般的感受,即「感同身受」地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因此,弘一大師的絕筆絕不是「塵世內在情緒的無形追隨」,更不是大師人生根本問題「其實並沒有得到解決」的反映。恰恰相反,從佛教的觀點看,在大師安祥的涅槃像和「悲欣交集」的絕筆背後,恰好反映了大師在涅槃之時是「根本地解決」了人生的根本問題的。」「至於「欣」字,佛教認為,人生的根本問題不過是「生死」二字。而「了生死」——即透徹地洞見生命中苦的原因和滅苦的方法並身體力行,則是解決人生根本問題的惟一途徑。佛教著名的「三法印」講:「有漏(漏即煩惱)皆苦」,指明人生充滿著煩惱,原因是眾生不明白「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而人生的六種「根本煩惱」(即貪、嗔、痴、疑、慢、惡見)不解脫,便會因「漏」而造「業(指人的一切身心活動,有身、語意『三業』)」,復因「業」而生新的煩惱,如此輪迴不已,永無休止。因此,佛陀教眾生通過勤修「戒、定、慧」三學,明心見性,最終擺脫煩惱,了卻生死。所以,在臨終前能「欣欣然如赤子」,也是「根本地解決」了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最好說明。一般人談死色變,臨終前大都苦苦掙扎,所以佛陀才總結出包括「死苦」在內的人生「八苦(指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所求不得、五取蘊)」。只有「根本地解決」了人生的根本問題的人,才能在臨終時擺脫一切煩惱,才能有「欣欣然」的感受,才能寫出「悲欣交集」這四個既深邃如海,又淺白如溪;既沉重如山,又清淡如遠聞花香的字來。」顯然,田先生的註解更能為佛弟子所接受,悲欣交集作為弘一法師悲心的寫照,亦能從他現前的著作中找到成文的段落,由是我們能見到一些更深的因緣:「歲次壬申十二月,廈門妙釋寺念佛會請余講演,錄寫此稿。於時了識律師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見此講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棄醫藥,努力念佛。並扶病起,禮大悲懺,吭聲唱誦,長跽經時,勇猛精進,超勝常人。見者聞者,靡不為之驚喜讚歎,謂感動之力有如是劇且大耶。余因念此稿雖僅數紙,而皆撮錄古今嘉言及自所經驗,樂簡略者或有所取。乃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記。《人生之最後》」弘一法師相當多後世出版的墨跡集中,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這「悲欣交集」四字,方斗,周圍無題記,則對之的探討,也因而大致只能就字就事而論。因緣湊巧,一個舊友新近策劃編輯紀念弘一法師圓寂周年六十的墨寶集正在編輯中,筆者因事造訪,偶爾在電腦中看到了此「悲欣交集」原稿的拍攝件,這個文本卻做「悲欣交集見觀經」,「見觀經」三字在左下方,豎排,為「悲欣交集」用字大小的三分之一大小。弘一法師出家以後,以畢生之力弘揚南山律宗,實修則依止印光法師歸仰凈土,乃至在日本侵華的氣焰囂張最甚時,有彪炳千古之「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為國為民而作倡導;即凈土宗而言,「觀經」即為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為佛說觀想念佛,凈土十六觀的著名教典。「悲欣交集」四字並不見於《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顯然這並非習見的弘一法師為弘通法義所作的集句。而作為凈土行人的弘一法師臨終所注的這三字,顯然是指一種大家更為熟知的情況:「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無疑,奉行「少說話」原則的弘一法師,是於契入無量壽佛國土,即將做最大的遠行前,提筆總攝了他一生行道乃至往生的見證,如他一慣所做的菩薩行,以使後世修行者能因此生信增上。筆者在讚歎之餘,也以此文與大家分享得見前賢行道事迹的喜悅,普願吉祥,賢善成就。
推薦閱讀:

弘一法師繪羅漢圖
弘一法師: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的師生緣
弘一法師李叔同信札
[轉載]弘一法師的改過十訓

TAG:弘一法師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