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寶原理——三寶總述(6-7)

第二節:三寶原理

一、 三寶總述

(六)、小乘派關於「三寶」的概念

大、小、顯、密乘的「三寶」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對「三寶」認識深淺和概念的劃分卻有很大的差別。對於這個問題學佛的人必須搞清楚。

小乘毗婆沙論派,對佛的色體只承認肉體和化身,不知有報身,認為佛的肉身屬於苦體,如釋迦牟尼成佛之前和成佛後是同一個色體,不能把這樣的色體截然分成凡體和佛體。色體身具有三十二相,可以被看做「佛身」,但不是佛和佛寶。「佛寶」是指佛身上的那種特有的覺智。經論派對佛的概念與毗婆沙派稍有區別,他們認為「具有三十二相的色體和佛的覺智法體都算是佛和佛寶。對法的概念,毗婆沙和經論二派基本相同,認為「法」有「教誨」之法和「悟性之法」兩種,真正的「法寶」是道諦和滅諦所代表的覺智和寂滅境界。「僧寶」是「聖僧」所具有的離欲狀態和覺智,不是僧體。

佛像和佛塔屬於佛的象徵,是紀念品,見佛像、佛塔,能引起對佛的無量功德的回憶,起到凈化思想意識的作用。朝拜、供養也不是朝拜供養這類偶像,而是想到對佛的朝拜、供養,和朝拜、供養真佛具有同樣的功德。佛門弟子要尊敬愛護佛像、佛塔,決不允許不敬和毀壞佛像,誹謗佛與法。禪宗中曾有燒佛像、辱罵佛陀之事,那是走火入魔的表現,精神正常的佛弟子決不會做出反佛的邪教徒才會作出的那種壞事。但把佛像和佛看成同樣的東西,認佛像為真佛是對佛法一竅不通的表現。佛像是物質的東西,佛是精神智慧的特性,佛像可以毀壞,但佛是不生不滅、無可毀壞之物。也就是說,佛像的存在是有時空局限的。但佛的存在沒有時空界限,像虛空一樣,無處不在。正如《不可思議經》中所說:「佛智所及之處,便有佛身。」又說:「誰念想到佛,佛便在其身旁。」三藏法典是宣傳佛法、實施佛法教育的主要工具。佛的無量功德中,說法的功德是救世度眾的最大功德。那些正確解釋經義的疏論與佛經具有同等的效力(《見寶性論》)。通過學習經論,才會獲得對佛與佛法的正確認識,一切真智慧和高尚功德,通過對佛法的聞思修才能得到。因此,絕不能輕視經典和經教的作用。因此,藏傳佛教在經典和佛像的陳列位置上,經典在上,佛像在下,決不允許把經典放在佛像下面。那些所謂經典是「文字般若」而貶低經教的作用,不學習佛法理論而盲人騎瞎馬式的坐禪,是絕不會悟出什麼正道來的。這種不「播種」而想獲得「豐收」的做法,是頭腦發育不全的表現。因果規律不爽,有什麼樣的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不懂理論知識,沒有智慧明照,腦子裡一團漆黑無思無想入定,只能產生思想遲鈍、愚昧無知的因果同質效果,絕不會產生無知生智的違背因果邏輯的怪事。

佛法經典雖然非常重要,決不可忽視,但經典、經教只是象徵性的「法寶」,不是真正的「法寶」。真正的「法寶」是指那種通過聞思修,在思想品質方面、具體行為方面所產生的作用和悟性。通過學法,在思想意識和行為動作方面所產生的作用,才能真正拯救自己離惡脫苦,所以才是真法、法寶。口頭空說,光念經文,不解決思想行為方面的實際問題,和扮演佛、菩薩的演員一樣,不會有什麼樣的作用。對這個問題,學佛的人不能不引起重視。

(七) 、大乘法和大乘「三寶」概說

「佛教是因材施教」的典範。三乘佛法是根據不同對象的機緣慧根所設的方便法門,所謂「法無定法,應機施法」就是指這種情況。大乘和小乘教,雖然都是佛教,但信仰對象、追求目標、思想境界、價值觀念、智慧見解、行為準則各個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別,雖同一術語,正如經中所說那樣,「說一樣的話,理解人各不相同」。同一個「四諦」法,大小乘理解各不一樣。「無我」和「空」,大小乘都講,但沒有相同含義。研究佛法的人,必須分清同一術語大小乘各派的不同概念。講大乘法時,必須按照大乘各派的說法理解,絕不能稀里糊塗,張冠李戴。

大乘教之所以為大乘,因其確有實實在在的大的內容。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將大乘概括為「七大」,即大法門、大事業、大智慧、大精進、大方便、大成就、大作用。

大乘法包括經論律所示現一切法門和廣深不可思議事理,蘊涵三乘道法、世間和超世一切智慧神通妙法,因此是「大法門」。

大乘法以大慈大悲心發大心,以度脫眾生,修證無上菩提,智不墮世、悲不離世、永遠濟世救眾為目標,自利和利眾同時並舉,互為因緣,因此是「大事業」。

大乘法中蘊含明察萬事因緣事相體用差別、法性平等如一的深廣敏細智慧,以無數事例開導顯現二無我深邃妙理。菩薩具有根本智、道智,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大智慧,因此是「大智慧」。

大乘道眾以忍苦、大無畏的精神,用三個大無量劫發心,積資糧,圓滿六度大行,因此是「大精進」。大乘菩薩悲智雙運,慈悲不忍離世入寂滅樂境,智能永斷煩惱,是不墮世俗的大方便法門,住世度眾,因此是「大方便」。

大乘法能成就十神力、四無畏、十八種獨有品行等無上智慧神通,因此是「大成就」。佛陀救世濟眾的願力和發心行圓果熟,平等無為地濟度眾生,因此是「大作用」。

在《現觀莊嚴論》中用「大心」、「大破」、「大悟」--「三大」概括大乘。

「大心」--以大慈大悲心平等對待一切有情眾生,即是救苦,利樂一切眾生,發心、修道、行善、證果成佛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眾生離苦得樂,這種偉大的胸懷、偉大的抱負就是大乘佛教的「大心」。「大破」--破除自身無始以來虛妄顛倒意識造成的貪嗔等煩惱惡習和妨礙遍知一切智慧的無明所知障便是「大破」。 「大悟」--佛具有明察一切事物本質法性的如理智(真智)和明察一切事物因緣、事相差別的如量智(俗智),無著無礙,事事明了,是「大悟」境界。

以上「七大」和「三大」高度地概括了大乘法的精神境界。「乘」是運載工具之稱。運載無量眾生出苦海,一船同載六道眾生,此「船」大到無法再大了。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大的思想境界,這種思想境界和那些以獨善其身、自求解脫、自享快樂為目的的「小乘法」相比較,就有「小井」和「大海」的差別。正如寂天所說那樣:「一般世人,別說對別人發這樣的大心,就連為自己也不會想這樣長遠有利的心(世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又說:「別說做到,就連思想上出現一次利益眾生的念頭,其功德亦大於以無數珍寶供養諸佛。」我們自己是不是大乘教信徒,不能從自己皈依的教門、衣服和旗號上區別,而是要從有無上面所說的大乘菩提心上區別。有這種利眾菩提心,不論念經不念經,不論在家出家,都是菩薩。若無利眾慈悲心,戒行修持再好,至多修成個離欲小乘羅漢,別說成佛,就連進入佛道資糧道的資格也都沒有。因此,有人說「念經不如想好心,做好事」,這句話很有道理。光念經不行善是只說不做的「空談家」。一切世間的幸福都是干出來的,佛法的一切成就也是按佛的教導實實在在干出來的,修行也是干,靠空想空談是成不了事的。學佛的人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大乘佛法對理事二諦,方便和智慧二道,色身和法身二果,對戒、定、慧,對觀、見、行,都具有獨特的見解、內容和修持方法。大乘教由於義理深廣,施教的對象是利根眾生,對一切法義的理解都有利根大智的特點,因此,對「三寶」的認識、概念和理論知識,對於正確認識佛與佛法,正確起信,正確皈依修持,對破除自佛教內外的各種無明邪見和偏見錯見,維護佛法的尊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當今這個知識社會裡,佛門修持之士,若不能運用正確的理法教徒、弘法、護教,便無立足之地,一個信徒,如果不懂得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佛教的偉大之處表現在哪裡等等這些基本問題,也很難堅持信念,戰勝邪惡勢力的圍攻。為此根據大乘經典,龍樹、彌勒、無著等菩薩諸開導論師的經論,根據藏傳佛教歷代大師,特別是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賈曹傑論師解說的《現觀莊嚴論》和《寶性論》等涉及的有關三寶的義理,集中簡要地作一介紹。

佛寶具有無為、自生、非思維言傳境、大智、大慈悲、大神能、自事圓滿、他事圓滿等八大功德。前三德屬於自事圓滿的法性身,後三德屬於他事圓滿的智慧法身。

又按佛身劃分,佛有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又分自性身和智慧法身。自性身具有五種功德和五種特性;智慧法身具有二智、五智、二十一組智慧神能。報身具有五常和五種特性。化身又分殊勝、工藝、普通化身等等。法寶具有無思、無二、無念、清凈、光明、對治、滅諦、道諦等八大功德。

僧寶具有如理見、如量見、自我見、離貪著、離滯礙、離俗氣、悟德、斷德等八大功德。

以上內容,後面分節敘述。

——摘自多識仁波切《三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多識仁波切簡介: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活佛) 系安多藏區格魯派寺院朵什寺(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第六世寺主活佛。他曾先後在拉卜楞寺、天堂寺等寺院拜十多位高僧學者為師,學習了五部四續顯密經論及因明、聲明等大小五明學科,得到藏傳佛教格魯派學修灌頂及隨許的系統傳承。仁波切精通藏漢兩種語言文字,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三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概述:

  在佛法中稱佛、法、僧為三寶。將佛、法、僧稱為「三寶」有清凈無垢、威力無窮、稀世珍寶之義。佛寶指具足四身之佛,法寶指八萬四千法和道、滅二諦,僧寶大乘佛法專指見道以上的聖僧、菩薩。佛是指路人;法是道路;僧是熟悉道路的夥伴。上師傳法如佛,上師的功德、智慧如佛的法身,上師言傳身教起著具體的僧寶作用。因此佛說:「無師哪知佛名、佛法?有師才得知佛名佛法,故師恩重於佛恩。」尤其密法不能靠經典,必須要有上師親口傳授,因此密法稱:「上師是加持之源,守戒是成就之源。」

朝陽妙吉寺 妙吉寺解脫智光林妙吉寺電話:0421-7581711
推薦閱讀:

日干為我配十神原理
空氣懸架的原理是什麼?
「掉尾勢」的功法原理
三寶原理——僧與僧寶
念佛門的科學原理

TAG: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