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發展演變

人類歷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國,這四大文明古國都在公元前15世紀前產生了文字,分別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字和古代中國的甲骨文。後來腓尼基人在借鑒古埃及文字、古巴比倫文字的基礎上創立了拼音文字,而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的文字都相繼失傳,只有古中國的甲骨文,經歷不斷演化,使用至今,成為歷史上使用最為悠久的文字。

漢字產生後,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形成了獨有的七種結體方式:甲、金、篆、隸、楷、草、行,稱為漢字七體。文字的演變與發展,體現了人類社會的演變與發展。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國目前見到的最早的系統漢字,是契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因此叫甲骨文。

在三千七百多年前,商族的首領成湯戰勝夏朝的國王桀,在黃河中游和長江下游一帶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朝。

到公元前十四世紀左右,第二十個國王盤庚遷都到「北蒙」(今安陽小屯一帶),更名為「殷」。殷成為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此時的商朝人用龜甲和獸骨進行占卜,首先將龜甲或牛骨修整好,然後在背面挖若干橢圓形凹槽,接著將燃燒的木頭緊緊抵住凹槽,由於急劇受熱,龜甲和凹槽牛骨產生裂紋,占卜的結果就依靠這些裂紋來判斷。漢字中的「卜」、「兆」就源於這種裂紋。殷人往往會把何時、何人、問卜何事,以及占卜的結果,全部用文字刻寫在占卜後的龜甲和牛骨上。從甲骨文可了解當時殷商的基本社會生活。

甲骨文單字約有4,000,已識1,500左右,未識的多屬專名、僻字。甲骨文象形性很強,但已「六書」齊備。

2、金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銘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從商朝後期出現,至西周開始大量出現在青銅器上。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

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4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還不能確定的字)1,352字,共計3,772字。它們的字形卻比早期甲骨文更象形。

3、篆書

「篆」的意思就是把筆畫拉長,成為一種柔婉美化的長線條。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稱大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化,這對漢字形體的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東方各國齊、楚、燕、韓、趙、魏等國,由於俗體文字使用廣泛,傳統的正體文字幾乎被衝擊得潰不成軍,正體文字已面目全非,出現了戰國古文。

戰國文字處於從商周時代的甲骨文、金文向秦漢時代的篆文、隸書過渡的重要階段,內容比較豐富。依據記錄文字的材料,分石鼓文、盟書文字、簡帛文字、璽印文字和貨幣文字。其文字特點是俗體流行,多使用簡體,同時各國文字形體不同,字形因地而異非常嚴重。

到了秦朝,由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並由朝廷頒布的第一種國家規範字體,稱小篆,所以,小篆又名秦篆。因此,小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頒布統一的字體。

小篆的特點在於字體結構整齊,無論筆畫多少,都是一筆一筆地拉長來寫,筆畫的疏、密、長、短都要求配合得很好。漢字發展到了小篆階段,從筆畫到結構,前所未有地表現為定型化,對漢字規範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

4、隸書

小篆雖是文字上的一大進步,也有其根本性缺點:線條用筆書寫起來很不方便。所以幾乎在同時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的成熟字體。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彎曲的線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角變成有角。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

秦隸經過演變,逐漸脫離篆意,同時進一步喪失漢字的象形意味,於是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特點: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稜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使漢字形體出現了質的變化。

從表達規則的角度來說,隸變是漢字表達規則的一次根本性的改變。確立了「奉泰秦春」同頭,「馬魚鳥然」同底之類變更和簡化篆書筆畫的新的書寫規則,用點、橫、豎、撇、折等筆畫符號代替了古文字的線條符號。

5、草、楷、行

隸變是古漢字和近代漢字的分水嶺,隸書以下的近代文字,象形性減弱了,符號性加強了,成為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

草書是一種隸書的快寫體,即通常習稱的「一筆書」,它發展成為獨立字體,大約始於東漢。至唐朝有抒發書者胸臆,寄情筆端表現的狂草。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

與草書同時興起的還有楷書,它又名「正書」、「真書」,成熟於東漢時期,盛行在魏晉南北朝。楷書包含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潔等優點。

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據傳為漢代劉德升所創。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傳至今日,仍是人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漢文字學在論述漢字的發展時,總結出了漢字的繁化和簡化兩種發展趨勢。所謂繁化,其主流方面一是漢字的數量不斷增加,二是一些「原始」的字形(即所謂「初文」)被加上形符,義符或類符,表現為漢字筆畫的增加。所謂簡化,就是為了書寫的方便而有意無意地改變了正規字形的寫法——採用草寫或簡寫。這兩方面的發展都是為了使漢字能更精確地記錄和表達漢語,是社會、語言和文字的進步和發展的表現。


推薦閱讀:

淺析謝稚柳「落墨法」之演變(下)
陽曆及其節日在民國時期的演變
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歷史演變
楚王好細腰」涵義演變初探
華夏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的演變

TAG:漢字 | 發展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