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兩岸三地讓人笑cry的電影譯名 | 壹讀百科

圖片來自網路

《燥底師兄生擒富二代》會比《老手》精彩嗎?

《黑客帝國》和《廿二世紀殺人網路》是姊妹篇嗎?

《肖申克的救贖》和《刺激1995》有關係嗎?

其實它們是同一部電影,因為上映的地方不同,就有了不同翻譯的片名。

電影片名是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就像廣告語一樣,很多時候決定了觀眾會不會一時興起去貢獻票房。就像當初可口可樂頂著「蝌蝌啃蠟」這種有毒的名字進入中國市場,廣大人民群眾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才會去嘗試這種疑似醬油還冒著氣泡的褐色液體?一開始賣得出去才怪。

因為歷史原因,有時候國外引進的電影,在大陸和港(澳)、台地區會出現三個版本的譯名,用的都是漢字,卻有完全不一樣的個性。

大陸:不求吸引,只求無過

大陸在近幾十年才開始改革開放,遠不如港台地區受外來的影響大,文化上還是比較趨向傳統和保守的,因此也讓我們的外文影片名字翻譯都偏官方正統,風格保守又嚴肅。

像電影這些文化產業,孔夫子一直教育我們要「寓教於樂」,再加上特殊時期「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創作指導思想,所以大陸總喜歡帶上點教化屬性。還記得小時候學校組織看的大型親情教育片《媽媽再愛我一次》嗎?聽說真有人哭暈在電影院,壹讀君心疼一秒鐘。

而且,大陸引進的影片要經過廣電總局超級嚴格的審批,內容尚且還要刪刪改改,片名就更不能弄出什麼幺蛾子了,所以還是直譯最穩妥,雖然可能會沒特色,但也簡潔明了。直譯保持了原來片名的內容和形式,如果能結合漢語的底蘊和美感,有時候會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

舉個栗子,《在雲端》(Up in the Air)講的是作為社會精英人士的男主,因為工作需要,整天出差到世界各地去,坐頭等艙,住豪華酒店,生活最大目標是積累更多的飛行里程,在這過程中還邂逅了一位同樣是「空中飛人」的神秘女人,但最後攢夠了英里數成為飛行公司的白金會員之後,他卻開始渴望安定和愛。

「在雲端」是大陸對英文片名的直接翻譯,原來的片名就是一語雙關:「在雲端」是男主工作的常態,也是他感情和生活的隱喻——永遠獨身漂浮,不能落地和安定。香港地方把這部電影翻譯成「寡佬飛行日記」,台灣則是「型男飛行日誌」,雖然貼近影片內容,但就少了這種美感。

還有經典電影《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香港翻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化用了白居易的詩,也算文雅,但是總給人怪怪的感覺,壹讀君覺得要歪樓到邵氏風月片那邊去了,天上的神仙妙樂不是我等凡人能夠消化得了的,還是直譯比較不容易讓人胡思亂想啊。

香港:自由的靈魂,偶爾也脫韁

香港從原來海邊的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現在的國際大都市,歷史複雜,文化也中西合璧,外文電影片名的翻譯一直很任性,也很有自己的特點。

他們通常不直譯,一定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語不驚人死不休,所以有了前面說的《寡佬飛行日記》和《仙樂飄飄處處聞》。然而有時候大膽的翻譯,卻比中規中矩的直譯要精彩。

《這個殺手不太冷》(Léon)這個翻譯實在太深入人心,比大陸一開始的《殺手萊昂》好很多。《人鬼情未了》(Ghost)也夠凄美,如果直譯成「幽靈」或者「鬼魂」,和電影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嚴重不符嘛,這煞風景的片名不僅得不到小情侶翻牌子,還欺騙了鬼片愛好者的感情。經典的《阿甘正傳》也是出自香港,大陸和台灣的片名一開始都是《弗雷斯特·剛普》的音譯,既不親切,也體現不出阿甘的傳奇人生。

香港電影業因為發展早,發展也成熟,商業氣比較濃。電影作為娛樂產業的一種,觀眾進電影院大多是為了娛樂消遣,有噱頭,才能刺激觀眾想看的慾望,所以香港電影總想搞個大新聞。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片名一定要帶著「情迷」、「奇緣」、 「致命」、「激情」、「奇案」這些類型化的字眼。

像《一天》要叫《情約一天》,《午夜巴黎》要叫《情迷午夜巴黎》,《紅磨坊》要叫《情陷紅磨坊》……就怕你不知道它有愛情元素在這裡。而我們熟知的《暮光之城》被翻譯成《吸血新世紀》,《飛屋環遊記》要叫《衝天救兵》,《剪刀手愛德華》成了《幻海奇緣》,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硬漢男星的商業動作大片。

香港片名翻譯還喜歡劇透,一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光看片名就能猜出大概情節,甩了三分鐘講完的谷阿莫好幾條街呢。

讓劉亞仁聲名鵲起的韓國電影《老手》,香港上映的時候譯作《燥底師兄生擒富二代》,看了開頭,了解了角色的身份,就知道飾演富二代的劉亞仁不管怎麼算計折騰,還是會被死磕到底的正義警官逮住的!

放開她讓我來

還有科恩兄弟的《No Country for Old Men》,大陸《老無所依》的翻譯很有詩意,因為影片不只有驚悚的大魔王和酷炫槍戰這些慣常的商業片元素,背後還有對於人性和命運的探討。在各個角色的求生中,能力不夠、不合時宜的「老人」,沒有存活的餘地;最後「大魔王」幹掉了所有人,卻不得不向小孩子求助,也是命運的一個大玩笑。而香港的譯名是《二百萬美元奪命奇案》,不僅劇透,看起來也只是一部平平常常的商業片,對不起科恩兄弟的才華,也嚴重限制了各路影評人和廣大文藝青年的發揮。

求壹讀君的心理陰影面積

另一面的香港,也帶著市井和草根的文化。所以為了照顧本土觀眾的欣賞和品味,影片譯名也常常會帶上粵語辭彙,不懂粵語的人可能會一頭霧水。一直被嘲笑的《皇上無話兒》,其實沒那麼奇葩,粵語念出來可是妥妥地順口。

98年的奧斯卡獲獎影片《As Good as It Gets》(《盡善盡美》),故事設定人畜無害:一個脾氣古怪的強迫症老頭在遇到一系列的好人之後,不再主張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也收穫了愛情。台灣翻譯成《愛你在心口難開》,也算和內容有點關係,但香港翻譯成《貓屎先生》,不懂粵語的人一定會冒出黑人問號臉。但其實翻譯還是很有心的,主角Melvin的名字發音跟「貓屎」在粵語中差不多,「貓屎」在粵語中是指那些性情古怪脾氣暴躁的人,和男主的性格很相像。

台灣:套路玩太多

說起台灣的片名翻譯,它強大的「神鬼」系列一直很有名,據說目前台灣神鬼系列大概80多部,這只是冰山一角:

甚至有的影星還能享受到擁有自己的固定譯名的待遇:

有「魔鬼」兩個字的,多半是施瓦辛格主演

金·凱瑞一定要有「王牌」

布魯斯威利一出馬,片名就掛上「終極」

威爾·史密斯和「戰警」逃不了關係

也許誇張了些,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台灣影片翻譯很愛套用固定辭彙,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不完全統計施瓦辛格主演的動作片

當然這和電影明星老愛演同一類型的影片,形象固化有關。但更多時候,還是為了營銷,原理和現在的蹭熱點是一樣一樣的,如果一個電影明星之前某部電影大獲成功,他的其他電影片名如果也是同樣的格式,帶著莫名的熟悉感,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續集,這樣把觀眾忽悠進電影院就非常容易了,影碟也賣得出去。

這種套路也不只是台灣才有,大陸對於皮克斯出品的動畫,不管主角是什麼東西,幾乎都叫「XX總動員」,也是有夠偷懶的。

1995年 玩具總動員(Toy Story)

1999年 玩具總動員2(Toy Story 2)

2003年 海底總動員(Finding Nemo)

2004年 超人總動員(The Incredibles)

2006年 賽車總動員(Cars)

2007年 美食總動員(Ratatouille)

2008年 機器人總動員(WALL·E)

年度大電影之總動員一家親

以小清新聞名的台灣電影,影片翻譯界並不全是泥石流,尤其是動畫片,翻譯都很萌。毫無特色的《美食總動員》,在台灣叫《料理鼠王》,一比就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小黃人的電影《神偷奶爸》一開始也是台灣的譯名,大陸直譯的《卑鄙的我》(Despicable Me),的確讓人摸不著頭腦。

我很黃,可是我很可愛

語言不同,翻譯永遠會有偏差。在電影界,片名直譯很省事,就是直接翻譯原來字面的意思,再保證形式盡量統一就可以了;而意譯則是根據原來的片名或內容再次創造,所以才會出現香港那種「一句話概括影片內容」的片名;而像那些套用的固定格式,和影片沾不上半點關係,基本就屬於任性又偷懶的亂譯了。

正因如此,片名直譯才最保險,但有時會顯得太呆板;意譯的兩極分化嚴重,會出彩,也容易雷人,所以要把握好一個度。三個地方的片名翻譯之所以有這麼多不同,也都是為了貼合當地的文化習慣,優劣是非還是看個人喜好吧。去掉先入為主觀念的影響,你會發現《三傻大鬧好萊塢》,也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參考資料:

1.《一項關於內地、港、台三地英文電影譯名異同的研究》,李莉華

2.《論電影片名在中國大陸及港台地區的翻譯比較》,韓媛媛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讚唄

和壹讀君勾搭的傳送門

聯繫電話:010-85690155

人才招聘:recruitment@yidutianxia.com

文章投稿:tougao@yidutianxia.com

商業合作:business@yidutianxia.com


推薦閱讀:

【壹讀百科】烏克蘭為什麼那麼多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美女?
中國古代的女權主義長什麼樣子?丨壹讀精選
向死而生 | 壹讀百科
為什麼女人喜歡花?丨壹讀百科
龍鳳是什麼時候被配成一對的?丨壹讀百科

TAG:電影 | 百科 | 壹讀 | 譯名 | 電影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