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徵婚廣告」看改革開放三十年
06-18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人對婚姻和情感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情感的神聖性已為世俗性所逐漸取代,情感越來越不會成為一種惟一的,神聖的、超功利的、終極的目的,而是更多是受制於現實的種種計較和制約,附著於種種現實利益之上,甚至異化為一種交易的工具。 我們從不同歷史時段的幾則徵婚廣告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其中的變化。 先看看改革開放後,報紙上的第一則徵婚廣告。該徵婚廣告刊載在1981年1月8日的《市場報》上。 求婚人丁乃鈞,男,未婚,四十歲,身高一米七。曾被錯劃為右派,已糾正。現在四川江津地區教師進修學院任數學教師,月薪四十三元五角。 這則廣告附有徵婚者的照片,信息真實,態度誠懇,基本上是事實的誠實描繪,尤其是在相貌、收入等一些外在條件上更是實事求是,沒有渲染或淡化,也沒有強調或迴避。 然而,在九十年代的徵婚廣告中,身高、長相、經濟基礎、學歷背景等外在條件一躍成為徵婚的首選條件。我們且看幾例。 某男,40歲,停薪留職,生活嚴肅,通情達理,善於理財,經營電器,年賺3.8萬…… 某男,35歲,體健,身高1.75,留美碩士,現在紐約供職,年薪10萬美金。尋能歌善舞、俊美秀麗、本科以上,願到美國生活的國內小姐…… 某女,21歲,1.59米,未婚,大專,國營科室管理幹部,漂亮聰慧,氣質佳。覓21至30歲,1.70米以上,體健貌俊,經濟雄厚的海外男友…… 某女,27歲,身高1.63米,中專文化,端莊善良,在山東某國營單位工作,覓身高1.70米以上,大專以上學歷,在海外或廣州、深圳工作,有較強經濟實力及調動能力的男友…… 這時,人們撕掉那情感的「含情脈脈」的面紗,不再羞於「明碼標價」,物質條件一舉成為情感的前提和基礎。然而,到了今天,物質主義依舊高揚,但同時情感上也出現了一種遊戲的嘗試或沉溺。 我們隨手翻開2007年一張報紙的夾縫廣告里的徵婚啟示,從中或許可以窺見今天我們對待婚姻與愛情的一種態度。 漂亮女楚楚動人42歲 離膚白保養好經濟富裕有寬房因前夫患病使我無法快樂起來而內心深處的孤獨卻從沒停止尋體健男助你發展。 傾倒眾人女36歲 離未育富有飄香長期得不到快樂難以感情空虛尋體健懂情男交往體驗浪漫情懷。 正宗宗款姐女40歲 一孩有房夫一年前車禍離我而去女人是要有人來陪的你能了解一個女人獨自一人的滋味嗎尋重情懂疼人男可入住。 柔情女45歲 性格溫順前夫富商遇離雖獲錢財補償但心裡不平衡內心苦悶情感得不到宣洩尋體健懂女人心思男交友給她安慰絕不讓你失望。 今天的報刊上,女性徵婚廣告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富姐有錢,楚楚動人,感情空虛,需要帥哥之類的主題,可惜的是,這些充滿暗示、幻想和曖昧的徵婚廣告卻多是「騙子公司」,無非是想騙那些既想佔便宜又不想奮鬥的男性的鈔票,雖然很大程度上廣告徵婚是假,騙錢是真,但卻能從中看出眼下某種社會心理之一斑。 相比之下,需要徵婚的優秀男士便顯得頗少,大概印發廣告消息的人知道男人的鈔票比女人的鈔票好騙耳。這裡試看一則。 男28歲1.76本科未婚白領航空公司管理英俊收豐已購婚房高幹家庭素質良好實在覓溫情女孩來與他相約。 此男無論年齡、身高、學歷、婚況、工作、家庭、相貌都是女孩子沒有理由拒絕的絕佳人選,誰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呢,各位女同胞,尤其是待字閨中的「剩女」們,你打著燈籠可找得到這樣的「白馬王子」乎? 從徵婚廣告中,我們最能直接地感受到這幾十年來中國人對婚姻、情感的態度的變化,從八十年代那種不談物質,不談感情的謹慎姿態,到九十年代那種先談物質,後談感情的世俗姿態,再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那種享受物質,遊戲感情的放縱姿態。人們感情的變化之巨之大,叫人咋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孫鳳儀: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條件下的財稅體制改革
※自由國度的中世紀理論
※如何認識改革宗信仰
※如果晚清與西方主要列強同時進行改革,洋務運動會成功嗎,對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關於立案登記制改革的一些問題 作者 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