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上)

轉自:http://blog.sina.com.cn/fancylucky(林曦的blog)

「修道上的唯物」是創巴仁波切在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來的說法,當時的美國在嬉皮風潮的引領下,幾乎所有的人都對來自東方的各種神秘學說,修行方法而著迷,場面混亂而美好。如同當下的中國一樣……

常常被不同的朋友問起我的佛教信仰,我也時常試圖幫助別人解答各類問題。

我發現,問題最後的根源都是類似的,即如果不能破除「修道的唯物」,那麼所有的問題基本上無法被解決。

「修道上的唯物」是創巴仁波切在上世紀70年代末提出來的說法,當時的美國在嬉皮風潮的引領下,幾乎所有的人都對來自東方的各種神秘學說,修行方法而著迷,場面混亂而美好。如同當下的中國一樣,很多人擁有不同的上師,往來於各種各樣的工作坊,參加不同的法會,收集不同教派,學說,接受不同文化包裝下的靈性教育。

熱衷於傳播所有的神秘的靈異體驗,熱衷於各類慈善活動,熱衷於全新的信仰和技巧讓自己和他人都感到「我」已與過去划上句號。這種恩斷義絕重新做人,清新振奮又侃侃而談的感覺確實如同某種興奮劑令人血流加速,頭腦發熱,腳步輕盈。

而創巴仁波切認為如果了解靈性學說和修持神秘教法的潛在動機是為了給「自我」更良好的感覺,那麼這是一條危險又毀滅的道路。

如同「9·11」之後的美國,籠罩在天堂之上的無常陰影消散於人們及時行樂的忘卻,積極消費的態度讓政府覺得渡過難關,場面繁榮,可是不久時候就是金融危機的必然到來,也許這是只「黑天鵝」,可「黑天鵝」的出現就是必然,黑天鵝就是無常的代言。

所謂的「修道上的唯物」,指的就是人類本性中想要用各種花樣和「替代療法」來逃避或是緩解面對「自我」的恐懼,這種恐懼讓人逃避「果」的存在,造作出更多「無明」的種子,藉由操縱自己和他人,或是複製現實社會的規則,改頭換面地繼續過去的模式,繼續餵養裝大自我的貪求,期待,傲慢和恐懼。

「一個人若以充實自我為修行的出發點,那是修行上的唯物主義。」

「我們聽到的許諾都純是誘惑,我們期望佛法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有妙計高招讓我們用以解決自己的沮喪,嗔恚以及性的困擾。」

大概人的本性喜歡這種一切被重新洗牌之後建立的秩序,這種秩序讓「自我」貼上了特殊的標籤。遊戲換了新的玩法之後,讓人快速地積累在另一種規則的現實世界中很難達到的優越感和自信心,可以緩解一切在現實世界中的沮喪和失敗,不用對治自己的缺點和問題。

關於當下「修道的唯物」的盛行,據我觀察,大概覺得有如下幾種典型情況,比較常見。有時也會出現一個人身上交集了幾種特徵。對應背後不同的原因。

其實在所有的宗教,心靈領域這些情況都有類似發生,只是佛教徒生態是我觀察最多也最典型的群體。

缺乏正確的動機和見地,是導致這些癥狀的根本原因。

典型癥狀一:重新洗牌,催眠自大型。

在佛教徒的談話場合中,不難見到一個不學無術,一無所成的人,卻可以趾高氣揚地教育一個學者「實修」的重要,關於「老實念佛」的壓倒一切的作用,以及沒有慈悲的可怕,最神奇的是還能指責他人的「傲慢」。或者兩個資深佛教徒在交流自己的離奇的夢境而絲毫不覺的有任何的尷尬。或是揣摩上師的這個眼神和嘴角的弧度到底代表了什麼樣的深意。

嚴肅又莊重的氛圍讓身在一旁的「凡人」都不好意思笑出聲來。

大概人的本性喜歡這種一切被重新洗牌之後建立的秩序,這種秩序讓「自我」貼上了特殊的標籤。遊戲換了新的玩法之後,讓人快速地積累在另一種規則的現實世界中很難達到的優越感和自信心,可以緩解一切在現實世界中的沮喪和失敗,不用對治自己的缺點和問題。可以利用一切諸如夢境,幻覺,完全無法論證的個人體驗來證明自己的感覺是真實的。可以名正言順地瞧不起所有人和事,忽略歷史,不讀詩書。最愛的活動就是評論他人「如法」或是「不如法」,評論他人的見解「究竟」或是「不究竟」。

只需要把一些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名詞爛熟於胸,一一羅列分布在語句之中,就建立了新的話語權。其訣竅是鄭重而不容置疑的態度,讓大多數有禮貌或是愛面子怕提問顯得自己無知的人不好意思刨根問底。

建議此類癥狀顯著人士,買本宗教辭典或是佛學大字典,現在應該也有電子版下載,很是方便,萬一遇上一些不懂世故的好奇人士,或是我這種自認為語言要嚴謹的認真人士,就容易丟人之後,當場翻臉,場面難看。

典型癥狀二:遭遇危機,緊急服藥型。

常常見到一個前幾天還不信佛的人,突然在很短時間裡面變得超級虔誠。言必稱「師父說」,所有的出行都是為了佛事活動,焰口,水陸法會,所有的日程表都排滿了有關宗教的一切活動。相信自己急需「凈化」,相信一切風水、算命、塔羅、星座的說法,不分見地,照單全收。平時連太陽都不曬的人能頂著烈日站個三五小時。閱讀習慣也改了,吃飯口味也變了,朋友圈子火速也換血了。

可以想見,這些都是因為「看到」突如其來的危機,猶如瞬間踩空溺水的慌張。高估了自己的各種承受能力,受到「無常」的殘酷打擊,打回原形之後,救命稻草變得異常重要。

許多深深把「度人」當作終極任務的業餘傳道人員,把這種時刻都當作勸人信佛的最好時機,用因果報應進行「恐嚇式營銷」,用「福報利益」進行願景規劃,用人海陪伴戰術抵抗孤獨,用真人真事進行終極洗腦。

不帶有操縱的動機,不享受成就的快感,只是為了啟發人看見真相以及出離的覺悟和啟發人與佛做交易,用一些方法換來好處,這兩者之間有微妙的差別卻是完全不同的性質。

請注意一下,如果你周圍有這樣的「師兄」潛伏,記得幫他報個傳銷培訓的名作為回報。

當一個人驟然間意識到牢牢把控的婚姻,世俗成就感,金錢都解決不了問題,(危機一直都在,只是沒有成熟而已)早年不慎種下的惡種子一併成熟且爆發,各種家庭,感情,心理,年齡,健康,甚至是經濟帶來的壓力突然降臨的時候,是多麼令人亂了陣腳的經驗。

信仰宗教如同慌亂之中拉開的藥箱找到的最好打開的那一瓶,吞下藥片,可惜忘了看說明。

說明書上講的主治癥狀完全和你希望的療效相反。

遺憾的是,佛教的教義是坦白地告訴你,其實誰都無法依靠,只有依靠你自己的力量,看見事物的原貌——不將現實放大或是描繪成我們希望的樣子。簡單說,就是你放棄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習慣。這是唯一的方法,是改變一切的開始。當然這種答案通常很令人失望。

接受「失望」是一件莫大的好事,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才開始學會謙卑,才會接受「我和我的成功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實。

因為在此之前我們以為自己幾乎無所不能,尤其是披上了「佛」的護身符之後,更是逆轉乾坤,所向披靡。或是被某種神奇的力量保護,可是這種力量又會突然失靈不給面子。

那種認為生病就放生,遇事就做法事的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幻想喝了牛奶你馬上就變成奶牛一樣的思路。好的種子也需要時間來成熟,解決問題只有從「因」上解決,放生和一切別的修持儀軌的作用不是諸葛亮的奇門遁甲,而是增進善的種子成熟的助緣,或者它是創造了一個機會讓你的心裡種下慈悲和布施的種子。

也許有人會跳出來說有個生意有問題,他請大師念了經之後這事兒就搞定了。(從前常被諮詢此類問題,我都困惑怎麼每個有錢人身邊都有那麼多的大師呢?)

那麼我想說,以開放地態度來看,世界上的確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我們並不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跟相信「所見即所得」的人討論這個話題就像你跟100年前的人講述互聯網一樣無法繼續討論。

是否有些神奇的力量能夠暫時改變因果之間的距離和現實,我覺得暫不討論。但熱愛神通和熱愛貸款一樣,次貸危機沒有產生之前都是一片平和繁榮景象。但是我可以確信的是,決定事情結果的是種子。只從一個節點看,很難看到全貌。如果你在現實的「顯現」中看到了被「神跡」扭轉的結果,那麼請你如同看到信用卡本期大於你消費能力的賬單一樣。這表示,第一肯定要還錢,第二代價通常比您想像的要大。所以請謹慎使用透支功能。

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你聽到遇到經濟或是感情問題就被告知修持某種法,或是念指定的咒語多少遍之後就事情就自然搞定,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這段時間裡面你沒去添亂,讓一件事情自然沉澱了原貌,所以得到了妥善解決。如果說這是咒語的力量,還不如說這是你控制了你的散亂心性的力量。

所以,佛法是很有幽默感的法,不是嗎?

對於,這種病急亂投醫的第二種典型「修道唯物」人士來說,建議是,人遭遇危機的主要原因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以及對事態發展過於樂觀天真,缺乏對自己如實的評估和認識。通常都是沒有金剛鑽偏攔瓷器活兒的人士。

找到問題的根本,不要逃避,正面解決。誰都怕入錯行或是嫁錯郎。看病找醫生,想有個好老公就積極創造有好老公的條件。生意失敗檢查自己的戰略有沒有問題,管理是否混亂。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一定是資源沒有分配充足。給足時間,給足精力,方向正確,八成不會錯。相信專業人士還是比較靠得住的。徹底避免自己的「僥倖心理」,記得老天是公平的。問題都不是一天造成的,也無法一天解決,做好改變的準備,不要再繞著問題本質躲來躲去了,如果要祈求佛菩薩加持,就請他賜給你面對的勇氣,而不是幫你解決問題。

典型癥狀三:需求靈性,填補好奇型。

這種癥狀是我看過的最多的類型,我想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轉化的類型。因為他們既沒有前兩種癥狀那麼投機和世俗化,也沒有產生後兩種類型對自己的「信仰」的強烈執著。

這類人士通常生活條件優越。受過良好教育,好奇心旺盛,凡事刨根問底。希望用知識來驗證自己明白的道理,他們心裡的問號和質疑常常就是轉化的起點。

他們隱隱地覺得物質世界的豐富不能解決心靈層面的各種問題。通常熱情地崇拜五花八門的偶像和試圖跟隨不同的傳統,被許多來歷可疑的「宗教中介人士」帶領著,忙碌地看著熱鬧,在混亂中,帶回福祉和智慧的心理暗示。

收集各種佛珠和上師,勇於嘗試新的方法。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追尋答案。卻很難找到靈性世界和現實世界能夠接軌的方法,學到的知識無法轉化為能覺知的智慧。他們喜歡脈輪的氣感,眼前的光圈,卻不見得思考生命的真意。

但是常常苦於知道得太多,卻無法建立信心的困境。雖然時常面對各種方法和傳統都不能令自己滿意的失望,卻越挫越勇地繼續前行。繼續挑選,繼續嘗試,繼續保持觀望的態度。

無可厚非的是,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有個信仰或是趨向於某種信仰是件好事,對社會,對他人都是好的,有個寄託,有個約束。可極端的情況是,「許多人已經成為修行超市的專業購物者,而有些人還在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這一切,我想是個過程,甚至說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也是幸運的過程,因為只要有一瞬間的覺醒,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缺乏體驗的耐心和深入學習的時間。我們在心靈領域也照搬了在世俗社會的一切習性和遊戲規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逃避現實,感覺良好。

米勒日巴所經受的折磨估計是當下的老師連想都不敢想的方式,謹慎地照顧學生的脆弱的情緒似乎儼然是老師必修的功課。

最不可思議的經驗是一位女士之前熱衷凈土宗後來又轉向New Age,突然告訴我一句刷新我震撼體驗的話,她說,「我現在對往生已經沒有那麼大興趣了,覺得應該換點別的學學。」

其神情我以為我聽到的是「我覺得這家餐廳吃膩了,需要換個口味了」。

還有一種情況真誠而引人深思。有一個朋友說他一直在決定信仰基督和藏傳佛教中間徘徊,因為他捐了大量的錢財支持藏傳佛教的寺廟,可是去到那裡的時候,發現這些地區普遍貧困落後,可是寺廟裡的出家人卻用著金子鑲嵌的杯子。他又說起,他的一個好朋友過世,他去了教堂參加葬禮,他覺得悲傷被教堂的美好氣氛緩解很多,周圍的一切讓他堅信朋友已經去了天堂,他深深地覺得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經驗。

我還記得他說,「如果給我的小孩選擇信仰,我也會選擇基督,因為我希望我離開的時候,他沒有悲傷。」聽得我一直忍不住點頭。

這段對話讓我想了很久,老實說,他的決定和想法是值得深思的,就我本人的體驗而言,在教堂的經驗真的好於絕大多數的寺院。你會容易體驗到諸如神聖、永恆、美好、潔凈、升華這樣的美好感覺。甚至是我在印度的巴哈伊教堂也感覺到了深深的震撼。

我曾經顯得很有「慧根」的在一個著名寺院的焰口儀式上突然哭出來,旁邊的老太太非常感動。而真相是,我是因為那麼好的詞句,卻唱的如此難聽,我被刺耳的噪音折磨到而悲從中來,涕淚橫流。在心中暗暗飆出髒話。

可是,如果你選擇佛法,當然不是因為寺院,不是因為某個法師,某個帥哥。不是因為會隨時可能「無常」的種種美好感覺和一次不可思議的靈異經驗。因為感覺是可以被複制和營造的,生老病死的現實無法不會因為你的感覺被塗改營造而顯得美好。

選擇佛法,只是因為釋迦佛在兩千五百年前告訴了一個「苦、集、滅、道」的真諦。告訴你飄泊在世間的真相,撕破你對永恆的執著,告訴了你一條可以獲得自由的道路。

複製了如同奢侈品牌的愛好一樣,對靈性世界的追尋,也不斷會有更新換代的產品,大量且品種豐富的訊息來適應人類喜歡變換花樣和獵奇的習性。萬紫千紅中,我們總是堅信總有適合自己的一款。所以,我常常驚奇地發現,人們在反覆變換菜單,切換選擇的背後,是在尋找那一款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上師和教法。

大致特徵如下:

1、不用面對自己的缺點,弱點,和不願改變的習慣就能順利開始由凡入聖的過程。

2、有一個符合自己的愛好,以及長相,表現的像個朋友的老師,但是在需要的時候,又算命卜卦,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身兼心理醫生,幻想情侶,財務顧問,開藥扎針等多種角色。

3、所有現實的難題都能在師父那裡找到答案,包括男朋友、房子、懷孕困難以及換工作等問題。

4、在你膩了一個方法之後,老師會準確地為你換一種新鮮的教法對抗你的無聊和厭煩。

對此類癥狀的對治方法可能就是你需要明白「因地不真,果遭迂曲」的事實,其實你的動機已經非常趨於靈性的追求,只是你太照顧自己的感覺了,太相信自己的判斷了。太不願意在一件事情上逼問自己的動機和真實的感受了。也太容易說服自己給予不合理現象找到合理性。如果想深入了解一個教法,請細心研讀,學習歷史,不要似是而非地混過去。好像什麼都明白一點,卻都無法自圓其說。有質疑的勇氣是好的,而長期的搖擺不定卻讓人遠離心性的調伏。

典型癥狀四:附庸風雅,別無所長型。

這一類非常經典,通常是在獲得異性注意或是一切人際活動中給人宣講佛法。通常極端真誠地愛好茶道、花道、香道、武士道……和一切的道。

他們愛極了那種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的標籤,出門或穿唐裝,或拿扇子,長發飄飄,仙風道骨,文質彬彬。他們也如同第一類人士一樣喜歡給你羅列各類名詞,可是通常品味會好很多,態度會真誠很多。他們的行為讓你真心地覺得佛法是他人生中一件非常美好精緻的裝飾品。很有美感。老實說,如果是一項愛好的話,已經非常完美而且足夠了。

當然裝飾品的意思是不能拿來使用的。

他們精心地在腦中為自己設計畫面和背景音樂,時刻等待著上場的那一刻。

估計被日本美學熏陶太久,熱愛櫻花似的瞬間絢爛美好。某慈善愛好者曾跟我說,「我就是需要一個殉道的理由,才覺得活著有意思」。記得很久之前,有另一個極資深佛教徒也跟我說過類似的想法,他說他的一生就是要追尋一瞬間極致的完美,用了一麻袋的形容詞來給我形容那個凄美動人的畫面。

(我當時心裡的反應是,你們家的門框還堅固嗎?)

佛一再表明,「於法不說斷滅相」,一切都是個循環,來來回回,難道您殉道完了之後就故事結束了嗎?殉道畫面完了之後,反覆還要再出現您的畫面,豈不很尷尬,可能壓根就沒有收場的時候。這個令我想起張愛玲頗為得意的她在少年寫的一個短篇小說的結尾,虞姬刎劍垂死在楚霸王的懷中,說「我比較喜歡這樣的收鞘」。

但是,在現實中的情況是,故事一直在繼續,主角換了身衣服又要上場。

張愛玲老了還在文字里折騰她那解不開的心結,翻了幾十年篇兒都翻不過去的是那一瞬間的美麗。

所以,這一類人士往往是需要靈性的肯定來對抗自己心靈深處的自卑,比起第一類癥狀簡單粗暴地用「佛教身份」來提高世俗地位那已經是強了不少。

當然我見過的此類人士可能花了數年或是數十年的時間在佛法的修持上,可是名利關頭,通通破功。還是照樣「投機」地選擇貪求的習性。

對此類癥狀的典型人士,我幾乎想不出來解決的方法。因為,講理論你講不過他,他們長期勤學苦練,講修行你也講不過他,他們可能每天三個小時雷打不動的佛前功課,動不動就閉關半年的禪修練習。所以,只能靠他們自己在某個時刻意識到對於佛法他們缺乏真實的見地與動機。

典型癥狀五:堅信使命,猛打雞血型。

這一類的特徵是最沒辦法批評的,除了恭敬和頂禮膜拜之外,我想正常的人類無法對於他們身上閃光的品質加以任何微詞。

這一類既不愛名又不愛利,只喜歡「意義重大」,不是宗教偶像就是慈善楷模,或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被很多人稱作是當今的菩薩。

他們不論是堅信自己的成就可以如同恆星一樣光照萬代,還是覺得一盞小燈可以燎原。都在為了一個「夢想」投入地燃燒自己的生命。堅定地相信自己的付出可以改變這個時代,改變人類的現狀,總之,就是要改變點什麼。

他們深信自己的使命是為了更多的人好,是利益眾生的好事。到最後讓一個龐大的組織成為自己的百千萬億化身去做自己希望的事情。

這固然沒有錯,可是為什麼往往事與願違呢?

很多人在覺得自己有弘法利生影響他人的使命時,都選擇了火速成立組織,創建山頭,建立門派,擴展事業。

可是現代社會讓一切加速和放大的特性,讓這些領導者和組織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深入到很多的佛教團體和組織中你會驚奇地發現充滿了爭寵吃醋,人際鬥爭或是各類包裝過後換湯不換藥的世俗名利之爭。

不論多麼正確的和高尚的理由,決定善惡的是心念的動機,因為動機會積累習性,習性會創造經驗。當一個崇高的使命,被集體或是個人的負面習性帶動前行,那麼就會是個災難。

所以,如果不能減慢速度,時刻警醒自己的動機從成就事業利益他人是否悄悄轉移到為了這個神聖的使命可以操縱他人的心靈,甚至不擇手段的話,佛和魔的界限從來就是一線之隔。

許多偉大的老師初期都是謹慎地選擇弟子,或是共事的人選,可是當事業變得更大,利益和名聲隨之變大的時候,組織或是人心就像被克隆的生命一樣變得無法控制。與當初的初發心南轅北轍。

那麼什麼是操縱他人心靈的表現呢?比如基於自己的犧牲來衡量並要求他人用同樣的態度犧牲貢獻,那麼這是操縱他人心靈的表現;比如以希望他人信仰佛教或是從事善事為理由,用各種技巧和手段激發起成就感,愉悅感,攀比心,卻始終都不引入正見的教導是操縱他人心靈的表現。

如此情況我們只要稍作覺察就不難發現遍地都是,「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相信這句話是很多人說服自己去操縱別人的理由,可是通常放眼望去,空中都掛滿鉤子了,還是半天看不見「佛智」的影子。

真正的老師放棄任何形式的操縱,包括用使命感和優越感說服自己。因為這違背了佛法要破除執著一切為真的原則。空花道場,水月佛事。

作為學生,我們也應該覺察到操縱和被操縱的慣性,覺察動機,謹慎判斷。

《金剛經》中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檢視自己是否擁有一顆好的種子,一個對的見地和動機,以及基於這個見地的價值觀,是佛法道路的開始,也是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的唯一方法。

以上五種情況非常典型,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徒,可能會在好幾個類型裡面對應到自己的情況,或是從一個階段正在過渡去另一個階段。

有一個朋友看過之後跟我說,你為什麼一直在說我?其實不是,這是人類在遇到心靈領域的時候都會遇到的「機緣」,所謂緣,有善緣,逆緣,增上緣,逆增上緣。總之這些都是促使因地里種子成熟的各種條件,無所謂好壞,都是條件,不因我們的好惡而有差別。

可是,陽光、雨水、空氣都有了的時候,種子在哪裡呢?通常,我們忘記了關心種子。

我們通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某某大師說你很有「佛緣」。

而我們珍貴的「佛緣」,需要加上一顆純正又完滿的種子才能成長,開花,結果。

所以,檢視自己是否擁有一顆好的種子,一個對的見地和動機,以及基於這個見地的價值觀,是佛法道路的開始,也是突破修道上的唯物的唯一方法。(待續)


推薦閱讀:

我說參同契-修道與日月法則符合
禪門修道「五難五不難」 
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 道」因緣考釋之一
修道漫談(一)
【海平修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TAG:突破 | 修道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