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筆記第四章】百家爭鳴(三),儒家概述
5 儒家
儒家是十家之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也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流派。經過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士子們主要學習的內容。以至於後人一提到傳統文化,就會自覺的聯想到儒家。
周公,不僅僅「解夢」,更是儒家思想的祖師
儒家上尊堯舜禹,以制定禮法的周公為祖師,而實際上由孔子的講學活動而正式開派。孔子一生周遊列國,一直嘗試恢復周禮的願望而不得,在周遊途中不斷收徒講學,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在這個過程中儒家的主張得到了廣泛的宣傳,而儒家也成為春秋戰國時代的三大「顯學」之首。
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某種意義上甚至也是孔子的老師,但英年早亡
儒家在孔子之後經曾子而分為八派: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
曾子傳接了孔子的思想,相傳他整理了《論語》,他作的《大學》成為兩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指南
這時期孔門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是曾子、子思、孟子、荀子。曾子整理《論語》,作《大學》、《孝經》,子思做《中庸》,孟子繼承孔子仁的思想成為亞聖,荀子則提出性惡說而啟發出了法家李斯與韓非。曾子與子思的主要作品已經亡佚,今人僅能從後世整理的作品中以及上海博物館保存的楚國竹書中看到曾子和子思的部分篇章【29】。
子思是孔子的嫡孫,他在《中庸》里講出了儒家的獨門心法:執兩用中。中庸之道也成為中國文化里最核心的元素
近年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楚國竹簡中,整理出一篇重要的儒家典籍《孔子詩論》,是弟子就孔子授詩內容的追記。《孔子詩論》有總論和分論。在形式上總論和分論的記載方式不同,總論為表述賦詩、奏樂、著文必須具有的志、情和言,並論《訟》、《大夏》及《邦風》;分論以若干詩篇為單位,對每一篇詩作了簡短、深入、反覆的遞進論述,一論、再論、乃至三論來解釋詩義,以加深對詩的深入理解。詩篇的組合次序《頌》《大雅》《小雅》《國風》的類次為首次發現。孔子提出的「詩毋離志、樂毋離情、文毋離言」三條準則性的論點為首見。「詩毋離志」這個提法,比《詩譜序》中「詩言志」的提法更有文學語言的意趣。賦詩的人必須有自己意向,印證了《左傳》和其他古籍中記載的,在一定的政治場合和禮儀中,古人賦詩以表明吟詠者的態度,以及樂和情、文與言的關係。《孔子詩論》是一篇重要的儒家經典,將對我國的文學史產生很大影響。
孟子在孔子之後多方奔走宣傳儒家的治國理念,被後人尊為亞聖。他繼承孔子的主張,提出「良知」的概念,成為後世心學的思想源頭
由於戰國是亂世,經濟救急之學才能得到國家認可,而儒家的道德主張並不適合亂世,所以戰國時儒家一直只張於民間。儒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是百家之一,其諸子的學說,被稱為「子學」。直到漢代大一統之後,儒家才進入統治者的考慮範圍。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與孟子的「性善」學說爭論了千年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儒家的典籍大多被銷毀,儒生們也大多被坑殺,儒家幾乎消亡。到了漢初,官方多方尋找倖免遇難的先秦儒生,由他們口授,用漢代文字記錄下來儒家的經典,被學子們學習研究,形成了「今文學派」。由於儒生的學習也並非完整,口述的時候大多已經年紀很大,能回憶出來的也不全面,最後由於口述者用的口音很難懂以及記錄者理解的問題,許多今文經典已經和原有的典籍有所差異。所以這一派主張以與時俱進的態度解讀儒家的經典,其中以董仲舒為代表。
五四以來所批判的儒家思想,多出自董仲舒,而非孔孟本意
在漢朝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人在孔府的牆壁里發現了被偷偷藏起來的儒家經典,這部分典籍躲過了秦朝的焚書。由於是用先秦文字寫成的,所以被稱為「古文經」。東漢之後,研究古文經典的學者逐漸成為主流,他們主張嚴格遵守先秦大師們的原意來解讀經典,這一派就被稱為「古文學派」,或者「經學」。馬融、鄭玄是其代表。經學影響了中國近一千年,中間經過魏晉時代「玄學」的反思,到唐代發展達到頂峰。唐代官方在孔穎達主持下編修了《五經正義》,成為一時盛事。後人在此基礎上,整理了歷代對經典的註解(多稱為「注」)、對註解的註解(多稱為「疏」),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經典《十三經註疏》。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經學理學之爭(古文vs今文)是儒家的第二個經典論題
隋唐之時,文中子王通就對於已經開始僵化的經學開始反思,唐朝韓愈也對此有所發揮。到宋朝的時候,知識分子們又重新拾起今文經學的思路,以周敦頤開始,經過程顥、程頤、張載、邵雍的發展,到朱熹開創了影響後一千年的「理學」。理學把《四書》的地位提高到與《五經》一致,形成了後世的「四書五經」的叫法。後來的陸王「心學」,王廷相、王夫之的「氣學」,都可以看作是對理學的發展。經學、理學之爭,是儒家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
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理學心學之爭是儒家的第三個經典論題
附:儒家部分存世文獻
先秦儒家存世:《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荀子》、《孝經》;
佚文:《曾子》佚文、《子思子》佚文、《漆雕子》佚文、《宓子》佚文、《景子》佚文、《世子》佚文、《魏文侯書》佚文、《李克書》佚文、《公孫尼子》佚文、《內業》佚文、《讕言》佚文、《甯子》佚文、《王孫子》佚文、《李氏春秋》佚文、《董子》佚文、《徐子》佚文、《魯連子》佚文、《虞氏春秋》佚文【30】;
竹簡:定縣漢簡、阜陽漢簡《儒家者言》;上博竹簡《孔子詩論》《子羔》《容成氏》【31】,馬王堆、郭店竹簡《五行》【32】;上博殘簡《仲弓》《魯邦大旱》《從政》《內豐》《相邦之道》《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季庚子問於孔子》《君子為禮》《昔者君老》《民之父母》《武王踐阼》《鄭子家喪》《吳命》《君人者何必安哉》《弟子問》《孔子見季桓子》《天子建州》《君人者何必安哉》《性情論》;郭店竹簡《性自命出》、《唐虞之道》、《忠信之道》、《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成之聞之》、《尊德義》、《六德》、《語叢一》、《語叢二》、《語叢三》;慈利殘簡《寧越子》【33】;北大竹簡《儒家說叢》等。
參考文獻
29 廖名春《楚簡仲弓>與論語子路>仲弓章讀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第27卷
30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
31 鄧少平《上博竹書容成氏>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05月01日
32 苟東鋒《簡帛五行>研究述要》-《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33 劉釗《出土簡帛的分類及其在歷史文獻學上的意義》-《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06期
推薦閱讀:
※日知丨殷墟甲骨文分期分類研究概述
※《凈法概述》第六章 以觀想輔助持名
※永嘉禪概述--達照法師開示
※概述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中國詩歌發展概述(一) 先秦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