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一)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手三陰經循行的起點是從胸部始,經脯(上臂內側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陽經從手指端循臂指(經穴名)而上行於頭面部;足三陽經,從頭面部下行,經軀幹和下肢而止於足趾間;足三陰經脈,從足趾間上行而止於胸腹部。「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這是對十二經脈走向規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陰經與陽經交接:即阻經與陽經在四肢部銜接。如手太陰肺經在食指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接;手少陰心經在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接;手厥陰心包經由掌中至無名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接;足陽明胃經從跗(即足背部)上至大趾與足太陰脾經相交接;足太陽膀胱經從足小趾斜走足心與足少陰腎經相交接;足少陽膽經從跗上分出,至大趾與足厥陰肝經相交接。 陽經與陽經交接:即同名的手足三陽經在頭面相交接。如手足陽明經都通於鼻,手足太陽經皆通於目內眥,手足少陽經皆通於目外眥。 陰經與陰經交接:即陰經在胸腹相交接。如足太陰經與手少陰經交接於心中,足少陰經與手厥陰經交接於胸中,足厥陰經與手太陰經交接於肺中等。 走向與交接規律之間亦有密切聯繫,兩者結合起來,則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交手三陰經,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徑路,這就是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總之,十二經的循行,凡屬六臟(五臟加心包)的經脈稱為「陰經」,多循行於四肢內側及胸腹。上肢內側者為手三陰經,由胸走手;下肢內側者為足三陰經,由足走腹(胸)。凡屬六腑的經脈稱為「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及頭面、軀幹。上肢外側者為手三陽經,由手走頭;卞肢外側者為足三陽經,由頭走足:陽經行於外側,陰經行於內側。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一)命名原則 內為陰,外為陽:陰陽理論貫穿於整個中醫理論,經絡系統亦以陰、陽來命名。其分布於肢體內側面的經脈為陰經,分布於肢體外側面的經脈為陽經。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相互之間具有相對應的表裡相合關係,即肢體內側面的前、中、後,分別稱為太陰、厥陰、少陰;肢體外側面的前、中、後分別稱為陽明、少陽、太陽。 臟為陰,腑為陽:內臟「藏精氣而不瀉」者為臟,為陰,「傳化物而不藏」者稱腑,為陽。每一陰經分別隸屬於一臟,每一陽經分別隸屬於一腑,各經都以臟腑命名。 上為手,下為足:分布於上肢的經脈,在經脈名稱之前冠以「手」字;、分布於下肢的經脈,在經脈名稱之前冠以「足」字。 (二)具體名稱 十二經脈根據各經所聯繫的臟腑的陰陽屬性以及在肢體循行部位的不同;具體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四組。」 十二經脈的名稱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分布於上肢的稱手經,循行分布於下肢的稱足經。分布於四肢內側的(上肢是指屈側)稱為陰經,屬臟;分布於四肢外側(上肢是指伸側)的稱陽經,屬腑。 陰經 (屬臟)陽經 (屬腑)循行部位 (陰經行於內側,陽經行於外側)手太陰肺經 厥陰心包經 少陰心經陽明大腸經 少陽三焦經 太陽小腸經上肢前線 中線 後線足太陰脾經 厥陰肝經 少陰腎經陽明胃經 少陽膽經 太陽膀胱經下肢前線 中線 後線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和表裡關係(一)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具體分布特點如表5-3。 ┌────────┬───────┬───────┬───────┐ │  部 位   │  第一側線 │  第二側線 │ 第三側線  │ ├──┬─────┼───────┼───────┼───────┤ │  │ 胸部  │足少陰腎經(距│足陽明胃經(距│足太陰脾經(距│ │  │     │胸正中線二寸)│胸正中線四寸)│胸正中線六寸)│ │  ├─────┼───────┼───────┼───────┤ │前 │     │       │       │足太陰脾經(距│ │  │ 腹部  │足少陰腎經(距│足陽明胃經(距│腹正中線四寸)│ │  │     │腹正中線半寸)│腹正中線二寸)│足厥陰肝經從少│ │  │     │       │       │腹斜向上到脅 │ ├──┼─────┼───────┴───────┴───────┤ │  │ 肩胛部 │  手三陽經                 │ │  ├─────┼───────┬───────┬───────┤ │後 │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 │       │ │  │背、腰部 │(距背正中線一│(距背正中線三│       │ │  │     │寸半)    │寸)     │       │ ├──┼─────┼───────┴───────┴───────┤ │  │ 腋部  │  手三陰經                 │ │側 ├─────┼───────────────────────┤ │  │脅、側腹部│  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 └──┴─────┴───────────────────────┘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 ┌───────────┬───────────────┬─────────┐ │           │  內  側         │  外  側   │ ├─────┬─────┼───────────────┼─────────┤ │     │  前  │  太陰經(肺)       │  陽明經(大腸)│ │     ├─────┼───────────────┼─────────┤ │  手  │  中  │  厥陰經(心包)      │  少陽經(三焦)│ │     ├─────┼───────────────┼─────────┤ │     │  後  │  少陰經(心)       │  太陽經(小腸)│ ├─────┼─────┼───────────────┼─────────┤ │     │  前  │  太陰經(脾)       │  陽明經(胃) │ │     ├─────┼───────────────┼─────────┤ │  足  │  中  │  厥陰經(肝)       │  少陽經(膽) │ │     ├─────┼───────────────┼─────────┤ │     │  後  │  少陰經(腎)       │  太陽徑(膀胱)│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二)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關係,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手之陰陽也。」 相為表裡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裡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裡相合關係。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不僅由於相互表裡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繫,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裡的一臟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上,相互表裡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四、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流注,是人身氣血流動不息,向各處灌注的意思。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而十二經脈則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氣血在十二經脈內流動不息,循環灌注,分布於全身內外上下,構成了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又名十二經脈的流注。其流注次序為: 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流至足厥陰肝經,再流至手太陰肺經。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十二經脈整體循行系統。 五、十二經脈的循行(一)手太陰肺經1.循行部位:手太陰肺經起於中脘部,下行至臍(水分穴)附近絡於大腸,復返向上沿著胃的上口,穿過橫膈膜,直屬於肺,上至氣管、喉嚨,沿鎖骨橫行至腋下(中府、雲門二穴),沿著上肢內側前緣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內側橈骨邊緣進入寸口,經大魚際部,至拇指橈側尖端(少商穴)。  2.分支:從腕後(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橈側尖端(商陽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肺,絡大腸,通過橫膈,並與胃和腎等有聯繫。 (二)手陽明大腸經1.循行部位: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撓側尖端(商陽穴),沿食指撓側上行,經過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間)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至肩前,經肩盂穴(肩端都),過肩後,至項後督脈的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前行內人足陽明經的缺盆穴(鎖骨上窩),絡於肺,下行通過橫膈,屬於大腸。 2.分支:從缺盆上行,經頸旁(天鼎、扶突)至面頰,入下齒齦中,復返出來夾口角,通過足陽明胃經地倉穴,繞至上唇鼻中央督脈的水溝穴(人中),左脈右行,右脈左行,分別至鼻孔兩旁(迎香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大腸,絡肺,並與胃經有直接聯繫。 (三)足陽明胃經1.循行部位: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兩側(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內角會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齦內,復出繞過口角左右相交於頦唇溝(承漿穴),再向後沿著下頜出大迎穴,沿下領角(頰車穴),上行耳前,經顴弓上行,沿著前髮際,到達前額(會神庭穴)。 2.分支 面部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旁進入缺盆,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會任脈的上脘、中脘),絡於脾。 缺盆部直行脈:從缺盆下行,沿乳中線下行,夾臍兩旁(沿中線旁開二寸),至鼠蹊部的氣沖(又名氣街)穴。 胃下口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層,下行至氣街穴,與來自缺盆的直行脈會合於氣沖(氣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側(髀關穴);沿下肢外側前緣,經過膝蓋,沿脛骨外側前緣下行至足背,進入第二足趾外側(厲兌穴)。 脛部分支:從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側端。 足背分支:從足背(沖陽穴)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隱白穴),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胃,絡脾,並與心和小腸有直接聯繫。 (四)足太陰脾經1.循行部位: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內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後緣上行,至內踝上八寸處(漏谷穴)走出足厥陰肝經前面,經膝股內側前緣至沖門穴,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通過橫膈,夾食管旁(絡大包,會中府),連於舌根,散於舌下。 2.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通過橫膈,於任脈的膻中穴處注入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脾,絡胃,與心、肺等有直接聯繫。 (五)手少陰心經1.循行部位: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出來屬於「心系」(心系,指;心臟與其他臟器相聯繫的脈絡),向下通過橫膈至任脈的下脘穴附近,絡小腸。 2.分支 心系向上的分支:從心繫上行,夾咽喉,經頸、顏面深部聯繫於「目系」(目系,又名眼系、目本,是眼球內連於腦的脈絡)。 心系直行的分支:復從心系,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下(極泉穴),沿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後,下向肘內(少海穴),沿前臂內側後緣至腕部尺側(神門穴),進入掌內後緣(少府穴),沿小指的橈側出於末端(少沖穴),交於手太陽小腸經。 3.聯繫臟腑:屬心,絡小腸,與肺、脾、肝、腎有聯繫。 (六)手太陽小腸經1.循行部位: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尺側端(少澤穴),沿手掌尺側,直上過腕部外側(陽谷穴),沿前臂外側後緣上行,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小海穴),沿上臂外側後緣,出於肩關節後面(肩貞穴),繞行於肩胛岡上窩(肩中俞)以後,交會於督脈之大椎穴,從大椎向前經足陽明經的缺盆,進入胸部深層,下行至任脈的膻中穴處,絡於心,再沿食道通過橫膈,到達胃部,直屬小腸。 2.分支. 缺盆分支:從缺盆沿著頸部向上至面頰部(顴醪穴),上至外眼角,折入耳中(聽宮穴)。 頰部分支:從頰部,斜向目眶下緣,直達鼻根進入內眼角(睛明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小腸,絡心,與胃有聯繫。

(七)足太陽膀胱經1.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睛明穴),上過額部,直至巔頂交會於督脈的百會穴。 2.分支 巔頂部的分支:從巔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 巔頂向後直行分支:從巔頂下行(至腦戶穴)入顱內絡腦,復返出來下行項後(天柱穴)。 下分為兩支:其一,沿肩胛內側(大杼穴始),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下屬膀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於臀部,經大腿後面,進入胭窩中。其二,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過臀部,經過髖關節部(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會合於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後面(崑崙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華夏中醫藥網www.zyy123.com 3.聯繫臟腑:屬膀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繫。

(八)足少陰腎經1.循行部位: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端,斜向於足心(湧泉穴),出於舟骨粗隆下(然骨穴),經內踝後進入足跟,再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上行,出堝窩內側,直至大腿內側後緣,人脊內,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 2.分支 腰部的直行分支:從腎上行,通過肝臟,上經橫膈,進入肺中,沿喉嚨,上至舌根兩側。 肺部的分支:從肺中分出,絡於心,流注於胸中(膻中穴),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腎,絡膀胱,與肝、肺、心有直接聯繫。

(九)手厥陰心包經1.循行部位: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出屬於心包絡,通過橫膈,依次循序下行,通過胸部、上腹、下腹,聯絡三焦。 2.分支 胸部分支:從胸中出於脅部,經腋下三寸處(天池穴),上行至腋窩,沿上肢內側,於手太陰、手少陰之間,直至肘中,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過腕部,人掌心(勞宮穴),到達中指橈側末端(中沖穴)。 掌中分支:從掌中(勞宮穴)分出,沿著無名指尺側至指端(關沖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心包,絡三焦。

(十)手少陽三焦經1.循行部位: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沿無名指尺側緣,上過手背,出於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直上穿過肘部,沿上臂外側,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進入缺盆,於任脈的膻中穴處散絡於心包,向下通過橫膈廣泛遍屬三焦。 2.分支 胸中分支:從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項後與督脈的大椎穴交會,上走至項部,沿耳後(翳風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頰部,至眼眶下(顴醪穴)。 耳部分支:從耳後(翳風穴)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過聽宮、耳門等穴),經過上關穴前,在面頰部與前一分支相交。上行至眼外角,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3.聯繫臟腑:屬三焦,絡心包。

推薦閱讀:

政治生態系統遵循「適者生存」的生態規律
命理中男女外遇的基本規律
中醫專業考試試題: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精子正常生成過程,自覺地順應精子發育生長的規律
蛇的繁殖規律

TAG:規律 | 經脈 | 交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