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足癬

足癬是指發生在趾掌面的黴菌性皮膚病。 發病原因是由於表皮鮮菌、毛癬菌或足趾毛癬菌侵犯趾。紅色毛癬菌抵抗力強,不易控制,與衛氣津液博結。聚而不散,導致皮膚乾燥濕潤所致。足癬是引角質層厚、皮脂缺乏、汗腺豐富、出汗較多、足部潮濕,利於黴菌生長繁殖而起,使用公共浴池、公用拖鞋、腳盆、毛巾時也易相互感染。

足癬

足癬也叫腳癬、「香港腳」、腳氣,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見皮膚病。腳癬是一種接觸傳染病,常因共用面盆、腳盆、腳巾、手巾、拖鞋及澡盆而迅速傳播。  由於用手抓癢處,常傳染至手而發生手癬(鵝掌風)。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長,則成甲癬(灰指甲)。臨床表現  

腳氣癥狀

(1)水皰型:多發生在夏季,癥狀是趾間、足緣、足底出現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皰,疏散或成群分布,庖壁較厚,內容清澈,不易破裂。數日後乾燥脫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皰,撕去庖壁,可見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糜爛面,劇烈瘙癢。  (2)糜爛型:表現為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白。由於走動時不斷摩擦表皮脫落,露出鮮紅色糜爛面;嚴重者趾縫間、趾腹與足底交界處皮膚均可累及,瘙癢劇烈,多發於3.4.5趾縫間。常見於多汗者。  (3)鱗屑角化型:癥狀是足底、足緣、足跟部皮膚腳趾增厚、粗糙、脫屑,鱗屑成片狀或小點狀,反覆脫落。冬季趾縫間皮膚髮生裂隙,夏季產生水皰,有痛感。常因搔抓引起繼發性感染,並發膿包瘡、淋巴管炎、淋巴結炎、蜂窩組織炎、丹毒、敗血症等疾患。編輯本段足癬的治療外治法  

足癬

(1)趾間有糜爛、滲液者,不可以外用刺激性強的葯,也不能馬上外用霜劑或軟膏,應該首先使創面收斂乾燥再用藥。可以用1∶8000高錳酸鉀溶液(取其粉末用溫水溶解至水呈淺粉紅色,顏色不要太深,濃度太高反而會腐蝕皮膚)濕敷,然後外用油劑或粉劑,待皮膚乾燥後改用足安寧、蘭美抒或霉克等霜劑或軟膏。  (2)皮膚增厚、乾燥、脫皮者,可以選用具有皮膚修復功能的足安寧。如果皮膚角化增厚嚴重,抗真菌藥物很難滲透吸收,可以先用10%水楊酸軟膏或復方苯甲酸軟膏等使角質軟化,再用抗真菌葯。皮膚乾裂明顯者,可以每次溫水浸泡,使角質軟化,再用抗真菌葯。皮膚乾裂明顯者,可以每次溫水浸泡後局部塗油膏,然後用塑料薄膜封包,外纏繃帶,24~48小時後除去,然後再用抗真菌葯。  (3)足部起小水皰,未破潰者,可以先用3%硼酸溶液浸泡,然後選用足安寧、蘭美抒等抗真菌霜劑或溶液均可以。  (4)足癬合併細菌感染,原則上應先局部抗細菌感染。可以用呋喃西林溶液或1∶2000黃連素溶液濕敷。另一種有效的方法是用中藥煎劑浸泡。如用馬齒莧30克,生地榆30克,明礬10克,水煎後浸泡或濕敷,每日20~30分鐘,待感染控制後,再用抗真菌藥物外塗。嚴重感染者,可以口服抗生素,如頭孢氨苄膠囊、麥迪黴素、紅霉素等。  (5)全身治療對於頑固的足癬,在沒有禁忌證的情況下,可以給予口服藥。如蘭美抒(特比奈芬)、斯皮仁諾(伊曲康唑)、大扶康(氟康唑)等。這些口服藥物效果好,但應注意其可能帶來的副反應,肝功能不良者忌用。辨證論治  

足癬

【證見】 可見有水皰型或糜爛型足癬之皮疹表現。因患者搔抓、摩擦或自行用針挑水皰,或治療不當,而見局部紅腫,或有膿皰,糜爛,滲液,灼熱疼痛感,同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觸痛,伴有惡寒、發熱,全身不適,倦怠乏力,口乾口苦,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本證即水皰型或糜爛型足癬繼發感染者)  【治法】 清熱解毒利濕。  【方葯】  1、主方龍膽瀉肝湯(李東垣方,錄自《古今醫方集成》)合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萆薢、澤瀉各15克,龍膽草、車前子、黃柏各12克,梔子、木通各9克,金銀花、生薏苡仁、魚腥草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12~15克(後下)。濕毒較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根據《四部醫典》(1975年版)記錄 成藥有  【方名】:佛樂九制芙康軟膏   【配方】:藏紅花20g、苦參200g、土槿皮120g、烏梢蛇150g、白鮮皮100g、毛訶子150g、余甘子120g、爐甘石120g、冰片10g  【泡製】:將藥材乾燥、粉碎,45°青稞酒泡製3個月可成  【用法】:直接塗於皮膚不適處。一日2次,每次適量  【主治功效】:主治手癬、足癬  【備註】:外用,禁止內服.禁塗眼睛和口腔、鼻腔。  3、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魚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3)雙黃連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中藥及偏方  【1】枯礬、黃柏、五倍子、烏賊骨,任選一種研末備用,洗凈腳後撒於患處。適用於糜爛型。  【2】苦參、白蘚皮`馬齒莧、車前草各30克,蒼朮、黃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對水皰型或有感染時應用有良好效果。  【3】白鳳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選—種,放入半斤醋內,浸泡一天後,於每晚臨睡前泡腳20分鐘。連續治療7天,對角化型有良效。  【4】腳氣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激發感染。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  【5】用藥治療的同時,對病人穿的鞋襪要進行消毒處理。可用日光曝晒或開水燙洗,最好用布塊蘸10%福爾馬林液塞入鞋中,裝入塑料袋封存48小時,以達滅菌目的。  【6】取麥飯石1000克,加開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腳、痤瘡、濕疹、痱子等疾患處,有顯著療效。民間絕招  

足癬

1:治腳癬  處方:鮮雞蛋一個,第二次掏米水1000毫升。  用法:掏米水洗換腳10分鐘,將蛋殼內薄膜取下,貼敷患處。  療效:保留1---2小時。日一次。  2:治腳癬:  處方:烏梅100克,白芨、苦楝皮、蒼朮、黃柏、苦參各20克,丁香、吳茱萸各15克,烏頭、冰片各10克  用法:先煎烏頭、白芨、次加烏梅、苦參、1小時候再加丁香、吳茱萸。濃煎後加75%酒精200毫升,去渣取液,加冰片混勻,用棉球沾葯塗搽患腳,日2次 療效:用藥1劑,有效率達94.5%自治療法  1.將腳放在50-60℃的熱水中多燙幾次,每次15分鐘,每日1-2次。  2.用重物將絲瓜絡壓平做成鞋墊,可除去腳汗引起的腳臭。  3.葛根15克、研成細末,加白酒15克、再加適量水,煎後洗腳,每日1次,1周後,可除去腳汗引起的腳臭。  4.洗腳時,在水中加入米醋10-15毫升,勻後,將雙腳浸泡15分鐘左右,每日1次,連續3-5天,腳臭即可失。  5.洗腳時,在熱水中加50克白礬,浸泡10分鐘左右,可除腳臭。  6.睡前以酒精擦拭腳部,再撒些除臭粉,然後用塑膠袋套腳,以誘發流汗,次日清洗腳部,再予以擦乾,連續如此一周,接著再每周一至兩次。  7.經常泡腳。  8.以茶包煮水,再用腳浸入二十至三十分鐘,擦乾後撒爽身粉,可防止腳臭複發。  9.也可以粗鹽溶於水泡水。治療九法  【1】腳上患有腳氣、腳癬,連續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癒。  【2】用食醋將雪花膏調成糊狀,塗於患處,隨配隨用,輕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鹽煮的水洗腳,即可治好腳氣病。  【4】夏天腳癬犯了,可先將患腳洗凈,揩乾,再用風油精洽搽患處,每天1~2次,一般次數便可見效。  【5】取得煙灰撒在腳趾濕癢處,可治腳趾間水泡瘙癢。  【6】犯有多年的腳氣,可用牙膏塗搽,效果十分靈驗。  【7】綠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對治療香港腳的絲狀菌有特效。  【8】取麥飯石1000克,加開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腳氣或痤瘡、濕疹、痱子等疾患處,有顯著療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勻,晚上將腳冼凈擦乾後,用藥干搽患處。一般3在左右可見效。葯浴治療  葯浴是中醫內病外治方法之一,葯浴療法能將藥物直接作用於皮膚、孔竅、俞穴等,能迅速直達病所,取得良好療效,同時由於葯浴療法,可以避免藥物直接進入人體大循環,從而可以減少對肝臟、腎臟等器官的毒副作用。  葯浴原理是借水的溫度、水的機械刺激和藥物的作用,對機體發揮治療效能的。當利用熱藥液在皮膚或患處熏洗時,由於溫熱刺激,引起皮膚各處的血管擴張,能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新陳代謝旺盛,改善局部組織營養和全身機能,並能疏通經絡,促進經絡的調節活動功能。藥液又能刺激皮膚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通過神經系統,形成新的反射,從而破壞原有的病理反射聯繫,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編輯本段預防  足癬的預防很關鍵。消除真菌滋生的環境,尤其是在溫暖潮濕的季節,就可以有效預防足癬。

足癬

1.持腳的清潔與乾燥  沐浴時用肥皂將腳清洗乾淨後擦乾。白天上班穿易吸汗的純棉或棉毛混紡的襪子,盡量穿通風透氣性能好的鞋。勤洗腳,勤洗鞋襪,保持鞋內的通風乾燥。2.感染源的處理  患病期間,棉襪穿後用熱水煮沸15分鐘後再清洗,鞋墊要換新,不要抓搔患處皮膚,接觸後一定要把手洗乾淨,避免傳染手或身體其它部位。3.防交叉感染  不與他人共用鞋襪﹑拖鞋、浴巾、面盆、腳盆等;浴室地面保持清潔乾淨,不使用公共拖鞋。編輯本段注意事項  1.患者應積極治療足部多汗症和其他淺部真菌病。  2.公共用品要做好消毒工作,注意個人衛生,不共用毛巾、拖鞋、足盆等。  

足癬

3. 每天用溫水洗腳,洗完腳後,擦乾腳趾間水分。  4. 腳汗多的人,可用痱子粉。  5. 勤換襪子,多用開水燙毛巾、襪子,不要穿不通風透氣的鞋襪。  6.很多人認為把鞋襪放到陽光下晒晒就能殺死真菌,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因此,在足癬治癒後,要經常在腳和鞋內使用抗真菌散劑,以防複發。  7.患足癬病時間較長的患者,應注意保護指(趾)甲不受損傷。不要用指甲摳瓶蓋或不潔的地方,改掉挖甲、咬甲等不良習慣,以防感染灰指甲。
推薦閱讀:

有效治療手足癬的偏方集中營
手足癬用藥
春治足癬應及時-癬病偏方秘方
治療足癬 口服外用要兼顧

TAG:足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