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懺悔或反思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心機
人生哲理:懺悔或反思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心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基督教讓人們每天懺悔、改過自新等等,東西方文化在這一點上應該是交和的。省自身、糾己錯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心理機制,各個成熟的文明皆以反省自身為己之文明向前發展的重要方法,如蘇格拉底說的:吾最大的智能是知道自己無知。一個成熟民族知識群體的中堅力量必能自損己盈滿之心,以虛明之懷體察天地默默運行之理。 古語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勇於認錯,此乃智者之舉;不肯認錯,終將失去善良的機會,殊為可惜。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不犯錯,有時候錯誤只是自己的一時疏忽所造成,並不構成太大的得失;但如果不認錯,可能犯了「戒禁取見」,後果不可收拾。所以一個人的際遇安危、成敗得失,往往和自己能否「認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將相和」,趙國名相藺相如能夠「相忍為國」,固然贏得後人尊敬;但廉頗勇於認錯,登門「負荊請罪」,同樣流芳千古。西晉時代的周處,少時橫行鄉里,成為父老口中的「三害」之一。後來發憤認錯改過,不但為地方除害,而且從軍報國,完全改寫了自己的人生,成為悔過向善的典範。可見一個人唯有「勇於認錯」,才能獲得大家的諒解,才有重新出發的機會。
古人非常注重「認錯」的美德,所謂「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不怕犯錯,就怕沒有認錯的勇氣。勇於認錯的人,大多容易進步;近年監獄刑事犯,改過遷善,重修學業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凡是覺得沒有力量認錯的人,死不認錯,只在原地踏步,甚至更加十足墮落,殊為可嘆!「認錯」沒有大小之分,認錯要能坦誠,是否真心能改,就在於我們是否具有「勇氣」。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紐約市長任內,曾經當眾坦承自己因一時不察通過議案,結果贏得更多人的尊敬;三世紀前統一全印度的阿育王向小沙彌賠罪,自古以來,沒有人恥笑阿育王以九五之尊禮拜道歉,反而同聲讚美他「勇於認錯」的美德。所以,「認錯」不但不會失去自己的身份,反而能贏得更多的尊重。認錯,實在是一門很高的人生哲學,值得世人深思。 再來看西方世界的三大《懺悔錄》:奧古斯丁(基督教徒)的《懺悔錄》、托爾斯泰(清教徒)的《懺悔錄》以及盧梭(天良神論創始人)的《懺悔錄》。這些哲學家、思想家雖然都是基於宗教來透識人類的罪性,對自己靈魂進行發掘,但他們的目的是在追尋自己思想上、信仰上和靈性生活上每一改變的痕迹,以殘忍的狂熱和無情的冷峻,努力通過自我寫照達到自我完善,通過懺悔,成就自由、發現美德。懺悔不是羅織罪狀的自虐,而是放下面具、洗滌自己、觀照自己、看清楚自己,進而承坦自己。 《老子》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這樣的說法,便是「懺心」。巴金在他的著作和談話里所透露的對自由的渴望,對暴力的憎恨,以及反思和懺悔的精神核心,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觀古知今,無論現代科技多麼先進,人人必須要求自己、健全自己,才得以生存;人人必須反觀自省、培植善緣,才能邁向佳境。 吾日三省吾身,其範圍很廣。比如我出生在人間,曾否做過有益於人間的事呢?我對於父母師長的恩德,有盡心儘力地報答嗎?我享受社會各種服務與教育,回饋了多少呢?對於師長、親人、朋友、社會,我有虧欠他們嗎?我明白我自己來是如何來?去是如何去的嗎?我能夠說出自己每天如何在貪瞋愚痴疑嫉的生活中打轉嗎?我在世間生活,如何才能歡喜自在呢?我應該如何消除煩惱,去除無明?找到真心本性呢?我如何安排今生今世的好因好緣呢?等等等等,你再強大也不要和別人比,你再弱小也要和自己比,你把昨天的自己比下去,你就是強者!
懺悔說出了「承認自己平凡,會犯錯」的內情。「說出來」則是心理學上所謂的「滌心作用」或「滌塵效果」。懺就是寬恕,使自己在懺悔之後得到心情的寬解。從尋常百姓的立場來看,懺悔很難,但由一個修行者的角度來看,就勢必學會懺與恕的精神,為沮喪、焦慮、疾病等等麻煩找一處心靈出口。懺悔的過程猶如心中有一桶毒藥,被一杯一杯地揮發掉一般,轉化成心靈的平衡,寬恕可以把人從地獄府中脫身而出。懺悔原來是生活中的一帖貼心的心靈處方! |
推薦閱讀:
※人不可貌相,被人低估,卻容易成為人中龍鳳的生肖
※28條為人處事之道讓你受用終身
※不可不知的為人處事超級技巧(彙編)
※職場夜話:員工辭的不是工作,而是他上司的為人與管理!
※揭10位明星大腕成名前鮮為人知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