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被徹底拉下神壇,有多少國家後悔當初沒和中國合作

jiangxiaozhang666

校長推薦

為了防止被中國企業趕超,日本媒體經常攻擊中國製造的產品。而我們的一些媒體也跟進炒作,不斷吹噓日本製造。現在,吹爆了。

近年來,有一個詞在中國非常流行——「匠人」。

這一來自於日本的日文辭彙原意是指一些日本工匠傾其一生精力用於製造某一類產品,最終因其不懈的努力而讓這項產品在業界處於頂尖水平。日本人在為這些工匠不懼辛苦而研製產品的信念所感動,便將這些工匠遠離塵世煩擾、甘於寂寞下苦工研發產品的執著信念稱作匠人。

但自打這個詞傳入中國後,這個詞的含義卻發生了變化。在媒體的大規模宣傳下,只要是日本製造的產品,都被他們打上了高品質的烙印。

正因為他們如此大規模地使用,也讓這個辭彙在中國有鋪天蓋地之勢。因為媒體的宣傳,中國的大眾才會在潛意識裡被植入了「日本製造就是高品質」的概念,並且深信不疑。

形成這種觀念的原因自然與上面所說的媒體宣傳有關。

匠人精神的由來

日本自古以來因為地域狹小,資源匱乏,無法和中國這樣的資源大國相比,只好養成了凡事講究細節的性格。對於任何一件東西,哪怕是房屋庭院、汽車等產品,日本人都追求精益求精。他們不講究大氣上檔次,只是從細節處著手,把一件東西做到精緻至極,令人愛不釋手。

正因如此,日本製造才會名聲在外。但是一些中國人的觀點錯就錯在,把所有日本製造的產品都當成是匠人製造的精品。

沒錯,日本的很多東西都很好,不但精緻至極,而且科技水平高。但是更多的行業例如現代工業卻是被淹沒在了這種光環之下,不但稱不上是匠人產品,反而是有辱其名。比如被爆出偽造數據醜聞的神戶制鋼就是如此。

很多人不願相信,日本企業不是以質量過硬著稱嗎?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其實關於日本企業或是產品的種種讚美都是一種神話,就像我們以前喜歡稱讚德國人嚴肅、認真一樣,都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表現。

很久以前,德國產品並不像現在這樣是質量可靠的代名詞。19世紀,英國和德國就曾經作為兩大工業國在世界上為了爭奪市場而展開了競爭。

當時德國的工業水平低,製造的產品比不上工業水平遠比德國高的英國產品。雖然德國人奮起直追,但雙方依然保有一定差距。那時候,英國人為了打擊正在崛起的德國工業,把所有從德國進口的低劣產品統統打上「德國製造」的標籤,以此來向外國宣揚英國製造的優越性。

英國的這一做法收到了奇效。當時各國人視德國製造為低劣、粗糙的代名詞,無人肯購買德國產品。反倒是英國產品在世界收穫了嚴謹、認真的名聲,從而佔領國外市場,一舉打敗了德國產品。

日本在開放之初也曾經模仿過歐美的產品,以縮小彼此之間的差距。但那時候日本的工業水平低,所以模仿出來的產品也質量低劣,不但被歐美各國嫌棄,諷刺日本人「是只會模仿人類的黃猴子」。當時日本人的行為不但惹來歐美人的諷刺,就連日本的經濟學家也為自己的祖國感到丟臉。

歐洲報紙刊登的諷刺日本模仿歐美人的漫畫

但斗轉星移,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以後,日本製造早已擺脫了當年抄襲模仿歐美企業的差名聲,搖身一變成了中國消費者眼中的高端、創新的代名詞。究其原因,並不是因為日本企業的匠人精神所致,而是日本工業水平的提高才幫助自己國家的產品得到了提升。

不過就算到了現代,日本的工業水平提高了,也不代表日本製造就可以值得信賴了。

像是2008年豐田的汽車在美國、中國等多個國家都被爆出剎車系統有問題,對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由此引發的剎車門事件在當年鬧得轟轟烈烈,最終導致豐田被迫在多個國家召回已經賣出去的汽車,向乘客賠錢道歉。一時間不但豐田的股價受影響暴跌,連帶著整個日本汽車的形象也跟著受損。

那麼為什麼一向名聲良好的日本企業接連被爆出了醜聞呢?

原因很簡單。

自1985年,日本被迫簽下屈辱的《廣場協定》,日元被迫對美元大幅升值後,日本賴以為生的出口經濟便大受打擊。伴隨著經濟衰退,日本企業開始大幅裁員,直到今天在日本引起勞工無限憤恨的派遣制便在此時應運而生。

派遣制規定,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可以和派遣機構簽訂協議,僱傭短期的派遣工人。而僱傭這些人是不用給他們繳納任何福利的。此舉雖然有利企業,但卻讓企業在人工方面付出了巨大的隱形成本。因為只是短期僱傭,所以派遣人員也不會給企業好好乾。結果在日常運轉中日本企業出現的大量疏失,很多便是派遣人員所為。

另一方面,以平成年代(1989年至今)出生的年輕人從上學時接受的就是所謂寬鬆教育。類似對學生實行減負,拒絕填鴨式教育,不給學生製造課外作業負擔。寬鬆教育的另一特點是取消考試入學政策,在少子化的背景下,盡量提高大學升學率,讓多數學生都能上大學,此兩點便是寬鬆教育的核心。

寬鬆教育從1994年實行,正好經歷了日本經濟衰退的背景。結果接受了寬鬆教育的學生長大成人後變得如何呢?

這些人被企業界評為是寬鬆廢物,以及一部分人自稱的平成廢宅。這些平成廢宅在工作中毫無祖父輩的任勞任怨的優點,對待工作毫不認真,在和同僚們之間的相處也很差勁。總之,被企業界一致給予差評。

所以,在目前日本老齡化嚴重,日本企業界只好依賴那些還能昭和時代(1926-1988年)的人士。所以,在當今的日本,甚至是70多歲的老人還在送快遞,80歲的老人還在管理層任職這種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而日本的企業又活力不足,像是日本的夏普在2016年就因為經營困難賣給了中國台灣的鴻海集團。曾經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的東芝也在拋售,等待下家接手。

而且在國外市場,日本企業不但已經和歐美企業拉開了距離,現在又面臨著中國企業的競爭。中國產品的質量不斷提高,使得日本領先的空間越來越小,由此也引發了日本人維持目前的領先地位的焦慮感。但在目前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差距縮小的情況下,日本企業無法以技術和資金優勢打敗中國企業,只好走上了造假的不歸路。

由此可見,神戶制鋼和高田事件的爆發,顯示出日本企業一向引以為豪的自律、自凈和自我糾偏的能力已經在慢慢消失。

中國的一些媒體在神戶制鋼事件後一片騷動,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日本,他們對日本的報道是他們自己「腦補」的表現。這一點,從作者小時候看的一些雜誌上對日本的鼓吹就可看出。什麼「在日本一個星期,鞋子還是嶄新閃亮」,以及「在日本丟了錢包,都會被人送回來」這種低級的吹捧日本的段子,都是這些媒體所為。

可笑的是,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中國人已經親身感受過日本的今天,並且無數的事實已經證明了的情況下,一些媒體還在閉門造車,用新的段子來吹捧日本,說來真是令人嘆息。

對於一個國家的企業來說,企業的發展不是只靠匠人精神就可以了。實際上匠人精神也不適合現代企業的管理髮展,在現代企業中,只有企業不斷提高研製和生產成本,加強質量把關工作,才能確保一件產品質量可靠,贏得消費者信賴。

當然如果硬要提倡匠人精神的話,也只有應用在其他地方。比方說要是用匠人精神鼓勵員工認真做事,讓員工在崗位範圍內實現進步、創新,這一點也是大為有利的。

而且不管是德國大眾的汽車尾氣造假醜聞,還是日本三菱的燃效門以及高田公司因為安全氣囊事件破產,都印證了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什麼德國精密製造、日本匠心研製的神話。

所以我們要知道,任何國家的產品都不是絕對的高品質,總是有好有壞。我們與其要求企業提倡匠人精神,不如要求企業提高研發成本,把好質量關卡,這樣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

現在再回過頭來想想19世紀德國產品曾遭遇的困境。當時英國為了打擊競爭對手的德國產品,不惜污名化德國產品,以此來確保正在縮小的競爭優勢。

再看看當今,日本人也正在做同樣的事。為了防止被中國企業趕超,日本媒體經常攻擊中國製造的產品。例如近些年來中國高鐵多次打敗日本新幹線,贏得大量國際訂單,就曾引來日本的報復。

日本媒體眼看日本新幹線在和中國高鐵的競爭中屢次落敗,心急之下,便撕下媒體的道德外衣親自上陣,大肆炒作中國高鐵,污衊中國高鐵的質量不過關,意圖忽悠外國選擇「更安全可靠」的日本新幹線。日本媒體的這種試圖擠壓中國高鐵的市場空間的做法,就與當年的英國如出一轍。

面對日本的攻擊抹黑,中國企業也不必與其做口舌之爭,而更應當加強技術研發,提高產品質量。以實際行動向消費者證明的同時,也可使對方的謊言不攻自破。這不,日本為英國製造的高鐵,運營第一天就請乘客洗澡了。

中國人在這次神戶制鋼事件後,今後也要擦亮眼睛正確對待日本企業的宣傳,切不可對日本產品一味追捧,應當摒棄對日本製造的神話思想。

作者:西太平洋之風

推薦閱讀:

這位中國君主靠「換衣服」把領土擴張了三倍 最終卻被活活餓死
麥肯錫:中國債務總額較危機前翻兩番 三大風險值得關注
中國式飯局必知的學問 如何離席都有潛規則(組圖)
早期中國山水畫皴法演變歷程分析
劉濤崛起被認為潛規則是真是假?

TAG:日本 | 中國 | 國家 | 日本製造 | 後悔 |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