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志軍老師講解___《佛心經》之六成就_心中心法之緣起

《佛心經》之六成就_心中心法之緣起 --齊志軍老師講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遍觀十方,皆如火色。爾時如來即噓長嘆,普視眾生都無差途。善哉眾生當何所救!  思惟已訖,一切諸佛世界及諸菩薩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其時即有過、現、未來一切諸佛,應念正思。復有諸菩薩等,住自心中而復不動。復有諸金剛領諸眷屬執金剛事,不安其座,遊行十方。復有諸天仙魔眾,怖走無處。講解: 如是我聞 教下講經,通用「三分」,即將全經劃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經首是序分,經尾是流通分,中間的絕大部分內容是正宗分。幾乎所有的佛經,開頭和結尾全都大同小異,所以序分和流通分的格式幾乎是相同的。  序分的格式就是所謂「六種證信序」,也稱為「六成就」,那就是「信、聞、時、主、處、眾」這六種成就。時,就是說法的時間;處,就是說法的地點;主,就是說法之主,那就是佛了;眾,就是聽法之眾,就是聽佛說法的大眾。還有「信、聞」呢?信,就是「如是」;聞,就是「我聞」。幾乎所有的佛經都是從「如是我聞」開始的。  佛說法是應病與葯,根據不同的人和事,為說不同的法門。當時聽佛說法者都是依教奉行,並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阿難是佛的侍者,佛所說的法,阿難親耳聽到的最多。阿難的記憶力極好,過耳不忘,雖然沒有文字記錄,阿難卻把佛說的法全都記在心裡了,這是以後結集佛經的先決條件。佛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曾問佛,世尊滅度後,以什麼格式結集佛經?佛告訴阿難,經首冠以「如是我聞」。後來結集佛經,由阿難誦出,大眾筆錄,於是,每部佛經的開頭,幾乎全都是「如是我聞」。  「如是」是表「信」的,淺顯地說,「如是」的意思就是「正是這樣的」。正是什麼樣的呢?正是「我聞」的——這正是我聽佛所說的,真實不虛。「如是我聞」的意思就是:佛正是這麼說的,是我親耳聽到的,絕無虛言。  教下講經,在第十門「別解文義」的開頭,須先講「如是我聞」四字。今舉交光大師《楞嚴正脈疏》里的一段話:  「如是」者,略作指法之詞;「我聞」者,略明授受之本。溫陵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是也。  此緣結集時,阿難感變,相好同佛,眾疑阿難成佛,釋迦再來,諸佛降附。唱此四字,三疑頓息,故必首標。  然「六成就」中,「如是」二字,第一「信成就」也。乃是信順之詞,謂信者言「如是」,不信者言「不如是」也。若依理釋,謂聖人說法,但顯真如,唯如為是耳。若宗本經,一切事堅固為如,離無常見為是。蓋表信教信理之深,方成傳持之道,故曰「信成就」矣。  「我聞」二字。第二「聞成就」也。「我」,即結集經主也,然是隨世假我。及法身真我,非同凡夫外道所計。「聞」者,親說親聽,非展轉傳聞。所謂「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不假音聞,教體何立,故曰「聞成就」也。達耳入心,記持無毫髮之遺,文殊大不思議。阿難亦能憶持沙劫諸佛清凈法藏。今一佛四十年教,何有差遺!聖人境界,非比世間。若約中道理釋,則以無我之真我,不聞而能聞也。  再舉子璇大師《楞嚴義疏》:【如是】  若兼「我聞」合釋:即指法之辭也,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佛地論》云:謂結集時,眾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離釋: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亦云: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故萬行中以信為首。故云「如是」。  又,契理契機曰「如」,永離過非曰「是」。如理而說,如理而信,故言「如是」。若約今經,如來藏心,體性不動曰「如」,真實義故曰「是」。又一切諸法本無生滅,皆如來藏,故名為「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稱為「是」。更有餘義,繁而不論。【我聞】  「聞成就」也。「我」,即阿難,自指五蘊假者。然一切法,佛說「無我」,今稱我者,我有四種:一、凡夫遍計。二、外道宗計。三、諸聖隨世假立賓主。四、法身真我。經指後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說,故無過矣。  「聞」,謂耳根發識聽受。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聞」。無相宗說: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生故,不壞假名,即不聞聞也。若約法性,此經旨趣,傳法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真俗無礙之法門。 一時佛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遍觀十方,皆如火色。先看看上述兩位大師是怎樣解釋「一時」的。子璇大師的解釋:【一時】  「時成就」也。師資合會,說聽究竟,總言「一時」。「一」者,揀異余時,「時」者,隨世假立。如來說經,有無量時,不能別舉,一言略周,但言一時,《涅槃經》雲「一時在恆河岸」等。又諸方時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時。若約法義釋者,即說聽之時,心境泯、理智融、凡聖如、本始會。此諸二法,皆「一」之時。  交光大師的解釋:  「一時」者,第三「時成就」也。蓋世事合會,尚待昌期,大法弘宣,豈違嘉運,故須良時,方能成就。取其師資道合,始終說聽之時。以佛說法,殊方紀曆,不可對同,故總雲「一時」。若約理,則心境、理智、凡聖、本始,一如之時也。  看來,經中的「一時」並不單單是指佛在某個地方說某法門之時,而是有無量時。世尊說法如同應病與葯,只要有某類眾生的解脫緣熟,又能會遇當機的佛法,那就是世尊說法之時。本經的「一時」是什麼時?是「遍觀十方,皆如火色」之時,下面就要說到,我們正當此機。而我們又能遇到這個法門,佛正在此時為我們說法。釋迦世尊並沒有離開我們啊!  再看看兩位大師怎樣解釋「佛在某某處……」  子璇大師:【佛】  「主成就」也。具雲「佛陀」,此雲「覺者」。謂覺了真妄性相之者,即究竟覺也。論雲,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未覺心源,故非究竟覺。然具三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無生滅。二、覺他,覺一切法無不是如。三、覺滿,二覺理圓,稱之為滿。《佛地論》中,具有十義,謂: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出煩惱障,及所知障,覺了一切諸法性、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稱為佛。【在室羅筏城祗桓精舍】  「處成就」也。處有二種:一、所化處,即伐城。二、所住處,即祇園。……  交光大師:  「佛」者,第四「主成就」也,簡略梵語,具雲「佛陀耶」,此雲「覺者」。余教不錄,惟約當宗,則始覺與本覺證齊,而成究竟覺。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前三惟約自覺,後三兼利他。而自覺揀凡,覺他揀小,圓滿揀因也。約人,即娑婆教主,中天竺迦毗羅國凈飯王太子,出家成果,十種通號之一,別號釋迦牟尼。非此大聖,孰能演斯大法,故曰「主成就」也。  「在室」下,第五「處成就」也。……  ……第六「眾成就」也。……  看來,「佛」不僅僅是對釋迦世尊的尊稱。「佛」還有「自覺」方面的三個意思——始覺、本覺、究竟覺。進而有「利他」方面的三個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更進一步,具有《佛地論》中所說的十義——①具一切智。②具一切種智。③出煩惱障。④出所知障。⑤覺了一切諸法性。⑥覺了一切諸法相。⑦能自開覺。⑧能開覺一切有情。⑨如睡夢覺。⑩如蓮華開。  「在某某處」也並非只指一個地方,而是「處有二種」——所化處、所住處。  本經的「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俱焰彌國」是所化處,「金剛山頂」是所住處。俱焰彌國金剛山頂在哪裡里呀?古時翻譯佛經,國名是音譯,古印度有個「拘睒彌國」,與「俱焰彌國」諧音。拘睒彌國在中印度,是個地處中央的大國,土地肥沃,氣候炎熱(正好契合「皆如火色」)。那麼,「金剛山」又在哪裡呀?拘睒彌國境內並沒有金剛山。金剛山,又稱金剛圍山、金剛輪山,也就是環繞世界的大鐵圍山,怎麼會在拘睒彌國境內呢!所以「俱焰彌國金剛山頂」並不局限於古印度某地。俱焰彌國是指大國,乃至是指世界各國。金剛山是指最宏大的高山。佛在最高最宏大的山頂,為世界各國廣說此經  「遍觀十方,皆如火色。」火色是什麼色?當然是紅色。火,有「熾盛」的意思。什麼熾盛啊?五蘊熾盛。  佛法四諦——苦、集、滅、道。第一諦「苦諦」,有三苦、八苦等說。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佛法是心法,法法不離心,心外取法是外道之說,「五蘊熾盛」並非離心別有。「色」就是物質,色蘊熾盛,則眾生追求物質佔有之心強烈;「受」就是領受、感受,受蘊熾盛,則眾生追求刺激之心強烈;想蘊熾盛就是眾生妄想翻騰,機謀巧算,勾心鬥角,無有寧日;行蘊熾盛就是追求立即成功,恨不得拔苗助長;還有識蘊熾盛,「識」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根本,就是「去後來先做主公」的那個。人死之後他後走,人未生時它先來。如今它逢熾盛,必然導致全世界人口增長迅速。  這是什麼時候的事啊?如今正當其時!佛說本經,正是為當代眾生所說,當代眾生正是本經的當機之眾。我們理當依教奉行,受持本經,理當自己解脫這五蘊熾盛之苦,理當幫助全世界人民解脫這五蘊熾盛之苦。法不孤起,仗因緣生,此等根性的眾生解脫緣熟,正是本經所說的法門如今廣為流行的原因。 爾時如來即噓長嘆,普視眾生都無差途。善哉眾生當何所救! 這段經文容易理解,只說說其中個別詞語。  先說「爾時」,爾時的字面意思就是「這是、那時、此時」。具體到本經,「爾時」是指什麼時候啊?就是上文所說的「一時」,就是「遍觀十方,皆如火色」之時,就是十方眾生普遍「五蘊熾盛」之時。也就是如今。  再說「都無差途」。疾病痊癒了,稱為「病差」。「差途」就是「病差」的路途,也就是治療疾病的方法。眾生煩惱如病,佛法如葯,世尊對機說法如同應病與葯。十方眾生普遍「五蘊熾盛」,該用什麼方法來救度啊?都無差途!也就是說,過去的方法都不怎麼靈了,其力量都不一定能勝過當前眾生的煩惱了。  為此,如來感嘆:「善哉眾生當何所救!」——於是,佛就正念思維救度的方法。(弟子問:為何是「善哉,眾生當何所救」呢,而不是苦哉呢?)(老師答:佛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就象言行顛倒的醉漢,本來是正常人,只因酗酒,不能正常。眾生本來是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因為本來是佛,所以「善哉眾生」。另,也可以這樣句點:善哉!眾生當何所救!這樣的話,「善哉」就成了語氣詞。) 思惟已訖。一切諸佛世界及諸菩薩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 「思惟已訖」——佛已經考慮好了,已經找到了救度此等根性眾生的方法。  此時,「一切諸佛世界及諸菩薩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  先說說「佛世界」和「菩薩境界」。  粗淺地說,「佛世界」就是佛所住之國土,有穢土,有凈土。當然這是粗淺說、方便說,因為,說佛住清凈的凈土還容易理解,說佛住不清凈的穢土就令人費解了。究竟說來,無凈無穢,凡是佛化現的地方都是凈土。佛是究竟清凈的,究竟清凈便沒有凈、穢的分別。若分別凈、穢,便非究竟清凈,說凈說穢都是塵埃,都是污染,都不是究竟清凈。那麼,還建立這分別凈穢的方便說幹什麼呀?是為了度眾生啊。比如我們娑婆世界,五惡、五痛、五燒,八苦交煎,是典型的穢土。然而這裡卻是釋迦世尊的化土,是世尊教導我們的課堂。娑婆世界其實是釋迦世尊教化眾生的凈土。五惡、五痛、五燒,八苦交煎,那是眾生的境界,佛的境界沒有此苦。佛在《楞嚴經》中說:「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塵勞,就是「五惡、五痛、五燒,八苦交煎」的娑婆眾生境界。佛無塵勞,佛應緣示現,救度眾生,正是海印發光。每尊佛都有自己化現的世界,這就是「佛世界」。釋迦世尊的化土就是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釋迦世尊的「佛世界」。娑婆世界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若細分,更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僅以天界為例,由下至上分為三界——欲界、****、無****(無****又稱空界),欲界天有六層,由下至上:四王天、忉利天(就是下文所說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天四禪十八層:初禪三層、二禪三層、三禪三層、四禪九層。空界天四層: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若從劃分三界(欲、色、空)的角度,不僅天道的六層欲界天屬於「欲界」,其他五道(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也都屬於欲界。這三界,都屬於釋迦世尊的「佛世界」。  大略地說,「菩薩境界」與「佛世界」相仿,只是「菩薩境界」尚未究竟。用現在的話打個比方說,「菩薩境界」雖然初具規模,但還沒有最後完工。說起來這些「三賢十地」等,也是蠻複雜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再說一下「震動」。說到震動,現在的人很可能聯想到地震災害。然而佛經里所說的震動,是難得的祥瑞,此時地皆柔軟,眾生和悅。就象嬰兒在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絕不是指地震災害。佛經里所說的「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毫不知情。「震動」種類繁多,有「動六時」「動六方」「動六相」等。「動六時」是:佛入胎時、佛出胎時、佛出家時、佛成道時、佛說法時、佛涅槃時。「動六方」是: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動六相」是:動、涌、震、擊、吼、爆。由於佛思惟已訖,已經找到了救度此等根性眾生的方法。故這裡所說的「震動」,是指佛將要說法時的祥瑞之兆。  這次震動所惠及的範圍是「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  上至三十三天,是指「一切諸佛世界」里的忉利天以下的時空範圍。  下至十金剛際,是指「諸菩薩境界」里的「十金剛心」——①覺了法性、②化度眾生、③莊嚴世界、④善根迴向、⑤奉事大師、⑥實證諸法、⑦廣行忍辱、⑧長時修行、⑨自行滿足、⑩令他願滿。諸位可能會問,這裡不是說這次震動所惠及的範圍么,怎麼說起「心」來了?因為心外無法,範圍也在心內。又因為菩薩尚未究竟,所莊嚴的世界尚未圓滿成功。就象設計一個建築,所構思的僅成圖紙,還沒有建造成功。也就是說,這個建築還在心內,所以說心。菩薩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說到「一切諸佛世界」用「上」字,「上至三十三天」,說到「諸菩薩境界」用「下」字,「下至十金剛際」。  魔宮殿,是指天魔的宮殿。由於天魔的宮殿在「他化自在天」,不在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以下,所以這裡特別地指出來。  佛這次說法,不惠及夜摩天以上的天界(除了天魔宮殿)么?是的,顯然不惠及。為什麼呢?因為那裡並沒有「五蘊熾盛」,並不是「皆如火色」。這就更清晰地表明了本經專是為我等八苦交煎的眾生所說的解脫之法。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今現在說法!(弟子問:菩薩心為何震動?菩薩心都在震動範圍之內,估計震動範圍很寬泛。是不是這裡添上兩個字更合適:(無論)上三十三天,……。菩薩心從此經文中得到什麼,導致震動?)(老師答:三十三天也不在心外,即令虛空,在汝心內,如同片雲,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其時即有過、現、未來一切諸佛,應念正思。 過去、現在、未來,稱為「三世」。正當釋迦世尊正念思惟「眾生當何所救」之際,十方三世諸佛也應此機,正念思惟。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稱為「八正道」。此處經文里的「正思」就是正思惟。思惟如何引導眾生遠離這「五蘊熾盛」之苦。  釋迦世尊應「十方如火」之機而正思,十方三世諸佛應釋迦世尊之念而正思。空間上無邊的十方,時間上無量的三世,佛佛道同,一中攝多,多中含一,層層無盡,重重交參。諸佛境界,不可思議! 復有諸菩薩等,住自心中而復不動。 上面講「諸菩薩境界」說到「十金剛心」,此處「住自心中而復不動」的「心」正是此心。住自心中而復不動,就是自覺覺他之心毫不動搖。 復有諸金剛領諸眷屬執金剛事,不安其座,遊行十方。現威猛相護衛佛法者,稱為「金剛」,標如來之智印,護行人之修持。遇佛出世,即率領其眷屬,降於閻浮提,衛護世尊,防守道場。其眷屬就是經文中所說的「執金剛事」。執金剛事,又稱執金剛神,也就是護法神祗。  諸多護法神祗為什麼「不安其座,遊行十方」呢?因為佛要說法了,當機眾生修持此法,便能有效地祛除「五蘊熾盛」之苦,便能從「十方如火」中解脫出來。哪裡有修行人,諸多護法神祗便去那裡護法。這怎麼還能安坐,所以遊行十方啊。 復有諸天仙魔眾,怖走無處。天仙魔眾就是天魔,也稱為「他化自在天子魔」,魔王與其眷屬居於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他們時時妨礙人積德行善,他們憎恨嫉妒解脫道,使用恐嚇、欲樂等種種手段,擾亂修行人成就出世法。然而,若修行人不為他所動,他那種種伎倆就「如刀斷水,如風吹光(《楞嚴經》語)」,其實他奈何不得真修行人。修道人道心須堅固,正如上面所說「住自心中而復不動」,若能如此,何懼天魔!從這個角度來說,天魔也是助道因緣,修行就象在學校里學習,佛是校長,諸菩薩是授課老師,天魔是監考老師。所以了義經中總是說,天魔是佛菩薩化現。  天魔以「動搖道人心」為能事,而現在佛就要講說這殊勝的解脫之法了,道人心因修此法而得堅固,天魔的威脅利誘將不能得逞,所以他「怖走無處」。怖,是害怕,天魔害怕佛將說之法。「走無處」也就是走投無路。無處走也怕得亂走。「怖走無處」,活脫脫地構畫出天仙魔眾的拳拳不安相。  以上是本經的第一品——十方如火品,也是本經的序分——六種證信序(即「六成就」)。  如是——信成就。  我聞——聞成就。  一時——時成就。   佛——主成就。  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處成就。  遍觀十方,皆如火色——也是時成就,特指今時。  只從「序分」這個狹義說「眾成就」,「爾時如來即噓長嘆……天仙魔眾怖走無處。」這一段是眾成就。若廣義地說,從這段到經尾的「流通分」都屬於眾成就。(弟子問:六成就」的「成就」,是何含義?)(老師答:信成就——成就了真實不虛;聞成就——成就了傳承不斷;時成就——成就了三世貫通。處成就——成就了十方圓融;主成就——成就了自覺究竟;眾成就——成就了覺他圓滿) 爾時即有十金剛藏菩薩前整衣服,白佛言:世尊,今者此瑞,為惡相耶,為善相耶?  爾時如來但自思念而復不答。  其時會中有菩薩名金剛愍,告金剛藏菩薩言:是相不善。佛今悲愍入慈心三昧,不名為善。且自凈心,待佛所宣。  爾時復有德藏菩薩,問金剛愍言:云何名為慈悲三昧?  即金剛愍告言:正是救攝之處,善哉善哉。  其時各凈身心,在須臾之間,見如來心遍諸眾生。講解: 爾時即有十金剛藏菩薩前整衣服,白佛言:世尊,今者此瑞,為惡相耶,為善相耶?  前面講「十金剛際」時,提到過菩薩的十金剛心,也就是尚未圓滿的自覺覺他之心。經文到這裡,有一位名字叫做「十金剛藏」的菩薩率先問法。有師兄說,「十金剛藏菩薩」不是說有一位菩薩,名字叫做十金剛藏,而是有十位菩薩,名字都叫「金剛藏」。其實,這裡的名字是表法的,不管是一位或是十位,十金剛藏正契合十金剛心。法身大士已親證無我,能化身無量,一能攝十,十能攝一,咱們在這裡就不去分辨一位還是十位了。那麼,既然契合十金剛心,乾脆叫「十金剛心菩薩」不行么,為什麼叫「十金剛藏菩薩」呢?藏,有寶藏的意思,寶藏還埋藏著,還不是現在眼前寶貝。藏,還有埋藏的意思,也就是說,寶貝此時並沒現前。這寶貝就是十金剛心。  「前整衣服」,金剛藏菩薩上前問佛的時候,把衣服弄整潔了,表示對佛的恭敬。  「世尊」是對佛的尊稱。佛有十大尊號: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看金剛藏菩薩所問的問題,就知道他為什麼叫金剛藏,而不叫金剛心了。「今者此瑞,為惡相耶,為善相耶」,他並沒有離開善惡兩邊,還是世間的邊見,也就是說,他的見解還是「世間解」。然而,佛能「善逝世間解」——佛善於化解世間的偏頗見解。 爾時如來但自思念,而復不答。 「但自思念」,就是慈心三昧。別以為「但自思念」是自顧自,下文就可以看到,其實是「如來心遍諸眾生」。  「而復不答」,佛沒有回答金剛藏菩薩所問的問題「為惡相耶,為善相耶」。佛住慈心三昧而不說話,其實不說話就是最好的回答。雖然無語,其聲如雷!  佛不說話,菩薩們就議論了。有「不名為善」的論點,也有「善哉善哉」的論點,不一而足。 其時會中有菩薩名金剛愍,告金剛藏菩薩言:是相不善。佛今悲愍入慈心三昧,不名為善。且自凈心,待佛所宣。 愍,就是悲愍,也就是大慈大悲之心。悲愍心圓滿成就,便是慈心三昧。前面我們說到,菩薩的名字是表法的,所以金剛愍菩薩能認出來佛的慈心三昧來。  金剛愍菩薩對金剛藏菩薩說:「是相不善。佛今悲愍入慈心三昧,不名為善。且自凈心,待佛所宣。」他雖能識得慈心三昧,卻下了個「不善」的結論,也沒離開善惡兩邊。但他知道「凈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心若清凈了,佛土當下就清凈,當下就沒有善惡等污染。金剛愍菩薩提出,咱們各自凈心,等待佛的宣說吧。 爾時復有德藏菩薩,問金剛愍言:云何名為慈悲三昧? 由於金剛愍菩薩識得佛的「慈心三昧」,說了出來。德藏菩薩就問金剛愍菩薩:「什麼叫做『慈悲三昧』呀?」  這裡的「慈悲三昧」就是「慈心三昧」,可能是翻譯時取詞的不同。

S:老師,我佛如來的三昧是不是有無量之多和變化,而入何種三昧則需看應何種機緣?三昧有無高下之分,還是作用不同?正無事時,我佛如來是入什麼三昧呢?

T: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你有事,我佛如來有三昧;你無事,我佛如來無三昧。

即金剛愍告言:正是救攝之處,善哉善哉。金剛愍菩薩對德藏菩薩說:慈心三昧正能救度、攝受「五蘊熾盛」的眾生,這下眾生有救了。好啊!好啊!  古時稱「好」為「善」。很好,就是「甚善」。善哉善哉,就是好啊好啊。(弟子問:德藏是表何法?德藏菩薩問法是何意?)(德藏即功德寶藏,從此,寶藏中又增加了一件功德寶貝——慈悲三昧。) 其時各凈身心,在須臾之間,見如來心遍諸眾生。雖然菩薩們的議論沒有離開善惡兩邊,但卻懂得「凈心」的重要。大菩薩畢竟是大菩薩,在佛「慈心三昧」的加持下,菩薩們各凈身心,須臾之間便離開善惡兩邊,見到如來心遍諸眾生。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啊!  凈心是什麼?不就是老人反覆叮嚀的「觀照」么!修心中心法,觀照是正行,打坐是助行,現在知道「觀照」的重要性了吧。那麼,打坐持咒幹什麼?響應佛的「慈心三昧」啊。結手印幹什麼?老人不是用「天線」作過比喻了么。

下面系永壽童子

師兄遵老師吩咐,在〖佛法心中心〗領大家學習所發內容.

《佛心經》1、2品:講述佛法心中心出世的緣起。

十方如火品第一

第一品《十方如火品》,講述佛法心中心出世時的環境特點。

時值末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堪憂,所以佛陀沉默無語,思考如何救度沉淪。而無論是自然環境的惡劣,還是社會環境的浮躁,其根源,都在於人心的顛倒巧偽。佛陀「遍觀十方,皆如火色」,其實看到的是眾生的貪嗔如火;佛陀救世,首先也就要救度世道人心。

慈心三昧品第二

第二品,《慈心三昧品》講述佛法心中心出世的機緣。

就在大多數眾生不思解脫、自甘沉淪的時候,尚有一批有大願力、大信心、大堅忍、大智慧的眾生,願意學習清凈圓滿的解脫法。就在眾生「各凈身心」的一剎那,與佛陀的慈悲心感應道交,佛法心中心便應運出世了。(瞥而見性哦。)

心密殊勝品第三

第3品:佛法心中心「能令所持誦者等佛力、等佛心、等佛智、等佛威。」

這一品講述心密的殊勝功德,在於修持者能夠直入佛地,「能令所持誦者等佛力、等佛心、等佛智、等佛威」。

其實,往後各品,都在從不同的角度讚歎佛法心中心的功德。不過這一品是總括性的。

佛陀以十分隆重的方式推出佛法心中心。他先以「二十千萬億菩薩」、「百千萬億恆河沙數世界金剛密跡」和「一切世界大自在天」為鋪墊,說明末法時期「唯有如來心中心」可以改變「眾生不解我法,不知我心,不到我際,被魔所持」的境況。就好比為了讓諸葛亮的「隆中對」閃亮登場,故而設置劉備「三顧茅廬」的情節一樣。

------------

1、實德菩薩問法。什麼是「實德」?

就是真實的功德。功德也有虛妄的嗎?執著就虛妄,無住得真實。

【樂樂】德字有說道。憨山大師的道德經註解,在末學淺智,可謂無出其右。大師對德的解釋是:「德者,成物之功也。」以萬物緣成,非吾所能,執著則萬法皆滯,無執則萬法通流, 德成無疆, 功成法爾。故曰無執乃真

2、「等佛力、等佛心、等佛智、等佛威」的內涵。

佛法心中心功德殊勝,等同於佛的功德。而諸佛功德無量無邊,難以詳說,所以佛在此擇其要點,加以強調。

一,修學心中心無入魔之虞。

不但無入魔之虞,還可以令「諸魔生大慈」,令不學心密的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世界有通無通、有智無智、有賢無賢」,盡皆歸伏。

二,修學心中心可以親證當下凈土。

這個凈土和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凈土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凈土所求滿足,法眷眾多——「能令諸法隨應現故,能令諸佛常不離故,能令諸菩薩為眷屬故,能令諸金剛施威力故,能令諸天眾常擁護故,諸大葯叉羅剎成助法眾故,能令一切諸大鬼神生歡喜故」。

三,修學心中心「能令一切直至菩提無退轉」。

凈土法門之所以盛行,其中的一個原因,是眾生可以在那裡直證不退轉。修學佛法心中心,則可以不離本土,或今生證得不退轉;或生生世世學佛,直至菩提不退轉。

四,修學心中心不妨礙世間功業。

不但不妨礙工作上班,而且還能夠促進世間自利利他的事業,「世間所有事業自明了」。人會更聰明,處世更圓融。

綜上所述,心中心是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凈土為歸的無上佛法。

3、一切佛法,核心中的核心,故名心中心。

為什麼這麼核心,這麼重要,要佛層層鋪墊,稱為「唯一」呢?

這次,佛放光宣說。佛初放光,為歡喜光。初地為歡喜地,為見道位。體悟佛心,見性成道,所以歡喜無量。為什麼可以見道呢?見到了什麼?

見到了和諸佛無二無別的自性。這個自性「無所得,無所見」,所以歡喜。

見無所見,得無所得,所以無可攀援,能夠「守慎諸根無舍離」,歇下攀援心,自然「諸魔怨不得便」。歇即菩提嘛。

在這則里,佛透露了降魔的兩種方法:

一,證空。我空則魔空。

二,升起慈悲心。我慈悲,魔也不好意思,也慈悲了。^_^。

若能於佛陀無語之時,「見如來心遍諸眾生」,悟無所得,了斷此事,也就如捻花微笑一般,省了以後的許多麻煩。

若仍是一頭霧水;或雖理悟,但於事上動搖不定,則鬚髮十大行願,持六印一咒,經歷一番苦修,才能漸入穩密平實。

最近,一位師兄打七歸來,問:「如何消除寂寞感?」在此恭喜他修行多年,終於提出了這個早應提出的問題。

這三品若還不能悟去,則必須預備修習六印一咒了。

覺地十持品第四 

這一品講述修持心中心的十大行願。

普賢菩薩有十大行願,所有修心密者也應發十大願望,並切實落實到心行中去。只有這樣,修學六印一咒才會相應。

在罐頂修法之前,十大行願是修學六印一咒的基礎;在打坐過程中,十大行願是坐下用功的守則;同時,十大行願,更是修學心密最後的歸宿。應該定期閱讀,對照反省。

所謂「證修覺地」,就是修證成佛的基礎或保證。

心空無住,是心中心法第一戒。

上師說:「要守戒,守心戒。」在十大行願中,第一願,就是發無住之心。無住,不是作了壞事推卸責任,說一切皆空。而是「於法無礙,於佛生信,於心平等,於眾生生慈,於色無著。」是不住功德相。

十大願望幾乎涵蓋了菩薩戒的所有內容,同時強調,這些都不可執著。

關於第六行願

「於佛句偈常須警察,所修諸法必須遍持,有所乞求應心即施,慎莫觀察上中下根。」

談到一方面,作為心密修學者,應該時常以佛陀的教義對照自心,不打折扣地落實心密修行的各種要求。另一方面,因為心中心是三根普被之法,教師在傳法的時候,不應以中下根不伶俐為由,拒絕傳法給這些智力較遲鈍的學生。

不過,我個人覺得,固然傳法時不應分別學生根基的利鈍,但觀察一下學人是否是真誠求法卻是十分有必要的。

「慎莫怯懦」,也成為一條要求重申了。

「須斷己謗,莫使他謗」。可謂至理名言。

就好比我在貼中談到高校比起社會的清凈,等於有意無意中說了高校外社會的壞話,自然引起象rj這樣社會人士的異義了。^_^。說得真對。阿彌陀佛。

對於心中心法在佛教社會中的地位與發展,可以借鑒一斑了。

一咒六印品第五

修學六印一咒的功德妙用、先後次第、注意事項。

本來佛法至簡至易,「將心示眾生,眾生即佛體」,但末法時期,眾生障眾慧淺,多學少證,難以體會如來妙心。雖發解脫願,奈何行願難持;雖努力參究,只如原地打轉。所以佛陀宣說六印一咒,以為澈證佛心、往生十方凈土的輔助。為自利利他,大心菩薩,理應勤苦修學。

《一咒六印品第五》次第講述修學六印一咒的功德妙用、先後順序、注意事項等。

第一印,發菩提心印。

於是如來「以菩提心,契護於大眾,令心不動」,宣說心中心咒。佛以菩提心宣咒,而所持印契,也以「發菩提心印」為首。

1,菩提心印是諸印之母。

「當佛之首,諸法之母,諸契之王,十方諸佛從此而生。」

一切法印若要成就,必須先修此印,方可相應。亦即:心中心法有無邊威力,只有發菩提心的人,方有可能得真實受用。

2,修持此契的功德。

首先,速證菩提。

「得菩提心具足」(障重慧淺故,菩提心也不是想有就有的哦);並得到進入諸佛法藏秘密之門的鑰匙。無菩提之願者,難窺其寶。

其次,心得無畏。

「應念即有十方諸佛雲集其頂,應念即有十方菩薩求為侍者,應念即有十方金剛求為給事,應念即有十方諸天侍衛供養。」

再次,無能加害。

一切外道眾生,噁心隱伏欲加害者,無處逃匿。

最後,降伏心魔。

甚至,「諸魔眷屬,悉舍本土,來助法威。」一切「毗那夜迦」求來供養。如若不然,行者修持此契,可令「其魔諸眾陷入下方,永不復出」。

「毗那也迦」,即常隨魔,障礙神。人身象鼻,常隨侍人,為障難之惡鬼神。《大日經疏》七:「毗那夜迦,即是一切為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

師兄弟們常說,打心中心坐,心裡就是踏實。

3,注意事項

首先,不輕用。小事輕用即不靈驗。

其次,不生氣。

再,至少連續修習七天。

有師兄談到:初修此契,容易引發嗔心種子。修習一兩輪,即可漸漸平穩。

----------------------------------

第二印,菩提心成就印——轉業消障、治病發通。

如果第一印的主要功德,在於發起菩提心,進入諸佛秘密寶藏之門;第二印則意味,菩提心成就和一切障礙的清除。另外,勤修第二印,最容易出現發神通的景象。

其一,「轉業消障,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這是指去除學佛修法的障礙,首先就是智慧心行方面的。即「常持此契,得聞持不妄,於諸法要自然通達」。

所謂「聞持不忘」,即是記憶力和實踐力的增強。

聞,即聽聞,指看到、聽到的諸佛法要。如果聽聞到一個法要,一扭臉就忘了,是很難堅持深入學習的;

持,就是堅持、落實、實踐的意思。聽聞了一種法,我們記住了,並不意味著能夠在心行中落實。有時候一遇事情,我們便把初衷忘掉,三五句話、三五件事出去,我們的主題已經游移了好幾回,而自己渾然不覺,這都是因為業障粗重,難於「致心一處」的緣故。

佛說,「致心一處,無事不辦」,修習第二印,去除障礙,真心漸漸顯發,自然可以聞持不忘了。

其二,治病。

「世間小小諸病,及難治不可識者,但結契咒滿一日,癲病亦除,除不至心。」「難治不可識者」,指疑難雜症。

註:身體好壞,乃因緣法。佛力加持當然重要,飲食健康、起居得當、心內無憂等各種福緣同樣重要。若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心無掛礙,並經常持誦此咒印,自然可以得身心爽利,延年益壽。

其三,發通。

一切神通不離自心,一切神通本來具足。障礙消故,真心本具之妙用顯發,覺來也十分平常。

但在初修時,應該嚴格按照祖師要求加持此印,不可隨意多修。因為此印極易發通,而若初修人,對神通顯發過程的認識還不正確(雖然很多人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什麼叫神通了,但其實都是概念上知道,真正發通之過程,都是道聽途說而已),智慧定力還不堅固,就容易產生恐懼之心。所以佛陀特彆強調,修習此印,不可生恐懼之心。就象修第一印,不可生嗔恨心一樣。

其四,世出世間法,瞬間成就。

人心若能純粹,一念即有神通力。不必念許多咒子。讓人念咒幾億遍,目的還是為攝心,心意散亂,沒力量啊。就好比社會上注意力集中的人,判斷力往往準確,而成就功業的機會也就多。同樣,若人心清凈,則八萬四千法門,乃至龍宮寶藏,明明歷歷,皆備我心,何必別處求哉。

-------------------------------------

第三印、正授菩提契——廣得加持、得定開慧、開啟密藏。

1,修持此印,可以廣得加持。

包括佛菩薩、金剛護法、天魔外道、各路神仙的加持,由於人脈通暢,所以「大小願求皆果遂」。

2,修持此印,能迅速得定開慧。

文中說,如果修學者「收心在定」,則有十方諸佛菩薩前來護持,使其「所有佛法自然了達」,以前修法不成的,也都可以成就。

修法有停滯感的同學可以加修第三印。

3,修持此印,可以開啟密藏。

此印有無邊神力,虔心修持,可以使秘密寶藏自現其前。諸位可有此體會?

4,修持此印,可以為病人治病。

條件是要出於大悲心救護眾生,也就是說,是有慈悲心、有空力才可靈驗。不可僅以拳拳親情,住相修法。

---------------------------------------

第四印 如來母印——成佛。

第四印是六印中最重要者。所以百座之後主要修習此印。又有打九打七等專修之法。

打九的功德:

「其契每於大月十五日,結此契持得萬遍,……

諸佛長生,我亦長生;諸佛成道,我亦成道;諸佛度人,我亦度人;諸佛無礙,我亦無礙;諸佛化身,我亦化身;諸佛法身,我亦法身;諸佛放光,我亦放光;諸佛寂定,我亦寂定;諸佛三昧,我亦三昧;諸佛說法,我亦說法;諸佛不食,我亦不食;乃至種種諸佛所作之事,皆悉能為能作。」

--------

求生凈土者,應多修四印。

修四印可以成佛,也可以往生十方佛國,包括西方極樂世界,並降伏外道魔怨。為什麼呢?因為心中心法第四印,可以使人迅速證得佛心,明了心與佛、心與魔、心與凈土不二。「所有要妙法,無過諸佛心。將心示眾生,眾生即佛體。」

「欲求佛位者,欲求菩薩位者,欲求金剛位者,欲求天神位者,欲求現十方者,欲求生西方者,欲求下方自在生者,欲求十方自在生者,欲求世辨無缺短者,唯當至心思惟自念事,日持千遍,七日之間,即能得至。一離世界,更不往來。何以故?為同佛身得佛神通故,為同佛心得佛慈故,為同佛眼得佛見故,為同佛力得佛持故,為同佛行行世間故,為得佛印親印受故,為得諸佛同變化故,為得法身諸魔外道自降伏故。何以降伏?見二身唯見一身,見無二佛唯見一佛故。

-----------

修習四印,得八種隨心:

「八種隨心。何等為八?一變化隨心,二慈悲隨心,三救苦隨心,四說法隨心,五逆順自在隨心,六攝諸要契自來相逐隨心;七所有諸毒令向善,得至佛身無退轉隨心;八世間所有果報福德,能施即施、能割即割、能修即修、須成即成、須破即破隨心。」

所以八種隨心,即所以「求仁得仁。」

有師兄談到,八種隨心其實是指一切種隨心,贊同。所謂隨心,也就是有所願求,都可滿足的意思。但「一切隨心」,也是有所偏指的,比如八種隨心中,其實談的還是「求仁得仁」,而不是求貪嗔也能得償所願。

變化隨心,指神通自在;

慈悲、救苦、說法隨心,是指修學者如果發願以大悲心,救度眾生,為此修學四印,則一定會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滿了此願;如果我們學佛,希望儘快證到順境、逆境都能心空無住,一定是會達到目的的;

「攝諸要契來相逐自隨心」,是說修習此印,則一切印契都相繼成就,隨心而用;

如果有魔障來侵,學人慾使其棄惡向善,沒問題,會成功的;最有意思的是第八隨心,世間的一切福報,如果學人願意布施割捨,一定能布施割捨。學人要修得,也一定能修得。學人要破除,也一定能破除。要破除作什麼?有時候福報也沒啥用啦。如果只能得福,不能棄福,也不算功德齊全呵呵!就是沒說學人要享受,就一定能享受。如來印契,威力無邊,當然不能拿來用作賺得小恩小惠的手段啦。

---------------------------------------

第五印如來善集陀羅尼印——集一切威力。

本處渲染第五印移山倒海之功效。之所以有如此威力,是因為此印可以集一切菩薩、金剛、外道、鬼神之力,因此,「一切陀羅尼法取用無滯」,威力所及,可以移山倒海、消除瘟疫、降伏外魔等等。

怎樣移山呢?先移除「人我之山」再說吧。

--------------------------------------

第六印如來語契——聞持不忘、說法無礙。

文中有「亦名聞持不忘契」,可見原來「聞持不妄」之「妄」字應為誤寫。忘了是哪幾位師兄談到這個問題。

定契加持品第六

這一品是說,修習佛法心中心之所以能夠使學人快速入定、開智慧、斷煩惱、救度眾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諸佛的加持。末法時期,眾生障重,如果沒有諸佛的加持,見性成佛恐非一般佛子所能仰望。

佛法心中心雖以佛心為體,但確實以密為用。諸佛秘密加持,就在無形之中。發心真切,精心修持,煩惱漸漸淡泊,執著不覺鬆動。歸無所得,加持不離自心佛性;當下現成,妙用就在吃飯穿衣中。

壇城莊嚴品第七 

提示學人,要鄭重修法,不可草草忽忽。

經中第一位出場的知名的心密修持者,是 無礙通 菩薩。

菩薩名字,大有深意。修持心中心,「得此通」,即無礙通。

「我於下方,聞說佛心中心,及如上契等,便即說持。今得此通。」

沒有壇城,佛法心中心也能三根普被嗎?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自心具足信心,如法修行,一定可以如無礙通菩薩一樣,一切無礙。此品說,無礙通菩薩就是示現從「下方」聞說修行佛法心中心而成就的。

另外,《頓超覺地品第十一》說 「阿難復白佛言:世尊,如修此法,有何壇界?有何葯木?有何供養?有何香花?有何彩色?有何知識?用何處所?請具說之。」佛陀斥責阿難,說這是顛倒之問。因為如來法不是從有相的「法像、法事」等來,「唯有心法,至心實際」。人能不能修成佛法心中心,關鍵看是不是至心誠心,而不在於是否擁有三間供佛的房子。當然,有也很好啊。

有錢的師兄可以找個僻靜地方建壇城試試。估計所需資金,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的別墅的花費。

「壇城」——

【壇】

梵語man!d!ala 之意譯。音譯作曼荼羅。『曼荼羅』一詞,系用於教理層面;而就曼荼羅之本體而言,於修法時築台安置佛、菩薩像,及三昧耶形、供物、供具等,則用『壇』之譯語。修法時所用之壇,稱作修法壇。印度專用土壇,我國與日本則多用木壇。

其種類極多,形狀與名稱亦因各種修法而有差異。通常限定一特定之地區,依據七日作壇法建壇,有築土而作之土壇,或木作之木壇,或簡單在其處洒水清凈而成之水壇等,主要為密教所使用。主壇稱為大壇,系用以供奉本尊者;焚燒護摩所用者,稱作護摩壇;灌頂所用者,稱作灌頂壇。又依壇之形狀而分,有方形之地輪壇、圓形之水輪壇、三角形之火輪壇、半月形之風輪壇等。又引申上記壇之作用、名稱等,遂將授戒之戒場稱為戒壇,安置佛像之所在稱為佛壇。[大日經卷一具緣品、卷七持誦法則品、陀羅尼集經卷二、卷十二、密門雜抄](參閱『修法壇』4045、『曼荼羅』4400)

FROM:【佛光大詞典】

目的,我想,是作皈依境,以提示學人,要鄭重修法,不可草草忽忽。

光明童子品第八

這品好讀。

上卷講法完畢,下課休息十五分鐘。

(下面是善財老師帶領師兄們討論的部分舊帖所整理內容)

【討論】思考題1:《佛心經》宗旨如何?

【心德】簡單說是心中心,展開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許多人以為咱心密的特色是證體,而忽略了啟用。實際佛心經是大機大用,即體即用。

不離最純粹的體,不舍最繁勝的用。

所以老師說咱這部經是頓教兼攝圓教。

「四、大乘頓教。總不說法相,唯辨真性,亦無八識差別之相。呵教勸離,毀相泯心,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故說為頓。

五、一乘圓教。所說唯是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無盡也。」

【善財】

「一切諸身中,莫過於佛體。

 所有要妙法,無過諸佛心。

 將心示眾生,眾生即佛體。」

【永壽童子】:在上卷的最後偈子里,佛陀總結了《佛心經》的主題:「所有要妙法,無過諸佛心。將心示眾生,眾生即佛體。」

而全部經文,則圍繞這一主線,講解佛心中心出世的背景、佛心中心的殊勝之處、佛心中心適合的修學群體、佛心中心的修行步驟、修學佛心中心的注意事項、與佛心相應的表徵狀貌、佛心中心後續法大隨求陀羅尼的神用等等。

諸位老師師兄可有異議?

【討論】思考題2:佛法心中心最核心的殊勝之處到底在哪裡?

【邊城浪子】能持佛心咒,即同佛心地。此句在所分《心法無著品第十二》中。

若有此契,即同諸佛。此句在《定契加持品第六》中。

【心明】《功夫》裡面的「如來神掌」:一咒六印。

【沒地菩薩】坐飛機比走路快阿!

【1235】證體起用!!!

【轉貼】修習心密的正因、法道、果證

【善財】心中心十大行願是正因

六印一咒是法道

心中心十二種相貌是果證

【討論】思考題3:佛法心中心,到底是什麼心?

【初初學】就好比《般若經》中濃縮的精華----《心經》

【1235】什麽不是心,"教授"請道???

【永光居士】平常心

【沒地菩薩】就是你童子之心

【rj】是至心

【法雨】密說為一咒六印,顯說為十二種心貌。

【天蠶再變】人同此心的心

諸佛眾生只有一心——佛性,真如,怎麼又有心中心的說法?

諸佛眾生有同一心體心性,所以從體上講,諸佛只有一佛心;但佛與眾生,佛與佛之間,其真心顯現的相不同,功用不同,所以從相用上講,諸佛有諸佛心。

"心中心" 中,前一個"心"是真心的相,是真心的用,是諸佛心;後面一個"心",是諸佛同一的心體,是唯一心。

心中心法:直入諸妙用心中之心體的方法,即直入諸佛之真心的法門。

心中心咒: 諸佛心咒都是諸佛心中流出,是諸佛心體之相用;諸佛心不同,心咒不同;諸佛心同體,所以諸心咒相通;心中心咒,即心咒中的心咒;諸佛心咒是多,是相用心流出,有功德功用差異,而心中心咒由諸佛共一心體中流出,是諸心咒之體,是心咒中的心咒,是總持中的總持;一體攝多相多用,心中心咒圓攝一切諸佛心咒。

心中心咒和印都只是真心的相和用,是通達本心的工具。但它們打開了直入諸佛心中之心的通道,所以要比諸佛心咒心印開闢的通道更直接些。

所以,簡單地講,心中心法就是核心的法門,心中心咒就是核心的咒;體因用顯,心中心的意密是諸法門的共法,而其不共之處,由其咒印顯示。

【真實】<<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中的解釋:

全名是「心中心又心」,即假心,真心,真假心都不可得的心,即證悟妙心。心中心法是大圓滿法中的精髓,是中心的中心,是借假心打開真心,徹顯妙心的無上大法。

【討論】思考題3:佛法心中心十大行願的本質是什麼?

在《佛心經》和心密修行過程中的地位如何?

【lvm】1989年冬,老人為我灌頂時,賜我一本《佛心經》,在「十種持」上寫了眉批:「修證佛地,十種持最為重要。捨此十持,絕不能成佛!修心中心法者,首當發此十大願心!」

【永光居士】空悲雙融

【沒地菩薩】是大人的東西,小孩用的時候要注意!

【rj】 達到證入核心的必由途徑.

【青菜】座標

【gust】 慈悲喜舍,歷境修心,了塵沙惑,福慧雙修。

【心明】路途即家舍。

【邊城浪子】上求下化。

【天蠶再變】搬一塊磚頭!

個人初步的看法是,這十種行願列成十條固然有其道理,但我們閱讀時,不能只按照表面的一條一條的劃分來理解。而是要通篇思考,按照其內容來梳理。

顯然,這十條中,第一個方面,是對行者的身口意三業的限制性的規範,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也可稱為「戒 」。

第二個方面的內容是肯定性的規範性內容,要求我們去做些什麼,這一部分接近於普賢行願品的內容。

整個十行願的內容可以歸結為三方面的內容:講諸惡莫作(限制性規範,消減道障),眾善奉行(肯定性規範,強調悲願,善行,福德資糧),自凈其意(修慧)。

我們看到,其實大乘的六度萬行的內容也可分為這三個方面。或者說,十大行願的內容並沒有超出六度萬行,並且不是大乘菩薩行的最系統和全面的表述。我認為,佛陀在這裡只是以十大行願為名,再次強調了六度萬行是修一切具體的法門的基礎,強調修心要在身口意的一切行為中全面地修持,修新在一切處,一切處都要修心。不是只依靠哪個特殊的法門就能成就佛心。

不成熟的一點看法,謹供參考,歡迎

諸位老師和師兄指正!

【天蠶再變】十大行願與三密相應

既為佛心經,自然是講如何行佛心,同佛心;

既然是密法,自然是要三密相應才能成就;

佛心經自然是講如何三密相應,成就佛心。

佛法既然是修真心,這裡的說法是一切如來之心中心,那麼,三密之中,自然是意密為體,核心,咒印為用,為輔助。

既然佛法修心,那麼真正究竟的意密並不僅僅是什麼本尊觀想,而是修清凈心,慈悲性心,方式是悲智雙運菩薩行;也不是什麼座上觀想,而是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修,在六度萬行中修。

十大行願和十二相貌就是心中心法門的意密!沒有意密這個核心,六印一咒徒具形式,不能與諸佛相應。

有了意密的基礎,修心中心才能成就。意密始終是核心,是基礎,是引導。

心中心的行願、咒,印三位一體,三密缺一不能成其顯密圓同的殊勝特質。

【討論】思考題5:佛學中的「神通」和特異功能是一回事嗎?

1、【lvm】不是一回事。只是誤解為同一回事的人太多,大多都當成同一回事了。

【心明】還真不一樣。佛教的神通,是自己通,是自然通,是時時通,是聖邊末事。特異功能,是禪定副產品很多是鬼神附體,不是自然通,不是時時通,是他們的末邊聖事。

【lvm】「聖末邊事」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的方便說法。由於眾生總是認為特異功能是神通,隨他的所知量,把他認為的「神通」說成是「聖末邊事」。

  「應無所住」曰神,「而生其心」曰通。這不是「聖末邊事」了吧。

【vvvv】 應曰神,無所住曰通。與老師商榷。

【lvm】無所住曰神,應曰通。

【心僧】老師,這麼說行么?無所不能謂之神,無所掛礙謂之通.

【lvm】無掛礙謂之神,無不能謂之通。

【vvvv】您的神與通搞反了。

【lvm】本體曰神,妙用曰通。

------------

2、【永光居士】 穿衣吃飯即是神通,而且人人本具,怎麼會是特異功能呢?

【阿正】 說「穿衣吃飯即是神通」---嚴重的掉包概念哦

【天蠶再變】這裡的神通與妙用是同義詞。

--------------

3、【凈相妙漣】有師兄問母音上師關於神通的問題,老人竟從座位上站起來,很嚴肅的看著這位師兄大聲說:這個世上哪裡有什麼神通啊!

這句話真的該是一個修行人應當記住的。

【討論】話題:如何正確對待神通?有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問你這個問題嗎?都怎樣回答的?

【真實】 我是這樣對待的.佛教徒:神通是聖末邊事,斷煩惱了生死才是大事.非佛教徒:不提神通,只講因果.

【心明】至少在18歲前,不能讓他持槍。

【無心】神通的最大作用在於指出:萬法唯心造.

【1235】給他一拳!之後,就看教授的回應了!!哈哈...

【天蠶再變】以平常心待之,就是日用的工具而已

工具講的是實用,用的時候就拿出來,不用了就收起來;把工具當成工具,不要當垃圾扔掉,也不要把它供者,珍貴得不得了,或者整天炫耀;人生活中要用工具,但人不是為工具活著,要擺正工具的位置;不管有什麼工具,你還是不能為非作歹,要遵守法律,要講道德,要規規矩矩才能過好日子。

總之,工具就是工具,是為目的服務的,不能當作目的本身

【邊城浪子】無掛礙謂之神,無不能謂之通。(lvm)

【lvm】這個是有上下句的。 <網址>

上句:無所不能謂之神,無所掛礙謂之通。

下句:無掛礙謂之神,無不能謂之通。

就象治病一樣,忽略病,單說葯,就會出問題。忽略上句,單說下句,就會遭誤解。比如:「無掛礙謂之神,無不能謂之通?是嗎?那麼,你是男人,你若無不能,生個孩子讓我看看!」

【心僧】老師,這是您對佛法不可立言的又一個說明吧.

我要是說:無掛礙謂之神,無不能謂之通。

您是不是就會說:無不能謂之神,無掛礙謂之通。

哈哈,您這哪是跟我解釋什麼神通阿(葯),分明是清除我無端立言的知見阿(病)。

【lvm】不會那樣說。神是本體,通是妙用。

【永壽童子】孫悟空算是會生小孩吧。

【rj】那叫克隆

【永壽童子】關於神通,先看看權威定義。

【神通】 (術語)神為不測之義,通為無礙之義。不可測又無礙之力用,謂為神通或通力。是為五種通之一,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別。法華經序品曰:『此瑞神通之相。』大乘義章二十本曰:『神通者就名彰名,所為神異,目之為神。作用無擁,謂之為通。』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神通】 變化莫測謂之神,無拘無礙謂之通,合起來說,就是既能使人莫測他之所以,又能為所欲為而了無障礙。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神通】神即心神,謂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明,皆隨定力,無有障礙,是名神通。 FROM:【三藏法數】

【神通】 梵語abhijn~a^,巴利語abhin~n~a^。音譯作旬。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等。即依修禪定而得的無礙自在、超人間的、不可思議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盡通,共為六神通(六通)。此外,又特指神足通為神通。分別而言:

(一)神足通,又稱神境智證通、神境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等。據大智度論卷五、卷二十八所載,神足通有三種,一為隨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之能到(飛行),一為隨意改變相狀之轉變(變化),另一為隨意轉變外界對境(六境)之聖如意(隨意自在)。其中,後者唯佛所獨具者。

(二)天眼通,又稱天眼智證通、天眼智通。即看透世間所有遠近、苦樂、粗細等之作用。

(三)天耳通,又稱天耳智證通、天耳智通。即悉聞世間一切音聲之作用。

(四)他心通,又稱他心智證通、知他心通。即悉知他人心中所想各種善惡等事之作用力(他心徹鑒力)。

(五)宿命通,又稱宿住隨念智證通、宿住智通、識宿命通。即悉知自他過去世等各種生存狀態之作用力。

(六)漏盡通,又稱漏盡智證通。即斷盡煩惱,永不再生於迷界之悟力。

 其中,以佛、阿羅漢所具有之三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最為殊勝,故稱為三明。天眼是徹見未來世眾生的死生之時與各種情況之通力,稱為死生智證明。據俱舍論卷二十七,六神通皆以慧為本質(自性),其中五神通系依修四禪而得,不唯聖者獨有,凡夫亦可得;但漏盡通唯聖者可得。據大智度論卷二十八謂,菩薩有五通,佛有六通。成實論卷十六指出,佛教以外之外道亦可得五通。得五通之仙人,即稱為五通仙人。此外,如鬼畜或諸天等之通力又分為與生俱有(生得)與修禪定而得(修得)二種。

 據大乘義章卷二十本載,得神通之方法有四種,分別為:(一)生四禪天之果報而自然得之報通,

(二)仙人依藥力自由飛空之業通(由業所得之通力),

(三)婆羅門依持咒所得之咒通,

(四)依修禪定而得通力之修通,其中業通與咒通屬於外道之神通。

宗鏡錄卷十五廣分通力為五種通(五通),即:

(一)道通,悟中道之理後,以無心應物,而變現萬有之通力。(二)神通,依禪定靜心,觀察思惟而知宿命等之通力。

(三)依通,依葯、護符或咒等而得之通力。

(四)報通,依業之果報而得之通力。

(五)妖通,妖怪所具之通力。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四、法華經卷五如來壽量品、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七、卷八、新華嚴經卷二十八『十通品』、集異門足論卷十五、大毗婆沙論卷七十]

FROM:【佛光大詞典】

【討論】百座之內您碰到的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如何克服的?現在回想起來,百座之中您最想得到什麼樣的幫助?

【1235】莫忘師恩,莫忘眾生,莫忘....

【心明】我也彙報一下我的教訓:我最大教訓是遷就自己!

我百座做不到心念耳聞,實際上自己知道該如何改正,但遷就自己,根本沒有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養成壞習慣,至今餘毒難除;那個腿也是,仗量明白反正修心不修退,那時換腿,也養成習慣。昨天問老師,老師說「因循」。這才明白,小聰明害了自己,自己遷就自己。需要警惕的是,自己做不到自己自覺找機會為自己辯白。比如我,肉食曾經很長一陣兒斷絕,在單位吃飯覺得別讓人怪怪的,再說心裡素就行,又不算葷,硬壓制自己會出毛病的等等理由,自己這時吃肉的理由比不吃肉的理由多得多,也就吃了,雖然吃的少點。這都是自己遷就自己。還包括其他工作、慾望也是遷就自己。我把這句話也送給我類似的人共勉:

男人,就應該對自己狠一點!

最後,恭送老人的一段話。我當初最後悔的是沒有如實做到這些,請其他新師兄千萬要不折不扣地執行。

「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聞。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係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裡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http://my.clubhi.com/bbs/661522/messages/87121.html

【沒地菩薩】如何除此弊?請各位師兄討論!我的看法如下:

1.求灌頂之前就應該把基本功打好。能夠扎紮實實地坐兩小時不動窩。

2.定慧互養,所以座上不定,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關照不足,甚至是出離心不夠堅固

3.如果很饞葷卻硬壓不吃,似乎也不妥,老人說了:「修到氣血換了,叫你吃你都吃不下」。應當視自己的習性把握。如果看到肉與菜也無心分別,自然可吃可不吃。

4.遷就就等於從魔所願,所以上座念咒,與座下關照確實要絲毫不折不扣地執行,此是逆水行船阿。

5.我個人觀點:有些違緣在修法初期,能主動避開就避開。畢竟還嫩嘛。一個台階一個台階上,在初期修法還是很重要地,要保證每個要地能夠貫徹,哪怕其他不能兼顧!

【luojie73】我也說說我的情況:1、第三、五印怎麼也接不好,手指太僵硬,不知怎麼辦?

2、從修六字明到心中心以來快一年半了,腳仍然酸痛難忍、中途只好伸一下腿。(單盤)

3、座上妄念仍然太多,平時觀照功夫少。

我該怎麼辦?

【一笑】見師兄談到手印,我順便跟一下帖:近來我在一位出家師那裡看到了,從二祖仁知上師起即使用的心密法本(內有手印圖,徐老傳法即使用此法本),並請該出家師指正我所接的手印,發現我的五、六印都有問題,後又發現另有幾位心密師兄都有同樣的問題,可見手印接得不準確在心密弟子中具有普遍性。

將我手中本有的手印圖(單頁)和二祖所傳手印圖法本進行對比後發現,這兩種圖中的五、六印在細節上確實有所不同,我按照二祖手印圖進行改正後,一改以前接五印時的勉強和六印容易手指相碰的情況。

因為不好將圖片上傳,故藉此作一個盡量詳細的文字說明,希望能對師兄們有所幫助,並希望對所接手印有疑惑的師兄向各自的傳法老師請教清楚,畢竟所接手印正確或偏差,修法加持自然是有所不同的。

第五印:以往我根據單頁手印圖所接五印,是雙手食指呈「八」字型相抵於無名指上節紋的,為了盡量靠近無名指上節紋,食指指尖抵得相當用力,持印時雙手緊張而麻木(出家師說這樣容易導致胸悶)。而根據二祖所傳手印圖,雙手食指為「上指節自然(內)彎曲指尖相觸,下縮到無名指上節紋處即可」。

區別在於:1、一個為食指「八」字外撇(錯誤),一個為自然彎曲;2、一個為食指尖緊抵在無名指上節紋上,一個為食指下縮到無名指上節紋所在位置,並不強求指尖抵在上節紋上。如此接印自然輕鬆,易於入定。

第六印:以往強求右手大拇指同時觸到雙手無名指、小拇指的指甲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變通」為無名指和小拇指同時被右手大拇指握在右手掌中,手握得很緊張,而且導致兩手中指尖容易相碰(座上手蹦得很緊,不敢放鬆,一放鬆就相碰)。

正確手印為雙手無名指、小拇指以各自「第一指節」為準依次相疊,同時手指彎曲於掌中,從上向下望去只能看到右手無名指尖,其餘的左手無名指和兩個小拇指指尖幾乎不露出,右手拇指也僅按於右手無名指甲上,雙手食指、中指自然直豎成劍指狀,而不會相碰。

區別在於:以往手印為了使右手拇指觸四個指甲,導致兩小拇指為指根相交,兩無名指為中指節相交;二祖手印為無名指、小拇指在第一指節依次相疊(這樣四根手指的指甲確實是同時處於右手大拇指之下,與法本相符,以往理解為右手大拇指須同時「觸」到四個指甲,是種誤解),這樣接印真的是莊重而輕鬆。

【水在平】六印中的第五印,我結起來總是要不手掌酸疼,要不鬆鬆垮垮,師兄提供的信息非常好,以後千座坐滿後,我要再坐兩圈六印。

【潛龍勿用】最大的障礙竟是我自己!有一天工作很忙,晚上還要值班,前後總共幹了20個小時,這天打坐間斷了,自己也找種種理由辯解。當向LVM老師彙報時,老師說:「工作20小時,一天24小時,還有4小時,還能打2座呢。」當時我慚愧的無地自容。此後再也沒有間斷過,後來深深體會到外境無對錯,錯在自己,最大的障礙竟是我自己!

【沒地菩薩】又是一個遷就自己的例子,看來修法遷就自己。

【真實】我打坐不多,但平時經常觀照.一下子也想不起什麼,吃過很多苦,很難說,如果有具體的問,可能會好些.

【討論】千座已滿,如何在平淡處用功?上師圓寂後,老師師兄弟的開示,五花八門,莫衷一是,您都如何取捨的呢?

翁阿轟:抱歉,俺沒有您那感覺,俺聽著橫說豎說都不是兩個。永嘉玄覺禪師早說:

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

——永嘉證道歌

雪山童子:冒失一句:若有什麼取捨,那就是千座未滿!!!

真實:八地之前都是有取捨的,八地之後還是有取捨. 各位老師和師兄是從不同角度應不同根機講的是一回事.

心力:有事沒事多念佛

真實:念起即覺.

吃飯:偶覺的這跟吃飯很相似。

永壽童子:吃飯穿衣,似也不那麼容易。你們

家老師都是如何教的呢。

【討論】有人問心密每天兩小時一座連續千坐的修法的依據,經典里能找到么?

【cyt7213】日持千通持滿千日佛力自成。

【討論】各位六印

第一印,發菩提心印。

【心明】祖師說,這是開山第一斧!「諸法之母,諸契之王」

【心德】根本的根本,一切法從此出。

【心明】各宗教都倡導舍己利他,佛教倡導的有何不同?

【邊城浪子】三輪體空,自他一體。

【心明】[轉] 「勸發菩提心文」

本文的作者,法名叫做實賢,字叫思齊,別號省庵,所以一般人只知道他老叫省庵大師。他老在凈土宗,素被尊為祖師之一。〖正文〗:勸發菩提心文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凈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然心愿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

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凈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云何念佛重恩?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淪,

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邱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

骨碎身,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干去濕,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祀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如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

心第二因緣也。云何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若求

小果,僅能自利;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云何念施主恩?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三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須,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彼則竭力躬耕,尚難糊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餘,寧知愛惜?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閑庭,優悠卒歲!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云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今之蠕動飛,安知不曾為我父乎?每見幼離父母,長而容貌都忘,何況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彼其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之中,苦痛誰知?飢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非經不能陳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

益,念報其恩。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云何念生死苦?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飢,吞之則肝腸盡爛,烊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猛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煎熬盤裡,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

寇讎,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里,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慾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賓士;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痴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慾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勛,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云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

屍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云何求生凈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趨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凈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凈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云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

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於涅盤,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忽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於今日,盡未來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僧海澄清於此界,人民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趨向有門,開發有地。相與得此人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

勝緣,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此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勿用?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況乎以凈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往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善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

締好。所願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始也。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

第二印,菩提心成就印

【永壽童子】有詩為證:無上秘笈,只在此心。太過直白,無人肯信。

【心明】能提高記憶力。小的提高成績,大的能升級,老的能防止老年痴呆症。這個大家都喜歡。

【lvm】要害在這裡——「除不至心」。

 討論題:至什麼心?

1、破除疑悔之心【沒地菩薩】

2、倒是有個詞跟他很相配:極樂. 【心僧】

3、莫道佛法無靈驗,原來卻是不至心. 【雪山童子】

4、還是不明白這個「不至心」【天蠶再變】)

5、至少應該一心不亂吧?【潛龍勿用】(若真一心不亂,定當不藥而癒。 【lvm】)

6、至那個不會生病的心。就長生不老了。【永壽童子】

【lvm】我舉三種心: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前生早就造下病苦之因,今生仍然拳拳馳求。忽然遇緣受病報,沒法繼續馳求了,苦不堪言,就到處尋求「病差」之法,聽到了此經所說。於是發心:

  一、急來抱佛腳,病急亂投醫,先試試再說。

  二、相信佛能救眾生,現在靠佛治好疾病,以便以後繼續在世間馳求。

  三、歷身心之無常,悟昨非而今是。發心出離無邊之苦海,誓願廣度如我之眾生。生生世世,不退此願!

  這三種心,哪種是「至心」啊?

【永壽童子】搶答:第三種。

【lvm】是啊!

第三種若不靈驗,佛法豈不掃地!

十方三世諸佛,絕不會欺瞞我等!

---------

討論話題:何為「至心」?

「世間小小諸病及難治不可識者,但結契咒滿一日,癲病亦除,除不至心。」

何謂「至心」?至心就能包治百病(色身之病)嗎?如果「至心」色身能長生不老嗎?

破綻多多,歡迎批判。

【善財】至心者,盡其心也。盡心者,知其性也。

【真實】無條件地信,無一絲毫地懷疑. 就象相信現在的美國總統是布施一樣. 信就信了,不要用力.越放鬆越好. 是決定性的.

【心德】不過至心——最純粹的心念耳聞

【1235】"無所住",也不住。

【心明】「誠」心。引用《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中,修身即修心,該文用「誠」描述。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阿正】「至心」應該就是「至誠心」的簡說吧。「至心」也有竭盡心力,全心全意的意味

---------------------------------

第三印、正授菩提契

【天蠶再變】還關乎心中心的傳承問題

"十方如來縱住十方,放白毫光,照行者身。光中化佛執大*印行者。得印頂已,所有佛法自然了達。"

這類似於諸佛如來光明灌頂,並且印可行者。

"爾時如來為欲印可一切諸大眾故,即以正授菩薩契指於十方,以經三遍,即有黑風吹諸菩薩皆悉倒地。諸菩薩等從地而起,即有赤色雲現,雨諸一切細末栴檀之香,灑大眾身。次雨香水浴諸大眾。浴大眾已,應時即得此通自在。得自在已,具修此法,經七日已,普同佛身。"

後文中有「爾時大眾問佛言:世尊,其此法契,從誰授持?得誰灌頂?得誰加護?」,也和此契有關。

可見此契關乎心中心傳承的問題。,所以,個人以為,這裡的正授應為真正授法,賦予傳承之意。

【永壽童子】妙解。我再注意一下。

--------

討論話題:如何開啟密藏?

【永壽童子】大家修第三印都發財了吧?龍王的寶珠和佛經,拿來看看。「一切龍藏自開發故,諸伏藏神自布施故,龍王寶珠自現前故」。「欲召十方寶藏及龍藏伏藏神等,以契指天,即現其前。」

【初初學】呵呵,我愛「發財」。為什麼咱卻發不了財?也做不了皇帝?沒有其因,焉獲其果?!缺少的是因地的培養。

「欲召十方寶藏及龍藏伏藏神等,以契指天,即現其前。」還要「以契指天」?會不會太羅嗦了點?!能不能連「以契指天」都不必,欲召就有。自性遍十方世界,自然包容「寶藏及龍藏伏藏」,噢,其實都在眾生性海里一點也不缺!嘿嘿,我妄想;西藏的大圓滿大手印等等,我這裡也會有「心意伏藏」吧。概因自身沒有功德,開顯不了。必須藉助外面的上師幫我們開顯出「伏藏」,我們才灌頂受法。

看看釋迦摩尼佛,他老人家一成佛,就什麼都有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會因眾生需要,隨意開顯!不管他當時到底有沒有學過大圓滿大手印,要有盡有。

再看心密第三印,叫「正授菩提印」,何謂「正授菩提」?如果自心都「正授菩提」了,要「寶藏及龍藏伏藏」,就象濟公活佛一樣,身上擦擦一下,就擦出靈丹妙藥出來。媽的,我要是獲得「正授菩提」功德,我往身上擦擦也就擦出「寶藏及龍藏伏藏」,不發財才見鬼呢!

那要如何才能證得這樣的功德呢?這就不得不回到因地上培養了。因地上如何培養?如何在因地上修「正授菩提印」則能迅速獲果?迅速開顯眾生本具的如來功德,讓我們也能象濟公活佛一樣,往身上擦擦一下,就擦出「寶藏及龍藏伏藏」出來!

【1235】三藏諸部皆是,花香鳥語亦是!! 陀經顯諸有,金剛經示本懷。啟密藏隨手捻,著了相如何識!!何不歇下狂心,何不遨遊十界。

【真實】記得母音老人說過,記不得在哪篇文中了,大概意思是:

【心僧】是不是應該先探討什麼是密藏?

(1)【永壽童子】嗯。一個是世間財寶,一個是秘密法寶。

(2)【1235】教授挺識貨,"佛"與"眾生"如何鑒別?

【真實】正在發掘,時有進益. 沒事的時候米就沒了。

【永壽童子】自家寶藏見到了嗎?

(1)【1235】"能"見之"能"即是,不"能"見之"能"即是。"能"見之"能"即是,不"能"見之"能"即是。教授見了啥!!!哈哈...

(2)【真實】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從此出,無不歸入此.

(3)【lvm】心外無法。 一切龍藏、諸伏藏神、龍王寶珠等,都是自家寶藏。

【真實】心中心咒就是一把鑰匙.

【心明】如來有密藏,啟前藏(zang)讀藏(cang)

--------------------------------

第四印如來母印

【永壽童子】求生凈土者,應多修四印。

修四印可以成佛,也可以往生十方佛國,包括西方極樂世界,並降伏外道魔怨。為什麼呢?因為心中心法第四印,可以使人迅速證得佛心,明了心與佛、心與魔、心與凈土不二。「所有要妙法,無過諸佛心。將心示眾生,眾生即佛體。」

「欲求佛位者,欲求菩薩位者,欲求金剛位者,欲求天神位者,欲求現十方者,欲求生西方者,欲求下方自在生者,欲求十方自在生者,欲求世辨無缺短者,唯當至心思惟自念事,日持千遍,七日之間,即能得至。一離世界,更不往來。何以故?為同佛身得佛神通故,為同佛心得佛慈故,為同佛眼得佛見故,為同佛力得佛持故,為同佛行行世間故,為得佛印親印受故,為得諸佛同變化故,為得法身諸魔外道自降伏故。何以降伏?見二身唯見一身,見無二佛唯見一佛故。

【天蠶再變】於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隨心所求自在佛母印

這一印為佛母印,諸佛由此而生;意為無上正等正覺由此生出,圓滿智慧由此生出,無上福德由此圓成;因此,這一印為諸印之心,為心中心印中之心印。

「乃至種種諸佛所作之事,皆悉能為能作。何以故?為於此中是八種母故,及八自在故,諸佛常說八自在故。我從此而生,更無別處。」

這裡是指於此印咒如法修持,是八種自在的根源,在此修持中能生起八種自在,這也是為什麼諸佛常說八自在的緣故。

「我從此而生,更無別處。」,這個「我」不僅是釋迦佛,而且是指一切佛,此印為佛母印故;更無別處,不能理解為諸佛都以心中心修法中成佛,因為諸佛成就的具體法門不同,但諸佛皆以福慧雙圓而成就無上般若智慧,除福慧圓滿,別無處成佛,所以說,此處講法應為:此印咒合一,能成就無上福慧圓滿。

這裡的八,並不是實指,而是代表「一切」。因為下文有「此契即能攝八方自在之力。一一方界皆有八方,一一方皆有八種隨心。善男子等,,,,如是隨心事中,一一皆有百十恆河沙隨心事,不可具說。」。所謂八自在,八隨心,都是指於一切法自在,於一切世間出世間事隨心。(例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持此契者,欲求佛位者,欲求菩薩位者,欲求金剛位者,欲求天神位者,欲求現十方者,欲求生西方者,欲求下方自在生者,欲求十方自在生者,欲求世辨無缺短者,唯當至心思惟自念事,日持千遍,七日之間,即能得至。)

【討論】何謂加持?怎樣才得上師加持、諸佛加持?

【永壽童子】不住於法,不住非法。

【心力】至誠祁請

【邊城浪子】信心不二。

【1235】佛光普照,平等無舍。千江有水,千江月。清凈的水,月自顯。污濁之水,自不見

【心明】相應:我這麼理解的。有不少個心密弟子感到在上師去世後,加持力更強了。其中也有個師兄納悶,他說百參不解。其實,加持力不在見解里,參也無用。對加持力確實理解有偏差。我相信,心心相印,就感到加持力強。我的意思就是說,是自己相應程度才有所謂加持力強弱。按照佛上師說的去做,就容易得到護持,所謂得道多助天神共衛。不要刻意地為加持力而去「搞好關係」,這個本末關係不要倒置。

如果佛祖、上師因上供多少給我們加持力,哈哈,就這想法也會氣得他們give you dian colour see see.

(1)【rj】簡單的問題不要搞複雜你和女朋友天天見面可能沒什麼感覺,如果兩人離開則思念更甚.加持力強就是這麼回事.沒必要說的那麼神秘和複雜

(2)【心明】我要說的就是那四個字,不複雜。

(3)【真實】把女朋友改成佛就行了.

【rj】很簡單。真正得到加持就是儀式或者無儀式後信心真的增加了,這就是得加持相.

【真實】由信心而竭誠. 先有信心才有誠心.

【風雲】只有心空凈了,才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

【真實】信佛,信上師.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佛菩薩就在自己心中.

【討論】心裡有個壇城?心外有個壇城?

【rj】對...心外的壇城的作用是引發心內的壇城.

除此無它.

【邊城浪子】心外無法。

【心明】方便,有的人可能不需要。

1、「若佛心持即曼荼羅也」

2、「佛言:無礙,我本說法,只緣下劣。如有下劣欲得求者,結日輪壇。」

壇城,化城。即使心裡的化城,也是方便說。並不是要我們說心裡那個化城才是真的,外邊建築的固體哪個是假的。由此感嘆佛忒慈悲。

【1235】一切現成。哈哈...

【真實】都是心裡的.

【翁阿轟】壇什麼城呀,臘八我腌了一罈子好蒜,過年正好可以吃了。

【心力】這心在哪?

【永壽童子】三個院子而已,也沒什麼難的。要裝修成不同的顏色,買瓷磚的時候注意。

【討論】為什麼出來這麼多童子?「光明童子」盜法故事的密意何在?

【邊城浪子】需重法。

【心明】代表未來吧。光明童子盜法的密意,可能就是這句經文:「汝等當知。盜法中猶有如是大力,何況正授?」

【1235】佛法無邊,何不攝受。有理顯事,有事顯理。

【真實】我選彌陀正是為化解此心,種子翻出,力量甚大,南無阿彌陀佛.

【翁阿轟】童子無所從來,密義只在汝邊。

(下卷的討論)

【討論】為什麼上卷是化身釋迦佛所宣說,到了下卷卻輪到法身毗盧佛來開講了?

【cyt7213】怎麽好像是生圓二次第啊。

【風雲】上下合起來,不就是體用不二了?

【永壽童子】為什麼上卷童子貼,下卷善財貼?

【善財】因為善財是童子,童子不是善財唄。

【永壽童子】^_^,體用何妨分不分。

【討論】大家如何理解「大隨求」三個字?

【清明(QM)】自在。

【蓮清】也請長袖善舞的財老闆道一句吧.

(1)【善財】哈哈,哪來的這一句話啊!

(2)【蓮清】「和尚卻恁么去也?」

(3)?【善財】01:07:23 1/24/06 (無內容)

【邊城浪子】

齊老師說過,大隨求就是無所求。不過咱不能說這話,因為「非俺境界」。

(1)【蓮清】同樣,無所求就是大隨求.放下著!---整個世界便都是屬於你的.

(2)【chen】舍,得;大,無。不捨不得,全舍全得。

大,無:大手印,無手印;大隨求,無所求。本自圓滿,是大圓滿,是大隨求

(3)【真實】隨緣,自在.

【風雲】求也有,不求也有。

【蓮清】等同於華嚴之事事無礙. 真沒想過呢.本來面目,尊貴第一.其實她未曾離開我,我也未曾離開過她.如果說要理解一下,俺又覺得有點冤了咱們的大隨求.

(1)【善財】哈,您說的「她」是森馬玩意兒?

(2)【蓮清】去!去!

(3)【善財】哈哈,中毒不淺。

【oao】大隨求陀羅尼解釋 梵名Mah -pratis ravidya-dh ra i。又作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大隨求無能勝陀羅尼、隨求即得真言。略稱隨求陀羅尼。指消滅一切罪障,破除惡趣,隨所求即得福德之陀羅尼。此陀羅尼之字句,諸經所載不同。

【貝葉】所謂大者,無有邊際,無有始終。真正大者,必無一物在胸,如是方能成就各種相貌.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是謂也.無欲無求方能成佛,此大也!

既然言大,則必涵容小,成佛路上各種艱辛宿債,必須掃除償還乾淨,此乃咒之小用.是故,咒之功用,不可小視輕廢!

【雪山童子】願此生速開智慧成就,救度眾生,不求余果.不就是"大隨求嗎!"

【心明】求得越大,越相應。

【樂樂】有什麼要什麼與要什麼有什麼。

【cyt7213】大隨求就是要什麽有什麼:

【stone】大隨求就是要什麼給什麼隨心所求,無不呈現。

想發財即發財,想陞官即陞官。想輪迴即輪迴,想成聖即成聖。

隨心應量,絲毫不爽,無非隨求也。

南無大隨求菩薩摩訶薩!

【轉貼】我們這個隨心陀羅尼好像未必是大隨求陀羅尼啊。

我找了一下網上的藏經,一般的大隨求陀羅尼雖然譯文有所差異,但都是很長的咒,《佛心經》下半部的這個咒,應該就叫隨心陀羅尼,不是大隨求咒,這個咒在《廣大實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里有,佛在第三品里介紹了這個咒,請看:心隨心咒品第三: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陀羅尼心咒曰  唵 摩[仁-二+爾] 跋社 黎吽

爾時世尊復說隨心咒曰

唵 摩[仁-二+爾] 達哩吽 鏺吒

接著在「誦隨心咒法品」里介紹了這個咒的持驗效果,請看:

誦隨心咒法品第五

  誦隨心咒者滿一萬遍。所有障礙諸鬼神等。悉來敬禮持咒者足。作如是言。救護我等勿斷我命。所使我者決定得了。若誦二萬一千遍者。即使得一切天龍為天中主。所出言辭天皆奉行。若誦三萬遍一切葯叉羅剎咸悉伏從(四萬遍梵本闕)若誦五萬遍所欲追攝。若天若龍若葯叉若迦樓羅若緊那羅阿修羅摩[目*侯]羅。及仙人婇女沙門婆羅門剎利種種人等。以安悉香及白芥子燒之若誦六萬遍得無垢三摩地。若誦七萬遍得作仙人轉輪王。若誦八萬遍執金剛手菩薩及與眷屬來現其前。若誦九萬遍得諸菩薩施與無畏。若誦十萬遍得盡見過去如來。隨意所適無有隨礙。得一切陀羅尼經論一切如來加持。令證無上菩提。及得種種出世間法皆得成就。諸佛如來無不隨喜。

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應該是指前面的六印一咒和大隨求陀羅尼是可以相通的。

證據在哪裡呢?老人在世曾傳過一個法叫《懺悔八印》,有的師兄應該學過,這個法里有八個手印,其中第一個手印菩提心印,和我們六印中的菩提心印是一樣的,這個《懺悔八印》也是出自大藏經的,在《大正藏》的法本叫《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所以我推論這個「亦通大隨求陀羅尼」是前面六印一咒和大隨求菩薩的法相通,並非隨心陀羅尼等於大隨求陀羅尼也。

本貼由太極於2006年1月17日15:24:58在〖佛法心中心〗發表.

---------------

【善財】師兄這個看法有道理。只是這個「亦通」好像隔的稍微遠了些。

推薦閱讀:

老狐狸心經
可以抄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書法欣賞
《心經》中的禪 18
心經(三)

TAG:心經 | 成就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