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用字用詞錯誤辨析

常見用字用詞錯誤辨析周 奇出版物中的語言文字錯誤,常見的有7類:用字錯誤;用詞錯誤;語法錯誤;邏輯錯誤;數字使用錯誤;標點符號使用錯誤;量和單位使用錯誤。其中,用字用詞錯誤數量最多,通常占語言文字錯誤總數的70%~80%,所以是編校工作重點防範的對象。出版界有種說法:書里有些錯別字不影響閱讀。這種認識對於出版事業的健康發展是有害的。南朝文論學家劉勰說過:「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清代著名校讎家戴震說得更明白:「經所以載道、所以明道者,詞也;所以明詞者,字也。學者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圖書載道並使讀者明道的功能,是通過字詞來實現的,用字、用詞出了問題,圖書就不能準確地載道,最終必然影響讀者明道,影響思想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我今天講的是「常見用字用詞錯誤辨析」。所謂常見錯誤,就是在出版物中經常出現、反覆出現的錯誤。為什麼這些錯誤會經常出現、反覆出現呢?我想以此為切入點,對常見用字用詞錯誤的類型、出錯原因和出錯規律,作點粗淺的辨析,供大家學習和使用漢語字詞參考。常見用字錯誤辨析用字錯誤指用了錯字和別字。錯字和別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錯字:像字但不是字,叫做錯字。錯字發生的原因有二:其一,對漢字的形體結構規律不了解,寫了形體近似的錯字。漢字起源於圖畫,最早的一批漢字是象形字,即依照物的形體畫出表示物的文字元號。例如人手口耳日月山水刀木等字。這種字拆不開,所以叫做獨體字。還有一種獨體字叫做指事字,是藉助象形字加註主觀意念而創造的新文字。例如刀字加一點為刃,木上加一長橫為末,口中加一點為甘。在漢字家族裡,獨體字數量很少,總共還不到500個,但是,它們的作用很大,正是它們的組合變化,形成數萬成員的漢字大家族。由獨體字組合而成的新字叫做合體字,通常由兩個獨體字組合而成,也有由三個、四個獨體字組合而成的合體字,例如森、解、蕊、飈等。合體字並不是隨意組合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的。組合的規律有兩條:一條規律叫做「會意」,即新字的含義由組成合體字的幾個獨體字共同表示。例如人是象形字,兩人相隨會意為「從」,三人相聚會意為「眾」。又如木和日都是象形字,日木合體組成兩個新字:日上木下組合成「杲」,表示日出樹梢,會意為「明亮」 ;木上日下組合成「杳」(yǎo咬),表示日落樹下,會意為「幽暗」。另一條規律叫做「形聲」,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有的表音,有的表義,起表音作用的不一定表原音,大多隻表近似音,起表義的作用的不一定表原義,大多隻表類義,即表示新字與它那一類事物有關係。例如:褲,衣表義,庫表音,表示它屬於服裝一類。如果不了解漢字結構的上述規律,就會寫錯字。例如:「聚」是形聲字,乑(眾)表義,取表音,常見將表義的「乑」錯作「豕」;「恭」是形聲字,(心)表義,共表音,常見將表義的「」錯作「氺」(水);「霞」是形聲字,雨表義,叚(假本字)表音,常見將表音的「叚」錯作「段」;「彩」是形聲字,彡(shān山,象形字,毛飾畫文,有毛、畫二義)表義,采表音,常見將表音的「采」錯作「釆」(古辨字)。「悉」是會意字,釆心合體,會意為「知道」,常見將「釆」錯作「采」。「步」是會意字,兩止(趾)合體(下止倒置),兩腳一前一後,會意為「行」,常見下部的「止」錯作「少」。其二,誤用了早已廢止使用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里的新造「簡體字」。1977年12月20日,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在全國範圍內徵求意見,其中第一表的簡化字在出版物上試用。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批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請示,宣布廢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但是,仍有人使用「一表」的簡體字。例如:左扌右布(播),屍下一橫(展),艹下加才(菜),左忄右冬(懂),左土右上(壤)等,這些「簡體字」都不符合規範漢字字形,因而都是錯字。別字:是規範漢字但使用不當,此處當用甲字而誤用了乙字,這乙字便是別字。別字出現頻率高,通常說的「錯別字」主要指別字。別字的頻頻出現,有兩個原因:寫作主體的主觀原因;漢字容易混淆致誤的客觀原因。一、寫作主體的主觀原因寫作主體的主觀原因主要有四:原因之一,沒有掌握漢字簡化規範常見別字里,有些是錯簡,即違反了漢字簡化規範。例如:「重疊」錯作「重迭」。「天翻地覆」錯作「天翻地復」「好像」錯作「好象」「啰唆」錯作「羅唆」「嚮往」錯作「響往」「藍天白雲」錯作「蘭天白雲」「瞭望」錯作「瞭望」這7個因錯簡而造成的別字,給我們傳達了3條重要信息:(1)必須注意1986年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時恢復的4個字:疊、覆、像、囉不再作迭、復、象、羅的繁體字處理,囉類推簡化作啰。疊、覆、像、囉4個字曾經分別簡化作迭、復、象、羅,從1986年起,這4個字不再簡化了,恢復原形原義,疊和迭、覆和復、像和象、囉和羅又是含義不同的字。疊,義為「一層又一層」,表示的是空間的上下關係;迭,義為「一次又一次」,表示的是時間的先後關係。「重疊」義為「上下相加」,只能用「疊」。復是復和複的簡化字,義為「往複(復)」「重複(複)」。覆,義為「傾倒」;「天翻地覆」即天地傾倒,形容變化極大,只能用「覆」。象不再是像的簡化字。象字早於像問世。殷墟甲骨文里就有象字,是個象形字,《說文解字》釋義為「南越大獸之名」。像字是春秋時代才出現的,此前,「像」這個概念是借「象」來表示的。因此,《易經》說:「象也者,像也。」在古代詩文里,象、像是通用的。在現代漢語里,象、像二字有了分工:象,表形狀、仿效、摹擬等義,常用詞有:象形,象聲,天象,氣象,景象,印象,表象,抽象,具象,象徵等。像,表相似、如同、人物形象的摹寫或雕塑,常用詞有:好像,相像,肖像,畫像,塑像,音像等。所以「好像」不可以寫作「好象」。還有「想像」,各種字典、詞典用法不一致,有的用「想像」,有的用「想像」,有的把「想像」和「想像」作為同義異形詞。依據上述象、像二字的分工,從理據上分析,用「想像」更合理。《現代漢語詞典》認為,「想像」含義有三:①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想出它的具體形象;②對於從未見過的事物,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加工創造新的形象;③設想。三個釋義,都與「形象」有關,「想像」是頭腦里出現的意想的形象,所以用「想像」更合理。啰,繁體作「囉」,本是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語氣。和「唆」組成「啰唆」,表示語言繁複或事情瑣碎、麻煩。羅,繁體作「羅」,本義捕島的網,如「羅網」;作動詞用表示「張網捕鳥」,如「門可羅雀」。引申女搜集、陳列等義,如「搜羅」「羅列」。(2)必須注意簡化字里的「一形一字」和「一形多字」。所謂一形一字,是指某字是某繁體字的簡化字,不能同時作其他繁體字的簡化字。例如:蘭,是「蘭」的簡化字,不是「藍」的簡化字,「藍」類推簡化作「藍」。所謂一形多字,是指某幾個繁體字都簡化成一個字形,或某字是傳承字同時兼作某個或某幾個繁體字的簡化字。例如:復和複都簡化作「復」,系是一形三字,它本身是傳承字,又兼作「係」和「繫」的簡化字。向是一形二字。它本身是傳承字,含義是「窗」。古代房屋,坐北朝南,南邊開門叫做「戶」,北邊開窗叫做「向」。《詩·豳風》:「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塞向墐戶」就是封閉門窗。向有「朝向」義,因而引申出表示動作方向的介詞,如「向上」「向前」「向善」。向又兼作「嚮」的簡化字,這個「向」含義是「趨向,歸向」。「向(嚮)往」就是心所趨向,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響是「響」的簡化字,義為「回聲」,無「趨向」義。(3)必須注意少數簡化字的特殊用法。1986年重新發表的《簡化字總表》,對少數簡化字的特殊用法做了規範性注釋,例如:瞭,讀liǎn(了解)時仍簡作「了」,讀liàn(瞭望)時作「瞭」,不簡化。藉口、憑藉的藉簡化作「借」,慰藉、蘊藉、狠藉的藉仍用藉;餘簡化作「余」,在余和餘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餘(如「餘年未多」),餘類推簡化作餘;徵簡化作「征」,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的「徵」(zhǐ)不簡化。夥,簡化作「伙」,但表「多」義時仍用「夥」(如「收穫甚夥」)。原因之二,不明了成語的含義常見成語里錯用音同或形似別字,錯用原因主要是不明了成語的含義。例如:⑴「旁徵博引」錯作「旁證博引」·表面看,是「征」錯作「證」,其實問題出在對「旁」字含義的誤解上。旁是個多義字。本義「廣泛」,別義「側邊」。古書上有「旁求俊彥」,「旁求」不是「從側邊求」,而是「廣求」。征是傳承字,義為「走遠路」,又兼作「徵」的簡化字,義為「搜集」。「旁征(徵)博引」的含義是:廣泛搜集,大量引證。人們對「旁」字的含義,只知「側邊」而不知「廣泛」,就自然地聯想到「尋找旁證」,而將「旁徵博引」錯作「旁證博引」。⑵「走投無路」錯作「走頭無路」走字古今含義不一樣。走的金文和小篆都是會意字,上大下止,大,表示人甩開雙臂,止,即趾,代表腳,大止組合,甩手邁腿,會意為「疾行」,即跑、奔。現代意義的「走」,古代稱作「步」。投,也是會意字,由手和殳組合而成,殳,古代一種投擲兵器,用手擲殳,會意為「向目標擲去」,引申為「前去」。走投,意思是「奔去依靠別人」。本想投靠,卻無人接納,因而陷入絕境。這就是「走投無路」的含義,不是「走到頭髮覺無路可走」。⑶「一籌莫展」錯作「一愁莫展」籌,本義「壺矢」,即投壺用的竹籤。投壺是古代的一種遊戲,以投籌多少定勝負。籌字因而有了「計數之具」的含義,如「籌碼」。又引申為「計策、辦法、設法」,如「運籌維幄」「籌劃」「籌措」。「一籌莫展」中的「籌」含義是「辦法」,「一籌莫展」即一點辦法也沒有。不是一發愁就無法施展。⑷「一諾千金」錯作「一諾千斤」諾:承諾。成語「一諾千金」有個典故:西漢時楚人季布,為人豪爽仗義,說到做到,楚地流傳一句諺語:「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後來這句諺語演變為成語「一諾千金」,比喻做人信用極高。「千金」指的是「價值」,「千斤」指的是「重量」。「一諾千金」用「千金」比喻誠信的價值。⑸「趨之若鶩」錯作「趨之若騖」騖、鶩都是形聲字。表音的聲旁都是「敄」,故同音。但表義的形旁不同:「騖」從「馬」,「鶩」從「鳥」。這「馬」和「鳥」決定著騖、鶩含義的本質區別。騖從馬,本義「縱橫賓士」,引申為「追求」。「好高騖遠」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鶩從鳥,即「鴨子」。「趨之若鶩」語出《史記·貨殖列傳》:「走死地如鶩者,其實為財用耳。」意思是:像成群鴨子一樣不顧死活地往前奔的人們,其實是為了牟取錢財。後世演變為成語「趨之若鶩」,比喻成群的人爭先恐後地追逐某一不正當事物。⑹「言簡意賅」錯作「言簡意駭」賅,音ɡāi。《正字通》釋義為「兼該」,用現代語言說就是「包括」和「完備」。「言簡意賅」的意思就是:言語簡明而意思完備。駭,音hài,《說文解字》釋義為「驚」,即驚嚇、震驚。如「驚濤駭浪」「駭人聽聞」「駭然失色」。⑺「不落窠臼」錯作「不落巢臼」巢和窠,都是鳥窩,但「窠臼」並非鳥窩,它的含義是「現成格式」、「老套子」,多用以形容文章或藝術品缺乏獨創性。「不落窠臼」則反其意:與眾不同。寫成「不落巢臼」就不知所云了。⑻草菅人命」錯作「草管人命」菅,音jiān,會意字,從草從管(省筆作「官」),一種莖如細管的茅草,叫做「菅茅」。菅是野草,沒有價值,古人用「草菅人命」形容任意殺人。這句成語出自《大戴禮記·保傳》:「其視殺人若芟(shān割草)草菅然。」意思是:視殺人如同割茅草。管,形聲字,從竹官聲,據說是黃帝時代的一種竹製六孔樂器。後世將竹製管狀樂器,如笛、簫、竽、笙統稱「管樂」。現代將凡是由管中空氣振動而發音的樂器均稱「管樂」。管樂的特徵是:細長中空。於是人們將具備「中空」特徵的東西都稱作「管」,如「鋼管」「水泥管」「血管」。管字後來又引申出「掌管」「管理」「管制」「管教」等義。「管」和「草」不相干。⑼「針砭時弊」錯作「針貶時弊」砭,古代的石針。砭和針,都是古代治病的工具,都是名詞。「針砭」做動詞用,當「指出」講,「針砭時弊」即指出當前社會的弊病。貶,會意字,「貝」(貨幣)「乏」合體,會意為「貨幣購買力下降」,即貶值。引申為降低官職(貶職),又表與褒相對義(貶義)。砭、貶同音但義異。⑽「自暴自棄」錯作「自抱自棄」「自暴自棄」出自《孟子·離婁上》:「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暴:糟蹋;棄:放棄。孟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言行若背棄仁義道德,就無異於自己糟蹋自己。後世用作成語,泛指自甘落後不求上進。原因之三,缺乏漢語辭彙典故知識漢語辭彙里,有不少詞語含有典故,不知典故就不明含義。這是誤用別字的重要原因。例如:⑴「墨守成規」錯作「默守成規」「墨守」即墨子之守。戰國時期,楚惠王準備攻打宋國,要魯班製造攻城器械。墨子得知,前去勸阻。楚惠王不聽勸阻,墨子便當場與魯班較量攻守。魯班設計了九種攻城器械,都被墨子一一破了。魯班無計可施了,墨子卻還有守城之策。楚惠王看了他們的攻守表演,終於取消了攻打宋國的計劃。因為墨子善守,人們便將牢守、固守稱作「墨守」。後世將「墨守成規」作為成語,「墨守」的含義改變了,變成「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比喻因循守舊不知變通。⑵「再接再厲」錯作「再接再勵」「再接再厲」出自韓愈孟郊合寫的詩《鬥雞聯句》。韓愈和孟郊一塊兒看鬥雞,觸發詩興,便共同創作了《鬥雞聯句》。兩隻雞鬥了幾個回合,便無精打采地退出戰鬥。這時,雞的主人就給雞噴水,一噴水,兩隻雞就像是睡了一覺醒來一樣,又精神抖擻起來。但是,它們沒有馬上去廝鬥,而是各自在地上磨喙。孟郊見此情景,脫口而出兩句詩: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礪,磨刀石,是名詞,在詩中作動詞用,表「磨礪」義。「再接」,再斗;再礪,再磨礪;磨礪是準備再斗。厲是礪的本字,所以成語「再接再礪」寫作「再接再厲」。「再接再厲」比喻做事貴在堅持,要不斷地努力。「厲」後來被「礪」取代,改義為「嚴格,猛烈」。人們不知厲字本義,以為「厲」是別字,妄改作「勵」。勵,義為「勸勉,振作」,無磨礪義。⑶「黃粱美夢」錯作「黃梁美夢」「黃粱美夢」原作「黃粱一夢」,典出唐代沈既濟的《枕中記》。作者在文中講了一個故事:盧生在邯鄲旅店裡遇到道士呂翁,兩人交談之時,盧生自嘆窮困。呂道士從囊中取出青瓷枕,讓盧生枕著睡覺。這時旅店主人正在做黃粱(小米)飯。盧生很快進入夢鄉,在夢境中享盡榮華富貴。盧生一覺醒來,店主的黃粱飯還沒煮熟。蘇東坡將這個典故用在詩里:「只知紫綬三公貴,不覺黃粱一夢遊。」(紫綬:最高一級系印絲帶,指高官和權勢。三公:古代朝廷權位最高的三個大臣。)後世把「黃粱一夢」作為成語,比喻虛幻的夢境。⑷ 「世外桃源」錯作「世外桃園」「世外桃源」典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世外幽境,那裡土地平曠,良田美池,阡陌交通,人們與世隔絕,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後世用「世外桃源」比喻幻想中的美好世界。⑸「罄竹難書」錯作「磬竹難書」罄,會意字,從缶從殸(磬省石)。缶,瓦罐;磬,一種打擊樂器。瓦罐本是盛物用的,卻掛起來當磬敲,表示「缶中空」,會意為「盡」。「竹」,竹簡,漢代以前的書寫材料。「罄竹難書」出自《舊唐書·李密傳》。李密是隋末瓦崗寨起義領袖,他寫了一篇檄文,列舉了隋煬帝十大罪狀之後說:「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意思是:把南山的竹子都砍下來做竹簡,也寫不完隋煬帝的罪行;把東海的水都放過來,也洗不盡隋煬帝的罪惡。後世將這句話縮略為成語「罄竹難書」,形容罪大惡極。⑹「懸樑刺股」錯作「懸樑刺骨」「懸樑」和「刺股」,出自兩個典故。「懸樑」典出《漢書》:「(孫敬)好讀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刺股」典出《戰國策》:「(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後世用「懸樑刺股」形容發憤讀書。⑺「一鼓作氣」錯作「一股作氣」「一鼓作氣」典出《左傳·庄公十年·曹劌論戰》:「公(魯庄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既克,公問其故。對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鼓,戰鼓,此處做動詞用:擂鼓進兵。作氣,振作士氣。後世用「一鼓作氣」比喻趁士氣高昂時而一舉成事。⑻「美輪美奐」錯作「美崙美奐」「美輪美奐」語出《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美輪美奐」有兩了限制詞:輪,奐。即輪美奐美,故又省作「輪奐美」。輪:古代圓形糧倉,形容高大。奐:眾多。眾多糧倉矗立,高大宏麗,所以說「美輪美奐」。侖,義為「條理」。錯作「美崙美奐」就不知所云了。⑼「濫竽充數」錯作「濫芋充數」竽,古代的一種竹製樂器。「濫竽充數」語出《韓非子》,說是有位南郭先生,拿著竽混進樂隊,裝模作樣地「吹竽」。後來要他獨奏,終於露了馬腳,原來他不會吹竽。後人用「濫竽充數」這個典故,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裡面充數。芋,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食用,叫做「芋頭」。⑽「川流不息」錯作「穿流不息」「川流不息」語意本於《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本意比喻時光永無休止地流逝。「川流不息」比喻的不是「時光流逝」,而是「行人、車馬、船隻連續不斷」。穿,本義「破、透」,「水滴石穿」即本義。由「透」引申為「通過」,如「穿行」,但沒有「連續不斷」的意思。原因之四,因誤解字義而誤用別字這是誤用別字最主要的原因。例如:⑴「氣概」錯作「氣慨」概,形聲字,從木既聲,本義「平斗斛之器」(《說文句讀》)。斗、斛(hú)都是舊時量器具。用斗、斛量糧食,要用一柄丁字形括板沿斗、斛上口邊沿括去多餘的糧食,這個括板就叫做「概」,俗稱「斗括子」。《越絕書》說越王句踐「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適餓不費」。「操概」即使用斗括子。概的作用是「不使過量」,引申為「標準」、「一律」(一概)、「大略」(概略);又引申為「氣度神情」。「氣概」表示的就是(在對待重大問題上表現的)「氣度神情」。慨,形聲字,從心既聲。從心,表示與心理有關係,本義「壯士不得志於心」(《說文解字》),有激憤、激昂、嘆息等意思,「憤慨」「慷慨」「感慨」等詞中的「慨」都是本義。慨沒有「氣度神情」的含義。⑵「精粹」錯作「精萃」 (萃是別字)粹,形聲字,從米卒聲,本義「米純而不雜」,如「純粹」、「粹白」。「精粹」義為「精美純粹」。萃,形聲字,從草卒聲,本義「草叢生的樣子」。引申為彙集,如「薈萃」、「出類拔萃」(薈與萃、類與萃同義)。人們不明了萃字的含義,誤以為粹、萃同義,故誤用。有的詞典將「薈萃」釋義為:(英俊的人物和精美的東西)彙集。括弧里的限制詞是不必要的,會使人誤解「萃」字的含義。薈,本義「草繁茂」,萃,本義「草叢生」。薈、萃二字是同義詞,薈萃,同義反覆,含義還是彙集,並非特指「英俊的人物和精美的東西」彙集。粹和萃不是同義詞。例如《文粹》和《文萃》,前者是「文章精華」,後者是「文章彙編」。⑶「即使」錯作「既使」·沒有「既使」這個詞。同「即使」含義接近的是「既然」。「既然」和「即使」都是假設,但假設的前提不同:既然,已經發生;即使,並未發生。「既然」和「即使」含義的區別,是既、即二字本義決定的。既、即都是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這兩個字都是會意字,左偏旁都是「豆」(飯鍋),區別在於右偏旁:既,右偏旁是一個人背對飯鍋起身要走的形象,表示「食畢」;即,右偏旁是一個人面對飯鍋跪坐,表示「就食」。古人用「食畢」的形象表示「已經發生」,用「就食」表示「正在或將要發生」。「已經發生」和「正在或將要發生」,就是既、即二字含義的本質區別。⑷「簡練」錯作「簡煉」 (煉是別字)練和煉,都是形聲字,表音的聲旁相同,故同音。決定它們含義區別的是表義的形旁:練從絲,煉從火。練從絲,表示跟絲有關係,本義「將生絲煮熟使之柔軟潔白」。古漢語有「練染」一詞,其中的「練」即「煮縑使潔白」。「練染」是兩道工序:先練而後染。「簡練」的「練」用的就是「潔白」義,「簡練」即簡潔,簡要明白。類似的還有「洗鍊」。煉從火,表示跟火有關係,本義「加熱使物質純凈或堅韌」。鍊鋼、煉乳都是本義,即通過高溫除去雜質、提高純度。化學工業、文學創作都有「提煉」一詞,如「提煉香精」、「提煉情節」,都是「提取所要的,除去不要的」的意思。故用「煉」不用「練」。⑸「平添」錯作「憑添」·平,會意字,從於從八。古代字書認為:於,言氣之舒;八,分也,把氣均勻呼出;於八合體,會意為「語平舒」,即語氣平和自然。引申為「自然」、「安寧」、「溫和」、「不傾斜無凸凹」、「公正」等義。「平添」的意思就是「自然而然地增添」。類似的詞語還有「平心靜氣」、「平心而論」。憑,會意字,從幾從任。幾,小桌子;任,承擔;幾任合體,會意為「依幾」(《說文解字》),即「靠著、倚仗」。引申為「憑藉」。平添,平心,表達的都是一種狀態,而不是靠著、倚仗或憑藉。⑹「優哉游哉」錯作「悠哉游哉」 (悠是別字)因誤解「優」的含義而致誤。優,繁體作「優」,形聲字,從人憂聲,本義「饒」,即吃飽了。「饒」的第一引申義是「有餘」,例如「有餘力」、「有餘暇」。「優哉游哉」里的「優」,是「有餘暇」的引申義:悠閑。「優哉游哉」又作「優遊」,形容悠閑自得的樣子。優字含義的引申:饒—有餘—富裕—優越—優秀。「優秀」是優的遠引申義。⑺「寒暄」錯作「寒喧」 (喧是別字)寒,冷;暄,暖。寒和暄都是形容詞,但「寒暄」卻是動詞,即「問寒問暖」。朋友相見,相互問好,在書面語言里稱作「寒暄」。有些人不知「寒暄」的含義,以為寒暄就是說話,而「話從口出」,於是誤作「寒喧」。喧,義為「大聲說話」,引申為「吵鬧」,如「喧嘩」,無「問好」義。⑻「床笫」錯作「床第」 (第是別字)笫,形聲字,義為「床板」。《說文解字》:「笫,床簀也。」《方言》:「床,齊、魯之間謂之簀,陳、楚之間或謂之笫。」《左傳》:「床簀之言不逾閾。」孔穎達疏:「《釋器》雲『簀謂之笫。』孫炎曰:『床也。』」可見,笫是床板,所以床又稱「床笫」。「床笫之私」即兩口子的隱私。第,本字為「弟」,本義「次序」,如「次第」。引申為等級、功名、地位,和床不相干。⑼「發軔」錯作「發韌」· (韌是別字)軔,形聲字,從車刃聲,《說文解字》釋義為「礙車木」,即置入車輪下的木塊,其作用是使車停住。「發軔」是文言詞,直譯即將礙車木拿開,其含義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啟動」。《字彙·車部》:「去軔輪動而車行,故凡初為則曰發軔。」在書面語言中多比喻新事物或新局面的開始。韌,會意字,從韋刃聲。韋,柔革;刃,鋒利的刀口;韋刃合體,會意為「柔軟而堅固」。發韌,無解。⑽「宣洩」錯作「渲泄」 (渲是別字)宣,會意字,從宀從亘,「宀」義為「深屋」,亘義為(時間上或空間上)延續不斷;宀亘合體,會意為「大室」,即敞亮的廳堂。皇帝的正室又稱「宣室」。由「敞亮」引申出「明白」、「公開」、「傳布」等義。「宣洩」即吐露(公開)心中的積鬱從而達到舒散的目的。渲,形聲字,從水宣聲,國畫的一種畫法,即用水墨或淡色塗抹畫面,起烘托效果。由「烘托」引申出比喻誇大地形容,如「渲染」。渲字無「發泄」之義。二、漢字容易混淆誤用的客觀規律性漢字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字,它有幾個特點:(1)方塊形,筆畫化;(2)音義結合,不能直接由音表義;(3)有些字一字多形,多字同形;(3)有些字一字多音、多字同音;(4)多數字一字多義,不少字多字同義或近義。正是這些特點,造成容易混淆誤用。也正是這些特點,我們可以找到漢字混淆誤用的客觀規律。漢字容易混淆誤用的主要規律有4:1.形似字混淆誤用;2.音同字混淆誤用;3.成語、慣用語誤用同音字;4.義近字混淆誤用。下面,依據上述出錯規律,分別將常見別字與正字對比辨析。規律之一,形似字混淆誤用漢字數以萬計,但只有橫、豎、撇、點、折5種筆畫,所以許多字的形體差異細微。形體近似的字容易混淆誤用。⑴獷 曠 (「粗獷」常錯作「粗曠」)獷,形聲字,從犬廣聲,本指惡犬兇猛的樣子,引申為「粗野、強悍」,這是「粗獷」的本義。「粗獷」還常用以形容性情和文風豪放,如「性情粗獷」、「粗獷的筆觸」。曠,會意字,從日從廣。日,表示光明;廣,表示寬闊;日廣合體,會意為「闊大光明」。引申義有:「空闊」(空曠),「心境開闊」(心曠神怡),「超越」(曠世),「久遠」(道曠),「荒廢」(曠日廢時)。獷,音ɡuǎnɡ;曠,kuànɡ。人們常將「獷」誤讀作「曠」,故常誤寫作「曠」。⑵狙 阻 (「狙擊」常誤作「阻擊」)狙、阻二字形體近似,都可與「擊」組詞,常見的誤用是將「狙擊」誤作「阻擊」。狙擊和阻擊,是兩個音義都不同的詞:狙擊,音jūjī,含義是「埋伏伺機襲擊」;阻擊,音zǔjī,含義是「以防禦手段阻止敵軍增援、逃跑或進攻」。這兩個詞含義不同,源於狙、阻二字含義不同:狙,形聲字,從犬且(祖本字)聲,本義為「獼猴」,後借表「伏伺」義。阻,形聲字,從阜(土山,變形為「阝」)且聲,本義「險」,意思是「山勢峻峭,險危難通」。引申為「阻止」。⑶炫 眩 (「炫耀」常錯作「眩耀」)炫和眩,都是形聲字,聲旁相同,決定二字含義區分的是形旁。炫從火,表示與「火」有關係,本義「光耀」。「炫目」即本義(耀眼)。「炫耀」是耀眼的引申義:誇耀。眩從目,表示與「眼」有關係,本義「眼睛昏花」,如「頭暈目眩」,沒有誇耀的意思。⑷縝 慎 (「縝密」常錯作「慎密」)縝,形聲字,從絲真聲,音zhěn,本義「把麻析分成絲」。引申為「細緻」,「縝密」即細緻周密。慎,形聲字,從心真聲,音shèn,義為「謹慎小心」。縝的「細緻」義和慎的「小心」義比較接近,加之不少人把「縝」誤讀作「shèn」,故將「縝密」錯作「慎密」。⑸荼—茶荼、茶二字,整體形象相似,它們的區別就在於一筆之差:荼「多一橫」,茶「少一橫」。據古代文字學家考證:荼,原本是一形二字:音tú(徒),義為「苦菜」「茅草」;音chá,義為「茶樹」,嫩葉可做飲料。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此後,茶、荼分家,荼專指「苦菜」和「茅草的白花」,如「荼毒(苦菜和毒蟲、毒蛇,比喻毒害)生靈」,「如火如荼」(像火那樣紅,像荼那樣白。形容旺盛、熱烈或激烈)。⑹汨 汩 (「汨羅江」常錯作「汩羅江」,「汩汩」常錯作「汨汨」)汨、汩二字,左偏旁都是水,區別在於右偏旁:一個是日,一個是曰。日、曰形似,極易混淆。汨是形聲字,從水日聲,是一條河的名稱,叫做「汨水」。汨水發源於江西修水,流入湖南與羅水匯合,改名「汨羅江」。「汨羅江」常錯作「汩羅江」。汩是會意字,從水從曰,曰本義「說」,引申為「達」(說即用語言「表達」),水曰合體,會意為「使水通暢」,所以汩字的本義是「治水」。屈原《楚辭·天問》「不任汩鴻」中的「汩」含義就是「治水」。汩,音ɡǔ,常疊用(汩汩)形容水流動。韓愈有詩曰:「汩汩幾時休,以春復到秋。」「流水汩汩」現代漢語仍常用,但常見「汩汩」錯作「汨汨」。⑺沽 估 (「沽名釣譽」「待價而沽」中的「沽」常錯作「估」)沽,形聲字,從水古聲,音ɡū,古水名(沽河,今名白河)。在古漢語里,沽是酤的通假字,作「買」、「賣」、「買賣人」解。「沽名鉤譽」中的「沽」,是「買賣」的引申義:謀取、騙取。「沽名鉤譽」的意思是:故意做作或用某種手段騙取名譽。「待價而沽」原作「待賈而沽」。賈(ɡǔ):識貨的商人。沽:買賣。「待賈而沽」直譯即「等待識貨的商人來買」,作為成語比喻懷才不遇等待賞識者。後來演變成「待價而沽」,比喻等待好職位、好待遇。估,本義「評定物價的人」。估價與做買賣關係密切,故也有「經商」的含義。舊時衣肆出售的典當過期未贖之衣,就叫做「估衣」。估雖有「經商」義,但無「謀取」、「騙取」、「賞識」義,所以沽、估不能通用。⑻炮 泡炮,會意字,從火從包,本義「將生肉連毛一起燒烤」。《詩·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燔(fán[繁])之炮(pāo[拋])之。」意思是:將兔子去頭,合毛放在火上烤熟。後來演變成一種烹調方法:燒烤或在旺火上快速炒肉片(如「炮(bāo[包])羊肉」,許多飯店誤作「爆羊肉」)。泡,會意字,從水從包,本義是「浮在水面上的氣泡」。水泡是氣體在液體中生成的中空球狀氣泡,水泡一破便無蹤無影,因此人們用「泡影」比喻破滅的希望。炮和泡,單字使用一般不會混淆,但跟「制」組成「炮製」(páo zhì)和「泡製」(pào zhì)二詞,卻常見混淆錯用,「如法炮製」錯作「如法泡製」即一例。炮製,本是中草藥的一種製作方法:將生葯放在熱鐵鍋里炒,炒至焦黃爆裂。人們借「炮製」這個詞,比喻胡編亂造,於是「炮製」成了貶義詞。泡製,是製作泡菜的方法。⑼徙 徒徙、徒二字,都從「彳」(chì[赤]小步),表示都與「行走」有關係,它們的區別在於:徙,小篆是會意字,從彳從止,止,即之,彳止合體,會意為「行有所之」,即有目的的行。《說文解字》釋義為「迻」(移)。遷,離開原來的所在地,是「動」;徙,移到新的地點,是「止」。「遷徙」即遷移。徒,小篆是形聲字,從辵(chuò[綽],忽走忽停。楷書拆分為彳止)土聲,本義「步行」,如「徒步」,沒有遷移的意思。古代的「步卒」也稱「徒」,由此引申出「跟從」,於是有了「門徒」、「信徒」、「黨徒」等詞。這些引申義跟「遷徙」就更不搭界了。⑽葺 茸 (「修葺」常錯作「修茸」)葺和茸比較,都是上「草」下耳,只是「葺」中間多了個「口」。這個「口」正是二字區別所在。葺,形聲字,從草咠(jī)聲,音qì,本義「用茅草覆蓋屋頂」,後泛指修繕房屋。「修葺」是個多義詞,本義「修繕」,引申為「修飾」。《徐霞客遊記》有「修葺《雞山志》」,這個「修葺」不是修繕房屋,而是修飾文章。茸,形聲字,從草聰(省筆為「耳」)聲,音rónɡ,本義「草初生纖細柔軟的樣子」。古代文人常將柔嫩的草苗稱作「新茸」。茸字疊用(茸茸),形容小動物的毛髮,如「毛茸茸」。規律之二,音同字混淆誤用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呂叔湘先生做過統計分析:現代漢字有字的音節有1200個,一般字典收字10000個,平均一個音節擔負8個字。因此,音同字混淆誤用的概率很大。⑴維 惟 唯 (「唯一」與「惟一」)維、惟、唯,形似音同,但三字的本義是不同的。維從絲,表示跟絲有關係,本義「系車蓋的繩子」。古代布質車蓋,四角各有一根繩子,叫做「四維」,起維繫車蓋的作用。由「維繫」引申出「支持、保護」,如「維持」、「維護」、「維修」。惟從心,表示跟思有關係,《雅爾》:「惟,思也。」《說文解字》:「惟,凡思也。」。《漢書·鄒陽傳》:「願大詳惟之。」「詳惟」即周密的思考。蘇軾《與王慶源書》:「人生悲樂過眼如夢幻,不足追惟,以時自娛為上策也。」「追惟」即追思、回想。但在現代漢語里,「思維」卻用「維」不用「惟」,純屬約定俗成,與「維」字本義無關。惟作介詞用,相當於「以,因為」,現代漢語仍用的「惟其」,表示因果關係,跟「正因為」相近。有人把「惟其」當作「只有」(如「惟其如此……」),是錯誤的。唯從口,說明跟口有關係,本義作「諾」解。諾即「應答」。唯字疊用讀作wěiwěi,用「諾」的引申義,表示「一味順從」。《辭源》指出:「古籍惟、唯、維通用,《左傳》作『維』,《毛詩》作『唯』,《尚書》作『惟』。」表「單單、只有」義唯、惟、維通用,還有,「唯唯」也作「惟惟」,「惟妙惟肖」也作「惟妙惟肖」。現代漢語將上述通用詞作「同義異形詞」處理,規範使用詞形:「唯唯」「唯一」「唯獨」「惟妙惟肖」。(2)援 源 (「援引」常錯作「源引」)援、源二字一般不會混淆,但「援引」常錯作「源引」。援,形聲字,從手爰聲,本義「引」(《說文解字》),即以手引之使前使上。有三個常用引申義:救助,幫助(如「援救」「援助」);握持(如「援筆」);引用,引薦,「援引」即此義。如「援引法律條文」(引用),「援引賢能」(引薦)。源的本字是「原」。原,會意字,從泉從廠(hān酣,岩洞),泉水從岩洞流出,會意為「泉水源頭」。源字的本義就是「水流起頭的地方」,沒有「引用」的意思。⑶妨 防 (「妨礙」常錯作「防礙」)妨,形聲字,從女方聲,《說文解字》釋義為「害」。這個「害」是什麼意思呢?唐代學者孔穎達解釋說:「妨者,謂有所害。」「妨害」的含義就是「有害於」。例如「吸煙妨害健康」即「吸煙有害於健康」。由「害」引申為「礙」,「妨礙」即「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反之即「不妨」「無妨」,表示「可以這樣做,不會有妨礙」。防,形聲字,從阜(土山,變形為「阝」)方聲,本義「堤」,築土如山為堤防洪。引申為「戒備」(防備、預防、防止)、「防禦」(防守、防暴、防衛)。無「害」「礙」義。「不妨」「、」「無妨」「、」「妨礙」都是常用詞,意思也不難理解,但很少有人去考究「妨」字的含義,這可能是「妨礙」常錯作「防礙」的原因⑷坐 座 (「坐落」「坐標」常錯作「座落」「座標」)坐,會意字,二人對坐在地(土)上。坐相對於走是靜態,因此引申出建築物的位置的「坐落」,能確定一個點在空間的位置的「坐標」,固定在一個地方的「坐地」,對別人的成敗採取靜觀態度的「坐觀」,對該管的事故意不管的「坐視」等義。座是漢以後造的會意字,從廣(ān屋)從坐,表示在屋裡就坐,含義是「坐具」。「座位」「在座」「座上客」「座右銘」等片語中的「座」,都是坐具的意思,都是名詞,不能用作動詞。所以,「坐落」「坐標」不能寫作「座落」「座標」。⑸名 明 (「莫名其妙」常錯作「莫明其妙」)名,會意字,從夕從口,寓意「兩人夜遇互通姓氏」,本義「姓氏」。《儀禮》中有「請問名」句,「問名」即「問姓氏」。後演變為人的稱呼:名字。引申為地方、事物、職務等的名稱。又引申為「聲譽好、功業高、造詣深」,如「名人」「名家」「名著」「名牌」「名聲」「名氣」「著名」等。「名」還有個特殊含義:「說出」。「莫名其妙」中的「名」就是「說出」,意思是「沒有人能說出它的奧妙」。類似的成語還有「不可名狀」,意思是「不能用語言(說出)來形容」。明,會意字,從日從月,會意為「照」(《說文解字》),所以古文里把「光」、「曉」、「晝」都稱作「明」。由「光明」引申出「智慧高」、「視力好」、「了解通曉」、「昭示」、「揭露」等義。可能是「明」有「了解」的含義,人們將「莫名其妙」誤解為「莫明(不了解)其妙」。⑹洌 冽 (「清洌」常錯作「清冽」)洌,從水,表示跟水有關係,含義是「水清」。歐陽修《醉翁亭記》:「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洌」是形容詞,即「清」。「洌」作動詞用,義為「澄」,即「使清」。如袁枚《答尹相國書》:「故別之欲其真也,洌之欲其清也。」在現代漢語里,「洌」很少單獨用,而是與「清」合成「清洌」或「洌清」,含義都是「水清潔凈」。冽,從冰(變形為「冫」),表示「寒冷」,含義就是「冷」,如「凜冽」「風冽」,無「清」或「使清」的含義。⑺璨 燦 (「璀璨」常錯作「璀燦」)璨,形聲字,從玉粲聲,本義「玉光」,後泛指光彩鮮明。與「璀」組成形容詞:璀璨。意思是「像珠玉一樣光輝燦爛」。燦,形聲字,從火山聲,本義「耀眼的光」,用於形容陽光、燈光、光澤。⑻弈 奕 (「博弈」常錯作「博奕」 「神采奕奕」常錯作「神采弈弈」)弈,形聲字,從廾(雙手)亦聲,本義「圍棋」。「對弈」即下圍棋。奕,會意字,從亦從大。亦是「腋」的本字,指事字,小篆的寫法是:在「大」(雙臂伸開站立的人)的兩側各加一點,指出此處為「腋」。在「奕」字里,「亦」表「大」義。兩大相合,會意為「盛大」,這就是奕字的本義。奕字還有三項別義:(1)美貌;(2)嫻熟;(3)精神飽滿。「神采奕奕」用的是別義(3),含義是「精神飽滿的樣子」。在古漢語里,弈和奕通用。在現代漢語里,弈和奕不再通用。⑼宵 霄 (「通宵」常錯作「通霄」)宵,會意字,從宀從小從月。宀,屋子;月光照進屋子,表示夜至;隨著夜漸深,月漸升,月亮顯得越來越小;月出,月升,月落,表示一夜。所以,宵字的含義是「夜」,「通宵」即整夜。霄,形聲字,從雨肖聲,本義「雨霰(xiàn)」。霰,成顆粒的雪子。雨霰,雨夾雪子。雨霰從天而降,由此引申為「天際」,「雲霄」、「霄漢」、「霄月」等詞中的「霄」,都是天際的意思。「通宵」錯作「通霄」,就變成直通天際了。⑽舶 泊 (「舶來品」常錯作「泊來品」)舶,形聲字,從舟白聲,本義「海中大船」(《廣韻》)。舶來,直譯是「乘大船從海外來」,「舶來品」直譯是「從海外運來的貨物」,今通譯為「進口貨物」。泊,形聲字,從水白聲,本義「船舶停靠」。由「船舶停靠」引申為「人停留」,職業生活不固定,如同船兒隨波逐流,所以常用「漂泊」作比喻。「泊來」無解。規律之三,成語、慣用語誤用同音字音同字混淆誤用,在成語、慣用語里尤為突出,其原因:一是不明了成語的含義;二是不了解成語的典故;三是誤解字義。下列例句中,( )內的字是正字,( )前的字是別字。⑴一如繼(既)往「一如繼往」應作「一如既往」。既字含義是「已經發生」,「一如既往」的含義是:完全跟過去一樣。繼,繁體作「繼」,會意字,從絲從絕,絕即斷,絲絕合體,會意為「復接」,即把斷絲接好,含義是「繼續,接續」,如「繼任」「相繼」「前仆後繼」「繼往開來」。既、繼不是同義詞。⑵按步(部)就班「按步就班」語出晉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部,指門類;班,指規則;「按部」和「就班」說的是選文和修辭,選文要分門別類,修辭要符合語言表達規則。後世將「按部就班」作為成語,引入學習和做事,強調學習要循序漸進,做事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錯作「按步就班」就不知何義了。⑶出奇致(制)勝「出奇制勝」錯作「出奇致勝」,問題出在對制字含義的誤解上。人們以為:「制」的含義是「製造」,「製造勝利」顯然不通;而「致」有「達到」義,「達到勝利」似乎合理一些。其實「制」是一形二字,是制字,又是「製」的簡化字,制和製原本是形和義都不相同的兩個字。制,小篆是會意字,從未從刀,未,表示枝繁葉茂,用刀對未,會意為「取」。這個「制」與「製造」(製造)不相干。「出奇制勝」的含義是:用奇兵或奇計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想不到的方法來取勝。致字的右偏旁(攵)俗稱「反文」,其實跟「文」不相干。小篆寫作「攴」(音pū),是手持小棍的形象,義為「小擊」,有舉手做事之意,所以「致」與手有關係,本義「給予」,如「致函」、「致電」,引申為「向對方表示禮節、情意」,如「致詞」、「致賀」、「致謝」。又引申為「引起」、「達到」,如「招致」、「導致」、「學以致用」。正是這個「達到」義,導致「出奇制勝」錯作「出奇致勝」。⑷關懷倍(備)至「關懷倍至」應作「關懷備至」。甲骨文「備」字,是「盛矢之具」的象形字,含義就是「具」(器具)。演變到小篆,字形變了,含義增加了「慎」,兼有「具」、「慎」二義。由「具」引申為「具有」(具備),又引申為「完全」(齊備)。由「慎」引申為「預」和「防」(預備、防備)。「關懷備至」中的「備」,用的是「完全」義:關懷得全面周到。類似的成語還有「艱苦備嘗」(什麼艱難困苦卻經歷過)、「備受歡迎」(受到廣泛的歡迎)。倍,形聲字,從人咅(pǒu撲)聲,是「背」的本字。古文里常用「倍」表示「反叛」,表示「背誦」。後來,「倍」的本義為後造字「背」取代,而被假借表示「跟原數相等的數」,又引申為「程度比原來深得多」,如「倍感親切」(感到格外親切)、「倍加呵護」(格外呵護)、「幹勁倍增」。倍和備,雖然都表示「程度」,但具體含義不同:備表示的是廣度,倍表示的是深度。⑸山青(清)水秀「山清水秀」錯作「山青水秀」,原因是不了解這句成語的含義。「山清水秀」又作「山明水秀」,含義是「山水清凈秀麗」,其內涵有清新嫵媚的神韻。因此,古代詩人認為「山清水秀」是屬於詩人的。「山青」只能和「水綠」搭配,因為「山青」和「水綠」形容的是山水的形色,而「山清水秀」形容的是山水的景色。⑹不加(假)思索「不加思索」應作「不假思索」。假,本義「不真」(《說文解字》)。引申為「借」(借來之物,非真我有)。「不假思索」中的「假」用的是「藉助」的引申義:經過。「不假思索」就是「不經過思考就作出反應」,形容思維敏捷。「不假思索」語出《警世通言·二十六》:「學士大驚,喚華安到來,出題面試。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所作呈上。」想都沒想,揮筆立就,形容華安思維敏捷。⑺弱不經(禁)風「弱不禁風」中的「禁」,不讀jin,而讀jin,含義也不是「禁止」或「監禁」,而是「承受」。「弱不禁風」形容的是:嬌弱得連風都承受不起的那種病態。這個「禁風」和「經風雨」含義完全不同:「禁風」的含義是「承受風」;「經風雨」的含義是「經歷風雨的磨鍊」。⑻攻城掠(略)地掠和略,都有「奪取」的含義,但在用法上,奪取的對象不同。掠,奪取的對象是人、財、物,如「奸淫擄掠」;略,奪取的對象是土地、城池,「攻城略地」即攻佔城池。⑼淡薄(泊)明志「淡泊」與「淡薄」二詞含義不同。淡泊,語出《東觀漢記·鄭均傳》:(鄭均)「好黃老,淡泊無欲,清靜自守。」義為恬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明志」語出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明志」的意思是:只有不為名利所羈,才能表現出高尚的志趣。淡薄,含義是「密度小」(空氣淡薄)、「味不濃」(酒味淡薄)、「印象不深」(印象淡薄)等,與人的志趣無關。⑽見風駛(使)舵使,本義「派遣」,引申為「使用、掌握」。「使舵」即掌舵。「見風使舵」直譯是「看風向掌舵行船」。作為慣用語,用的是比喻義,比喻投機或看人眼色行事。駛,本義「馬疾行」,引申為泛指車馬奔跑。在現代漢語里,「駛」有「駕駛」義,但無「掌握」義,沒有「駛舵」這個詞。規律之四,義近字混淆誤用漢字有一字多義、多字同義的情況,因此,含義相同但用法不同的字,含義接近的字,都容易混淆誤用。⑴采 彩采,會意字,從爪(手)從木,會意為「摘取」。後被假借表示「色」(顏色、神色、文辭華麗等)。所以,采是一形二字。後來,古人又創造了「彩」字,於是表示「色」就有了兩個字:釆,彩。在古漢語里,采、彩同義通用。現代漢語讓采、彩分工:采,偏重神色,如「神采」、「風采」、「丰采」、「文采」、「興高采烈」;彩,偏重形色,如「五彩」、「彩霞」、「彩虹」、「彩帶」、「彩照」、「綵排」(化裝排演)、「挂彩」(受傷流血)。有些詞難分神色、形色,如「光彩」,「光彩照人」偏於神色,「流水溢彩」則偏於形色。類似的還有「精彩」、「喝彩」等,為了使用方便,這類詞統一用「彩」。常見的錯誤是:將表示神色的「采」錯作「彩」。⑵度 渡度和渡,都有「由此及彼」的含義,但具體含義卻有區別:度,義為「由此時及彼時」(時間);渡,義為「由此岸及彼岸」(空間)。因此,可以這樣規範度、渡的用法:凡是表示「時間」的,用「度」,如「度假」、「度日」、「歡度春節」、「度過一生」、「虛度光陰」;凡是表示「空間」的,用「渡」,如「渡江」、「渡口」、「渡船」、「渡過難關」。只有「過渡」(如「過渡時期」「過渡政府」「過渡地帶」)是個例外,因為「過度」的含義是「超過適當的限度」,而「過渡」表示的是「事物由一個階段或一種狀態逐漸發展變化而轉入另一個階段或另一種狀態」。常見「度假」誤作「渡假」。⑶訂 定訂,本義「評議、評定」。《論衡·案書》:「兩論相訂,是非乃見。」「相訂」即比較評議。引申為「經過商議而簽約」(簽訂)、「預先約定」(訂報、訂貨)、「文字修改校正」(修訂、校訂)。定,本義「安」,「安定」、「穩定」、「安邦定國」都是本義。引申為「固定的」(定式)、「不變的」(定論、定理、定數)、必然的(定然)、「最後的決定」(定案)等。訂、定二字,含義區別明顯,一般不會混淆。但在「約定」、「預定」意義上,使用時卻往往把握不住。與「約定」相關的詞,常用的有:訂貨—定貨,訂單—定單,訂購—定購,訂婚—定婚。本來,這些詞均應用「訂」,表示「預先約定」。後來,人們為了強調確定性,改「訂」為「定」。其實是不必要的。與「約定」相聯繫的詞,常用的有:預訂—預定,制訂—制定,審訂—審定。使用這些詞時,要注意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預訂:預先訂購,以得到某種擁有權或使用權。預定:預先規定或約定。制訂:突出擬訂、草擬、創製。制定:突出確定下來,正式實施。審訂:突出查閱修訂。審定:突出審查認定。⑷作 做「作」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寫作「乍」,演變成小篆,「乍」旁加了個「人」,《說文解字》釋義為「起也」。這是「作」的本義。現代漢語仍在使用的「作息」、「振作」、「槍聲大作」、「一鼓作氣」中的「作」,都是「起」的意思。「乍」演變成「作」後,增加了一個含義:「工作」。所以,作字的引申義分別由「起」和「工作」二義而生出。由「起」引申出「振作」、「發作」、「動作」等義,由「工作」引申出「製造」、「充當」、「從事」、「行為」等義。「做」是後造字,最早出現在宋代,但含義跟後來的「做」不同,當「即使」、「播弄」講。宋代秦觀《山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便做:即使。盧視皋《蒲江詞·謁金門·春思》:「做弄清明時序,料理春醒情緒。」做弄:播弄。做字收入字書最早見於明代《字彙》,此時作字已經使用了兩三千年。明末出版的《正字通》這樣為「做」釋義:「做,作俗字也。」這就是說,至明代後期,「做」才作為「作」的異體字在社會上流行。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呂叔湘先生認為,「做」字的流行,是一種「文白異讀」現象。他指出:「古代只有一個『作』字,是個入聲字。後來在說話中變成去聲,可是讀書音還是入聲,就有人造出一個『做』字來代表說話的去聲字音。」問題出在大多數北方方言沒有入聲,「作」「做」都是去聲,完全同音,這就給使用造成困難。那麼,怎樣區別作、做二字用法呢?呂叔湘先生提出:區別的辦法基本上還是用「文」和「白」做標準。作做用法區分表義項 作 做語 素 單音節動詞 語 素 單音節動詞從事勞作施行 作戰作惡作案作弊作孽作怪作祟作梗作奸作亂勞作日出而作作法(施行法術) 作調查作報告作彙報作指示作分析作示範作辯護作鑒定作宣傳作檢討 做活做事做壽做操做好事做壞事做手腳做生意做生日做學問做早操做練習做出製造創作著作行為造就 作繭作誦作偽作嫁自作自受寫作創作作文作詩作畫著作作品詩作佳作做作作用操作作為(所作所為)作人(造就人才) 做法(工作方法)做衣裳做饅頭做衣櫃做記號做文章充當裝作作為稱為 作工作官作主作客作伴作對作伐作廢為虎作倀認賊作父作態裝聾作啞裝模作樣作為(表身份)作為(表成績)稱作 做工做官做主做伴做客做東做作做弄做人(為人處世)叫做當做 做老師做醫生做媒人做保姆做資本做中人做擋箭牌做榜祥做鬼險具體說:1.內容抽象的或書面語言色彩重的詞語,特別是成語里,一般用「作」,內容具體的或口語色彩重的詞語,一般用「做」。2.表「身份」、「成績」、「行為」等義的「作為」,用「作」不用「做」。3.做單音節動詞用,表示「製造」、「從事」、「充當」等義,多數用「做」,少數用「作」的,其賓語的含義也比較抽象。4.動賓片語中賓語是動名詞的,如調查、報告、彙報、講話、指示、指導、貢獻、動員、處理、考察、研究、分析、判斷、推斷、概括、檢查、比較、說明、評價、抉擇、讓步、介紹、答覆、解答、解釋、證明、印證、鑒定、實驗、試驗、示範、提示、辯護、刪節、反應、記錄、統計、安置、處置、發揮、決定、規定、交代、宣傳、表演、檢討等,用「作」不用「做」。5.動賓片語中賓語是一般名詞的,如買賣、體操、遊戲、家務、學問、工作、作業、功課、筆記、文章、生意、事情、好事、手腳、手術、結論、偽證等,用「做」不用「作」。 具有口語色彩的「做出」一般用「做」,如「做出榜樣」。6.呂叔湘先生指出:遇到沒有把握時,寧可用「作」不用「做」。但要做到局部統一。⑸會 匯會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象形字,用有蓋器具形狀,表上下相合之義,本義為「合」,楷書訛變為「會」(今簡化作「會」),但含義沒有變,還是「合」。匯,繁體作「匯」,會意字,從匸從淮。匸(xī西,挾藏),盛物的器具,在匯字里表「圍」義;淮,淮河;圍淮防汛,會意為「堤」。後來,匯字的本義被「堤」取代,而被假借表「兩水合流」義。會和匯都有「合」義,因此在表「合」義時,同音同義,可以通用。如「會合」與「匯合」,「會集」與「彙集」,「會聚」與「匯聚」,「會演」與「匯演」,都可以通用。但在特定語境里,會、匯用法又不同。例如:「會師」、「會面」、「會客」、「會見」,都是人的行為,用「會」不用「匯」。「匯流」、「兩河匯合」、「匯涓為海」,都是水流聚集,用「匯」不用「會」。會字還有「共同、一起」的引申義,如「會考」、「會試」、「會談」、「會同」、「會晤」、「會診」等,匯字無此引申義,這些詞用「會」不用「匯」。現代金融術語「外匯」、「匯價」、「匯率」、「匯票」、「匯款」等詞,用「會」可能產生歧義,所以用「匯」不用「會」。還有一個和會、匯同音的字:彙,含義是「類聚、綜合」。這個「彙」,在漢字簡化時用「匯」替代,例如「字彙」、「辭彙」、「彙報」、「彙刊」、「彙編」、「匯展」等,這些詞中的「匯」是「彙」的替代字,與匯本字無關。⑹分 份分,會意字,從八從刀。八是「分」的本字,一撇向左,一捺向右,不是「分」了嗎。後來,「八」被假借用作數詞,遂在「八」下加「刀」造新字,表示「以刀剖物使之兩半」,這是分字的本義。分與合相對立,因而引申出「離散」(分離,分裂)、「離別」(分別,分手)、「散布」(分布)、「辨別」(分辨)、「辯解」(分辯)、「隔離」(分隔)、「限度」(分寸)、「界限」(分界)等義。物質是可以無限分的,於是有「百分比」「萬分比」。物質的最小部分(微粒)稱作「成分」,由此引申出「職許可權度」,如「分內」「分外」「安分」「本分」「過分」「非分」「恰如其分」等詞。又引申為「人與人相處的情感、情義」(情分)、「人與人遇合的機會」(緣分)等義。「成分」及其引申義的「分」,不讀fēn,而讀fèn。份是後造字,《說文解字》和《玉篇》都認為它是「彬」的古字。但從古到今,份字的公認含義是:整體的一部分。如「份額」「股份」。引申義有:分攤的部分(湊份子),表示搭配成組的東西(份飯)。用作量詞,表示報刊、文件的單位(一份報紙,本合同一式兩份),表示劃分的單位(省份,年份,月份)等。「成分」和「成份」,在表示個人早先的主要經歷或職業的,是同義異形詞,以「成分」為首選詞形。表示自身所處的地位或受人尊重的地位等意義,本應用「身分」,但社會上多用「身份」(如「身份證」),本著「通用性」的原則,採用「身份」一詞。常見的使用錯誤是:在表示構成事物的各種不同的物質或因素時本應用「成分」而誤用了「成份」。⑺絕 決絕、決二字,含義區別很大,但它們用在否定詞前面,卻容易混淆錯用。它們含義和用法的差別是:「絕」用在否定詞前面,表示排除任何可能性,含有客觀判斷的意思,如「革命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決」用在否定詞前面,表示不容懷疑、不可動搖,含有主觀成分,如「決不妥協」「決不退讓」。⑻才 材才,甲、金、篆都是象形字,草木初生之象形,含義就是「草木之初」(《說文解字》)。草木初生,生命力旺盛,因而引申出「有才能」的含義,於是有了「才幹」「才學」「才思」「才華」「才智」「人才」「才子」等詞。在古漢語里,「才」是「纔」的通假字,現代漢語將「才」作為「纔」的簡化字,「才」因而成了一形二字。「才」作為「纔」的簡化字,含義是「以前不久」。引申義有三:(1)表示只是在某種條件下然後怎樣(如:「只有……才能……」);(2)表示發生新情況,原本並非如此(如:「經他解釋之後,我才明白緣由。」);(3)對比起來表示數量小、次數少、程度低(如:「這家工廠創辦時,全廠職工才十個人。」)。材,會意兼形聲字,從木從才才亦聲,本義「堪用之木」,後泛指可用之物,如「木材」「鋼材」「材料」。引申為「資料」,如「教材」「題材」「素材」。又引申為「資質」,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意思就是根據受教育者的資質施行教育。由「資質」又引申為「有才能」,這個引申義與「才」同義,在古漢語里表示此義時才和材通用。在現代漢語里,「材」不再表「有才能」義,因此,「人才」「才幹」「才智」「才德」不可寫作「人材」「材幹」「材智」「材德」。⑼長 常長,一形二字:一讀chánɡ,義為「久遠」;一讀zhǎnɡ,義為「生長」。和常字音同義近的是表「久遠」的「長」。由「久遠」引申出「長」(長江、長城)、「高」(身長)、「遠」(長遠、長跑、長征)、「大」(長風)、「遼闊」(長天、長空)、「久」(長期、長年累月、長夜)、「永遠」(長治、長眠、長辭)、「專精」(特長、擅長)、「兩點之間的距離」(長度)、「多餘」(長物)等。常,本義作「旗」講(《說文通訓定聲》)。古代君王在宅第懸掛旗幟,上繪日月圖形,象徵崇高和尊貴。這種旗幟就叫做「常」。常,形如長巾,長一丈六尺,是古代長度「尋」的一倍,「常」因此也成了長度單位:兩尋為一常。「兩尋為一常」,是社會公認的長度單位,由此「常」又有了「一般、平凡」的含義,如「尋常」「平常」「日常」「常人」「常識」。又引申為「經常」(常常,時常)。又引申為「一定不變」,如「常性」「常態」「守常」「常數」「常規」。又引申為「法令、倫理」,如「國常」(國家法令)、「倫常」(父母兄弟相處的原則)。不正常或違反常規的事稱作「反常」,很不正常的事稱作「非常」。長的「久遠」義和常的「經常」義很接近,如「細水長流」「長盛不衰」「長生不老」與「四季常青」「常勝將軍」「常備不懈」詞義接近。但是,義近並不等於義同,它們的區別就在於:長表示的是「久遠」;常表示的是「經常」。南朝詩人謝靈運有詩云:「不怨秋夕長,常苦夏日短。」詩中長、常二字的運用,正確地反映了它們含義的區別。⑽的 地 得的、地、得三個字,本義區別很大,但用作結構助詞,卻常會混淆致誤。用作結構助詞,的、地、得三字同音,都讀·de(輕聲)。它們主要附著在其他語言前後,用來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關係。但是,它們使用的場合不相同,用錯了場合就會破壞正確的語言關係。它們的使用場合有什麼不同呢?的,是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的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後面,是定語的標誌。地,是連接狀語和中心語的結構助詞,用在狀語後面,是狀語的標誌。得,是連接補語與中心語的結構助詞,用在補語前面,是補語的標誌。什麼是定語?定語是名詞前面表示領屬、性質、數量等修飾成分。例如:1.一位性格開朗(定語)的女子(名詞,中心語)。2.頤和園(定語)的湖光山色(名詞,中心語)真美。例1是描寫性定語,它的作用主要是描繪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例2是限制性定語,它的作用主要是給事物分類或劃定範圍,使語言更加準確嚴密。什麼是狀語?狀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前面的表示狀態、程度、時間、處所等修飾成分。例如:1.她勇敢(狀語)地走(動詞,中心語)上講台。2.天漸漸(狀語)地冷(形容詞,中心語)起來了。例1是描寫性狀語,它的作用主要是描寫人物情態的,也可以用來描寫動作狀態。例2是限制性狀語,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來表示時間、處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範圍、對象、數量、語氣等。了解了定語和狀語的作用,明白了的、地使用場合的區別,分辨的、地的用法就不難了。但是也有特殊情況,例如在動詞用來做主語、賓語或表語時,用「的」還是「地」就有點問題。例如:1.還要時刻提高警惕,對反革命進行長期(?)鬥爭。2.個別系統和單位只注意孤立(?)抓生產而忽視了職工生活。3.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迅速(?)轉入反攻,使反動派驚惶失措。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朱德熙在《語法修辭講話》中給出了如下選擇標準:要是你認為這裡的動詞已經變成名詞,就得用「的」,否則就該用「地」。依據這個標準:例1用「的」,因為「鬥爭」已經變成名詞,「的」前的「長期」是限制性定語。例2、例3用「地」好一些。什麼是補語?補語是動詞或形容詞後面的一種補充成分,用來回答「怎麼了」之類的同題。例如:1.他們玩(動詞,中心語)得好自在(補語)。2.這個明星簡直紅(形容詞,中心語)得發紫(補語)。「得」和「地」混淆的可能性很小,而和「的」混淆的可能性大一些。要記住:作為結構助詞的「得」字有兩個用處:一是表示可能性,一是表示結果或程度。例如:1.大家都說寫de好,刻de沒有寫de好。2.大家都說這篇小說寫de好,非常感動人。3.一定要這樣寫才寫de好,不這樣寫是寫不好的。三個句子里的「寫de好」,表達的是三種意思,例1該用「的」,例2、例3該用「得」,這樣讀者才能明白三個句子的意思。按照上面講的辨析方法,分析下面10個句子里的別字:1.一些地區地表水經流量小,以致水庫存水量嚴重不足。「經流」應作「徑流」,「經」是別字。「徑流」是地理術語,義為「降水除蒸發的、被土地吸收的和被攔堵的以外,沿著地面流走的水」。地表徑流量小,流入水庫的雨水少,水庫的存水量就不足。2.泰山不拒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深。「杯土」應作「抔土」,「杯」是別字。這個句子,是古文名句的套改。原文出自李斯《諫逐客書》:「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套改得怎麼樣,我們且不評價。單說句中的量詞「杯」用得不妥。杯,通常用作水的量詞,如「杯水車薪」。可以改為「抔」。抔,用手捧取,「抔土」即一捧土,表示量很少。3.儘管接手中國隊才5個月,但這個傳說中的「瑞典女魔頭」,並未施展「魔法」,而是用自己的親合力贏得球員們的一致喜愛。「親合力」應作「親和力」,「合」是別字。和,形聲字,從口禾聲,本義「相應」。所謂相應,就是跟著唱或為歌者伴奏。合唱或伴奏,必須配合默契,由此引申為和諧、融洽、親近。「親和力」比喻使人親近、願意接觸的力量。合,會意字,由兩個「口」字(一倒一正)組成,本義為「閉」(如「合攏」)。引申為「配」(天作之合)、「符合」(合情合理)、「結合,共同」(合辦,合資,合力)、「全,組成整體」(合家,合成)等義,無「親近」義。4.見小夥子一表人才,悟性不錯,張紹林決定讓他試試男主角。沒想到艾爾曼果然不孚眾望,在鏡頭前有板有眼,和女主角的扮演者潘雨辰配起戲來十分默契。「不孚眾望」當作「不負眾望」,「孚」是別字。*孚,孵本字,後來創造了孵字,「孚」不再作孵字用,而用引申義「信」。《說文解字注》:「雞卵之必為雞,人言之信如是矣。」雞卵孵化必得雞,人說了話要算數就像這樣。所以,「誠信曰孚」,孚字的含義是「使人信服」。「不孚眾望」的意思是「與大家的信賴和期望不相稱」。顯然這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作者的本意是「艾爾曼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因此應改作「不負眾望」。負,會意字,從人從貝,人持貨帀會意為「恃」,即有恃無恐,「自負」即本義。後借表「背」義,引申義之一是「違背」。「不負」直譯就是「沒有違背」。5.時下飲料品種眾多,有可樂、咖啡、果汁、礦泉水、乳製品等等,在各種各樣的飲料中,最受國人親睞的還是茶。「親睞」應作「青睞」,「親」是別字。青,黑色,在「青睞」一詞中表示「黑眼珠」。睞,本義「瞳仁不正」,即斜視,常作「視」的同義詞。「青睞」,黑眼珠在中間,表示正眼看人,跟「白眼看人」相對,比喻對人的喜愛和看重。6.內地的改革開放,給鄧麗君帶來了新的希望。她凌亂地給自己編織了許多夢想:住足長城,愁息水鄉,仰望故鄉明月,傾聽西部天籟,當然更多的還是在億萬歌迷的掌聲中再現輝煌。「住足」應作「駐足」,「住」是別字。駐,本義「馬立」(《說文解字》),即馬站立暫止不進。引申為「停留」,「駐足」即停止腳步。住,本義「居住」。用作動詞,也有「停止、止住」義,如「住手」「住口」「雨住了」,但沒有「停留」義。7.春節快到了,同學們紛紛離校回家,昔日熙熙攘攘的校園頓時冷清起來,此時,他只好和另一名家境貧寒的同學行影相吊。「行影相吊」應作「形影相弔」,「行」是別字。形,形體;影,形體在日光下的影子;有形才能有影,影是伴隨著形產生的。吊,本義「祭奠」,引申為「慰問」。形影相弔,直譯是「自己慰問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獨。類似的詞語還有:形單影隻,顧影自憐。8..她已病入膏盲,藥石罔效,再高明的醫生,也無回天之力。「病入膏盲」應作「病入膏肓」,「盲」是別字。肓,從冃(肉)亡聲,音huānɡ。《說文解字》:「肓,心上鬲下也。」我國古代醫學把心尖脂肪叫做「膏」,心臟和膈膜之間叫做「肓」,都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語出《左傳·成公十年》:「在肓之上,在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後世從中提煉出「病入膏肓」作為成語,表示「病到了無法醫治的地步」,比喻事態嚴重到無可挽救的程度。9.著名教授侯光炯院士早在1935年就斐聲國際土壤學界,是我國農業土壤學的先驅和奠基人。「斐聲」應作「蜚聲」,「斐」是別字。斐,指五色交錯,形容有文采,如「斐然成章」。引申為「顯著」,常用作讚揚語,如「成績斐然」。蜚,一種昆蟲。通「飛」,「蜚聲」即「飛聲」,含義是「揚名」。「蜚聲國際土壤學界」的意思就是:在國際土壤學界聲望很高。10.在與布希的會晤中,他(指聯合國現任秘書長)並不是單方面許諾對美國的支持,而是要求美國在環境、會費等問題上與聯合國合作。在他溫文爾雅的笑容背後,也許是棉里藏針。「棉里藏針」應作「綿里藏針」,「棉」是別字。「綿里藏針」直譯就是「用絲綿裹著鐵針」,但這個「綿」表示的是引申義:柔和。「綿里藏針」是句成語,它有兩個比喻義:其一,比喻外貌柔和而內心刻薄;其二,比喻柔中有剛,常用來形容書法。常見詞語錯誤辨析有些文章,沒有或很少有錯別字,但還是有毛病,其中不少是詞語錯誤。舉幾個從報刊上摘下來的實例:比這更等而下之的則是偽書,因創意乏力而掛羊頭賣狗肉、生造圖書的經典性和美譽度甚至枉顧版權盜印盜編,這可以說是正規的出版從業者品德、行為向盜版黑市的過渡,是中國出版界創造力的大潰敗。(《樹立出版生態觀》)我們檢查一下,有沒有錯別字?沒有。有沒有毛病?有。毛病出在錯用一個詞:枉顧。枉,彎曲或歪斜,比喻錯誤或偏差。如「矯枉過正」「枉法」。「枉顧」是敬辭,用於稱貴客來訪。例如「承蒙枉顧」。「枉顧版權盜印盜編」顯然不通。可以改為「罔顧」,「罔顧」即「不顧」。或者索性改為「不顧」。鐵肩擔道義,棘手做文章,是國人評價學界精英的基本稟賦,說白了也就是道德文章四字。(《中國學術思想史樸學思潮》)有沒有錯別字?沒有。有沒有毛病?有。毛病也出在錯用一個詞:棘手。「棘手」應作「辣手」。「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是明代楊繼盛寫的一副對聯。「辣手」指老手、能手。清鄭板橋《與丹翁書》:「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經斷律,稱為辣手也。」「棘手」的含義是「難辦」,形容事情難辦,如同荊棘刺手。李大釗將這副對聯改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妙手:技藝高超的人。「妙手」和「辣手」含義接近,但也有細微的差別。人們形容高超醫術用「妙乎回春」,不能用「辣手回春」。「辣手」還有另一含義:手段厲害或毒辣。而他疲倦地回到家中也就像從充滿惡臭氣的井底的死亡線上掙扎回來一般,當然在他到達那絕望的危險邊緣之前,他早已失去了卓越的勾通的能力。(《隱君子的自白》)有沒有錯別字?沒有。有沒有毛病?有。毛病還是出在用詞上,錯用了「勾通」。「勾通」的含義是「暗中串通,勾結」。顯然這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勾通」應改為「溝通」。「溝通」的本義是「使兩方能連通」,如「溝通南北的長江大橋」「溝通中西文化」。也指人際的交流。「隱君子」失去的正是跟別人交流的能力。詞語錯用在出版物里也是多發性錯誤,主要表現有四:一、不明詞義誤用詞語;二、褒貶錯位;三、成語、慣用語錯用;四、義近詞混淆錯用。下面列舉常見錯用的典型詞語,分別進行辨析。一、不明詞義誤用詞語現代漢語中的詞語,各有特定的含義或引申特指義,僅按字面意義去理解往往會誤解詞義,從而造成錯用詞語。例如:⑴那是一個寒風料峭的冬日,我們身上穿著大衣,還是冷得瑟瑟發抖。錯用「料峭」。「料峭」是形容「微寒」的,通常用於形容初春乍暖還寒,唐·陸龜蒙《京口》詩:「東風料峭客帆遠,落葉夕陽天際明。」不能用來形容隆冬寒風。(2)晚風徐徐,城市的闌珊燈火盡收眼底。DKNY秋冬系列自紐約的闌珊燈火中汲取設計靈感,喧囂的街道、迷幻的燈影、閃耀的霓虹混雜著城市的激情,瀰漫整個夜空。錯用「闌珊」。闌珊,用作動詞表示將盡、衰落,如「春意闌珊」、「意興闌珊」。用作形容詞表示暗淡、零落,燈火闌珊即燈光暗淡。唐詩有「南斗闌珊北斗稀」的名句,宋詞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名句。兩句中的「闌跚」都是「暗淡」的意思。城市入夜的萬家燈火,璀璨亮麗,不能用「闌珊」來形容。(3) 綜觀2006年,令國人談之色變的中國公民喋血國外的事件數量下降。某報標題:伊遜尼派親美領袖喋血街頭錯用「喋血」。「喋血」本作「蹀血」。蹀,本義「頓足」,引申為「踐踏」。「蹀血」含義是:殺人很多,血流遍地,以致踏血而行。通常用於形容大屠殺或屍陳遍野的戰場,用來形容一兩個人被殺是不妥的。(4)這種既要防通脹又要防衰退的困境,使我們想到一個相對遙遠的辭彙:「滯脹」。這時便想起一個辭彙:行雲流水。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境界……市長在23分鐘的發言中25次使用「創新」這個辭彙。錯用「辭彙」。近一兩年來,「辭彙」這個詞經常見諸報端,但十有八九是用錯了的。原因是:把詞、片語、辭彙三個詞混淆了。詞、片語、辭彙這三個詞含義不同。詞:語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運用的單位。片語:兩個或更多的詞的組合,又稱「短語」。詞和片語統稱詞語。辭彙:又稱語彙,一種語言或特定範圍里所使用的詞的總匯。如「漢語辭彙」、「英語辭彙」、「科技辭彙」。也指一個人或一部著作所使用的詞的總匯,如「魯迅的辭彙」、「紅樓夢的辭彙」。上面三個例句中的「辭彙」都用錯了。「滯脹」「創新」是詞,「行雲流水」是短語。⑸即將參加首屆人體藝術模特比賽總比賽的十幾名靚女們,脫去衣服用泉水沐浴凈身。錯用「凈身」。「凈身」不是洗澡,而是古代的「宮刑」,即閹割男子使之喪失生殖能力。古代皇宮裡的太監,就是經過「凈身」的男子。(6)「經過選擇,66名正值豆蔻年華的女孩子踏進北京人民警察學院的大門,成了名副其實的警花。這些女孩子平均年齡只有22歲,平均身高1.69米。。」央視節目《幸運52》某期出了一道題目:「請問,豆蔻年華是指多大年紀的少男少女?」錯用「豆蔻年華」。「豆蔻年華」語出杜牧七言絕句《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這首詩是贈給一位十三歲多一點兒的雛妓的,用「二月初」的豆蔻花形容她。豆蔻春末開花,「二月初」剛剛含苞。「豆蔻年華」只能比喻十三四歲的少女,用來比喻平均年齡22歲的警花顯然不合適,用來比喻「少男」就更離譜了。。(7)時裝展覽會上的一種女裝款式,深得觀眾青睞,姑娘們參觀後紛紛效尤。錯用「效尤」。尤字的含義有四:特異的,突出的(「尤物」);更(「尤其」);怨恨(「怨天尤人」);過失,做壞事。「效尤」的「尤」用的是第四義:做壞事。「效尤」的含義是「學做壞事」,姑娘們效仿縫製她們喜愛的服裝款式,當然不是「學做壞事」。⑻兩行熱淚噴薄而出。錯用「噴薄」。噴:(液體、氣體、粉末等)受壓力而射出。薄是個多義字,有「草叢生」、「不厚」、「稀淡」、「貧瘠」、「品行不好」、「減少」等義。在「噴薄」一詞中作「迫近」講,噴與薄合成「噴薄」,形容水流「洶湧」或朝陽「躍出」的氣勢。如,唐沈佺期詩:「流水無晝夜,噴薄龍門中。」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是立於高山之顛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用來形容淚水奪眶而出顯然不合適。(9)在撲滅森林大火戰鬥中,解放軍戰士又一次首當其衝。農民賴澤民首當其衝,辦了全省第一家私營繅絲廠。錯用「首當其衝」。沖:衝要。首當其衝:處在衝要位置,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清史稿》:「歐艦東來,粵東首當其衝。」 「首當其衝」不是「沖在前面」或「敢為人先」。⑽希拉穆仁草原的最深處至今以致永遠存留著我們的孤獨的青春和嘈雜的腳印。錯用「以致」和「嘈雜」。「以致」表示的是下文由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即表示上半句與下半句是一種直接的因果關係。用在此處顯然不妥,應該改為「以至」。「以至」表示在時間、數量、程度、範圍上的延伸。「嘈雜」的含義是「喧鬧」,通常形容聲音雜亂,不能形容腳印。可以改為「雜亂」。二、褒貶錯位漢語的詞義除理性義外,還有附屬的色彩義,色彩義之一是感情色彩。有些詞表明說話人對有關事物的讚許、褒揚或厭惡、貶斥的感情,前者稱作「褒義詞」,後者稱作「貶義詞」。褒貶錯位,是說由於用詞錯亂了,造成欲褒實貶或欲貶實褒與說話人意願相反的效果。在出版物上,褒貶錯位也是很常見錯誤。例如:⑴京城某報一篇提倡創新的文章的標題:要當始作俑者京城某報一篇文章,說是1997年中國美院雕塑系主任率先租用798工廠閑置車間,隨後藝術家成批進駐798,從而形成今日之藝術中心。用了這樣的標題:始作俑者引領藝術家扎堆798貶義詞誤作褒義詞。「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同梁惠王討論王道,孟子說:「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接著說:「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孟子的觀點很鮮明:孔子當年反對用俑殉葬,只是因為俑像人,就惡其不仁,何況置民飢而死於不顧。後世把「始作俑者」作為成語,比喻某項壞事的開例者或惡劣風氣的倡導人。不能用來比喻創新、比喻率先。(2)某報不滿中國女足連連失敗,用標題質問中國女足:差強人意為哪般?(為什麼這樣差勁?)褒義詞誤作貶義詞。「差強人意」出自《後漢書·吳漢傳》:「諸將見戰陣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唯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差強人意,原義「很能振奮人的意志」,含有明顯的褒義。後世用作成語,含義為:令人比較滿意。差,比較;強,滿意。理解為「很差勁」是錯誤的。⑶我國著名速滑運動員王濛在短道速滑世界盃賽中奪得三枚金牌,兩破世界紀錄。某報報道此事時,用了這樣的標題:王濛染指三金兩破紀錄貶義詞誤作褒義詞。「染指」是貶義詞,是成語「染指羹鼎」的縮寫,語出《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子公)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家人,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後世用「染指羹鼎」比喻撈取非分好處。王濛奪得三金,說她「染指」三金顯然不當。⑷某報標題:《清華學子 炙手可熱》王董事長看到沈滔的自薦信很感興趣,覺得他能夠放棄炙手可熱的公務員職位,一定是想干出一番事業。此文先後被多種媒體轉載,成為該年度炙手可熱的一篇報告文學。貶義詞誤作褒義詞。「炙手可熱」這句成語,在媒體和出版物中使用頻率很高,成了時尚詞語,但十有八九用錯,誤把「炙手可熱」比喻優秀、行時、走紅、搶手、令人羨慕,完全誤解了「炙手可熱」的含義。炙,會意字,上肉下火,含義就是「火上烤肉」。炙手:灼手。「炙手可熱」直譯是「一碰就燙手」,作為成語比喻權勢大氣焰盛。「炙手可熱」語出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麗人行》是描寫楊國忠兄妹出行的。《舊唐書·楊貴妃傳》:「玄宗每年十月,幸華清宮,國忠姊妹五家扈從。每家為一隊,著一色衣;五家合隊,照映如百花之煥發。」「先時丞相未至,觀者猶得近前,乃其既至,則呵禁赫然。」楊家權勢之大氣焰之盛由此可見一斑。所以,杜甫在詩中用「炙手可熱」作比喻,告誡人們遠離楊國忠。可見「炙手可熱」是貶義詞,跟優秀、行時、走紅、搶手、令人羨慕不相干。唐代另一位詩人崔顥在詩中指出:「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勸誡有權有勢者不要倚仗權勢,因為權勢是暫時,須臾火盡灰亦滅。(5)他今年獲得國家一等獎學金,使同學們側目相看。側目:斜著眼睛看,形容畏懼或憤恨,如:「側目而視」「久為世人所側目」。如果沒有畏懼、憤恨等意思而用「側目」就錯了,「獲得國家一等獎學金」是一件喜事,為何會引起同學們「側目」?可以改為「刮目」等。(6)「幾十年如一日,張老師一直沉溺在教學和教研中……」沉溺:指淹沒進水中,如「沉溺於湖底」;也比喻深深陷入某種境地,如「沉溺於聲色」。「沉溺」的比喻義含有貶義,上引句作者的本意原是表讚頌的,在卻誤用貶義詞「沉溺」,可改為「潛心」或「沉浸」等。⑺古往今來,詩人墨客對廬山瀑布的稱頌之作連篇累牘。貶義詞誤作褒義詞。「連篇」和「累牘」,同義反覆,表示用過多篇幅敘述一件事。作為成語,形容冗長煩瑣,華而不實,含有明顯的貶義。用來形容「稱頌之作」顯然不合適。⑻形形色色的黑社會組織像雨後春筍似的冒出來了。「雨後春筍」含有褒義,通常形容美好的、新的事物,形容它們產生得快而多。比如說「各種各樣的志願者組織像雨後春筍似的出現在神州大地上」。用「雨後春筍」形容黑社會組織,簡直是糟蹋了這句成語。⑼我的母親勤儉樸素,一直把持著十幾口人的家務。「把持」是貶義詞,含義是「獨佔位置、權利等,不讓別人參與」,有霸道的意味。可以改為「操持」,「操持」的含義是「料理,處理」。⑽「與會者圍繞這部著作的神話原型,唐僧師徒取經故事的歷史演變,以及其作者、主題、語言等方面,高談闊論,各抒己見。」「高談闊論」指不著邊際地大發議論,含有明顯的貶義。例如:「高談闊論者可以口無遮攔,隨心所欲地像連珠炮一樣說長道短。」把討論會上「各抒己見」說成是「高談闊論」是不恰當的。三、成語、慣用語錯用要判斷成語使用正誤,必須了解成語的兩個特點:結構的定型性;意義的完整性。結構的定型性,是說成語的結構成分和構成方式比較固定,不可隨意拆開或改動。意義的完整性,是說成語的意義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經過概括帶有比喻和形容的性質,能表現十分豐富的內容,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使用錯了,就會適得其反。常見的成語使用錯誤有如下三種情況:1.將成語的構成成分拆開例如將成語「求全責備」拆成「不因求全而責備」。責字的小篆由「朿」和「貝」組合,表示「用木椎刺貝」,會意為「求」;備,有「完全」的含義。「責備」與「求全」是同義詞,同義反覆,形成成語「求全責備」,意思是「苛求完美」。「責備」的含義後來有發展,被賦予「批評指摘」的新義。把「求全責備」拆成「不因求全而責備」,意思就變成不因為求全而批評指摘,完全改變了成語原意。2.擅改成語的構成成分常見將「明日黃花」改作「昨日黃花」原因可能是誤解成語里「明日」的含義。「明日黃花」語出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詩句中的「明日」特指重陽節後,「黃花」即菊花。古代文人講究重陽賞菊,到了九月初九,便相邀賞菊,認為錯過時令就會失去情趣,這就是「明日黃花」的內涵。改成「昨日黃花」就失去了成語原本的意味。3.望文生義錯用成語。第三種錯誤最為常見,所以多舉幾個誤用例句。⑴一部優秀的電視劇能收到萬人空巷的效應。「萬人空巷」誤用。蘇軾《八月十七日復登望海樓》:「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巷字古義有二:「里中道」;「住宅」。巷字的語源可以上溯到《論語·雍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陋巷就是簡陋的居室。「萬人空巷」通常形容有了重大活動,人們都走出家門,家裡沒有人了。⑵在七月流火的日子裡,工人們踩著滾燙的土地……「七月流火」誤用。語源:《詩·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先秦曆法的七月;流,運行;火,大火星。七月流火,描寫的是先秦七月的天象:到了七月,大火星便偏西向下運行。此時的華夏大地,已是夏末秋初,暑熱盡退,秋涼已至,哪來的「滾燙的土地」?⑶中央電視台某著名主持人:下面請大家欣賞美輪美奐的芭蕾舞。「美輪美奐」誤用。由於央視的影響力,「美輪美奐」一時成了時尚成語,媒體和出版物紛紛錯用「美輪美奐」形容瓷器、服裝、天鵝、自然景物、繪畫、表演、故事,形容各種美的事物。例如:「21個聾人表演的美輪美奐的《千手觀音》」(形容表演),「九寨溝的湖水美輪美奐」(形容水色),「《牡丹亭》塑造了美輪美奐的杜麗娘」(形容女子美貌),「美輪美奐的愛情」(形容抽象事物)。語源:《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東漢學者鄭玄注云:「心譏其奢也。」「美輪美奐」有兩了限制詞:輪,奐。即輪美奐美,故又省作「輪奐美」。輪:古代圓形糧倉,形容高大。奐:眾多。眾多糧倉矗立,高大宏麗,所以說「美輪美奐」。「美輪美奐」只能形容建築物,不能形容其他事物。⑷「那林立的奇石,千姿百態,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馬,無不惟妙惟肖。」「舞台上的演員,個個表演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誤用。惟,古漢語助詞;妙,好;肖,逼真。「惟妙惟肖」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奇石是天然景物,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工仿造的,不能用「惟妙惟肖」來形容它。「栩栩如生」作為成語,形容文學作品和繪畫、雕塑在描摹、刻畫人物形象方面的逼真,人物像活的一樣。清代文人吳趼《發財秘訣》:「那小人做得才和棗核一般大,頭便像一顆綠豆,手便像兩粒芝麻,卻做得鬚眉欲活,栩栩如生。」秦牧《藝海拾貝·蝦趣》:「這些畫里的蝦所以栩栩如生,是由於他深刻觀察過真正的蝦的生活,筆墨變化、寫照傳神已經到達了極高境界的緣故。」上述兩段引文的「栩栩如生」,前者形容雕刻,後者形容繪畫,用得恰到好處。而演員表演,本來就是活人表演,是不能用「栩栩如生」來形容的。把兩句中的成語互換,倒是比較合適的:奇石如馬似虎可以用「栩栩如生」來形容,演員刻畫劇中人物可以用「惟妙惟肖」來形容。⑸也許有人認為唐代詩人王維除了作詩之外,別無長物,其實,他的畫也是作得不錯的。「別無長物」誤用。別無長物:長:多餘。長物:多餘的東西。別無長物:沒有多餘的東西。通常用來形容清官的清貧或貧苦人家家徒四壁。⑹記者趕到他生前工作的單位,耳濡目染了許多平凡而動人的故事。「耳濡目染」誤用。耳濡目染:由於常見、常聽而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意思。記者採訪短暫的見聞,是不能用「耳濡目染」的。⑺漸漸地,我在麻將桌前的時間少了,妻子也不再東家進西家出地閑串門了,全家人各行其是,其樂融融。「各行其是」誤用。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以為對的去做。通常指由多人或多部門組成的集體思想行動不一致。如果一家人「各行其是」,是很難和諧相處而「其樂融融」的。可以改為「各得其所」:每個人或每個事物都得到合適的安頓。⑻死刑判決事關生殺予奪,不能不慎,也不得不慎。「生殺予奪」誤用。生,不殺;殺,死刑;予,賞;奪,罰。「生殺予奪」指統治者掌握生殺賞罰大權,也指有權勢者掌握任意處置人民生命財產的權力。上述句子講的是死刑判決,只涉及生殺,不涉及予奪,用在這個句子里不適合。可以改為「生死攸關」。⑼他又非常謙虛好學,一有機會不恥下問於身邊同道師友。「不恥下問」誤用。「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話是說衛國大夫孔圉(yǔ雨)聰敏而又好學,常向地位、學問都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不認為這樣「下問」有失體面。「同道師友」,尤其是「師」,不能稱作「下」 ,向師友請教不能用「下問」。可以改為「虛心請教」。⑽姐姐性格孤僻,卓爾不群,平時很少參加社會活動。「卓而不群」誤用。卓爾不群:超群出眾。把「卓爾不群」誤解為不合群。四、近義詞混淆錯用漢語辭彙里,有些由兩個字合成的詞,含義接近,有些讀音還相同,有些甚至被認為是同義詞。這類詞容易混淆錯用。例如:不肖─不孝 服法─伏法 辯證─辨證分辯─分辨 利害─厲害 必須─必需化妝─化裝 截止─截至 以至─以致質疑─置疑 事實─事態 期望─希望保障─保證 界限─界線 通信─通訊確當─確切 心情─心緒 暴發─爆發秩序─次序 位置─地位 交納─繳納毛賊─蟊賊 蒸氣─蒸汽 軼事─逸事價值─價格 大致─大概 反應─反映匯合─會合 記事─紀事 吸取─汲取含義─含意 監察─檢察 勝地─聖地布置─部署 目眩─炫目 凄涼─凄切解密─揭秘 產生─發生 交換─交流豐富─豐裕 收穫─收成 原因─緣由囑咐─吩咐 留傳─流傳 品行─品性蛻化─退化 振動─震動 包含─色括推脫─推託 熟悉─熟習 聲明─申明啟用─起用 充足─充實 出台─出籠表揚─表彰 派遣─差遣 謙虛─謙遜簽字─簽名 包含─包括 繁榮─繁華華麗─壯麗 嚴肅─嚴謹 嚴厲─嚴格交換─交流 勝地─聖地 思索─思考關心─關懷─關注 發明─發現─發覺豐滿─飽滿─飽和 佚事─軼事─逸事贏利—盈利—營利 整個—全部—全體問世─面世─應世 期望─期待─期許呂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語法修辭講話》中,針對這類詞特別指出: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詞是不大會有的。其間的區別往往很細微,但這正是我們的語言的豐富與精密的證明。我們愛護我們的語言,就應該經常注意詞的意義和用法,下筆的時候,要嚴肅地、細緻地加以選擇。建議大家把這類詞分組列出來,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詞典的釋義,把它們含義和用法的細微區別錄下來備忘。例如:事實(實,既成。事實,既成的事,不能擴大。)事態(態,狀態。事態,局勢,可以擴大。)成心(成,己定的。成心,故意。)誠心(誠,誠實。誠心,誠懇的心意。)服法(服,承認,服從。服法,承認罪行,服從判決。)伏法(伏,趴下。伏法,被執行死刑。)分辯(辯,解說。分辯,辯解。)分辨(辨,辨別。分辨,辨別。)蟊賊 (蟊,吃苗根的害蟲。蟊賊,危害國家或人民的人。)毛賊 (毛,有「小」義,如「毛孩子」。毛賊,小偷。)化裝(裝,裝扮。化裝,為了掩蓋本來面目而裝扮。)化妝(妝,梳妝打扮。化妝,為了漂亮而梳妝打扮。)關心(關,門閂,引申為控制、牽繫。關心,內心牽繫,常放在心上。)關懷(懷,心裡存有。關懷,在意、操心)關注(注,視線集中。關注,表示重視。)期望(是對別人的,如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希望(可以對自己,也可以對別人)期許(期望,多用於對晚輩)產生(從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發生(原來沒有的事出現了)整個(一個整體的東西)全部(由許多個體合成的東西)全體(人的群體)而後(而,連詞。而後:以後,然後)爾後(爾,代詞。爾後:從此以後)經心(經,通過。經心:在意,留心,用心)精心(精,細。精心:特別用心)用心(集中注意力;懷著某種念頭)實驗(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的實際驗證活動)試驗(為了察看某事物的結果或性能而進行的測試、檢驗)聚積(側重點是「積累」,指一點一點、由少到多的積攢,著眼點是時間)聚集(側重點是「集合、集中」,指由分散到集中,著眼點是空間)憤懣(氣憤,抑鬱不平)憤怒(因極度不滿而情緒激動)憤激(憤怒而激動)發明(創造一種新的事物)發現(原先存在的事物找出來了)上面說的只是義近詞之間的大概區別,如果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則要進行深入辨析。下面對10組常用義近詞的區別講細一些,供大家參考。1.解密─揭秘解,揭曉;揭,揭開;秘、密同義,合成為「秘密」。解密:揭曉秘密。揭秘:揭開秘密。那麼,為什麼「解密」用「密」,而「揭秘」用「秘」?原因在於秘、密二字的含義和用法有細微的差別。密,從山,《說文》釋義為「山如堂者」。即山形如堂屋,表示環境封閉。我們常用「密不透風」來形容封閉的環境,用的就是本義。由此引申出「隱蔽」,如密謀、密電、密碼。又引申出與疏相對,如精密、緊密、親密。秘,本字是「祕」,從示,表示與鬼神有關,《說文》乾脆釋義為「神也」。鬼神之事,變幻莫測,人不可知。於是有了神秘、奧秘、詭秘等詞。秘字的「神秘」和密字的「隱蔽」含義非常接近。但是,仔細推敲,會發現二字的含義有細微的差別:「秘」是鬼神的事,側重點在「不可知」;「密」是環境造成的,側重點在「不讓知」。「秘」是內容隱蔽,是客觀的;「密」是隱蔽內容,是主觀的。「揭秘」揭開的是客觀秘密,如大自然不為人知的奧秘,歷史遺存的疑案,「揭」是探索、研究、揭示過程。類似的詞還有探秘、秘史、秘聞等。「解密」解開的是人為秘密,是保密者故意不讓人知的,「解」是自覺揭曉。類似的詞還有泄密、保密、機密、絕密、密封、密談、密約、告密等。有時,即使是人為的、主觀的,但為了強調神秘感,也用「秘」而不用「密」,例如:秘而不宣,秘不示人。2.反映—反應「反映」的「映」,本義「明」,指光線照射而顯出物體的形象。引申為照射(映照)、襯托(映帶)。「反映」含義有二:一、反照,比喻把客觀事物的實質表現出來(如「這部小說反映了農村現實生活」);二、告訴,把情況、意見告訴上級或有關部門(如「他反映的情況值得我們重視」)。「反應」的「應」,繁體作「應」,從心鷹〔省鳥〕聲,本義「合」。「得心應手」的「應」就是「合」的意思,即心與手合。引申為「配」。杜甫詩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中「只應」即「只配」。合與配,都是雙方的事,因而引申出「答對」(應答)、「回聲」(響應)。「反應」的「應」,義為「迴響」,即事情引起的迴響(意見、態度或行動)。又引申為「機體受到體內或體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應的活動」。3.心情—心緒心,心臟的簡稱,是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但是,古人認為:「心之官則思。」因此,在漢語辭彙里,心也指思維器官,於是有了「心思」、「心得」、「用心」、「心機」等詞。由思維器官引申為「思想、情感」,於是有了「心情」、「心緒」、「心境」、「心潮」等詞。「心情」和「心緒」,指的都是思想感情狀態,它們的差別在於「情」和「緒」含義不同。情,含義之一是「狀態」,心情即情感狀態,如「心情舒暢」、「心情沮喪」;緒,本指「絲之端」,比喻事情的開端,如「頭緒」。複雜的事情,不易理出頭緒,就用「千頭萬緒」來形容。所以,緒往往與紊亂聯繫在一起。心緒,含義雖然也是「心情」,但在用法上多就不安定和紊亂而言,如「心緒不寧」(心情不安定)、「心緒亂如麻」(心情煩亂得如同一團亂麻)等。4.品位—品味「品位」和「品味」二詞中的「位」和「味」不是同義詞,兩個「品」也不是同義詞。「品」是個多義詞。品,由三個「口」組合而成。口,可以指代人,「一人」又稱「一口」。三人為眾,三口為品,品、眾同義。《說文解字》:「品,眾庶也。」賈誼《鵬鳥賦》:「誇者死權兮,品庶每生。」(追求勢位虛名者為權力而死,平常之輩則貪生。)品庶,即眾庶。人多了,就會出現各種群體,所謂「人以群分」。於是,「品」的含義就由「眾庶」引申為種類。宋曾鞏《郊祀慶成》:「外物雖多品,天心在一純。」「多品」即多種。由「種類」又引申出等級、官價,於是有了「品位」這個詞。品,等級;位,位置;品位,本義「官吏的等級」,引申為「物品內在的質量、藝術作品達到的水平」。品,還有「嘗嘗」的含義,「嘗嘗」還是劃分等級的一種方法。於是有了「品味」這個詞。品味,本義就是「嘗嘗滋味」。品味須仔細體會,是故,「品味」又作「體味」。「這是一部品位很高的文學作品,它的深刻內涵,值得人們反覆品味。」這句話里,「品位」表示作品的內在質量檔次,「品味」表示反覆體味。5.必須—必需須,指事字,頁(頭)側加「彡」(毛的象形符號),本義「鬍鬚」。後被假借表「要」義,於是有了「必須」「須要」等詞。需,形聲字,從雨而聲,本義「少待」(遇雨暫止少待),如《易》曰:「雲上於天,需。」引申為「等待」,如清包世臣《文譜》云:「略舉數端,以需善擇。」又引申為「索取」、「給用」等義,於是有了「需用」、「需求」、「必需」、「需要」等詞。「必須」和「必需」,含義接近,但含義和用法是有區別的。「必須」是副詞,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含義是「一定要」,多用在句中作狀語,修飾動詞性的詞或短語。「必需」是動詞,表示必不可少,含義是「一定要有」。例如:「教師必須誨人不倦。」「教師是教育工作必需的人才。」句中的「必須」表達的是「一定要」,「必需」表達的是「必不可少」。6.權力—權利權力、權利二詞,都有一個「權」字,都跟「權」有關係。權是「權」的簡化字,古代字書釋義為「秤錘」。秤錘俗稱秤砣。古代的桿秤,用一根木棍製作,秤桿頭部上安秤毫,下安秤鉤,桿身上鑲有計量的秤星。測定物體重量時,用秤鉤鉤起物體,用手提起秤毫或用扁擔穿過秤毫抬起物體,這時秤桿會向上翹,測定者便將秤砣套在秤桿上,把翹起的秤桿壓下來,然後徐徐移動秤砣,使秤桿保持水平狀態,系秤砣的繩子壓住的秤星所表示的重量即物體的重量。俗話說:「秤砣雖小壓千斤。」小小的秤砣,作用如此之大。所以,這秤砣就成了秤的代詞。《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後來,這個「秤砣」演變成「政治上的強制力量」。於是有了「權柄」、「極勢」、「權欲」等詞。「權力」和「權利」也是由「權」衍生出來的詞,它們的區別在「力」和「利」的含義不同。力,在這裡作「力量」解。權力就是政治上的強制力量。利,在這裡作「利益」解。權利就是公民和法人依法行使的權力和享有的利益。7.利害—厲害利,會意字,由禾和刀組合而成,會意為什麼呢?有兩種說法:一說「收割稻穀,會意為『贏』」;一說「用刀割禾,會意『銳利』」。兩說都有道理。現代漢語仍用上述二義:利益,銳利。和「利益」相對的是「損害」,於是有了「利害」這個詞。人們做事要趨利避害,所以必須權衡利害得失。社會公德倡導利人,反對損人利己,又要求人們「不計利害」。正確處理「利」與「害」這一對矛盾,就成了做人的要義。再說「厲」,繁體作「厲」,本義「磨刀石」。磨刀石有粗、細兩種,粗的為「砥」,細的為「厲」。後來,「厲」被新造字「礪」取代,假借表「嚴肅」、「嚴格」等義,於是有了「嚴厲」(嚴肅)、「厲行」(嚴格實行)、「雷厲風行」(嚴格而迅速)、「聲色俱厲」(猛烈)、「厲色」(憤怒的表情)、「厲鬼」(惡鬼)等詞。「厲害」一詞有三個含義:①表示難以對付或難以忍受,如「天熱得厲害」。②形容劇烈、兇猛,如「心跳得厲害」。③嚴厲,如「新來的老師很厲害」。8.常常─往往「常常」和「往往」都是副詞,都指情況經常發生,但詞義側重點和造句搭配的要求有所不同:「常常」只表示動作行為次數多,但不一定有規律性,它既可以是客觀情況的反映,也可以是主觀意願,既可以是過去的,也可以是未來的。「往往」則一般表示對於到目前為止所出現的客觀情況的總結,這些情況有一定的規律性,不能用於主觀意願,時間上多指過去的。在造句搭配要求方面,用「往往」的句子具有預測的含義,所以要指明與動作有關的情況、條件或結果,而「常常」沒有這種限制。9.學歷—學力學歷、學力二詞,都有一個「學」字,都跟學習、學問有關係。二詞的區別在於「歷」和「力」的含義不同。歷是「歷」的簡化字,本義為「經歷」。學歷,即學習的經歷,通常以最後取得的學位文憑表示,如「大學本科學歷」(最後取得大學本科畢業文憑)。力,力量,「學力」的「學」指學識,「力」取力量的引申義「水平」,「學力」即學識水平,學識上實際達到的程度,通常與「學歷」相比較。比如,某人沒有上過大學,卻經過自學而掌握了相當的學問,他的實際學識水平達到或超過大學本科畢業水平,我們說他具備了大學本科以上的學力。10.布置 部署「布置」和「部署」同義,《現代漢語詞典》將「部署」釋義為「布置」。但是,這兩個詞的用法不同,通常不能互相置換。布置:在一個地方安排和陳列各種物件,使之適合某種需要,如「布置會場」。也指對具體活動做出安排,如「布置業務學習」。部署:對一些大事做出安排和處置,如「戰略部署」。兩詞用法的區別:「布置」所安排、處置的事要小些、具體一些;「部署」所安排、處置的事要大一些、宏觀一些,並多帶鄭重色彩。下面10個句子里有沒有詞語錯誤?1.她不得不拒絕邀請,因為她的活動安排已經飽滿了,實在是騰不出時間來。錯用「拒絕」和「飽滿」。「拒絕」應該改為「謝絕」。拒絕和謝絕,都是「不接受」,但用法上不同,「謝絕」是婉辭,很有禮貌地拒絕。「拒絕」通常用於不接受不正當的請求、意見或贈禮,如「拒絕誘惑」「拒絕請託」「拒絕賄賂」「拒絕無理要求」。飽滿:植物種子顆粒充實,如「顆粒飽滿」。也可形容精神狀態,如「精神飽滿」「情緒飽滿」。活動安排已經達到極限,不能用「飽滿」,可以用「飽和」。飽和:泛指事物在某個範圍內達到最高限度。2.陳忠村的詩歌有著非常濃厚的鄉村情節,從情感來說,我認為他有「候鳥式」的情感,雖然人在上海都市,生活在上海前沿,有很多新思想,出現很多新的思維、變化,但是不管怎麼變,在忠村的心中他總有不變的東西。錯用「情節」。情節:事情的變化和經過。應該改作「情結」。情結:心中的感情糾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忠村「心中不變的東西」就是他「非常濃厚的鄉村情結」。3.作為一位成就等身的大科學家,王選在科學事業上走過的創新之路、留下的創新成果,格外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錯作「等身」。等身:同身體一般高。通常用作形容著作多:著作等身。將著作摞起來,有作者的身體那麼高。「成就」是抽象概念,不可用「等身」來形容。可以改為「卓著」或「卓異」。卓著:突出地好。卓異:高出於一般。4. 去年二月,周杰倫在鏡頭前公開宣告愛上女主播,言猶在耳,如今卻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曾經滄海難為水」誤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古詩名句,出自唐代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是化用《孟子·盡心上》的「故觀于海者難為水」句。意思是:對於看過大海的人,別的水就難以吸引他了。元稹原詩如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此詩乃悼念亡妻之作,把「滄海之水」「巫山之雲」比喻夫妻感情。從字面看,是說經歷過「滄海」、「巫山」,對別處的水和雲就難以看上眼,實則是隱喻他們夫妻之間的恩愛,除了愛妻再沒有能讓自己動情的女子了。元詩中的「海」指情人,後人多用這句詩表達對愛情的忠貞。而本句卻用來表示與戀人分手,顯然與元詩本意不合。可以從古詩尋找合適詩句,例如「此情可待成追憶」。也是唐詩名句,出自李商隱《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己惘然。」意思是:這一份溫馨美麗的感情,如夢如幻,原是很值得去回憶的。只是當時的人沉迷在其中,漫不經心,現在回想起來,只剩下一片凄迷和茫然。歷代詩論家都把這兩句詩看作對失去的戀情或愛人的迷戀和思念。用在此處似更貼切。5.人民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都是非贏利出版社。錯用「贏利」。這裡涉及三個近義詞:贏利,盈利,營利。贏,本義「賈有餘利」(《說文解字注》)。贏利:獲得利潤。引申為「勝」(與「輸」相對)。盈,本義「溢」(《禮·祭義》),「充盈」即本義。引申為「滿」(與「虧」相對,如「月有盈虧」)、「多出來」(與「缺」相對,如「盈餘」)、「窮盡」(如「惡貫滿盈」)。「盈利」是「多餘」的引申義:抵本有餘。「盈利」古通「贏利」,在現代漢語里,「盈利」和「贏利」是一對異形詞,以「贏利」為首選。營,謀求。「營利」,謀求利潤,指以謀求利潤為目的經營活動。醫院、學校、少數出版社等,不以謀求利潤為目的,通常稱作「非營利單位」。6.面對太湖的水色山光,又焉能不為大自然巧奪天工的造化所驚嘆!錯用「巧奪天工」。巧奪天工: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太湖的水色山光,乃是自然景物。應將「巧奪天工」改為「鬼斧神工」,或刪去「巧奪天工」。7.素以驚爆內幕聞名的美國《紐約客》雜誌主筆赫什聲稱,美已經準備好空襲伊朗的腹案。錯用「驚爆」。應改為「驚曝」。驚爆:指令人震驚地突然傳出(多指新聞、內情),如「驚爆醜聞」;又指出人意料的,如「驚爆天價」。驚曝:暴露的程度和內容使人震驚,如「涉案在逃的軍火商在獄中驚曝內幕。」「驚爆」和「驚曝」的區別主要在於:「驚爆」側重於爆發,「驚曝」側重於曝露。順便說一下,曝字曾作為異體字廢除,「曝露」改為「暴露」,形聲皆變,只保留「一曝十寒」。現在的媒體受港台影響,悄悄地恢復使用「曝露」。8.劉興善在《新聞戰線》第五期撰文指出某新聞單位居然賣起新聞來的怪事一樁:你要我報道你的企業和產品嗎?請掏錢來,名之曰「有償新聞」。此種做法何害之有?至少可以舉出以下三點……錯用「何害之有」。用「何」做疑問代詞,通常表示反問。「何害之有」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沒有危害。可以改為「有哪些危害」。9.為了防止「非典」疫情的擴散,以這樓房周圍扯起的彩帶作為隔離區的界限。腐敗分子利令智昏,其貪慾是沒有界線的。上句中的「界限」、下句中的「界線」都用錯了。界限:不同事物之間的分界,如「劃清敵我界限」;也指限度,如「不要隨便突破界限」。界線:兩個地區之間的分界線,如「兩國間邊境的界線」。「界限」和「界線」雖然都指不同事物的分界,但「界限」的分界比較模糊,通常用於抽象事物。「界線」的分界比較具體,通常用於具體事物。上句中的「彩帶」是具體事物,應當用「界線」;下句中的「貧欲」是抽象事物,應當用「界限」。10.教師為人師表,應該講求自己的儀錶,特別是在上課的時候。錯用「講求」。「講求」和「講究」都有「注重、追求」的意思,但具體含義和用法有差別。講求:注重目的,並設法實現,卻很少去追究怎樣去實現,如不管實現的效果如何。講究:不但注重效果,而且要講值得追求或研究的道理,還要追求精緻美觀。句中說的是「使自己的儀錶符合為人師表的要求」,所以「講求」應當改為「講究」。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朱德熙在他們合著的《語法修辭講話》中,批評兩種文風:一種是故作高深。「作者要炫弄他的才能,故意用一些『高深』的詞語,弄得讀者不知道說的是什麼。」一種是堆砌辭藻。「一句話不肯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總喜歡嵌上許多『漂亮』詞語,裝點成一座七寶樓台,讓人看了,只覺得眼花繚亂,撲朔迷離。」不去認真研究詞語的含義和用法,卻又喜歡故作高深、堆砌詞藻,文章里的詞語錯誤,不少是這兩種不良文風造成的。編輯應當遠離這兩種不良文風,使用語言文字時要有點敬畏感,不能無所顧忌;做編輯加工時,對「高深」、「漂亮」的詞語要格外注意。

您已欣賞本作品

秒感謝光臨清心淡泊


推薦閱讀:

《常用詞譜詞例》(4)
常用詞牌詞集 浣溪沙(閨秀專集)
【一點資訊】人人都用詞根詞綴背單詞,我來教你音標和音節秒記法
衛星新聞: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上,祭文用詞比較現代
跟田英章學寫書法落款,給作品畫龍點睛:田英章書法落款常用詞語

TAG:錯誤 | 用詞 | 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