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對話——和孔夫子一起聊《中庸》

虛擬對話——和孔夫子一起聊《中庸》

燕山橋下

燕山:近讀《中庸》,受益匪淺!

孔夫子:讓您受益,三生有辛。您所說的《中庸》,是我孫子整理在《禮記》中的那一篇吧。我一生推行仁政和德政,力求用仁、義、禮、智、信教化民眾,追求天下大同,主張「和而不同」,這一切的思想基礎就是「中庸」。陸陸續續說的一些關於中庸的話,由我孫子整理了一下。我去世時,我孫子孔伋才4歲。孔伋整理《中庸》的時候,我已作古多年了。我孫子寫得還行吧?

燕山:太行了!今天許多人還常把「中庸」掛在嘴上呢。不過,有人說,您孫子說的中庸,是平庸、不求上進、凡事要適可而止、不偏不倚;有人說是妥協、保守、「小人騎牆」的代名詞;還有人說,中庸就是和事佬哲學,就是和稀泥,就是「不騎馬,不騎牛,騎著毛驢走中游」的所謂的中間路線。《中庸》出口到國外,就是美國在中國南海、日本在中俄之間的「騎牆外交」。這些說法都「跑偏了」吧?您說呢,老夫子。

孔夫子:我曾說過「吾未聞好德如好色者也」,用你們現在的話說是,好德的動源在社會倫理,好色的動源在自然本能。在自然人和社會人之間,不偏不倚,無意於偏廢某一端,謂之中庸。把不偏不倚理解作「和稀泥」、「小人騎牆」、「中間路線」,不是我的本義,也不是我孫子的本義。

燕山:「老夫子您說中庸是「社會倫理和自然本能之間不偏不倚,無意於偏廢某一端」,照您說的意思,中庸和人性、道德、修養有關了?

孔夫子:大體上是,也不全是。「喜怒哀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用你們今天的話說,大體意思是人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這些情緒沒發泄時,我們的情緒就處於心平氣靜,中庸平穩;但有時因發生了異常的變故,人就會有情緒的變化和波動,只要是適當、有節制,不過度與激烈的發泄,就是溫和平和。人與人相處,行中庸,遇事心平氣和,包容共濟,相互謙讓,文明處世,禮貌待人,人們就會減少摩擦與爭鬥,化解社會矛盾,實現人們的和諧相處。說了這麼多,打住!其實,善於閱讀的人只要仔細思考,便可體會出其中三味。

燕山:哈哈!當今認真讀老夫子您的學說,仔細思考正確領會您的學說人越來越少了。幾年前,有個小女子叫于丹的,寫了一本《于丹論語心得》,著實火了一陣子。我正高興《論語》又有人讀了,書店又賣火了,怎麼在今天,小女子的書又被冷落得有些許凄涼了。

孔夫子:您說的于丹這小女子,我倒是喜歡。她是華夏傳統文化,也包括儒家文化的普及工作者。

燕山:「老夫子您怎麼評價《于丹論語心得》?」

孔夫子:小女子于丹寫的是自己讀《論語》的心得,不是學術意義上的對《論語》做考證,換句話說,不是在做學問。我曾經自稱「不知老之將至」,于丹把這句話譯為「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經垂垂老矣。」 「將」和「已經」的意思很不相同。咱不說于丹了。你們這個時代,有位叫錢鍾書學者的寫了一部《管錐編》,注釋了中國十部古籍。凡是字句有出入,含義有分歧,源流可考證,值得闡述的亮點和需要評價的地方,錢先生都一一拈出,這是在做學問。還有一位叫李零的教書匠,寫了一本《喪家犬》,比如書中提到「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句話。朱熹的解釋,直就是公平正直,不偏不倚,給一個恰如其分的回報;李零把「直」解釋為值,你對我造成的怨是多少,我還多少,兩個是相稱的。我說不上偏向朱熹還是李零的解釋。但是,覺得李零這也是在做學問。

燕山:我倒覺得李零的解釋更有根據,更深入,挖出了「對等性」這條衡量正當性的標準。老夫子,您不是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嗎。怎麼又喜歡于丹這小女子,還替她說話了。

孔夫子:您又曲解我的話了。我這裡的「女」字都是「汝」字。「汝」是「你」的意思。當時把「女」是稱作「婦」的;小人,指行為準則不符合道德規範的人;養,是相處的意思。「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說「只有你這樣的人,當時說的是我的學生子貢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

燕山:這麼說,您那時候,「女」是「汝」的通假字。

孔夫子:人民日報出版社在孔子研究院指導下,2005年9月出版的《論語新譯》一書,對這兒有全面考證,發現《論語》中收入我所說18個「女」字都是通假字,通「汝」意為「你」,都是代詞,不是名詞,指代說話者的另一方。

燕山:佩服!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論語新譯》一書,您都讀過。說到傳統文化,也包括儒家文化,老夫子您一定希望得到傳承,惠及後人。這可要仰仗後人,包括李零這樣的人了。

孔夫子:我作古一千五百多年後,也就是宋代,有位叫程子,就是「二程」中的程頤,探索中庸之道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子還說,中庸是孔門傳授的心法。中庸這本「書」開始只說了一個「理」,中間擴散為萬事,末了又複合為一個「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程子是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程子雖有些說過頭話了,卻也靠譜。

燕山:程子說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奉行周禮絲毫也不偏差,就叫「中」;堅定不移地奉行周禮,叫做「庸」。「中」是大家應當遵循的正確道路,「庸」是大家都應認定的道理。這樣理解對嗎?程子說的「天下之定理」是一個什麼「理」?

孔夫子:理解得大體對,不是瞎忽悠。「天下之定理」的「理」,是程頤和他的胞兄程顥——「二程」哥倆兒一塊兒說的。他倆說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於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中國上古哲學中,「天」所具有的本體地位,現在開始用「理」來代替了。「二程」對儒學的這一大貢獻,令老夫感激至今。」

燕山:「二程」是宋代人。兩宋王朝幾乎一直處在內憂外患之中,這個以文治天下的王朝,能存在320年,比大唐還長,實屬不易,可惜皇上日子過得有些憋屈,地盤也小點,而且越來越小。長期的內憂外患,迫使宋代學人更多地思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於是,新儒學興起......。

孔夫子:沒錯!就拿《中庸》來說吧,《中庸》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且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這不是我一千五百多年前能想到和做到的。

燕山:朱熹的解釋有一種強烈的主觀性,天理私慾的,總在宣揚他那一套,我不大喜歡。說中庸是「小人騎牆」,當然是曲解和誤讀。說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該是有道理的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不善也不惡」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處在善惡的「臨界點」,這就難以把握了。

孔夫子:我說過「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的話。「君子而時中」,是說:君子能隨時居於中道,無過與不及。這難拿捏,難把握嗎?

燕山:難把握!要是好把握,人人都是實踐「中庸」的君子了。當今有個國學網,說老夫子您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標準,小人責悖反中庸的道德標準。君子常守中庸的道德標準,表現為君子每時每刻地都恪守中庸之道。小人悖反中庸的道德標準,表現為小人所作所為毫無忌憚」。這還是過與不及的問題。正因為要麼太過,要麼不及,所以,總是不能做得恰到好處。

孔夫子:是這意思。可惜國學網沒把「君子而時中」的意思說明白。聰明的人自以為是,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君子能隨時居於中道,無過與不及。

燕山:所以老夫子您說「白刃可蹈,中庸難得」,這還是難拿捏、難把握吧。

孔夫子:「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燕山:老夫子您還說過:「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恐怕是最高的準則了吧!(可是)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您和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朱子,曾注釋過您的這句話:過則失中,不及則未至,故惟中庸之德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無難事,但世教衰,民不興行,故鮮能之,今已久矣。朱子是官方哲學的代表,注釋該不會有錯吧。

孔夫子:「初無難事,但世教衰,民不興行,故鮮能之,今已久矣。」朱子這話是對的。

燕山:何止「民不興行」,有些人簡直是背道而馳!

孔夫子:叫我感傷的正是人們偏離中庸,肆無忌憚的發泄著肉慾,而不注重禮義教化,打破了本該有的靈肉平衡。

燕山:也許因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實行它。實行它,也難長久。如果進一步追問,為什麼人人能實踐的中庸之道,卻很少有人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中庸之道的真正意義。

孔夫子:別把中庸當作「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標準」看待。人世間的「最」、「最最」、「最最最」什麼的,都行之不遠,也不「中庸」。倒還不如實在點:比如總是要求人們「大公無私」,但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後來提出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利益的時候,才明白了切實可行的下手處。可見,「知之不明,決然難行」。

燕山:適才聽您一席話,勝讀十年清華北大。在下還特別佩服老夫子您的與時俱進精神,連「靠譜」、「拿捏」、「忽悠」這類詞兒您都懂,都會用!

孔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唄。您也算「三人」中的一人吧!

燕山:折煞我也!十三億人都很行,我也未必行。

孔夫子:您在偷換概念。

燕山:概念都隨著主觀、客觀世界的發展而變化。下次跟您聊聊中庸的概念吧

孔夫子:好的。

(文中部分內容引述吳思、黃濟、郭齊勇等學者的觀點,謹致謝意。)

推薦閱讀:

夫妻那些噴飯對話,現在的小夫妻是想怎樣逆天吶!
阿喵和小白的美國大選對話錄
漢學: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對話中認識自己
李銀河關於情感的對話[節選]
國學堂-梁冬對話王東嶽

TAG:虛擬 | 中庸 | 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