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書會】哲學大咖的「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
柏拉圖的「核心素養」:正義之辯
——哲學大咖的「核心素養」
文/吳再柱
感謝上帝,我生為雅典人而非野蠻人,自由人而非奴隸,男人而非女人,但最重要的是我生在了蘇格拉底的時代。
——柏拉圖
壹兩千四百多年前,古希臘有這樣一個男人——禿頭,大圓臉,深凹下去的直勾勾的眼睛,寬而扁的鼻子;他時常裹著一件皺巴巴的大長袍,總喜歡在路上隨意攔下一些人便開始說教;一群博學的年輕人聚集在他周圍,也正是這些年輕人簇擁者他,幫他創立了歐洲哲學。這個體貌醜陋的男人,便是蘇格拉底(約公元前469年——約公元前399年)。
蘇格拉底為什麼如此受年輕人的愛戴?或許因為他既是一名哲學家,又是一個極富人情味的人吧;但年輕人最為崇拜的,還是他那醜陋的外表下掩藏著無窮的智慧:他從不說自己擁有智慧,而只稱自己愛慕智慧,追求智慧;他愛智慧,卻又不把智慧當作自己的職業,而是當作自己的摯愛。他常說:「我所知道的唯一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蘇格拉底喜歡四處探訪,求索人的心靈。他要揭示一切臆想和假設,質疑一切定論和信條。假如人們對正義津津樂道,他便問他們:什麼是正義?什麼是榮譽、美德、倫理道德、愛國精神?等等。一些人深受「蘇格拉底式追問」所折磨。但也是在這種追問和辯論中,蘇格拉底回答了哲學中最難回答的兩個問題:美德意味著什麼,最好的國家是什麼樣子的。
蘇格拉底有一個脾氣:不肯寫下任何文字。他認為,說話遠勝於寫作。他說,書面文字不能作出反駁;你若不理解書面文字,它們也不能為你解釋;面對面的交談要好得多,在交談中,可以顧及對方的性格,因人而異,傳達出自己的信息。由於蘇格拉底不肯寫作,後人大多通過他的弟子柏拉圖的著作,來了解蘇氏的思想。
然而,學者普遍認為,《柏拉圖對話錄》《理想國》等著作的思想和論辯其實並不是蘇格拉底的,而是柏拉圖的。也就是說,關於正義的爭辯、理想國的構建,都是柏拉圖的智慧結晶。蘇格拉底只是柏拉圖的代言人。
貳
《理想國》里描繪了這樣的一幕。一次,蘇格拉底到比雷埃弗斯港參加當地的女神獻祭活動。活動結束,蘇格拉底被邀來到富裕貴族克法洛斯的家中。參加討論的有柏拉圖的兄弟格勞孔等人。
對話中,柏拉圖的代言人蘇格拉底狡黠地詰問,正義指什麼?於是一場關於正義的哲學論戰便開始了。下定義是最難的。蘇格拉底輕而易舉地將他們所提供的定義一一擊潰。其中最沒耐性的色拉敘馬霍斯忍不住大聲號叫:「見鬼了,蘇格拉底……你真是精明得過分了!你要想知道正義是什麼,就別用這種辦法,一邊向他人提問,一邊有駁倒別人的回答,這算是什麼本事……我們不想聽你再多羅嗦了,你就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正義是什麼。」
關於正義,蘇格拉底有許多表述。比如,正義就是善,是智慧,非正義是惡,是愚昧;而善是美好事物的緣由,而不是一切事物的緣由,至少不是惡的緣由;正義有個人的,也有整個國家的;假定我們的城邦是善的,它已經正確地建立起來了,這個城邦一定會是智慧的、勇敢的、節制的和正義的。
通過梳理,可以看到,在柏拉圖看來,正義分為城邦的正義和公民的正義。城邦的正義是大的正義,公民的正義是小的正義,兩者間是一種相互維繫的關係。
城邦正義。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正義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別人的事。一個城邦應該由統治者、武士、勞動者三部分構成,他們分別代表著理智、激情、慾望。統治者應該具備的德性是智慧,武士的德性是勇敢,勞動者的德性是節制。三個等級的人各司其職,各盡其力,這個城邦就能實現正義。
個人正義。個人也具有對應的三種品質:理智、激情、慾望。這是是靈魂中互不統屬的三種內在品質。正義的人不允許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他應當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首先是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部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
我們發現,柏拉圖實際上運用了兩種理論。一是「同構理論」,他認為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是同構的。二是「功能理論」,柏拉圖認為,每個事物都有一種功能,一種事物的美德就是它能將自身的功能發揮得好;靈魂也有自己的功能,正義就是靈魂能夠將自己的功能發揮得最好的美德。
叄
柏拉圖的「正義之辯」,其實也是「城邦之辯」、「理想國之辯」。
柏拉圖說,若人心簡單,那麼正義也將是一件簡單的事。他借蘇格拉底之名曾這樣描繪過理想國里人們生活狀況:
城邦里的人們會以何種方式生活呢?他們要干燒飯、釀酒、縫衣、製鞋這些活吧?另外,他們還要造屋。按常理說,他們夏天赤膊幹活,冬天卻要穿很厚的衣服和鞋子。他們以大麥子、小麥粉為主食,煮粥,做糕點,烙薄餅,然後放在葦葉或其它乾淨的葉子上。休息的時候,他們頭戴花冠斜躺在鋪著紫杉和桃金娘葉子的小床上,和子女們開懷暢飲,高聲吟唱頌神的讚美詩。子女雖不多,卻不受貧困和戰爭之苦,闔家美滿,其樂融融。
這樣的生活方式,正如陶淵明所說的那樣:「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柏拉圖這種理想國,該如何才能建成呢?
柏拉圖把國家的公民分成統治者、軍人、勞動者三種等級,分別代表智慧、勇敢、慾望三種品性。三個等級在哲學王的治理下,遵守各自的道德,履行各自的義務,使整個國家井井有條。
柏拉圖認為,只有哲學之王才能勝任國家的重任,因為真正的哲學家可以把握永恆不變的本質;哲學家愛事物本身,他們愛的是全部而不是一部分;一個能夠真正從事哲學學習的人,應當具備良好的記性,善於理解,心胸寬廣,溫文爾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且有節制這些品質;只有哲學家成為國王,或這世上的國王和王子具備了哲學的精神和力量,智慧與政治領導才能匯聚於一身,否則國家將不會安然無恙,人類也不會永不衰敗。
柏拉圖認為,城邦里的生產者們生產出的產品,不能僅僅滿足本國人的需求,還要根據別的城邦的需要,生產更多數量、更好質量的產品才行;統治者會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天賦,取其長補其短,給他們分配工作,讓他們全身心精於一門技能,精益求精。也就是說,每個人所從事的應該是自己最適合的事情,人人都應當有「工匠精神」。
柏拉圖非常重視教育。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他認為,人生的第一個十年,教育的重點是體育,因為理想國不允許一些沒病裝病和虛弱無能的人,烏托邦始於人的身體;但是單純的競技和體育只會使人過於片面,而音樂能是人舉止高貴、靈魂健康;十六歲以後,個體的音樂訓練必須終止,代之以宗教信仰,開始打好道德的地基,因為懷著信仰去戰鬥,好像雙倍武裝的戰士;當邁入20歲,他們將面臨第一次審視和考核,不僅僅是學術測驗,而是涵蓋了理論和實踐知識,讓他們經受一些挫折、苦痛和衝突;通過初試的一批人將繼續接受為期十年的針對其身體、心靈和品質的教育和訓練,然後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第二輪考試,落選者將成為國家的輔助者,或者行政助手和軍隊長官……在許多輪淘汰大浪中,那些倖存者,飽經風霜且年屆五十,頭腦清醒並自力更生,學者的自負已被殘酷的生活打磨得一乾二淨,他們有著傳統的經驗、文化和競爭共同給予的智慧——這些人最終將自然而然地成為理想國的統治者。
肆
柏拉圖心中的理想國,是一個正義的國家,一個和諧的國家。跟這個理想的國家相對應的,是理想的人格,即正義的、和諧的人格。在21世紀的今天,柏拉圖的思想對於我們道德人格的完善仍然有著積極的時代意義。它啟發著我們,心靈應該給理性、激情和慾望安排一個合理的、和諧的倫理秩序,要善於用理性來制衡我們的慾望;對於幸福的一切追求,都應該用道德原則來加以衡量。
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柏拉圖的正義論存在明顯的階級性,它是和社會等級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他低估了長期實踐中沉澱下來的一夫一妻制以及附著其上的道德律令的勢力,低估了母性的本能,忘記了廢除家庭也動搖了道德培養的基礎;他鄙視詩歌與美術,這與現代教育幾乎是背道而馳的;他欠缺一種變化意識,過於焦急地想將這個世界的活動場景凝固成一幅靜止的圖畫;等等。
其實,柏拉圖也明白他的的烏托邦實際上並不可行。但他的這種對美好願景的描繪卻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人生的價值就在於不斷地夢想著,並努力地實現夢想的一部分;人,生來就是一種創造烏托邦的動物。
愛默生(1803—1882,美國)說:「柏拉圖就是哲學,哲學亦是柏拉圖。」波普爾(1902—1994,奧地利)說:「柏拉圖著作的影響(無論好壞)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說,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圖哲學的就是反柏拉圖哲學的,但很少是非柏拉圖哲學的。」
蘇格拉底活在柏拉圖的著作里,柏拉圖永恆於愛智慧的人心中。
參考文獻:
《理想國》,[古希臘]柏拉圖著,黃穎譯;
《哲學的故事》,[美]威爾·杜蘭特著,蔣劍峰、張程程譯;
《40堂哲學公開課》,[英]奈傑爾·沃伯頓著,肖聿譯;
校長會」官方微信作為全國中小學校長及教育界人士的學習和交流平台,誠邀您積极參与評論及互動。18611160211
【名校情報】【名家動態】【改革參考】【檢討】【環球】【周末讀書會】欄目長期徵稿。投稿郵箱:200652005@qq.com
推薦閱讀:
※你以為凱特王妃真想生三胎?這也是皇室的品牌洗腦|時尚共讀《品牌洗腦》
※樊登讀書會:面對「垃圾人」,你要如何做才能完美地避開?
※2017年我的讀書清單
※高曉松VS樊登讀書會,我挺高曉松!
※讀《白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