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居士傳新編》24、陸修靜:道教祖師融通儒釋 訪東林寺虎溪三笑

《居士傳新編》24、陸修靜:道教祖師融通儒釋 訪東林寺虎溪三笑

隆宣法師總監

釋永真彭殿清撰集

南朝宋時的陸修靜(公元406~477年),吳興東遷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人,字元德,號簡寂,道教上清派祖師。早年遺棄妻子,出家修道,好與方外(僧道的別稱)游,遍歷雲夢山、衡山、羅浮山、峨眉山等名山勝地。陸修靜通儒、釋,學識廣博,他說:「身為殺盜淫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綺妄兩舌,故課之以誦經;心有貪慾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凈行。」融合佛、道二教,與佛教「三業清凈」之說一脈相承。

南朝宋皇帝文帝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陸修靜即著手刊正《靈寶經》,編撰《靈寶經目》。元嘉三十年(公元454年),至京師建康賣丹藥,時宋文帝至京師命左僕射徐湛之請陸修靜入宮講道,旋即入宮,論道說玄,不舍晨夜,孜孜誘勸,未顯倦容,帝尊異之。時太后王氏雅信道教,崇拜黃老,行門徒之禮於先生。

陸修靜為避太初之難(太初之難,劉劭弒父宋文帝),離京南遊,游至廬山,因慕廬勝景,遂止於廬山,於宋孝武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初,選址廬山東南瀑布岩下,建立精廬,後名簡寂觀。東晉時道教於廬山,出現過「道釋同尊」的局面。那時,山南山北,寺廟和道觀滿峰谷;山上山下,和尚老道比比皆是。而廬山紫霄峰南麓的簡寂觀,就是廬山最負盛名的道觀之一。在青山環抱中,陸修靜隱居修道,採藥煉丹,研修道教宗義,一共七年。早在葛洪時,據《抱朴子內篇·遐覽》統計,已有道經六百七十卷、符籙五百餘卷,藥方等合一千二百卷。南北朝的道教沒有佛教陣容龐大,他在簡寂觀中,模彷彿教三藏,搜集、整理這些書卷,加以分類,列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為《三洞經書目》,共計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他奏請皇帝,以龍篋貯之,相當講究。為隋唐以後歷代整理道書,編修《道藏》所沿用。

陸修靜和慧遠,有一段傳誦千多年的故事「虎溪三笑」,表達了人們對儒釋道三家融合的美好願望。虎溪位於廬山東林寺。相傳,東林寺創始人慧遠法師,有言「遠公居山,餘三十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無貴賤,不過虎溪」,過此溪流,寺後老虎就會吼嘯起來,因此名虎溪。一日儒者陶淵明與陸靜修訪廬山東林寺,去拜訪慧遠大師,賓主相談甚歡。送別時邊走邊談,意猶未盡,不知不覺過了虎溪木橋,此時只聽到那虎咆嘯起來,三人才如夢方覺,相視會意而仰天大笑,這就是流傳很廣的「虎溪三笑」故事,後人於此建「三笑亭」,宋代李唐繪有《虎溪三笑圖》,圖中參天的古樹下,虎溪蜿蜒奔流,水花飛濺,霧藹沉沉,三位氣宇軒昂的老者面對淙淙的虎溪仰天長笑,幾個童子或肩負包袱,或牽驢等候,樣子樸實天真。清代蝸寄老人撰《題廬山虎溪三笑亭》對聯贊云:「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景和元年(公元465年)十二月,宋太宗明帝劉彧即位,改年號泰始。思弘道教,欲以清靜濟民,屢詔陸,陸稱疾不赴。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在朝廷多次徵召之下,從廬山入京,召見於華林園延賢館,為帝講道,標闡玄門,敷釋流統,莫不妙范。皇帝躬自問道,心裡喜悅,於是禮遇甚厚。明帝乃於北郊天印山築崇虛館以居之,供陸修靜修道,大約10年。在此期間,他大闡道學真風,朝野關注,門徒俱增。

據《道門通教必用集》載:南朝宋順皇帝升明元年(公元477年)正月,忽謂門人曰:吾迫於恩命,違其宿,尚今將還舊山矣。三月二日,修靜修在建康景德觀辭世,享年七十一歲。弟子奉其靈柩還廬山,安葬在布袋岩下。陸生前留有遺言,死後要弟子們用布袋裝殮他的遺體,直接拋入深山窮谷之中,與土木同穴。弟子們不忍,仍然葬入墓地,布袋岩由此得名。南朝宋後廢帝賜之謚號「簡寂先生」,宋徽宗加封為「丹元真人」。南朝梁人沈璇在《簡寂觀碑文》中寫道:「三洞法師陸修靜,心懷寡慾,性蓄兼善,忘為棲住,城隆闡教。投裝樂土,解橐靈山。」勾勒出了陸修靜的一生。(據網路資料整理)

?


推薦閱讀:

菩提樹的【道教】5
道教的拱手禮、作揖禮和叩拜禮。
道家或者道教如何看待紋身?
道教對星宿信仰和諸星寶誥
寫給初學者的話,如何去學習"道教"?

TAG:道教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