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別行政區概況

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十八、九世紀,英國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1839年春,林則徐在虎門銷煙。1840年2月,英國政府派兵艦攻打中國,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近代史上第一個強加在中華民族身上的不平等條約,條約中除了大量賠款等屈辱條件外,還規定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1860年3月,英國派兵對九龍實行武裝佔領,作為屯兵之地,並強迫清朝兩廣總督勞崇光同意以每年500兩白銀的低廉租金,將九龍以及附近的昂船洲租給英國,還規定,只要英國準時交付租金,中國便不得要求歸還這塊土地。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與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條約中規定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 1898年4月2日,英國通知清政府:「英國香港當局不滿意現在的界限,要求擴展。」1898年6月9日,中英雙方簽署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同意自當年7月1日起,將北九龍及大嶼山等島嶼和大鵬灣等水域租借給英國,租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為止。所拓展租借的陸地面積為376平方英里(975.1平方公里),其中屬大陸陸地的面積為286平方英里,屬於島嶼陸地的面積為90平方英里(包括大嶼山等大小島嶼235個),陸地面積比以前擴大了10多倍,水面擴大了40多倍。 香港夜景(攝於2007年5月30日) 香港,別名香江,位於珠江出海口東側,瀕臨南海,毗連深圳,北緯22°09』至22°34』,東徑113°50』至114°26』,面積約1069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島、南九龍和「新界」三個部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設南海郡,下轄番禺等四縣,香港隸屬番禺縣。公元331年(東晉成帝咸和六年),設東官郡,下轄寶安等六個縣,香港隸屬寶安縣。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置東莞縣,香港隸屬東莞縣。公元1573年(明神宗萬曆元年),設新安縣,香港改屬新安縣。民國後,新安縣改用古名——寶安。 香港島指芬香的海港。明朝時,廣東東莞、深圳、香港一帶,產一種莞香,氣味芬香,運銷江浙各地。當時販香的商人一般都是從港島出發,將莞香運往各地,所以人們將這個港稱為香港,意為販香運香的港口。香港島和附近小島面積共79.45平方公里,是1842年根據中英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被迫割讓給英國的。 香港島西邊小,東邊大,全島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全島最高的峰為太平山,亦稱扯旗山,海拔554米。港島的南部地勢較低,北部沿岸也有一條狹長的低地,上環、中環、彎仔、北角等繁華街道都在這裡,與九龍半島對峙,中間是著名的維多利亞港。 九龍在香港界限街以南的大陸部分,是南九龍半島,稱為九龍,連同西面的小島昂船洲,面積11.1平方公里,半島上有慈雲山、琵琶山、獅子山等9個山嶺,山勢蜿蜒騰越,如九龍飛舞,因此得名。這塊地方是1860年10月英國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北京條約》後,被英國佔領的。九龍山嶺連綿於北,成為九龍屏障。廣九鐵路南端最終站設在九龍紅(石+勘)。九龍的尖沙咀、油麻地、旺角等已經成為香港工商業活動的另一個中心,商店、酒樓鱗次櫛比,與港島同稱為購物天堂。紅(石+勘)、何文田、土瓜灣等地的建設也發展很快,聞名世界的國際啟德機場就在九龍。香港和九龍之間的交通,過去依靠輪渡溝通,自從海底遂道和地鐵通車以後,已經將港島與九龍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新界,指的是九龍半島上界限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原稱北九龍。1898年6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了深圳河以南、尖沙咀地區的界限街以北整個九龍半島未割之地(北九龍半島),以及東起大鵬灣、西至深圳灣、南至薄寮洲(南丫島)的遼闊海面和大嶼山等大小200多個島嶼。租借期限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滿),英方把這些「新租之地」稱為「新界」。「新界」(包括新界陸地和大嶼山等235個大小島嶼)面積為975.1平方公里,另新填土地9.2平方公里,約佔香港地區總面積70%以上。新界丘陵起伏,是全區地勢最高的地方,海拔957米的大霧山為全區最高峰。山嶺連綿,農地適宜很多植物生長。新界的居民,過去以農業生產為主,由於香港經濟的發展,新界出現了許多新市鎮。香港現有的7個新市鎮(包括港灣、沙田、屯門、大埔、元朗、粉嶺和將軍澳)都在這裡,香港的主要工廠、水塘、九廣鐵路的大部分、連接內地的四條通道、集裝箱碼頭和香港大學也在這裡,香港人口的60%在這裡。以填海造地建設起來的觀塘和荃灣,是香港兩個較大的工業衛星城鎮。荃灣和沙田的公共屋村工程,以及大埔、上水、屯門、粉嶺、元朗等新市鎮的建設與發展,迅速改變著新界的面貌。昔日的農村到處高樓林立,已逐步變成新興熱鬧的工業城鎮。位於西北的葵涌貨櫃碼頭,是香港的海運中心,1972年正式啟用,已迅速擴展成為世界聞名的集裝箱碼頭。 香港維港上空的新春煙花(2006年1月30日攝) 離島,指香港島、九龍、新界周圍的230多個大小的島嶼,總面積為211.83平方公里。較大的島嶼有大濠島、南丁島、青衣島等。 大濠島,又稱大嶼島,在香港島的西邊,面積約為港島的2倍,1989年香港政府決定在此修建新機場。 南丁島位於港島西南,面積約5平方公里,是香港的第3大島。 青衣島在港島的西北,面積約3平方公里,靠近新界的荃灣,已建成的青衣大橋將青衣和荃灣連接起來。 香港地區目前共劃分為18個行政區域。其中屬於香港島的有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屬於九龍(包括新九龍)的有油尖旺區、深水(土+步)、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屬於「新界」本土的有沙田區、大埔區、北區、荃灣區、葵青區、屯門區、元朗區、西貢區。離島則自成一區,即離島區。 地 理 香港境內丘陵起伏,平地少,海拔50米以下的土地面積只佔17%左右,新界境內的大霧山海拔957米,是香港最高峰。香港三面環海,大小島嶼星羅棋布,全港海岸線達870公里,其中適宜於工業建設的泥沙質海灣佔30%,陡峭的岩質海岸佔70%。 氣 候 香港地處亞熱帶,受季風影響,冬季涼爽而乾燥,夏季炎熱潮濕。年平均溫度為22.8℃,年均降雨量為2224.7毫米。 香港地區在南回歸線以南,地處亞熱帶區內。因瀕臨亞洲大陸東南沿海,故具有熱帶海洋性氣候特徵,夏不酷熱,冬不嚴寒。受大規模的冬季西北季候風和夏季東南季候風影響,氣候季節變換顯著,四季分明。熱帶與溫帶天氣的擾動,又使日中天氣時有急劇變化,如夏季的熱帶氣旋及冬季的直流過境引起的驟變。常年氣溫平均為22.8°C;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15.2°C,最熱的7月份為27.9°C,相差12°C以上。最低氣溫絕對值0°C,最高氣溫絕對值36.1°C。年平均降雨量為2224.7毫米,但年中可以明顯分為潮濕的夏季和乾旱的冬季,月平均降雨量也因而相差甚遠,如11、12和1月(冬季)平均月雨量分別為34.7、25.3和26.9毫米;5—9月則分別為298.1、431.8、316.8、413.4和320.4毫米,占常年總雨量的80%以上。香港的四季氣候特徵大抵與珠江三角洲相同:冬季氣候乾冷,春季潮濕多霧,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高爽。夏季的熱帶氣旋和冬季的寒流,對香港具較大影響。偶有龍捲風和冰雹。 地理條件    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本土及離島四部份。大致介於深圳河以南、北緯22°09′以北,東經113°52′至114°30′之間,地處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出海口東側。西與澳門隔海相望,南瀕南海,北與深圳經濟持區相連,距廣州市中心大約140公里。全境陸地面積為1095平方公里(據1997年資料)。位處歐亞大陸東南部,太平洋與印度洋間航道要衝,繫世界航運中心之一。此外,還開闢有通往內地沿海城市的多條航線。九廣鐵路以及文錦渡、沙頭角、落馬洲(皇崗)口岸的公路交通,使香港與內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處於太平洋與大西洋兩地有利時差區內,成為世界的股票、黃金市場24小時全球性連續交易的中繼點。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高山峰 香港最高山峰是大帽山。亦名大霧山。位於「新界」中部,地處大埔、錦田之南,荃灣以北。東為草山,西北為石崗平原,形似大帽而得名。主峰海拔957米。大帽山雖高,但山勢較平緩,辟有城門郊野公園、大帽山郊野公園、大欖郊野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其中,大帽山郊野公園佔地1400多公頃,為喜好登山遠足人士的樂園。大帽山附近,屬香港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年降雨量超過3000毫米。 1997年7月1日早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海軍艦艇大隊十艘船隻駛入香港海域。8時25分全部艦隻在香港昂船洲碼頭靠岸。 新華社記者 趙建偉攝 海岸線 香港由眾多島嶼、半島組成,形成海灣、岬角、海峽相間的深鋸齒狀的里亞式海岸,海岸線長達870公里。約70%為陡削的岩質海岸,30%由相對平坦的沙質或泥質海灣組成。海陸交接處,地貌活動強烈,以潮汐、風與浪引起泥沙不停的運動為特色,加以香港地處熱帶,氣候變化幅度大,致使岸線變動較大。在火成岩區的海岸,某些岸段發育成懸岸與台地,有些岸段由於岩體抗蝕力反差大而呈鋸齒狀。沉積岩構成的岩岸不多,常見景象是岬角與海灣交替而生。沉積作用造成的海岸,大部份在海灣里形成,只有少數使離島與鄰近陸塊相連。英佔後,隨市區建設發展需要頻繁填海造地,築碼頭,建防波堤,使海灣變為低地,拉直以至縮短海岸線,對海岸自然環境、自然發育發生一定影響。 河 流 香港地區處於潮濕的亞熱帶環境,涇流豐富,地表水系相當發達。但水系作用範圍有限,無大河流。除作為香港與深圳界河的深圳河外,沒有一個水系可稱得上是河。本區絕大多數河流長度均不超過5英里,流速及流量與季節性降雨量密切相關,年中極不穩定。旱季難以維持水流或斷流,河床畢露或部分露出,濕季則極易達到滿岸水位,泛濫成災。區內較長時間有水流的有城門河、梧桐河、林村河、元朗河和錦田河等。 避風塘 風災是香港主要自然災害之一,每年6—9月,常受烈風襲擊。為使出入香港的帆船、舢板等有安全的避風地方,建有11個避風塘,大部分都在維多利亞港內。最為著名的是油麻地避風塘、銅鑼灣避風塘和觀塘避風塘。還有愛秩序灣(筲箕灣)避風塘、青衣避風塘、三家村避風塘和西香港仔避風塘等。 經 濟 2010年4月30日,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公布,2009-2010財政年度特區政府整體支出2925億港元,收入3184億港元,盈餘為259億港元;財政儲備為5203億港元。9月底的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為2661億美元。 香港農副產品自給率低,約80%的食品需靠進口,其中很大部分來自內地。 2007年內地與香港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8.7% 礦產資源僅有的少量鐵、鋅、鎢、石墨等。 2009年6月29日,內地與香港簽署備忘錄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落實,標誌著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的角色正式啟動。 2009年12月,據國際水協發表的最新數據,港人2008年人均每日用水量高達220升,全球排名第4,遠高於全球每日人均約170升的用水量。 2009年5月9日,內地與香港提前在上半年正式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補充協議六》,內地對香港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領域;放寬准入條件;在法律、公用事業、電信、銀行、證券等一些敏感領域,內地採取了較大開放力度的措施,並在廣東先行先試。 截至2009年12月15日,共有39家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 人 口 香港人平均壽命79歲,與日本並列於世界平均人口壽命最長的首位。新界人口佔香港總人口的比重為42%,九龍和新九龍為36%;香港島佔22%。香港人口中,約98%的人為華人,其中大部分原籍廣東省。外籍居民以菲律賓人最多,其次為英國人、美國人、印度人等。 香港人口1842年為5650人,1911年為45萬人。1971年為394萬人,1981年為510萬人,1991年為567.4萬人。1992年底,香港人口為590.51萬人。1995年6月30日,香港人口為618萬人。1995年12月31日,香港人口為630.79萬人。1996年6月30日,香港人口為631萬人。1998年底,香港人口為680.56萬人,比1997年底增長2.8%。2006年年底,香港人口達到690.07萬,比2005年年底增長0.9%。 香港維多利亞港 港 口 維多利亞港位於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地處航道要衝,是遠東海運的重要樞紐,也是歐、美、日本、南亞、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之間的必經之路和重要的中轉港,是客貨進出南中國的主要門戶。維多利亞港東起鯉魚門,西至馬灣島和燈籠島東,面積約5200公頃,沿線曲折,港灣水深,水深2至14.5米。港口最窄處為1.6公里,最寬處9.6公里。港口有3個出入口,港內有3個大海灣,還有2個避風港。由於對面有九龍半島延伸入海,形成天然屏障,使港內風平浪靜,終年不凍,是世界著名的優良深水港,與美國的舊金山、巴西的里約熱內盧並稱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維多利亞港港口設施先進,港區可同時停泊150艘萬噸輪,吃水12米深的萬噸遠洋船舶也可以自由往來停泊。主要碼頭在九龍倉碼頭和中環、西環一帶。位於海港西北角的葵涌貨櫃碼頭是海港和海運中心。有19條主要航線連接世界各地。 香港會展中心夜景 風景名勝 香港的風景名勝眾多,如被稱為香港八景的旗山星火、仙橋霧鎖、赤柱朝曦、鴨洲帆影、寧台懷古、扶林曲徑、浪灣水軟、鯉魚夜月。香港的新十景指天壇大佛、山頂廣場、半島酒店、美孚填海區、黃金海岸、紅山半島、九龍城寨、中區行人電梯、科技大學、香港新機場。著名的公園有海洋公園、動植物公園等。 香港文化中心 金紫荊廣場 1997年6月30日晚9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先頭部隊,經皇崗口岸進入香港。新華社記者劉彥武攝 中英街 中英街位於沙頭角鎮,長250米,寬4.5米,是深圳與「新界」的三個通道之一,內地和香港僅一街之隔。中英街商店林立,被譽為「一街兩制」。街中心豎有8塊 「中英界石」,界石兩邊刻有「光緒二十四年中英地界」和「民國三十七年重豎」字樣。界石在日本佔領時期被毀,1948年重新建造。 香港啟德機場 位於香港市區東北部,距九龍火車站3公里,佔地面積215公頃。是香港富商何啟和區德兩人將購得的兩塊土地並在一起加以修葺而成,啟德機場就是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後港府收回土地,正式發展為香港機場。軍用機場遷往新界石崗後,啟德機場轉為民用機場。 啟德機場建於30年代末,1940年正式啟用。以後有5次較大規模的擴建。旅客年吞吐量為2000萬人,貨運量為100萬噸,居東南亞第二位。機場被奴拉河分為兩部分:處於西南部的候機樓、路道和滑行道,位於東北部的維修廠房、機庫和貨運大樓。兩處由兩座橋相連接,候機樓前有一地下隧道,從東向西橫穿客機坪、路道。機場路道長3390米,寬61米,向東南伸入海灣,每小時可供34架飛機升降。1996年旅客年吞吐量為2800萬人。19987月5日,香港啟德機場在結束了其歷史使命後正式關閉。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 香港會展中心位於繁忙的港灣維多利亞灣畔。1997年6月14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正式啟用。這座被譽稱為「劃時代建築物」的會展中心擴建部分,造型象一隻展翅飛翔的海鳥。耗資48億港元,是在一座面積6.5公頃填海而成的人工小島上興建的,填海工程完成後,主體建築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建成了。擴建部分中,由4萬平方米鋁材鋪砌而成的、全球最大的流線型屋頂在陽光下光彩奪目,再加上前廳巨型、全框架的玻璃幕牆,構成了一座令人讚嘆不已的現代建築物。擴建部分樓面面積15.5萬平方米,與原有的會展中心由一條長110米的多層架空天橋連接,而架空天橋也可用作舉行較小規模的展覽或陳列商品。擴建部分屬低層建築,除會議及展覽設施外,還有國際商務中心、餐廳、地下停車場、車輛調度區及直達各展覽館的車道。擴建部分所在的人工島海岸線與九龍半島相隔只有900米。在這個小島上還建有海濱散步徑、公共汽車站及新的渡輪碼頭。新翼與原有的會展中心連為一體後,比原有設施的容量擴大了一倍多,整個會展中心所能提供的會議及展覽設施面積達到63580平方米,成為亞洲第二大會議及展覽中心。會展中心的擴建計劃,是香港工商界對前途信心的象徵。香港作為亞洲的商業樞紐,仍有很大潛力尚待發揮。會展中心新翼的設計,就是寓意香港經濟展翅高飛。擴建後的會展中心,將挾場地及設施的優勢,舉辦更多規模龐大的國際級盛事,吸引更多參加者,促成更多交易。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首次舉行的重大活動是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和香港特區成立典禮。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 1985年5月27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批准書,聯合聲明正式生效。 20世紀70年代末期,隨著1997年6月30日新界租期屆滿的日益臨近,英國不斷試探中國的態度。當時,中國政府明確表明了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立場。在此情況下,中英兩國政府開始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中英兩國領導人達成通過外交途徑進行香港問題磋商的共識。談判開始後,英方堅持3個不平等條約「仍然有效」,幻想繼續侵佔香港。中方則明確指出,主權問題不能談判,雙方要談判的,是今後十幾年香港的過度和「九七」後如何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問題。雙方在第一階段的磋商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結果。但在中國的堅定立場下,英國方面權衡了各種利害關係後,不得不重新考慮和確定在香港問題上的對策。 1983年7月,中英展開第二階段的談判。英方借口港人還未適應民主政治體制,要有一段過渡的時期,提出了「九七」後三幾十年內還由英國人管治,然後才還政於港人的意見。這實際上是以「主權換治權」,實現其對香港殖民統治再延長三幾十年的夢想。 這種意見遭到中國的斷然拒絕。經中國多次勸告後,英方的態度有所改變,雙方進入建設性會談。 1984年9月18日,中英雙方達成協議,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宣告結束。同年9月26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草簽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的具體說明》、《關於中英聯合聯絡小組》、《關於土地契約》3個附件;同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在中英聯合聲明上簽字。至此,歷經了兩年22輪的艱苦談判,香港問題終於獲得圓滿解決。 基本法 1985年4月1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負責基本法的起草工作。起草委員會由各方面人士共59人組成,其中香港委員23人。 1985年12月18日在香港成立了180名香港各界和各階層代表組成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廣泛徵求意見,供起草委員會參考。 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正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並決定於1997年7月1日起實施。 香港特區與俄羅斯簽署互免簽證協定 2009年12月15日,連接粵港澳三地、長達近50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正式動工建設。這座總投資700多億元、跨境又跨海的大型基礎工程,將從根本上解決阻礙粵港澳三地合作交流的交通瓶頸,成為深化粵港澳合作、促進港澳地區繁榮穩定的「世紀金橋」,也將成為中國「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里程碑。
推薦閱讀:

「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全文)【3】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我國兩座特別行政區城市,也是我國最富有的兩座城市

TAG:香港 | 行政 | 特別行政區 | 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