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之子憶父:月光族傾家裸捐 對贗畫視而不見
「筆墨含情,致敬悲鴻——紀念徐悲鴻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在南京啟幕。 泱波 攝
中新網南京3月27日電 (記者 朱曉穎)中國現代畫家徐悲鴻是「月光族」,收入用來藏畫,去世後其創作、珍藏的2400餘封畫作悉數捐出;對仿造贗畫,他「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要「給人一碗飯吃」。27日,徐悲鴻之子、70歲的徐慶平在南京深情憶父。
江蘇宜興是徐悲鴻家鄉。白髮蒼蒼的徐慶平,回到彼時熟悉、父輩曾創作起居地的南京,舊事沉浮,老人感慨。當日,他為內地、香港「筆墨含情,致敬悲鴻——紀念徐悲鴻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啟幕。
作為子承父業的唯一後輩,徐老感激先君啟蒙之教:父親和藹,從來不打孩子,但嚴格,每天因公務繁忙無法與孩子見面,但堅持給孩子的習作批字。
「直到現在,我也沒有見過像父親那樣勤奮的畫家」,老人說,他的畫室有個天窗,天氣好時畫油畫,光線不好就畫國畫,筆耕不輟,沒歇著的時候。
徐悲鴻一生經歷豐富,遊歷西方諸國,32歲學成歸國,36歲時抗戰爆發。民族危亡之際,他赴東南亞舉辦6次畫展,現場售賣,所得贈予抗日陣亡將士遺孤、流移失所難民。
那一年,新加坡記者黃金輝記錄下這一幕,後來黃金輝出任新加坡總統。徐慶平一次在與黃金輝總統見面時,吃驚地被這位「前記者」告知,父親當年義賣後乘最後一批船離開新加坡回國,若他登上另一艘船將不堪設想,「後者被日軍打沉,永葬太平洋底。」
戰爭的殘酷暴虐,給予徐悲鴻創作動力。徐慶平回憶,抗戰勝利的前兩年,父親從國外義展義賣歸來,在遷至四川的中央大學執教,每天走山路、擺渡過江到學校上課,「1943年,他人生那段最艱苦的歲月,卻誕生了密集巨作,都是在偏僻山區里煤油燈下完成的。」
父親聲名遠揚、公職眾多,但徐慶平從小絲毫未感家中寬裕,後來,他才從母親廖靜文那裡知道,父親大多數收入都用於畫作收藏。他說,父親去世次日,其畢生創作、珍藏的2400餘封畫作,悉數捐給國家,「連同家門鑰匙,包括房屋、傢具,都一併轉交到時任文化部長茅盾手中。」
對作畫畢生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徐悲鴻,對市場上眾多造假贗品態度卻是耐人尋味。徐慶平聽母親提起,一次父親去北京畫店遊逛,突然看到有人作假他的畫,父親未提出異議,他裝作沒看見,淡定經過,只是說了一句,「給人一碗飯吃」。
時光如梭,白駒過隙,家父誕辰120周年之際,徐老說,父親畢生的一切,與藝術難以分割,風雨過客,筆墨千秋,先逝安然,精神永在。(完)
推薦閱讀:
※從月光族變為理財高手
※定投:月光族的理財計劃
※今日話題 | 看上去有錢其實很窮,你是隱形貧困人口嗎?
※請問成為月光族是怎樣的體驗?
※你不知道的強制儲蓄技巧,帶你告別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