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道】台灣大學:老師魅力關乎MOOC成敗
台灣大學(下簡稱台大)是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所有大學裡第一個推出華語MOOC課程的高校,也是Coursera平台上最受歡迎的前四門華語課程的開辦者。自2013年8月31日《概率》和《中國古代歷史與任務——秦始皇》課程上線至今,在短短十個月的時間裡,又有八門課程上線MOOC平台。其中,《中國古代歷史與任務——秦始皇》第一次在MOOC平台上線,選修學生就接近五萬。為什麼台大所開辦的課程如此受全球人們的青睞?為什麼台大要不遺餘力地發展MOOC?台大開辦MOOC有什麼經驗與特色?台大MOOC計劃執行長、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的講述讓人受益良多。
台灣大學MOOC計劃執行長、電機系副教授 葉丙成
十年提升教學迎來課程備受推崇
記者:在眾多開辦華語課程的高校里,為什麼貴校的課程能夠如此受歡迎?
葉丙成:很多大陸的學生在微博上講,他們看了台大開講的《史記》後,感動得熱淚盈眶。台大課程獨特的感染力讓很多學生都為之動容。台大課程更重視主講老師的個人魅力與風采,看重老師本人感動學生的力量,這與很多高校的MOOC課程更在乎精美的拍攝有所不同。
而老師能夠在MOOC課程上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離不開學校對老師潛力的挖掘,更與台大十年來對整體教學水平的孜孜追求密不可分。在我看來,MOOC是一個學校教學基本力的表現。而為了提升台大整體教學水平,十年前,學校成立了教學發展中心,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研究教學發展規律,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近十年的不懈努力與實踐,台大的教學水平有了大幅提升,這也成為台大做MOOC能夠一舉成名的根基。
當然,我也非常高興地看到,近年來大陸很多高校為了提升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所作出的探索,我更期待兩岸三地高校通過參訪、學術交流等形式,教育水平能普遍得到提升。
記者:據統計,上MOOC課程的學生目前已經高達六七百萬人。您認為這些學生選擇這種方式學習的動機是什麼?
葉丙成:一方面,很多上班族踏入社會後,面對急劇變化的世界,想提升落後的技術與知識,重返校園已經不太可能。而年輕人如果不能自主學習提升自己的從業能力和競爭力,很快就會被變幻莫測的社會淘汰。MOOC的興起和發展恰恰滿足了這部分人群成長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學生,他們雖然沒有機會去諸如北大、清華等著名高校讀書,但他們同樣非常努力、積極,對學習擁有很高的熱情。在他們看來,獲取這些名校的學歷很重要,但真正能夠學到知識更重要。MOOC給了他們學習名校課程的機會,給了他們接觸名師的途徑,讓獲取優質教育資源不再是夢想。
記者:目前有很多學校都在做MOOC,但初衷卻不盡相同。請問,貴校做MOOC的目的是什麼?
葉丙成:為了提升台大的教學水平,學校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經過近十年發展,台大也確實取得了很不一樣的成績。我們希望將長期以來探索出的成果分享給整個華語世界甚至全球,讓大家了解書可以這樣子教,學問可以這樣子做。給老師們提供另一種教學範式,引發他們對教學的更多思考——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創新與突破。與此同時,讓學習者體驗一種更靈活的學習方式,而不是長久以來亘古不變的傳統模式。我們參與MOOC,實踐MOOC,也希望帶動大家一起在教學的創新上做出一些突破。
另外,像文學、歷史、哲學等課程作為華語世界重要的文化資產,如果能夠通過MOOC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掌握也是我們所期盼的。
不能及時互動、回饋、調整是目前MOOC最大問題 記者:MOOC的優勢隨著它的發展逐漸顯現。那麼,MOOC發展的瓶頸和困難又體現在什麼地方?
葉丙成:我覺得MOOC最大的困難是老師在面對基礎差別很大的學生時,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在MOOC課堂上,老師想要討好所有的學生是很困難的。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會認為教學速度太慢,浪費時間;基礎稍微差的學生可能會學起來很吃力。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導致老師很難合理地安排課程的進度及課程的難易。因此,MOOC發展的一大瓶頸就是如何面對不同的學習者。老師不知道會面對什麼樣的學生,不知道他們的水平如何,不清楚他們基礎知識掌握得扎不紮實。
同時,在MOOC的學習中,學生雖然可以通過網路實現師生、生生互動,老師也可以在互動中了解學生的問題和困難,並對課程做出調整。但這種互動畢竟不是即時的,它存在滯後性。這跟傳統教學有本質區別。在面對面授課時,學生蹙眉、迷茫等各種表情和反應,班裡大概有多少人在認真聽講,這些信息都是可知的,能夠隨時反饋給老師,老師隨之做出調整。而MOOC課程卻沒辦法做到。一門MOOC課程需要很多人、花很長時間來完成,這就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因為看到論壇里的部分意見和困難就能馬上製作出一個針對性的視頻。因此,這種不能及時互動、回饋、調整是MOOC最大的問題所在。
另外,在教室上課,老師還可以藉助肢體、表情等多種方式營造課堂氛圍,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吸收知識。而教授MOOC課程的老師能藉助的手段就只有影片,如此一來就很難製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也正是鑒於此,我們才說,在MOOC課程中,老師的個人魅力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能夠很好揣摩學生心境的老師,一個能夠使用恰當的語言、貼切的方式與學生建立信任的老師,一個對學術有獨特見解、視野開闊的老師在MOOC教學過程中才能遊刃有餘。
當然,MOOC作為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新模式,也必然存在著先天的優勢。MOOC可以把課程典藏下來供學習者重複學習。它打破了學校、地區和地域間的隔閡,讓所有名校、名師同台競技,所有學生擁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這是MOOC的真正魅力所在。
記者:那您覺得MOOC要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什麼?
葉丙成: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百年樹人的工作。MOOC也是一樣,不能操之過急,必須按部就班,慢慢研究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內容更適合學生,再根據結果作出調整。畢竟老師做MOOC也是一件很費心費力的事情。如果做出的課程並不是學習者想要的,或者說其呈現方式並不是學習者所能接受的,那就真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因此,多聽、多看、多去了解學生需要什麼是非常關鍵的。同時,老師在講完課後還要注意學生的反饋和回應,然後不斷地調整。如此三番下來,才能更趨近於學生的需求。
至於MOOC將來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大家目前還都在探索。我個人認為,再經過兩三年的發展,MOOC可能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大家能在很大程度上達成共識。
MOOC之本在於課程內容
記者:目前很多國際知名高校都在發展MOOC。面對如此激烈的國際競爭,您認為國內大學應該如何應對?
葉丙成:MOOC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我們真的不敢確定地說它是什麼樣的,應該怎麼製作。不過對比國內外高校發展MOOC的歷程,倒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值得我們思考。那些國際頂尖的大學,它們上線的課程數量一年也就兩三門。而亞洲大學普遍上線的課程都比較多。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難道說是因為國外高校對MOOC還存在質疑,所以才沒有大規模地投入?還是因為他們要先拿幾門課程做實驗,再根據結果布局下一步的發展?
在我看來,這或許是因為不同區域對MOOC的看法不一樣。對於那些教育資源短缺、教學水平相對較低的地區來講,怎麼樣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讓更多學生受益是這些地區的高校主要考慮的問題,而MOOC就是一個大家覺得最有可能的方式。這或許也是亞洲地區對MOOC如此感興趣的重要原因。
記者:眾所周知,做MOOC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為了讓MOOC持久發展下去,您覺得未來MOOC可能採用的運行機制是什麼?
葉丙成:實事求是地說,我還沒有答案。畢竟,亞洲特別是華語地區,包括大陸及台灣,都還沒有形成文化消費的習慣,沒有多少人願意為了內容付費。花錢買內容、買服務,在歐美國家看起來很稀鬆平常的事情在華語世界卻很難行得通。因此,除文化消費模式外,其它什麼方式能夠使MOOC持續運營仍須慢慢探索與實踐。
MOOC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我認為更為重要的事情是考慮如何把課程做好,而不是更多地考慮運營模式的問題。不可否認運營機制很重要,但內容才是根本。只有有了好的內容,付費才會成為可能。當然,從做MOOC的初衷來講,學校也不是為了贏利。作為專心做學問的老師,我們更希望能夠將學術發揚光大,讓更多的學生從教育里受益。
我有一次在北京做演講,聽講的學生里,不僅有北京的,還有專程從山西、江西甚至香港趕來的。我與這些學生素未謀面,可他們卻僅從視頻中了解了我的情況就不遠千里來北京聽我的演講。那一刻,我的感動真的很難形容。在我看來,人生最大的自我實現也無非於此,這種桃李滿天下的期許使我即便面對再多的困難都很難止步,對老師的這種回饋並不是用錢可以衡量的。(北京報道/本刊記者 宮玉玲)
來源:《中國遠程教育》(資訊)2014年第7期 作者:本刊記者 宮玉玲 轉載請註明來源!
推薦閱讀:
※禮儀的力量:海英老師的33堂禮儀課
※《記者採訪劉素雲老師》吉林吉化電視台
※吳老師漢字大會(99)
※春天沒來老師的代碼知識 2014-2-6 17:01:22
※老師傅滷菜生意不要太好,竟愁錢和技術無人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