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各答的華人——孟加拉之虎》簡介

《加爾各答的華人——孟加拉之虎》簡介作者:印度之窗發布日期:2013-03-16 00:00:00被圍觀:253 次摘 要: 1999年, 法國拉瑪當書局出版了一本題為《加爾各答的華人——孟加拉之虎》的專著, 對印度華僑華人比較集中的加爾各答市的華人狀況進行了相當系統和全面的介紹與研究, 勾畫了當地華僑華人社會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前景,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在我國華僑華人研究領域中, 有關印度華僑華人問題的研究成果比較少見。究其原因, 大概主要還是因為資料比較缺乏。

1999 年, 法國拉瑪當書局(L 』Harm a2t tan) 出版了一本題為《加爾各答的華人——孟加拉之虎》(CH INO 1S A CALCU TTA:L es T igres du Bengale) 的專著, 對印度華僑華人比較集中的加爾各答市的華人狀況進行了相當系統和全面的介紹與研究, 勾畫了當地華僑華人社會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前景,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該書作者朱利安· 貝爾諾(Ju lieinBerjeau t) 曾就讀於法國高等師範學院歷史專業。從1994 年起著手從事印度華僑華人問題研究, 在進行了大量實地考查、調研和查閱大批法國、英國、印度及當地華僑華人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寫成此書。

《加爾各答的華人》一書篇幅並不大, 僅172 頁, 由「導言」、正文3 章、「結論」及「參考書目」等組成。作者在「導言」中介紹了他撰寫此書的緣起、經過及所查閱的參考資料的種類和來源。

第一章為「在一個複雜社會中的一個複雜社團的形成與發展」, 介紹了從華人開始移居加爾各答到印度獨立前華人社團的形成和發展。

作者通過查閱多種資料後認為, 華人是從1780 年前後開始移居印度的。當時, 英國已經確立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而加爾各答是英屬印度殖民地最具國際化色彩的城市,經濟蓬勃發展, 成為大不列顛「帝國中第二大城市」, 因而吸引了許多華人, 使移居印度的華人絕大多數定居在加爾各答一帶。至於加爾各答華人的數量, 由於資料來源和統計方法不同, 對華人人數估計的差異也非常大。

據估計, 1837 年該市共有華人362 人, 1850年達847 人, 而1931 年的估計人數則有3542 人、3 萬人到20 萬人的巨大差異! 作者同時也指出, 英國殖民者出於開發印度殖民地的需要, 有時也主動從中國引進勞工。如1836 年英國開始在孟加拉種植茶葉, 並為此而引進中國的熟練茶工。1838 年招聘了47人, 1840 年已達到247 人, 其中大多居住在加爾各答。

早期加爾各答華人的來源主要為廣州及其附近地區的廣東人和梅縣地區的客家人。

在日本侵華時期, 一批來自華北、蘇北、上海和寧波等地的華人移居印度,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是聚集在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最早的唐人街位於市中心的博巴扎爾區, 而且是圍繞華人寺廟而形成的。早在1858 年, 這裡就以關帝廟為中心形成了華人聚居的區域。後來, 隨著天后宮等一批規模更大的華人寺廟的建立, 唐人街的規模也不斷擴大。20 世紀初期, 加爾各答唐人街已有頗具規模的市場, 而且東西兩側有大門, 晚上關閉, 以保安全。隨著華人移民數量的增加, 各種社團組織也相繼成立, 華人寺廟往往也是社團總部的所在地。

作者把20—30 年代稱為加爾各答華人的「美好時期」。唐人街市場繁榮, 中餐館、鴉片館、賭場林立。1935 年, 首家華文報紙《印度中華報》(Ch inese Jou rnal of India) 創刊, 隨後又出版了《中國概覽》(Ch inaReview )。多所華文學校使華人及其子弟能夠受到良好的中文教育。華人社團還經常組織音樂、戲劇、舞蹈演出等文藝活動。

加爾各答的頗具「英國色彩」的唐人街也吸引了當地的白人和印度上流社會的人士, 他們經常到此流連, 一些著名的中餐館成為名流聚會的場所; 在中國人開設的客棧下榻, 也不再被人視為丟人現眼的事。唐人街的發展, 也使華人中形成了一個精英階層。他們的事業發達, 與英國殖民當局和印度人上流社會關係密切, 生活和行為方式相當西化, 而且有些人還改奉了基督教。但是, 加爾各答唐人街「美好時期」的好景不長。30 年代末, 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擴大, 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及日軍佔領緬甸, 對當地的華人社會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大批來自蘇北、上海、福建等地的新移民, 使華人的職業構成和政治態度更加多元化。如上海人開設的乾洗業、裁縫業蓬勃發展。新移民的大批到來, 也帶動了由廣東人和客家人經營的木器製造業及修鞋業的發展。

抗日戰爭在加爾各答華人中形成了同仇敵愾的局面, 華人之中的互助之風和愛國熱情也空前高漲, 有些華人青年還投筆從戎, 回國參加抗擊日寇的戰爭。

然而, 隨著國共兩黨爭端的激化, 當地華人也分裂為親國民黨和親共產黨的不同政治派別。抗戰勝利後發生的國共內戰更加深了這一分化。

第二章的標題為「轉輪: 危機與變遷」。

作者認為, 印度的獨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使加爾各答的華人處於要麼融入當地社會, 要麼被遺棄的境地。1950 年, 印度頒布了新憲法, 對生活在印度的外國人的國籍等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華人社會由於外部事件及內部因素的影響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加爾各答當局宣布將對城市進行大規模的改造, 唐人街所在的區域也位於改造範圍之內, 因此, 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唐人街被迫開放, 許多印度人進入該區居住或經商。在這種情況下, 許多華人離開了博巴扎爾唐人街, 移居到離市中心較遠的坦加拉區, 在那裡形成了新的唐人街, 並迅速發展起來。但作者認為, 與1962 年的中印衝突相比, 印度獨立對加爾各答華人社會所產生的影響要小多。

1962 年爆發的中印邊界衝突, 則給加爾各答的華人造成了非常沉重的打擊。把華僑華人視為「第五縱隊」的印度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反華措施。10 月25 日, 印度政府發表公告, 禁止華僑離開其居住地區, 不得未經許可而擅自離家24 小時以上。10 月30 日的總統令則把這一限制擴大到所有非印度出生的華人。而實際上, 當局在執行這些法令時, 不分青紅皂白, 把所有的華裔、華人和華僑都一律加以嚴格的限制。

在印度政府排華政策的打擊下, 許多華人商店被迫關閉, 華人在銀行的資產被凍結,華文報刊、學校遭查封。大批華僑華人被驅逐、逮捕、流放或關進集中營。據估計, 當時加爾各答約有200 多名持中國護照的華僑。到11 月30 日中國駐加爾各答領事館被迫關閉時, 領事館已給華僑簽發約250 份准許回國的緊急特別簽證。同年12 月18 日, 中國政府宣布從印度撤僑, 並派出船隻到馬德拉斯接僑。但印度方面仍扣押了大批中國僑民, 中國政府曾就此提出抗議。有的華僑華人被長期關押在印度德奧里集中營, 直到1968 年才獲得自由。

反華排華浪潮使加爾各答華人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在印度社會廣泛流行的仇華情緒的影響下, 許多華人被印度僱主解僱, 喪失生活來源; 大批華人商店、作坊、餐館失去主顧; 銀行資金凍結, 使許多業主的經營困難。官方所採取的有些措施令人啼笑皆非, 如市府當局規定: 如果要穿行從唐人街中心經過的一條街道, 必須持有特別通行證, 否則將被判入獄! 在種種打擊之下, 1963 年加爾各答唐人街的產值下降了25% , 華人生活也發生嚴重困難。

但是, 加爾各答華人以其特有的適應能力逐步恢復了經濟活動。他們注意到許多印度上流社會的人士已經離不開華人所開設的一些特種服務業, 遂在市區開設了多家中餐館、乾洗店、美容廳等, 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同時, 許多華人, 特別是華人青少年改奉基督教。華人的生活方式也日趨西方化。這使華人與印度人之間的關係逐步緩和。

作者在該書第三章「一個正在消失的與眾不同的世界: 適應的界限」中指出,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 印度政府逐步放鬆了對華人的限制, 使他們的境況開始好轉。1969 年,一份新的華文報刊《印度華商》(Ch ineseComm erce of India) 創刊, 「製革業主協會」等華人社團重新出現。經營成功的華商把所得利潤進行再投資, 擴大了華人經濟的規模。

華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使坦加拉唐人街的面貌也發生變化, 一批華人富商出資建立了規模頗大的佛教寺院和華文學校。然而, 華人與印度人之間的緊張狀況仍時有發生。如許多華人經營製革業, 而這一行業也是許多印度人的主業, 雙方難免產生激烈的競爭, 甚至衝突。

此外, 加爾各答的坦加拉唐人街也受到當局城市改造計劃的威脅。1993 年10 月7日, 高等法院判定加爾各答市政府把坦加拉的華人和印度人製革廠遷往城東30 公里的卡萊坦加的計劃有效。如果該計劃實施, 加爾各答唐人街將不復存在。為此, 坦加拉的華商團結印度人業主, 共同反對該遷移計劃。

1995 年5 月30 日, 在加爾各答市中心發生了由2 萬多名製革業主和工人舉行的抗議示威遊行。

作者還提到, 國籍問題至今仍在困擾著加爾各答華人。1962 年中印衝突後出生的華人均為印度籍, 持印度護照, 但他們的長輩中卻有許多人一直是「無國籍者」。儘管其中許多人多次申請加入印度籍, 但始終未獲批准, 不得不每年申請延長其居留期限。

作者認為, 由於新一代華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部分人已經進入印度社會的中上層。

他們往往已經不滿足在加爾各答的生活, 開始新的遷徙。有的人移居到德里、孟買等印度其它大城市; 有的前往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國家; 有的則移居到香港、台灣、新加坡、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華人集中的地區和國家, 以謀求更大的發展。與此同時, 加爾各答的華人社會則在不斷萎縮。

作者在「結論」中歸納了他對加爾各答華人社會研究的主要觀點。

作者認為, 與其他國家, 特別是東南亞地區各國的華人相比, 加爾各答華人未能在當地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其原因是華人面臨英國人及印度各地擅長經商和擁有政治勢力的各民族的強大壓制和激烈競爭, 難以充分發揮其能力。

他把加爾各答華人的發展模式劃分為「廣東模式」和「客家模式」, 並認為兩種模式一直平行發展, 互不融合, 成為一種在世界其他地區華人中所難以見到的現象。他指出, 來自廣東的華人社會比較開放, 通過與印度當地望族的聯姻逐漸融入當地社會, 並從中獲得利益和得到發展。而客家人的社會則相當封閉, 不僅不與當地人通婚, 也反對與非客家的華人結婚。正因為他們以及他們中的年輕一代難以融入印度社會, 所以更傾向於向外移民。

作者最後指出, 加爾各答的華人處於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和作為英國殖民統治遺產的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上, 他們在尋求融入當地社會以謀取更大發展的同時, 如何保持其衝突文化及特色, 已成為華人社會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該書還附有「參考書目」。書中也插有反映加爾各答華人社會變遷的資料照片多幅及一些地圖。

發表於:《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 年第1 期(作者楊保筠,系北京大學亞非研究所副教授)


推薦閱讀:

《奇門時空測彩》簡介
【轉載】《唯識簡介》第五集
郾城之戰簡介
那年花開月正圓簡介?
中國歷史朝代及時間\皇帝簡介

TAG:華人 | 孟加拉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