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之聲力挺淡水三文魚的這篇文章?
原文《虹鱒魚不是三文魚?生吃很危險?專家說了…》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zX7jRcFtzJ7Ejis9yIw1QA
「淡水三文魚」到底能不能像「海水三文魚」那樣生吃?
只要能在零下35攝氏度冷凍一個星期,不管是大西洋鮭,還是虹鱒,還是吸蟲、線蟲,都可以做成刺身吃。
『淡水三文魚』可以生吃嗎? - 當然不能。
本文作者【老實和尚】,首發於公眾號【軒轅眾】,如需轉載,請與本人聯繫。
公眾號【軒轅眾】為軒轅春秋文化論壇(2003——?)官方唯一公眾號。想要關注的朋友,請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xycq2003」,點擊關注即可。
由於央視二套的一次報道,提到人們吃到的三文魚1/3來自於青藏高原。隨之而來,「淡水三文魚」成為了網路熱詞,並且話題出現了涇渭分明的兩派觀點。一派是以微博大v@開水族館的生物男和果殼網為首,他們的意見是,這種淡水三文魚不屬於我們常規認知的「三文魚」,作為淡水魚都不可以生吃。另外一派是中國漁業協會和《中國之聲》為首,他們認為淡水三文魚也是三文魚,絕對可以生吃。面對這樣的問題,筆者作為不懂海產品的吃瓜群眾之一。面對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如何辦?是不是應該像我們的長輩一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總之選擇最保守的套路就對了。這樣的套路顯然不可取,如果這樣的話,你很快就什麼都不能吃了。還是得自己分析。首先分析一下雙方的意見分歧主要是哪些點。這兩派意見最大的分別就是兩點,第一淡水虹鱒魚算不算三文魚。第二,這種魚到底能不能夠生吃。這是果殼網提供的各種三文魚之間的複雜關係圖。相對來說針對第一點的分歧並不關鍵,因為三文魚本來就不是學名。叫不同的名字,無非只是在市場上叫價不一樣罷了,這還不是問題的核心,能不能生吃才是關鍵所在。叫不叫三文魚和能不能生吃邏輯上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
檢測報告是最簡單直接的證據。這是支持可以生吃一方的證據之一。這次採樣的「淡水三文魚」檢測寄生蟲的報告里顯示,一丟丟都沒有檢測出來,合格產品。不過,慢著!稍微搜一下就能知道,這個異尖線蟲是海魚身體里的寄生蟲。淡水魚身體里怎麼可能會有海里的寄生蟲?把淡水魚當海水魚來檢測是什麼套路?支持派還提供了中國新聞網記者的一次現場抽樣檢測來證明沒有任何寄生蟲。下面這張截圖裡是不是有點奇怪?顯微鏡沒有開,燈是暗的。待檢測的樣本也沒有切成透光的薄片用載玻片墊著放在載物台上,而是放在了光源上。虧的是現在人權狀況好了,我小時候讀初中要是這麼做生物實驗,你猜會不會被老師揍?連續劇還有下一集,有人指出青海生物研究所是舊稱,改名叫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當然,雖然有點跌宕起伏,但結局沒變。吃瓜吃到現在,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支持淡水虹鱒可以生吃的沒有任何站得住角的支撐。掛上『淡水三文魚』這種名頭純粹是想蹭點熱度賣個高價。但僅僅是賣高價倒不是多大的事情,混進魚生市場這就是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了。淡水虹鱒看起來很像我們通常生吃的三文魚大西洋鮭,但真的不能生吃。如果不是靠譜的渠道,生吃三文魚還是盡量謹慎,避免吃到魚目混珠的虹鱒。多花錢小事,吃到寄生蟲就麻煩大了。一方是科普自媒體,一方是利益高度相關,該從哪一邊開始懷疑是很容易確定方向的。只要稍微讓子彈飛一會,答案就能飛出來。子彈再飛一會還能發現更有意思的東西。下圖請配合本文第一張圖一起食用,保證風味更佳。- 聯想,一部災難級的公關教科書
- 玻璃掉了,你的機長飛出去了!
- 中美貿易戰,縱有相逢不是真
- 華而不實的熄燈一小時,咱就別摻和了
挪威三文魚之所以能被生食,是因為挪威三文魚產業有嚴格產業標準和成體系的現代化流水線生產鏈,這些三文魚都是人工飼養,會投喂抗生素和疫苗(90年代前應用抗生素,90年後期開始疫苗技術成熟開始取代抗生素),而不是因為這些三文魚生活在零寄生蟲感染的自然環境,也就是國人喜歡吹噓的放養。
從這點看,虹鱒魚完全可以做到能生食的地步,關鍵在於行業的現代化和監管嚴格度。
其實簡單點,淡水魚生吃的寄生蟲風險是很高的,海魚當然也有寄生蟲風險,但是相對淡水魚,風險要低。其實這是個利益問題,把虹鱒當大西洋鮭賣,價格那就是幾何級數增長。其實只要肯放棄這種坑人的利益,讓它回歸正常的虹鱒和大西洋鮭,虹鱒並不是不能吃的魚,只是它生吃風險很大而已,當普通魚賣做熟就這麼難嗎?現在問題就是,這是一個利益集團的問題,所以才有這樣各種洗地的姿勢。
為了利益 磚家連底褲都不要了 龍羊峽水庫來自黃河的水質難道乾淨到連水體寄生蟲都消滅了 ?磚家閉著眼睛說胡話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為何你淡水魚要冒充大西洋鮭,淡水魚寄生蟲人是最終宿主不能生吃,這是客觀事實 而挪威是海水大西洋鮭就算是寄生蟲在人體也是短暫停留
推薦閱讀:
※外國人磕瓜子么?磕瓜子是怎麼開始的呢?
※聊聊北京三家餐廳的烤羊腿
※美食丨Daryna Kossar:早安,幸福!
※大醬和味噌(miso)是同一種東西么?
※形式感與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