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科研人員感到「痛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本題已加入圓桌 ? 悄聲抑鬱,更多「抑鬱」相關的話題,歡迎觀看知乎與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合作舉辦的鹽沙龍現場直播 好像抑鬱了,應該怎麼辦?。

希望站內從事科研工作的知友,能在這個問題下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謝謝邀請。

科研相比於其他工作的痛苦,主要在於不確定性:

一個課題會不會最終就是個坑?

一個課題就算不是坑,需要挖多久?是三個月,還是三年,甚至五年、十年?

什麼時候能有下一個小小的進展?

我想做一個很牛逼的項目,但我有能力/時運做成么?

是否可能某天忽然發現至今為止的思路都是錯的?

即便做出點成果,能足夠幸運得到認可么?

我夠不夠格/適不適合/能不能做一個科學家?

我Ph.D會做多久呢?

別人都轉行了,我Ph.D之後要轉行么?

別人發了大paper,我還沒有,我能做下去么?

別人做的方向更容易發paper/受認可/有位置,我要不要轉去做其他方向呢?

什麼時候會有對象呢?

如果有對象了,我做科研這樣全世界到處漂,女友/男友/老婆/老公能跟我一直走下去么?

要在國外還是回國?

postdoc有人要我么?

一兩年後下一站postdoc又會在哪呢?

postdoc做了好幾年,還沒找到教職的話,要不要轉行呢?

要做多少年postdoc才能找到教職呢?

終於找到教職了,女友/男友/老婆/老公能跟我找到同一個地方的工作么?

如果沒找到同一個地方工作,要分手,還是放棄一方奮鬥多年的事業?

這次申funding能否成功?

要不要孩子呢?如果有孩子,生活會不會變得焦頭爛額?

什麼時候才能招到學生?

我招的學生會不會就只想混個學位,沒想好好搞研究?

如果是的話,該怎麼帶才是正確做法呢?

tenure track的5~8年後能成功變為tenure么?還是要40多歲從頭開始轉行?

政府會不會繼續縮減我們這個方向的經費?

以上問題都不存在標準答案,也可能沒答案或無所謂答案。

不論才能與努力程度,多數人並沒有足夠樂觀的心態和足夠堅定的信念,因此即便能一路走下去,身邊的同學也註定越來越少。即便能幸運做下去,也可能忽然就遇到什麼與科研完全無關的荒誕情況,不得不放棄。中途轉行,還可能被人說:「XX比你年輕那麼多,都已經小有成就了,你一把年紀,卻又窮又什麼也不懂。」世俗評價只看表面,沒人必須體諒你才剛起步。

選擇科研,就是選擇一輩子的不確定性。但若你為那一點點也許只屬於你的閃光而感動,認為一切都值得,並且至今都足夠幸運的話,祝願你勇敢地走下去,直至拼盡全力。


謝邀。科研人員的痛苦還有一點,要比職場人大約晚十年才能體驗到『中年危機』。

做技術的往往在30-35歲會經歷一個坎,很多人在這個階段進行分化,一部分精研技術,走上了高級技術崗,另一部分則完成了從技術崗到管理崗的轉變。但是30-35歲對於科研人員而言,大部分人是在做博士後,或者剛剛當上助理教授不久,仍然處在自己職業的初級階段。

從助理教授到副教授這一級別的升遷是有挑戰的,但是從戰略上也是相對『容易』的。因為本質上這相當於一次為期六年的大考試,標準是外生的,任務也很明確——在保證教學、服務達到一定標準的前提下,盡量多發表,以達到或者超過本系拿tenure的標準。以六年制tenure-track為例子,到第四年末的時候,自己是不是能評上,有多大把握評上這些心理上就會有數了。雖然說是不是給予終身軌是由一個委員會決定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帶有一些政治和其他的因素,但是整體來說還是以發表為主要標準。所以就認準了發表好好努力就行了。

評上了終身軌,做了副教授之後。一方面,壓力驟然減輕,自己有了終身的飯碗,在短暫的興奮之後,研究人員需要給自己找到新的動力;另一方面,從副教授到正教授的升遷中所考慮的,遠遠不止是發表——當然發表特別特別好的例外——包括社會和學術界影響力,給學校或者學院帶來資源的能力,是否管理大中型研究項目…… 當然還有和評審人的關係等等,都會影響到下一步的升遷。更不用提教授之上事實還有講席,就是我們在看網頁的時候看到的帶冠名的教授職位,比如The William C. Norby Professor in Economics,雖然原則上這種教授和普通的不冠名的教授平級,但是帶冠名的會被認為更加的著名,更加的有影響力和受人尊敬。如此等等,都不是靠單純的發表文章能夠掙來的。

所以副教授之後是學術界的中年危機的高發地區,因為很容易處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局部最優』狀態。一方面更上層的職位看上去遙不可及,無論是自己的發表還是影響力,似乎都和上一層差很遠,而另一方面沒有了終身軌的外在壓力,幹活的熱情可能就會減少許多,而自己又小有成就,不捨得放棄目前的終身職位去其他地方就職。事實上很多人就這麼一生被卡在副教授的職位不動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術界職位的某些優點——比如說穩定,比如說初級職位薪水較高,是這種缺乏升遷途徑的補償——從初級到頂級只有三階實在是太少了。

中年危機越早發生,其實是越有利的,因為船小好掉頭,年輕的時候也更有動力和闖勁去嘗試一些其他的領域,但是如果等到了40多歲乃至於50歲才發生中年危機,這種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懸掛在半空而又無能為力的感覺,才是更讓人痛苦的。


有一些父母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到大學裡當老師,他們覺得做做研究、教教課,輕輕鬆鬆、與世無爭還受人尊重。也許大學曾經是(或者被誤解是)一個相較於其他地方壓力較小的工作場所,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它(早)已經不是了。

在Abouserie(1996)在調查中顯示,在414位參與調查的科研人員中,74.1%的科研人員面臨著中度的壓力問題,10.4%的科研人員面臨著重度的壓力問題。

一個基於英國大學科研人員的調查顯示(Kinman Jones, 2004),在160000位科研人員中,93%的科研人員面臨工作相關的壓力,62%的科研人員面臨極度耗竭。27%的科研人員很認真的思考轉行,46%的科研人員感覺在過去的兩年內士氣低落,72%的科研人員不滿意自己的薪酬,86%的科研人員超負荷工作。

工作壓力會對我們造成哪些影響?

在某種程度上,在生活和工作中,壓力是不可避免的,同時焦慮也是人類必不可少的一種情緒。但是,在「壓力下」工作和長期承受著對身心健康有潛在損害的壓力是有明顯區別的(Kinman, 1998)。

工作場所的壓力會對個人的幸福感和日常工作產生廣泛而消極的影響:

1、對生理方面的影響:疲勞、頭痛、高血壓等;

2、對心理方面的影響:抑鬱、焦慮、自卑等;

3、對認知方面的影響:心不在焉、注意力和記憶力的喪失等;

4、對行為方面的影響:曠工、物質濫用、暴力等。

讓科研人員痛苦的主要因素

基於大量對科研人員壓力源 (stressor) 的調查,這裡總結幾個最主要的幾個壓力源,其中也包含很多其他回答者所提到的那些「痛苦因素」。

1、繁重的工作量(heavy workload)

在多個調查 (Earley, 1994; Guppy, 1994; Gillespie, Walsh, Winefield, Dua Stough, 2001) 中,科研人員們都認為繁重的工作量是他們感覺到壓力的主要壓力源。

有科研人員在採訪中表示:「要進行高質量的研究還要發表研究成果,本來工作量就已經很大了,再加上教學和行政的工作量,做研究的時間就更少了。」

另一名科研人員表示:「我被期望要求多到爆炸的工作量,還因為沒有做好研究而受到嚴厲批評。儘管我在過去20年里發表了超過40篇論文,但我還是覺得自己被嫌棄發表的不夠多!」(Kinman, 1998)

2、時間限制(time constraints)

在Gmelch, Lovrich 和 Wilke (1984) 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排名前十的科研人員的壓力源都和時間/資源限制有關。

有科研人員在採訪中表示:「如果科研人員也像白領一樣「朝九晚五」,那這個機構就沒法正常運轉了。」

另一名科研人員表示:「在過去的五年里,我發現自己一周七天都在工作,以至於我不得不犧牲與家庭相處和休閑的時間。」(Kinman, 1998)

3、資源限制(resource constraints)

在Gillespie, Walsh, Winefield, Dua Ricketts (2005) 的調查中顯示,經費不足,資源和支持的缺乏是科研人員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壓力源。其中政府削減科研經費給科研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有害的。

在Kinman (1998) 的調查中顯示,78%的科研人員都感覺對「拉贊助」有著很大的壓力。大部分的科研人員都對自己的工資和獎金不滿意。

有科研人員在採訪中表示:「工作滿意度幾乎下降到零。我經常問自己為什麼不離開,在其他更好的工作條件下賺更多的薪酬?」

另一名科研人員表示:「一旦我獲得了一份好的工作,我就脫離高等教育界。這裡的壓力水平相對於工資來說太高了。」(Kinman, 1998)

4、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

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不得不同時扮演多重角色:工作通常包括教學、行政、實驗室管理和主持小型研討會,以及處理學生的個人問題,同時做研究、進行個人實驗,試圖獲得科研經費,撰寫論文和書籍,參加會議。在這樣的情況下,多重角色所帶來的角色之間的矛盾是工作量超負荷的另一重傷害(Guppy, 1994)。

在教學、研究和行政工作中,大部分研科研人員認為教學是最讓他們感覺到壓力的 (Gmelch, Lovrich Wilke, 1984)。

5、職業不安全感(job insecurity)

職業不安全感也是科研人員面臨的一個非常非常巨大的壓力源,正如其他回答者所描述的,比如:「沒有對象,就算找到了,對方可以跟我一起滿世界跑做科研嗎?」「科研什麼時候才能有進展?」「實驗會不會出問題?能不能發表?」等等,全部都是關於科研工作的不確定性。

在一項英國全國範圍的調查中,大學講師和研究人員擁有相對較低的職業安全感和職業滿足感(Tytherleigh, Webb, Cooper Ricketts, 2005)。

有科研人員在採訪中表示:「13年內我搬了6次家,這極大地擾亂了我和我的家庭。職業不安全感是我壓力的主要來源。」

另一名科研人員表示:「我的工作本身並沒有壓力,但短期合同讓我缺乏安全感。我生活中唯一真正的壓力是因為研究人員缺乏合理的職業結構。」(Kinman, 1998)

如何減輕科研人員的痛苦,增加職業滿足感?

Kinman (1998) 基於相關調查結果,給出了以下建議:

  • 減少學術人員的官僚主義和行政負擔:受訪的科研人員認為,這可以通過提高行政和秘書人員配置水平來實現;
  • 控制工作量:受訪的科研人員認為工作的靈活性是很重要的。總的來說,考慮到現狀,他們認為明確的工作周可以幫助科研人員建立和保持工作場所和家庭之間更牢固的界限;
  • 更多的開放、共情和熟練的管理:來自基層和管理階層的科研人員受訪者都強調需要加強管理培訓;
  • 減少部門和機構競爭:科研人員受訪者認為,增加機構間和機構內的團隊合作機會,以及減少對稀缺資源的爭奪都有助於激發科研人員的群體意識;
  • 科研人員不能也不應該承擔太多的角色:科研人員受訪者認為,科研人員應該有機會去協商他們應該承擔的符合他們的技能和工作量的工作內容;
  • 工資增加:科研人員受訪者要求他們的薪資與相關行業的薪資是相媲美的,並與他們的資歷、經驗和責任相匹配;
  • 提高穩定度:科研人員受訪者會評估他們機構運行的穩定程度。如果改變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希望這是基於明確並且堅定的高等教育的長期戰略,最好是與所有利益相關者協商得出的結果。

參考文獻:

Abouserie, R. (1996). Stress, coping strategies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university academic staf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6(1), 49-56.

Earley, P. (1994). Lecturers』 workload and factors affecting stress levels. Slough, UK: NFER.

Workload.

Gillespie, N. A., Walsh, M. H. W. A., Winefield, A. H., Dua, J., Stough, C. (2001). Occupational stress in universities: Staff perceptions of th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moderators of stress. Work stress, 15(1), 53-72.

Gmelch, W. H., Lovrich, N. P., Wilke, P. K. (1984). Sources of stress in academe: A national perspective.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4), 477-490.

Kinman, G. (1998). Pressure points: A survey into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in UK academic and related staff (pp. 1-40). Londo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ytherleigh*, M. Y., Webb, C., Cooper, C. L., Ricketts, C. (2005). Occupational stress in UK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ll staff categorie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24(1), 41-61.


學心理諮詢,到簡單心理Uni: 關注知乎-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免費心理課程領取點擊→:《聽曾奇峰講俄狄浦斯期》

人人都能學習的心理諮詢專業課程→:了解一下


能力和勤奮都跟不上野心


1、不確定性

不知道手上這個坑爹的課題什麼時候能結束

不知道這個實驗哪天能做出來

一天能出無數個幺蛾子讓你焦頭爛額

已經非常非常努力,卻天天兩手空空

而沒有哪怕一點兒的成果,你的努力就一文不值

而彙報進展,還有畢業的時間就在那裡,越來越近,你只能投入更多更多的精力,去與實驗搏鬥,最終得以在臨近deadline的時候,捧出一點可憐的數據,來維持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男票以前總是問我,你什麼時候能發文章?什麼時候能畢業?我們以後去哪裡?在上一個課題中苦苦掙扎看不到彼岸的我,內心極其崩潰,因為手上的實驗看不到一點希望,以上的一切全都是未知數,我只能毫無底氣地回答:我不知道。

2、孤獨

你的親人,男票,朋友,但凡沒有從事過科研工作,根本就無法理解你,他們都覺得,在學校待著多好,哪有什麼壓力,哪有這麼多不開心的事。對於你做的東西,更不可能理解的,沒有誰能幫你,也覺得沒有必要來幫你,在學校,可輕鬆著呢。

3、焦慮

到高年級的時候,以前的同學朋友們紛紛買車買房,結婚生子,而自己還不知道未來在哪裡,總驚覺自己的年紀已經這樣大了。從事科研這一行,未來還有無數要奮鬥的日日夜夜,周邊充斥著無數負面信息,三四十歲高校老師猝死的報道,時不時就出現,申基金,評青千,優青等,競爭無比激烈,彷彿找不到喘息的時間。作為一名女性,我時時焦慮,應該在哪個時間段生孩子?以後應該怎樣才能抽出時間盡量多陪自己的孩子,讓他得以身心健康地成長?打住,不能再想了。

4、身心健康

熬夜通宵是科研人員的家常便飯,長期久坐,有嚴重頸椎病的大有人在,長期壓力大並且沒有支持沒有希望,整天死氣沉沉沒有活力。碩博進行到第四年,再遇到當初一起入學的同學,大都滿臉疲憊生無可戀,相視一眼,無需多言。隨之而來的就是效率下滑,身體狀況不佳,撐不起任務,更加焦慮。我現在就這樣,隔三差五就要倒下一次,久久恢復不過來,好在已有文章保底,只是還有想更進一步的心,無奈難以實現。

總結:一定要多保重身體,多抽出時間鍛煉。學校一般都設有心理諮詢中心,注意儘早求助。雖然別人可能不懂,但還是多說一說自己的苦楚吧,別都憋在心裡憋壞了。

我現在的心態也不知道對不對,現在的我就安心當著一條鹹魚,慢慢地養著身體,按下內心的焦慮,等待來日的奮發。


推薦閱讀:

走出抑鬱的陰霾
寫在周末的深夜
不被理解的孤獨
南希工作坊第三天——南希對安吉拉的治療(抑鬱、受虐人格)
生命在於運動:體育鍛煉或可治療晚年重度抑鬱症

TAG:心理學 | 科研 | 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