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婚姻關係「八不要」

對妻子們的一些提醒

以下這個部分,是對婚姻輔導的經驗做一些總結。之所以寫的都是婚姻關係中女性的問題,至少有以下幾個理由:一,女性更能夠意識到婚姻中存在的問題,並且更加主動來尋求解決,而男性更加防禦。二,男性在婚姻關係中的問題可能更多,以後會專門寫文來談。三,指出這些問題,不是不體諒妻子們在婚姻中處境和傷害,而是提醒,目的是幫助妻子們對這些問題有所意識,從而作出有效的調整。

不會欣賞丈夫

良好的夫妻關係需要許多條件,對妻子而言,非常重要的一條是學會欣賞自己的丈夫。一個男人,不管他在社會上怎樣成功,怎樣受人讚賞,他內心裡其實非常在意妻子對他的看法。有智慧的妻子不僅了解這一點,還會適當表達對丈夫的欣賞。但也有一些妻子,她們意識不到,就會給婚姻關係造成麻煩。我在輔導中會用一個玩笑來提醒:如果你想毀掉自己的婚姻,讓你的丈夫離開你,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時時處處指責和貶低丈夫,讓他失掉自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最後他會選擇離婚。

在我們這個時代,婚外情已經成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特別發生在那些「成功」的男人身上。於是,有許多妻子感到越來越不安全,對丈夫周圍的各種不測因素簡直是防不勝防。我接待過不少為丈夫的婚外情而苦惱不堪的妻子,對她們的處境表達了充分的同理(的確她們的丈夫存在問題)之餘,我也在她們身上發現一個比較普遍的特點:不管她們在內心裡多麼欣賞自己的丈夫,但從來都不表達出來。更糟的是,她們會用相反的方式表達。例如,她們會拿丈夫跟別人比較,會向丈夫提更多的要求,會指責甚至貶低他。妻子這樣做往往有相當複雜的心理動因,基本的一點,就是害怕欣賞丈夫會讓丈夫變得更驕傲,更不再拿妻子當一回事了。但是,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丈夫覺得跟妻子在一起壓力很大,感到自己不管做得多好,妻子都不會滿意,因此會迴避妻子。

舉例來說吧。我曾接待這樣一位女性,她心裡知道自己的丈夫好,嫁給這樣一個人,她一直都覺得很幸運,很滿足。聽到別人對丈夫有好的評價,她自己暗自高興不已。但她從來都不對丈夫說一句肯定和欣賞的話,反而常常故意貶低丈夫。日積月累,直到有一天她丈夫問她:「是不是在你眼中,我連一泡狗屎都不如呢?」這話里其實傳達了一個很強烈的信號,但妻子沒有意識到,也沒有警覺起來,此後還是按著慣常的方式做出反應。一段時間之後,她的丈夫出現了婚外情。這時,妻子的安全感被摧毀了,她陷入一場劇烈的衝突之中:一方面,她站在高高的道德法庭上大罵丈夫是「流氓」,另一方面,她又非常依賴丈夫,害怕離婚。於是,她轉而用這種方式回應丈夫:在生活中,她把丈夫服侍得周周到到;內心裡,她又憎恨自己為一個「流氓」丈夫做牛做馬,真是很賤。長期生活在這樣的衝突之中,她的自尊不斷受到傷害,以至出現了心理障礙,受了許多委屈,最終還是沒有把丈夫挽留在婚姻里。

我在婚姻輔導中遇到不少這樣的妻子,她們內心裡有極強的不安全感,被這種無意識的情緒所控制,她們在夫妻關係中不自覺地發展出一種矯情的表達方式:凡事都反著說。本來,她們一心想讓丈夫對自己「死心塌地」,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讓丈夫感受到,在你的眼中,他是一個被欣賞的男人。婚外情背後的原因相當複雜,但其中常常有一個內「推」外「拉」的情況,即,妻子用責備或貶低把丈夫「推出去」,另一個女子用理解和欣賞把這個男人「拉出來」。

「他從不關心我」

許多前來求助的女性表達了一個共同的感受:他從不關心我。這背後有這樣幾種可能性:一,丈夫不關愛;二,丈夫不會表達關愛;三,丈夫表達關愛的方式與妻子期待的方式不符;四,丈夫表達了關愛但不能滿足妻子的需求。而輔導者需要跟當事人一起分析這幾種情況,從而找到適當的回應方式。

一,丈夫不關愛。婚姻的基礎是感情,「丈夫不關愛」的一種可能是:丈夫不愛妻子,因而無法表達對妻子的關愛之情。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在輔導中就需要了解這場婚姻是怎樣發生的,夫妻雙方有沒有感情的基礎。另一種可能是,夫妻曾經有感情,但由於不良的互動方式,使雙方遭到損傷,以至於丈夫把感情壓抑下去了,妻子感到不滿足。這時,婚姻輔導就要幫助妻子了解她與丈夫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情感表達不暢背後的阻礙因素。

二,丈夫不會表達關愛。愛是一種自然的情感,卻需要好的表達,而表達是需要培育的能力。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因為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沒能發展出表達情感的能力,以至於他們在體能和智能上都長大成人了,在愛的能力上還是一個小孩子。因此,在直面心理學看來,人的發展不僅體現在體能和智能上,還體現在愛能上。一個人需要他人的關愛,卻不會關愛他人,甚至連自己都不愛,就是缺乏愛能的表現。如果「他從不關心我」反映的是丈夫愛能的缺失,那麼這位妻子還需要承擔一個媽媽的角色,幫助她丈夫發展出這種能力,這也是相當艱難的事。例如,妻子有時候也可以「剝奪」對丈夫的關愛,讓他體會到「不被關愛」的滋味,從而學習設身處地去關愛他人。這種在關係中的訓練可以促使丈夫在愛能上獲得一種補償性成長。

三,丈夫表達關愛的方式與妻子要求的的方式不符。人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長大,不同的文化會賦予人不同的表達方式。妻子抱怨丈夫「從不關心我」,可能是丈夫不大習慣於表達,或者說,他的表達方式跟妻子要求的方式不相符合。這時,輔導者需要跟來訪的女性延展出一個原生家庭的角度,把她的丈夫放在他過去的家庭環境中來看一看,很有可能的是,在丈夫的原生家庭中,家庭成員彼此之間有情感,卻不大用語言進行情感交流。結婚之後,他就把這種互動模式帶入到夫妻關係中來。例如,在丈夫來自鄉村文化,他攜帶的觀念是,一個男人是用行動愛妻子的,而不是口頭上表現,這樣才像個男子漢;而在城市文化環境中長大的妻子卻期待丈夫有語言的表達,就會覺得丈夫不夠紳士。針對這樣的情況,妻子可以主動向丈夫表達關心,並且讓丈夫知道她的期待,鼓勵和欣賞丈夫發展出新的表達方式。夫妻本來就是兩個不同文化的載體,夫妻關係就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與調適。特別是當夫妻雙方的原生家庭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時,這種互動與調適就變得更加必要,需要彼此之間有充分的尊重與接納。

四,丈夫表達關愛,卻不能滿足妻子的需求。也有這樣的情況:妻子覺得丈夫不關心她,而丈夫覺得給妻子夠多了,她總說:「我要,我還要」。丈夫就覺得很有壓力,很煩,說:「你到底要我怎樣?」妻子呢,又覺得很委屈,自己只不過要求多一點關心,丈夫就發那麼大火,這更說明了「他根本就不關心我」。甚至,有的妻子覺得被丈夫冷落和拋棄了,活著都沒意思了。這時,婚姻輔導可以幫助妻子了解自己的期待或需求,特別是她成長過程中的某些經驗是否對她產生了影響,而她自己也意識不到。舉例來說,有一個女性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她的父母關係不睦,經常吵架,他們對女兒有很高的要求,但對女兒的需求卻從不在乎,一味拒絕。當事人從小到大,只好把自己對關愛的需求壓抑下去,強求自己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去滿足父母對她的期待,而她的內部卻隱藏著一個空缺。結婚之後,那個空缺里會釋放出許多被壓抑的需求,想從丈夫那裡得到完全的補償,就會對丈夫有過度的期待。如果丈夫不能滿足她,她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軟弱、可憐、無助的小女孩,獨自哭泣,滿臉是淚,無休止的向丈夫乞求關愛,而她的丈夫覺得這個家簡直成了「哀苦的牢籠」。因為他滿足不了妻子那巨大的潛意識的需求,就把自己變得漠然。對此,婚姻輔導就走到了更深的層面,首先幫助妻子意識到這種情況,如何尋求現實性的滿足,而不是受到潛意識的控制,要求得到完全的補償。

盯住問題,忽略關係

曾經有一位女性前來求助,她告訴我說,十年前她的家庭是一個天堂,而現在她的家庭成了一個地獄。我問:「天堂是怎麼變成地獄的?」她說:「因為十年前某一天發生了那樣一件事情。」我問:「是什麼事情有這麼大的能量,竟把天堂變成了地獄?」接著她向我講述了那件事情:她看到丈夫跟一個女人打情罵俏。她是這樣解釋的:丈夫跟一個女人打情罵俏,把我那個天堂一般的家毀掉了。在面談中我了解了事情的經過之後,有了這樣的發現:自從發生了那件事情之後,當事人十年來一直盯著它不放,跟丈夫鬧了十年,在家裡吵,到單位鬧,把丈夫鬧得心灰意懶,提前退休了。這一來她又覺得丈夫「沒有出息」,放棄自己的事業和前程,繼續鬧個不休。十年來,她把心事都花在這件事上,無心於工作,最後自己經營的公司也倒閉了。為此,她心裡更是懊惱不堪。還有,她的兒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大得到父母的關心,後來開始出現一些異常行為,被診斷為精神問題……就這樣,她的家庭變成了一個地獄。

在婚姻輔導中我們常常發現,婚姻關係受到損害,常常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因為當事人對發生的事做出怎樣的反應。但要幫助當事人意識到這一點,並且接受它,卻是相當困難的。人們常常不願面對和接受這個事實,而傾向於找到一個讓自己感到舒服的解釋。婚姻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不好的事情之後,周大姐就用這件事情否定關係。因此,當丈夫對她說:「我們是夫妻……」她回答說:「發生了這樣的事,我們還是夫妻嗎?」在她的理解里,關係是容不得問題的,或者至少容不得這樣的問題。於是,她長期盯著那件事情不放,一定要把它消除掉,甚至強迫自己假設它沒有發生,或者後悔那一天為什麼要回來拿鑰匙,以至於親眼看到丈夫跟那個女人打情罵俏,她說:「如果那一天我沒有看到也罷了」。這種反應就不是直面的態度,而是一種防禦性的自欺,這並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和關係的維護。針對婚姻中存在的這種情況,我們發展出一種輔導方法叫「關注關係,化解問題」,操作方法是:不是用問題破壞關係,而是看重關係,維護關係,在關係里化解存在的問題。

面對暴力,忍氣吞聲

婚姻問題中還有一個普遍現象,是家庭暴力,而家庭暴力背後往往有一個人格障礙的問題。從一些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的講述中,我們基本可以作出判斷,她們的丈夫存在某種類型的人格障礙。長期以來,丈夫用匪夷所思的方式折磨妻子,使妻子陷入痛苦而無法自拔的矛盾境地。她們想離婚,但由於某些傳統觀念的束縛,害怕丈夫會採取極端的報復手段,以及保護孩子的考慮,只得選擇維持婚姻,對丈夫的強暴採取隱忍的態度,甚至要求孩子忍受自己的父親。她們這樣做反而助長了丈夫的行為,使他們對待妻子更加肆無忌憚,以至於把傷害延伸到孩子身上。

許多類型的人格障礙者不會主動尋求改變,因為他們意識不到自己有問題,相反,他們總是認為別人有問題。他們的是非善惡觀念相當模糊,價值觀混亂,甚至是顛倒的。他們做了不好的事不會有內疚感,因此不會做出改變。他們不會見賢思齊,從善如流。但是,他們的智力常常是在中等以上,頭腦會作出基本的利弊判斷,只有在某種被迫的情況下,出於「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本能,他們才會迫不得已地作出某種改變。面對有人格障礙的丈夫,妻子如果不能選擇離開,也要選擇用適當的、堅定的方式迫使丈夫改變。可惜,許多妻子遭遇了有人格障礙的丈夫,這已屬不幸,而在婚姻關係中,她們選擇一味忍氣吞聲,只會讓丈夫的虐害行為變本加厲。這種婚姻會讓一個家庭變成「病場」,嚴重損害下一代的成長,很可能導致孩子的心理障礙和精神障礙。

舉例:有一位女性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對象,在婚前就曾遭受過對象的暴力相待,但在家人勸解之下,她最終還是選擇跟這個男人結婚了。二十年來,她內心一直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離婚,但根本就不敢向丈夫流露出來。像她一樣,兒子自幼就生活在父親的暴虐下,當他長到十七歲的時候,內心有一種自然的力量覺醒了。有一天,父親一如既往地用粗暴方式對待母親,他上前去制止。父親撲上來打他,他拿起一個凳子自衛。這個不同尋常的激烈反應立刻在父親那裡起到了效果,它迫使父親放棄了暴虐行為,轉而開始用書信跟兒子溝通。但是,看到兒子跟父親對抗,這位女性感到驚懼不安,她害怕丈夫指責是她「教唆」兒子,便數落兒子對父親「不孝」,要求兒子忍讓父親,「因為他是你父親……」可悲的是,這個長期遭受虐害的女性身上似乎形成了一種受虐的慣性,甚至出於恐懼,她會不自覺用這種慣性去壓制孩子生命里長出來的自尊的力量。這樣的婚姻家庭互動模式,如果沒有得到外來的干預,如輔導的幫助,以及社會的援救,可能導致這樣的結果:這種婚姻家庭的悲劇不僅在這位女性身上發生,還可能在孩子未來的生活里延續下去。

為了控制丈夫,以離婚相威脅

有一位女性,她時常對丈夫說要離婚,但她的目的並不是真的要離婚,而是把「離婚」當作一種手段來威脅丈夫,以達到某種目的。舉例來說,有一天丈夫在外喝酒,深夜不歸,她打電話給丈夫,限定他必須在半小時內趕到家,否則就跟他離婚,並且要把離婚的事通告給他的母親。丈夫一聽這話就很害怕,立刻按她的要求趕了回來。但這個法寶用久了,漸漸失了效用,甚至導致了與她的意願正好相反的結果:有一天丈夫態度堅決地向她提出離婚,而且根本都不在乎她把這事告訴他的母親或其他什麼人。妻子驚呆了!

婚姻輔導中,我們發現,許多夫妻之間形成了一種控制與反控制的關係,大多數情況是:妻子控制,丈夫反控制。妻子要控制丈夫,往往出於內心有極度的不安全感,但控制的結果往往是失控,進而使妻子陷入更深的不安全感之中。出於無意識的完全需求,妻子不願給丈夫留下一點空間,不允許丈夫走到一個她的觀察哨所瞭望不到的領域,因為任何一個在她們控制之外的地方都可能發生某種不測,這讓她們擔憂。於是,她們跟蹤盯梢,查看手機,調看丈夫的通話記錄,查丈夫的電腦聊天記錄,等等,目的就是一個:要消除任何一種可能性。我有一次對一位前來求助的妻子用了一個比喻:「你們的關係像是警察與小偷,你是警察,你丈夫是小偷。」具體表現是,妻子四處偵察,丈夫四處躲藏;妻子使用一切控制方式,丈夫不放過任何一個逃避空間。妻子的長期控制,使丈夫產生了一種神經質的反應:隨手抓緊手機。妻子守株待兔,看到丈夫出現一個閃失,立刻把手機偷去查看一番。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丈夫把電腦、事業、應酬,甚至婚外情變成自己拓展出來的一個個解放區,拚命要保住這些空間,並不是真的要在裡面藏什麼不可告人的東西,對他來說,這些空間是自由的象徵,而他向妻子習慣性的隱瞞成了一種條件反射的行為,就像小偷見了警察就忍不住逃竄,不是因為他當時正在偷東西,而不過是,警察出現了……

「為了孩子,求你……」

在婚姻輔導中,我常聽到處於離婚邊緣的妻子說:「如果沒有孩子,我早就……」在生活中,她也會對別人這樣說,甚至會對丈夫這樣說。這話的意思似乎是,她並不在乎丈夫,丈夫對她來說是無所謂的,她之所以選擇繼續留在婚姻里,全是為了孩子。當婚姻走的走到了盡頭,她拚命要挽留住它,甚至會對丈夫說:「為了孩子,求你不要跟我離婚……」

這時我會問:「你為什麼不對丈夫說『你對我很重要……』?」這可是她們從來沒有想到要說的話,她們習慣於說「為了孩子……」。但是,「為了孩子……」並不能真正挽救她們的婚姻,頂多讓不良的婚姻繼續維持下去,而不思改善。基於我們的心理輔導經驗,我們可以斷言:「為了孩子」而維持的不良婚姻不是對孩子有利,反而會「害了孩子」。「離婚會傷害孩子」就像「狼來了」,可能暫時避免離婚,但婚姻出了問題而不去真正面對和嘗試處理,那才是「狼真的來了」——亦即,對孩子的傷害是真的發生了。這裡我有兩個問題:一,如果真的「為了孩子」,為什麼不去改善不良的婚姻關係?二,如果真的「為了孩子」,為什麼就不可以選擇理性的離婚?

讓我們對「為了孩子」做一個直面分析,會發現這話的背後隱含著另外一些意思: 一,妻子心裡其實很在乎丈夫,但不習慣這樣表達,就說「為了孩子……」,她的真正目的是用孩子來挽回正在失落的夫妻關係。二,妻子不願面對婚姻的問題,把關注點從問題轉移到孩子身上去了,以為這樣可以省去解決夫妻關係問題的麻煩。三,妻子不願做出改變,又害怕離婚,把「為了孩子」當成獲得安全和維護面子的理由。如果最終不歡而散,她會說「當初我本來就是為了孩子而留下的」,這樣說話既不貽人口實,也保全了面子。四,妻子說「為了孩子」會顯得自己很高尚,意思是,她寧願把自己的幸福置之度外,只去考慮孩子的福利。但這大多是一種自欺。五,妻子在婚姻關係中把自己當成「犧牲」,用「為了孩子」來為自己的將來預備了「資本」,可以保證與孩子的關係,讓孩子知恩圖報。六,妻子說「為了孩子……」是出於真心,但這樣的母愛對孩子的成長並不是真正有利的。如果她真的是「為了孩子」而不在意婚姻,不考慮自己,一切以孩子為中心,這可能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麻煩,如,給孩子造成不適當的內疚感,在人際關係中難以發展出適當的邊界意識,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婚戀觀(如女人就得像我媽媽一樣為我犧牲)乃至於性傾向。

離婚了,繼續留在婚姻狀態里

婚姻輔導中還發現一種相當普遍的情況:婚姻關係已經解除了,但夫妻雙方向孩子和各自原生家庭成員、親戚、朋友、同事、鄰居等隱瞞這個事實。於是,這對已經離婚的夫妻在別人眼中還是夫妻,他們繼續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對此,夫妻雙方都有一個理由:為了孩子。而妻子似乎更在意這個理由。當然還有其他的理由。

婚姻輔導需要幫助當事人分析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響:

一,當初結婚的時候,妻子以為找到了一生的保障,從此在家服侍丈夫、照顧孩子,漸漸失掉了自己的社會關係和職業能力,陷入長期依賴丈夫的狀態。現在離婚了,妻子內心有各樣的擔心,沒有做好開始新的生活的準備,只好繼續留在婚姻狀態里。

二,雙方出於情緒而離婚,對離婚之後沒有理性的安排。特別對妻子而言,雖然離婚了,她內心很害怕失掉婚姻關係,因而會找一些理由(如「孩子需要照顧」)繼續留在婚姻狀態里。男方大多樂得如此,因為可以不受婚姻形式的「約束」,可以充分獲得婚姻外的「自由」,又可以隨時享受「妻子」的服侍,並且有妻子操持家務,照顧孩子等。這讓妻子陷入更為不利的狀態:失掉了婚姻保障,又發現自己一下子淪落成免費的「保姆」,覺得「不甘心」,會變得更加情緒化,本來可能恢復的婚姻關係變得更加渺茫了,因為丈夫在離婚之後充分得益,更加不願意返回婚姻中來。

三,婚姻在形式上結束了,但在內容上又維持著,導致夫妻雙方既無法結束舊的關係,又無法開始新的關係,既無法回到過去,也無法走向未來。由於離婚沒有真正發生,雙方就沒有拉開距離來重新審視離婚後的生活,離婚就不大能夠給雙方造成真正的觸動和反思,不利於雙方在拉開距離後了解各自的情感與需求,產生新的看法和做出新的選擇。這種卡在中間的狀態往往使妻子產生一種「飄」的感覺,即,一種不安全的、沒有出路、落不到實處的體驗,對她來說是一種持續性的傷害,甚至會損害她的自尊和自信。

「為什麼要我改變?」

當婚姻出現問題,夫妻雙方的反應常常是:要求對方改變,或者,雙方都要改變對方。但在直面心理學看來,人可以決定改變自己,卻無法決定改變他人。如果一個人堅持要改變別人,他會失掉改變自己的機會,還會因為無法改變別人而陷入苦惱。在婚姻輔導中,我往往會跟來訪的女性談到怎樣改變自己,這時,她們的反應是:「他不改變,我為什麼要改變?」或者,「我改變了,他不改變怎麼辦?」我的回應是:「你不見得要為了他而改變自己,但是,如果是為了自己,你願意不願意嘗試作一些改變呢?」按照直面心理學的理解,改變就是成長,成長首先給改變者自己帶來福利,進而讓他人得益。婚姻輔導中常常發生的情況是,當夫妻中有一方前來接受輔導,並通過輔導而做出改變的時候,另一方會受到影響而做出相應的改變。改變是一種自我決定,它代表著一個人的主動精神。因此,改變自己不是虧了自己,便宜對方。

對妻子們的一些提醒


推薦閱讀:

該修復關係的時候談未來,現任很容易變前任
張明楷:侵占罪與盜竊罪的關係
(一)幸福關係法則
為什麼天底下最難搞的關係是婆媳關係?[網摘]
學會維持兩個人的長期關係

TAG:婚姻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