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理路篇 《傷寒論》之葯解 中醫之六氣 黃元御的六氣辨證學說 本草求真

傷寒理路篇

要 旨

《傷寒論》為中醫方書之祖,凡外感內傷,一切病理、方法,皆包括在內,不獨是「傷寒」一部分之書。中醫之壞者,醫家大都未將《傷寒論》研究明白故也。

醫家未將《傷寒論》研究明白,非醫家不肯研究,乃醫家無法研究。

何也?《傷寒論》章次已非原書,文理又極深古,前人注釋愈紛,理路愈亂。陳修園、唐容川於傷寒理路,則門外漢矣,醫家大都只知讀此二人之書,宜醫學愈趨黑暗!

是編以學者易於了解理路為主,詳於病理藥性,而略於原文,根據系統學理,明白注釋病理、藥性,一學到底。徐靈胎編《傷寒類方》自序曰:「余學《傷寒論》三十年,始得要領。」徐氏以類方為要領,去要領遠矣!

是編雖略於原文,無證無方,不根據原文,先明白是編,再去研究原文,原文庶易了解。而前人注釋如何錯誤,自然有辨別之眼光。既已明白病理藥性,即能應用於無窮,研究原文可也,不研究亦可也。

是編方名之次序,即是理路之具體。費一日一夜之力,即可將方名之次序記熟,此學《傷寒論》最切當、最簡易之法。方名之次序記清,全部《傷寒論》之理路得其要領矣。

理路只「表裡寒熱」四字,即可貫穿①一百一十三方。篇中處處抱定此旨,頭頭是道,滴滴歸源。學者能將一百一十三方並成三方,則入仲景①「穿」字原文作「竄」之室矣,《傷寒論》之理路,《傷寒論》之法也。

「六經提綱」乃辨別《傷寒論》全書病症之根據,須先將六經提綱原文了解熟記,病理、病狀融會於心,然後逐方研究下去,自然容易清楚。

如不先於提綱下手,則處處纏擾矣。

各方藥品,只分中氣、營衛、臟腑三項。營衛,表也;臟腑,里也;而皆不離乎中氣。表病發表,里病補下。只需將中氣葯、發表葯、補下藥,分別提出,各歸一類,不能確歸一類者,附之。又將六經提綱之葯認明,則分之為一百一十三方,合之不過三方而已。否則一百一十三方,竟成一百一十三個主腦。我被方縛住。我便不能用方矣!此學傷寒里路之竅要也。

初學最宜歌括,歷來歌括皆詳於葯,而略於證,註解又無理路系統,囫圇吞棗,殊少益處。此篇,每方只用歌括四句,病症、病理有詳無略。

註解則系統歸一,理法詳盡,使學者讀此一篇,即得仲聖真傳,事半功倍。作者自信為歷來注釋傷寒最近、最是之唯一善本。

歌括與方名次序、六經提綱,合為一篇,傷寒原方另為一篇,註解①又另為一篇。欲學者將歌括與方名次序、六經提綱字字記熟,之後將原方用藥與註解理法自然消納於歌括之中,於治病之時,有融會貫通、得心應手之妙。此守約施博之法,欲學者今日不白費心力,將來收美滿效果也。

《傷寒論》藥性簡釋

欲知《傷寒論》之真傳,須先知《傷寒論》之理路;欲知《傷寒論》之理路,須先知病證之病理;欲知病證之病理,須先知一百一十三方之藥性。一百一十三方,藥品雖繁,藥性不繁,約而求之,不過三類,解表類、下藥類、補藥類。因傷寒三大法曰汗、曰下、曰補故也。三法之中,皆不離乎中氣。茲將《傷寒論》原方藥性,按此之類,分別於後學者當一看瞭然。即按藥性,以求病理,仲景之傳,並不難知。至藥性,其列性能,不列病證,以病證皆在各方之內。性能乃治病之所以然也,學藥性須學知其作用之所以然,治病自有解決之法。最常用者以別之,次常用者以別之,余則不常用者。後人以汗、吐、下為傷寒三法,不知理路者之①「註解」見《傷寒論方解篇》言也。

中氣類

中氣唯炙甘草,和表養津生薑棗,

寒則乾薑虛則參,粳豉飴糖功效小。

炙草:溫補中宮,運輸四家,功可回生,性極壅滯。

乾薑:溫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虧忌用。

大棗:補中養津,調和營衛,性極橫滯,脹滿不宜。

生薑:溫降肺胃,衛閉最宜,大棗同用,補散適中。

人蔘:大補中氣,化生津液,最宜虛家,有滯忌用。

粳米:養中清肺,虛燥相宜,煮成清湯,極利小便。

香豉:補中不熱,平和之品,肝肺滯澀,亦不可用。

飴糖:養中潤燥,極補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濕脾。

白蜜:潤燥澤枯,熟用補中,腸胃滑者,煉老可用。

營衛類

芍藥麻黃桂枝因,芍營麻衛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陽經。

芍藥:專調營郁,極斂疏泄,善收相火,卻能寒中。

麻黃:專泄衛郁,極開閉斂,發汗利水,耗氣傷津。

杏仁:溫泄肺氣,兼解衛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調和營衛,最益表陽,疏泄偏升,津傷忌用。

蔥白:極助衛陽,達郁通表。如有實熱,便不可用。

生薑:散寒開閉,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陰虛慎用。

凡用營衛葯,不可離中氣葯,中氣為營衛之根本。如舍中氣單治營

衛,營衛之葯皆傷中氣,中氣愈傷,營衛愈壞矣!

柴胡:性寒氣散,專解少陽,氣虛服之亦能出汗。此葯附於營衛者。

因營衛為入臟、入腑之門,少陽亦入臟人腑之路。少陽忌發汗,而少陽解

時亦自然出汗也。

下藥類

芒硝大黃陽腑熱,巴遂決水不嘗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類相推屬下則。

芒硝:寒滑第一.潤燥破堅,虛寒誤服,脾陽絕死。

大黃:攻下積結,猛烈非常,敗脾寒中,用須審慎。

枳實:寒泄積氣,敗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氣,由降而升。性熱不寒,陰虛忌用。用於大黃枳實芒

硝之中,妙在以溫運寒。

以上四味合用,專攻胃腑實熱燥結。

巴豆:大熱大泄,最傷津液,停痰積水,掃蕩無餘。平人以一粒破四

分,服一分,即大瀉。

甘遂:專瀉積水,猛烈非常。性熱傷津,誤用則死!平人吞服南瓜子

仁大半塊,即吐瀉不堪。

芫花、大戟:專攻積水。

葶藶:專下痰水。

以上五味極破元氣,乃萬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熱而滑。

水蛭、虻蟲:專破瘀血。

桔梗:排膿破滯,極泄肺氣。載葯上行之說,誤人不淺!

貝母:善消熱痰,亦能寒中。

瓜蔞:滌泄熱瘀,清潤肺燥。上無熱燥,誤用寒中。

以上三味時醫不論有無瘀熱,動則用之,誤事不小。

半夏:降胃燥濕,除痰破結。中虛、陰虛均須慎用。

赭石:重墜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傷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氣,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藥,因其下降力大,易傷中氣,故附於下藥之後。

海藻:泄痰開結,滑竅去滯。

商陸根:泄水消腫。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藥。

蜀漆:掃蕩濁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葯,因其作用是掃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藥之後。上

行,下行各有不同,傷損中氣則—也。

石膏:大寒之品,極清肺燥,中下虛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

殺人!

葛根:善清胃熱,降濁升清,涼潤肺氣,因亦清表。

竹葉:清降肺胃,最解煩郁。

知母:肺腎燥熱,最能清潤,中下虛者,甚不相宜。

麥冬:最潤心肺,能生陰液,中下虛者,聚水敗脾。

天冬:潤噪生津,排膿滑竅,土濕中虛,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潤燥,益腎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熱滑竅,利水生津,中氣虛寒,切不可服。

黃苓:專清木熱,最平風燥,惟易寒中,用須審慎。

生地:極潤風燥,極清血熱,濕脾寒中,不可誤用。

黃連:清火第一,敗脾第一。

梔子:清除瘀熱,極寒中氣。

黃柏:極清下熱,極敗相火,右尺虛者,敗土寒中。

白頭翁:專清木熱,性亦寒中。

黃柏皮:專清木熱,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專清木熱,性亦寒中。

茵陳:專清濕熱。

連翹:專清濕熱。

豬膽汁:寒潤第一,極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涼葯,井非下藥,凡涼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寬利腸

胃,去滯消瘀。過服、誤服皆能下利,故附於下藥之後,皆實者去之之類也。

補藥類

附子乾薑陰臟寒,三陰惟怕火土殘,

補潤泄濕收斂兮,無非補藥一類連。

附子:專補腎陽,兼溫肝脾,最增木熱,用須審慎。

乾薑:見中氣類。

炙草:見中氣類。傷寒證之下證,火土實也。傷寒證之補證,火土虛

也。蓋火土旺,而後中氣旋轉,經氣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

法以大承氣湯為主腦,補法以四逆湯為主腦。

白朮:大補土氣,除濕生津,固脫補虛,傷陰滯木。

雞子黃:極補脾精,最滯木氣,生調相宜,煮熟膩胃。陰虛之人木氣

必滯,陰虛液枯,故木滯也。

雞子白:清養肺液,不傷陽氣。養陰葯多傷陽氣,敗土氣,雞子白

不然。

當歸:峻補肝血,性溫而潤,滑腸濕脾,惟動傷陰。

阿膠:養血清風,專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濕脾。

豬膚:清肺除煩,潤而不濕,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極滑腸胃,滋潤經脈,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溫肝腎,兼善殺蟲。木氣燥熱,便不可用。

吳茱萸:溫暖脾胃,潤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細辛:降諸寒沖,專下水氣,最利二便。陰虛忌用。肺家有寒,水上

沖者,此葯神效,否則極傷肺氣。

茯苓:泄水利濕,下達迅速,陰虛便利不可輕用。

豬苓:泄水利濕,兼達汗孔,陰虛便利,務須慎用。

澤瀉:泄水利濕,下達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濕熱,不傷津液,偏補土氣,陰虛慎用。

通草:泄水通經,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專斂肺,能生津液。

龍骨:鎮斂精神,澀滑固脫,善寬脅肋,不滯木氣。

牡蠣:善降膽熱,軟堅消痞,木氣枯者不相宜。

赤石臘:專澀腸滑,性平不寒。

禹餘糧:功同石脂。

鉛丹:沉重降斂,善止驚狂。

鉛粉:燥濕醫瘡,止泄殺蟲。

附子白朮以下為補藥,阿膠以下為潤葯,蜀椒以下為溫寒葯,茯苓以

下為燥濕葯,五味子以下為收斂葯。潤葯乃滋養之品,溫葯乃益火之品,

燥濕葯乃扶土之品,收斂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於補藥之下。

《傷寒論》之葯解

春盡畫梁

中氣類

中氣唯炙甘草,和表養津生薑棗,

寒則乾薑虛則參,粳豉飴糖功效小。

炙草:溫補中宮,運輸四家,功可回生,性極壅滯。

乾薑:溫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虧忌用。

大棗:補中養津,調和營衛,性極橫滯,脹滿不宜。

生薑:溫降肺胃,衛閉最宜,大棗同用,補散適中。

人蔘:大補中氣,化生津液,最宜虛家,有滯忌用。

粳米:養中清肺,虛燥相宜,煮成清湯,極利小便。

香豉:補中不熱,平和之品,肝肺滯澀,亦不可用。

飴糖:養中潤燥,極補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濕脾。

白蜜:潤燥澤枯,熟用補中,腸胃滑者,煉老可用。

營衛類

芍藥麻黃桂枝因,芍營麻衛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陽經。

芍藥:專調營郁,極斂疏泄,善收相火,卻能寒中。

麻黃:專泄衛郁,極開閉斂,發汗利水,耗氣傷津。

杏仁:溫泄肺氣,兼解衛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調和營衛,最益表陽,疏泄偏升,津傷忌用。

蔥白:極助衛陽,達郁通表。如有實熱,便不可用。

生薑:散寒開閉,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陰虛慎用。

凡用營衛葯,不可離中氣葯,中氣為營衛之根本。如舍中氣單治營

衛,營衛之葯皆傷中氣,中氣愈傷,營衛愈壞矣!

柴胡:性寒氣散,專解少陽,氣虛服之亦能出汗。此葯附於營衛者。

因營衛為入臟、入腑之門,少陽亦入臟人腑之路。少陽忌發汗,而少陽解

時亦自然出汗也。

下藥類

芒硝大黃陽腑熱,巴遂決水不嘗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類相推屬下則。

芒硝:寒滑第一.潤燥破堅,虛寒誤服,脾陽絕死。

大黃:攻下積結,猛烈非常,敗脾寒中,用須審慎。

枳實:寒泄積氣,敗脾寒中。

厚朴:善降胃氣,由降而升。性熱不寒,陰虛忌用。用於大黃枳實芒

硝之中,妙在以溫運寒。

以上四味合用,專攻胃腑實熱燥結。

巴豆:大熱大泄,最傷津液,停痰積水,掃蕩無餘。平人以一粒破四

分,服一分,即大瀉。

甘遂:專瀉積水,猛烈非常。性熱傷津,誤用則死!平人吞服南瓜子

仁大半塊,即吐瀉不堪。

芫花、大戟:專攻積水。

葶藶:專下痰水。

以上五味極破元氣,乃萬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熱而滑。

水蛭、虻蟲:專破瘀血。

桔梗:排膿破滯,極泄肺氣。載葯上行之說,誤人不淺!

貝母:善消熱痰,亦能寒中。

瓜蔞:滌泄熱瘀,清潤肺燥。上無熱燥,誤用寒中。

以上三味時醫不論有無瘀熱,動則用之,誤事不小。

半夏:降胃燥濕,除痰破結。中虛、陰虛均須慎用。

赭石:重墜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傷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氣,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藥,因其下降力大,易傷中氣,故附於下藥之後。

海藻:泄痰開結,滑竅去滯。

商陸根:泄水消腫。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藥。

蜀漆:掃蕩濁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葯,因其作用是掃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藥之後。上

行,下行各有不同,傷損中氣則—也。

石膏:大寒之品,極清肺燥,中下虛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

殺人!

葛根:善清胃熱,降濁升清,涼潤肺氣,因亦清表。

竹葉:清降肺胃,最解煩郁。

知母:肺腎燥熱,最能清潤,中下虛者,甚不相宜。

麥冬:最潤心肺,能生陰液,中下虛者,聚水敗脾。

天冬:潤噪生津,排膿滑竅,土濕中虛,切不可服。

葳蕤:即郁竹,清金潤燥,益腎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熱滑竅,利水生津,中氣虛寒,切不可服。

黃苓:專清木熱,最平風燥,惟易寒中,用須審慎。

生地:極潤風燥,極清血熱,濕脾寒中,不可誤用。

黃連:清火第一,敗脾第一。

梔子:清除瘀熱,極寒中氣。

黃柏:極清下熱,極敗相火,右尺虛者,敗土寒中。

白頭翁:專清木熱,性亦寒中。

黃柏皮:專清木熱,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專清木熱,性亦寒中。

茵陳:專清濕熱。

連翹:專清濕熱。

豬膽汁:寒潤第一,極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涼葯,井非下藥,凡涼葯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寬利腸

胃,去滯消瘀。過服、誤服皆能下利,故附於下藥之後,皆實者去之之類也。

補藥類

附子乾薑陰臟寒,三陰惟怕火土殘,

補潤泄濕收斂兮,無非補藥一類連。

附子:專補腎陽,兼溫肝脾,最增木熱,用須審慎。

乾薑:見中氣類。

炙草:見中氣類。傷寒證之下證,火土實也。傷寒證之補證,火土虛

也。蓋火土旺,而後中氣旋轉,經氣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

法以大承氣湯為主腦,補法以四逆湯為主腦。

白朮:大補土氣,除濕生津,固脫補虛,傷陰滯木。

雞子黃:極補脾精,最滯木氣,生調相宜,煮熟膩胃。陰虛之人木氣

必滯,陰虛液枯,故木滯也。

雞子白:清養肺液,不傷陽氣。養陰葯多傷陽氣,敗土氣,雞子白

不然。

當歸:峻補肝血,性溫而潤,滑腸濕脾,惟動傷陰。

阿膠:養血清風,專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濕脾。

豬膚:清肺除煩,潤而不濕,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極滑腸胃,滋潤經脈,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溫肝腎,兼善殺蟲。木氣燥熱,便不可用。

吳茱萸:溫暖脾胃,潤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細辛:降諸寒沖,專下水氣,最利二便。陰虛忌用。肺家有寒,水上

沖者,此葯神效,否則極傷肺氣。

茯苓:泄水利濕,下達迅速,陰虛便利不可輕用。

豬苓:泄水利濕,兼達汗孔,陰虛便利,務須慎用。

澤瀉:泄水利濕,下達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濕熱,不傷津液,偏補土氣,陰虛慎用。

通草:泄水通經,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專斂肺,能生津液。

龍骨:鎮斂精神,澀滑固脫,善寬脅肋,不滯木氣。

牡蠣:善降膽熱,軟堅消痞,木氣枯者不相宜。

赤石臘:專澀腸滑,性平不寒。

禹餘糧:功同石脂。

鉛丹:沉重降斂,善止驚狂。

鉛粉:燥濕醫瘡,止泄殺蟲。

附子白朮以下為補藥,阿膠以下為潤葯,蜀椒以下為溫寒葯,茯苓以

下為燥濕葯,五味子以下為收斂葯。潤葯乃滋養之品,溫葯乃益火之品,

燥濕葯乃扶土之品,收斂葯乃固本之品,故皆附於補藥之下。

中醫之六氣 春盡畫梁

一年大氣的圓運動,春木主生,夏火主長,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

土主化。生長收藏化,五行運動性能也。大氣者,風熱暑濕燥寒,五行運

動不圓,偏見之氣也。五行各一,惟火有二,故曰六氣。二火者,君火運

行,重在上升;相火運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人水中,再由春升上,

乃為君火。而君火又隨相火下降。名曰五行,其實六行。

六氣圓運動圖

初之氣曰,厥陰風木。二之氣曰,少陰君火。三之氣曰,少陽相火。

四之氣曰,太陰濕土。五之氣曰,陽明燥金。六之氣曰,太陽寒水。

木氣偏見,則病風。君火之氣偏見,則病熱。相火之氣偏見,則病

暑。金氣偏見,則病燥。水氣偏見,則病寒。土氣偏見,則病濕。金氣、

水氣與水中相火之氣不足,則病風。金氣、術氣不足,則病熱、病暑。火

氣、木氣、水氣不足,則病燥。金氣、木氣、相火之氣不足,則病寒。金

氣、木氣不足,則病濕。而皆緣於中氣之虛,中氣不虛,運動能圓,乃不

病耳。

六行六氣的圓運動,四節一氣。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屬初之氣,

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屬二之氣,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屬三之氣,

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屬四之氣,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屬五之氣,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屬六之氣,此時令病發生之根源也。圓運動天人

一氣,時令病上最為顯著。內傷雜病,亦屬六氣,特不似時令病之關係生

死之速耳。因時令病乃整個六氣散開,中氣消滅極易,故死速也。

厥陰風木

地面以上為陽,地面以下為陰。陰位在下,陰根在上。陽位在上.陽

根在下。初氣之時,空氣由寒而溫,水中封藏經秋收來地面上的陽氣,動

而上升,是為木氣。木氣者,陽根也。大寒節氣,當陰極之時,厥者極

也,故稱厥陰。木氣主動,風者,木氣動失其正之氣,故稱風木。

初氣由六氣而來。六氣之時,雪大天寒,封藏氣足,木氣上升,只化

生氣,不化風氣。凡大寒之後,民病溫病,發熱、頭痛、身疼、倦怠、小

兒麻疹皆木氣生意不暢,疏泄化風之病。初氣之時,小兒病麻疹,必神倦

發熱。小兒本身木氣幼稚,不勝造化的木氣疏泄也。人身內傷外感,風木

之病極多,仲景《傷寒論·厥陰篇》死證之多可見也。如金氣能收,木氣

不過疏泄,水氣能藏,相火不動,水中溫暖,木氣根深,不病風也。

少陰君火

二之氣亦從地下陰位升出地面,即木氣上升之正氣也。此時空氣漸

熱,不似初氣之陰極,故稱少陰。木氣上升之氣,即水中所藏上年秋時下

降的陽氣。此陽氣由地下升至地上,照臨大宇,神明四達,上升之象,有

如君位,故稱君火。此時空氣由溫而熱,又稱熱火。

初氣之時,木不生風,由升而浮,則生君火。君火上浮,萬物茂長,

人民不病熱病。凡春分之後,民病喉痛溫熱,皆君火長氣抑鬱,因而病熱

之病。此時陽氣漸充,人雖病熱,不似初氣之時,由靜而動,有風木拔根

之危險。然少陰之上升,全賴水中之陽足。仲聖《傷寒論》,少陰死證,

皆屬陽亡,可見也。如金氣充足,火隨金降,則君火不病熱。如木氣充

足,甲木下降有力,乙木化生清陽,則君火不病熱也。甲乙詳下文。

少陽相火

火,陽氣也。地面上為陽位。三氣之時.地面陽氣盛滿,經暮夜空氣

之涼降,降入地面之下。然當暑熱上騰之時,旋降旋升,地面之上,陽氣

盛滿,地面之下,所得陽氣不多。天人之氣,中下為本,中下所得下降的

陽氣不多,故稱少陽。此盛滿地面的陽氣,能往下降,以生中氣,則上下

交濟,有如相臣之職,故稱相火。此火不降,暑熱熏蒸,又稱暑火。

此相火,即本年太陽直射地面的光熱也。凡小滿以後,人病霍亂,皆少陽

相火不降之病。霍亂有寒熱之分。三氣之時,地面之上雖熱,地面之下卻寒,

人身亦上熱下寒。偶因食缺飲冷,中氣不運.遂成寒證。寒證人死最速者,中

下無陽也。偶因暑熱人胃,增加本身的熱,遂成熱證。熱證人死亦速者,人身

津液被暑熱灼傷,氣機阻滯,運行不通也。如金氣充足,火隨金降,則相火不

病暑。如木氣充足,甲木下降,則相火亦不病暑也。

太陰濕土

四時之氣,地面上陽氣盛滿,地面下舊存的陽氣,亦升出地面上來。

地上偏熱,地下偏寒。此時由地下上升的空氣中,陽微陰盛,故稱太陰。

相火降而復升,升而復降,升降大作,大雨時行,濕氣濡滋。土氣在升降

之中交,故稱濕土。一年四季,惟三伏雨大,透土而下,濕氣旺之故。

大暑以後,民病腫脹腹瀉,皆土濕不能運化。此時中上現熱,中下伏

寒,故四氣之時,上熱下寒之病甚多。必須相火下降,土氣方能運化而不

病寒。伏天雨大之年,太陰病寒者少,相火下降之故也。如伏天乾熱無

雨,相火即不下降,遂病下寒也。

太陰濕土,陰濕之盛者,因土氣中舊存的陽氣已升出也。然大暑之

後,節交立秋,一交立秋,秋金降斂,舊存的陽氣雖出,新收的陽氣正

人。太陰居少陽之後,陽明之前,此時土氣,內有相火之熱,外有燥金之

燥。陰土轉病燥熱,亦復不少。是太陰濕土陰濕之病,當重在少陽相火之

時,與立秋之前也。如金氣充足,能將水氣收斂,則土氣不病濕。如濕氣

充足,能行疏泄之令,將水氣疏泄出來,則土氣不病濕。

陽明燥金

地面上為陽位。五氣之時,地面上所盛滿的陽氣,經秋氣之收斂,正

當下降。中氣之下,陽氣充足。濕氣已收,大宇光明。陽盛而明,故稱陽

明。秋氣當旺,濕收則燥。此時上空金氣,降力極大,故稱燥金。

秋分之後,金氣當權,收令大行,相火下降,不再逆升,萬物歸根。

人身亦相火下降,根氣加增,精神強健,中氣充足。無動關生死的時令

病。燥金的普通時令病,不過咽干、糞結、熱傷風與秋燥感冒而已。惟冬

令冷凍不大之地,水中陽氣封藏不住,隨時升泄,燥病之起,甚為難治,

詳時病本氣篇。

金氣涼,則收斂而下降。金氣燥,則橫結而不降。燥者.天空金氣涼

降而下,已經降入地面下之火,又復熱升而上,而相裹束,故燥結於中。

金燥必結聚。如木火充足,結聚解散,則不病燥。如水氣充足.能藏火

氣,火不逆升,則不病燥也。

太陽寒水

六氣之時,地面上的陽氣,經秋氣的收斂,全行降入地下。天人之

氣,中下為主,地下陽多,故稱太陽。此陽氣降入地下,即藏於地下的水

中,惟水能封藏陽氣也。陽氣降入地下的水中,地面的空氣遂寒,空氣愈

寒,壓力愈大,水中陽氣愈藏。冬令大氣的作用在水,故稱寒水。

小雪之後,大氣嚴寒,陽藏水中,根氣深固,無普通時症。傷寒病乃

個人感冒寒氣之病。倘或冬時大氣不寒,水中封藏的氣,泄露出來,則病

冬溫。冬溫乃陽氣失根,外泄化熱之病。即不發現於冬時,必發現於春

初。溫病死人最多,火泄於上,水寒於下也。必金氣能收,火隨金降.甲

木下降,相火歸根,則水不病寒也。水之病寒,水氣之內寒也。水氣之內

寒,水氣之外不寒也。若水氣內外都寒,則水氣之內.所藏的相火必微

少矣。

六氣病症,略舉數端,天人一氣,可以概見。

研究五行六氣的圓運動。須認定此地本年空氣的升降浮沉,追想此地

上年的升降浮沉,再預想此地來年的升降浮沉。(此字的意義,包括一年

的春夏秋冬而言)。將一年的圓運動,歸納一日的圓運動,再歸納一息的

圓運動。時時刻劉,靜默體會,自然發見天人一氣的一切事實。人身的五

行六氣,是不發見的,只有圓運動而已。如一發見,便是病了。

黃元御的六氣辨證學說 

仲景傷寒以六經立法。從六氣也。六氣之性情形狀,明白昭揭,醫必知此,而後知六經之症,六經之變化雖多,總不外乎六氣。此義魏晉而後,絕無解者。先聖之法,一線莫傳,凌夷至於今日,不堪問矣!

太陽寒水

寒者,太陽水氣之所化也。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膀胱。太陽以寒水主令,足太陽膀胱水也,手太陽小腸火也。(小云:手足太陽標陽而本寒與手足之少陰為一周天也,太陽含衛陽之氣而布護於表也,因表惡寒既表證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從陽則在經之標而熱證現也。從陰則在經之本而寒證起。兩陽經之證不除則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擾它經而現少陰經之證也,少陰經也有表裡之分。可據經氣的陰陽而分辯之。)火水異氣,而以寒水統之。緣水位於下而生於上,離中之陰,水之根也。離陰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離之陰午時與夏至之時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則無降矣。此為從陽求陰也,即腎水不足者補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則可降天道之氣兼補其母肺金而腎水可生也。陽中求陰之意即離之用在陽位也,此也含陰從天降之意。)水降於火,(此水從離降也。)是以丙火化氣於壬水。火化而為水,則熱從寒化。故太陽之氣,水火併統,而獨以寒水名也。水性本寒,少陽三焦之火隨太陽而下行,(小云:三焦應腠理毫毛,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本就藏有少陽相火,三焦為陽氣之父也。三焦為手少陽與足少陽氣相同也。)水得此火,應當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小云:癸水壬水一陰一陽,癸水屬腎,壬水屬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才能出。此既證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陽相火,不然無氣化可言也。而膀胱寄左腎含相火可使腎精不寒。女子胞寄於右腎,女子以血養胎得右腎命門之火而血則溫可養胎也。左腎屬陰,右腎屬陽,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從腎陽治以四神丸也。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陽少陽與肺之氣合而護表而統稱衛氣也既衛陽之氣也。)蓋水以蟄藏為性,火秘於內,水斂於外,是謂平人。(小云:此理甚是,火秘於內,水斂於外。此既余,陽用陰,陰用陽之意也。)木火主里,自內而生長之,故里氣常溫。(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木乃水所生,但必須有少陽生生之溫濕之氣方可生也。其少陽生氣由命門而出太過則現濕熱之氣,不及則寒濕可見也,能識此則病易調也。當然此濕氣實屬水氣非太陰土之濕氣也。治則一除肝膽濕熱,一溫腎利濕。一瀉子,一補母。然肝陰肝血虧者也從補腎陰治者而謂虛補其母也)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氣常清。(小云:表氣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血生於木火,故血溫而內發。氣化於金水,故氣清而外斂。人之經脈,厥陰在里,春氣之內生也。次則少陰,夏氣之內長也,次則陽明,秋氣之外收也,太陽在表,冬氣之外藏也。陽藏則外清而內溫,陽泄則內寒而外熱,外易寒水而為熱火,內易溫泉而為寒冰。外愈熱而內愈寒,生氣絕根,是以死也。(小云:生氣絕根,是以死也。此也可說是陽脫)癸水溫而壬水寒則治。癸水寒而壬水熱則病。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小云:癸水病則必寒,壬水病則多熱。此二水雖然屬陰,陰者親於下,親於內也。其用為陽也。水不足則熱,火不足則寒也。)以丁火化於癸水,故少陰之臟,最易病寒,壬水化於丙火,故太陽之腑,最易病熱。(小云:太陽者,標陽本寒也;傷寒論謂 發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發於陽者,太陽之標;發於陰者,太陽本氣也。壬水者太陽,丙火者太陽;從傷寒論看之太陽以寒論也,所以太陽經證有麻黃桂枝湯苓桂術甘越婢五苓等祛太陽之寒,太陽腑者太陽手經也,是以也從寒治之也。如果是內傷雜病則有: 壬水化於丙火,而有黃元御太陽之腑,最易熱病之說也。由此可知病可從表裡臟腑求之,丹溪之言不假也,還要從手足同名之經絡求之。除此還需考慮母子關係及水火之中氣的升降,而溫涼燥濕則是調節升降的關鍵。人止知風燥濕三字是關鍵,卻不知木溫,金涼,溫濕,涼燥也;熱燥為急為實,涼燥為緩為虛。)以病寒者,獨責癸水,病熱者,獨責壬水。(小云:上有餘謂太陽少陽合肺而護表。此則余謂太陽少陰其氣可從標從本此為一也。其二者兩太陽兩少陰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為影響,臟責腑,腑責臟也。兩太或兩少又可互為影響此一辯,還一辯者每經皆有標本之說也。)

少陽相火

暑者,少陽相火之所化也。在天為暑,在地為火,在人為三焦。手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緣火生於木,相火既旺,母氣傳子,而木令已衰也。三焦之火隨太陽之經下行以溫水臟,出委中,貫腓腸而入外踝。君火升於足而降於手,相火升於手而降於足。少陽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後通調。故三焦獨主水道。蓋水性閉蟄而火性疏泄,閉蟄則善藏,疏泄則善出,相火下蟄,水臟溫暖而水府清利,則出不至於遺溺,藏不至於閉癃,而水道調矣。(小云:相火者藏於命門或謂藏於腎中皆同一說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國國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謀政治國。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於兩少陽兩厥陰行於全身上下內外。其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實乃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意所謂冬藏陽於腎中也即半夜子時藏陽於腎中之意也。如若不藏則有重陰必陽之慮,所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也。然少火之藏必賴腎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為要,陰為陽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全在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理中也。)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於腎臟也。(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陰,親下親里而其用為陽也。)此火一泄,陷於膀胱,實則下熱而閉癃,虛則下寒而遺溺耳。手之陽清,足之陽濁。清則升而濁則降。手少陽病則不升,足少陽病則不降。(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陽行於錶行於上也。膽者甲木,其氣降;然脾氣之升,己土之熱力及健運,皆甲與己合,己土得甲膽之相火使然。)凡上熱之證,皆甲木之不降,於三焦無關。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於戊土之不降。戊土與辛金同主降斂,土降而金斂之,相火所以下潛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氣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陽雖從三焦火化,而原屬甲木,病則兼現其本氣。相火逆行則克庚金,甲木上侵則賊戊土,手足陽明,其性本燥,木火雙刑則燥熱郁發。故少陽之病,多傳陽明。然少陽之氣陰方長而陽方消,其火雖盛而亦易衰。陰消陽長則壯,陰長陽消則病。病於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於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 (小云:肺者屬金,陽明胃與大腸皆屬金且有金之燥氣,但肺者屬嬌臟,其含有金氣,且含有太陰之濕氣。所以兩陽明也含有太陰之濕氣也。所謂含者因為此四經為一周天也。)

少陰君火

熱者,少陰君火之所化也。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為心。少陰以君火主令,手少陰心火也,足少陰腎水也。水火異氣,而以君火統之。緣火位於上而生於下。坎中之陽,火之根也。坎陽升則上交離位而化火,火升於水,是以癸水發氣於丁火,水化而為火則寒從熱化。故少陰之氣,水火併統,而獨以君火名也。君火雖降於手而實升於足,陽盛則手少陰主令於上,而癸水亦成溫泉。陰盛則足少陰司氣於下,而丁火遂為寒灰。以丁火雖司氣化,而制勝之權終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鎮之。但土雖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濕。濕則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陽明承氣一症。其餘則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潰則火敗,故少陰一病,必寒水泛濫而火土俱負,其勢然也。至於上熱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災及宮城。心液消亡,是以熱作。凡少陰病熱,乃受累於相火。實非心家之過。(小云:相火者,少陽也,膽中甲木藏之,乙木屬肝,甲乙二木皆屬東方,在地為木,在天為風,其氣太過則從火而助少陰之本,熱氣顯現,其為木之子火氣也,治則實瀉其子也。肝之陰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從母論者多。虛風與實風據此可辯。少陽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為虛補其母之例。而上熱下寒者定是命門火衰而下之陰盛逼陽於上也。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腎中虛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無功也。)而方其上熱,必有下寒,以水火分離而不交也。見心家之熱當顧及腎家之寒。蓋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則為一家,不交則離析分崩,逆為冰炭。究之火不勝水則上熱不敵下寒之劇,不問可知也。血根於心而藏於肝,氣根於腎而藏於肺。心火上熱則清心家之血,腎水下寒則暖腎家之氣。故補肝之血則宜清,補肺之氣則宜涼,補腎之氣則宜暖,此定法也。(小云:此確屬定法。血者屬陰,而其色紅則又屬陽,離卦屬陰,而其陽多陰少,其氣機行於上,行於南方;此又為陰陽互根之理可見,其性屬火。從卦而言,陰卦用火。從其位而言,陽位而用陰血。從其經而言標陰本陽。從其標言陰寒之氣盛而陽氣弱,從其本而言陽熱盛而陰血虧也。從其火而言午時生陰營而降,總之陽而用陰,陰而用陽也。陰陽盛衰可推而知之。)

陽明燥金

燥者。陽明金氣之所化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人為大腸。陽明以燥金主令,胃土從令而化燥。太陰以濕土主令,肺金從令而化濕。胃土之燥,子氣而非本氣。子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陰盛之家,胃土恆濕。肺金之濕,(小云:肺從陽明則燥,從太陰則濕。在其小周天之中也。)母氣而非本氣,母氣不敵本氣之旺,故陽盛之家,肺金恆燥。太陰性濕,陽明性燥。燥濕調停,在乎中氣。旺則辛金化氣於濕土而肺不傷燥,戊土化氣於燥金而胃不傷濕。中氣衰則陰陽不交,其燥濕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燥勝其濕則疾飢而善渴,水利而便堅。陰易進而陽易退,濕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盛而陽明每負。土燥而水虧者,除承氣症外,絕無僅有。(小云:戊土屬陽燥之土,其用為陰,則其不燥。己土屬陰濕之土,其用為陽,則其濕不困脾。肺金因於風火者則熱燥,因於風寒者則清涼之燥。燥者金之氣,濕者土之氣。燥濕之氣與水火也有關係。)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陰負趺陽者為順,緣火盛則土燥,水盛則土濕。燥則克水,濕則反為水侮。水負則生,土負則死。故少陰宜負而趺陽宜勝。(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溫氣也即少陽之生氣,其火宜少不宜壯。)以土能勝水則中氣不敗。未有中氣不敗而人死者。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潤下。燥與濕互相牽制,其法在氣機升降之中。)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則濕而腸則燥。濕為陰邪,陰性親下,故根起於脾土而標見於膝踝。燥為陽邪,陽性親上,故根起於大腸而標見於肘腕。所謂陽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濕,中風之家,血枯筋縮,其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非燥。使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自何來。醫家識燥濕之消長,則仲景堂奧可階而升矣。 (小云:燥為寒熱之中氣,妙!)

厥陰風木

風者,厥陰木氣之所化也。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足厥陰以風木主令,手厥陰心主以相火而化氣於風木。緣木實生火,風木方生,火氣初胎,而火令未旺也。冬水閉藏,一得春風鼓動,陽從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氣不升,固賴木氣以升之。而木氣不達,實賴土氣以達焉。蓋厥陰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水土溫和則肝木發榮,木靜而風恬。水寒土濕,不能生長木氣,則木郁而風生。木以發達為性,己土濕陷,抑遏乙木發達之氣,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風動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風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華色,主筋而榮爪。風動則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眥黑、唇青、爪斷、筋縮之證,皆風木之枯燥也。及其傳化乘除,千變不窮。故風木者,五臟之賊,百病之長。凡病之起,無不因於木氣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氣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氣抑鬱而不生,是以病也。木為水火之中氣,病則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內濕,下寒而上熱。手厥陰火也。木氣暢遂,則厥陰心主從令而化風。木氣抑鬱,則厥陰心主自現其本氣。是以厥陰之病,下之則寒濕俱盛,上之則風熱兼作,其氣然也。(小云:木為水火之中氣,妙!)

太陰濕土

濕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濕土主令。辛金從土而化濕。陽明以燥金主令,戊土從金而化燥。(小云:妙!)。己土之濕為本氣,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濕。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濕者多。太陰主升,己土升則癸水與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陽之發生也。陽虛則土濕而不升,己土不升則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於戊土,水木升於己土,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小云:濕為太陰之氣,燥為陽明之氣,肺從太陰則濕,從陽明則燥,燥分熱燥與寒燥,熱燥者風與火加也,寒燥者風與寒加也。風與火加者,用清涼潤而降其金氣,所謂金肺與陽明也。總之水火既濟,地天交泰在東西之氣機升降中求之。)其原總由於濕盛也。陰陽交則生濕。濕者,水火之中氣,上濕則化火而為熱,下濕則化水而為寒。然上亦有濕寒,下亦有濕熱。濕旺氣鬱,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熱痰。火衰者,泛濫而生寒飲。此濕寒之在上者。濕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為白淫,火盛者梗澀而為赤濁。此濕熱之在下者。便黃者,土色之下傳,便赤者,木氣之下陷。緣相火在水,一線陽根,溫升而化乙木,木中溫氣,生火之母,升則上達而化火,陷則下郁而生熱。木氣不達,侵逼土位,以其鬱熱,傳於己土,己土受之,於是浸淫於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其勢然也。陰易盛而陽易衰也。故濕氣恆長而燥氣恆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嘗難知。後世庸愚,補陰助濕,泄火伐陽,病家無不夭枉於滋潤,此古今之大禍也。 (小云:濕者,水火之中氣。木也為水火之中氣。正如余所說溫濕之氣從左從東方升也。此為後天八卦坎離震兌,子午卯酉,氣機升降出入之理。)

本草求真

春盡畫梁

內容:人身一小天地耳。天地不外陰陽五行以為健順。人身不外水火氣血以為長養。蓋人稟賦無偏。則水以附火。火以生水。水火既足。則氣血得資。而無虧缺不平之憾矣。惟其稟有不同。賦有各異。則或水衰而致血有所虧。火衰而致氣有所歉。故必假以培補。俾偏者不偏。而氣血水火。自爾安養而無病矣。第其病有淺深。症有輕重。則於補劑之中。又當分其氣味以求。庶於臨症免惑。如補之有宜於先天真火者。其葯必燥必裂。是為補火之味。補有宜於先天真水者。其葯必滋必潤。是為滋水之味。補有宜於水火之中而不敢用偏勝之味者。其葯必溫必潤。是為溫腎之味。補有宜於氣血之中而不敢用一偏之葯者。其葯必甘必溫。是為溫中之味。補有宜於氣血之中而不敢用過補之葯者。其葯必平必淡。是為平補之味。合是諸補以分。則於補劑之義。已得其概。又何必過為分別雲。又按萬物惟溫則生。故補以溫為正也。萬物以土為母。甘屬土。故補又以甘為貴也。土虧則物無所載。故補脾氣之缺陷。無有過於白朮。補肝氣之虛損。無有過於雞肉。補肺氣之痿弱。無有過於參耆。補心血之缺欠。無有過於當歸。是皆得味之甘。而不失其補味之正也。其次補脾之味。則有如牛肉大棗飴糖蜂蜜龍眼荔枝鯽魚。皆屬甘溫。氣雖較與白朮稍純。然蜂蜜飴糖則兼補肺而潤燥。龍眼則兼補心以安神。荔枝則兼補營以益血。惟有牛肉則能補脾以固中。大棗則能補脾以助胃。鯽魚則能補土以制水也。且綉嘗即補脾以思。其土之卑監而不平者。不得不藉白朮以為培補。若使土干而燥。能無滋而潤乎?是有宜于山葯人乳黃精豬肉之屬是也。土濕而凝。能無燥而爽乎?是有宜於白蔻砂仁之屬是也。土潤而滑。能無澀而固乎?是有宜於蓮子芡實肉蔻之屬是也。土郁而結。能無疏而醒乎。是有宜於木香甘松藿香菖蒲胡荽大蒜之屬是也。土浸而傾。能無滲而利乎。是有宜於茯苓扁豆山藥鯽魚之屬是也。土郁而蒸。能無清而利乎?是有宜於薏苡仁木瓜白蘚皮蚯蚓紫貝皂白二礬商陸郁李之屬是也。土寒而凍。能無溫而散乎?是有宜於乾薑附子之屬是也。土敦而阜。能無通而泄乎。是有宜於硝黃枳實之屬是也。土崩而解。能無升而舉乎?是有宜於參耆甘草之屬是也。凡此皆屬補脾之味。然終不若甘溫補脾之為正耳。

[上編卷一補劑]溫中內容:(山草)補肺氣以生陰人蔘(專入肺。兼入脾)。性稟中和。不寒不燥。形狀似人。氣冠群草。能回肺中元氣於垂絕之鄉。(馮楚瞻曰。人蔘能回陽氣於垂絕。卻虛邪於俄頃。李時珍曰。人蔘年深。浸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蔘神草。參字從浸。亦浸漸之義。參即浸字。從世因字文繁。遂以參星字代。從簡便爾。綉按其說亦是。)第世畏乎其參者。每以參為助火助氣。凡遇傷寒發熱。及勞役內傷發熱等症。(發熱內傷外感皆有。惟察脈見浮數有力為外熱。沉大有力為內熱。脈而沉細有力為實。脈而浮大無力為虛。熱而脈盛為傷熱為實。熱而脈浮為傷暑為虛。熱而能言有力者為實。熱而懶言無力者為虛。熱而口乾酷飲冷水者屬實。熱而口乾微飲湯者屬虛。熱而久按益熱。是里熱徹表為實。熱而久按不熱。是里陽浮表為虛。熱而火烙。時常不減。頭足身體一樣為實。熱而乍作乍止。頭熱不烙。足冷為虛。熱而無汗。二便閉塞為實。熱而有汗。二便通調為虛。熱而見有里症為里熱。熱而見有表症為表熱。熱而時當秋冬。收斂閉藏多實。熱而時當春夏。升發浮散多虛。)畏之不啻鳩毒。以為內既發熱。復以助火助熱之葯入而投之。不更使熱益甚乎。詎知參以補虛。非以填實。其在外感。正氣堅強。參與耆術附桂同投。誠為助火彌熾。若使元氣素虛。邪匿不出。正宜用參相佐。如古參蘇飲、敗毒散、小柴胡湯、白虎加人蔘湯、石膏竹葉湯、黃龍湯。皆用人蔘納入。領邪外出。(喻嘉言曰。傷寒宜用人蔘。其辨不可不明。蓋人受外感之邪。必先汗以驅之。惟元氣壯者。外邪始乘葯勢以出。若素弱之人。葯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重者反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矣。所以體虛之人。必用人蔘三五七分入表葯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葯。一涌而出。全非補養衰弱之意也。)矧有並非外感。止因勞役發熱。而可置參而不用乎?夫參之所以能益人者。以其力能補虛耳。果其虛而短氣。虛而泄瀉。虛而驚恐。虛而倦怠。虛而自汗。虛而眩暈。虛而飽悶食滯等症。固當用參填補。即使虛而嗽血。虛而淋閉。虛而下血失血。與夫虛而喘滿煩燥口渴便結等症。又何可不以虛治而不用以參乎?況書有雲。參同升麻則可以瀉肺火。同茯苓則可以瀉腎火。同麥冬則可以生脈。同黃耆甘草則可以退熱。(出元素)是參更為瀉火之劑。則參曷為不用。惟在虛實二字。早於平昔分辨明確。則用自不見誤耳。(治病要著。)潔古謂其喘嗽不用。以其痰實氣壅之故。若使腎虛氣短喘促。豈能禁而不用乎?仲景謂其肺寒而嗽勿用。以其寒束熱邪。壅滯在肺之故。若使自汗惡寒而嗽。豈能禁而不用乎?東垣謂其久病鬱熱在肺勿用。以其火郁於內不宜用補之故。若使肺虛火旺。氣短汗出。豈能禁而不用乎?丹溪謂其諸痛不宜驟用。以其邪氣方銳不可用補之故。若使里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與虛痛喜按之類。豈可禁而不用乎?節齋謂其陰虛火旺吐血勿用。以其血虛火亢之故。若使自汗氣短。肢寒脈虛。豈可禁而不用乎?夫虛實二字。最宜相較。(言聞曰。凡人面白面黃面青黧悴者。皆脾肺腎氣不足。可用也。面赤面黑者氣壯神強。不可用也。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郁內實。不可用也。)果其氣衰火熄。則參雖同附桂。可投。如其火旺氣促。則參即同知柏。切忌。至於陰氣稍虛。陽氣更弱。陰不受火熏蒸者。則可用參為君。陰氣稍衰。陽氣更弱。而火稍見其盛者。則可用參為佐。蓋陽有生陰之功。陰無益陽之理。參雖號為補陽助氣。而亦可以滋陰生血耳。是以古人補血用四物。而必兼參同用者。義實基此。(杲曰。古人血脫者益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葯乃生。陽生則陰長。血乃旺也。若單用補血藥。血無由而生矣。素問言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補氣須用人蔘。血虛者亦須用之。)非若黃耆性稟純陽。陰氣絕少。而於火盛血燥不宜。沙參甘淡性寒。功專瀉肺。而補絕少。玄參苦咸寒滑。色黑入腎。止治腎經無根之火攻於咽喉。不能於氣有益。葳蕤甘平。雖能補中益氣。而質潤味淡。止能潤肺止嗽。兼治風濕。仍非肺分氣葯耳。故書載參益土生金。明目開心。益智添精助神定驚止悸。(正氣得補。邪火自退。)解渴除煩。(氣補則火不浮。而煩自除。氣補則津上升。而渴自止。)通經生脈。(氣補則血隨氣以行。而脈自至。)破積消痰。(氣運則食自化。而積可破。氣旺則水可利。而痰自消。)發熱自汗。(氣補而陽得固。)多夢紛紜。(氣補而神克聚。)嘔噦反胃。虛咳喘促。(氣補而肺與胃克安。)久病滑泄。(氣補而清得上升。)淋瀝脹滿。(氣補而濁得下降。)中暑中風。(氣補而邪得外解。)一切氣虛血損之症。(氣補而血得內固。)皆所必用。至雲參畏靈脂。而亦有參同用以治月閉。是畏而不畏也。參惡皂莢。而亦有參同用以名交泰丸。是惡而不惡也。參反藜蘆。而亦有參同用以取涌越。是蓋藉此以激其怒。雖反而不反也。然非深於醫者。不能以知其奧耳。(出言聞氏)但參本溫。積溫亦能成熱。故陰虛火亢咳嗽喘逆者為切忌焉。參以黃潤緊實似人者佳。上黨雖為參產道地。然民久置不採。(時珍曰。上黨今潞州也。民以人蔘為地方害。不復採取。今所用者。皆是遼參。)今有所云党參者。皆是假物。(時珍曰。偽者皆以沙參薺桔梗。采根造作亂之。沙參體虛無心而味淡。薺體虛無心。桔梗體堅有心而味苦。人蔘體實而味甘。微帶苦。)其次百濟所出。力薄上黨。又其次高麗遼東所出。力薄百濟。用皆忌鐵。久留經年。須用淋過灶灰晒乾。及或炒米同參納入瓷器收藏。參須性主下泄。與紫菀當歸之尾破血意義相同。滑脫則忌。參蘆功主上涌。氣虛火炎亦忌。但體虛痰壅。用之可代瓜蒂。山西太行新出党參。其性止能清肺。並無補益。與於久經封禁真正之党參。絕不相同。另有義詳党參論內。所當並考參觀。

內容:(山草)補肺氣實腠理黃(專入肺。兼入脾)。味甘性溫。質輕皮黃肉白。故能入肺補氣。入表實衛。為補氣諸葯之最。是以有耆之稱。且著其功曰。生用則能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收。是明指其表實則邪可逐。故見無汗能發。表固則氣不外泄。故見有汗能止耳。又著其功曰。熟則生血生肌。排膿內托。是蓋指其氣足。則血與肉皆生。毒化膿成。而為瘡瘍聖葯矣。至於痘瘡不起。陽虛無熱。(機曰。保元湯用黃。原出東垣治慢驚土衰火旺之法。今藉此加減治痘。以其內固營血。外護衛氣。滋助陰陽。作為膿水。其症雖異。其理則同。故去白芍加生薑。改名曰保元湯。炙黃三錢。人蔘二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一片。水煎服之。)書言於耆最宜。皆是取其質輕達表。功專實衛。色黃入脾。色白入肺。而能升氣於表。又言力能補腎。以治崩帶淋濁。是蓋取其補中升氣。則腎受蔭。而崩帶淋濁自止。然與人蔘比較。則參氣味甘平。陽兼有陰。耆則秉性純陽。而陰氣絕少。蓋一宜於中虛。而泄瀉痞滿倦怠可除。一更宜於表虛。而自汗亡陽潰瘍不起可治。且一宜於水虧而氣不得宣發。一更宜於火衰而氣不得上達之為異耳。黃書言性畏防風。其功益大。蓋謂能以助耆達表。相畏而更相依。是以如斯。若使陽盛陰虛。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肝氣不和。肺脈洪大者。則並戒其勿用矣。出山西黎城。大而肥潤箭直良。瘦小色黑堅硬不軟者。服之令人胸滿。(震亨曰。宜服三拗湯以瀉。)茯苓為使。惡龜甲白蘚皮。反藜蘆。畏五靈脂防風。血虛肺燥。捶扁蜜炙。發表生用。氣虛肺寒。酒炒。腎虛氣薄。鹽湯蒸潤。切片用。

內容:(芳草)當歸(專入心)。辛甘溫潤。諸書載為入心生血上品。緣脈為血府。諸脈皆屬於心。心無血養。則脈不通。血無氣附。則血滯而不行。當歸氣味辛甘。既不慮其過散。復不慮其過緩。得其溫中之潤。陰中之陽。故能通心而血生。號為血中氣葯。故凡一切血症陰虛。陽無所附。而見血枯血燥血閉血脫等症。則當用此主治。按當歸頭則止血上行。身則養血中守。尾則破血下流。全則活血不走。(出東垣)古方合白芍芎地黃同用。名為四物湯總劑。蓋謂得芎以為長養生髮之機。地黃以為滋補化源之自。白芍以為救陰斂陽之本。則血始能以生。(張景岳曰。治血之劑。古人多以四物為主。然亦有宜與不宜者。蓋補血行血。無如當歸。但當歸之性動而滑。凡因火動血者忌之。因火而嗽。因濕而滑者。皆忌之。行血散血。無如川芎。然川芎之性升而散。凡火帶血上者忌之。氣虛多汗。火不歸元者。皆忌之。生血涼血。無如生地。斂血清血。無如芍藥。然二物皆涼。凡陽虛者非宜也。脾弱者非宜也。脈弱身涼。多嘔便溏者。皆非宜也。故凡用四物以治血者。不可不察。)若血虛而氣不固。則當佐以人蔘黃。血熱佐以條芩梔連。血積佐以大黃牽牛。與夫營虛而表不解。則當佐以柴葛麻桂。衛熱而表不斂。則當佐以大黃。隨其病之所向。以為出入加減。要使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俾血與氣附。氣與血固。而不致散亂而無所歸耳。書命其名曰歸。即是此意。是以氣逆而見咳逆上氣者。則當用此以和血。血和而氣則降矣。寒郁而見瘧痢腰腹頭痛者。則當用此以散寒。寒散而血則和矣。血虛而見風無汗者。則當用此以養血。血養而風則散矣。他如瘡瘍癰疽而見痛苦異常。肌肉失養而見皮膚不潤。並沖脈為病而見氣逆里急。帶脈為病而見腹痛腰如坐水。(沖脈起於腎下。出於氣街。俠臍上行至胸中。上顙。滲諸陽。灌諸精。下行入足。灌諸絡。為十二經脈之海。主血。帶脈橫圍於腰。如束帶。總約諸脈。)亦何莫不因血虛。氣無所附之意。得此則排膿痛止。癰消毒去。膚澤皮潤。而無枯槁不榮之患矣。然此味辛則散。氣虛火盛者切忌。味甘則壅。脾胃虛寒者則忌。體潤性滑。大腸泄瀉者則忌。不可不熟晰而明辨耳。至書既言當歸入心。而又曰入肝入脾。無非因其血補。而肝與脾皆有統藏之意。(脾統血。肝藏血。)秦產(秦州汶州所出。)頭圓尾多。色紫氣香肥潤。名馬尾當歸。其性力柔善補。川產尾粗堅枯。名頭當歸。其性力剛善攻。只宜發散。收貯晒乾。乘熱紙封瓮內。宜用酒洗。畏菖蒲海藻生薑。惡濕面。

內容:(山草)補脾氣燥脾濕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內經》)白朮味苦而甘。既能燥濕實脾。復能緩脾生津。(濕燥則脾實。脾緩則津生。)且其性最溫。服則能以健食消谷。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葯也。(五臟各有陰陽。白朮專補脾陽。故曰補氣。)書言無汗能發。有汗能收。通溺止泄。消痰治腫。止熱化癖。安胎(胎氣繫於脾。脾虛則蒂無所附。故易落。)止嘔。(聲物俱有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東垣雲。生薑半夏。皆可以治表實氣壅。若虛嘔谷氣不行。當以參術補胃。推揚谷氣而已。)功效甚多。總因脾濕則汗不止。脾健則汗易發。凡水濕諸邪。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吐瀉及胎不安。(胃之上口為賁門。水谷於此而入。胃之下口為幽門。水谷之滓穢自此而入小腸。又自小腸下一十六曲。水谷始下小腸下口闌門。水谷自此泌別。凡穢為濁。入於大腸。水之清。入於胱膀。如水谷不分。清濁不別。則皆入於大腸而成。李士材雲。脾士強者。自能勝濕。無濕則不泄。濕多成於五泄。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干而為病。)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故同枳實則能治痞。同黃芩則能安胎。同澤瀉則能利水。同乾薑桂心。則能消飲祛癖。同地黃為丸。則能以治血瀉萎黃。同半夏丁香薑汁。則可以治小兒久瀉。同牡蠣石斛麥麩。則可以治脾虛盜汗。然血燥無濕。腎間動氣築築。燥渴便閉者忌服。謂其燥腎閉氣。則其氣益築。(劉涓子云。癰疽忌白朮。以其燥腎而閉氣。故反生膿作痛也。凡臟皆屬陰。世人但知白朮能健脾。寧知脾虛而無濕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是損脾陰也。何補之有?此最易誤。故特表而出之。)又寒濕過甚。水滿中宮者亦忌。謂其水氣未決。苦不勝水。甘徒滋壅。必待腎陽培補。水氣漸消。腎氣安位。術始可投。(猶洪水沖堤。必待水退。方可培土御水。)此又不得不稍變換於中也。(凡土虧水泛。必俟水勢稍退。方進理中等葯。)蓋補脾之葯不一。白朮專補脾陽。(仲淳曰。白朮稟純陽之土氣。除邪之功勝。而益陰之效虧。故病屬陰虛。血少精不足。內熱骨蒸。口乾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齒衄。便秘滯下者。法咸忌之。)生則較熟性更鮮補不滯膩。能治風寒濕痹。及散腰臍間血。並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之功。非若山藥止補脾臟之陰。甘草止緩脾中之氣。而不散於上下。俾血可生。燥症全無。蒼朮氣味過烈。散多於補。人蔘一味沖和。燥氣悉化。補脾而更補肺。所當分別而異視者也。出浙江於潛地者為於潛術。最佳。米泔浸。(借谷氣和脾。)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入清燥葯。蜜水炒。(借潤制燥。)入滋陰葯。人乳拌用。(借乳入血制燥。)入清脹葯。麩皮拌炒用。(借麩入中。)

內容:(夷果)補心脾氣血龍眼(專入心脾)。氣味甘溫。多有似於大棗。但此甘味更重。潤氣尤多。於補氣之中(溫則補氣。)又更存有補血之力。(潤則補血。)故書載能益脾長智。(脾益則智長。)養心保血。(血保則心養。)為心脾要葯。是以心思勞傷而見健忘怔忡驚悸。暨腸風下血。(便血症不一端。然大要血清而色鮮。另作一派。濺出遠射。四散如篩。其腹不痛。是為腸風無疑。便血而見腹痛。則為熱毒下注。不痛則為濕毒下注。痛而喜手謹按。則為寒毒下注。並血而見鮮紅為熱。瘀淡為寒。瘀晦為積。鮮紫為燥為結。血如雞肝爛肉絞痛為蠱。與夫症見面色痿黃。大便不實。聲短氣息。噁心嘔吐。六脈沉遲浮大無力為虛。神氣不爽。脈數能食。腸紅下泄。腹痛便秘為實。而究不越氣失所統。陰不隨陽。而血自不歸附耳。)俱可用此為治。蓋血雖屬心生。而亦賴脾以統。思慮而氣既耗。則非甘者不能以補。思慮而神更損。則非潤者不能以濟。龍眼甘潤兼有。既能補脾固氣。復能保血不耗。則神氣自爾長養。而無驚悸健忘之病矣!按古歸脾湯有用龍眼肉以治心脾傷損。義實基此。非若大棗力專補脾。氣味雖甘。其性稍燥。而無甘潤和柔。以至於極之妙也。至書有言久服令人輕身不老。百邪俱辟。止是神智長養之謂。蠱毒可除。三蟲可殺。止是氣血充足而蠱不食之謂。但此味甘體潤。凡中滿氣壅。腸滑泄利。為大忌耳。桂產者佳。粵東者性熱。不堪入葯。

內容:(五果)補脾胃中氣血大棗(專入脾胃)。味甘氣溫。色赤肉潤。為補脾胃要葯。經曰。里不足者。以甘補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大棗甘能補中。溫能益氣。脾胃既補。則十二經脈自通。九竅利。(九竅。口耳鼻目前後二陰。)四肢和也。正氣足則神自安。故凡心腹邪氣心下懸急者。得此則調。得補則氣力強。腸胃清。身中不足及病見腸者。用此則安。甘能解毒。故於百葯中。得甘則協。且於補藥中風寒發散。內用為嚮導。則能於脾助其升發之氣。(仲景治奔豚。用大棗滋土以平腎。治水飲脅痛。用十棗益土以勝水。)不似白朮性燥不潤。專於脾氣則補。山藥性平不燥。專於脾陰有益之為異耳。但多食損齒。(齒屬腎。土燥克水。)及氣實中滿切忌。(甘令中滿。大建中湯減餳棗。與甘草同例。)北產肥潤者良。金華南棗亦佳。殺烏附。忌蔥魚同食。

內容:(夷果)入脾助氣,入肝益血養營荔枝(專入肝脾)。味甘而酸。氣溫。故能入脾助氣。(甘入脾。)入肝益血養營。(酸入肝。)然於血虛火衰則宜。若使病非虛弱。及素火盛服之。反致助火發熱。而有衄血齒痛之病矣。(李時珍曰。荔枝氣味純陽。其性畏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或衄血也。病齒及火病患忌之。開寶本草言其性平。蘇氏卻謂多食無傷。皆謬說也。按物類相感志雲。食荔枝多則醉。以殼浸水飲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還以本物消之之意。)至核味甘氣溫。專入肝腎。散滯辟寒。雙核形似睾丸。尤治疝卵腫。以其形類相似有感而通之義也。(治疝氣如斗。用荔枝炒黑與茴香青皮各炒為末。用酒送下。)痘瘡不起。用殼煎湯以服。蓋取殼性溫補內托之意。然要皆屬性燥。用當酌症所宜。非若龍眼性主溫和而資益甚多也!出建產者良。

內容:(造釀)溫脾潤肺飴糖(專入脾肺)。氣味甘溫。據書言能補脾潤肺。化痰止嗽。並仲景建中湯用此以為補中緩脾。蓋以米麥本屬脾胃之谷。而飴糖即屬谷麥所造。凡脾虛而肺不潤者。用此氣味甘緩以補脾氣之不足。(成無己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膠飴之甘。以緩之也。)兼因甘潤以制肺燥之有餘。是以脾虛而痰不化。固可用此以除痰。脾虛而嗽不止。固可用此以除嗽。即中虛而邪不解。亦得用此以發表。中虛而煩渴時見。亦得用此以除煩止渴。(寒食大麥一升。水七升。煎五升。入赤餳二合。渴即飲之。)他如草烏毒中。其性橫烈。固可用此以為甘緩。芒刺誤吞。痛楚異常。更可用此以為柔軟。然糖經煉成。濕而且熱。其在氣虛痰盛。中虛火發。固可用此濕除。若使中滿氣逆。實火實痰。非惟治痰。且更動痰。非惟治火。且更生火。(震亨曰。飴糖屬土而成於火。火發濕中之熱。寇氏謂其動風。言未而遺本矣!)至於小兒多食。尤易損齒生蟲。(蟲喜甘。齒屬腎。土補而水克。)不可不慎。牽白者不入藥用。

內容:(原禽)補肝火,動肝風雞肉(專入肝)。補虛溫中。載之本經。不為不是。然雞屬巽而動風。(巽生風。)外應乎木。內通乎肝。得陽氣之最早。故先寅而鳴。(宗曰。雞鳴於五更。日至巽位。感動其氣然也。)鳴必鼓翅。火動風生之象。(時珍曰。《禮記》雲。天產作陽。地產作陰。雞卵生而地產。羽不能飛。雖為陽精。實屬風木。是陽中之陰也。故能生熱動風。風火相扇。乃成中風。)風火易動而易散。人之陽事不力者不宜食雞。是以昔人有利婦人不利男子之說。而東南之人肝氣易動。則生火生痰。病邪得之。為有助也。故陰虛火盛者不宜食雞。食則風火益助矣。脾胃虛弱者不宜食雞。食則肝邪益甚。而脾益敗矣。味者不察。既犯陰虛火動脾虛不食兩症。又不撙節口腹。反執補虛溫中之說。殊為可惜。至於婦人小產胎動。尤不宜食。(食則並。氣益動而血益損。脾益虛而胎益墮。)惟有烏骨雞。別是一種。獨得水木之精。性專走肝腎血分。補血益陰。為補虛除癆祛熱生津止渴。及下痢噤口帶下崩中要葯。(時珍曰。烏色屬水。牝象屬陰。故烏雌所治皆血分之病。各從其類也。)如古方有用烏骨雞丸以治婦人百病。(取其補虛益陰。)鬼擊卒死用熱血以塗心下即蘇。(肘後用烏雞冠血。瀝口中令咽。仍破此雞拓心下。冷乃棄之道邊妙。)雞冠位處至高。精華所聚。凡年久雄雞色赤。尤為陽氣充盛。故可刺血以治中惡驚悸。(陰不勝陽。)及或中風口眼斜。用血塗其頰上即正。(咸能走血透肌。故主之。)雞血和酒調服。可以使痘即發。對口毒瘡。可用血塗即散。(風勢善行。以毒攻毒。)中蜈蚣毒舌脹退場門。可用冠血浸舌並咽即消。(取其物性之有畏惡而得制伏。)其效甚眾。至於雄雞肝味甘微苦而溫。何書載治陰痿不起。(千金方用雞肝三具。並菟絲子一斤為末。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六十丸。酒下。)及小兒疳積。眼目不明。並肝經實熱虛熱。(實熱。用雄雞軟肝。並胡黃連白芙蓉花肉豆蔻為末。化服。虛熱。用雞肝同明雄黃桑白皮雞內金為末。酒蒸去葯食。)皆以取其肝以入肝。氣類相感之意。雞屎白性寒不溫。用之以治鼓脹。(普濟方雲。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由脾虛不能制水。水反勝土。水谷不運。氣不宣流。故令中滿。其脈沉實而滑。宜雞矢醴主之。何大英雲。諸腹脹大。皆屬於熱。精氣不得滲入膀胱。別走於腑。溢於皮里膜外。故成脹滿。小便短澀。雞矢性寒。利小便。誠萬金不傳之寶也。用臘月干雞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或為末服二錢亦可。)石淋(古今驗錄。用雞矢白日中半干。炒香為末。以酸漿飲服方寸匙。日二次。當下石出。)瘢痕(外台以豬脂三升。飼烏雞一隻。三日取矢。同白芷當歸各一兩煎十沸。去渣。入鷹矢白半兩調敷。)風痹(千金方用臘月烏雞矢一升。炒黃為末。絹袋盛漬三升酒中。頻頻溫服令醉。)亦以取其消導利濕。清熱除風之義。惟雞子性稟生化最初之氣。兼清濁而為體。味甘氣寒。性專除熱療火。為風熱癇及傷寒少陰咽痛必用之葯。卵清微寒。性專治熱解毒。為目痛赤痛煩滿咳逆。小兒下泄。婦人難產胞衣不出。癰疽敷腫必用之葯。卵黃微溫。性專利產安胎。但多食則滯。(鼎曰。勿多食。令人腹中有聲。動風氣。和蔥蒜食之氣短。同韭子食成風痛。共鱉肉食損人。共獺肉食成遁屍。同兔肉食成泄痢。妊婦以雞子鯉魚同食令兒生瘡。同糯米食令兒生蟲。)他如卵殼研末。磨障除翳。及或敷下疳瘡。蓋以取其蛻脫之義。傷寒勞復用此熬令黃黑為末。熱湯調服。亦以取其風性發散之意。肫內黃皮。性專清谷除熱。止煩通溺。並卵中白皮。能散久咳結氣。皆以取其性氣上行下入之妙。然要雞中具有溫性。則能動火助風。具有寒性。則能清熱利濕。具有平性。則能益陰秘陽。用雞而在於肝。則可通肝以治疳。用雞而在於肫於屎。則可入腑以消食。用雞而在於抱出皮殼。則可入目以磨翳。而仍不越乎巽木風動以為之主。故能直入厥陰而不岐耳。凡血虛筋攣及陰虛火起骨蒸。服此大忌。諸雞惟烏骨烏肉白毛最良。

內容:(畜)補脾固中牛肉(專入脾)。本屬土。若屬黃牛。色猶得正。治能補土固中。(土居中。)益氣止渴。(氣益。則津生渴止。)功與黃無異。故三瘧久病。日服黃牛湯。能令日漸輕強而無腫脹之病。其效可知。即丹溪倒倉法。治停痰積血。膠聚於腸胃迴腸曲折之處。發為癱瘓癆瘵蠱脹膈噎。非丸散所能及者。用此因瀉為補。借補為瀉。踵其曲折。如洪水泛漲。陳朽順流而下。沉悉去。大有再造之功。中年後行一二次。亦卻疾養壽之一助。(朱震亨倒倉論曰。腸胃為積穀之室。故謂之倉。倒者推陳以致新也。胃屬土。受物而不能自運。七情五味有傷中宮。停痰積血。互相糾纏。發為癱瘓。為癆瘵。為蠱脹。成形成質。為窠為臼。以生百病。而中宮愆和。自非丸散所能去也。此方出自西域異人。其法用黃肥牡牛肉二十斤。長流水煮成糜。去滓。濾取液。再熬成琥珀色。取之。每飲一鍾。隨飲至數十鍾。寒月溫飲。病在上則令吐。在下則令利。在中則令吐而利。在人活變。吐利後渴。即服其小便一二碗。亦可蕩滌余垢。睡二日。乃食淡粥。養半月。即精神強健。沉悉去也。須斷房事半年牛肉五年而安。)此為補中之劑。非若汗吐下藥能以傷人。亦奇方也。但病非腸胃者不得遽行是法。牛有黃牛水牛之分。故黃牛性溫。而水牛性平。白水牛可治反胃吐食。腸結不通。牛乳味甘微寒。亦治脾胃枯槁。噎膈反胃。(噎膈形類甚多。然大要皆屬精枯澤竭。氣逆上攻所致。故食不能入喉入膈而自下也。且人臟腑虧損。津竭氣逆。渾身痰窒。用以辛香燥膈劫痰。未嘗不快。然旋劫旋生。旋燥旋阻。痰愈且盛。津液見枯。清道厭會。無不阻塞。雖水與飲類可以入喉不逆。而堅硬食物。每至厭會即返。曰噎。至膈阻絕吐出。曰膈。況腎主五液二便。與膀胱一表一里。腎水既槁。陽火偏勝。煎熬津液。三陽熱結。前後閉塞。口既不通。必反於上。直犯清道。上沖吸門咽喉。所食多噎不下。故經有言三陽結謂之膈。朱震亨曰。反胃噎膈。大便燥結。宜牛乳羊乳。時時咽之。兼服四物湯為上策。不可服人乳。人乳有五味之毒。七情之火也。)牛肉病獨肝黑身白頭者。切忌。同豬肉食。則生寸白蟲。

內容:(魚)補土製水消腫鯽魚(專入脾胃大腸)。氣味甘溫。諸魚性多屬火。惟鯽魚則性屬土。土能制水。故書載有和胃實腸行水之功。凡腸風下血。膈氣吐食。俱可用此投治。且性與濃朴反。朴則泄氣。鯽則益氣也。至於生搗。可塗痰核乳癰堅腫。以豬油煎灰服。可治腸癰。合赤小豆煮汁食。則消水腫。炙油則治婦人陰瘡。同白礬燒研。則治腸痢血痢。入綠礬,泥固。則治反胃吐食。與胡蒜煨。則治膈氣痞滿。皆以借其制水之意。但不可去鱗。以鱗有止血之功也。烏背者味美。忌麥冬芥菜沙糖豬肝。

內容:(卵生)蜂白蜜和胃潤肺通結赤蜜性涼降火蜂房清熱軟堅散結解腸胃毒蜜(專入脾肺。兼入腸胃。)本花木精英。春生露氣噓得釀而成。生則性涼清發。熟則性溫補中。為至純至粹之味。凡人五臟不足。燥結不解。營衛不調。三焦失職。心腹急痛。肌肉瘡瘍。咳嗽熱痢。眼目眩花。形色枯槁。無不借其潤色以投。如仲景治陽明燥結大便不解。用蜜煎導。(乘熱納入穀道。)取其能通結燥而不傷脾胃也。滋補藥俱用白蜜為丸。取其和胃潤肺也。至於赤蜜食之使人心煩。以其味酸者。故惟降火藥用之。白蜜雖補脾肺。然性涼質潤。若脾氣不實。腎氣虛滑。及濕熱痰滯。胸痞不寬者。咸須忌之。白如膏者良。(李時珍曰。凡試蜜以燒紅火箸插入。提出起氣是真。起煙是偽。)用銀石器。每蜜一斤。入水四兩。桑火慢熬。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用。忌蔥鮮萵苣同食。蜂房味苦咸辛。氣平有毒。為清熱軟堅散結要葯。是以驚癇蠱毒。癰疽瘰。痔痢風毒等症。得此則除。(時珍曰。蜂露房陽明葯也。外科齒科及他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殺蟲之功耳!)以其辛能散結。苦能泄熱。咸能軟堅。且取其氣類相從。以毒攻毒之義也。有同亂髮蛇皮三物合燒灰酒服。治惡瘡附骨癰根在臟腑。歷節腫出疔腫惡脈諸毒者。又以煎水漱齒止風蟲疼痛。洗乳癰蜂疔惡瘡者。皆以取其攻毒散邪殺蟲之意。並得陰露之寒及蛻脫之義耳。但癰疽潰後禁用。去外粗皮。酒凈炒用。

內容:精不足而以事味投補。是虧已在於精。而補不當用以平劑矣!氣不足而以輕清投補。是虧已在於氣。而補亦不當用以平劑矣。惟於補氣而於血有損。補血而於氣有窒。補上而於下有礙。補下而於上有虧。其症似虛非虛。似實非實。則不得不擇甘潤和平之劑以進。如葳蕤人乳。是補肺陰之至平者也。山藥黃精羊肉豬肉甘草。是補脾陰之至平者也。柏子合歡皮阿膠。是補心陰之至平者也。冬青子桑寄生桑螵蛸狗脊。是補肝腎陰之至平者也。燕窩鴿肉鴨肉。是補精氣之至平者也。但阿膠人乳。則令肝腎與肺而皆潤。合歡則令脾陰五臟而皆安。山藥則令肺腎而俱固。桑螵蛸則能利水以交心。至於倉米扁豆。一能養胃以除煩。一能舒脾以利脾。皆為輕平最和之味。余則兼苦兼辛兼淡。平雖不失。而氣味夾雜。未可概作平補論耳。

內容:(山草)補肺陰止嗽兼祛風濕葳蕤(專入肺。兼入肝脾腎)。一名玉竹。味甘性平。質潤。據書載能補肺陰。及入肝脾腎以祛風濕。與人蔘地黃稱為補劑上品。(如本經所論。以治中風暴熱等病。別錄所論。以治心腹結氣。虛熱腰痛。莖中寒。目痛爛淚出。甄權所論。以治內虛不足。去虛癆客熱。頭痛不安。千金以治風溫。自汗身重。語言難出。時珍以治寒瘧瘧不足。皆以葳蕤為主。)並雲可以當參。其說未嘗不是。但此氣平力薄。既與人蔘力濃不若。復與地黃味濃不合。即使用至斤許。未有奇功。較之人蔘之補元。地黃之滋陰。不啻天淵矣。矧可用此當參以挽垂絕之傾乎?況書載雲祛風除濕。不無疏泄於補。更雲不及。曷雲可稱上劑耶?肥白者良。似黃精而差小。黃白多須。竹刀颳去皮節。發散用生。補劑用蜜水拌。飯上蒸熟用。

內容:(山草)補脾陰黃精(專入脾。兼入肺腎)。書極稱羨。謂其氣平味甘。治能補中益五臟。補脾胃。潤心肺。填精補助筋骨。除風濕。下三蟲。且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飢。其言極是。(時珍曰。黃精受戊己之淳氣。故為真黃宮之勝品。土者萬物之母。土得其養。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而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但其所述逃婢一事。雲其服此能飛。不無可疑。究其黃精氣味。止是入脾補陰。若使挾有痰濕。則食反更助痰。況此未經火。食則喉舌皆痹。何至服能成仙。若使事果屬實。則人蔘更得天地中和之粹。又曷雲不克成仙耶?細繹是情。殊覺謊謬。因並記之。根紫花黃。葉如竹葉者是。俗名山生薑。九蒸九曬用。

容:(山草)緩中氣不足甘草(專入脾)。味甘性平。質中。外赤肉黃。生寒熟熱。昔人言其有火能瀉。是因火性急迫。用此甘味以緩火勢。且取生用性寒。以瀉焚爍害耳。至書有雲炙用補脾。是能緩其中氣不足。調和諸葯不爭。(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斂。甘上行而發。而本草言甘草下氣。何也?蓋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張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湯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緩之之意。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蔘半夏之溫。而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鳳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乃甘補之意也。)故入和劑則補益。入涼劑則瀉熱。入汗劑則解肌。入峻劑則緩正氣。入潤劑則養血並能解諸葯毒。(頌曰。按孫思邈《千金方》論雲。甘草解百葯毒。如湯沃雪。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稱大豆汁解百葯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也。)及兒胎毒。以致尊為國老。然使脾胃虛寒。及或挾有水氣脹滿等症。服此最屬不宜。未可雲其補脾。而凡脾胃虛寒。皆可得而服也。若使滿屬虛致。則甘又能瀉滿。不可不知。(王好古曰。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中滿所宜也。凡不滿而用炙甘草。為之補。若中滿而用生甘草。為之瀉。能引甘葯直至滿所。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是矣。)梢止莖中澀痛。(氣行於下。)節消癰疽腫。及除胸熱。(節行節處。)功各有宜。但用宜取大而且結。至書所載甘反大戟芫花甘遂。又雲。亦有並用不悖。惟深達精微者始可知之。(如古治痰癖。有用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癆瘵蓮心飲。與芫花同用。皆以反其下勢之銳。)

內容:(寓木)補肝腎除風濕強筋骨桑寄生(專入肝腎)。感桑精氣而生。味苦而甘。性平而和。不寒不熱。號為補腎補血要劑。緣腎主骨發。主血。苦入腎。腎得補則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甘補血。血得補則發受其灌蔭。而不枯脫落矣。故凡內而腰痛筋骨篤疾胎墮。外而金瘡肌膚風濕。何一不藉此以為主治乎?第出桑樹生者真。(須自采。或連桑葉者乃可用。)和莖葉細銼陰乾。忌火。服則其效如神。若雜樹所出。性氣不同。恐反有害。

內容:(香木)養心血柏子仁(專入心)。辛甘平潤。考書俱言四臟皆補。究之止屬心藥耳。蓋香雖能補脾。而實可以通竅而入心。潤雖可以補肝而益腎。而實可以寧神而定智。甘雖足以和胃而固中。而實足以益血而神守。是以風濕可除。驚癇可療。邪魅可辟。皮膚可澤。惟見神恬氣適。耳聰目明。而無枯槁燥澀之患矣。然性多潤滑。(凡仁皆潤。)陰寒泄瀉者切忌。氣多香泄。體虛火盛者亦忌。若雲不飢不老。延年輕身。雖出經典。仍當活視。毋為書執。蒸熟曝干自裂。入葯炒研去油用。畏菊花。

內容:(灌木)冬青子補肝強筋補腎健骨。女貞子補腎水滑腸胃枸骨子補腰膝理失血冬青(專入肝腎)。女貞枸骨。載之本草。已屬不同。如冬青即今俗呼凍青樹者。女貞即今俗呼蠟樹者。枸骨即今俗呼貓兒刺者。冬青女貞。花繁子盛。累累滿樹。冬月鸛鵒喜食。木肌皆白。葉濃而柔長。綠色面青背淡。形色相似。但女貞則葉長四五寸。子黑色。冬青則葉微團。子紅色之為異耳。今人不知女貞即屬蠟樹。僅以女貞茂盛呼為冬青。致令兩物同名枸骨樹。若女貞肌白葉長。青翠而濃。葉有五刺。子若冬青緋紅。以致混將是物亦列女貞項下。究之三物合論。在冬青苦甘而涼。諸書雖言補肝強筋。補腎健骨。(簡集方。冬至日取凍青樹子。鹽酒浸一夜。九蒸九曬。瓶收。每日空心酒吞七十粒。卧時再服。)而補仍兼有清。女貞氣味苦平。按書稱為補虛上品。可以滋水黑髮。如古方之用旱蓮草桑椹子同入以治虛損。然亦須審脾氣堅濃。稍涉虛寒。必致作泄。枸骨氣味苦平。按書有言能補腰膝。及治勞傷失血。(用枸骨數斤。去刺。入紅棗二三斤。熬膏蜜收。)亦是補水培精之味。但性多陰不燥。用以陰虛則宜。而於陽虛有礙。枝葉可以淋汁煎膏以塗白癜風。脂亦可以為粘雀。三葯氣味不同。至就其子紅黑以推。大約色紅則能入肝補血。色黑則能入腎滋水。色紅則能入血理血。故於失血血瘀有效。色黑則能補精化血。故於烏須黑髮有功。然色紅而潤。其性陰。兼有陽。色黑而潤。其性純陰不雜。故書有言女貞補中安臟。而又議其陰寒至極。凡此似同而異。在人平昔細為考核。免至臨岐亡羊耳!冬日采佳。酒浸蒸潤晒乾用。

內容:(造釀)養胃除煩陳倉米(專入胃。兼入心脾)。即米多年陳積於倉而未用者也。(時珍曰。廩米北人多用粟。南人多用粳及。並水浸蒸曬為之。亦有火燒過治成者。入倉陳久。皆氣過色變。故古人謂之紅粟紅腐。陳陳相因也。)凡米存積未久。則性仍舊未革。煮汁則膠粘不爽。食亦壅滯不消。至於熱病將愈。胃氣未復。猶忌食物戀膈。熱與食郁。而煩以生。必得沖淡甘平以為調劑。則胃乃適。陳米津液既枯。氣味亦變。服此正能養胃除濕祛煩。是以古人載此。既有煮汁養胃之功。復有祛濕除煩之力。一切惡瘡百葯不效者。用此作飯成團。火存性。麻油膩粉調敷。可知沖淡和平。力雖稍遜。而功則大未可忽也。若以無病之時而用此。日為飽飯。則又未見其有克合者矣。

[上編卷一補劑]平補內容:(柔滑)補脾陰山藥(專入脾。兼入肺腎)。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氣益由於陰補。非正說也。)除熱。然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氣雖溫而卻平。為補脾肺之陰。(時珍曰。按吳綬雲。山藥入手足太陰二經。補其不足。清其虛熱。)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與面同食不能益人。(詵曰。惟和面作則動氣。為不能制面毒也。)不似黃性溫能補肺陽。白朮苦燥能補脾陽也。且其性澀。(汪昂曰。性澀故治遣精泄瀉。而諸傢俱未言澀。)能治遺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腎強陰。故六味地黃丸用此以佐地黃。然性雖陰而滯不甚。故能滲濕以止泄瀉。生搗敷癰瘡。消腫硬。亦是補陰退熱之意。至雲補陽消腫。補氣除滯。理雖可通。語涉牽混。似非正說。至入湯劑以治火虛危症。難圖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緩故耳。入滋陰葯中宜生用。入補脾內宜炒黃用。淮產色白而堅者良。建產雖白不佳。

[上編卷一補劑]平補內容:(菽豆)補脾除濕扁豆(專入脾)。如何補脾。蓋緣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於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稟氣芬芳。故能於脾而克舒也。脾苦濕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溫。故能於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實。則水道自通。三焦不混。而太陰暑濕之邪(指太陰暑濕言)自爾克消。安能復藏於脾而有渴瀉之病乎?但多食壅滯。(凡仁皆滯。)不可不知。子粗圓色白者佳。入葯連皮炒研用。亦有浸去皮及生用者。

[上編卷一補劑]平補內容:(山草)補肺陰止嗽兼祛風濕葳蕤(專入肺。兼入肝脾腎)。一名玉竹。味甘性平。質潤。據書載能補肺陰。及入肝脾腎以祛風濕。與人蔘地黃稱為補劑上品。(如本經所論。以治中風暴熱等病。別錄所論。以治心腹結氣。虛熱腰痛。莖中寒。目痛爛淚出。甄權所論。以治內虛不足。去虛癆客熱。頭痛不安。千金以治風溫。自汗身重。語言難出。時珍以治寒瘧瘧不足。皆以葳蕤為主。)並雲可以當參。其說未嘗不是。但此氣平力薄。既與人蔘力濃不若。復與地黃味濃不合。即使用至斤許。未有奇功。較之人蔘之補元。地黃之滋陰。不啻天淵矣。矧可用此當參以挽垂絕之傾乎?況書載雲祛風除濕。不無疏泄於補。更雲不及。曷雲可稱上劑耶?肥白者良。似黃精而差小。黃白多須。竹刀颳去皮節。發散用生。補劑用蜜水拌。飯上蒸熟用。

[上編卷一補劑]平補內容:(山草)補脾陰黃精(專入脾。兼入肺腎)。書極稱羨。謂其氣平味甘。治能補中益五臟。補脾胃。潤心肺。填精補助筋骨。除風濕。下三蟲。且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飢。其言極是。(時珍曰。黃精受戊己之淳氣。故為真黃宮之勝品。土者萬物之母。土得其養。則水火既濟。木金交合。而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但其所述逃婢一事。雲其服此能飛。不無可疑。究其黃精氣味。止是入脾補陰。若使挾有痰濕。則食反更助痰。況此未經火。食則喉舌皆痹。何至服能成仙。若使事果屬實。則人蔘更得天地中和之粹。又曷雲不克成仙耶?細繹是情。殊覺謊謬。因並記之。根紫花黃。葉如竹葉者是。俗名山生薑。九蒸九曬用。

[上編卷一補劑]平補內容:(山草)緩中氣不足甘草(專入脾)。味甘性平。質中。外赤肉黃。生寒熟熱。昔人言其有火能瀉。是因火性急迫。用此甘味以緩火勢。且取生用性寒。以瀉焚爍害耳。至書有雲炙用補脾。是能緩其中氣不足。調和諸葯不爭。(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斂。甘上行而發。而本草言甘草下氣。何也?蓋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內。有和有緩。有補有泄。居中之道盡矣。張仲景附子理中湯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湯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緩之之意。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之寒。人蔘半夏之溫。而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建中湯用甘草。以補中而緩脾急。鳳髓丹用甘草。以緩腎急而生元氣也。乃甘補之意也。)故入和劑則補益。入涼劑則瀉熱。入汗劑則解肌。入峻劑則緩正氣。入潤劑則養血並能解諸葯毒。(頌曰。按孫思邈《千金方》論雲。甘草解百葯毒。如湯沃雪。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方稱大豆汁解百葯毒。予每試之不效。加入甘草為甘豆湯。其驗乃奇也。)及兒胎毒。以致尊為國老。然使脾胃虛寒。及或挾有水氣脹滿等症。服此最屬不宜。未可雲其補脾。而凡脾胃虛寒。皆可得而服也。若使滿屬虛致。則甘又能瀉滿。不可不知。(王好古曰。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中滿所宜也。凡不滿而用炙甘草。為之補。若中滿而用生甘草。為之瀉。能引甘葯直至滿所。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是矣。)梢止莖中澀痛。(氣行於下。)節消癰疽腫。及除胸熱。(節行節處。)功各有宜。但用宜取大而且結。至書所載甘反大戟芫花甘遂。又雲。亦有並用不悖。惟深達精微者始可知之。(如古治痰癖。有用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核。與海藻同用。丹溪治癆瘵蓮心飲。與芫花同用。皆以反其下勢之銳。)

內容:(畜)入脾補陰豐體澤膚羊肉(專入脾)。氣味甘溫。東垣載能補形。此一句已盡羊肉大概矣!復於十劑方中又雲。補可去弱。人蔘羊肉之屬。是明指參補氣。而補形端在羊肉。又何疑哉?夫氣屬陽。血屬陰。體輕而燥者屬陽。體重而潤者屬陰。羊肉氣味雖溫。然體潤肉肥。其於肌膚血液則易及。(李杲曰。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若使泥於書載壯陽補氣健力等說。及以陽生陰長之理。牽引混指。其何以清眉目而別治用哉?況據書載羊肝羊膽。皆指屬寒。而能明目以祛翳。(時珍曰。肝開竅於目。膽汁減則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膽之精華也。故諸膽皆治目病。臘月取羯羊膽十餘枚。以蜜裝滿。紙套籠住。懸檐下。待霜出掃下。點之神效。名二百味草花膏。以羊食百草。蜂采百花也。)羊骨則止補骨。燒灰擦牙則止固腎。羊精羊則止潤膚澤肌。羊血則止解砒霜諸毒。(外台雲。凡服丹石人。忌食羊血十年。一食前功盡亡。此物能制丹砂水銀輕粉生銀硼砂砒霜硫黃乳石鐘乳空青曾青雲母石陽起石孔公孽等毒。)羊乳則止潤燥消渴。羊須則止敷疳療瘡。而於氣血未有補。豈有羊肉一味。功專入肺補氣。而於形血精液。竟不補及者乎!但其氣薄於血。則雖口服甘肥。而血不生。血薄於氣。則雖日服參耆。而氣不長。於此不可不知。反半夏菖蒲。忌銅器。同蕎麥豆醬食。發痼疾。同醋食。傷人心。

[上編卷一補劑]平補內容:(原禽)補胃潤肺滋腎燕窩(專入肺脾腎)。書中稱為食物上品。及為補虛除癆之用。(考之本草不收。方書罕用。)蓋謂此物由於鳥銜海粉作窩。懸於石崖。得陽和風日之氣而成者也。海粉本屬寒咸。得鳥銜於風高之處而為甘平。洵可入肺生氣。(肺處至高之處。)入腎滋水。(咸入腎。)入胃補中。(甘入脾胃。)俾其補不致燥。潤不致滯。而為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是以虛癆藥石難進。(咳吐紅痰。每兼水糖煮食。)用此往往獲效。義由於此。然使火勢急迫。則又當用至陰重劑以為拯救。不可恃此輕淡以為扶衰救命之本。而致委靡自失耳。

[上編卷一補劑]平補內容:(卵生)蜜蠟入胃絕痢入肝活血蟲蠟生肌活血蠟(專入肝脾)。本有二。一出於蜂蜜之滓而成。即蜜凝結之粗者也。其蠟有黃有白。一出於樹之蠟。其蠟由木之蟲而得。故又名蟲白蠟。(白蠟有二)二者氣味不同。性亦微別。如蜜蠟味淡性平。其蠟本由蜜成。蜜本潤物。則蠟亦潤。故能主潤臟腑經絡。而有絕續補傷生肌之妙。(甄權治孕婦胎動下血不絕欲死。以雞子大一枚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立瘥。)蠟止存蜜粗粕。其性最澀。故又能止瀉絕痢。(仲景治痢有調氣飲。千金治痢有膠蠟湯。華佗治下痢食即吐。用白蠟方寸匙。雞子黃一枚。石蜜同苦酒發灰黃連末各半雞子殼。先煎蜜蠟苦酒雞子四味令勻。乃納連末灰發。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盡。神效。)今人以情不投而曰嚼蠟。即味淡之意也。又凡盪除下焦之葯。以此裹丸。亦其免傷上部之意。蜜蠟之用如此。至於蟲蠟。系生蠟樹所產。蠟樹屬金。性最堅強。蟲食其葉而成。味甘氣溫。按甘益血補中。溫能通經活絡。故書載能止痛生肌補虛絕續。與桑螵蛸同有補虛之意。可為外科聖葯。是以鄭贊寰雲。汪御章尿血。用白蠟加於涼血滋腎葯中。遂愈。又書雲。用此合合歡皮。同入長肉膏中神效。又治下疳。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斂。以半兩入鯽魚腹中煮食。治腸紅神效。則知蟲蠟亦皆生肌活血之味。但蜜蠟味甘淡澀微溫。蟲蠟則味甘不淡而溫也。蜜蠟因有澀性。可以止瀉治痢。蟲蠟澀性差減。而痢則鮮用也。蜜蠟本於蜂蜜之氣。僅得甘之餘氣而成。而所主在胃。蟲蠟得樹收斂堅強之氣。而所治專在筋肉骨血也。二者微似之中。恍惚之際。不可不知。

內容:(畜)入脾補陰豐體澤膚羊肉(專入脾)。氣味甘溫。東垣載能補形。此一句已盡羊肉大概矣!復於十劑方中又雲。補可去弱。人蔘羊肉之屬。是明指參補氣。而補形端在羊肉。又何疑哉?夫氣屬陽。血屬陰。體輕而燥者屬陽。體重而潤者屬陰。羊肉氣味雖溫。然體潤肉肥。其於肌膚血液則易及。(李杲曰。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若使泥於書載壯陽補氣健力等說。及以陽生陰長之理。牽引混指。其何以清眉目而別治用哉?況據書載羊肝羊膽。皆指屬寒。而能明目以祛翳。(時珍曰。肝開竅於目。膽汁減則目暗。目者肝之外候。膽之精華也。故諸膽皆治目病。臘月取羯羊膽十餘枚。以蜜裝滿。紙套籠住。懸檐下。待霜出掃下。點之神效。名二百味草花膏。以羊食百草。蜂采百花也。)羊骨則止補骨。燒灰擦牙則止固腎。羊精羊則止潤膚澤肌。羊血則止解砒霜諸毒。(外台雲。凡服丹石人。忌食羊血十年。一食前功盡亡。此物能制丹砂水銀輕粉生銀硼砂砒霜硫黃乳石鐘乳空青曾青雲母石陽起石孔公孽等毒。)羊乳則止潤燥消渴。羊須則止敷疳療瘡。而於氣血未有補。豈有羊肉一味。功專入肺補氣。而於形血精液。竟不補及者乎!但其氣薄於血。則雖口服甘肥。而血不生。血薄於氣。則雖日服參耆。而氣不長。於此不可不知。反半夏菖蒲。忌銅器。同蕎麥豆醬食。發痼疾。同醋食。傷人心。

[上編卷一補劑]平補內容:(原禽)補胃潤肺滋腎燕窩(專入肺脾腎)。書中稱為食物上品。及為補虛除癆之用。(考之本草不收。方書罕用。)蓋謂此物由於鳥銜海粉作窩。懸於石崖。得陽和風日之氣而成者也。海粉本屬寒咸。得鳥銜於風高之處而為甘平。洵可入肺生氣。(肺處至高之處。)入腎滋水。(咸入腎。)入胃補中。(甘入脾胃。)俾其補不致燥。潤不致滯。而為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是以虛癆藥石難進。(咳吐紅痰。每兼水糖煮食。)用此往往獲效。義由於此。然使火勢急迫。則又當用至陰重劑以為拯救。不可恃此輕淡以為扶衰救命之本。而致委靡自失耳。

[上編卷一補劑]平補內容:(卵生)蜜蠟入胃絕痢入肝活血蟲蠟生肌活血蠟(專入肝脾)。本有二。一出於蜂蜜之滓而成。即蜜凝結之粗者也。其蠟有黃有白。一出於樹之蠟。其蠟由木之蟲而得。故又名蟲白蠟。(白蠟有二)二者氣味不同。性亦微別。如蜜蠟味淡性平。其蠟本由蜜成。蜜本潤物。則蠟亦潤。故能主潤臟腑經絡。而有絕續補傷生肌之妙。(甄權治孕婦胎動下血不絕欲死。以雞子大一枚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立瘥。)蠟止存蜜粗粕。其性最澀。故又能止瀉絕痢。(仲景治痢有調氣飲。千金治痢有膠蠟湯。華佗治下痢食即吐。用白蠟方寸匙。雞子黃一枚。石蜜同苦酒發灰黃連末各半雞子殼。先煎蜜蠟苦酒雞子四味令勻。乃納連末灰發。熬至可丸乃止。二日服盡。神效。)今人以情不投而曰嚼蠟。即味淡之意也。又凡盪除下焦之葯。以此裹丸。亦其免傷上部之意。蜜蠟之用如此。至於蟲蠟。系生蠟樹所產。蠟樹屬金。性最堅強。蟲食其葉而成。味甘氣溫。按甘益血補中。溫能通經活絡。故書載能止痛生肌補虛絕續。與桑螵蛸同有補虛之意。可為外科聖葯。是以鄭贊寰雲。汪御章尿血。用白蠟加於涼血滋腎葯中。遂愈。又書雲。用此合合歡皮。同入長肉膏中神效。又治下疳。服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斂。以半兩入鯽魚腹中煮食。治腸紅神效。則知蟲蠟亦皆生肌活血之味。但蜜蠟味甘淡澀微溫。蟲蠟則味甘不淡而溫也。蜜蠟因有澀性。可以止瀉治痢。蟲蠟澀性差減。而痢則鮮用也。蜜蠟本於蜂蜜之氣。僅得甘之餘氣而成。而所主在胃。蟲蠟得樹收斂堅強之氣。而所治專在筋肉骨血也。二者微似之中。恍惚之際。不可不知。

內容:按李時珍雲。命門為藏精系胞之物。其體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此火下通二腎。上通心肺。貫腦。為生命之源。相火之主。精氣之府。人物皆有。生人生物。俱由此出。又按汪昂謂。人無此火。則神機滅息。生氣消亡。趙養葵謂。火可以水折。惟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必擇其同氣招引歸宇。則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此火之所由補也。第世止知附桂為補火之最。硫黃為火之精。越外毫不計及。更不知其附桂因何相需必用。詎知火衰氣寒而厥。則必用以附子。火衰血寒腹痛。則必用以肉桂。火衰寒結不解。則必用以硫黃。火衰冷痹精遺。則必用以仙茅。火衰疝瘕偏墜。則必用以胡巴。火衰氣逆不歸。則必用以沉香。火衰腎泄不固。則必用以補骨脂。火衰陽痿血瘀。則必用以陽起石。火衰風冷麻痹。則必用以淫羊藿。火衰風濕瘡癢。則必用以蛇床子。火衰臟寒蠱生。則必用以川椒。火衰氣逆呃起。則必用以丁香。火衰精涎不攝。則必用以益智。至於陽不通督。須用鹿茸以補之。火不交心。須用遠志以通之。水竅不開。須用鐘乳石以利之。氣虛喘乏。須用蛤蚧以御之。精滑不禁。須用阿芙蓉以澀之。皆當隨症酌與。不可概用。若使水火併衰。及或氣陷不固。陰精獨脫。尤當切禁。否則禍人反掌。[上編卷一補劑]補火內容:(毒草)補命火逐冷厥附子(專入命門)。味辛大熱。純陽有毒。其性走而不守。(好古曰。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無不奏效。(吳綬曰。附子乃陰症要葯。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症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蔘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故書皆載能治寒毒厥逆。(書曰。陰陽不相順接謂之厥。又曰。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血氣敗亂之謂也。凡厥有陽有陰。但察傷寒初起。頭痛發熱惡寒。後則四肢厥冷。乍溫。大便燥實。譫語發渴。揚手擲足。不惡寒但惡熱。脈來沉滑而數。重按有力。是為陽厥。宜用承氣白虎等湯以治。若初起並無身熱頭痛。便惡寒。四肢厥逆。直過肘膝不溫。唇與爪甲青黑。欲引衣倦卧。二便清利。不渴。或腹痛泄利清谷。或凜凜面如刀刮。或口吐涎沫。或乾嘔呃逆。脈來沉細無力。方謂陰厥。宜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以治。)呃逆嘔噦。(寒呃症不一端。有誤服寒涼水飲停心而致氣逆而呃。有陽氣衰微內寒迫其相火上沖而呃。有偶食生冷陽氣不得舒發而呃。有陰寒直中於胃而致氣不克舒而呃。有吐利後胃氣虛寒而呃者。經曰。病深者必發噦。屬於胃中虛寒者居多。)膈噎脾泄。(食至喉即返。是槁在於吸間厭會。其症謂噎。食下胃脘。須臾吐出。是槁在於賁門。胃之上口。其症謂膈。食下良久吐出。是槁在於幽門。胃之下口。其症謂之反胃。歷考諸書。皆以噎膈為有火。反胃為無火。而士材又謂但察脈大有力。嘔吐酸臭。當作熱治。脈小無力。嘔吐清水。當作寒醫。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能合色脈。庶乎無誤。汪昂雲。脾泄。命火不足。)冷痢寒瀉。霍亂轉筋。拘攣風痹。症瘕積聚。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小兒慢驚。痘瘡灰白。癰疽不斂。(皆屬於寒者。)其入補氣葯中。則追失散之元陽。入發散葯中。則能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入溫暖葯內。則能以祛在里之寒濕。(虞摶)獨書所云入補血藥。則能以滋不足之真陰。緣陰與陽。相為依附。補陽即所以滋陰。若使水虧火盛。用以辛熱純陽。不更使火益盛而水益虧乎!(好古曰。非身涼而四肢厥逆者。不可僭用。服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故崔氏八味丸中。用此以為補陰嚮導。使陰從陽復。然丹溪謂其雄悍無補。而且殺人。其言似謬。(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無他病。日以附子煎湯飲。兼嚼硫黃。如此數歲。靳州衛張百戶。平生服鹿茸附子葯。至八十歲康健倍常。宋張杲醫說載趙知府耽酒色。每日煎乾薑熟附湯。吞硫黃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則倦弱不支。壽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為害。若此數人者。皆其臟腑稟賦之偏。服之有益無害。不可以常理概論也。)但陰極似陽。服之不宜熱投。(時珍曰。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氣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熱。則拒格而不納。熱葯冷凍飲料。下咽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而病氣隨愈。不違其情而致火益。此反治之妙也。)發散附子鬚生。(如四逆湯。生附配乾薑之類。)用補附子宜熟。(如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熟附配麻黃之類。)以西川彰明赤水產者為最。皮黑體圓。底平八角。重三兩者良。水浸面裹。煨令發拆。乘熱切片。反半夏、烏頭。(即附子之母)性輕逐風。不似附子性重逐寒。烏附尖能吐風痰以治癲癇。取其直達病所。(常山吐瘧痰積飲在於心下。瓜蒂吐熱痰在膈。木鱉子引吐熱毒從痰外出。萊菔子吐氣痰在膈。參蘆吐虛痰。烏附尖藜蘆吐風痰。)天雄細長。獨伙無附。其身大於附子。其尖向下。能補下焦命門陽虛。然辛熱走竄。止屬主治風寒濕痹之品。側子連生附側。宜於發散四肢。故治手足風濕諸痹。其功皆與附子補散差殊。畏人蔘黃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反貝母半夏栝蔞白芨白。中其毒者。黃連犀角甘草節煎湯解。黃土水亦解。

[上編卷一補劑]補火內容:(山草)補火散寒除痹暖精仙茅(專入命門)。辛熱微毒。據書皆載功專補火助陽暖精。凡下元虛弱。陽衰精冷失溺無子。並腹冷不食冷痹不行。靡不服之有效。以其精為火宅。火衰則精與血皆衰。而精自爾厥逆不溫。溺亦自爾失候不禁矣!此與附桂硫黃胡巴破故紙淫羊藿蛇床子遠志同為一例。但附子則能以除火衰寒厥。肉桂則能以通血分寒滯。胡巴則能以除火衰寒疝。淫羊藿則能以除火衰風冷。蛇床子則能以祛火衰寒濕。硫黃則能以除火衰寒結。破故紙則能以理火衰腎瀉。遠志則能以除火衰怔忡。雖其所補則同。而效各有攸建。未可雲其補火。而不分其主治於其中也。故凡火衰病見。用之不離附桂。余則視症酌增。然亦須視稟賦素怯則宜。(沈括筆談雲。夏文庄公稟賦異於人。但睡則身冷如逝者。既覺。須令人溫之良久。乃能動。常服仙茅鍾乳硫黃莫知紀極。此稟賦素怯則宜。)若相火熾盛。服之反能動火。為害叵測。(張果老說雲。一人中仙茅毒。舌脹退場門。漸大與肩齊。因以小刀之。隨破隨合。至百數。始有血一點出。曰可救矣!煮大黃朴硝服之。無害也。)然川產者少。偽充者多不可不辨。以竹刀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酒拌濕蒸。勿犯鐵器。

內容:(隰草)補火逐冷除疝胡蘆巴(專入命門)。苦溫純陽。亦能入腎補命。故書載暖丹田。壯元陽。治腎臟虛冷。並疝瘕冷氣。小腸偏墜。寒濕香港腳。(時珍曰。胡蘆巴。右腎命門葯也。元陽不足。冷氣潛伏。不能歸元者宜之。宋惠民和劑局方有胡蘆巴丸。治大人小兒小腸奔豚偏墜。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走痛不可忍者。用胡蘆巴八錢。茴香六錢。巴戟去心。川烏頭炮去皮各二錢。楝實去核四錢。吳茱萸五錢。並炒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鹽酒下。)功與仙茅附子硫黃恍惚相似。然其力則終遜於附子硫黃。故補火仍須兼以附硫茴香吳茱萸等葯同投。方能有效。系海外胡蘿子。四聲音相近故名。酒浸曝干炒[上編卷一補劑]補火內容:(山草)補火逐冷散風淫羊藿(專入命門。兼入肝腎)。辛香甘溫。諸書皆載能治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且能治冷風勞氣。四肢麻木不仁。腰膝無力。(時珍曰。淫羊藿味甘氣香。性溫不寒。能益精氣。乃手足陽明三焦命門葯也。真陽不足者宜之。)蓋因氣味甘溫。則能補火助陽。兼有辛香。則冷可除而風可散耳!至雲久服無子。恐其陽旺多欲。精氣耗散。無他故也。(弘景曰。淫羊一日百合。蓋食此藿所致。)去枝。羊脂拌炒。山藥為使。得酒良。

[上編卷一補劑]補火內容:(芳草)補火燥濕宣風蛇床子(專入命門)。辛苦性溫。功能入腎補命。祛風燥濕。故凡命門火衰而致風濕內淫。病見陰痿。(蛇床子五味子菟絲子等分為末。蜜丸酒下。)囊濕及女子陰戶蟲蝕。(蛇床子一兩。白礬二錢。煎湯頻洗。)子臟虛寒。(取蛇床子仁為末。入白粉少許。和勻如棗。綿裹納之。)產門不開。暨腰酸體痹帶下脫肛。(脫肛。以蛇床子甘草為末服。並以蛇床末敷。)與夫一切風濕瘡疥等病。(蛇床子一兩。輕粉四錢。為細末。油調抹。)服之則陽莖舉。關節利。腰背強。手足遂。瘡疥掃。至於大瘋身癢難當。作湯浴洗。產後陰脫不收。用此絹袋熨收。但性溫燥。凡命門火熾及下部有熱者。切忌。惡丹皮貝母巴豆。去皮殼。取仁微炒。

[上編卷一補劑]補火內容:(山草)補火通心遠志(專入腎)。辛甘而溫。入足少陰腎經氣分。強志益精。凡夢遺善忘。喉痹失音。小便赤澀。因於腎水衰薄而致者。宜用是葯以補。蓋精與志皆藏於腎。腎氣充則九竅利。智慧生。耳目聰明。邪氣不能為害。腎氣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時珍曰。遠志入足少陰腎經。非心經葯也。其功專於強志益精。治善忘。蓋精與志。皆腎經之所藏也。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不能蟄閉封藏。故精氣不固也。昔人治喉痹失音作痛。(火衰喉痹)遠志末吹之。涎出為度。非取其通腎氣而開竅乎?一切癰疽背發。從七情憂鬱而得。單煎酒服。其渣外敷。投之皆愈。非苦以泄之。辛以散之之意乎?小便赤濁。用遠志甘草茯神益智為丸。棗湯服效。非取遠志歸陰以為嚮導之葯乎?但一切陰虛火旺。便濁遺精。喉痹癰腫。慎勿妄用。去心。用甘草水浸一宿。曝干焙乾用。(曰。凡使須去心。否則令人煩悶。)苗名小草。亦能利竅。兼散少陰風氣之結也。畏珍珠藜蘆。得茯苓龍骨良。

推薦閱讀:

術數與《傷寒論》中的脈法
傷寒論六病結構即是五運六氣模式
劉渡舟講傷寒論(8)
【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八)麻黃附子甘草湯
你不知道的《傷寒論》中的腫瘤治法(純乾貨)

TAG:中醫 | 傷寒論 | 求真 | 六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