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學》乃入德之門

《大學》乃入德之門 資料來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作者: 王岳川時間: 2009-08-20

對「經典」的解釋是對經典文本「意義」的深層理解和延伸解釋。意義表現了人與世界、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諸多複雜關係。文本是解釋者世界的一部分,傳統通過文本向人敞開,人也通過理解而向文本敞開自身的歷史性。理解經典是經典文本意義生成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理解過程。經典文本的解釋存在兩個極點:文本一極、解釋者一極。把文本作為解釋中心可稱之為「文本解釋」的客觀主義,而「主體解釋」標舉個體主觀的闡釋活動不太注重文本原意,講求理解的創見,表現為解釋的主觀主義。

筆者對待經典的態度是:儘可能地與原文本意或原解釋結論相符或趨近,同時闡發文本文化語境及其當代意義,從而使經典文本產生某種程度上的意義增殖。一般而言,經典文本體現在它作為一種召喚結構令後人不斷地加以理解和解釋,而永遠不能窮盡其深層意蘊。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分析方法是「文本細讀法」,我力求通過逐字逐句對經典的解讀,儘可能接近經典的原意,然後經過內容闡釋而發掘出其中所隱含的重要的當代意義。

《禮記·大學》的「大學」,在先秦時代讀作「太(tài)學」,宋以後一般讀作「大(dà)學」。《大學》並不是一本書,它是《禮記》中的第42篇。《禮記》是先秦的一本古籍,由西漢經學家戴聖根據自己的見識,在加入一些文獻之後收集整理而成的一部總集,其中像《大學》、《中庸》等都並不是漢代的文獻,而是先秦的文獻。《禮記》意思就是對人們所應當遵守的禮節、儀式的記載。

(一)由「記」上升到「經」

《禮記》最初的地位並不太高。一般而言,儒家經典分成三部分。一是「經」,也就是經典、座右銘、指導思想、綱要等。二是「傳」,是對一些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闡釋。三是「記」,僅僅是一種記載。在「經」、「傳」、「記」中,「經」最為重要,「記」屬於最末。《禮記》就屬於「記」,最初的地位不是很高。但到了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把《儀禮》、《周禮》和《禮記》「三禮」合併為「三禮經」後,《禮記》就從「記」的地位上升到了「經」的地位,變成了儒家的重要經典。其中《大學》、《中庸》在宋代又成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大學》、《中庸》由《禮記》中的兩篇,加上《論語》、《孟子》合成《四書》,到宋代成為與《五經》並列的重要經典,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

從歷史上看,唐代韓愈就提出了以《大學》為綱領的理論體系,用《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韓愈的學生李翱也推出了《中庸》學說。他們開始把《大學》、《中庸》提高到與「六經」同等重要的地位。到了宋代,由於當時理學思想的需要,《大學》、《中庸》的「格物致知」、「修齊治平」和「中和」的處世思想進一步受到重視,而這些又是同宋代大儒朱熹的努力密切相連。

朱熹在《大學》的開篇之前有一段提示,而且是引用他人的話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子程子曰」,前面那個「子」是老師的意思,後面那個程子的「子」是古代對男子的一種尊稱。意思是說,我的老師程頤說了這樣一句話:《大學》是孔子留下來的書籍(但今天學界認為是孔子門生留下來的書籍),是「初學入德之門也」,就是最初開始學習、讀書,進行道德修養的入門讀物。接著朱熹又說,「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今天可以看到古人做學問有一個先後開端和總結的過程,而這個開端很重要,「獨賴此篇之存。」《大學》正是進入學問的第一篇,叫「開端入門之學」。其次讀《論語》和《孟子》,最後讀《中庸》。這樣,學習的人要沿著《大學》所說的次序去學習,眼界必然高,心境必然明。由於讀書是循序漸進,最後達到道德修養的境界。由此可知,這個開端是對學生的一個「提示」,表明了《大學》這本書的重要性,《大學》就是進入廣闊思想精神域的第一站。

朱熹繼承並大大發揚了程頤的思想,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成為《四書》,還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作《四書章句集注》。由於朱熹的貢獻,《大學》這篇短短的兩千字左右的論文就升華成為了一本重要的書。儘管它很短,但絕不能小看。因為朱熹說:「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這就為人們指出了讀《四書》的先後順序,「宜先看」三字說明《大學》集中體現了儒家的思想,是入門的重要的途徑。

經過朱熹的努力,《四書》的經典地位逐漸確立起來,並從此開始風行於世。元仁宗皇慶二年,即公元1313年,《四書》被官方定為科舉考試的教材。明朝永樂年間,官修《四書大全》並頒行天下,作為士子的標準讀本。科舉考試又以它為出題的依據,並以朱熹的《集注》為標準答案。清代的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經多次抬高《四書》的地位。從此以後,《四書》成為中國民間最普遍的讀本,深深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七百多年的讀書人。

(二)《大學》的作者

《大學》的作者,傳統的說法是曾參。一般認為,《中庸》為子思所作,而在文筆上,《大學》還沒有《中庸》那麼成熟,因此《大學》應早於《中庸》,所以,《大學》可能是曾參所作,或由其弟子加以補充。

曾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05年。他和父親曾點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世稱「曾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以孝著稱,在《二十四孝》中「嚙指心痛」講的就是曾子的故事。曾子對母親非常孝順,少年時家境貧寒經常上山打柴。有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怎樣招待客人,著急中就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忽然感應而覺得心痛,感到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回家問清情況,對客人以禮相待。曾參的孝與修身齊家的《大學》思想完全吻合、相得益彰,史料也證明《大學》的作者應是曾參。

朱熹說:「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這表明作為《四書》之一的《大學》與古代作為高等學府的大學,也就是太學,有著密切的聯繫。古代有大學這樣的教育機構,與大學相對的是「小學」。在中國古代一般是8歲入小學,15歲入大學。所謂大學,就是長大成人之學。今天的小學大學之間又增加了「中學」,所以現代人入大學一般是18歲。

「小學」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朱熹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學習掃地和如何跟大人進行對話,學會懂人倫禮貌懂進退秩序。除此之外還要讀一些修身養性的兒童讀物,學會「射」(射箭),學會「御」(駕車),學習算術、書寫等。

「大學」同「小學」在學習內容方面有重大的遞進和提升。朱熹認為:「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大學要做的就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三)《大學》的文化心理整合意義

在我看來,《大學》的思想影響了中國人千百年,但是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在戰爭、災難、瘟疫和人的精神生態失衡的狀況下,《大學》中的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儒家思想儘管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其東方思想的光輝仍然透過歷史的迷霧而映射出來。

首先,儒家思想是對人的文化心理結構的一種塑型。因為儒學是向內心去發掘自己內心的「捫心自問」,是進行心靈的反省的「致良知」,是讓人拿出自己本真的知覺的精神醒悟。儒家並不是鼓吹讓人獲得千千萬萬的財產之後才變成一個偉大的人物,相反,儒家認為,顏回的高尚在於他於清貧之中對道的追求,清貧並不意味著個體德行(道)的低矮。

其次,儒家思想強調尊重歷史,尊重教化,尊重道義,對今天而言意義重大。今天的社會是一個被西方中心主義慫恿的消費主義社會。在全球化中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人人都想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富有。這有正義和合理之處,但消費主義是在超出個體支付能力的情況下,過分地向整個社會攫取,去獲得那些非禮之財、非義之財,以及自己永遠花不完的錢財,導致多少人因人性敗壞而鋃鐺入獄,使得多少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這一點上,清貧持重、堅持道義的儒學思想並沒有過時,而且很有必要將儒家的「憂道不憂貧」,嚴於責己、寬以待人的思想發揚光大。這對抵制過分的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過分的個人主義,都是大有好處的。

再次,儒家思想還特彆強調了個體精神修養的重要性,這一點對於當今世界的和諧發展的意義不可低估。設想一下,哲學家說「他人就是狼,他人就是地獄」。如果每個現代人都變成損他利己的人,對這個社會都瘋狂攫取肆意拿來,不勞而獲卻坐享其成,現代社會還有安寧之日嗎?因此,剋制自己非分的慾望,去供奉一份公心、平常心,通過對自我內在精神美德的光大發揚,去做有利於這個世界和諧發展的事情,當然有其積極意義和正麵價值,這些都體現出傳統儒家思想超越歷史的不可泯滅的價值。

最後,還應區分儒學思想中哪些是精華應該繼承,哪些是糟粕應該拋棄。大致上說,儒家分成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秦儒家又稱為原始儒家,孔子、孟子思想,包括《大學》、《中庸》思想是其代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健康、清新、平等對話的思想、「憂道不憂貧」的思想,以及「吾養吾浩然之氣」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應該發揚光大,因為這對人類整體都有重要意義。這其中就包含《大學》的作者曾參本人的誠信品德。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可以說,「曾子殺小豬」的故事體現了先秦儒家質樸清新的誠信思想,這種思想對後世中國人格完善和完成影響頗為深遠。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儒家的兩漢「經學」中,「經」把儒家思想神聖化宗教化了,諸多問題隨之出現。當一種有鮮活生命力的思想——原生態原創思想經過組裝改裝之後,變成了一種適應當時政治需要的宗教性教化思想時,它錯綜複雜的問題就不可避免地浮現出來。儒學思想也開始僵化,而不再具有清新剛健的精神了。到了宋明以後,儒家又變成了帶有更多哲學意味的思想,成為很多知識分子所探討的「內聖外王」之學,並被官方化成為一套禁錮人性的觀念規範。在這種觀念規範的支配下,出現了一些偏激的和駭人聽聞的現象,如魯迅所說的「吃人」的封建禮教,還有像束胸、纏足、守寡(不能改嫁)等。這些消極方面在「五四」時期被大加撻伐。那麼,這些消極方面是孔子、孟子的本意嗎?顯然不是。這些消極方面的出現有多重原因,但原始儒家包括孔子、曾子、孟子等,他們本來的意思是在於完善人性,而非戕害人性。將儒學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都算在原始儒家的身上,無疑是偏頗的。

(四)《大學》的當代精神生態價值

《大學》雖然是古代儒家的思想,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有其不可忽視的當代價值。《大學》是中國人文世界的精神土壤,對民族、國家和個體而言,《大學》的價值又非同一般。

現代「大學」主要強調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等方面。古代中國的「大學」則主要強調對內在道德心性的開發和完善,所以二者有區別。那麼,這一側重內心完善的大學教育與現代大學並不是衝突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因此,在全球化時代重新閱讀先秦的經典,重新審視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這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說明古代思想有其亘古常青的思想魅力。

全球化對東方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西方和東方對全球化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西方人認為全球化就等於同質化,而同質化就是整個世界完全一體化。但是,如果西方人或者是美國人的思想等同於全世界所有人的思想,美國人的娛樂方式、波普文化等於全世界各個民族的娛樂方式,西方的所有的思想、宗教都變成全球化,那麼這個世界就因其單一性、同質性而異常枯燥和乏味。但東方思想家認為,全球化應該有東方的價值和地位。由此,東西方的衝突就出現了。美國的一位思想家亨廷頓曾提出,21世紀將是基督教文明與儒家文明的衝突。而中國就是儒家文明的代表。正是由於東方認為全球化應該有其差異性的維度,才讓西方人感到東方不再那麼溫順,感到東方浩然之氣威脅到西方霸權主義。

實際上,思想文化觀念正在從衝突對話協商中走向融合和更高的文化境界。在我看來,全球化等於逐漸學會尊重差異性文化,並通過差異進行對話和溝通而獲得更高的文化共識。這一良好願望當然也遭遇到現實的挑戰。一個多世紀以來,國人對自我傳統的不信任,過去的經典早已被排斥到邊緣,而西方的波普文化、行為藝術、解構思想已經達到狂歡的地步了,進入中國的流行文化更是變本加厲,經典文化徹底邊緣化。儘管如此,但我們不能悲觀。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只要它們原初產生的思想成果曾經為人類的思想史有過重要貢獻,為人類精神的成長提供過有益的精神營養,就值得當代人尊重和不斷學習。

文明之所以得以傳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啟發當代人解決現實問題。當今社會中有著各種各樣的突出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公布了三個百分之一,情況可謂觸目驚心。第一個百分之一是精神病。在過去,精神病出現的幾率並不是很高,但現在卻是人類的百分之一,這就意味著在一百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精神不正常、精神失常、精神憂鬱。第二個百分之一更為可怕,一百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攜帶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全世界已經有六千萬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占人類60億人口的百分之一。第三是自殺率百分之一。第一個百分之一還可以醫治,第二個百分之一連醫治都不可能,而第三個百分之一就是死亡本身。這些情況說明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存在方式出現了裂痕,我和他人、我和社會、我和世界、我和自我、精神和肉體的關係嚴重撕裂。為什麼現代化現代性給予世界人們的承諾是人人幸福而過上美好的生活,卻出現整體分裂的三個百分之一?面對如此之複雜的問題,人類的精神需要真正的文化來療治,否則人類今後賺得了整個世界,但是他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失去了自己真正的幸福感。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必要重新提出大學的意義問題。大學的意義,古代和今天都在追問。漢代的鄭玄說:「大學者,以其記博可以為政也。」這是古代的看法,今天的人們也在探討大學的意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所謂「大師」就是指那些德高望重、學貫中西、眼光深邃,而且是面對整個世界毫無私心地把自己的知識貢獻出來,提升人類的精神境界的大學者。可以說,現代的大學理想和古代的大學理想有內在相通之處。當然,這種理想也遭遇到現實的問題。今天的大學,學生空前增多,但是靈魂無根問題、精神空洞問題、精神缺鈣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重新審視大學的意義,重新塑造大學精神就成為當務之急。

「學術者,天下之公器。」什麼叫「天下」?什麼叫「公器」?今天,我們有多少學者,有多少大學生心裡邊還有「天下」這個詞?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嗎?在這個時候,重溫我們的經典,中國經典——《大學》的意義就鮮明地浮現出來。


推薦閱讀:

大學宿舍里,總有一句:「下鋪,去關燈!」
馬伊俐大學舊照曝光 甜美清純甩姚笛十條街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春天,讓我們一起懷念海子 | 深呼吸
【大學演講26】幻變中的真相7——《盜夢空間》的佛學實相問答
儒家《大學》藏盡內修核心,生命涅槃重生之道?

TAG: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