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中的「欲擒故縱」
詩歌鑒賞中的「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本出自《三十六計》,原用于軍事,意思是要想使對方失去戰鬥力徹底瓦解,必須給予一線生機,讓其滋生不戰而求逃生的念頭,這樣會造成更有利於我方的戰機。在高考文學鑒賞的考查中,往往也涉及到「欲擒故縱」表現手法的運用,許多同學對此感到很茫然,教材並沒有對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作系統介紹,平時的一些資料也只是進行過零敲碎打的解說,在此就這個問題結合具體作品作一探討,幫助同學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們的文學鑒賞能力。 有感五首(其三) 杜甫 洛下舟車入, 天中貢賦均。 日聞紅粟腐, 寒待翠華春。 莫取金湯固, 長令宇宙新。 不過行儉德, 盜賊本王臣。 《有感五首》,作於代宗廣德元年(763)秋。這是其中第三首,內容和當時朝廷中遷都洛陽之議有關。安史亂後,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殘破,每年要從江淮轉運大量糧食到長安;加上吐蕃進擾,長安處在直接威脅之下,因此朝中有遷都之議。這首詩即為此有感而發。 「洛下舟車入,天中貢賦均。」首聯先從洛陽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寫起。相傳周成王使召公復營洛邑,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次句本此。兩句是說,洛陽居於全國中心,水陸交通便利,四方入貢賦稅,到這裡的路程也大致相等。這裡所說的內容也就是主張遷都洛陽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詩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轉述,是因為單就地理位置而論,洛陽確有建都的優越條件。這裡先讓一步,正是為了使下面轉出的議論更加有力。這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實際上杜甫是反對遷都洛陽的,但他一則旁敲側擊,說「天中」只不過提供了苛斂之便;一則反話正說,明言百姓所待以見百姓所怨。當時持遷都之議的人們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東幸洛陽為辭的,所以詩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譏說:百姓所望的是「翠華春」,可不是盼來一場更大的災難! 再如: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上文對佳人的美好作了極度的誇張,結尾則突然一轉,化為深切的惋惜之語:「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美好的佳人,常常給人君帶來「傾城」「傾國」的災難。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見得還少嗎?這似乎是要告誡人君,記取傾城、傾國的古鑒,不可為「佳人」所誤。但接著一句則又緊攝一層?縱然是傾城、傾國,也別失去獲得佳人的良機-美好的佳人,畢竟是世所難逢、不可再得的呵!這二句故作取捨兩難之語,實有「欲擒故縱」之妙:愈是強調佳人之不可近,便愈見其美;而愈是惋惜佳人之難得,就愈能促人趕快去獲取。作者的用意,正是要以深切的惋惜之辭,牽動武帝那難獲絕世佳人的失落之感,從而迅速作出抉擇。這樣收束,可謂一唱三嘆、餘音裊裊,令人聞之而悵然不已。難怪琥帝聽完此歌,不禁發出「世豈有此人乎」的喟然嘆息了-李夫人在這樣的時刻被薦舉、召見,正適合於李延年這首非同凡響之歌所造成的情感氛圍。 但是,在實際的運用中,「欲擒故縱」有時是和「欲揚先抑」聯在一起的。 得佳名繞樹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劚將。 (羅隱《金錢花》) 前兩句極寫金錢花名字起得好,楚楚動人,可親可愛,此為揚;後兩句出語冷雋,欲擒故縱,戳穿了剝削者殘酷無情、貪得無厭,此為抑。越是渲染金錢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揭露剝削者的本質,形成鮮明的對照,突出詩的主旨。又如: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王詩景色清新明麗,輕塵不飛,遠離友人應是心情輕鬆暢快;楊柳葉綠,生機一片,友人的情緒也該亢奮激昂,精神飽滿。可是,景雖好,無奈友人將是他鄉之客,惆悵之情油然而生。先揚後抑,景襯傷感。高詩景色雄渾悲愴,灰黯昏黃,雪飄雁飛,真讓人痛絕肝腸。但詩人看著友人將遠離自己,想到的卻是更多的「知音邑者要識君」,心胸開闊,氣勢豪放,給人以力量和鼓舞。先抑後揚,景襯豪情。 有時候,為了對事物進行褒揚,往往先進行貶損,以形成鮮明的對照;有時候,則是為了貶損表現對象而先進行褒揚,形成前後的強烈反差。這兩種表現手法結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達效果。從而達到「欲擒故縱」之妙。
推薦閱讀:
※懂得欲擒故縱的男生太厲害,別再一步步降低你的底線
※哪些欲擒故縱的招數,可以讓女人忍不住倒貼追求老實人?
※12星座誰是欲擒故縱的高手?談戀愛的招數你知多少?
※她的「欲擒故縱」做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