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生難得 佛法難聞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nbs...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2011-09-30 09:52閱讀: 人生難得 佛法難聞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身渡 更向何生渡此身 大安法師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佛經常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凈土難信。確是真實不虛。人生之所以難得,佛用了盲龜值木來比喻。在浩瀚無際的大海中漂浮著一塊中間有個圓孔的木板,而海中的一隻盲龜,每百年浮出海面一次,很快又沉下去。當百年伸頭一次時,正好伸進那塊漫無邊際飄浮的木板的圓孔里,概率是何等之低,由此可見人身難得。難得才可貴,人的生命具有深刻的反省思維與超越的意向,又不乏堅韌的意志力,堪為修道的法器。十方五世諸佛在人道中示現成佛,乃至忉利天人都期望命終能生在南閻浮提,行作沙門。我們更應該珍惜這難得的生命,在這一生中完成了生脫死究竟成佛的大事。在這個娑婆堪忍的世間,能遇到佛,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沒有生在佛陀的時代,這是善根福德的缺乏。然而慶幸的是我們還能生在佛的末法時期。還有聞法,誦經,研教,修行的機緣。能夠聞信阿彌陀佛的宏誓大願。此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的善報,乃是無量佛所種植善根所致。佛法不僅僅是一門學問,而是知行合一的踐履。是生命體性的超越。讓我們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佛以大悲願力示現在這個濁染的世間,說法四十九年,給我們留下三藏十二部的智慧靈文。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告知我們生命的目的與意義。其現量證悟境界,是我們凡夫心力所不及的,超情離見,不可思議。凈土念佛生法門是不可思議的大事,而且與我們眾生息息相關。每個關注生命價值的人,卻應該了解凈土法門。一個人有幸能信受佛法,生命會有一個完美的交待,有一個最殊勝的超越。由濁惡至凈善,由愚痴到智慧,由凡轉聖。而止一切亦非無因而有,乃是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為我們特設的。佛種從緣生,兩土世瘭為我們眾生提供的念佛往生凈土的增上緣,是一百千萬卻難遭遇的稀有因緣。念佛法門是阿彌陀佛以同體大慈悲心所興起的圓頓妙法。無量因緣,曠卻難遇。這一近緣由《佛說無量壽經》而發起。在靈鷲山上,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豫悅,頭頂放出光明,光中有色,光色中顯出十方剎土的景象。當時待著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恭問世尊:「今日世尊現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出如是殊妙的瑞相,是我待佛以來從未見過的,是不是今日世尊往在最奇特的法裡面?是否世尊要為一切眾生做智慧的眼睛,引導眾生到殊勝的地方?如果不是這樣,何以現出這樣威神光明?」佛慈悲而又帶獎勵地問阿難:「你剛才問佛的話,是很有智慧見地的,這是出於你自己,還是有天人教你的呢?」阿難回答:「是我自己眼有所見,心有所感。所以便如此向佛請問,並不是諸天教我的。」佛讚歎阿難:「善哉!善哉!你這一問,功德甚深!你這一問把無上圓頓的凈土妙法問出來!這一問的功德勝過供養一回天下的阿羅漢,所有的天人的功德百千萬倍。能夠救度末法無量無邊的眾生。汝當諦聽,今為汝說。」阿難恭敬地說:「唯然,願樂欲聞。」然後佛追述了阿彌陀佛的因地。在過去久遠不可思議無央數___這個時期非常遙遠,超出我們的思維。在悠長時間之前,有一尊古老的佛叫定光佛,在這個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定光佛也叫燃燈佛,在《金剛經》里提到的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向前推次第有五十三尊古佛示現世間,教化眾生。直到最後一尊佛就是世自在王佛。世自在王佛就是阿彌陀佛的親教師。這五十三尊古佛的示現昭示:諸佛如來慈愍不舍眾生,數數出興,施以教化,無非欲令一切有情出離生死,共證真常。同時也使我們對宇宙與生命的起源,文明的遞進發展等,獲得一個新的思維參照。讓我們知道這個世間出現過多次高級的文明形態,有過種種的生命的這塊土地上生息、修道與成就。現代考古學家面對遠古的文物,常會覺得不可思議。有些文物表證其所代表的文明程度遠遠超過現在人類的文明水準。史前文明中任何一城邑聚落卻有神廟,可見宗教作為文明的起源動力,至深且廣。五十三尊佛所表證的以先覺覺後覺的形態,不是一般進化論能解釋的。同時也表明釋迦牟尼佛五眼圓明,照見久遠。在五十三尊佛出世的時卻內,唯法藏一人能發超世大願,莊嚴凈土,普攝眾生。世自在王佛示現成佛的那個時代是太平盛世,眾生壽命有四十二卻之長。每尊佛的名號都有內在深刻的意蘊,比如釋迦牟尼佛。釋迦是寂默的意思,牟尼是能仁的意思。寂默能仁是教化眾生的二大科目,因為這個世間眾生心緒散亂,劇若狐狸猿猴,於是便用寂靜沉默來對治,這個世間眾生大多缺乏仁慈惻隱之心,所以用能仁來對治。寂默仍無量壽,能仁是無量光,無量無壽即是阿彌陀,是眾生本具的性德,也是眾生的佛性。所以釋迦牟尼佛名號內涵能有效地對治煩惱,開顯佛性。世自在王佛的名號亦具甚深含義,世是指五欲六塵的時空態中的眾生世界,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時間亦含攝著空間的概念。這尊佛超脫了時間和空間的控制,於一切法得最勝無倫的大自在,所以稱之為王。這尊佛的示現告訴那個時代享樂的眾生,應處塵不染,享樂而不貪戀,以般若空慧修行一切善法,便可於世間得大自在,否則難免六道生死輪迴。在那個時代,有一個轉輪聖王,名世饒王,因聞世自在王佛的說法,歡悅愉快,發無上菩提心,捨去王位,走上出家修行的菩提正道,號曰法藏。法藏比丘才高德尊,意志堅韌,修行精進心智明哲,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以偈頌讚嘆世自在王如來的功德,並向佛前初發無上菩提正願:「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眾生,心悅清凈,已至我國,快樂安穩。」其大願中,以「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作眼目。我們眾生由於業力所感,總是生存在多種恐懼不安中。在《人權宣言》中,把免去恐懼的自由作為人的基本權利,而恰恰這樣的人權難以得到保證。當面臨下崗時,我們會有沒飯吃的恐懼,當非典流行時我們有染疫喪命的恐懼,在道德風氣不良的環境,我們有上當受騙的恐懼,在市場競爭中運作的公司,有不知何日破產的恐懼等等。這些恐懼都建立在一種無法了解不能把握的狀態中。種種物質的、情感的、精神的恐懼,令眾生苦不堪言。所以法藏菩薩要為一切恐懼的眾生依怙,惠以安心安慰與安樂。他發起這樣的大願之後,就希望大自在王佛為他講經說法,能夠快速成就清凈莊嚴的剎土,令一切人生快速生到這個剎土,快速圓成佛道。世自在王佛讚歎法藏菩薩的發願肯定地讚許:「一定可以實現大願!比如大海的水甚多深廣,一個人想用量斗把海水全部取干,只要有恆心,經過無量卻,最終可以把大海的水取盡,得到大海里的妙寶,假使修菩薩道的人,也能有這種恆心,至誠專一地修道,建構凈土,經歷無量卻,必然也會獲得與他所願求相當的果報。」世自在王佛為法藏菩薩,開示至心精進之修行心要後,接著對他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中種種功德,廣大嚴凈之相狀。其中有凈土,也有穢土,令法藏菩薩有所選擇擷其精華,摒棄弊陋,用以成就純凈無穢的剎土。法藏菩薩聽佛開示完畢,又承佛威神目睹諸佛剎土,發起更殊勝的大願。起初是佛給他講解,講解時用神通加持讓他看到,好像現代的視聽教育。然後法藏菩薩自己發起大心,得到天眼通,自己隨時可以目睹見他方國土,對他方剎土善惡粗妙諸情狀瞭然於胸。於是法藏菩薩入一寂靜處,專心思維,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如何建造超勝妙嚴的凈土,用何分法度盡一切眾生。對此他思維了五卻,用五卻的時間思維建構西方凈土的藍圖,足以證明法藏菩薩恭謹的態度,五卻思維的成果即是從大慈悲心,太平等心,無上智慧心中流觀出四十八大願。法藏菩薩思維成熟四十八大願之後,再到世自在已佛所稟告,繞佛三匝,頂禮佛足,合掌而住,然後對佛言:「世尊!我已經圓滿成就,思維攝取諸佛國土所有清凈莊嚴之行門。」世自在王佛便很歡喜地告訴法藏比丘:「汝今應該將你的願心大意對眾宣說,這是最適宜的時候,可使一切人天大眾,發起歡喜歡樂的心,又可以令一切眾生得大依怙,獲大安樂。」法藏比丘告佛曰:「惟願慈悲俯重,聽我宣說殊勝大願,虔請世尊印證我所發願是否恰當。」當法藏比丘宣講完四十八大願後,大地震動,天雨妙華,虛空自然發出聲音:「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正是因為彌陀大願法界不可思議之大事因緣,才感得如是殊勝瑞想。凈土規劃圖思維出來後,又經過無央數卻,積功累德,實施圓成。到四十八大願圓成之時,法藏菩薩也就法爾自然地成了阿彌陀佛。此時也就揭開了廣度九法界眾生的序幕。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形成了光磁場力彌散在整個虛空法界,大願之海托護起法界所有眾生,我們眾生無一不生存在彌陀的大願之中。我們業障所覆,卻不知道這些,就像每日生存在空氣陽光里,卻不知道空氣,陽光對我們生存的重要性一樣,又如魚生活在水中,卻不知道水的存在。所以釋迦牟尼哀愍我們不知思不報得的眾生,為我們講述事情的真相。所以我們一切眾生都應聽聞四十八大願,就像佛所說,假使三千大世界滿中生起大火,也應不惜生命穿過大火去聽聞這四十八大願。因為聽聞四十八大願,生命的尊重與價值才能得到圓滿的解決,而未能聽聞到四十八大願,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將所缺憾不完美,無論世間的事業做得多麼輝煌,生命的真正價值亦無由實現。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發願是菩薩修道之要件,願立則道業可成,願引導行持。人的任一行為都有相應的動機,菩薩在無量卻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修行當中,菩提正願即是其行為的動力機制。業力眾生強盛的事業心大多受名利的驅使,如果沒有名利,可能就去休閑睡覺了,而菩薩受同體慈悲心使然,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這個願成為他的行為動力,就會引發巨大的力量,令其無量卻捍勞忍苦地精進修行。阿彌陀佛大願全體表現對苦難眾生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四十八大願沒有一願不是為饒益眾生而發的,即使是少量莊嚴自己福慧的願,其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極度眾生。可見人生命的升華,智慧能開發,轉凡成聖的大利,原來全要從利益眾生的過程中才能達成。自他不成,信非虛語。大安法師簡介:釋大安,俗名:魏磊。原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佛學院客座教授,主講凈宗經論,現為江西廬山東林寺住持,凈土雜誌主編,凈宗研究生班導師,曾出版《凈土宗教程》《凈宗法語大觀》《道德谷響》等多種著作。發表佛學論文百餘萹。不僅在大陸,而且在台灣,東南亞各國赫赫有名。法師以述而不作的態度,弘傳凈宗聖言量和中國凈土宗祖師的著作,提倡解行並進,儒佛並弘,信願念佛,同登極樂。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哪些道理你起初不以為然到後來深以為然?
    如何克服找工作時出現的心理障礙?
    如何理解學習的馬太效應?
    人生得意需小心
    如果有來生你認為怎麼過才是最好的?

    TAG:人生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