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是否應抱怨自己的「出身」(2)
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都在努力尋找對糖尿病大流行的一種解釋,試圖找到能預測糖尿病發生風險的「指示燈」。儘管醫生們習慣用BMI和體重來定義肥胖,但對於預測風險而言,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最近認為應該使用代謝綜合征中的標準,即腰圍才是關鍵。
代謝綜合征包含了一些與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降低、血壓升高、血糖升高和肥胖。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其中的兩項或更多項,就被認為存在代謝綜合征,而他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將顯著增加。
代謝綜合征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腹型肥胖,即脂肪過多堆積在腹部和內臟。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並不胖,仍然會面臨2型糖尿病的威脅。因此,IDF建議不再使用以往的肥胖衡量指標(體重和BMI),而改用腰圍作為2型糖尿病的預測因子。
病例
王女士從北京移民澳大利亞後進行了一次系統體檢,結果顯示她患有2型糖尿病。這並不能怪王女士體重超標,因為她只有40公斤。可能性更大的原因是,她具有亞洲血統,而且平時很少進行體育鍛煉,缺少肌肉組織來燃燒掉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
她參加了醫院的糖尿病教育課程,並請營養師制定了飲食計劃。王女士說,「作為中國人,我總是吃米飯,而且愛吃各種甜味點心,這些都是血糖生成指數很高的食物。」診斷糖尿病8年以後,王女士已經養成了健康的糖尿病飲食習慣。
「我現在吃的是粳米,它的血糖生成指數比較低。但最困難的問題是,我的家人說粳米口感不好,不愛吃。」王女士說,「出去吃飯時,我們通常都去中餐館,因為這樣我可以知道哪個菜適合我。」
當然,王女士也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她每天都去散步和跳舞。
外瘦內胖的中國綜合征
華人不僅身材偏小,還更容易積聚脂肪,致使在較小腰圍時就發生心血管疾病,所以腰圍要比體重具有更好的預測價值。例如,來自新加坡的研究顯示,改用腰圍來衡量肥胖後,面臨糖尿病威脅的人數由總人口的5%增加至10%。
有些看上去很瘦的人最終發展成糖尿病患者,檢查顯示這些人的重要臟器周圍有很多脂肪。因此,內臟脂肪過多是引發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我們應該對「外瘦內胖」問題提高警惕。
所以,忘掉BMI吧!判斷自己今後是否會發生糖尿病或是判斷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是否控制良好,改用另一個指標——腰圍。重要臟器周圍的脂肪是問題的關鍵,而這通常會反映在您的肚子上。專家指出,外觀有時具有欺騙性,有些人看起來很瘦,其實裡面的脂肪並不少。因此,拿起皮尺,去測一下自己的真實腰圍!
需要注意的是,腰圍的正常範圍也會因種族不同而有差異,亞洲人需要比歐洲人更細的腰。
推薦閱讀:
※如何化解自己的冤親債主
※為自己把脈
※史上心胸最寬廣的男人:他為什麼屢次把自己的女人贈與姦夫?
※「夫人」、「愛人」、「老公」……到底該怎麼稱呼自己的另一半?
※又到露肉的季節,要想顯腿長還得學楊冪,用半身裙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