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台說史·唐在朝鮮領土為何被小國新羅奪走
唐太宗李世民隨著新羅依靠唐的威勢成功震懾住百濟和高句麗之後,新羅和唐朝的關係就一度冷卻了下來。從公元633年到公元639年除了給新羅善德王冊封外,雙方基本就沒有外交互動(註:冊封為唐朝遣使,換句話說新羅六年時間一次外交都沒有過)。642年正月新羅再次向唐朝朝貢。有意思的是,同年七月百濟就再次對新羅發動了攻擊,一口氣奪取了新羅西部四十餘座城市和西南重鎮大耶城。新羅第一時間求援的卻不是唐朝而是高句麗,不過卻被高句麗提出了領土要求。在得不到滿足之後,高句麗第二年夥同百濟攻打新羅。到了這個時候,新羅只能立刻向唐朝求援,上言:「高句麗、百濟欺凌臣國,累遭攻擊數十城。兩國連兵期之必取。將以今茲九月大舉,臣社稷必不獲全,謹遣陪臣歸命大國,願乞偏師,已存救援。」可以看到,新羅對唐的姿態此時放的非常低,只「乞求」唐朝派一支「偏師」讓新羅得以「獲全」社稷而已。而唐太宗又是個好大喜功之人,加上之前新羅已經恢復了朝貢立刻就給了「甜頭」,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44年便派使臣出使朝鮮半島告誡高句麗和百濟「新羅委命國家,朝貢不闋,與百濟宜即戢兵,若更攻之,明年當出師擊爾國矣。」
到了今天,在很多韓國人心中淵蓋蘇文依舊是個不折不扣的英雄也許歷史真的要救新羅吧。此時高句麗的執政者淵蓋蘇文是個「不給面子的」,他對唐朝表達了他「自非我侵地,兵恐未能已」的強硬態度。這下可把李世民給得罪了,淵蓋蘇文的強硬表態,促使他下定決心對高句麗「不得不討」。同年淵蓋蘇文派人使貢白金,結果唐太宗不納反而囚禁了高句麗的使節。而作為宗主國的唐朝不接受附庸的朝貢,還囚禁使節已經充分說明了唐朝的態度。果不其然,次年,李世民親自披掛上陣,攻打高句麗,新羅立刻就派兵三萬助戰,日後的軍事聯盟此時就形成了雛形。在唐朝眼中,相對於新羅,百濟就顯得不那麼「忠誠」。雖然百濟一開始就表示「固請發兵,即與官軍同伐兇惡」,但是到了真正開戰的時候,它非但沒有鼎力相助反而「徵兵新羅,乘期間襲取新羅七城」。這直接導致自顧不暇的新羅除了剛開始的配合外,全城只能作壁上觀,集中孱弱的國力防禦百濟。進而,唐軍原本計劃的水陸並進計劃也泡了湯,只能讓水軍變成了配合陸軍的偏師。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征伐高句麗的失敗。此後百濟變本加厲,「朝貢遂絕」。使得「欲征高麗,先滅百濟」成為後來唐朝統治者的既定政策。
當時的朝鮮半島局勢,半島南部的「迦耶」地區被日本的菊花王朝(自稱大和王朝)所控制,稱「任那」。中國南北朝時期,菊花王朝得到南朝敕封為「使持節、都督倭國、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進一步獲得干預半島政治的權益,誘發後來與唐帝國的衝突。在唐朝看來,相比起桀驁不馴的高句麗和陽奉陰違的百濟,一直「恭順忠誠」的新羅無疑無疑是非常可靠的。甚至新羅還要求「改其章服,從中華制」。唐朝因此對新羅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到公元655年,高句麗和百濟再次聯手入侵新羅,唐朝不再像以前那樣「調停」,而是直接「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左右衛中郎將蘇定方,發兵擊高句麗」,保護新羅安全。公元651年,百濟再次恢復了朝貢,試圖修復與唐朝的關係。但是新羅早已搶先一步於公元648年就對唐朝提出「百濟強猾,屢肆欺凌….若陛下不借天兵剪除兇惡,則敞邑人民盡為所虜,則梯航述職無復望矣。」公元650年金法敏再次入唐遊說提出,如果百濟不奉詔,新羅將會「自興兵打取」,一副兒子我替爸爸教訓它的做派。結果在公元651年,百濟得到的答覆就是「是歲,百濟遣使入貢,上戒之使勿與新羅、百濟相攻不然吾將發兵討汝。」公元659年4月,百濟攻入新羅邊境,新羅就以「百濟頻犯境,王將伐之,遣使入唐乞師」。唐朝隨之在公元660年4月派除了一十三萬大軍全力攻打百濟,期間百濟多次遣使乞罪,但是唐朝此時已經鐵了心了。最後蘇定方帶著「以王及太子孝、王子泰、隆、演及大臣將士八十八人,百姓一萬二千八百七人送京師」。蘇定方在滅亡百濟之後,對新羅人說「吾受命以便宜從事,今以所得百濟之地分,賜公等以食邑,以酬厥功,如何?」當時新羅表示「大將軍以天兵來,副寡君之望,雪小國之仇,寡君及一國臣民抃之不暇,而吾等獨受賜以自利,其如義何?」之後唐朝在百濟舊領設置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等五個都護府管轄,百濟宣告滅亡(在滅百濟的過程中,唐軍還在白村江一戰中大敗前來增援百濟的日本軍隊)。百濟國土直接成為唐朝的新領土,而高句麗在堅持了三年之後被唐軍消滅。
倭國在那時多以遣唐使的形象出現,白村江之戰在唐日兩國一筆帶過的不愉快事件唐朝將除了上文所述的百濟之外,也對高句麗進行了類似的處置「分高麗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為九都督府……總兵二萬人以鎮撫之」。唐的國土擴張到朝鮮版大大部分地區。好了,現在半島的敵人已經毀滅乾淨了,隔海的日本也老實了。是時候該讓東北亞這數百年的混亂結束了吧?答案是否定的,藉助唐朝的手消滅了兩個死纏不休的敵國之後,新羅的終極野心此時也復出水面--從唐手中奪取曾經的百濟和高句麗領土,由新羅完成對原本三國領土的統一。公元671年新羅文武王在答薛仁貴書中提到李世民曾經許諾「朕今伐高麗,非有他故。憐你新羅攝乎兩國,每被欺凌,糜有寧歲。山川土地,非我所貪,玉帛子女是我所有。我平定兩國,平壤以南,百濟土地,並乞你新羅,永為安逸」。唐與新羅是否真有這個約定存在爭議。不過新羅將其提出其實已經表達出了在共同的敵人消失之後,過去的那個唯唯諾諾表示不會接受百濟土地的「兒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薛仁貴其實在和新羅的戰爭中吃了不少敗仗公元670年之後,唐朝西部戰事吃緊,唐高宗緊急調走了薛仁貴去對付吐蕃。新羅乘機煽動高句麗遺民叛亂。唐羅同盟遂告破裂,戰爭正式打響。戰爭中新羅一度拿下了大半百濟故地,同時扶植了高句麗的新王。迫使唐朝重新起用大非川戰役中戰敗的薛仁貴來鎮壓。新羅戰敗上書謝罪議和。唐朝接受了休戰,新羅乘機加強整備,同時對內平定了親唐派政治勢力的謀反,再次叛唐。之後戰端再起,雖然唐朝又調來了老將劉仁軌為統帥,但戰略方向在西邊吐蕃的唐帝國面對新羅的死纏爛打,始終時有勝負,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潭。而熊津都督府這些原來百濟、高句麗的領土上的人民心懷亡國之恨,唐的統治更加困難。看準時機的新羅,時不時在戰場上佔到便宜後,就上表乞罪,算是「做足了姿態」給唐朝統治者面子。東西兩線作戰的唐朝不勝其擾,由於唐的統治中心在關中,吐蕃的軍事壓力無疑是心腹之患,相比之下,遠在海東朝鮮半島新占土地即人心不服,又在戰略上無足輕重。唐朝高層在權衡再三之後,最終決定,放棄百濟和高句麗南部故地,默認了新羅對這一地區的佔領,從而放棄了自己的新佔領土,後退一步專心經營遼東。新羅得以將國境線向北推進至大同江一線(今平壤一線),新羅在這長達數代人的博弈中,通過其弱者特有的敏銳嗅覺,先策動了唐朝對頭號大敵百濟的攻擊,然後配合其滅亡了百濟,最後在乘著唐軍主要精力在西北戰事之際,侵吞了原本屬於唐朝的戰果,最後做足姿態讓唐朝承認既定事實。在這個過程中,唐出兵出錢出力,得到的戰果卻大半落入了兩面三刀的小國新羅的囊中,唐朝更多的收穫的是大國顏面和心理安慰。一千多年前的教訓歷史,不可謂不深刻。
推薦閱讀:
※[回顧歷史]再評朝鮮戰爭
※朝鮮使臣朝見乾隆,發現越南使臣居然這麼搞,氣炸了!
※袁世凱死後,為什麼朝鮮公主三姨太當即為其殉情自殺?
※??? 7??? ?? ?? ??? 今天的7聯隊依然是我們的榜樣
※張召忠:日本一直以朝鮮為踏板侵略中國俄國東南亞-手機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