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天若有情天亦老——「詠史懷古詩」教學案

天若有情天亦老——「詠史懷古詩」教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掌握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二、經典精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東吳著名的軍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命王濬率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

1.首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好?請簡要分析。

2.本詩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賞析: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這兩句是對當年歷史的回顧。公元279年(西晉咸寧五年),司馬炎完成統一的大業,下令伐吳。在東起滁州西至益州的遼闊戰線上,組織了數路大軍,向東吳發動了全面進攻。當時身為龍驤將軍的王濬,在益州造戰船,「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處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晉書·王濬傳》),此即詩中所言之「樓船」。船造好後的第二年,王濬帶兵從益州出發,沿江東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吳主孫皓的投降,從此東吳滅亡。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是承上聯具體地寫出金陵政權「黯然收」的景況和原因。「千尋鐵鎖」是東吳在西塞山下江險磧要處的設防。它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表明孫皓政權儘管腐敗,但還是不願輕易失國,而進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當時的東吳,為防禦晉武帝的討代,曾在西塞山一帶築營壘,設江防,並用鐵鎖鏈橫截長江,以阻擋王濬的樓船。但王濬用木筏數十,上載麻油火炬,燒融了鐵鏈,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吳主孫皓舉「降幡」投降。從歷史上看,當時的東吳,非兵不多,將不廣,城不固,地不險。只因孫皓不修內政,荒淫誤國,致使「上下離心,莫為皓儘力」(《三國志·孫皓》),所以必然要導致「鐵鎖沉」「降幡出」的下場。這個歷史教訓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兩句是詩人觸景生情,對歷史上的興亡,發出傷心的慨嘆。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聳立,其下的長江在寒秋中滾滾東流。可是當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見了。「往事」二字,包蘊深沉,它指自東吳以後在金陵相繼建都的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些政權的滅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們總不接受歷史的教訓,在循環往複地因襲著前人的失誤而不自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是全詩的主旨。詩人對往事的「傷」是根於當世的憂,傷往事是次,憂當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雖然表面上還維持著統一的局面,但是幾代皇帝都寵信宦官,排擠忠臣。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如詩人認為,這種情勢若繼續維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敗,重蹈歷史的覆轍。所以「今逢四海為家日」既是詩人欣喜唐王朝這個暫時還統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這個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壘蕭蕭蘆荻秋」大概將會成為唐王朝未來的真實寫照。後人會和此時的詩人一樣面對前朝的故壘遺迹,在一片秋風蘆荻的搖曳之中而傷心嘆喟。如此在內容上則深化了詩的主題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幾回傷往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西塞山懷古》一詩敘說的內容是歷史上的真實,狀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實景,抒發的感嘆是詩人胸中的真情。詩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襯,相長相生,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鬱頓挫之感。

三、高考鏈接(江蘇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鋭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1)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那兩個句子起領的?「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那種修辭手法?

(2)此中寫了那些「風塵惡」的景象?

(3)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

四、牛刀小試

過華清宮(一)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寫作本詩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五、知識積累

(一)詠史懷古詩常見的主題:常表現為以下幾種

懷人傷己:

1.對比失落型

此類懷古詠史詩著眼於個人境遇變化,借古人古事抒發自己的感慨。常常借讚頌歷史上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建立豐功偉績或得遇明主或少年得志,以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2.同病相憐型

此類詩常常是詩人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體現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關照自我,抒發自己渴望建功立業或懷才不遇的感傷。(懷古傷己)如

李商隱《賈生》寫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傾談神鬼不談治國之策,實則借賈誼來寫自己的同樣的遭遇,抒發並強化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

懷古傷今:

借對前朝衰亡、繁華已逝的哀悼,表達對國家命運前途的擔憂,告誡統治者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或抨擊當今統治者沉溺享樂、荒淫腐朽。

古代詩人的主流是寒士,濟天下拯黎民的理想使他們更多關注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上。詩人們常借寫古迹、古事來表達對現實的關切、熱情、不滿、警戒。懷古儘管觸點在古,但實際上表現了對現實的強烈關注。現實不合理想模式的時候就是懷古最有理由的時候。

根據古迹或古事的現狀可分以下幾類:

3.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懷古詠史,現實的不盡人意就難免使詩人觸景生情,抒發盛衰之感傷,獨抒思古之幽情。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這類詩作或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或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尤其是作為六朝古都、曾經繁華一時的金陵更是成為古代詩人們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觸發了多少人的懷古之情,金陵懷古幾乎成為詠史詩的一個專題。如《烏衣巷》(劉禹錫)詩人借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4.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風景依舊,只是朱顏已改。物是人非給人帶來幻夢似的感覺,不由得讓人做冷靜的思考。例如:《石頭城》全詩通篇寫景:群山仍在,潮水依舊,月光依然,所變者已是「故國」、「空城」、「舊時月」,昔日繁華已化為烏有,全詩基調凄涼不堪,句句都融合著詩人的故國蕭條之感,令人不勝傷感。

理性反思:

前兩類詩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發一己之感慨;此一種,作者跳出來,站在歷史的高度,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這些詩作大多是作者在懷古詠史的同時,融進了自己切實的生活感受和獨特的生活體驗,具有強烈個人意識。

5、借古諷今,別有寄託:

借古諷今,勸誡今人不要一味貪圖享樂/過度奢侈/窮兵黷武,以免重蹈歷史覆轍(借古諷今)。

6、理性分析,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

例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作變換視角,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倖。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迹,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議論新穎獨特,發人所未發,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二)、詠史懷古詩的特點

⒈形式標誌:標題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迹、古人後加「懷古」、「詠懷」等。

⒉寫法上,詠史詩常常運用典故,或寫景,或對比,或襯托,或抑揚,或諷刺,或含蓄等等。

⒊詩歌的內容一般為:描寫此地眼前的衰敗、荒涼、蕭條,或描述歷史事件的經過,抒發感慨;

(1)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2)意象:歷史人物、烏衣巷、吳鉤、淮水、《後庭花》、六朝、華清宮……        (3)內容: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

(4)表現手法:對比、觸情入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擬人、借古諷今、弔古傷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無常;感慨壯志難酬;感慨國運衰微;抒發愛國情懷;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語言:含蓄

(7)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鬱

天若有情天亦老——詠史懷古詩

(教師版)

一、學習目標

1、掌握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二、經典精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東吳著名的軍事要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命王濬率水軍順江而下,討伐東吳。

1.首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好?請簡要分析。

答案: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進軍,符合歷史事實的意思;又有西晉攻下了東吳的意思;「收」字,寫出了東吳的望風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遙遙,一「下」即「收」,何其速也!兩字對舉就渲染出一方是聲勢赫赫,一方是聞風喪膽。

2.本詩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山形依舊、寒江流淌,抒發了詩人對朝代更迭、人世變化的興亡之感。

②對比的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寫出了吳國的「金陵王氣」在王濬大軍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之下不堪一擊的這一段歷史。

③借用典故,懷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統、四海一家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主題思想。

賞析: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這兩句是對當年歷史的回顧。公元279年(西晉咸寧五年),司馬炎完成統一的大業,下令伐吳。在東起滁州西至益州的遼闊戰線上,組織了數路大軍,向東吳發動了全面進攻。當時身為龍驤將軍的王濬,在益州造戰船,「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處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晉書·王濬傳》),此即詩中所言之「樓船」。船造好後的第二年,王濬帶兵從益州出發,沿江東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吳主孫皓的投降,從此東吳滅亡。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是承上聯具體地寫出金陵政權「黯然收」的景況和原因。「千尋鐵鎖」是東吳在西塞山下江險磧要處的設防。它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表明孫皓政權儘管腐敗,但還是不願輕易失國,而進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當時的東吳,為防禦晉武帝的討代,曾在西塞山一帶築營壘,設江防,並用鐵鎖鏈橫截長江,以阻擋王濬的樓船。但王濬用木筏數十,上載麻油火炬,燒融了鐵鏈,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吳主孫皓舉「降幡」投降。從歷史上看,當時的東吳,非兵不多,將不廣,城不固,地不險。只因孫皓不修內政,荒淫誤國,致使「上下離心,莫為皓儘力」(《三國志·孫皓》),所以必然要導致「鐵鎖沉」「降幡出」的下場。這個歷史教訓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兩句是詩人觸景生情,對歷史上的興亡,發出傷心的慨嘆。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聳立,其下的長江在寒秋中滾滾東流。可是當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見了。「往事」二字,包蘊深沉,它指自東吳以後在金陵相繼建都的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些政權的滅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們總不接受歷史的教訓,在循環往複地因襲著前人的失誤而不自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是全詩的主旨。詩人對往事的「傷」是根於當世的憂,傷往事是次,憂當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亂」以後,雖然表面上還維持著統一的局面,但是幾代皇帝都寵信宦官,排擠忠臣。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如詩人認為,這種情勢若繼續維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敗,重蹈歷史的覆轍。所以「今逢四海為家日」既是詩人欣喜唐王朝這個暫時還統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這個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壘蕭蕭蘆荻秋」大概將會成為唐王朝未來的真實寫照。後人會和此時的詩人一樣面對前朝的故壘遺迹,在一片秋風蘆荻的搖曳之中而傷心嘆喟。如此在內容上則深化了詩的主題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幾回傷往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西塞山懷古》一詩敘說的內容是歷史上的真實,狀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實景,抒發的感嘆是詩人胸中的真情。詩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襯,相長相生,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鬱頓挫之感。

三、高考鏈接(江蘇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鋭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1)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那兩個句子起領的?「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那種修辭手法?

(2)此中寫了那些「風塵惡」的景象?

(3)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

答案⑴想當年,到而今。借代。

⑵鐵騎滿郊畿,士兵「膏鋒鍔」,百姓「填溝壑」,千村寥落。

⑶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人入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像中「提銳旅」「清河洛」之後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

四、牛刀小試

過華清宮(一)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寫作本詩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詠嘆天寶軼事,旨在警醒後來的君主,不要因貪圖享樂而延誤國事。寫作手法,此詩以小見大,從貢荔枝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發,表達詩人對統治者荒淫驕奢生活的諷刺。

五、知識積累

(一)詠史懷古詩常見的主題:常表現為以下幾種

懷人傷己:

1.對比失落型

此類懷古詠史詩著眼於個人境遇變化,借古人古事抒發自己的感慨。常常借讚頌歷史上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建立豐功偉績或得遇明主或少年得志,以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2.同病相憐型

此類詩常常是詩人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體現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關照自我,抒發自己渴望建功立業或懷才不遇的感傷。(懷古傷己)如李商隱《賈生》寫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傾談神鬼不談治國之策,實則借賈誼來寫自己的同樣的遭遇,抒發並強化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

懷古傷今:

借對前朝衰亡、繁華已逝的哀悼,表達對國家命運前途的擔憂,告誡統治者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或抨擊當今統治者沉溺享樂、荒淫腐朽。

古代詩人的主流是寒士,濟天下拯黎民的理想使他們更多關注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上。詩人們常借寫古迹、古事來表達對現實的關切、熱情、不滿、警戒。懷古儘管觸點在古,但實際上表現了對現實的強烈關注。現實不合理想模式的時候就是懷古最有理由的時候。

根據古迹或古事的現狀可分以下幾類:

3.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懷古詠史,現實的不盡人意就難免使詩人觸景生情,抒發盛衰之感傷,獨抒思古之幽情。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這類詩作或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或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尤其是作為六朝古都、曾經繁華一時的金陵更是成為古代詩人們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觸發了多少人的懷古之情,金陵懷古幾乎成為詠史詩的一個專題。如《烏衣巷》(劉禹錫)詩人借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4.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風景依舊,只是朱顏已改。物是人非給人帶來幻夢似的感覺,不由得讓人做冷靜的思考。例如:《石頭城》全詩通篇寫景:群山仍在,潮水依舊,月光依然,所變者已是「故國」、「空城」、「舊時月」,昔日繁華已化為烏有,全詩基調凄涼不堪,句句都融合著詩人的故國蕭條之感,令人不勝傷感。

理性反思:

前兩類詩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發一己之感慨;此一種,作者跳出來,站在歷史的高度,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這些詩作大多是作者在懷古詠史的同時,融進了自己切實的生活感受和獨特的生活體驗,具有強烈個人意識。

5、借古諷今,別有寄託:

借古諷今,勸誡今人不要一味貪圖享樂/過度奢侈/窮兵黷武,以免重蹈歷史覆轍(借古諷今)。

6、理性分析,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

例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作變換視角,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倖。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迹,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議論新穎獨特,發人所未發,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二)、詠史懷古詩的特點

⒈形式標誌:標題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迹、古人後加「懷古」、「詠懷」等。

⒉寫法上,詠史詩常常運用典故,或寫景,或對比,或襯托,或抑揚,或諷刺,或含蓄等等。

⒊詩歌的內容一般為:描寫此地眼前的衰敗、荒涼、蕭條,或描述歷史事件的經過,抒發感慨;

(1)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2)意象:歷史人物、烏衣巷、吳鉤、淮水、《後庭花》、六朝、華清宮……                 

(3)內容: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

(4)表現手法:對比、觸情入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擬人、借古諷今、弔古傷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無常;感慨壯志難酬;感慨國運衰微;抒發愛國情懷;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語言:含蓄

(7)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鬱


推薦閱讀:

贈友送別詩?詠史懷古詩?賞析
精讀《唐詩三百首》043:唐詩中最經典的懷古詩

TAG:語文 | 古詩 | 教學 | 語文教學 | 懷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