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迅輓聯看魯迅文章從課本中刪除
(2009-08-14 15:54:34)
魯迅
最近看到網上有人說魯迅落伍了,把他的文章從課本中撤銷,還說少看魯迅,避免出現更多的憤青,我感覺完全沒有道理,魯迅先生是那個時代的人,但是他的精神是永遠不會落伍的,現在的社會不是仍然有很多現代祥林嫂嗎?不是有很多現代阿Q嗎?我們需要提倡的是魯迅的民族脊樑,我們需要學習的是魯迅敢於直面人生。毛澤東與魯迅,是20世紀中國的兩位偉人。毛澤東是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文學造詣很高。魯迅是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同為思想家,毛澤東與魯迅看問題都很深刻,但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毛澤東更多地站在政治家的高度上,而魯迅則定位在思想家的位置上。他們雖然未曾謀面,但是毛澤東對魯迅充滿了尊敬和敬仰之情,他多次表明:「我跟魯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澤東在一系列著作、講話中都論及魯迅。「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毛澤東晚年公開提及魯迅已不多見。只在「文革」後期,毛澤東曾作過「最高指示」:「讀點魯迅。」除了毛澤東,其他人對魯迅先生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李敖在接受訪談時曾說:我覺得魯迅在大陸過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魯迅像寫《阿Q正傳》和《中國小說史略》,都是非常好的書。可是,魯迅寫的雜文其實不好。大家覺得魯迅雜文犀利,其實不好。……我覺得魯迅被過分高估了。連他弟弟周作人也這樣講,他說魯迅可能本人不願意這樣被高估。高估不在魯迅,而是證明你高估他的人,你的水平出了問題。
王朔:各界人士對他的頌揚,有時到了妨礙我們自由呼吸的地步。我不相信他如此完美,沒有這樣的人,既然大家載來越嚴厲地互相對待,他也不該例外。他甚至應該成為一個標尺,什麼時候能隨便批評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們就進步了。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眾的心裡。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是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是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鄭這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由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梁實秋在《關於魯迅》中對魯迅的文學及思想進行評價:魯迅的作品,我已說過,比較精彩的是他的雜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為具有永久價值的諷刺文學,也還是有問題的。……在小說方面,……據我看,他的短篇小說最好的是「阿Q正傳」,其餘的在結構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說,好像是一些斷片的零星速寫,有幾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優美的。……在文學的研究方面,魯迅的唯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國小說史略」,在中國的小說方面他是下過一點研究的功夫的,……五四以來,新文藝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並不多,像魯迅這樣的也還不多見。……但是要作為一個文學家,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是不夠的,他必須要有一套積極的思想,對人對事都要有一套積極的看法,縱然不必即構成什麼體系,至少也要有一個正面的主張。魯迅不足以語此。他有的只是一個消極的態度,勉強歸納起來,即是一個「不滿於現狀」的態度。這個態度並不算錯.
以史為鑒,以人為鏡的道理連古代人都知道。到底我們應不應該放棄魯迅呢?我們來看看魯迅先生死後的輓聯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1936年10月,魯迅逝世後,海內外各界許多著名人士都曾藉助輓聯的形式,寄託了他們對這位飲譽世界的文壇泰斗的追思之情。 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誠何年?四個月前流過兩行淚痕,又誰料,這番重為先生濕; 言可傳,行可傳,牙眼可傳,斯老真大老,三十載來打出一條血路,待吩咐,此貴端賴後世肩。 這是文學家唐弢當時為哀悼魯迅先生寫下的輓聯。上聯是說,受盡最大的痛苦、磨難不哭,受盡屈辱也不哭,但真不知道今年是什麼年月,四個月前為失去高爾基流過兩行淚,誰又能料到,這次您竟溘然長逝,禁不住又流下眼淚。 聯中以「不哭」反襯「哭」,極表因為失去魯迅而引起的難言悲痛。下聯是說,先生的言行品德、「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將永遠傳下去;您確確實實是老而彌堅的鬥士,三十多年來,為了民主和自由披荊斬棘,開闢出了一條灑滿鮮血的道路,我們將聽從您的號令,擔負起您未竟的事業。 下聯在哀痛中表示要發揚魯迅精神,繼承先生的遺志。這副輓聯,既是對魯迅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又是對後來者進行激勵。 原《晨報》副刊編輯孫伏園和魯迅一度接觸頻繁,二人過從甚密,小說《阿Q正傳》當年即連載於《晨報》副刊上。 魯迅逝世後,孫伏園深為悲痛,遂以魯迅的作品及其所主編的刊名綴成一輓聯,以示哀悼: 踏莽原,刈野草,熱風奔流,一生吶喊; 痛毀滅,嘆而已,十月噩耗,萬眾彷徨。 全聯文字樸實,幾無修飾,然而構思精巧,匠心獨運,通過魯迅生前編輯的刊物、發表的小說、雜文、散文等作品集和翻譯的外國名著融會一體,集中概括了其一生的文學成就與巨大貢獻。尤其是上聯中的「一生吶喊」與下聯中的「萬眾彷徨」,對仗工整,涵義深遠。此聯功力頗厚,堪稱嵌名聯中的絕唱。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沈鈞儒則撰寫了這樣一則輓聯: 這世界如何得了,請大家要遵從你說的話語,徹底去干; 縱軀體有時安息,願先生永留在我們的心頭,片瞬勿離。 聯語語言通俗、平實,表達了當時人民群眾期望「魯迅先生不死」的共同意願。 在所有悼挽魯迅的聯語中,感情最為複雜的要算是徐懋庸了。魯迅生前曾和徐懋庸進行過論戰,雖說魯迅曾對徐產生過誤會,也撰文嚴厲地批評過他,但徐還是深敬魯迅的。因此魯迅逝世,徐的輓聯實在不好寫,其聯為: 敵乎?友乎?唯余自問; 知我?罪我?公已無言。 輓聯中通過連續發問的表現形式,更多地表達了自己欲說還休的複雜心情,同時也把自己從尷尬的處境中解脫了出來。 而當魯迅逝世的噩耗傳到日本後,遠在異國的摯友佐藤村夫甚是悲痛,也撰聯以寄託哀思: 有名作,有群眾,有青年,先生未死; 不做官,不愛錢,不變節,是我導師。 輓聯運用排比手法,用「三有」對「三無」,藉以歌頌了魯迅的偉大功績和高尚情操,切人切事,要言不煩。
以下是各界人士寫給魯迅的輓聯
【蔡元培】著作最謹嚴,豈徒中國小說史;
遺言猶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
(魯迅遺言:魯迅生前有言:「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作空頭文學家和美術家)
【郭沫若】
平生功業猶拉化;
曠代文章數阿Q。
孔子之前無數孔子,孔子之後一無孔子
魯迅之前一無魯迅,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
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方懸四月:高爾基先魯迅四個月逝世)
【陳適】
譯死魂靈,竟成惡夢,歸化十日;
作自由書,長留熱風,去無二心。
【上海文化界救國會】
救亡陣線中失一重鎮;
學術思想界見此完人。
【光明讀者會】
現文壇之曙光,社會先覺,長才未竟先歸去;
留著述於人間,精神不死,生皋常存總可傳。
【陳崢宇】
極弱是先鋒,才德兼備,君乃勇於義者,沖拓荒霾,擁護自由,開闢光明道徑,闡文化而馳驅,作民眾之導師,那料半世冷宦青氈,宏業忽中阻,則感到彷徨故宅,白髮紅顏黃口,共銜悲哀,招魂何處?歸鶴幾時?氣魄非常生無敵;
著述稱巨擘,知識先覺,人固莫如命也,抗衡環境,砥柱潮流,散布偉大種子,慨社會將沉淪,挽國難於狂瀾,大急當前凄風苦雨,魯殿又圯靈,只留得吶喊餘聲,斷稿殘篇遺迹,同資紀念,蓋棺論定,下筆千秋,學術卓犖歿為神。
【王造時】
死者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生的主張寬容,那才糊塗。
【章乃器】
一生不曾屈服;
臨死還要鬥爭。
【孔祥熙】
一代高文樹新幟;
千秋孤痛托遺言。
【鬍子嬰】
國家事豈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斷咒罵;
悲育中別無他說,只好勸大眾繼續鬥爭。
【斯諾、姚克】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全國學生救國聯合會】
魯迅先生不死;
中華民族永生。
【上海學生劇團】
熄了,光耀著世界的火炬;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青年文化社】
一生戰鬥,剛毅不屈,是青年先鋒;
滿腔熱血,慈愛至誠,為大眾導師。
【馮玉祥】
學博思深,群尊儒林巨臂;
筆槍墨劍,實開抗倭先河。
(1939年魯迅逝世3周年時作)
【陳毅】
要打叭兒落水狗,臨死也不寬容,懂得進退攻守,豈僅文壇闖將;
莫作空頭文學家,一生最恨幫閑,敢於嘻笑怒罵,不愧思想權威。
(1950年魯迅逝世14周年時作)
【上海著作人協會】
一生反封帝
至死不寬容
【錢昌照】
俠骨柔腸,橫眉俯首
胸中海岳,筆底風雷
【曹聚仁】
文苑苦蕭條,一卒徬徨獨荷戟
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
【羅庸】集句
荷戟獨徬徨,豈惜芳馨遺遠者
大圜猶酩酊,如磐風雨壓重樓
魯迅精神永存,把魯迅文章從課本中刪除是毫無道理的,我相信魯迅精神對我們現在以至於將來社會都是有幫助的。
推薦閱讀:
※魯迅經典名言
※她為魯迅守了一輩子活寡,死後都沒能……
※兄弟鬩牆:魯迅周作人何故反目成仇(圖)
※魯迅的遺物
※魯迅之「不愛不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