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國畫精品系列欣賞
【名稱】清朱僻桃花白頭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64.5厘米,橫46.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描寫月季花和夭桃,縱橫交織,生機鬱勃。一窩幼雛,正嗷嗷待哺,白頭翁不辭勞苦,四處覓食;形象逼真,姿態生動活潑。枝幹揮灑自如,法度井然。粉紅的桃花和嫩綠的桃葉皆以沒骨法點出,相輔成輝。畫禽烏,以干筆皴擦羽毛,用淡色烘染,體現羽毛質感。構圖新穎,色彩妍麗。
朱僻(1826-1900),早年名琛,後更名為僻,字夢廬,號覺未,浙江嘉興人,朱熊之弟。擅畫花鳥,初法張熊,「熊自視不能辨」。後改學朱禮,題字款識可以亂真。晚年畫藝大進,惜未脫霸氣。傳世作品有《花卉鳥蟲圖》、《花鳥圖》等。
附1.清朱僻花鳥圖
【名稱】清朱僻花鳥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100厘米,橫25.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圖畫萱花兩枝,花朵秀麗婀娜,枝葉茂密,錯落叢雜,花叢間斜出一塊巨石,翠苔斑斑,石上一隻小鳥正梳理翅間的羽毛。一叢石竹,花朵纖小鮮艷,別有佳趣。此畫作者自稱師法白陽山人陳道復。筆法粗簡,構圖巧妙,設色淡雅,清麗脫俗,顯示出作者在花鳥畫方面深厚的功力。
附2.清朱僻花卉鳥蟲圖
【名稱】清朱僻花卉鳥蟲圖【年代】清代【簡介】冊頁,絹本,縱28厘米,(日)私人藏。
此冊共四圖,皆作團扇形,畫面則相應作旋轉式構圖。作者以書法之意入畫,流暢秀勁,色彩變化豐富變化。同時,色彩關係的處理及暈化手法則承自其師王禮。其很強的造型能力、寫生能力在形神兼備的花卉鳥蟲形態與神韻中得到充分體現,為其花鳥畫精品。此選二幅。
清 趙之謙 四時果實圖
【名稱】清趙之謙四時果實圖【年代】清代【簡介】屏,紙本,水墨。設色。縱243.9厘米。橫60.2厘米。(日)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趙之謙的重彩大寫意花卉畫將文人寫意畫筆墨技巧與明清兼工帶寫花烏畫的設色原理巧妙地融合起來,標新立異。此四屏可謂其代表作。所畫花果樹木筆墨厚朴,設色濃艷。構圖疏密對比強烈,題識書法亦古拙厚重,故其風格金石氣濃郁,個性強烈。一屏題:「百子千房奇樹傳,領取宰相記十年。偽叔。」二屏題:「千秋萬歲皆老壽。撝叔。」三屏題:「實花花懸清秋,千金直在中流。撝叔作。」四屏題:「不擎力士拳,且把如來臂。潭禪向天龍,又悟非一指。之謙為紫珮尊兄大人屬畫。同治九年十二月。」
附2.清趙之謙牡丹圖
【名稱】清趙之謙牡丹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75.6厘米,橫90.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以秀石及盛開的牡丹花叢入畫歷來是畫家喜愛的選題。趙之謙的這幅牡丹圖充分反映了其敷色用筆的獨特風格。湖石鉤勒圓潤謹勁。牡丹的描繪既用惲壽平沒骨畫法,又參以勾線填色之法,兩種畫法統一在凝重沉厚的筆法中。敷色善用紅、黑、綠等重色,在對比中求協調,使畫面濃麗熱烈。筆墨堅實,色彩鮮明,一反其淡雅清高的格調,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
附3.清趙之謙瑞果圖
【名稱】清趙之謙瑞果圖【年代】清代【簡介】團扇軸,設色,絹本,直徑24.5cm。私人藏。
附4.清趙之謙墨松圖
【名稱】清趙之謙墨松圖軸【年代】清代【簡介】紙本,墨筆,縱176.5cm,橫96.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據畫家自題,此圖參用了篆、隸、草三體的書寫技法來描繪松樹,落筆圓渾滋厚,與作者的書法風格同一格調。樹榦、枝條、松針以草書筆法表現,秉承了文人畫豪放洒脫的傳統。畫上行書落款筆力雄健遒勁,其金石韻味與松木的畫法相映襯,意趣橫生。此幅不愧為趙之謙以金石、書法入畫的代表作。
本幅款署:「同治十一年七月,梅圃仁兄大人屬。趙之謙。」鈐「趙之謙印」朱文印。「同治十一年」是1872年,趙之謙時年44歲。
【名稱】清虛谷菊花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45.1厘米,橫80.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中斜寫黃白菊花於矮籬前綻放爭秋。筆墨出神入化,側峰逆運,淡彩焦墨,筆筆送到。黃菊枝葉以水墨暈寫,而白菊卻以青葉相襯,桿加赭色。兩菊雖枝葉交雜,卻密而不亂,層次分明。干筆疾勁,勾出矮籬,白花矮叢使畫面穩定平衡。背景雖無它物,卻充滿空寥寂靜之意。整幅畫冷雋峭秀、傲岸清高,反映了畫家本身的性格。
虛谷(1823-1896),安徽新安(今歙縣)人。清代畫家。僧人。俗姓朱,名懷仁,移居江蘇廣陵(今揚州)。初任清軍參將,後出家,名虛白字虛谷,號倦鶴、紫陽山民。以字竹,室名覺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不茹素,不禮佛,也「從不卓錫僧寺」,往來於上海、蘇州、揚州一帶,賣畫為業,是「海上畫派」傑出代表人物。他攜筆墨、著僧裝,「閑中寫出三千幅,行乞人間作飯錢」,雲遊四海,清貧於世卻筆墨人間,他行程之廣、畫作之多,己為當時罕見。他承古創新,另闢捷徑,廣集素材,勤奮墾作,終成一代巨擘。早年學界畫,後以擅畫花果、禽魚、山水著名。風格冷峭新奇,綉雅鮮活,無一筆滯相,匠心獨運,別具一格。亦能詩,有《虛谷和尚詩錄》。傳世作品有《梅花金魚圖》、《松菊圖》、《葫蘆圖》、《蕙蘭靈芝圖》、《枇耙圖》等。
附1.清 虛谷 小橋流水圖
【名稱】清 虛谷 小橋流水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水墨,設色,縱83厘米,橫50厘米。(新加坡)國立大學李港乾美術館藏。
圖山水畫,用筆與其花鳥畫同,以小筆、側鋒、渴墨為之,有澀拙趣,而畫樹葉與山峰等則卧毫為之,本圖亦然。所畫山水多小幅,本畫也不大,便於發揮其技法與特長。本畫景色似從其家鄉徽州黃山一帶自然中寫生或觀察得來,構圖有西洋畫透視法影響,與傳統山水畫式有別。而線條之虛澀與設色之清雅,表現景色靈秀幽靜之意趣,恰到好處,獨具特色。
附2.清虛谷枇杷圖
【名稱】清虛谷枇杷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29.8厘米,橫72.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畫枇杷數枝,枝幹直挺,穿插交錯而又層次分明。構圖頂天立地,布滿全幅,用逆筆、枯筆,粗細有致,給人以鮮明的節奏感。設色明麗,顯出枇杷長勢壯盛,個個飽滿,把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此畫是虛谷去世之前的作品。
附3.清 虛谷 松鶴延年圖
【名稱】清虛谷松鶴延年圖【年代】清代【簡介】紙本,設色,縱184.5厘米,橫98.3厘米。現藏於蘇州博物館。
圖上滿地黃菊,花繁葉茂,蒼松參天,藤蘿四垂。松側菊畔有一雄健的丹頂鶴傲然而立,一爪舉前,悠閑自在,一爪著地,巋然不動。松針茂密而疏鬆,菊花競艷而吐芳,作為畫面的中心,丹頂鶴儼然是這方小小世界的主宰,注目遠方,神態安詳。整幅畫作給人以一種福壽康寧的愉悅和滿足,充分地體現了「松鶴延年」的題旨。
附4.清虛谷梅鶴圖
【名稱】清虛谷梅鶴圖【年代】清代【簡介】紙本,設色,縱145.2厘米,橫78.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二隻白鶴在梅枝間翩翩起舞。畫家以頓挫的側峰描繪了如劍如戟、鐵干清曜的梅樹,那參差交錯的枝條,稜角分明的花瓣,突出了梅花天生寒骨、崢嶸向上的錚錚傲骨。鳴飛的白鶴,一改光潔華美、悠閑典雅的貴族氣象,而以蒼勁的筆觸寫出長頸後縮收緊,雪羽鋪展飛揚的奇特造型,突出了仙鶴卓而不群的風神和凌空向下的勁勢。
附5.清虛谷瓶菊圖
【名稱】清虛谷瓶菊圖軸【年代】清代【簡介】紙本,設色,縱126.2cm,橫57.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為瓶插秋菊的小品畫。構圖匠心獨運,巧於設置,高低錯落的瓶和壺、「S」形走勢的秋菊令畫面富有活力,並形成多層次的節律變化。設色淡雅清新,筆法靈活嫻熟,是虛谷晚年的花卉畫代表作。
此圖款署:「壬午冬月寫於瑞蓮精舍,虛谷。」鈐 「虛谷書畫」、「三十七峰草堂」朱文印二方。「壬午」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虛谷時年60歲。
任熊(1823-1857),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浙江蕭山人。凡人物、山水、花鳥、蟲魚、走獸,俱擅勝場,尤工神仙佛道。筆法圓勁,形象奇古誇張。與任薰、任頤、任預,合稱「四任」。又與朱熊、張熊合稱「滬上三熊」。傳世作品有《四紅圖》、《柳鴨圖》,有《列仙酒牌》、《于越先賢傳》、《劍俠傳》、《高士傳》等畫譜,刻印行世,為木刻畫中精品。
附1.清 任熊 柳鴨圖
【名稱】清 任熊 柳鴨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水墨設色,縱144.6厘米,橫52厘米。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此畫將水墨及設色融為一體,清新樸實。柳樹絲絛蔓垂,枝葉紛披,皆以水墨撇寫,濃淡有韻,大筆渲染出岸背景。兩隻鳧鴨水墨寫成,略加赭石渲染,留白以成白羽,姿態生動,俯仰呼應。畫面意境深遠,悠然淡雅。
附2.清 任熊 花卉圖
【名稱】清 任熊 花卉圖【年代】清代【簡介】扇面,灑金箋,紙本,水墨,縱19.2厘米,橫54.3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扇面以縱筆恣肆的風格,寫鮮花盛開之貌,設色大膽、對比強烈。紅、黑、綠三重色相互映襯。葉之俯仰欹正,隨意點寫,又自得天成之趣。
附3.清任熊瑤宮秋扇圖
【名稱】清任熊瑤宮秋扇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85.21厘米,橫33.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工筆寫一仕女手執鸚鵡紈扇,姿容秀麗。衣紋線條剛勁、飄灑,時出方折之筆,筆致細膩,設色濃麗,有更多世俗趣味。人物描寫著重刻畫動態。造型略帶誇張,風格近似陳洪綬,是任熊的傳世傑作之一。
附4.清任熊臨陳洪綬鍾馗圖
【名稱】清任熊臨陳洪綬鍾馗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97.6厘米,橫35.6厘米。蘇州博物館藏。
此圖繪鍾馗骨相奇偉,一手持劍,一手捧爵,似正在驅鬼。用枯墨粗筆,勾畫衣紋,簡疏方折,仿效陳洪綬早年的奇倔筆意。衣上補子的圖案、劍鞘、花紋以及其帽翎之旁的鮮花卻極細上整細緻。畫面粗中有細,變化之中又有統一。鍾馗面容層層暈染,結合方筆勾墨,顯得堅毅而果斷,須髯皆由細筆繪出,根根宛若生成。此畫繼承了陳洪綬人物畫誇張變形的特點,線條遒勁,刻畫出鍾馗鮮明的個性,其耳畔一簇工筆花卉,又便畫面平添無限生趣,也反襯出鍾馗面噁心善的本性。
戴熙(1801-1860),清代畫家。字醇士,號榆庵,又號蒓溪,自稱井東居士,謚號文節。杭州人,道光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後引疾歸。王詩書,善山水、花卉。師法王暈。所作木石小品,勻妥貼,花草、人物,無一不佳。著有《習古齋畫絮》和《題畫偶錄》行世。
附1.清 戴熙 憶松圖
【名稱】清 戴熙 憶松圖【年代】清代【簡介】紙本墨色,縱37.7厘米,橫123.2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憶松圖》是戴熙「師造化」的最好例證。畫家跋云:「地近方山,山有龍池雲洞諸勝,多松,漫溪彌谷,曠望無際,常月夜行萬松中,遇要氏兄弟,結苑讀書其下,賦詩贈答,慨然有卜鄰之志。後來京師,每值風和月霽,輒追憶之,囑寫《憶松圖》,落落五年末有以報,丁未早春,僑居都下頗憶故山松徑……」《憶松圖》頗有「北宋」山水的氣勢,在意境上突破了「四王派」末流的蕭淡枯寂,一定程度上表現了雄渾沉厚,山石形態及皴法。
附2.清戴熙雲嵐煙翠圖
【名稱】清戴熙雲嵐煙翠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墨筆,縱138.5厘米,橫64.5厘米。青島市博物館藏。
遠處山巒起伏,樹林茂盛,行雲浮動于山間。山泉在雲嵐下匯成小溪,匝谷而下。茅屋草舍參差於谷中平坦處,隱見小院主人正忙於窗前。近處水波漣漪,岩頭雜草橫生,密林茂繁。整個畫面明快秀雅。此圖結構精微,風度閑逸;筆墨清潤,全無俗氣,雖貌似耕煙,然又別有一番氣象。上題「雲嵐煙翠。擬大痴蔥鬱之象,不以家數求也。伯黍大兄屬,時咸豐五年乙卯清明節醇士戴熙。」
湯貽汾(1778—1853),清代畫家。字岩儀,號雨生,晚號粥翁,武進(今常州)人,寓居金陵(今南京)。工詩,善畫山水、松梅。書畫仿董其昌,閑淡超脫,畫梅極有神韻。
附:清 湯貽汾 秋坪閑話圖
【名稱】清 湯貽汾 秋坪閑話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97厘米,橫4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筆墨簡淡,干筆皴擦、點苔。坡石雜樹,枝幹挺拔,畫樹葉用夾葉點葉,筆法細秀而蒼勁,罩以花青、赭石。山坳間秋樹掩映閣樓,坡石上二人對坐共語,意境幽深。款識:「秋坪閑語,今甫二兄大雅屬即請正之,七十一叟,貽汾。」鈐「龍山琴隱」白文、「忠孝子孫」朱文方印。另鈐「虛奇定」、「萊臣欣賞」等鑒藏印。
劉彥沖(1807-1847),清代畫家。初名榮,字詠之,四川銅梁人,僑寓江蘇蘇州。朱昂之弟子。工詩文,善繪事,山水人物花卉師古有深造。傳世作品有《柳燕圖》、《群峰秋翠圖》、《松陰高士圖》等。
【名稱】清 劉彥沖 桃柳雙燕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水墨,縱136.5厘米,橫31.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以柳、桃及雙燕為題,寫春天桃紅柳綠之景。畫中柳干桃枝皆以水墨粗筆寫成。桃花取沒骨法淡墨暈染。用中鋒描作柳葉,墨色濃淡、乾濕相得蓋彰,用筆似亂非亂,似斷非斷,將垂柳飄曳飛揚的風姿表現的淋漓盡致。圖中二燕,一動一靜、一上一下,使畫面空靈淡宕之間,又具動感神韻。
【名稱】清 吳石仙 秋山夕照圖【年代】清代【簡介】紙本,墨筆,縱104.2厘米,橫51.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夕陽斜曛,老漢騎驢過橋而歸,童子挑擔相隨;橋下溪旁,漁翁戴笠側身於船上,作扭首閑眺狀。柴籬村舍錯落於遠近山坳,無處寺廊塔影隱隱可見。山頂梵宮屋宇巍峨。秋山夕照,歸鴉點點,詩意盡在畫圖國。氣勢雄厚,丘壑幽奇,水墨暈染,煙雲生動。畫家擅長米芾、高克薛兩家的畫法。人物線條細膩,落筆瀟洒,具有晚清上海畫派的風格。自題云:「看山人坐夕陽船,董兩家筆法,甲寅小陽月,白下吳石仙。」是他晚年所作。
吳石仙(公元?—1916年),名慶雲,字石仙,號潑墨道人,後以字行,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善畫山水,吸收西畫透視原理,所作峰巒林壑,有陰陽向背明暗的變化。
吳慶雲,清代畫家。字石仙,以字行,號潑墨道人,上元(今江蘇南京市)人,寓居上海。所作山水畫,初學四王,不為人重,後赴日本歸來,畫風轉變,富於革新精神。長於描繪煙雨出沒的自然景色,糅合米芾、高克恭的畫法,並摻以西洋水彩畫技法,所作山水多墨暈淋漓,雲煙生動,尤其擅長表現風雨之狀。畫風合乎時尚,與嶺南畫派頗相近。但也有少數畫幅用筆細密,鉤勒圓勁,類似王蒙畫法,為學古人之作。此圖寫夕陽斜曛,倦鳥歸巢之時,有歸人騎驢過橋而還,童子挑擔相隨;溪邊茅舍中,有隱士正抱琴出門,應是攜琴欲訪友。亭榭樓閣錯落於遠近山坳,溪泉隱然於遠山叢樹之中。秋山夕照,歸鴉點點,詩意盡在畫圖中。氣勢雄厚,丘壑幽奇,水墨暈染,煙雲生動。畫家擅長米芾、高克薛兩家的畫法。人物線條細膩,落筆瀟洒,具有晚清上海畫派的風格。
【名稱】清王素鍾馗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76.8厘米,橫9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描繪五仕女簇擁著酒醉的鐘馗夜歸的情景。鍾馗作張髯大腹、步履蹣跚之狀,雙目斜視,左右脅各有攙扶侍女一人,後側一侍女護送。侍女頭部髮髻烏黑光亮,臉部敷脂抹粉,體態輕盈,衣褶飄逸。鍾馗寬袍束帶,以淡墨疾筆寫衣褶,作蘭葉描。人物畫法,以工帶寫。左上自錄吳山尊雜詩一章,詩意揭露世態炎涼,不如盡醉為樂。此畫是王素人物畫中的佳作。
王素(1794-1877),字小梅,晚號遜之,甘泉(今江蘇揚州)人。幼年跟鮑芥田學畫,又向華岳學習畫藝。擅畫人物、花鳥、走獸,無不入妙。
傳世作品《二湘圖》、《春雷起蟄圖》、《鍾馗圖》、《梧桐仕女圖》。
附:清王素朝雲小像
【名稱】清王素朝雲小像【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31厘米,橫31厘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根據作者自題,可知朝雲是蘇東坡在惠州時所結識的一個歌女,善解人意,才藝出眾。作者以勁細流暢的筆意寫衣衫,人物的臉部以淡墨暈染出寫實立體的效果,富有質感。
【名稱】清蒲華紅蓼荷花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設色,紙本,縱247.8厘米,橫60.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構圖奇絕,以下半幅之墨葉白荷與上半幅之碧荷紅蓮相對比,又以紅蓼、浮萍將全畫統一協調。荷葉以濕筆寫出,墨彩淋漓,線條洗鍊流暢。設色淡雅,卻有氣勢磅礴之感。筆力奔放雄健,如天馬行空,有徐渭、陳淳的風骨。款識:「高士有潔癖,美人無冶容。撫白陽山人大意。蒲華。」
【名稱】清蒲華天竺水仙圖【年代】清代【簡介】紙本,設色,縱146.3厘米,橫77.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工整、含蓄,不同於常見的豪放不羈、水墨淋漓的風格。一塊崚嶒怪石,拖筆烘托,堅實穩重,天竺、水仙、臘梅、萬年青環繞四周,花葉紛披,枝幹縱橫,各盡其致,整幅構圖嚴密,繁而不亂,疏而不漏。設色鮮麗,令人醒目,沉著端莊,艷而不俗,明媚的春光奪紙而出。右自題七絕詩一首,詩畫交融,情意俱佳。
蒲華(1833-1911),清末畫家。原名成,字作英,號種竹道人、胥山野史,浙江嘉興人。工書畫,善山水、花卉、墨竹。初師傅嘯聲,後宗陳道復、徐渭、李鮮。他幼時隨外祖父姚磐石讀書,後師事林雪岩。1853年入庠為秀才。他雖34歲才開始學畫,但因文化修養深,書法好,終在繪畫上取得很大成就。然他生性嗜酒,疏懶散漫,有「蒲邋遢」的雅號,故命運不濟,一生潦倒,到處奔波。他以賣畫為生,從不與人講求潤筆,有索輒應。1881年春,他從上海去日本,畫藝備受日本同道激賞推崇,這段經歷是他一生之中最為得意的,故特意繪《海天長嘯圖》以為紀念。同年夏天回國,依遊走四方。1894年冬,定居上海登瀛里(今漢口路、西藏路間),居室名「九琴十硯樓」。1911年夏天的一個晚上,蒲華酒醉後酣然沉睡,不料假牙落入喉管,因窒息而辭世。傳世作品有《倚篷人影出菰蘆圖》、《荷花圖》、《桐蔭高士圖》。
附:清蒲華山晴水明圖
【名稱】清蒲華山晴水明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淡設色,紙本,縱144厘米,橫77.5厘米。江蘇省美術館藏。
此圖頗具特色,筆致松秀,墨韻空靈。遠方山巒蒼莽,中景竹林幽深,近處二文士相逢於板橋,一人攜琴而來,一人橋上相候。畫境明快,竹林尤為出色。遠近、疏密、濃淡、虛實之穿插分布,極有韻致。此圖雖雲仿梅道人,實乃自出己意。
【名稱】清任頤支遁愛馬圖【年代】清代【簡介】紙本,設色,縱135.5厘米,橫30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以東晉名僧支遁愛馬為題材。支遁字道林,世稱支公,陳留(今河南開封以南)人。本姓闕氏,二十五歲出家為僧,與謝安、王羲之等交遊,善談玄理,著有《即色游玄論》,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相傳他善草隸,尤好畜馬匹,人或謂「此非道人所宜」,而支遁卻回答:「貧道愛其神駿。」自此支遁愛馬被傳為佳話。
此圖右側畫一叢芭蕉,支遁扶杖佇立其下,觀賞駿馬。馬則揚蹄,作昂首回禮狀。其畫法出自任薰一派,遠追陳洪綬的筆調。而馬的筆法,又參以任熊、徐渭長的筆致。二者結合,生動自然,這是任頤繪畫的高妙所在。畫上自署:「銘常仁五兄大人雅屬,即請正之。光緒丙子新秋,伯年任頤寫於海上客齊。」鈐「任頤印信長壽」白文印。是他三十七歲所作。
任頤(1840-1896),初名潤,字小樓,後字伯年,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父親任聲鶴是民間畫像師,大伯任熊,二伯任熏,均是名聲顯赫的畫家。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任伯年精於寫像,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人物畫早年師法蕭雲從、陳洪綬、費曉樓、任熊等人。工細的仕女畫近費曉樓,誇張奇偉的人物畫法陳洪綬,裝飾性強的街頭描則學自任董,後練習鉛筆速寫,變得較為奔逸,晚年吸收華岩筆意,更加簡逸靈活。傳神作品如《三友圖》、《沙馥小像》、《仲英小像》等,可謂神形畢露。
就任伯年的個人藝術造詣來看,花鳥畫的本領比較高,若以當時畫壇的情況而言,他的人物影響比較大,原因是當時畫人物畫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這樣造詣,自然推至旁首。任伯年的花鳥畫更富有創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筆見長,仿北宋人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肥厚,近老蓮派。後吸取惲壽平的沒骨法,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明凈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這種畫法,開闢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近、現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任伯年的山水畫創作不多,早年師法石濤,中年以後兼取明代沈周、丁雲鵬、藍瑛、並上追元代吳鎮、王蒙、以縱肆、勁真的筆法見長。
19世紀80年代是任伯年創作的鼎盛時期,創作題材上範圍擴大了,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用隱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數量很多,但從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沒有超出80年代,但藝術手法上則更加熟練,大膽、概括,特別是花鳥畫,達到「爐火純青」的佳境。
附1.清任頤梅花仕女圖
【名稱】清任頤梅花仕女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橫96厘米,縱42.6厘米,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附2.清任頤花鳥圖
【名稱】清任頤花鳥圖【年代】清代【簡介】冊頁,絹本,縱26.5厘米,橫27厘米。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此畫面意境空靈,藤枝只幾筆沒骨寫成,枝梢點出黃綠色的葉片,嬌嫩新鮮。紫藤花用撞水法寫意而成,筆意生動飽滿。兩隻小雀用墨筆點出花紋斑點,又以濃淡的變化呈現體積感,神情畢肖。
附3.清任頤凌霄松鼠圖
【名稱】清任頤凌霄松鼠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63.5厘米,橫46.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任伯年的花鳥畫多有兼工帶寫、明麗活潑的特點。畫中老松以赭石淡寫,以淡墨點寫暈染。凌霄花以寫意之法勾花點葉。兩隻松鼠卻是以短細的線條,細細繪出皮毛的質感以及明暗的變化,濃墨點睛並留出高光,顯得靈動活潑。
附4.清任頤幽鳥鳴春圖
【名稱】清任頤幽鳥鳴春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137.5厘米,橫64.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畫寫春季桃花爛漫,幾隻寒鴉立於巨石之上,似正迎接春天的來臨。桃樹用筆豪放,以點粉隨意寫出;花蕊卻以細毫精緻描出,神韻布滿枝頭;花萼以艷色點出,氣氛熱烈。山石結合點簇、鉤勒及暈染,有厚重之感。寒鴉皆以墨色的變化表現出質感。背景渲染融匯西洋水彩畫法。此畫筆墨簡逸放縱、設色淡雅、明快溫馨,風格清麗脫俗。
附5.清任頤小紅低唱我吹簫圖
【名稱】清任頤小紅低唱我吹簫圖【年代】清代【簡介】任頤《小紅低唱我吹簫圖》,鈐印:任伯年、任頤印。題識:子鳳仁兄大人正之。光緒壬午九月初吉,伯年弟頤寫於春申浦上寓齋。
姜夔與范成大交好時,成大有一歌妓叫小紅,因為姜夔作了《暗香》、《疏影》兩曲,由歌女演繹出來清婉美妙,范成大十分欣賞,便將小紅贈予姜夔。兩人坐船回家,路過垂虹橋時,姜夔吹起簫,小紅便輕輕唱和著,在簫聲與歌聲中,小船載著他們駛過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姜夔也為此作下了「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凌渡,回首煙波十四橋。」而今夜,煙波橋下沒有歌聲蕭聲,連櫓聲也沒有。也不知當初那一隻小船,是否載得動姜夔與小紅的一腔深情?他清貧的生活,是否能延續這浪漫的情愫?而小紅的身影,隨著時間的流逝,便在他的詩詞中漸漸消失了琵琶女也好,歌妓也好,都不會在姜夔的生活中長久,他窮困的生活,平民的身分,註定了艱辛的一生。上天創造了周邦彥,創造了柳永,所以一定要創造一個姜夔,讓他一生過著漂零江湖、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布衣終身,卻為人素潔清高,讓他的這種身世個性和詩韻修養滲入到作品中,散發出清冷、落寞的氣韻,自然高妙的品格。讓我們知道,還有這樣一位與眾不同的婉約派詞人,曾經生活過,熱愛過,也落魄過……
倪田(1855-1919),初名寶田,字墨耕,號默道人、壁月盒主,江蘇江都人,僑居上海。初學畫於王小梅(素),人物仕女及佛像皆取景高遠,線條流暢。尤擅畫馬及走獸,能隨手揮灑,不用筆起稿。兼上山水。傳世作品有《寫吳昌碩六十六歲肖像》、《鍾馗仕女圖》、《三俠圖》、《昭君出塞圖》。
附1.清 倪田 鍾馗仕女圖
【名稱】清 倪田 鍾馗仕女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尺寸不詳。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圖寫鍾馗與其妹倚石對坐,喝酒飲茶,似在談天說地,旁邊一小鬼卒端上新採的野果,氣氛平和輕鬆。人鬼兩界的兄妹倆倒都像是凡間的人物,加上瓶花、香爐,更添一些世俗化的氣息。作者以不同的筆法來體現不同的人物特徵。鍾馗以大色塊渲染,粗筆干墨略加鉤勒,畫法粗獷有力,體現其孔武雄健之力;其妹用筆輕細,渲染較為細緻,色調清雅,顯其嫻靜之態,,一剛一柔,一張一弛,構圖斜中存直,對比之中又協調統一,使畫面產生獨特的藝術效果。
附2.清倪田昭君出塞圖
【名稱】清倪田昭君出塞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05厘米,橫51.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自題「一望關河蕭索」,寫王昭君的思鄉之情。畫面景色肅殺枯敗,塞外深秋,寒氣襲人。一身胡服穿戴的昭君,一手執馬鞭,一手執韁繩,似剛下馬背。空中幾隻南歸的大雁吸引了她的目光,讓她不覺黯然神傷,萌生故國千里、歸期如夢之感。畫家較少用線條鉤勒,以墨彩直接渲染。師法任伯年的小寫意人物畫,卻又獨具一格,筆法更為自由,寫中帶工,收斂自如。背景以淡彩渲染烘托,以紅、綠、黑等重色為主調,形成較為強烈的視覺效果。筆不顯而意滿,景不實而韻足,格調清新雅緻,是一幅難得的佳作。
附3.清倪田四紅圖
【名稱】清倪田四紅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122厘米,橫49.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圖中以古拙奇趣之筆意,塑造四個不同時期的女子。線條圓潤勁秀,設色妍麗,筆法工整細緻。作者近學任伯年,遠效陳洪綬,得工筆重彩之神韻,卻又不拘成法。人物造型略有誇張,但比例大致準確,面部及目光的正側欹仰,自然生動,賦於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了人物或剛或柔,或外露或內斂的不同精神面貌。
附4.清倪田紫藤白頭圖
【名稱】清倪田紫藤白頭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74厘米,橫39厘米。上海朵雲軒藏。
紫藤與白頭翁向來是文人畫家喜愛的題材。畫中紫藤似隨風飄擺,花葉皆有動勢,藤花爛漫。畫家師法任頤,善於用水用粉,畫面光色浮動,花葉之淡雅雋秀皆由筆端生出。白頭翁取靜勢,與花葉之動擺形成動靜相照的效果,筆法簡潔,以水墨淡彩形成茸毛、飛羽的不同質感。
清 宋曹 行書七律詩軸
行書七律詩軸,紙本,縱158厘米,橫47.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名稱】清趙之琛松芝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墨筆,縱106.6厘米,橫23.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圖中寫蒼松二株相依並起,樹榦用淡墨鉤勒,樹身用碎點作斑駁鱗次之狀,松針用細筆中鋒寫出,昂然迎風,似颯颯有聲。地面有芝蘭為伴,氣氛清雋,筆墨秀雅,筆力蒼拙有金石氣,可見篆刻家在繪畫上所具有的自家風格。
【名稱】清趙之琛梅花山茶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41厘米,橫37.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幅梅花山茶圖,用筆工緻堅凝,骨力雄秀,設色古雅,得惲壽平沒骨真諦。花間輔以焦墨鉤勒的湖石為陪襯,愈襯出山茶的不凡風姿。是一幅熔鑄金石氣息的佳作。
附1.清趙之琛雙鉤竹石圖
【名稱】清趙之琛雙鉤竹石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28.2厘米,橫61.5厘米,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圖寫坡上修篁三竿,皆以雙鉤繪出,竹葉淡染汁綠。湖石玲瓏瘦立,筆法峭勁。敷色清雅,布置奇險。是作者晚年用意之作。自識:「心培三兄屬寫於補羅迦室,時為癸卯十月之朔。次閑。」
趙之琛(178l-1860),字次閑,號獻父,錢塘(今杭州)人,諸生。工書,擅畫山水、花卉,喜寫佛像。山水師法元代倪瓚和黃公望,用筆蕭疏、幽澹。花卉用筆瀟洒,著色淡雅。
傳世作品有《梅花幽篁圖》、《松芝圖》、《雙鉤竹石圖》等。
【名稱】清羅芳淑梅花圖【年代】清代【簡介】冊頁,墨筆,縱26.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冊共六開,或以濃淡墨作梅樹枝幹,用白描淡墨畫花,濃墨點蕊,疏朗秀挺;或用胭脂作沒骨梅,加以白須黃蕊,冷艷奇麗;或用粗筆畫枝幹,白描鉤勒花朵,填以白彩、紅蕊,雅緻秀麗。在此選錄其中紅、白梅各一開。
羅芳淑,生卒年未詳。清代女畫家。字香雪,一字潤六,江蘇揚州人,一作安徽歙縣人,僑居揚州。揚州畫派著名畫家羅聘之女,擅寫梅,時人稱為「羅家梅派」。傳世作品有《梅花圖》等。
【名稱】清蘇六朋太白醉酒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204.8厘米,橫93.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李白醉酒於唐玄宗(李隆基)宮殿之內,由內侍二人攙扶侍候的情景。圖中省略布景,人物造型準確,李白戴學士巾,五綹清須,面部用工筆描繪,層層暈色,表情活脫若生,眉宇間流露出高傲之態,十分傳神。李白身穿白色朝袍,硃色靴、帶,色調鮮明;內侍的服飾作皂帽、青雜色衣履,色調灰暗。以服裝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烘托出李白高昂尊貴的氣勢。運思十分巧妙,多用方正之筆鉤勒線條,設色富有層次。是作者於道光24年(1884)二月創作的名作。
蘇六朋(1796?-1861?),清代畫家。字枕琴,號南水村佬、南水漁郎、南溪漁者、羅浮樵子、浮山山人、浮山七十二洞天樵子等。廣東順德南水村人。青年時居羅浮山讀書,並向寶積寺僧德堃學習書畫,後至新會鄉下當塾師。中年移居廣州石亭巷,以開館授徒和賣畫為生。室名作「石亭池館」、「枕琴廬」、「畢竟如是軒」等。
蘇六朋工畫山水、花鳥,尤以人物故事畫著稱。學吳偉、藍瑛及上官周、黃慎等人的畫法,有粗放、工細兩種面貌,均能揮灑自如。人物畫題材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也常以市井風俗、平民生活入畫,內容通俗易懂。曾畫《群盲評古圖》、《群盲聚斗圖》等,含諷刺之意。作品雅俗共賞,既為官宦、商賈收藏,也懸掛於茶樓酒肆和鄉村祠堂。亦能畫佛道題材,有《達摩圖》傳世。門生劉簡、陳琛、何作斡、何作裕以及兒子蘇騰蛟、蘇子鴻均傳其法。同縣蘇仁山,字長春,號菩提尊者、杏壇居子等,亦以畫名,世以「二蘇」稱之。
附1.清蘇六朋東山報捷圖
【名稱】清蘇六朋東山報捷圖【年代】清代【簡介】紙本,立軸,縱238厘米,橫117厘米,現為廣州美術館藏。
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雅與寧靜。山間一隅,樹木蔥蘢,一道清泉逶迤婉轉,自山石之間緩緩流下,水聲淙淙,使畫中環境顯得更加寂靜安寧。對弈的二人神情專註,彷彿心無旁騖。畫家通過對人物形體、姿態與服飾的具體描繪區分出二入主與客的關係。主人謝安的身體全部展現在觀眾面前,他神態高雅,氣度雍容,衣冠線條宛如行雲流水,簡潔酣暢。客人的身體有一半被掩映在樹後,他給觀者的只是一個側面,作者採用了這樣一種對比的方式,有意弱化客人的形象,其目的就是為了突出畫中主人的地位,從而使謝安的形象不言自明,雖是少許變化,卻是別具匠心。
作品另外一個非常巧妙的地方,就是在畫面的右上方,婉蜒曲折的山道上,一匹戰馬風馳電掣般飛奔而來。這一處微小的安排恰恰是這件作品的關鍵,戰馬上的特使是剛剛從戰場上歸來向謝安捷報的,這正是這幅《東山捷報圖》的主題所在。作者有意把這—人一騎安排在這樣的—個角落,是為了避免縱馬狂奔的強烈動感破壞了畫面的整體和諧與寧靜。觀者在看至撻匹奔馬的時候,彷彿能夠聽到急促的馬蹄聲,使畫面在舒緩與寂靜之中平添了一種緊張與躁動,能夠在—幅作品中處理好這種動與靜的強烈對比是需要深厚功力的。整幅作品結構嚴謹,造型生動,筆法細緻,設色淡雅。在山崖的暈染中,十分注重水分的應用,使崖石顯得滋潤透亮,如同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水氣,具有典型的江南山水秀美華滋的韻味,色彩明快清爽,淡而不薄。樹木的勾勒皴擦細膩精到,法度森嚴,頗有唐寅與仇英的遺韻。
附2.清蘇六朋清平調圖
【名稱】清蘇六朋清平調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32厘米,橫101.5厘米,廣州美術館藏。
【名稱】清藍濤銷夏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淺絳紙本,縱128厘米,橫49.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幅怪石崢嶸如鬼面,造意奇巧。古樹喬松傍石而立,山溪永漲,兩疊下注為溪。茅屋二問,深隱溪石林木之間,誠是銷夏避暑的佳勝處所。全幅以線條勾勒為主,頗含篆隸書法筆意,景繁而不板塞,虛實的處理甚是融洽,有深秀空靈的情致。題識記述山居銷夏之樂,其意舒展。仿王蒙畫法。
藍濤,清代畫家。生卒年末詳,號雪坪,錢塘人。藍深弟。善山水,兼工花卉,得父傳。所作細緻小景,衰梧叢菊,頗得舊法。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作玉堂富貴圖,二十七年(一六八八)仿盛懋高山流水圖。
【名稱】清胡公壽香滿蒲塘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78.9厘米,橫47.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用筆簡練,設色明麗,描寫「荷鈿小小半溪香,水涼風攪一池荷「的情意。先用濕筆畫二叢綠色的菰蒲,白蓮盛開,亭亭玉立,隨風搖曳,清香遠溢。荷葉穿插顧盼,富有感染力。
胡公壽,1823年生,1886年逝世,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書畫家。名遠,號小憔、瘦鶴、橫雲山民,以字行,寓上海。工畫山水、蘭竹花卉,尤喜畫梅。集古今諸家之妙,自成一格。喜用濕筆,渾淪雅秀,得淋淳濃郁之致。傳世作品有《桂樹圖》、《香滿蒲塘圖》等。
明 祝世祿 行書七絕詩軸 紙本 縱215.9厘米 橫60.3厘米
祝世祿《行書七絕詩軸》,紙本,縱215.9厘米,橫60.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祝世祿(1539-1610),字延之,號無功。江西德興人(一作鄱陽人),明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七)進士,授休寧知縣,任南科給事,尚寶司卿,隨戶部尚書耿定向修業,講學東南,與潘去華,王德孺同是耿定向門下高徒。工詩,善草書。著有《祝子小言》、《環碧齋》詩集三卷等。
附:祝世祿偕王贊卿訪鄭山人山中條幅
祝世祿《偕王贊卿訪鄭山人山中條幅》,行書。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館藏。
晚明書家邢侗,董其昌,米萬鍾號為名家,用筆大抵秀勁,遒麗一路,因以行筆出之,故往往乏圓渾厚拙之趣,何況有時以偏側而求妍美,如簪花仕女,輕盈多姿,卻難免氣魄不足,利弊互見也,祝世祿此幀行草書則每每筆墨酣厚,下筆沈著痛快,因以篆筆為之,故得中鋒之妙,全篇點畫布置穿插避讓,欹正相參,俯仰離合,頗富變化尤其墨法蒼鬱,筆力雄奇,行間有呼有應,俱見筆法純熟與善於空間處理之功夫。
釋文:谷口擁寒沙,崖頭卧古枒。偶隨青鳥使,共話白雲家。絕壑長留雪,空林未著花。日高燈火冷,應是服朝霞。偕王贊卿訪鄭山人山中詩一首,祝世祿。
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書法家,字覺斯、覺之,號嵩樵,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人。官至清庭禮部尚書。明末書壇受董其昌書法的影響,追求所謂俊骨逸韻。王鐸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敏而好古」為標幟,追求雄強、激烈的風格和對動蕩的內心生活的表現。王鐸一直不斷地從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中汲取,後受米芾影響,使之成為創造個人風格的有力支點。極重視向優秀傳統學習,其行、草書有很高的成就,用筆沉著富有變化,粗獷豪放,不失法度,既發揚了明代草書氣勢奔放、直抒性靈的特點,又矯正了線條粗率的弊病。在結構方面,以奇險取勝,節奏對比強烈。他對筆畫結構十分敏感,創造出不少新的構成方式。還兼畫,山水宗荊關。亦善畫梅竹、蘭石,別成一格。
附1.清 王鐸 叢山蘭若圖
【名稱】清 王鐸 叢山蘭若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綾本,水墨,縱167厘米,橫51厘米。首都博物館藏。
此幅構圖飽滿,山巒重疊,草木豐蔚。行筆縱姿,隨意點染,不著皴擦。逸筆草草,不拘繩墨。屬文人筆墨遊戲的風範。本圖為畫家晚年所作。
附2.清王鐸山水圖
【名稱】清王鐸山水圖【年代】清代【簡介】冊頁,灑金箋,設色 縱20厘米,橫20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山水圖之一《十里松蔭圖》。畫平岡高松,疏落有致,松針繁茂一筆不苟,風格蒼秀,意境深遂,清新之氣襲人。畫家運用筆墨的微妙變化,使畫面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富於變化,設色幽清有致,和諧自然。山水圖之二《深山幽居圖》。畫林巒深壑,草閣藏溪澗之濱,山徑迂迴,書齋寂靜,用蒼勁明快的筆墨,勾畫出一幅山林隱居景象。構圖簡凈,意境清遠,充分顯示了作者對自然界入微的觀察和駕馭筆墨的高超技藝。
明 文震孟 行書初入侍班詩軸 綾本 縱214厘米 橫51.4厘米
文震孟行書初入侍班詩軸,綾本,縱214厘米,橫51.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文震孟(1574-1636),初名從鼎,字文起,號湘南,別號湛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文震孟出身書香門第,吳門畫派創始人、「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是其曾祖父。震孟幼承家學,讀書認真,21歲即獲鄉薦,但會試屢屢下第。後得「醉穎堂」廢址,繕修加築,更名「葯圃」。園建成後約二年,他第十一次赴京趕考,得一甲一元,狀元及第,也是蘇州史稱的四大「狀元宰相」之一。授翰林院修撰。因疏陳勤政講學,忤魏忠賢,被廷杖八十,貶職調外,憤而告歸故里。崇禎元年(1628)以侍讀召,改左中允,充日講官。三年(1630)進左諭德,掌司經局,直講如故。又因連劾魏黨王永光,被斥為「任情牽詆」,乘機避歸五年。五年(1632),在家被擢為右庶子,重新赴任,未久進少詹事。崇禎八年(1635)正月,闖王李自成占安徽鳳陽,搗毀皇陵。藉此歷陳致亂之源,七月擢為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入閣預政。因與權奸溫體仁不洽,被劾落職。九年(1636)卒,十二年(1639)詔復原職,十五年(1643)贈禮部尚書銜,賜祭葬。南明福王追謚「文肅」。
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書畫有家風,「書跡遍天下,一時碑牒署額,與待詔(文徵明)埒」。《明史》有其傳。著述豐,主要有《念陽徐公定蜀記》、《剃茶說》、《策書圓記》、《姑蘇名賢小記》、《文肅公日記》、《文文起詩》等。
張瑞圖,生年不詳,卒於1644年,字長公,一字果亭,號二水、白毫庵主,福建晉江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以附魏忠賢仕至武英殿大學士。工書善畫,山水學黃公望,骨格蒼勁,點染清逸。亦工佛像,著有《白毫庵集》。
張瑞圖(1570—1641年),字長公,又字無畫,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晉江二十七都霞行鄉人(今青陽鎮蓮嶼下行)人。生於明穆宗隆慶四年庚午(1570年),著名書畫家。《明史》將之載入「閹黨傳」。
張瑞圖是晚明時期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即以擅書名世。時人將邢侗、張瑞圖、米萬鍾、董其昌並稱為晚明「善書四大家」。
日本書壇亦極力推崇。從江戶時代起倭人就因黃櫱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時帶去張瑞圖的書跡而熟知其人,對日本書壇影響甚大,張瑞圖被稱為「水星」。日人稱其書法「氣脈一貫,獨自風格」。
《明史·卷288·列傳186·文苑4·董其昌》:「同時以善書名者,臨邑邢侗、順天米萬鍾、晉江張瑞圖,時人謂邢、張、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遠甚。」清·秦祖永《桐陰論畫》:「瑞圖書法奇逸,鍾、王之外,另闢蹊徑。」
附:明 張瑞圖 松山圖
【名稱】明 張瑞圖 松山圖【年代】明代【簡介】立軸,絹本,水墨,設色,縱151.8厘米,橫47.8厘米。日產靜嘉堂文庫藏。
此圖畫奇峰高聳,瀑布懸掛,雲煙浮動,蒼松挺立。作者充分利用薄絹質地,皴擦渲染並重,筆墨交融,濃淡滲合,使山之雄偉,松之傲然。屬於張瑞圖的晚年之作。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偶翁、環渚生、三碑鄉人,烏程(今浙江吳興)人。擅畫人物、花卉,尤精仕女。其山水畫,清靈雅淡。所作肖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傳世作品有《東軒吟社圖》、《紈扇倚秋圖》、《仕女圖》、《姚燮懺綺圖》、《月下吹簫圖》等。
附1.清 費丹旭 羅浮夢景圖
【名稱】清 費丹旭 羅浮夢景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43.5厘米,橫47厘米。無錫市博物館藏。
此圖寫夢境,萬玉競艷之中,美女睇盼有情。作者以縱放的筆意寫梅,枝條紛披,曲折縱橫,冷葩寒萼,暗香浮動。仕女面容嬌俏,具典型的費氏風格,柳眉細眼,臉龐長圓。梅花純以水墨寫成,仕女卻設色妍麗,二者相為映襯,產生玄虛夢幻的效果。
附2.清費丹旭姚燮懺綺圖
【名稱】清費丹旭姚燮懺綺圖【年代】清代【簡介】卷,紙本,設色,縱31厘米,橫128.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姚燮,是清代後期的詩人和畫家,字梅伯,號復庄,又號大梅山民。此圖是描繪姚燮與家中諸侍姬真實的生活情景。畫中姚燮端坐於蒲團之上,怡然微笑似有所悟,身邊諸姬環繞,或解書囊,或鋪帛紙,或輕聲對語,或倚樹觀望,或正結伴趕來,神形各異,儀態萬千。加之空中明月高懸,夜色如水,桃林煙彌霧漫,竹林枝葉蕭蕭,構成一幅清逸出塵的畫面。作者對姚燮面部細加渲染,有肖像寫實效果,而其他人物則是以作者一貫的纖弱美女的形象寫出,設色清淡,面目雷同,只在衣著髮飾之上有所變化。
此圖名為「懺綺」,是指姚燮對生活的感悟和對虛度年華的懺悔之意,旨在刻畫「羅綺叢中悟此身」的禪學意境以及「鬢絲禪榻心暗傷,年華似水不可恃」的感觸。但從畫面來講,不過是士大夫階層一個生活場景的描繪而已。
附3.清費丹旭月下吹簫圖
【名稱】清費丹旭月下吹簫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36厘米,橫56厘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
此圖疏梅朗月,青竹秀石,煙籠水面。茵茵芳草之上,雍容典雅的仕女正在吹奏洞簫。美奐美崙的意境在作者的筆下展現出來。畫面工寫結合,疏密並存,濃淡相宜,人物神態形象的刻畫是作者一貫畫風的體現。
附3.清 費丹旭 十二金釵圖
【名稱】清費丹旭十二金釵圖【年代】清代【簡介】冊頁,絹本,設色,縱20.3厘米,橫27.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冊共十二頁,分畫《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現選其中兩頁,之一為《黛玉葬花》,之二為《史湘雲醉卧芍藥圃》,畫面人物纖細嬌弱,娟秀清麗,刻畫細緻工整,具典型的費氏風格。環境則以逸筆寫出,淡彩暈染,墨筆勾皴,空靈秀潤,以襯托出中心人物。
【名稱】清余集梅下賞月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墨筆,縱65.2厘米,橫3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中畫一士人,身著袍服,頭戴摺巾,反背雙手,漫步賞月,對景沉吟。兩枝老梅偃蹇相伴,環境幽雅而富有詩意。構圖簡潔。用淡墨烘出月亮,空曠幽淡。人物用筆爽利,線條有力,生動傳神,是余集的精湛之作。
余集(1738-1823),字蓉裳,號秋室,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官至侍講學士。擅畫山水、花卉、禽鳥、蘭竹,尤工仕女,無不精妙,工書及詩畫,時稱三絕。傳世作品有《松蔭課子圖》、《卿須憐我圖》、《梅下賞月圖》等。
附:清余集落花獨立圖
【名稱】清余集落花獨立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93.1厘米,橫34.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畫中雨意朦朦,桃花嫣紅,點點飄落,簾櫳高卷的檐下,一位少婦正依門而立,注視著細雨中匆匆歸來的雙燕,神態凄清孤寂。畫面用筆疏簡,設色清淡,烘托出「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歸」的詩意。
余省(1692-l767),字曾三,號魯亭,江蘇常熟人,余殉之子。擅畫花鳥、蟲、魚,尤擅畫蝴蝶。師從宮廷畫家蔣廷錫,亦供奉內廷,故得院體情致,並參合西法,色彩及光暗關係,處理恰當。傳世作品有《菊石圖》、《花鳥圖》等。
附1.清余省花鳥圖
【名稱】清余省花鳥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68.5厘米,橫88.5厘米。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全圖以老梅著花為主體,樹榦粗壯雄渾,花枝盤曲伸展;樹下泉石清幽,旁襯兩叢天竺,綠葉朱實;四隻八哥,飛鳴對唱。形成滿園花香、色彩繽紛、春意喧鬧的祥瑞之氣。畫幅墨韻輝粲,清潤高雅。墨隨筆運,筆力沉著勁利,在色彩與明暗上參用了西法。
附2.清余省菊石圖
【名稱】清余省菊石圖【年代】清代【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136.7厘米,橫6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秀石之畔叢菊盛開的景象。秀石以淡墨勾染,濃墨點苔,粗獷硬朗。而菊花描繪極其細緻,具有寫實風格,設色艷麗飽滿,以色彩的濃淡變化,延伸了空間的伸縮感,具有空靈高潔之氣。自題七言一首。
推薦閱讀:
※女人精品段子
※手相算命:七大旺財的手相【精品應用資料】
※【精品文摘】
※[轉載]西周玉器精品賞析
※紅山文化出土玉器精品亮相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