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精神危機的思考

關於精神危機的思考

張正方

現今,我國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可謂盛世中國,享譽全球。但與此同時,也面臨一些嚴重問題,應引起我們高度關注。比如生態危機、能源危機、人口危機、人才危機、就業危機、社會安全危機,特別是人的精神危機。旅德學者關愚謙在《中國崛起的「十二法寶」與「五大問題」》的文章里講:「我有的時候回國後發現我們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甚至白領,工資提高了,生活變好了,可是精神領域很空虛,『鬱悶』這個詞是我年輕時很少聽說的,現在變成了口頭禪。」這裡所指,就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危機。關愚謙還講:「我感覺中國人目前需要一個填補空虛的理念。過去的理念是皇帝給的,或者是念經拜佛。解放以後的理念後來被實踐證明不但不能填補精神上的空虛,反而使人們的思想越來越困擾。中國必須有自己科學的、上進的、有責任感的新理念才是。」這話講得誠懇、實在、語重心長,抓住了破解當前人的精神危機問題的根本、關鍵、要害。筆者不揣冒昧,擬從精神哲學層面就人的精神危機談些淺見,期在做人的根本道理上為大家提供些許幫助。因為,人如缺乏做人根本道理的正確引領,勢必影響或拖累我國建立和諧社會的戰略大局;人如不知道自己活著為什麼,不懂得人生的目的、終極關懷或哲學上所講的本體論追求,人的生命品質、生活質量將會大打折扣,所謂現今社會的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也會沒有什麼意義。

一、人的兩個家園

談人精神危機,先談人的家園。

作為大自然的傑作,萬物的靈長,人活在世上,開創和受用兩種生活,一為物質生活,一為精神生活。所謂物質生活,就是滿足人的物質、肉體需要,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使人吃飽穿暖,衣食無憂等;所謂精神生活,就是滿足人的精神、心靈需要,包括人的直觀、感受、想像、體驗等方面,使人身有所安,命有所立,心有所屬,情有所託等,求得內心的快樂、平和、寧靜與安頓,達到優遊的生命。《聖經》就講,人不僅需要麵包,還需要充實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相應地,人就有了兩個家園,一為物質家園,一為精神家園。所謂物質家園,是人開創和受用物質生活的客觀根據、實際依靠,承載和維護著人正常的物質生活,滿足著人身體的發育與生長,保證著人身體的休養與生息,決定著人物質生活的質量與水平。它是人生存的客觀基礎,物質前提,也構成人的棲身之所。它為人軀體遮風擋雨,防暑禦寒,避免各種猛禽野獸的侵害與襲擊等,使人的生命從人的軀體方面獲得一份必要的健康乃至安全保障。所謂精神家園,也是人「詩意地棲居」之所,它是人創造和享受精神生活的主觀憑藉和心靈依託,負載和支撐著人崇高和偉大的精神生活、審美享受,滿足著人心靈的發育與成長,保證著人心靈的滋養和健康,決定著人生命品位、生活質量和精神生活水平。它是人生存的主觀基礎,也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心靈歸屬之地。它強有力地排除著來自外界各種不良現象對人心靈的侵害與襲擾,即使在那些難以想像的困難與挫折面前,它仍然可以使人的心靈保持一種哲人般的快樂、平和、寧靜與安頓,對人的生命從人的心靈方面具有強烈的保護和安撫作用。

二、人精神家園的本質

進一步講,人精神家園到底在哪裡?本質是什麼?

人精神家園問題,實際上就是人崇高的形而上問題,即:人活著為什麼?它涉及的是人終極關懷或本體論追求,關乎著做人的根本道理。解決了這個問題,人的精神就有了「支柱」,安身立命就有了「根據」,感情、心靈就有了「著落」,也就是說,人的精神家園問題就解決了。蘇軾講:「此心安處是吾鄉」。「吾鄉」,即人的精神家園。所謂人的精神家園,就是人的精神、心靈獲得安寧、得以安頓的地方。

人活著為什麼?或者,人生的目的到底在哪裡?這本是個非常簡單樸素的精神哲學問題,不幸,千百年來人們把它想得複雜了,以至於迄今人們還沒有弄明白。我以為,人的本質是「自我」,馬克思講:「人的根本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正是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才能使人成為人,使人作為人獲得落實。如一個人不能活出自己,實現「自我」,不能開顯或敞亮自我生命的偉大價值或崇高意義,他作為人就無從落實,他還存在什麼呢?而人活著,人生的目的,顯然也就在達到自己的本質,使人成為人,使人本身獲得落實,也就是活出自己,實現「自我」,開顯或敞亮自我生命的偉大價值或崇高意義。活出自己,實現「自我」,就是精神哲學解讀人生給出的回答。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曾講:人生的目的,不是去獲取和積累那些僵死的物質的東西,而是人生命的自我實現。我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講:「生命是個價值過程。」

由此,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是人生存的根據或理由,構成了人精神家園的根本或實質,哲學家講:「意義是人生存的依託和庇護所,是人的精神家園。意義的坍塌將動搖人的生存基礎,使人淪為迷失方向的孤獨存在物。」一個人只有通過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等活出自己,實現了「自我」,與現實世界建立了密切的價值聯繫,他才能獲得自己的精神支柱,達到身有所安,命有所立,心有所屬,情有所託等,求得內心的快樂、平和、寧靜與安頓,臻於生命的形而上境界,享受優遊的生命。活出自己,實現「自我」,構成了我們做人的根本道理,也是我們構建人的精神家園的具體意義或客觀實際內容。

對人的「自我」,中國當代向來存在誤解,認為講人的「自我」,就是提倡什麼「自私」,宣揚「個人主義」,因而極力阻撓、反對。我們必須為人的「自我」正名,恢復它的本來意義、本來面貌。

首先,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是人生存的根據或理由。一個人沒有「自我」,沒有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一生等於虛度,生存就失去了必要性,誰願意活得沒意義使自己淪為社會上「多餘的人」呢?人的「自我」對人如此重要,一些成功人士才往往特別注重自我,堅守本色。電影明星張柏芝講:「最重要的是,我不能改變我自己。」柯達全球副總裁葉鶯講:「我是一個執著的人,……我從來不願意失去自我,否則就白活一輩子。」結果,在人生旅程中,他們基本都保有一個獨立的自我,也是一個完整的自我,生命輝煌而燦爛!

其次,追求人的「自我」,追求人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是人的內在需要、心靈需求。它不是人外在地強加給自己的,它關乎人內心的安寧、精神的慰藉、感情的寄託、生命的幸福等。挪威大劇作家易卜生講:「人的第一天職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做自己。」所謂「天職」,就是指人「內在的生命需要」。所以,反對人講「自我」,拒斥人的「自我」,實際上就是在扼殺人的天性,摧殘人的心靈,是不人道的,也是反人類的。

第三,對人「自我」的追求,對人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的追求,是人的最高願望,終極追求,也是人真正的快樂與幸福所在。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的「自我實現」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在這種自我實現過程中,人能獲得一種「高峰體驗」,感受一種生命向上的力量,獲得極大的精神滿足。作為人,誰願意卑微地活著,不想獲致一種生命的崇高境界?

第四,人的「自我」,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取決於我們個人對社會創造的價值,對社會的貢獻。歌德講:「你若喜歡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如此一來,人的「自我」怎麼可能是「自私」的,是一種「個人主義」的表現呢?關於人的「自我」,我們實在不該反對它,應該大力提倡才對。

第五,人都不含糊,希望成就一種偉大的人生,崇高的人生,成為一個「大寫的人」。為此,人就必須把自己的「自我」與民族、國家、人類、天下緊密聯繫起來,象馬克思,為人類而工作,象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具有民族靈魂、國家觀念、人類意識、天下情懷等。這種情況下,你憑什麼批評和反對人的「自我」,批評和反對人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

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高清海講:「『自我』這個詞不是一個貶義詞,而且是一個很難達到的詞,是一個很珍貴的寶貝。一個人能夠創造出一個富有個性的自我,那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能夠真正創造出一個富有個性的自我,這也就是對人類的貢獻。」哲學家是何等看重和嘉賞人的「自我」啊!

三、人精神家園的特點

人活出自己,擁有精神家園,就擁有了一份快樂人生,幸福人生,因為,人的精神家園具有如下優長或特點:

1、親近感。人在世上活出自己,開顯或敞亮了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人與世界就建立了一種統一性,具有了一種密切的價值聯繫,在此基礎上,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可以時刻感受到自我的存在,體驗到自我的價值或意義,從而人與世界之間就自然具有了一種相與感、親近感,彼此可以愉快地認同、接納,毫無阻礙地溝通、交流,達到理想和諧狀態。

2、歸屬感。親近導致歸屬。人在世上活出自己,與世界建立了密切的價值聯繫,人的精神就不再漂泊無著,無所依靠,而是有了方向感、歸屬感,即人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人的思想就有了著落,感情就有了寄託,心靈就得到了慰藉,可以獲得內心的快樂、平和、寧靜與安頓,進入悠然自得、自洽自足的理想生命狀態。

3、成就感。人在世上活出自己,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釋放了自己生命的潛能,還會內心充滿一種強烈的成就感,覺得人生充實,生活美滿,一切都富有詩情畫意,而不會感到人生漂渺、虛無等,這樣,他會對自己更自信、更樂觀,也會抱有更大的期待。

4、幸福感。成就帶來幸福。人活出自己,實現了自我,頂天立地,有所作為,就不會感到精神痛苦,感情焦慮,思想鬱悶等,而會靈府朗然,心下澄明,感受一種莫大的幸福,感到精神愉悅,感情快樂,思想解放,心靈滿足。美國學者加德納講,「真正的幸福」是「指一個人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從而,人也會更加熱愛自己,鍾愛人生。

四、人精神危機的本質

接著談人的精神危機。

人的精神危機就是指人沒有活出自己使自己的生命處在生死關頭、危急時刻。人不能活出自己,實現自我,人就不能與世界之間建立密切的價值聯繫,形成自己的精神家園,這種情況下,人就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人的心靈就沒有憑藉,感情就無所寄託,精神便處於極端的痛苦狀態,導致人的生命面臨生與死的抉擇,處在危急關頭、緊要時刻。人的精神危機,恰恰是對人的精神家園的一種顛覆和反動。

人沒有自我,從而也沒有形成精神家園,通常會有兩種情況。一是人從來就沒有建立起自我,從而也從來就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園;另一是人建立起了自我,建立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但後來又喪失了,結果,還是沒有。

五、人精神危機的特點

人精神危機具有如下特點:

1、疏離感。人在世上不能活出自己,實現自我,不能與世界建立密切的價值聯繫,人與世界之間就具有了一種陌生感,疏離感,人融不進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在這個世界上,人找不到自己生存的空間或位置,好象這個世界處處與自己作對,事事與自己過不去,自己成了一個來自天外的「怪物」。

2、漂泊感。疏離導致漂泊。人不能通過建立價值聯繫融進這個世界,人與世界的格格不入,必然使人在這個世界上失去精神支柱,面臨一種身無所安、命無所立、心無所屬、情無所託的尷尬局面,精神上產生一種巨大的漂泊感,感到人生沒有方向,心靈沒有歸宿,感情缺乏依戀,遭遇一種自我認同的深刻危機。

3、幻滅感。人不能活出自己,實現自我,把自己的生命潛能變成一種價值存在,還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一種強烈的幻滅感,虛無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一切毫無希望,其結果,人不僅會自我評價下降,感到自己什麼事也做不了,而且精神上徹底喪失了動力,沒有了那種積極工作和生活的願望,進而導致自己對日常工作、生活享受等都提不起興趣,打不起精神,可謂意志消沉,精神頹廢,活力喪失殆盡,好象整個人都垮掉了。

4、痛苦感。幻滅引發痛苦。由於人不能活出自己,實現自我,由於人作為人無從落實,在這種幻滅感的強烈籠罩下,人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痛苦,他內心不安,感情焦慮,精神空虛,思想憂鬱和迷茫等,有時甚至會生出無端的苦悶與煩惱。

正是這些特點,把人逼到了生死抉擇的危急和緊要關頭,直接威脅到人的生命和生活。

六、人精神危機產生的主要社會原因

人精神危機自古有之,只是於今尤為突出和強烈。

在新時期,人精神危機產生的主要社會原因是:

1、市場經濟的發展

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

1)、經濟的擠壓

新時期,從發展大戰略上,我國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這些都是正確的,特別是實行市場經濟以來,我國的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更大發展。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一個根本的問題,即大家都一股腦兒地拚命奔經濟去了,結果,那個更為重要的人本身,則對不起,忘了,造成經濟對人的嚴重擠壓。人創造物質財富的初衷、本意是為了人,為了人的快樂和幸福,實際上,在某些方面,事與願違,弄巧成拙,走向了反面,人犧牲了自我,喪失了自我,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一句話,人異化了。人的異化,使一部分人出現精神危機。

2)市場的顛覆

市場經濟講物的法則,不講人的法則,是一切市場說了算,人不過是「商業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特別是市場經濟那種波詭雲譎、變化無常的特點,市場經濟所導致的那種早上還是「富翁」下午就會變成「貧兒」的殘酷現實,使得人們更加難以理解和適應市場經濟,人們覺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從把握自己的命運,自己的生活不穩定了,前途殊難預料。一句話,市場經濟顛覆了人們對生活的崇高信仰,人們傳統的道德意識、價值觀念、審美情懷以及人生信念等都發生了動搖。人們感到人生虛無、荒誕、殘酷,毫無人性,出現心理失衡,自我失落,於是,在一部分人身上發生了精神危機。

3)人文科學的冷落

市場經濟很自然地把經濟活動以及經濟領域的人物推向了前台,導致人文科學等空前地冷落,出現了所謂「文學的邊緣化」等,使人文科學尤其是文學失去了以往的榮光,弄文學者等隨之也不再有昔日的榮耀,這就打破了一些人美妙的夢想,造成了一些詩人、作家等極大的精神失落、情感焦慮、思想困惑和心靈困擾等,他們罵人,他們裸體,他們「下半身寫作」等,出現了精神危機。他們罵人,他們裸體,他們「下半身寫作」等,這些製造文壇熱點、焦點、怪點、惡點以企圖吸引人眼球的行為,實際正是精神危機的一些外在反映。

4)富裕後的迷惘

沒有富裕前,人們拚命追求富裕,但是,富裕以後,一些人沒有如願獲得真正的快樂與幸福,便對自己拚命追求富裕產生極大疑問:物質財富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與幸福嗎?如它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與幸福,人真正的快樂與幸福又在哪裡?他們在人生的追求上沒有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我國有句話叫「富極無聊」,講的就是這種情況。正是這種情況,我國當代的一些富人發生了精神危機。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抑鬱的國家」,與此也不無關係。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統計,美國是世界上患抑鬱症人數最多的國家。

2、公共政策的失誤

一些事關民生問題的公共政策的失誤,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諸如房價過高,人們住不起房子;醫療費過高,人們看不起病;學費過高,孩子上不起學等。這些社會問題,把一些家庭逼到了極端貧困的境地,一些人因此而心理無法承受,精神垮掉。

3、多元文化的誘惑

新時期,我國社會開放,文化多元。這是一個社會成熟和進步的標誌,人們藉此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人文品質和文化素養。但實際情況是,什麼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什麼激進主義,保守主義,什麼人本主義,科學主義,什麼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什麼後工業社會,消費時代,什麼傳統派,前衛派,什麼國學,西學,什麼商品社會,網路時代,什麼芙蓉姐姐,超級女聲,如此等等,在這種文化現象的一浪高過一浪的裹挾與衝擊下,一些人的心靈空前地迷失了,自我空前地迷失了,他們是非難辨,無所適從,顯得心氣浮躁,情感焦慮,精神不得安寧,不知道人何以安身立命?哪裡才能真正安頓人的精神?實際上,自立才能自重,正是因為沒有自立,形不成自我,沒有自我格局,一些人才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現象的誘惑、蒙蔽與操弄。

4、自由思想的誤導

人富裕之後,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和審美享受提到了一些人重要的議事日程。如何追求崇高的精神生活和審美享受?大哲們講,人的本質是自由,人的審美活動或精神生活就是人對自由的體驗和獲得。在這種自由思想的指導下,這些人加強了對自由的探索和追求,但是,於此過程中,他們意外發現自己的自由是達到了,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選擇或追求,但他們並沒有因此獲得那種內心的快樂、平和、寧靜和安頓,使精神得以慰藉,反而在這種空前的自由中自己空前地迷失了,感到前途茫然,在何去何從的問題上失去了方向,沒有歸宿,於是精神危機爆發了。實際上,自由不是人的本質,追求自由,也不構成人生的目的。自由對人而言不具崇高的形而上意義,不構成人的終極價值關懷。自由可能只構成我們做人的基礎,不構成我們做人本身!

七、人精神危機的其他具體誘因

除上述外,人精神危機還有以下具體誘因:

1、自然災害。比如久旱無雨、颱風、地震、洪水、海嘯等。在這些自然災害面前,一些人會覺得自己沒用,容易對自我的能力、價值產生動搖。

2、艱難的就業。現今的就業,使年輕人面臨巨大的精神壓力。一旦就業不成,一些年輕人就對自我失去了信心,對前途悲觀失望,沒有了生活的熱望,喪失了面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3、感情問題。比如單相思、失戀或婚變等。一些人在感情上特別敏感,脆弱,一旦感情出了問題,就覺得沒面子,很丟人,沒法活了,於是失去了生活的願望和勇氣,動搖了活下去的信念。

4、身體傷殘或健康惡化。一個人好端端的,突然由於工作或其他原因,使身體致傷致殘,感情一時接受不了,會迸發精神危機。更有癌症、艾滋病等,一般人都難以坦然面對,從容接受,容易造成人心理失衡、精神崩潰。

5、職務升遷問題。一些人在個人職務升遷問題上沒有達成自己的願望,或者在單位沒有晉陞,或者不僅沒有晉陞,反而被意外降職甚至免職了,便覺得社會不公,官場險惡,開始對自己一貫堅守的生活信念產生動搖,感覺生活沒有意義。

6、親人或親友的病逝等。一些人遭遇親人或親友的病逝,一時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7、至親好友的背叛。本為至親或好友,卻因個人利益突然背叛自己,自己會既為至親或好友的行為而大感寒心,也為自己的失敗而痛心不已,從而對他人失去信任,也開始懷疑自己的社交能力。

八、人精神危機的嚴重危害

人活不出自己,感到自己做人很失敗等,通常會造成一些嚴重的危害:

1、走向「物」。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發生精神危機,會採取一些諸如唱歌、跳舞等娛樂手段麻醉自己,緩解壓力,時間久了,自己的感覺就麻木了,於是乎,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自甘平庸,自甘沉淪,最終卑微可憐,無所作為,最具靈性的人,逐漸變成了「物」,倒退到了「動物」狀態,沒有了生命的高貴和尊嚴,喪失了生命的質感、力度與厚重。

2、走向「神」。一些人感到現實生活無所寄託,內心痛苦無法排解,就開始尋求一種虛幻的東西,想像中的東西,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於是,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天國、上帝,開始信奉宗教。比如,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懷疑自己的生存目的和意義的情況下,心情極度憂鬱,轉向了宗教。曾因扮演林黛玉而躥紅的陳曉旭,近日也因婚姻不幸、事業迷惘以及金錢並沒有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真正的快樂與幸福等原因,毅然遁入空門,雲遊四方,做了佛家弟子。在當代中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自由,有些人信仰宗教無可非議,但在此我不得不講,一些人的信奉宗教的確與自我在生活中的喪失不無深刻關係!

3、走向「鬼」。一些人在生活中身無所安,命無所立,心無所屬,情無所託,沒有精神支柱,便感到人生虛無,活著沒有意義,於是在一種極端的心靈痛苦和情感焦慮中,不冷靜,情緒失控,選擇了自殘甚至自殺,以求暫時或永久的解脫。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一些詩人及作家的自殺,以及近一時期我國一些大學生、研究生的自殺等嚴重情況,不能不與他們感到人生虛無、活著沒有意義大為相關!

4、走向「魔」。一些極少數人在找不到自我、感到自己做人很失敗、覺得自己活著沒有什麼意義的情況下,往往失去理智,喪心病狂,開始報復社會,禍害他人,干出一些大逆不道、傷天害理的事,直到淪為罪犯,成為社會上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九、如何克服精神危機

精神危機對個人、社會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但它並非不可克服。有些人就不甘心自己處於這種渾渾噩噩、無所作為的狀態,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發掘自己的優點和特長,激發自己生命的活力與熱情等,掙扎,抗爭,奮進,最終重新找回了自己,走出精神危機。

如何克服精神危機,建設精神家園?

一、從政府言:

1、正確引導經濟活動

1)在經濟活動中,注意引導企業把經濟的發展與員工個人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或意義即快樂工作聯繫起來,達到一種經濟的發展與人的自我發展同步,實現經濟與人的協調、統一。這方面,中國的中集公司、美國的星巴克公司等已開先例,創造了豐富經驗。在企業管理中,它們注重員工各從所好,各騁所長,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結果,不僅員工個人在企業中快樂工作,各得其所,活得高貴,有尊嚴,而且極大地提升了企業本身的競爭力,使企業獲得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

2)引導人們認識市場經濟的本質,掌握它的規律,提高駕馭它的能力,增強對它的預見性,及早防範它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適應它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重建人的道德意識、價值觀念、審美情懷以及人生信念等,使人的自我、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3)引導市場經濟促進人文科學的發展。一是引導市場經濟為人文科學的創新、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幫助,而非弱化人文科學,扼殺人文科學的創新與活力。如我們的經濟發展了,人文科學卻弱化了,我們不能形成一種崇高而偉大的人文精神,這種經濟的發展還有什麼意義?經濟只是提高人生命品質的物質基礎,人文科學才能提高人的生命品質,人文科學作為詩性智慧在一定意義上更能代表和體現一個民族的偉大靈魂和精神氣質!為此,要運用宏觀調控等手段,大力扶持人文科學,鼓勵理論創新,提倡精品力作,充分尊重人文科學工作者的獨特個性、獨立人格、創新精神和勞動成果等,切實維護他們的物質利益以及其他權益,保證人文科學的正常發展,把市場經濟對人文科學工作者的消極影響降至最低。二是引導市場經濟提高人們的文化消費水平和審美欣賞能力,使人文科學面臨一個美好的發展前景。人文科學目前面臨這種市場經濟的衝擊畢竟是暫時的,長遠看,隨著引導市場經濟提高人們的文化消費水平和審美欣賞能力,隨著人們生活富裕後對精神生活的日益重視,人文科學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必然會大有作為,重現昔日的輝煌,人文科學工作者要有這個眼光和信心。

4)引導人們正確面對富裕。富裕對人而言沒那麼重要,不具崇高的形而上意義,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幸福和滿足,只有當這種富裕仍然使人抱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並堅持著做自己時,它對人而言才是重要的,具有本質意義。在《富裕後的生活》一書中,作者弗蘭克·隆巴多就講:「我完全相信物質財富只有在其他財富—身體上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和心靈上的—都具備的情況下,才會有意義。」所以,要逐漸地引導人們把自己的經濟活動與自己的自我聯繫起來,與自己的生命價值或意義聯繫起來,人的自我,人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才對人具有形而上意義,也構成中國當今社會重建自己的信仰系統及核心價值的真正基石。

2、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

制定科學合理的社會公共政策,使人們的物質生活獲得基本的保障。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功能,在制定涉及人們切身利益包括房價、醫療費、學費等的社會公共政策時,一定要做到既尊重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又要考慮人們的實際消費水平,把改革的力度與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結合起來,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合理、公正、公平。

3、引導人們的文化消費

引導人們的文化消費,使人們以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面對各種文化現象,做到有所取,有所不取,有所為,有所不為,吸納古今文化精華,體驗中西文化神韻,不斷促成人的自我或擴大人自我之格局。如果一種文化不利促成人的自我或擴大人自我之格局,反而導致人自我迷失乃至自我毀損,這種文化必然是有害的,對此應保持高度警覺!

4、引導人們堅定地做自我

引導人們堅定地做自我,讓自己的個性、特色在社會上到處開花、結果。學人、學界要繼續20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討論,深化對人的研究,追尋人生存的意義,再一次「大聲說話」,把人的本質由「自由」推向「自我」,確定人活著就在活出自己、實現自我的根本道理。心理學家卡爾·羅傑士講:「人最想達成的目標,以及自覺不自覺地追求的終點,乃是要變成他自己。」猶太法典還講:「如果你不做你自己,那麼誰來做你呢?」可見,做自己,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這樣,連上帝都不原諒!從而引導人們堅定地做自我,養成獨特的個性,鮮明的特色,具有非凡的氣質,獨立的人格。關於做自我,中國傳統文化直呼「立」,即所謂「自立」或「立身」。孔子講:「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三十而立。」這裡的「立」,大抵如此。20世紀初,魯迅痛感「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大膽提出了「立人」的理想:「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同樣如此。這是中華民族一份獨特的思想資源、文化遺產,繼承並光大它,有利於堅定人們做自我的理想與信念。

二、從個人言:

1、明確人活著就在做自己的根本道理,對個人的生命保持一種清醒的自覺。為此,你不妨有意識地做一回自己,來一次體驗,在生活中,或在工作中。當你找到自我的感覺後,你會歡欣鼓舞,你會快樂無比,你會發現天堂。因為天堂沒有坐落在天國,而是一種人人都可能達到的精神狀態。

2、靜下心來,找到自我。

1)認識到,作為「大自然的傑作」,「萬物的靈長」,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高貴而神聖的,負有自己特殊的使命,所謂「人生為一大事來」。只要你肯付出,肯努力,不斷嘗試,大膽實踐,你就會為自我開出一片廣闊的天地。

2)深入了解自己的天賦、潛能、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涵養、氣質、理想、願望、工作、事業等,這一切都與我們的自我密切相關。

蘇霍姆林斯基講:「一個人不可能沒有任何天賦和才能,以至於沒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現自己。」我們必須發現這些天賦,以便用它來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我們每個人都代表著人類,在自己身上具有著人的全部潛能,我們要做的,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實現這些潛能以積極地達成自我,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鮮明的特點與高貴的氣質等。為此,我們首先要能夠敏銳地發現這些潛能,潛能,構成我們實現自我的客觀基礎。

健康的興趣、愛好,是人活出自己、實現自我的強大動力,與人的心靈密切相關。台灣作家張秀亞講:「有所愛好,精神才會有所寄託,心靈才會有所附著。」

良好的個性、特長是人活出自己、實現自我的非凡能力。個性是一個人真正偉大的東西。劉燕敏講:「千萬不要丟失自己的個性,那是一個人唯一真正有價值的地方。綜合古今,凡是成就了一番事業的人,都是堅持自己的個性和特色,敢於從流俗和慣例中出列的人。」特長是人的立身之本。一個人只有發揮己所長,才能找到己所在,容易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或意義。

涵養、氣質是人活出自己、實現自我的高貴品質。一個人沒有涵養,沒有氣質,委委瑣瑣,平平庸庸,怎麼可能開拓新局,成就自我呢?

理想或願望是人活出自己、實現自我的崇高目標或偉大方向。一個人的理想或願望,往往是一個人自我、個性的集中反映、本質體現。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理想、願望,往往就成就了什麼樣的自我,什麼樣的個性。

工作或事業是人活出自己、實現自我的途徑或手段。你的工作、事業適合自己的天賦、潛能、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涵養、氣質、理想、願望嗎?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或事業。如果你選擇了一種不適合自己的工作或事業,你的心靈將使你不能獲得安寧,相反,你就不僅可以賺到更多的錢,而且更容易走向成功,獲得快樂,達致美滿,享受幸福。成功不在於你做了什麼事情,而在於一種快樂、平和與寧靜的精神狀態。

還有,如果我們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自己的理想、願望、工作、事業等與民族、國家、人類、天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起來,把自己置身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中,那麼,不僅我們的自我、個性會變得非同凡響,崇高而偉大,而且會賦予我們的人生以更大、更強勁的動力,我們會覺得自己擁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3)與自己的心靈親密接觸,自我就深藏其中。給自己時間獨處,給自己輕閑的機會與空間,人只有在獨處時,在輕閑時,在放下一切的時候,才更容易回到自己的內心,觸摸自己的靈魂,找到和感受到那個真正的自我。因為「心」始終和人的「自我」緊密相連,「心」在那裡,人的「自我」就在那裡,人的精神家園也就在那裡。琳達·菲爾德就講:「如果你的心不在那裡,你就無法感覺到生命的價值。」找到了「心」,我們就要進一步象傑克·康費爾德所講的:「我們必須確定我們前進的道路與心相連。」只有「跟隨我們的心」,聽從內心的指引,讓自己的感覺做主,我們才能做回自我。

4)辯證地看待困難、挫折,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絕對沒有自我發揮的機會或空間。

辯證地看待困難、挫折,包括自然災害、社會災難以及個人的就業不成或失戀、婚變等,在困難與挫折面前,你就會始終象一個哲人,一位智者,從容、坦然、豁達、散淡,保持一份內心的平和、寧靜、快樂與美好。周國平講:「智者是不會有失落感的。」

要確信任何不愉快事情的發生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樣,你為什麼不從容、坦然地面對它們而要耿耿於懷呢?你痛苦,它發生,你不痛苦,它也發生,這種情況下,你為什麼不聰明點選擇放棄痛苦呢?再說,即使真的很不幸、很痛苦,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事實一再證明:「憂鬱的日子就會過去」。

實際上,逆境未必是壞事。在逆境中,你正可以增長智慧、錘鍊意志,你的生命力將因此而增強。如果你還能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化解矛盾,排除困難,那就更妙了,你正可以充分地享受一份生命的瑰麗、神奇與偉大!

再說,偉大的人物往往具有偉大的品格,而偉大品格的形成正得益於人生的各種困苦與磨難,為此,我們為什麼不看好睏難、挫折,善待困難、挫折呢?困難、挫折的出現也許正是老天爺有意考驗我們,希望我們成為「大寫的人」,成為偉大的人物。相信我們自己,人可以創造奇蹟,「人類有本事做不可思議的事」。相信我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我們自己不倒,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把我們打倒。

凡事沒有絕對的好,也無絕對的壞。認識到這點,我們就會感到海闊天空,我們的內心就會輕鬆、豁達、開朗一些,永遠保持一份快樂、平和、寧靜與美好,我們的做人就有了一份超然與洒脫之氣。凡事往好處想,正面思考,心態積極,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難與挫折,我們也不會走投無路,束手待斃,我們的自我仍然具有大量揮灑的機會與空間!

5)建樹生活信念,找回自我。找回自我,還需建立一個基本的生活信念:這個世界總是美好的。自然是美好的,是我們溫馨的家園。儘管有時它很不好,給我們帶來莫大的災難,但這些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它美好的性質。他人是美好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往好的方向成長和發展,能夠被人認同,接納,獲得肯定。這是人的天性與本能。個別人出了問題,也是後來自己修為不夠所致,並非他一生下來就存心做壞事,要做惡人、罪人。社會是美好的。儘管社會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局部會出現曲折、反覆,但在全局上,在整體行程中,它總在不斷地提升、發展、前進。……這個生活信念是我們找回自我的重要根據,因為只有它,我們自我的建立才有深刻的思想基礎。如果以為這個世界根本就是醜惡的,荒謬的,我們憑什麼還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活在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意義?

6)在審美體驗中,找到自我。審美對象是人自我的一種現實表達,在對審美對象包括清風明月、青山綠水的感覺和體驗中,我們也能發現自我。蔣光慈的小說《衝出雲圍的月亮》有段人物對話:「曼英對李尚志說:『我得了病,以為是梅毒,我到了吳淞口,準備投海去,可是當我見到了朝陽,感到田野的風,我突然覺得生的慾望從我的體內奔放出來。』」曼英的話深刻揭示了,審美感受和體驗,可以使我們走出焦慮、抑鬱、消沉、絕望,重新找回自己,燃起我們對生活的全部熱情。無獨有偶,《戰爭與和平》的主人公安德烈公爵,在戰場上,他身負重傷,萬念俱滅,覺得活下去已沒有什麼意義。這時候,看到俄羅斯的天空、森林、草原與河流等,他的自我又被意外地喚醒了,激活了,他又重新獲得了生存的勇氣。

總之,只有找到自我,才能建立起對自我的強大信仰,而有了這種信仰,我們就有力量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並日益變得強大和高貴。

3、拿出行動,大膽實踐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自我,關鍵在拿出行動,大膽實踐,使自我變成一種價值存在。一旦從實踐中感受到樂趣,有了成就感,自我的局面就打開了。

1)在工作或生活中必須積極努力,往前沖沖沖。羅家倫曾講:「生命就是不斷向上向外向前的努力。」要實現自我,先要付出自我。關鍵時刻,敢於獻身。這是生命的辯證法。泰戈爾講:「我們只有獻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要建樹自我,擁有壯麗人生,必須有行動的決心與勇氣。

2)發展資質,激發潛能,滿足興趣,成就愛好,發揮個性,展示特長,提高涵養,孕育氣質,實現理想,達成願望。所有這些,都與人的本質有關。如果這些還都與人的工作或事業聯繫起來,那就更好了,這種情況下,一個人的自我將如虎添翼,更加不可限量。因為,任何東西,一旦活到本質上,都可能成大器!

沒有興趣、愛好也不可怕,興趣、愛好可以培養。只要大膽實踐,不斷嘗試,一旦在工作或生活中找到自我的感覺,有了成就感,興趣、愛好就形成了。有了興趣、愛好,人就與自己的心靈打通了,與自我打通了,從此就可以在自己傾心的對象中安頓生命,獲得快樂。特長等也是如此。大膽實踐,敢於嘗試,問題往往都能解決。有了特長,淋漓盡致地發揮它,就可以達致一種忘我的境界,在這種忘我的境界,人反而做到了最好的自我。

3)大膽求索,勇於創新。不能大膽求索,沒有創新、創意,只是重複前人的、別人的,如何成就自我?我們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亞里斯多德曾講:人的創造力與人的價值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必須大膽求索,勇於創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馬克思就是不因循他人,創造了剩餘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達爾文就是創立了進化論,實現了人類生物學的偉大變革。為此,我們要敢於想像。想像不僅使我們的生命光艷鮮亮,充滿活力,而且具有巨大的創造力量。要重視直覺。直覺總是對的。作為日常思考的長期凝聚與積澱,「直覺總能將我們引向給予我們能量、滋養創造性的事物」。要大膽思想,有「自由之意志,獨立之精神」。思想越瘋狂、越與眾不同越好。精彩生活從思想開始。思想會使你的個性氣質更加鮮明突出,使你的生命富有質感,超越平庸!

4)在困難與挫折面前,找到自我揮灑的機會、空間與著力點,不急不躁,沉著應對,永不言棄,堅持做自己,就會變被動為主動,成為頂天立地、有所作為的硬漢,成為一個響噹噹的一流人物。孔子為了追求真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周遊列國,四處奔波,曾被「斥乎齊,逐乎宋、偉,困於陳蔡之間」,人們那樣不歡迎他,甚至驅逐他,使他成為所謂的「喪家之犬」,但他矢志不渝,永不言棄,最終成就了一代聖人。馬克思為了全人類的解放,曾經發動和領導世界上數以萬計的工人展開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堅決鬥爭,「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1845年1月被逐出法國,1848年3月被逐出比利時,1849年5月被逐出德國,同年8月第二次被逐出法國,但他不避艱難,勇往直前,沒有屈服,沒有放棄鬥爭,而是以自己偉大的思想,繼續指導和推動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最終使他成為「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我們遇到的困難、挫折,能與孔子、馬克思當年遇到的相比嗎?

5)熱愛生活。熱愛生活會展現出一個積極的自我,這時,生活也會用愛來回報你,使你的自我更加奮勇、積極、上進。給生活一個微笑吧。有時,甚至一個不經意的微笑,也能顯示無窮的力量。

6)審美欣賞。經常對生活抱持審美態度,在一種審美感受和體驗中,你會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覺得自己比以前更有智慧,更有力量,也更光彩照人。也包括欣賞自己。時常看到自己有能力的方面,感受自己的特點與優長,你就會逐漸養成一種積極的自我意識,你不僅會越來越自信,越開朗,你自己的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迷人,也許你也會象貝多芬那樣情不自禁地歡呼:「啊,生活是這樣的美麗,活它一千輩子吧!」


推薦閱讀:

超六成網友認為引進外國新娘可緩解光棍危機
王義桅:烏克蘭危機啟示錄
跟柯震東學危機公關致歉
卡達外交危機有望緩和 伊朗運來800噸蔬果救急
康曉:烏克蘭危機與大國地緣戰略新態勢

TAG:思考 | 精神 | 危機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