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謀劃攻台時怯戰了嗎?
作者: 阿道夫二世 粟裕曾經在解放戰爭勝利後,謀划過台灣戰役,目前網上的軍事愛好者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粟裕在謀劃這場戰役中怯戰了。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登步島戰役和金們戰役的失利是造成粟裕怯戰的原因,尤其是對比四野的韓先楚以木船攻擊海南成功的戰例,似乎這種觀點更有市場。 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先從韓先楚為什麼能以木船解放海南說起。這其中的關鍵問題是,韓先楚的木船為什麼能突破國民黨海空軍的攔截? 這個問題是技術問題。瓊州海峽寬30-40公里,用木船的有風的情況下一夜之間就可橫渡。我軍攻海南時,部隊19時30分上船,行進最快的部隊凌晨3時登陸,最慢的部隊是第二天早上7時,就是說,我軍航渡完全是在夜間進行的,航行了8-12個小時。在夜間的條件下,國民黨的50多艘軍艦、40多架飛機的戰鬥力大打折扣,這就是海南島戰役中我軍可以以木船突破國民黨海空軍攔截的原因。 渡江、渡海作戰,船隻暴露在寬闊的水面上,這個特點和我軍以往進行的戰役完全不同,特別忌諱敵方海空軍和陸地嚴密火力配系的攔截,我軍的對策就是在夜間進攻。大家可以仔細的看看軍史,我軍的歷次渡江和攻島戰役是不是都是在夜間進行的。 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粟裕沒有以木船解放台灣的可能。 台灣海峽寬200-400公里,按照海南戰役的經驗推算,以木船橫渡雖然不能說需要80-120個小時,但起碼需要一晝夜以上的時間。就是說,我軍大量木船將有12個小時以上的時間暴露在敵海空軍的攻擊之下。 關於這種攔截的有效性,還是可以從海南島戰役中得到佐證。海南島戰役中,我軍第一波8個團4月17日登陸,第二波5個團是4月24日登陸,中間相差一個星期!而此時在澄邁地區敵我雙方的「包圍、反包圍、反反包圍」的大決戰已在2天前結束,蔣軍全線崩潰。我軍為什麼第二波這麼晚登陸?在決戰的關鍵時刻我軍難道不希望再增加哪怕是一個團嗎?這其中隱含的原因就是,當薛岳意識到我軍發動總攻時。必然嚴令海空軍攔截我後續部隊。
當然,持粟裕怯戰的觀點的人認為,粟裕有鐵船、機動船。這也是事實,從資料上看,當時國民黨海軍艦艇起義、投誠,以及中共俘獲的艦船共計有183 艘,4萬多噸;海軍在全國接收招商局等單位中小船隻169艘,6萬多噸。從數字上看這是一隻相當可觀的力量,但是要考慮到其實際戰鬥力就要看國民黨空軍的實力。 國民黨空軍當時共有240架不同型號的戰機,主要是:110架美國製造的P—51「野馬」式戰鬥機,48架P— 47「雷電」式戰鬥機,21架四發動機的B—24「解放者」轟炸機,28架雙發動機的B—25「米切爾」轟炸機,16架英國製造的雙發動機的「蚊」式轟炸機,這隻空軍是美國訓練的、經過和日本空軍實戰鍛煉的部隊,具備相當的戰鬥力。很多年之後,我軍空軍戰史中還對其表示了讚許。 很多人對這隻空軍表示了蔑視,認為其人員是殘兵敗將,裝備不堪使用,但是他們顯然忽略了很多事實。如果說「重慶」號自沉是美國空軍所為,那麼「長治」號自沉應該算不到美國空軍的頭上。 事實上國民黨空軍對大陸的威脅始終沒有中斷過。上海、南京的解放軍海軍艦隊在一次轟炸中就有"常州"、"萬壽花"號等26艘被炸傷炸沉,其餘不得不撤往武漢隱蔽。國民黨空軍仍緊追不捨到長江中上游,炸沉起義的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9艘艦艇中的6艘。 對沿海大中城市的轟炸也相當猛烈,經常對廣州、福州、杭州、南京等東南沿海城市,特別是上海的軍事和經濟目標進行狂轟濫炸。從1949年10月到1950年2月就空襲了26次,其中1950年2月6日對上海的空襲最嚴重。 當天,國民黨空軍出動B-25轟炸機和P-51、P-38戰鬥機共17架,轟炸和掃射上海,造成解放軍和老百姓死傷1400多人,民房毀壞2000多間。楊樹浦發電廠(發電量17萬千瓦)也在空襲中遭到嚴重破壞。這次轟炸導致上海生產停頓,而且使全國物價上漲的風更利害了,本來就非常困難的經濟受到了更大的衝擊。 國民黨空軍的威脅,是在得到蘇聯空軍的大力幫助下才得以解除的。 國民黨海軍當時有大型戰艦近30艘,如果我海軍作戰艦艇被國民黨空軍嚴重消耗,在晝間條件下,一艘國民黨驅逐艦或護衛艦攔住一個師的登陸艇不成問題。 說完海空軍還要說說陸軍。1949年最初撤往台灣的國民黨部隊有20多萬,以後撤往台灣的軍隊達60萬人。陳誠進行整編後,有12個軍、兩個獨立師,其中屬於陳誠系的有7個軍,總兵力為50萬人,坦克、裝甲車500餘輛。 如果說這隻力量是驚弓之鳥的話,就很難理解為什麼有金門、登步戰鬥的失利了。 說到這裡可以說說海南島戰役中陸戰了。 首先,薛岳的10萬人為什麼沒能阻止我軍木船的搶灘?這是指揮問題。 當時在海南島上有我一萬多瓊崖縱隊,海南島的山區已經成為解放區和游擊區,薛岳只控制著海南島沿岸地區。當我軍對海南島發動總攻時,薛岳還以為是「小股偷渡共軍」,還在致力於「剿匪」,直到部分主力被我殲滅才如夢初醒。無法專註於抗登陸,這就是我軍木船可以搶灘成功的原因。
其次,國民黨陸軍背水而戰還是相當頑強的,薛岳的錯誤判斷是影響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南島戰役中,雙方相互包圍,犬牙交錯。而在激烈的交戰中,抗登陸一方的國民黨軍雖然有5個軍,在決戰的關鍵時刻只有2個整軍多一點的兵力參戰,其餘的兵力或被瓊縱牽制,或被錯誤指揮沒有到達戰場。 第三、薛岳有心保存實力,並沒有「拼光亦光,不拼亦光」的決心。 如果我軍攻海南,恐怕就不會有這樣的戰機。大船隊白晝航渡,受到攔截不說,起碼戰役企圖暴露無疑,逃往台灣的蔣介石嫡系無路可退,必然死戰。 綜合分析,攻台戰役並非我們想像的易如反掌。 粟裕謀劃攻台戰役時的決心反覆,恰恰是一個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過程。攻台兵力從最初的4個軍增加到,逐步增加,8個軍、12個軍、13個軍、17個軍,這個逐步加碼的過程恰恰和台灣國民黨軍戰力的恢復程度相當。 如果說粟裕在這個過程中是怯戰推脫,從另一個方面也是看低了毛澤東的軍事才能。 客觀上說,解放台灣的唯一可能的戰機出現在上海戰役後,乘敵立足未穩立刻千帆齊渡、追殲逃台敵軍,則似乎有可能一舉解放的可能,一旦國民黨立足已穩則是難度迅速增大。傳說毛澤東曾為此自責,顯然他是把未能「宜將剩勇追窮寇」的責任自己承擔了。 不過客觀的分析,這都是事後的領悟,換一百個統帥,恐怕有99.9%的人都不會至胡宗南集團、白崇禧集團、兩馬集團於不顧,而去攻擊台灣。而且,即便是進攻了也是一場豪賭,沒人能保證一個野戰軍在沒有海空軍的情況能夠攻台成功。 顯然關於圍繞某些人的戰史考證,實際折射出一種逆反心理,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的分析往往失去客觀,連基本的常識往往也是忽視了。 探討海南島戰役和曾經計劃中的台灣戰役,並非沒有現實意義。 我軍若再次攻台,首先要有當年以木船攻海南的氣魄,同時,也需要粟裕那樣的精心謀劃,細緻準備。
推薦閱讀:
※粟裕沒有制海權,為什麼敢籌備台海戰役?
※國共內戰回顧八十六:宛東之戰
※國共內戰八十二:城南庄會議
※電影《大決戰》中的兵法
TAG:粟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