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盲從所謂的「科學」何嘗不是一種迷信!

現在是科技發達的時代,到處都在宣揚「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科學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只要說是「科學」,人們就不懷疑、不反對,不加分辯,這幾乎成了一種習慣。

而由於歷史的原因,人們又在自覺或不自覺間把佛教等宗教全部劃入了「迷信」的範疇。好多學佛的人反映,他們學佛時會遭遇到家人的反對。佛教是不是迷信?我們學佛的人自己先要搞清楚。實際上,以科學來衡量一切的標準是錯的。比如說文學、藝術、詩歌的創作,就允許誇張、虛構,李白詩曰:「燕山雪花大如席!」如果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完全是胡說八道,哪有這麼大的雪片呢?舞蹈、音樂等藝術,從來沒有也不能用科學來衡量,根本是兩個不同的體系。文化,是一種適應、一種需要、一種認可,不需要用實驗室來試驗是不是真?是不是假?是不是科學?但是人們卻不自覺地用科學來衡量宗教,這個標準有問題。當然了,這並不是說佛學經不起科學的考驗。我們來細細分辯一下:

首先,佛教本身博大精深,有一部分屬於文化、藝術、思想方面的東西,不能用科學來衡量。還有一部分是超世間學問,超出人類五官認識的範圍,也超出現有科學儀器的測量範圍,無法經過實驗室實驗證明。比如心理學,就沒有辦法把研究對象——意識與潛意識放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觀察,現代心理學沒有辦法進展就是這個原因。超世間的很多東西不適於用科學來衡量,那是一種境界,是超越科學的。

再說,宗教是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形成的,不可能一塵不染。佛教在流傳過程中與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融合,難免染上很多非科學的邪見、錯誤,一些迷信的成分。比如藏傳佛教就吸收了笨教的一些東西,祭鬼神、算卦、占卜等是原來佛教中沒有的。漢地也一樣,民間佛教就往往和迷信很難分別。但是,這和佛教的本質沒什麼關係。所以,佛教里有迷信並不奇怪,但佛教不是迷信,我們應該從邏輯上分清楚。

什麼叫科學?科學就是符合實際的一種正確認識,佛教叫真理,或者叫做現量。科學研究,是先提出科學假設,然後通過實踐證明,符合假定理論的就是科學。佛教不然,它不是一種假設,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佛陀將親自實證的符合實際的現量經驗傳播給別人,別人也來走這條道路,通過修證完全可以獲得相同的證量。所以,《佛理精華緣起理贊》中說「自見其性宣說其理,故為勝解妙說第一。」

現代人都相信科學,那就一起來聽一聽科學家們的看法:

美國薩繆爾等人寫的人類文明和自然科學發展史名著《愛因斯坦的聖經》是本很好的書,本書得到四位諾貝爾獎得主、美國人類學協會主席及其他科學家的一致推薦,值得一看。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的愛因斯坦集中了科學家的所有優點——睿智的頭腦、嚴謹的風格、正直和謙遜……從某種意義上說,愛因斯坦是科學的另一個名稱。這本書可看作是「愛因斯坦」對宗教的看法,第一篇就講釋迦牟尼,第二篇講基督耶穌。把釋迦牟尼作為人類文明中最偉大的思想家排在首位,由其可見科學家對佛教的評價。書中說:「宗教之光不同於科學之光,科學之光豐富人的頭腦,宗教之光啟迪人的心靈。」 「科學因其有用而存在……宗教的存在是因為它給(人的)生前和死後都賦予了意義,它提供道德準則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人們的精神支柱,甚至那些不相信宗教的人也必須承認宗教對人的心理有益。」

愛因斯坦在《道德的衰敗》一文中說:「一切宗教、藝術和科學都是同一棵樹上的不同分枝。其目的都是為了使人類的生活趨於高尚,使它從單純的生理的存在中升華,並把個人引向自由。」

美國的理論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著《物理學之「道」—— 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 》一書,在廣泛探討了近代物理學的最新成果與東方神秘主義哲學——主要是佛學的系統理論之後,將二者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得出「近代物理學的新概念與東方宗教哲學思想驚人地相似」的結論。他說:「兩千多年來人類的知識在成倍地增長,但人類的智慧並沒有發展。」

知識和智慧是不同的,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知識是智慧的營養,所以我們需要學習、掌握很多的知識;但知識是死的東西,不是智慧,智慧是一種能動的鑒別能力。

唯識論說到轉識成智的問題。實際上我們人類的世間智慧大部分都屬識的範圍,通過聞、思、止觀雙修把識變成智,就變成聖地的智慧,「啟迪人的心靈」就是這個意思,打開人類心靈寶庫,啟發、挖掘人的自然智。所謂「自然智」是人本有而非從外部賦予的一種智慧。電腦再發達,也不能與人相比,電腦只能按程序行動,是人類智慧的產物,人才是智慧的本源。佛教就是開發人的這種自然智,即「佛性」。

愛因斯坦還說過 「只要未知領域存在,就沒辦法排除宗教」。人類科學在任何時候,未知領域都大於已知。現在有些人往往會說佛教很多東西沒辦法證明,「我沒見過天堂、地獄,看不見怎麼能證明是真的?」因明學說:「不見不等於不存在。」個體的「見」始終是有限的,就是地球上的很多東西我們都看不見,沒見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有些知識也僅僅是在書本、電視、報紙上看到,如果一個人對那些自己沒見過的東西都否定其存在的話,無疑會被人看作是一個笨蛋。你也許會說「別人也都沒見過呀」,你怎麼知道別人沒見過?怎麼證明?世界上有幾十億人,你是不是對每一個人都作過調查?你認為「誰也沒見過」的立論根據是什麼?還有,現在沒有發現的東西,也不能說是不存在。比如化學元素、星球等在不斷被發現,人們發現了以後就認為是存在的,沒有發現就認為不存在,所以因明學說:「存在就是被發現。」科學觀念就是這樣的,沒發現的話,是否存在沒辦法下結論。所以,對佛學上的很多東西,僅以自己五官的感覺作為標準下結論,是非常錯誤的。

對人類來說,不但需要能改造自然,創造財富,服務於生存發展的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也需要反觀自身、認識自己、塑造、完善、提高心靈品位,解決精神困惑的心靈科學。——這心靈科學就是宗教,也可以叫做生命科學或叫做人生科學,它能夠實實在在解決很多人生問題。我們的自然科學是對外的研究,對物質的研究可謂精益求精,到現代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而反過來對人內在精神的研究,卻幾乎還沒有入門。對生命、對人的智慧怎麼能不研究呢?世界歷史上那麼多的發明創造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作為智慧本源的研究又怎樣呢?因為它是看不見的東西,是無形無相的東西,所以沒辦法用研究自然科學的那套思路來研究。

作為心靈科學的宗教,有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根本不承認它是科學,但這並不重要,承認不承認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作為東方文明精華的佛教,在剖析人生,塑造完善的人格,凈化提高人類心靈的品位,點燃智慧的火炬,超越有限的生存等方面,堪稱舉世無雙的絕學。

當然,佛教解決自然科學問題,就像自然科學解決人類心靈問題一樣無能為力。世界上沒有超越領域的萬能科學,在各自的領域能完成所承擔的任務,便不失其為有用的科學。自然科學對人類的心靈智慧是一個盲區,同樣,佛教也不能包羅萬象,把自然科學都包括進去。

有這麼一段對話:有人問當代西藏著名的學者卡布陳那:「科學和宗教是什麼關係?」答覆是:「佛教就像天空,科學則像星星和月亮。」他這樣說是有道理的,佛教裡面有很多自然科學知識,天文、地理、醫藥、人體科學等。

科學是符合實際的認識和方法。「實際」有有形的物質實際和無形的精神實際,兩種實際性質完全不同,認識的方法手段也有所不同,因此,也不能用同一個尺度進行衡量,定其對錯。

那些機械唯物論者不能正確看待物質與精神的辨證的對立統一關係,斷定意識是人腦的產物,人死後生命永遠結束,人們所擁有的只是這短短的一生。——請大家注意,這個「短暫的一生」的結論,給人們的無疑是一種絕望。僅僅這麼短暫的一生就完了,能有什麼希望呢?而這種絕望正和科學本身所追求的長遠利益的目標相反,比如登月球的計劃,你能登上月球嗎?那跟咱有啥關係?

肉身雖壞,精神不死,死後復生,流轉不息。——這在很多人看來是荒謬不可信的,但它給予人們的是一種希望和奮鬥不息的鼓舞力量。有這種希望的人,覺得今生的奮鬥不是專為別人乾的,後世自己仍然受益,這個地球也不是臨時的住所,而是永世的家園,所以對保護地球、建設家園有一種天賦的責任感,不像臨時駐紮的軍營那樣,臨走時放一把火把它燒掉。相比一下,這兩種認識哪一種對人類社會更有益呢?有理性的人自然會得出理性的結論。

愛因斯坦在《科學與宗教》一文中說:「科學只能由那些滿懷追求真理或知識熱望的人創造出來,而這種感情又源於宗教領域。」「有宗教思想的人才能創造出科學,作出有利於人類的這種事業。」 他還說:「科學沒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沒有科學是盲目的。」


推薦閱讀:

閏6月有什麼說法 閏六月有什麼迷信說法
「迷信」之「易經大師之最」
我媽媽爸爸由於聽信算命的,說今年屬虎對我家不利,而將不滿三個月的小貓從七樓扔下去?
不迷信的,不如我這個迷信的
絕了,不得不信的小迷信~

TAG:科學 | 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