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發生肢體衝突,家長該怎麼做?

簡介

卉瞳老師,4歲男孩的媽媽,理工科雙學士學位,熟悉亞洲和歐洲語言體系音韻規律。1年上海知名早教中心老師,6年國際教育規劃師,3年滬江、騰訊等在線課堂文化老師、韓英雙語學習指導老師。現任新東方上海學校國外部文案編輯,希望將自己的家庭教育經驗和教訓分享給更多父母。

  男孩子因為雄性激素等先天性原因,比女孩子更易出現「打人、咬人、推人和罵人」等情況。無論是被打還是打人一方的家長,都要及時發現問題,並正確去引導自己的孩子。

  

  一開始我總是想,只要自己在家裡教育好孩子,孩子出去至少不會惹是生非,也就不太會與其他孩子發生肢體衝突。但結果並不是這樣的。

  

  哪怕兩個男孩只是玩笑性地推來推去,也會轉為言辭激烈的對罵、推搡,甚至拳腳相向。如果這個時候旁邊沒有人加以阻止,不管任何一方受傷,哪怕只是磕碰一下,大部分家長都不可能做到心平氣和,更別說讓兩個孩子自己去解決矛盾。

  

  是不是家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從而導致了孩子具有暴力攻擊傾向/習慣呢?

  

  不完全是。

  

  男孩子的大腦構造,決定了他們比女孩子更喜歡「破壞」,會「直接反抗」

  

  男孩子之間的相處,說簡單很簡單,說複雜也很複雜。他們通過「不打不相識」的方法來試探彼此、交往相處。當他們周圍的小朋友、家人之間有過「打鬥」行為,他們就看在眼裡並加以模仿。而女孩子通常看在眼裡,默默記在心裡,俗話說「容易有內傷」。

  

  現在社會,孩子接觸暴力傾向的來源除了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外,還有一個虛擬環境:那就是電視/電腦/手機等媒介。上面往往充斥著各種「動物性行為」:打鬧、追逐、嬉戲等都導致孩子增加攻擊行為的隱患:

  

  「我要把你吃掉!」

  

  「看我不打死你!」

  

  最近,我發現兒子出現了好幾次「推人」「罵人」「打人」甚至「咬人」的現象。一開始我很著急,當然也會覺得很沒面子。「被攻擊」的那一方家長心裡肯定在罵:號稱教育方法一套一套的媽,切,也不過教育出來一個「野蠻孩子」。

  

  我找兒子談了談:「你願意告訴我,為什麼要去打小朋友媽?」

  

  「因為我追不上他們,我想和他們一起玩。」

  

  小孩子之間出現攻擊性行為,往往伴隨以下幾個原因:

  

  1. 不知道如何進入一個社交圈;

  

  2. 無意識地模仿;

  

  3. 父母角色投入不夠平衡;

  

  4. 家庭環境中有不和諧的隱性因子;

  

  5. 同伴之間行為的互相影響。

  

  最嚴重的情況是,我們曾經在新聞里看到過有個別孩子模仿動畫片/電視劇里的攻擊性鏡頭,把同班同學吊起來打、用火烤、抽耳光......

  

  正是因為這些極端化的駭人報道,讓家長們更加心驚膽顫,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不管是不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都是家裡人的掌上明珠。別說被打了,輕輕磕碰一下都不得了。尤其是老人帶著孩子在戶外玩耍時,更是有「寧可打別人也要保護自己」的態度。

  

  解決孩子間肢體衝突的關鍵,一是看父母怎麼教育,二是要有正確認識。

  

1-2歲:孩子喜歡打人是普遍現象

  

  兒子1歲多時,經常主動去打別的小孩、搶人家的玩具,抓人或推人,弄得別人看到我們就躲,越是這樣,兒子越不敢主動跟其他孩子交往。

  

  在家裡反覆教孩子該如何表達情緒,但情況並無改善。後來我是怎麼做的呢?

  

  1、教孩子在各種情況下,如果語言表達後對方還是不理解,可以配合手勢去表達情緒。

  

  2、跟孩子明確界限,比如:哪怕用爸爸媽媽的東西也要徵求我們的同意等。在孩子衝撞別的孩子時,我會及時把他抱開(但不會當著外人面馬上指責他),只是要讓他明白這樣的做法是不被接受的。

  

  3、因為對人多的環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反思是不是家裡少了點愛。

  

  4、帶兒子做些足夠消耗他體力的運動,給他玩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遊戲,如積木、拼圖等。

  

  5、找出家裡給孩子做了「負面」榜樣的那個人,解鈴還須繫鈴人。

  

  對這個年齡段孩子出現的打人行為,家長不要反應過激。

  

  不要因為怕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而把孩子關在家裡。

  

 3-5歲:容易發生衝突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遊戲間會隨時爆發衝突,比如,因為搶玩具,因為有不同意見,因為對方破壞了自己的作品,等等。

  

  1、教孩子玩具要輪流玩,如果發生爭搶時,快速用其他玩具來交換。可以用委婉的方式去拒絕而不是用提高分貝的方式去威脅。

  

  2、不必對孩子過於嚴密監視,與孩子保持一定距離,但保證孩子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遇到問題時,只要不涉及安全問題,不必太急於去插手。如果爸爸在場,就讓爸爸去管。有一兩次我靜觀其變,發現其實孩子們自己會摸索出和解方法,通過「不打不相識」後反而更好地黏在一起了。

  

  完全不管或嚴密監督保護,都對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不利。

  

4-7歲:拉幫結派

  不管男孩或女孩,大概都有過被別人搞小團伙排斥的經歷。

  

  小朋友說:「我不跟你做朋友了。」

  

  這往往意味著——他此刻跟對方有不同意見,無法一起繼續玩,或他此刻心情不好,不想跟任何人玩,而不是真的表示「我以後永遠不想跟你做朋友了」。

  

  我的建議:

  

  1、如果兩個孩子當時沒有在意,家長不要去提醒孩子,更不要去翻舊賬。

  

  2、如果兩個孩子為此不開心了,家長可以讓孩子複述當時的經過,幫助孩子回想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如果孩子認為他沒有做錯什麼,那麼就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可以問孩子「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

  

3-7歲:不願意第三個小夥伴加入

  這個年齡的孩子說這樣的話,是因為他們的社交能力有限,無法應對多人關係。

  

  1、被「排擠」的小朋友的家長,如果確認自己孩子沒有做過什麼衝撞對方的事情,那就不必太介意。

  

  2、可以自己跟孩子玩,或者鼓勵孩子尋找新的玩伴,或者引導孩子想出新的玩法來吸引別人帶他一起玩。

  

7歲以上的孩子:合夥孤立另一個同學

  大孩子,特別是在女生之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如果說男孩的暴力是動手打架,那麼搞團伙排擠一個人可以算作女孩的「暴力」。家長對此不能採取完全放手的態度。

  

  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們可以選擇跟誰或不跟誰玩,如果對方有錯或者你倆有矛盾,要好好說話,不要憋在心裡。

  

孩子被打,還手or不還手?

  有些孩子,即便你每天告訴他被打了要還手,他也未必會這麼做,說明這個孩子心裡沒那麼多憤怒,沒那麼多攻擊的衝動。

  

  父母要如何做,既不破壞這份可貴的善良,又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呢?

  

  1、告訴孩子對於力氣比自己大的、不講理的人要避而遠之。

  

  2、看著對你動手的那一方,大聲要求對方停止,必要時尋求老師、家長的幫助。

  

  3、讓孩子正確理解他人的行為:打人是不對的,但當對方真的危害到你人身安全的時候,也不能無條件妥協。

  

  4、對5歲以上的孩子,鼓勵他用談話的方式去達成和解,先禮後兵。

  

  5、平時多給孩子自由交朋友的機會,否則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融入一個新的團體。

  

  6、家人跟孩子互動不要太細膩,多帶孩子出去運動;找一些有探險、衝突情節的繪本故事書給孩子看,講給孩子聽。

  

  總之,要循序漸進,最終無論孩子能做到什麼程度,家長都不能貿然斥責孩子,要先接納再詢問。不要怕孩子會因此一直被欺負,因為多數情況下,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的社交能力也在提高,之間的肢體衝突會越來越少。

  

  與其挑剔孩子的交往能力,不如反思家人跟孩子的互動方式。

  

  當我們跟孩子有不同意見的時候,是馬上翻臉、生氣,還是協商、用談話的方式和解?

  

  家裡人是否都展示出了尊重與同理心?

  

  家裡人是不是有很多控制、威脅、強迫或不接納和不信任的言行出現?

  

  請家長們不要講孩子「打人」的事態擴大化。

責任編輯:李貝


推薦閱讀:

賈蓉與秦可卿這對貌合神離的奇怪鴛鴦怎麼煉成的?
怎麼收藏王一容花鳥畫,收藏價值高嗎?
孩子被朋友排斥怎麼辦
安裝穀倉門之前,看這11個屋主怎麼說
炒皮皮蝦肉的做法 炒皮皮蝦肉怎麼做

TAG:孩子 | 年齡 | 衝突 | 該怎麼做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