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吟茜 | 「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污名化:剖析與澄清

「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污名化:剖析與澄清

摘要:多年來,台灣方面不僅不接受「一國兩制」,而且還將其嚴重污名化,尤其2014年香港「佔中」事件發生後,甚至出現了「一國兩制」已經失敗的論調。台灣民眾不接受「一國兩制」的原因十分複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願跟大陸統一。政治精英利用台灣民眾的這一心態,故意將「一國兩制」污名化,以作為「捍衛台灣主體性」的手段。「一國兩制」的污名化反過來又加劇了台灣民眾對兩岸統一的抗拒。需要澄清的是,「一國兩制」並沒有失敗,大陸從未放棄在台灣實施「一國兩制」,其目前仍是最佳的統一模式選項。

關鍵詞:兩岸關係;「一國兩制」;兩岸統一

自20世紀80年代大陸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以來,台灣社會不僅拒不接受,而且將「一國兩制」嚴重污名化,尤其2014年香港「佔中」事件發生後,甚至出現了「一國兩制」已經失敗的論調。那麼,為何「一國兩制」會在台灣被污名化?「一國兩制」果真失敗了么?大陸對「一國兩制」的態度究竟怎樣?為回答上述問題,本文將對「一國兩制」在台灣被污名化的來龍去脈進行剖析,力圖還原「一國兩制」及其實施情況的真實面貌。

一、台灣污名化「一國兩制」的具體說辭

台灣對「一國兩制」污名化的內容涉及多個方面,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一國兩制」的內涵目的、台灣的排斥、在港澳的實踐效果、對台灣的示範作用,以及大陸官方對「一國兩制」的態度等五個方面:

(一)「一國兩制」是大陸妄圖「矮化」和「吞併」台灣的陰謀

在多數台灣民眾看來,「一國兩制」是大陸妄圖「矮化」和「吞併」台灣的制度設計,不但沒有正視「中華民國」(或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等」地位,而且完全不符合兩岸「分裂分治」的現狀。

一方面,大陸企圖利用國際社會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普遍認知,通過「一個中國」的「文字陷阱」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口頭上贏得中國的代表權,是對「中華民國」的欺辱;

另一方面,「一國兩制」將台灣等同於港澳,把「中華民國」(或台灣)從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降格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是對台灣的「矮化」,充分體現出大陸無視現狀、「強買強賣」的傲慢。

台灣當局前「外交部長」程建人曾明確表示,「『一國兩制』及於台灣的說法具有『侮辱性』和『刺激性』,不但無助於兩岸統一,反而有害。」可以說,「一國兩制」在台灣早已被污名化得「面目全非」,幾乎沒有人了解其真正意涵,只剩下一個意識形態色彩極強的政治符號。

(二)「一國兩制」充分體現了大陸的不民主

台灣是東亞較早實現民主化的地區,具有較強的政治優越感,尤其在面對統一問題時經常搬出「2300萬人民決定論」做「擋箭牌」,進行「民主拒統」。這一點也體現在了他們對待「一國兩制」的態度上。很多台灣民眾都認為「一國兩制」體現了大陸的「不民主」,這主要有三層含義:

其一,「一國兩制」是大陸自行設計並意欲強加給台灣的制度安排,並沒有經過台灣人民的同意,此為程序上的不民主;

其二,「一國兩制」方案將統一後台灣民眾的民主權利限於台灣島內,而非延伸至大陸,尤其沒有給予台灣民眾選舉大陸地區領導人的權利,這對於習慣了民主選舉的台灣民眾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此為對台灣民眾實質上的不民主;

其三,「一國兩制」方案也沒有給予大陸民眾在台灣地區的民主權利,此為對大陸民眾實質上的不民主。所以,一些台灣民眾認為,「『一國兩制』方案既歧視國民政府,又歧視台灣民眾,也歧視大陸民眾,這樣一個方案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三)台灣拒不接受「一國兩制」證明了其在台灣的失敗

自「一國兩制」提出伊始,台灣方面就明確表示拒不接受,據此很多人認為,「一國兩制」在台灣是失敗的。

從台灣當局來看,李登輝當局曾在1994年頒布的「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中明確表示不接受「一國兩制」;陳水扁在2001年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也明確表示不接受「一國兩制」;馬英九雖然接受 「九二共識」,但也多次表示「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制」,其並不接受「一國兩制」,這在馬英九2014年10月的「雙十講話」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正是因為歷屆台灣當局都不接受「一國兩制」,所以才先後提出了「一國兩區」、「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和「一邊一國」等論述作為對抗大陸「一國兩制」的回應。從台灣民眾來看,在1991至2008年間對「一國兩制」接受度的77次民調中,表示接受的民眾平均只佔一成五左右,這充分顯示出普通民眾對「一國兩制」的拒斥態度。

由於「一國兩制」最早是為解決台灣問題而提出,既然台灣一直不予接受,那麼台灣社會就認為其在台灣已經失敗。

(四)香港出現諸多問題證明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失敗

回歸以來,香港出現了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都被台灣社會歸因為「一國兩制」,並視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失敗的表現。據TVBS在2007年的民調顯示,只有38%的台灣民眾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是成功的,比同一時期持同一觀點的香港民眾的比例低24%。2014年9月香港爆發「佔中」事件和2015年6月香港政改方案在立法會被否決之後,台灣社會關於「一國兩制」已經失敗的論調更是甚囂塵上。

筆者在考察了台灣四家主流報紙2014年8月31日至2015年6月31日期間關於「一國兩制」的報道後發現,除了《中國時報》外,其餘三家報紙對「一國兩制」的評價都極為負面。比如,《自由時報》的一些報道稱「一國兩制」在香港「沒有落實」、「不可行」甚至「千瘡百孔」;《蘋果日報》有報道稱香港是「一國兩制」的「失敗樣板」,還有報道稱「一國兩制」是香港市民的「夢幻」;《聯合報》雖然有個別幾篇正面或中立報道,但總體上仍是負面報道居多,例如稱「一國兩制」在香港「難行」、「失去人心」或「走到末路」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大部分台灣媒體都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已經失敗,因此其對於大陸稱「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施的觀點很不贊同,認為大陸的宣傳有違事實。概括而言,台灣社會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已經失敗的含義主要有三層:

一是《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所許諾的自由民主並未很好實現,比如雙普選的延期、對媒體管控的收緊和對反對運動的壓制等;

二是回歸以來香港出現了很多社會經濟問題,比如經濟發展低迷、貧富差距擴大、房價飆升和香港人與內地人的矛盾凸顯等;

三是香港民意逐漸疏離,比如市民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反對、日益高漲的街頭抗爭和「港獨」的出現等。這些都成為台灣社會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失敗的主要「論據」。

(五)香港的實踐「警示」台灣不能接受「一國兩制」

台灣社會關於「一國兩制」在香港已經失敗的論調還延伸出兩個推論:一是「一國兩制」本身有問題,根本無法實行,即便強行實施也會帶來不良後果;二是大陸中央政府不守政治信用,干預香港自治事務,在香港實施「真一國、假兩制」。

一直以來,大陸都希望「一國兩制」在港澳的實施能對台灣產生積極示範效果,為兩岸和平統一注入正能量,早日推動「一國兩制」在台灣的落實。然而,台灣社會卻無限放大「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中遇到的挫折,甚至將香港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全部歸於「一國兩制」。

如今,有相當數量的台灣民眾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對未來台灣處理兩岸關係具有「警示」意義,台灣不能步香港的後塵,斷然不能接受「一國兩制」,否則「今日香港」就是「明日台灣」。

(六)大陸官方宣傳的淡化表明其已放棄「一國兩制」

近些年,大陸官方在重要涉台官方文件和講話中提及「一國兩制」的次數和頻率大幅減少,這本是大陸出於對台工作策略的考量,但卻被台灣錯誤地解讀為大陸打算放棄對台實行「一國兩制」的重要信號。

1987年,「一國兩制」首次被寫進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在其後的20年中,「一國兩制」都佔據著該報告中涉台部分的重要位置,然而2008年後,涉台部分不再出現「一國兩制」一詞,取而代之的是「認同『九二共識』」、「促進和平發展」和「反對『台獨』」等提法。

另外,以往大陸領導人及國台辦主要負責人在談及台灣問題時幾乎必提「一國兩制」,但2008年後提及「一國兩制」的頻率也明顯減少。而且,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會見台灣統派代表團、2014年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和2015年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也均未提及「一國兩制」。

台灣社會據此認為,大陸政府自己也意識到「一國兩制」在台灣社會缺乏可行性,故已放棄了在台灣實行「一國兩制」的設想。

二、「一國兩制」在台灣被污名化的原因與影響(一)「一國兩制」在台灣被污名化的主要原因

「一國兩制」在台灣被污名化的原因是多元而複雜的,但根本原因在於大部分台灣民眾不願與大陸統一。雖然近年來要求「維持現狀」的觀點已成為島內主流,但由於目前兩岸最大的現狀就是「未統一」,而且當被問及若無法維持現狀將怎樣選擇時,高達68.2%的台灣民眾都選擇「獨立」,因此可以說,雖然大部分台灣民眾都支持兩岸和平發展,但他們並不希望兩岸實現統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民眾自然很難接受作為統一後制度安排的「一國兩制」,而為了更加「合理」地拒絕「一國兩制」,將其污名化就成了最佳選擇。從本質上講,台灣民眾抨擊「一國兩制」,並非是因為「一國兩制」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他們根本不願統一;他們詆毀「兩制」的真正原因在於抵觸「一國」,所謂的香港問題不過是「借題發揮」而已,即便香港沒有出現問題,他們也不會接受「一國兩制」。

正如台灣學者楊開煌所言:「『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結果如何,對台灣而言,就只是負面意義而不會有正面效果;香港實施的成功,台灣可以用兩者情況不同加以拒絕,反之,香港實施的失敗到可以成為『反共、反中』的新佐證。」

當然,藍綠兩大陣營拒斥統一和「一國兩制」的具體原因有所不同。藍營堅持「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從法理上說,其與大陸的紛爭是「一個中國」框架下的政權之爭,即「誰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中央政府」(當然事實上並不盡然),因此,其雖反對「一國兩制」,但與大陸的矛盾焦點主要在於「兩制」,即認為「一國兩制」試圖將「中華民國」降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沒有尊重「中華民國主體性」。

換句話說,藍營反對「一國兩制」更多是因為「矮化」問題。而綠營則堅持「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其與大陸的紛爭主要是主權之爭,即「台灣是否為中國的一部分」,因此,其對於「一國兩制」的反對主要體現在對「一國」的反對上,即認為「一國兩制」將「獨立的台灣」強行納入中國版圖,沒有尊重「台灣主體性」。換句話說,綠營反對「一國兩制」更多是因為「吞併」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對於藍營的分析是基於其法理論述而言的,事實上,李登輝當局中後期已是明確的「台獨」,目前藍營內部也有相當一部分政治力量開始滑向「事實台獨」,其對統一和「一國兩制」的拒斥根源已開始「綠化」。

另外,一些其它原因也加劇了「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污名化:

一是「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對台灣的負面影響。據2014年台灣「國策智庫」的調查顯示,在香港「佔中」事件爆發期間,台灣民眾的「統獨」認同發生了一個非常明顯的波動:

受訪者中偏向「獨立」的比例由8月的25.4%驟然升高至10月的28.4%,並於12月達到29.6%;而偏向「統一」和「維持現狀」的比例則由6.8%和58.8%降至6.6%和55.4%,且「維持現狀」的比例繼續於12月降至50.9%。這次波動的絕對值看似較小,但卻已是一年半間(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最顯著的一次,而這段時間也正是「一國兩制」失敗論在台灣甚囂塵上的時期。類似情況還有很多,香港的反對運動每出現一次,台灣對「一國兩制」的負面反應就會被強化一次。

二是島內政黨和政治精英對「一國兩制」的共同詆毀。目前島內的主流民意是「維持現狀」,民眾對任何含有「一中」或統一色彩的說辭都非常排斥,因此無論藍營還是綠營的政治精英,為了拿到選票都會強烈批判大陸提出的「一中」或統一框架,以表明自己「捍衛台灣主體性」的決心。

馬英九上台後,雖然在法理上堅持「一國兩區」,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很少提及,一個重要原因正是「一國兩區」與「一國兩制」均包含「兩岸一中」的意涵,極易造成選民的反感。國民黨尚且如此,民進黨對「一國兩制」的污衊更是無以復加,在此情勢下,普通民眾對「一國兩制」的評價自然十分低。

三是香港媒體對「一國兩制」的抹黑。由於「一國兩制」目前並未在台灣實施,因此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的觀感很大程度上來自香港的評價。然而,大部分香港中間派和親泛民派媒體對「一國兩制」的評價都比台灣媒體更低,且充滿了誇大其詞甚至無中生有,比如《明報》有文章稱大陸認為「一國兩制」獲得成功的說法為「粉飾太平」和「自我幻想」。相較而言,雖然香港親建制派媒體對「一國兩制」的評價較高,但由於銷量不佳,對台灣的影響非常有限。

(二)「一國兩制」在台灣被污名化的消極影響

第一,使「一國兩制」在台灣備受冷落和排斥。隨著「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污名化,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認為其是一個既不合理也不可行的「笑話」,是大陸一廂情願的設想,最終導致民眾不願提及、學者不願研究、當局不願接受的尷尬局面。目前,在台灣,民眾不了解「一國兩制」,不是因為「一國兩制」多麼深奧複雜,而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興趣去了解。

如此下去,「一國兩制」在台灣的處境將更加艱難。「一國兩制」不僅是一個國家統一模式,還是一個國家治理模式,要在統一後的台灣長期實行。然而,如何讓台灣民眾心甘情願地去踐行一個在他們眼中嚴重污名化的制度安排?這是大陸無法迴避的重要挑戰。

第二,加劇台灣民眾對兩岸統一的抗拒。儘管大陸官方一再申明,「一國兩制」台灣模式不同於目前的港澳模式,但在台灣民眾看來,「一國兩制」就是港澳模式,就是企圖將台灣從一個「獨立民主的國家」變為一個「沒有自由民主的省」,一旦統一,「一國兩制」就會在台灣實施,屆時台灣的自由民主就會受到限制甚至喪失。

因此,「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污名化加劇了台灣民眾對統一的畏懼和排斥,即便有些人願意統一,也會因抵觸港澳模式而動搖,進而放棄統一意願。更為重要的是,不願統一與拒斥「一國兩制」之間存在著相互強化的關係,兩者互為因果,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弱化台灣民眾對「一個中國」的認同。台灣社會蔓延的「一國兩制」失敗論將香港問題的根源歸結於大陸中央政府的「背信棄義」,要麼認為「一國兩制」從一開始就是騙局,《基本法》的重要目的就是壓制香港民主發展;要麼認為雖然大陸開始提出「一國兩制」時可能懷有真心,但隨著經濟崛起,大陸已打算收緊、甚至推翻「一國兩制」。

不難看出,對「一國兩制」的污名化其實也是對大陸政府的醜化,這不僅會加深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偏見、破壞兩岸互信,也會削弱台灣民眾對「一個中國」的認同。

第四,強化台灣社會內部的「主體性共識」。雖然台灣島內社會撕裂嚴重、藍綠矛盾重重,在「捍衛台灣主體性」和抗拒統一的問題上卻存在高度共識。近年來在「統獨」議題上,藍綠已有逐漸合流的趨勢,日益向「中華民國主體性」上靠攏。目前藍綠固然還有很多分歧,但在反對「一國兩制」方面卻非常一致,這成為凝聚島內藍綠共識的重要途徑。如此下去,台灣民眾的「主體性意識」將更加強烈,其與大陸也會漸行漸遠。

三、對「一國兩制」理論、政策與實踐的澄清(一)大陸淡化宣傳並非放棄「一國兩制」

雖然2008年後大陸官方對「一國兩制」的宣傳有所淡化,但這並不代表大陸已放棄對台實行「一國兩制」。從中國共產黨近幾屆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來看,其涉台部分都會出現「一國兩制」一詞。從大陸最高領導人的講話來看,2008年之後雖然提及「一國兩制」的頻率變少,但也並非完全沒有提及,比如胡錦濤總書記就曾在2008年12月和2010年1月的兩次講話中提到「一國兩制」,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於2014年9月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就「一國兩制」發表專門講話。

更為重要的是,「對大陸來說,和平發展的目的指向是最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或者說,和平發展是邁向和平統一的一個階段,中國大陸從來沒有把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割裂開來」,因此,作為實現和平統一的最重要政策方針,「一國兩制」自然也不會被大陸所放棄。那麼,為何大陸近年來明顯淡化了對「一國兩制」的宣傳呢?這其實是大陸的策略性考量。鑒於當前台灣社會對「一國兩制」的負面評價,如果大陸過多提及「一國兩制」,將不利於兩岸和平發展。因此,大陸淡化「一國兩制」宣傳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並非打算放棄「一國兩制」。

(二)香港出現的問題並非因為「一國兩制」

與香港一樣,澳門也實行了「一國兩制」,但其卻在「一國兩制」架構下蓬勃發展;台灣並沒有實施「一國兩制」,但卻出現了比香港更嚴重的問題;可見,「一國兩制」並非「病灶」所在。那麼,香港問題的癥結究竟是什麼?筆者認為是香港所處的特殊轉型階段及其所產生的結構性矛盾。回歸後,香港面臨著三重轉型:

一是由殖民地區轉為非殖民地區,故會面臨嚴峻的去殖民化任務,極易導致國家認同危機;

二是由「港督專權、委任兩局」的專制統治轉為「雙普選」的民主政治,故會面臨民主化的重大任務,極易導致民主治理危機;

三是由內地與世界的最重要經濟橋樑轉為更加獨立的經濟體,故會面臨經濟重新「實心化」的任務,極易導致經濟衰退危機。

這三重轉型及其所引發的危機才是香港問題的根源所在,如若沒有「一國兩制」,香港的問題將會更加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香港與台灣在政治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類似,譬如社會撕裂、民粹主義、分離主義、政治失序和民主空轉等,日益顯現出「台灣化」的趨勢,這是由兩地在時空上的雙重相似性決定的。時間上的相似性上文已論述過,香港面臨的三重轉型台灣也同樣面臨;空間上的相似性則更為關鍵,即兩地旁邊都矗立著一個體量龐大、但又與自身關係微妙的「他者」——大陸或者內地。

在「他者」的壓力之下,港台的民主化路徑都發生了明顯偏離,在民主化訴求之外產生了「抱團取暖」式的本土化訴求,即台灣的主權訴求和香港的反中央訴求。顯然,煽動對抗情緒比宣講政見政策更容易吸引選票,因此台灣泛綠和香港泛民都熱衷於訴諸「反他者」式動員,兩地的本土訴求在民主制度下被不斷推高,民粹主義也越演愈烈。同時,外部的對抗性也延伸到了內部,兩岸之爭與藍綠之爭融合、兩制之爭與建民之爭交織,最終導致港台社會的整體性撕裂和民主空轉。可見,港台的問題是其所處的特定時空背景決定的,「一國兩制」是問題的解決者,而非製造者。

(三)中央管治香港並沒違背「一國兩制」

台灣社會將香港問題的根源歸結為中央政府的「肆意干預」,然而,中央政府對香港的管治從來都在基本法的範圍之內,很多對於中央政府的指責並不客觀。比如,有些觀點認為中央政府一直在阻礙香港政改,使得香港回歸以來的自由民主越來越少,甚至還不如港英政府時期。

但縱觀歷史不難發現,香港民主化真正開始大踏步發展正是在回歸以後,不僅行政長官開始由選舉產生,選舉委員會人數由400人擴增至1200人,而且立法會的委員會選舉也逐漸取消,分區直選委員的比例穩步上升。中央所反對的不是香港實行民主化,而是不顧現實條件的激進民主化和打著民主幌子的反中央行為。

又比如,有些觀點認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收回了香港的「剩餘權力」並隨意釋法,但事實是,香港基本法從來都沒有賦予過香港「剩餘權力」,香港基本法第20條明確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享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權力」,可見香港特區的權力從來就不是「固有」的,而是被「授予」的,何來「收回」一說?

而且,至今為止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三次釋法均符合基本法第158條的規定。再比如,有些觀點認為中央對23條立法和國民教育的推動不合理,但實際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國家安全法和愛國主義教育,尤其在香港這樣經歷過殖民統治、外國諜報活動非常猖獗的地區,這兩項措施更應被適時推行。很顯然,中央並沒有背離「一國兩制」。

(四)「一國兩制」台灣模式並不等同於港澳模式

隨著「一國兩制」在台灣的污名化,台灣民眾將「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與港澳模式等同起來,認為大陸會將目前的港澳模式照搬到統一後的台灣,然而,「一國兩制」台灣模式並不等於港澳模式,因為大陸官方很清晰地了解台灣問題的特殊性。

其一,港澳是英葡兩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讓或租借出去的,中國人民從來都不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大陸的主要談判對象是英葡兩國政府,中國恢復行使對港澳的主權符合國際法的相關規定;台灣問題則屬於國共內戰的遺留問題,大陸的談判對象是台灣當局,兩岸雙方沒有一個共同承認的原則或依據,因此很難達成一致。

其二,港澳無論在回歸前還是回歸後均是中央政府下轄的地方行政單位,在回歸時也沒有「獨立」訴求;而台灣儘管不是一個「主權國家」,但卻有著強烈的「國家訴求」和「國家意識」,還擁有一整套完備的「國家機器」。

其三,港澳在回歸前僅實現了非常有限的民主化,其民主政治主要是在回歸以後獲得發展的;而台灣自1986年開始民主化,迄今已有30年,目前的台灣當局是由2300萬民眾選舉產生的,大陸在設計「一國兩制」台灣模式時必須照顧到台灣的民主程序和民意。

另外,港澳和台灣在對大陸的依賴程度、對「一國兩制」的評價和所處國際環境等方面亦不相同。以上這些不同決定了「一國兩制」台灣模式必定不會等同於港澳模式。更為重要的是,「一國兩制」原本就不是一個僵化的封閉體系,而是一個靈活的開放框架,其具體形式可以涵蓋單一制和聯邦制之間廣闊的中間地帶,是制度光譜上最靈活的一部分,完全可以不斷注入新內容,探索出適合台灣的新模式。

(五)「一國兩制」仍是目前最佳的統一方案

雖然台灣社會將「一國兩制」嚴重污名化,但拋開兩岸的意識形態歧見來看,「一國兩制」仍是目前最佳的兩岸統一架構。首先,目前的形勢是,大陸不接受聯邦制,台灣(藍營)不接受單一制,因此要想實現統一,就必須找到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折衷方案。

「一國兩制」儘管是單一制框架下的制度安排,卻含有折衷色彩,既能體現兩岸統一,也能兼顧兩岸差異。其次,「一國兩制」具有區別於德國模式的獨特優勢。德國模式是一種吞併式統一,雖然統一的程度更高,但會耗費巨額的統一成本,並造成統一時的劇烈社會動蕩。

相較而言,港澳模式「不是立即用一種制度去改造另一種制度,而是讓兩種制度同時並存,共同發展。它通過最大限度地『維持現狀』,來減少統一後因制度差異而產生的制度碰撞」。考慮到大陸巨大的體量和兩岸複雜的關係,採取「一國兩制」能最大限度的維護穩定。

最後,「一國兩制」台灣模式並非由大陸單方面決定,而是通過兩岸協商談判來解決。台灣方面不是「一國兩制」的旁觀者,而是重要參與者,無論是統一前關於「一國兩制」台灣模式基本框架的整體把握,還是未來統一談判時的具體文件、法律起草,台灣都有關鍵的話語權。正如大陸學者李義虎所言,「當前的兩岸和平發展架構、未來的統一模式和國家現代化新模式,應由兩岸共同來建構,不應當是某一方的責任和義務。」

本文作者 庄吟茜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研究生

聲明:文章內容不代表本公眾號任何立場

文章來源:《台灣研究》2016年第1期

推薦閱讀:

家長來信《請劉胡蘭離我的孩子遠點》,老師的回信相當震撼!
被污名化的婦女節
「民主」一詞是否已被污名化?
如何看待部分中國網民不加辨別地污名化女性主義為田園女權?
「小三勸退師」走俏背後:為何原配小三剩女綠茶婊都被污名化

TAG:台灣 | 一國兩制 | 污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