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韓國的祠堂及祭祀文化 比中國保存得更好
唐宋以前,天子、諸侯的祠堂叫宗廟,其他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和家族的祠堂叫家廟。自朱子《家禮》問世後,中國民間普遍建祠堂。朱熹在《家禮》中,將《祠堂》一節置於卷首,足見其重要性。朱子認為,祠堂之所以重要,是「以報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實有家名分之守,所以開業傳世之本也,故特著此冠於篇端,使覽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家禮卷第一·通禮·祠堂》)
朱子《家禮》傳到韓國後,先在士大夫家族建家廟,後普及整個朝鮮半島。
在現代韓國,對祠堂的稱呼以「家廟」為多,仍然發揮著以祭祀為主的功能。正如韓國學者盧仁淑所說:「《文公家禮》之流傳,在中國所發生之影響,實未若韓國之深遠。是書於韓國視若聖經,奉為圭臬。韓國李朝之士大夫始終墨守此書,根據書中之儀禮,以為日常生活之規範。」(盧仁淑:《朱子家禮與韓國之禮學》)可見,朱子《家禮》在朝鮮半島所產生的影響,在許多方面還要超過中國。
韓國於高麗末期就開始設立家廟,士大夫依《文公家禮》的規定,立家廟祭祀祖先。李朝初期(1394年),朝鮮太祖李成桂下令修建宗廟。宗廟是供奉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靈位的儒教神社。位於首爾的宗廟,作為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神社,199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宗廟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祭祀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儀式——宗廟祭禮。宗廟祭禮的音樂是朝鮮宮廷音樂的一種,被稱為宗廟祭禮樂。宗廟祭禮和宗廟祭禮樂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李朝初期不僅建立宗廟,政府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制建立家廟。如李朝太祖四年(公元1396年)知事閔由義上《請立家廟疏》:「請革蹚洞,立家廟;畜雞豚,養老病,供祭祀,禁僧寺。」(《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八)
太祖六年(公元1398年),諫官《上書十事》中有:「一、定都之初,首建宗廟以奉時祀,以薦時物,報本之誠,無所不至。然四時之享,每命大臣以攝行,願自今除無時薦新之外,四時大享,必須親裸,以明奉先之禮,以盡報本之誠。二、士大夫家廟之制,已有著令,而專尚浮屠、諂事鬼神,曾不立廟以奉先祀,願自今刻日立廟,敢有違令,尚循舊弊者,令憲司糾理。」(《太祖實錄》卷十一)
可見,李朝初重視排佛崇儒和建家廟,其目的在於「以明奉先之禮,以盡報本之誠」,如有士大夫未立家廟,令其速立之,否則由文憲司處理。
目前,韓國的家廟保存比較完好,特別是鄉村依然按照《文公家禮》所規定的祠堂和祭祀制度來發揮其功能。韓國的鄉村往往是合族而居,家族中大宗的長子謂之宗子,是該族的首領,宗子永遠居住在有家廟的老宅子,守護著家廟,主持著各種祭祀禮儀。居住在本村的小宗一般都參與宗子主持的各種祭禮。遷徙到較遠地方的小宗,其長子為這一宗的宗子,建家廟,進行常規的祭祀活動,但每年至少回原籍一次參加准宗子的家族祭祀活動。一般小家庭雖沒有家廟,但大都在大廳一側設立一個四龕的神龕,供奉著上四代的牌位,即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
韓國鄉村家廟祭祀活動比較多,如時祭(四季的節日,現在一般是寒食節和中秋節,含吉祀、祝祭)、朔望參、茶禮、薦新、有事則告、出入必告、主人晨謁等——也就是說,保存著朱子《家禮》中規定的祠堂各種祭祀功能。
在韓國的鄉村,有幾次大的祭祀活動是整個家族都要參加的,即春秋的茶禮和中秋期間的省墓和茶禮,以及重陽節的祭祀。一般小家庭都有忌日祭,在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忌日要舉行忌日祭祀,即忌日祭祀禮每年要舉行八次,但也有不少家庭將高祖父母一併、曾祖父母一併、祖父母一併、父母一併,簡為四次。
在祭祀過程中,也焚香、燒紙錢。燒紙錢是在家廟裡和墓祭的祭祀過程中按一定程序進行的,並且是在特製的盆子里,而不是隨時隨地燒紙錢。
韓國的安東,山清水秀,宗祠與書院林立,是儒家文化保存最完美的地區。韓國朝鮮時代著名儒家李滉的故居就在這裡。李滉,號退溪,其故居是韓國著名的文化景點,一般稱為退溪宗宅。退溪宗宅中家廟的位置是嚴格按照朱子《家禮》所規定的,即「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來拜訪的客人,一般在家廟前的亭內,由宗子帶領舉行祭拜儀式。
筆者曾旁觀安東一大戶人家的忌日祭禮。忌日祭禮是在傍晚舉行,宗子(嫡長子)帶領家族其他次子身著祭服,神情肅穆,將母親的神主(牌位)從家廟捧出,放到大廳正上方,供桌上擺放很多祭品,大廳四周掛滿了讚頌母親的詩句。宗子主祭,跪拜、讀祝、焚祝。在儀式中間,大廳所有的人都退出到廳外肅靜,並關上門,家人靜跪,其目的是請母親的神靈享用祭品。約一刻鐘,宗子輕咳兩聲,即是告訴母親的神靈,子孫們要進來了,這就是孔子所說「祭神如神在」。在大廳的儀式畢,又由宗子帶領其他次子將母親的神主從大廳捧出,放回家廟,整個儀式畢。然後宗子及其家人脫下孝衣,招待大家享用供品。
在當代韓國,最重要的節日是中秋節。屆時,在外工作和定居的韓國人都要帶著妻子回故鄉祭祖,並和族人團聚。祭祀在宗子府上舉行,其他兄弟和堂兄弟必須到宗子家參加祭祀。整個祭祀活動由宗子主持。祭祀有家廟祭和墓祭。廟祭的一般程序為:首先,宗子和眾弟及子孫們穿著祭服,由宗子帶領拜家廟,請神主;然後,神主由宗子捧至大廳,在大廳舉行祭祀活動,完成一系列祭祀程序。家族的每一位後代,通過中秋節等祭祀活動,明了長子才能主持祭祀,明了自己在小家庭中作為長子的責任和義務,明了必須擔負贍養父母、照顧弟妹的責任。更重要的是,通過如中秋之類的祭祀活動,使韓國的青少年受到儒教傳統的熏陶,讓青少年知道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文化傳統,自己的精神家園,自己應該選擇的生活方式。
韓國的祭祀禮影響更大的是釋奠禮,也叫釋奠大祭。釋奠大祭是指在成均館大成殿祭祀孔子等聖賢的儀式,於每年5月11日孔子祭日(春期釋奠大祭)和9月28日孔子誕辰日(秋期釋奠大祭)在成均館和全國各地234個鄉校及書院舉行。釋奠大祭是在肅靜莊嚴的氛圍中表演八佾舞、演奏祭禮樂,音樂由八種材料製成的巫樂器演奏,祭官的服飾和活動順序均遵循嚴格的規定,其中有朗讀祭文、燒香、磕拜、敬酒等嚴格的祭祀程序。
釋奠大祭是韓國第85號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祭拜的不僅僅是孔子,而是包括孔子及其他聖賢,其中也包括韓國的聖賢。成均館文廟大成殿中供奉著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門37位先聖的牌位和韓國36位先賢的牌位。
成均館始建於1398年,相當於中國的太學與國子監。當今的成均館,是韓國儒學思想研究與傳播的中心,擔負著對紀念孔子及中韓歷代大儒的儀式以及韓國各地鄉校進行監督與管理的職能。成均館與遍布韓國的234所鄉校,是韓國歷代傳承儒教、祭祀孔子與諸聖賢的地方教育機構,如今,成均館與鄉校在韓國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見,宗祠與祭祀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韓國的以及東南亞的。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中華民族的崛起,我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越來越自信。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文化建設相當重要。宗祠與祭祀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中國的鄉村可以說是文化的蓄水池,遍布鄉村的私塾和書院培養了鄉村的文化人,孕育了數千年耕讀傳家的傳統;鄉村裡的祠堂滿足了普通村民的信仰追求,是鄉下人的安身立命之地。當今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是在經濟上有差距,特別在文化和教育上差距越拉越大,導致年輕人離開鄉村,使得鄉村成為沒有文化、沒有信仰的鄉村,成為文化沙漠的鄉村。
從儒學和祠堂關係來看,祠堂是實現儒學功能的一個實踐基地,所以二者不僅並行不悖,而且是一體的,並且儒學指導著祠堂的實踐。從祠堂傳承傳統文化來說,有了祠堂,鄉村儒學有了傳播的場所;而鄉村儒學以祠堂作為載體,更能體現祠堂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在當代農村文化建設中更能發揮其現代價值。
推薦閱讀:
※史上最牛風水大師,為自己選擇墓地,千年無人敢盜,至今保存完好
※淺說磁針保存 /極星北/正北/真北 簡易求法
※北京順承郡王府:現保存最完好
※未整理暫保存
※藍田水陸庵里保存著3000多尊精美泥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