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國產口碑之作是如何拍出來的?一顆庫克鏡頭全搞定
在拍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之前,朱津京拍的最多的是廣告。他是資深廣告導演,他的作品,最有名的就是拿了很多大獎的NOKIA李小龍系列。
2003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之後,他像許多同學一樣,進入廣告行業。2008年他設立JQK production,2009年獲得亞太廣告節金獎、戛納廣告節銀獅獎、倫敦廣告節金獎、中國廣告節全場大獎——中國元素大獎……這之後,他又先後多次在中國、亞洲廣告節獲獎,共計獲得國內外廣告、電影金銀獎項80餘座。
生於1970年代末的他,從小就開始畫畫。小時候,他以為自己會畫一輩子畫。後來學習了電影,讓他從靜默的藝術轉向表現形式更豐富多元的影像世界,在這裡他感受到了更多更有趣的事情。
《不成問題的問題》是朱津京第一部攝影長片,憑藉出色攝影,使他獲得2017年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師提名。他是導演梅峰多年的學生兼好友,因為共通的審美與對電影的一致追求,讓他們很自然地開始了合作。《不成問題的問題》是一部影像風格獨特的作品,樸素淡雅,透著地道民國氣韻,但從形式上又頗為先鋒。為了找到這部電影影像的精神內核,朱津京做了大量的幕後準備工作。
他從圖像學入手,將自己置身於民國的世界,翻閱民國舊雜誌、舊畫報,研究民國時期不同風格平面攝影作品,觀看以《小城之春》為代表的民國老電影,從中攝取靈感,為電影找到了一套獨特的視覺系統:「運用黑白影像,借鑒紀錄片聲音和行為不對稱的方式,不再一味依照傳統來,該來情緒就來情緒,該給全景就給全景,而是保證每個畫面中的人物都是被審視的對象,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對於如何將老舍先生經典作品拍攝出來,他提到:「在影像上,我們不能漠視老舍在文字里的第三人稱敘述,這個視點是由攝影機完成的。如何觀看人類的喜劇,如何靜默感性地解剖人性的污點,如何真正面對客觀的視點,這是超脫於一般(文學)敘述的電影的魅力。」
以下為大家分享關於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朱老師所寫下來的創作闡述。(節選自《不成問題的問題——從老舍小說到梅峰電影》,由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的)。該書既獨家呈現梅峰、黃石創作的完整劇本,又同步收錄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權威版本為底本的老舍原著小說,另外還獨家收錄了珍貴幕後劇照、全片分鏡表、導演專訪等,儘可能全面地為讀者展現從小說到電影的誕生過程,點擊「閱讀原文」可預定該書!
拍攝的設計與選擇
文 朱津京
(1)鏡頭選擇
我們採用了庫克(Cooke)32毫米這一顆鏡頭,沒有用到太多變焦。這種果斷的選擇是因為這部電影需要一個穩定的視點。當鏡頭確定後,攝影機和被攝物體的距離需要確定下來,這樣才能保證觀看的穩定性和視覺形態的完整性。之後,我們用這顆鏡頭在電腦中做了一些圖示,將它用CG技術進行視覺預覽,進而指導布景與打光。所以後來我們在布景時沒有使用吊燈,因為通過預覽我們發現即使安裝吊燈,在畫面中也看不到。最後我們開了天窗,放更多自然光進入場景,也節省了很多費用。
庫克鏡頭拍攝效果的視覺預覽圖
打開天窗、使用自然光拍攝的實際效果
秦妙齋(張超飾)俯身親吻佟逸芳,攝影機退至全景來表現這場戲
(2)視點退讓
在秦妙齋煽動工人的戲中,我們選擇用全景的方法,將攝影機遠遠地置於一邊來觀察明暗光影中的人物。這樣的處理也是梅老師所認同的——我們對於流言蜚語的恐懼,來自於沒聽清楚。
所以在這部電影中,我們不使用將攝影機湊到演員身邊的特寫,而是在事件發生時,選擇往後退一步,將局面看清楚,再做決定。在影片中,越重要的事發生,攝影機就越向後退,因此很多重要的戲都是全景,這樣為電影營造出一種整體氣氛,堅持到最後就成了它的風格。我們不能因為某個女性角色好看,就湊到前去拍攝特寫,這樣就屬於攝影的失控。
影片選擇以導演梅峰的眼睛高度來固定全片的視點,圖為范偉與梅峰在片場
另外,我們選擇了以梅老師的眼睛高度來觀看的固定視點,所以包括最後上山頂、上樓上,我們也都架設高台,用這個高度來觀看所有發生的事件。
(3)用光參考
用光的部分我參考了卡拉瓦喬的用光法,迴避能被看出痕迹的方法。有光就有影子,中國古代繪畫中很少有光源存在,所以很少出現光的痕迹。本片也借鑒了這些方法,將影片盡量處理得沒有明確的光影。如果有,也一定是以敘事為主,而不是以光的效果為主。影片中存在的光,不是為了讓畫面更好看,而是敘事的需要。
《召喚使徒馬太》(1599—1600,藏於羅馬路易吉·德弗朗西斯教堂)。耶穌和彼得位於畫面
右方,右上方射入強烈的光線,耶穌的身影籠罩在光線中,加上陰影的襯托,他的動作和地位得到了突出。
電影中的燈光效果源自敘事的需要
真真假假
我們在聊民國影像的時候,重要的不是刻意還原民國是什麼樣子,而是通過老舍先生的原作、劇本,把已經刻畫得入木三分的人物用影像呈現出來,通過美術、錄音、服裝、道具等老師的共同努力,讓整部片子達到均衡的狀態,讓角色在自己的空間中完成事件。
因此,我沒有在黑白調色上花費太多心思,把彩色調成黑白後,為了避免影片再次變回彩色版本,我將色溫調錯,使之成為不可逆的狀態。我也沒有對灰色調再做更多反差。後來有人看過電影,認為焦點不實,但那個年代產生的技術就應該是影片所呈現的那一刻,就應該是那樣子的,因此觀眾看起來不會覺得電影過於銳利。
現在用4k、3D、120幀進行拍攝的畫面過於清楚,而這部影片沒必要那樣呈現。我們始終秉持著「撲面而來的真實感」,若電影能夠給你帶來這種感覺,它就達到了目的。而怎樣有真實感和代入感?在影像上一定不是絢麗的光線、美麗的調度、漂亮的剪輯,像費穆導演那個時代,沒有發明跳剪、正反打、跳軸這些語言,如果在影片中使用了,反倒會損傷影片的真實感。所以,在這部影片中,我們沒有給觀眾過於強烈的視覺刺激。
關於剪輯
拍攝後,我對影片進行了粗剪,因為拍出來的長鏡頭比較多,比較好剪,我也比較清楚拍攝的節奏。但在剪輯時遇到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片長太長。我們在保留老舍先生原作的表述後,添加了小說中沒有的女性角色,這也是梅老師影片中一條重要的線索——對女性的關注和愛護,以及對情感的發掘。因為不能改動鏡頭的內容,所以我們只好將周邊的線索都剪掉了。另外,最後與導演商量後,我們決定把表現農場整體樣貌的鏡頭也剪掉,從而將其變成卡夫卡的城堡——觀眾從來沒有見過農場確切的樣子,見到的都是農場的牙、農場的眼睛、農場的嘴、農場的胳膊、農場的手,在含混中沒有方向感、時間感,從而在等同的距離感中為角色創造舒服的表演環境。
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梅峰初執導筒之作
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完整呈現
斬獲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
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編劇獎
老舍原著小說同步呈現
劇組主創深度闡釋創作理念
獨家收錄珍貴幕後劇照、全片分鏡表、導演專訪
除了獨家呈現完整劇本,書中還收錄了原著小說、電影主創成員的創作闡述、導演的重磅專訪,以及精選的幕後圖稿、分鏡頭表等。讀者可結合上述內容揣摩文學經典的改編之道,了解影片的美學選擇與創作思路,感受「新文人電影」對文學傳統的繼承、對現實的關照,全方位見證這部電影的誕生。
梅峰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編劇、導演。
研究領域:外國電影史。參與編劇作品:《頤和園》《春風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謎事》。初執導筒並擔任編劇的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榮獲台灣金馬電影節最佳改編劇本獎、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北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本書現已開啟發售,
推薦閱讀:
※《蒙面唱將猜猜猜》為什麼第二季的口碑不如第一季?
※0-2歲寶寶看啥書?媽媽強烈推薦10大口碑繪本,娃都看過嗎?
※過個雙十二 發現男朋友又少了一個用處
※豆瓣9.6,這部印度新片口碑已破天際!
※你的底牌比口紅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