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孝順,都是父母自己惹的禍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你會發現,當今社會上不孝順自己父母的案例很多。這裡有這樣一個案例。某家庭中兒子女朋友的弟弟出車禍住院了,兒子當天晚上12:00冒著大雨到醫院服侍,一個星期沒有睡過安穩覺,但是這個兒子一句怨言沒有。看起來真是個很懂事的人。過了一個多月後,自己的父親發高燒,母親讓兒子送父親到醫院,這位兒子說:「媽媽你去送吧,我最近要出差,可不能傳染給我。」父母親氣得要死。
針對越來越多不孝順父母的行為,國家採取了立法的形式。如果子女不孝敬父母,父母可尋求法院的幫助。這種立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效果卻很難說。因為孝順父母是道德問題,立法是很難解決的。舉個例子,現在法院判決某個子女必須一個月回家一次看望父母,一次兩小時,但是卻沒有規定跟自己的父母說幾句話,什麼口氣說,是微笑著說還是生氣著說。
法院也可以規定必須買多少錢的東西帶回去,但是買的是不是父母喜歡的東西就無法規定了,即使規定了是父母喜歡吃的東西,當子女回家的時候,把東西往父母的臉上一摔:「老不死的,你告我,現在我買東西回來了,吃不死你!」這種回家看父母還不如不看。孝敬父母必須發自內心,外部規定是不行的。
現在大家就要問了,想當年我們作為父母是如何疼愛孩子,為什麼孩子現在卻不孝順自己?其實,孩子不孝順父母,都是父母自己惹的禍,用曾仕強教授的話講叫「自作自受」。注意,這裡不是罵人。我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高爾基說「愛孩子,那是母雞也會的事情」。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能。好東西都留給孩子,為了孩子可以犧牲一切,是人的一種本能。那你就要問,為什麼人有這種本能?我的分析是:每個人都有追求無限的本能,在孩子身上,我們看到了我們的未來,如果我們自己的肉體生命終結了,但是其實我們還在,因為兒女身上有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會自然的愛自己的兒女。
到了老年,孫子孫女誕生了,你會發現,人們對自己孫輩的疼愛更勝過對自己兒女的疼愛。為什麼?因為人們發現,孫輩更容易實現自己的無限性。或者說兒女作為自己無限追求的寄託已經可以讓孫輩承擔了,兒女對自身的價值顯然不如自己的孫輩了。也許我的這些分析會擊碎人們對父母愛之偉大的傳統認識,但是其實本質上就是這麼回事。我的這個觀點來自於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杜威認為:「一切品行從根本上和實質上說都是源自與生俱來的本能和衝動。我們必須知道這些本能和衝動是什麼。「
疼愛兒女是人的本能,但是孝敬父母,卻不是人的本能。儘管我們感受到父母的確是愛我們的,但是他們是為了防老才生我們的,我們只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工具,更本質的說,我們只是父母實現自己無限性的一種工具。於是人在本能上就不會去孝敬父母。如果你認可這一點,你就會理解為什麼那麼多的子女不孝順自己的父母了。
既然孝順父母不是本能,那就需要後天教育,因此凡是孝順的子女,都是他們的父母教育成功的結果。孝的教育從小就要開始,孩子小的時候你不對他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他長大了當然就不知道如何孝敬你了,所以叫「自作自受」。
培養孩子的孝順之心有很多的機會,比如爸爸出差,就可以對兒子說:「兒子,爸爸出差了家裡你就是唯一的男人,要照顧媽媽!」再如全家出門買東西,孩子能拿的東西就讓孩子拿,甚至讓孩子幫助媽媽拿。吃飯的時候,必須要求孩子先給長輩盛飯,等長輩吃的時候才可以吃。……其實這些優良傳統我們中國人早就有了的,但是很多人太過溺愛孩子,忘記了教育孩子要學會孝順。
我想再用教育神經學的觀點來分析,一個孩子從小學習盡孝,大腦神經就會建立孝順行為的聯結,長大後就會自覺盡孝,因為這樣做他們會很舒服,不做卻不舒服。相反,如何孩子從小的大腦里沒有孝順行為的聯結,長大後你讓他盡孝,他們會很不舒服、很難受。[另外孩子到高中不喜歡數學或者英語,與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未形成數學或者英語的神經網路有關,後面我們專門談這個問題。]
這裡不得不再提一提《論語》。《論語》,通篇講「仁愛」,如何實現仁愛,首先需要「孝」。「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敬父母,尊重兄長,才能實現「仁」。
孝順不僅對長輩有價值,對個體自身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有研究說「孝順」的人不容易中風。這是有道理的,人要照顧父母,要盡孝,那麼就必須努力鍛煉,把自己的身體搞好才能盡孝;要盡孝,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收入讓父母過得好;要盡孝,就不能做壞事,你做壞事被抓了,豈不是讓父母傷心更無法照顧父母嗎?孝順的人更不會自殺,為了父母活得好,自己就必須活得好。所以說「孝順」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品質。
因此,從小培育孩子的孝順之心,不僅對父母自身有重大意義,對孩子的成長也非常重要。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誰最孝順
※【孝順經/上鎖經(指經庫)】/佛弟子:野村秀夫轉帖
※你家孩子是不是孝順,三歲前就能看出來,不用等孩子長大!
※古代誰休妻誰孝順 徐孝克賣掉老婆孝敬老娘
※婆媳相處:她竟然用乳汁贍養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