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通罐診經驗方法
氣血通拔罐可使皮膚出現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反映,主要是顏色與形態的變化,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罐斑」。常見的皮膚變化有潮紅、紫紅或紫黑色瘀斑。皮膚的這些變化屬拔罐正常治療反應,可持續一至數天消失。 一般陽證、熱證、實證多呈現鮮紅色瘀斑反應;陰證、寒證、血瘀證多呈現紫紅色、暗紅色瘀斑反應、寒證、濕證皮膚多呈現水珠或水泡;熱毒熾盛的患者皮膚常出現出血點或血泡;慢性病或虛證的患者皮膚多呈現潮紅或淡紅色;如局部沒有瘀血現象或雖有2輕度的潮紅現象,但起罐後很快消失,恢復皮膚原來的顏色,一般則多提示病邪尚輕,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癒或取穴不夠準確; 在連續拔罐的過程中,皮膚上所呈現的罐斑顏色逐漸變淺或減少,說明病情逐漸減輕,如皮膚上呈現的罐斑顏色逐漸變深或增多,說明疾病的病情也正在加重,而且此時與患者主訴的癥狀往往也是一致的。因此在臨床上可根據罐斑的變化,判斷病因,診斷病情。 氣血通診病背部拔罐5分鐘後局部瘀斑或血泡,色淡為虛;色深伴局部發熱者為熱毒熾盛或陰虛火旺;色深但局部不發熱者多為位瘀血、寒凝、陽虛、氣虛;斑的色澤還應結合所在部位進行診斷,例如感受風寒時,患部往往罐斑色深,腎臟病或中醫辯證認為腎陰虛所致的高血壓症,腎俞部位罐斑往往深於其他部位。 局部出現水泡、水腫、潮濕者為濕氣盛;水泡色清為寒濕盛,色黃為濕熱盛;局部微癢或出現皮紋為受風;罐中氣暖為濕熱重;罐中無溫熱感但有水珠為寒濕重。氣血通診病拔罐法與刺絡法配合應用時,可通過觀察拔出的血液、濃液、體液、分泌物進行觀察,如血色深紅為熱,烏紅為瘀,青紫為里寒色淡黃紅色為風濕痹症;血流的動態,清淡難凝為血虛,沉凝易結為氣虛血瘀,流動緩慢為氣血兩虛,流動急促為熱盛;血中寒膿為外傷感染或濕毒相搏;透明水液為後血色恢復慢者是患中風、胸痹、風濕等症已久。
八綱之間雖有區別,但聯繫又非常密切,如:就陰陽與表裡、寒熱的關係來說,在里的多屬於陰,在表的多屬於陽。寒化的多屬於陰,熱化的多屬於陽。從表裡與寒熱、虛實的關係來說,表證有表寒、表熱、表虛、表實等區別;里證有里寒、里熱、里虛、里實等不同。更有表寒里熱、表熱里寒、表示里虛、表虛里實、表裡俱寒、表裡俱熱、表裡俱實、表裡俱虛等變化。 臟腹辯證 肺區: 肺 肺居胸中,管呼氣,主一身之氣,外與皮毛相和,上與喉鼻相通。故外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多先犯於肺。肺通百脈,與五臟六腑的關係最為密切,故肺病日久可以影響其他臟腑,其他臟腑的病變亦可影響於肺,其中以脾肺兼病與肺胃兼病為多見。肺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肺氣宣降失調,證候表現為咳嗽、哮喘、咳血、胸悶、胸痛、鼻塞、流涕、鼻衄、咽喉腫痛、失音等。 常見證候 邪熱蘊肺:邪氣犯肺,蘊遏不懈,而致肺失清肅。證見咳嗽,痰粘色黃,氣息喘促,胸悶胸痛,身熱口渴,或鼻涕黃涕,鼻衄,咽喉腫痛,舌干而紅,脈數。 痰濁阻肺:因濕痰內阻,而影響肺氣的清肅,則可致咳嗽氣喘,喉中痰鳴,痰稠量多,胸肋支滿疼痛,倚息不得安卧。 外感風寒:風寒襲於肺衛,肺氣失宣,隧致惡寒發熱,頭痛,無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稀薄,口不渴,舌苔薄白,脈象浮緊等。 白而色淡,肺胃虛寒。色皚白而虛浮為陽氣虛樣;色淡白無華,行走乏力,勞倦,多為營血不足。 肺與大腸辯證:肺居胸中,經脈下絡大腸,與大腸相表裡。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開竅於鼻,大腸主傳導,排泄糟粕。
肺氣虛:咳喘無力,氣少不足以息,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體倦。或有自汗,畏風、易於感冒,舌淡苔白,脈虛。 肺陰虛: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體形消瘦,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 風寒束肺: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微惡寒,輕度發熱,無汗,苔白,脈浮緊。 寒邪客肺:咳嗽氣喘,痰稀白色,形寒肢涼,舌淡苔白,脈遲緩。 痰濕阻肺:咳嗽痰多,粘性色白,易咯,胸悶,甚則氣喘痰鳴,舌淡苔白膩,脈滑。 風熱犯肺:咳嗽痰稠色黃,鼻塞流黃濁涕,身熱,微惡風寒,口乾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熱邪壅肺:咳嗽痰稠色黃,氣喘息粗,壯熱口渴,煩躁不安,甚則鼻翼煽動,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膿血腥臭痰,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燥邪犯肺: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乾燥欠潤,或身熱惡寒,或胸痛咯血,舌紅苔白或黃,脈數。 罐斑 1、起罐時兩側出現紫紅色斑點是支氣管炎。
2、起罐時出現潮紅色斑片是肺熱,有口渴、胸痛、等癥狀。 3、起罐時出現小片疹子時,是呼吸道有炎症,如咽炎、鼻炎等。 4、出現淡紫色或紅色為扁條腺炎。 5、出現淡紫色或紅色為淋巴腫脹。 6、出現白色為肺虛。 7、出現毛孔粗大為風犯,受風寒。脖頸僵硬、肩胛痛或伴有肩周炎等。 心區: 心 心主血脈,又主宰神目。前者是指推動血液循環的心臟能而言,後者是指統管神志思維活動而言。由於它在生理上具有主血脈和主宰神明的功能,所以當外感病邪或七情內傷而呈現的血脈病變或神志病變時,都屬於心病的範圍。在血脈病方面的癥狀,主要有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譫語、癲狂等。腦血管反應區有邊緣規則、暗青的色瘀斑;如果是陳舊性的瘀斑為棕色或咖啡色,一般左側肢體病變,指的右側可見瘀斑。如果是腦出血的患者,瘀斑邊緣規則,色澤呈紅或暗紅、暗棕色,有一塊密集斑點。斑點紅,說明出血的時間較近。 常見證候 心陽不足:多因心氣久虛,損及心陽所致。證見心悸不寧,怔忡恐懼,咯血吐血,氣短,氣喘,舌質淡或夾瘀點瘀斑,脈微弱或兼歇止,甚至口唇指甲青紫,這是心陽不振,血運不暢之向。
心陰虧虛:多因心陰不足,心神失養,滋生內熱所致。常見心悸而頻,虛煩不安,少寐多夢,掌心發熱,健忘盜汗,舌尖淡紅或干紅少苔,脈細數等。 心火上炎:多由火熱上擾或熱迫血旺行所致。常見口舌生瘡,木舌重舌,咽痛口苦,口渴咽干,小便赤少,甚至吐血,衄血,舌赤苔黃,脈數。 痰火蒙心:凡外感邪熱內蘊或五志之火過極,都能導致痰火蒙蔽神明常見神昏譫語,驚狂,不寐,壯熱面赤,舌干色絳,苔黃厚膩,脈滑洪數。 心與小腸病辯證:心居胸中,心包絡衛護於外,為心主的宮城,其經脈下絡小腸,兩者相為表裡,心主血脈,又主神明,開竅於舌;小腸分清泌濁,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氣虛、心陽虛、心陽暴脫: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脈虛為心氣虛;若兼見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為心陽虛;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則是心陽暴脫的危象。 心血虛與心陰虛: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為心血虛與心陰虛的共有症。若兼見眩暈,健忘,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脈象細弱等症,為心血虛。若見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顴發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為心陰虛。 心脈痹阻: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痛引肩背內臂,時發時止。若痛如針刺,舌尖暗紫、紫斑、紫點,脈細澀或結代,為瘀阻心脈,若體胖痰多,身重睏倦,悶痛特甚,舌苔白膩,脈沉滑為痰阻心脈;若劇痛暴作,得溫痛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為寒凝之象;舌淡紅或暗紅苔薄白,脈弦,為心脈氣滯之徵。 痰迷心竅:面色晦滯,脘悶作惡,意識模糊,語言不清,喉有痰聲,甚則昏不知人,舌苔白膩、脈滑。或精神抑鬱,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語,舉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鳴,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口中如作 豬羊叫聲。 痰火擾心:發熱氣粗,面紅目赤,痰鳴喉間,痰黃稠,躁狂譫語,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見失眠心煩,痰多胸悶,頭暈目眩,或見語言錯亂,苦笑無常,不避親疏,狂躁妄動,打人毀物,力逾常人。
小腸實熱: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道灼痛,尿血,舌紅苔黃,脈數。心腎不交: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遺精,五心煩熱,咽干口躁,舌紅,脈細數,或伴見腰部下肢酸困發冷。 心脾兩虛: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或皮出血下,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等,舌質淡嫩,脈細弱。 心肝血虛: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眩暈耳鳴,面白無華,兩目乾澀,視物模糊,抓甲不榮,肢休麻木,振顫、拘攣,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甚則閉經,舌淡苔白,脈細弱。 心腎陽虛: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朧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腫,下肢為甚,或唇甲淡暗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 心肺氣虛:心悸咳喘,氣短乏力,動則尤甚,胸悶,痰液清稀,頭暈神疲,自汗聲怯,舌淡苔白,沉弱或結代。 罐斑 1、起罐時出現有上下相連的紫紅色是心經不通,可出現胸悶、氣短等癥狀。 2、起罐時出現有小面積斑片,表示相交頭部有腦供血不足現象,如頭暈、頭有麻脹感。 3、起罐時出現紫紅色斑條表示患者是頸椎疾病 4、起罐時出現白色,是屬心肌缺血。
5、起罐時如出現毛孔張開很大,並伴有霧氣,為風濕性心臟病。 6、出現白色為氣血虧損, 7、出現凹陷狀為心血不足,脈弱,氣短。 8、出現紅色為心火大 膽區: 膽 膽附於肝而為表裡,在生理上關係至為密切,在病理上亦多相互影響。例如肝鬱可引起膽汁疏瀉不暢。而膽汁淤積亦可導致肝失調達。故膽病亦多由肝火旺盛所致,其證多見口苦、肋痛、頭痛、目眩、等。由於膽主決斷,其性剛強,故膽氣虛弱之體,必見膽怯之象。 常見證候 膽火亢盛:多由肝膽火旺,走竄經絡,上沖頭目所致。多見頭痛目赤,口苦,耳聾,耳鳴,肋痛,嘔吐苦水,舌紅起刺,脈弦數等症。 罐斑 1、起罐時出現有凹進去的小坑是膽結石。
2、起罐時周圍出現紫紅色斑點表明膽的排泄功能失調,可出現口苦、兩肋脹痛、黃疸等疾病。 3、出現白色,膽功能低下。 4、出現淡紫色圈圈,受過驚嚇,膽小。 5、出現片狀紅疹為膽囊炎。 肝區: 肝 肝為風木之臟,內寄相火,而性喜條達,且有儲藏血液的功能,故其病變機轉一般較為複雜,但主要亦不外肝氣鬱結、肝火亢盛,肝陽上擾以及肝風內動等。肝氣鬱結,多因七情內傷所致,因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惱怒太過,則木失條達,疏泄無權,以致氣機鬱結。肝鬱太過,氣鬱此火,則形成肝火亢盛。肝體陰而用陽,如肝明不足則腫陽勢必上擾而為本虛標實之候。肝陽亢盛勢必引動肝風,煽動相火,以致內風擾動。肝病的癥狀主要有:胸滿脅痛,嘔逆,頭痛目赤,目眩,發痙,口眼歪斜等。此外,由於肝開竅於目,又主一身之筋,所以目疾與筋病,義每與肝臟有關。又由於肝為藏血之臟,所以婦女經漏等病亦與肝有一定的關聯。 常見證候 肝氣鬱結:多因情志抑鬱肝氣橫逆,悔土犯胃而起。常見脅肋疼痛或走竄不定,胸悶不舒,氣逆乾嘔或吐酸水,或腹痛泄瀉,舌苔薄脈弦。 肝火亢盛:每因氣鬱化火而成。常見頭目脹痛。或巔頂痛,眩暈,目赤腫痛、心煩不寐.舌紅苔黃,脈弦有力。 肝風內動:由於肝陽妄動,氣血並走於上或經絡受阻所致。多見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捅,角弓反張,口歪,半身不遂,語言蹇濕,苔膩,脈弦答。
肝陰虧虛:肝陰不足,多出腎陰虧乏,水不涵木所致。其證每見頭日昏眩,兩日乾澀或雀目,耳鳴,但水響低弱,按之鳴減,肢體麻木或振搖困動,亦或出現烘熱,咽干,少寐多夢,舌紅少津,脈多炫弦細或數等證。這是肝陽不足,虛陽上擾,本虛標實之象。 肝氣鬱結:胸腹或少腹脹悶竄痛,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鬱易怒,或咽部梅核氣,或頸部癭瘤,或癯塊,婦女可見乳房作脹疼痛,痛經,月經不調,甚則閉經。 肝火上炎: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口乾,急躁易怒,不眠或惡夢紛紜,脅肋灼痛,便秘尿黃,耳鳴如潮,或耳內腫痛流膿,或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肝血虛:眩暈耳鷗,面白無華,爪甲不榮,夜寐多夢,視力減退或成雀盲。或見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潤動,婦女常見月經量少,色淡,甚則閉經。舌淡苔白,脈弦細。 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乾澀,面部烘熱,脅肋灼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或見手足蠕動,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肝陽上亢: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重足飄,舌紅,脈弦有力或弦細數。 肝風內動:眩暈欲仆,頭搖而痛,項強肢顫,語言蹇澀,手足麻木,步履不正,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舌強不語,喉中痰鳴,舌紅苔白或膩,脈弦有力,為肝陽化風;高熱神昏,躁擾如狂,手足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舌紅或絳,脈弦數,為熱極生風;頭暈耳鳴,兩目乾澀,面白無華,爪甲不榮,夜寐多夢,脅肋灼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關節拘急不利,舌談或紅,脈弦細,為陰虛動風或血虛生風。 寒滯肝脈:少腹牽引睾丸墜脹冷痛,或陰囊收縮引痛,受寒則甚,得熱則綴,舌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肝膽濕熱;脅肋部脹痛灼熱,或有痞塊,厭食,腹脹,口苦泛惡,大便不調,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寒熱往來,或身目發黃,或陰囊濕疹,痛癢難忍,或睾丸腫脹熱痛,或帶下黃臭,外陰短癢等。 膽郁痰擾:驚悸不寐,煩躁不寧。口苦嘔惡,胸悶肋脹,頭暈目眩耳鳴,舌苔黃膩,脈弦滑。
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失眠多夢,咽干口燥,腰膝酸軟,肋痛,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肝脾不調:胸肋脹滿竄痛,喜太息,情志抑鬱或急躁易怒,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舌苔白或膩,脈弦。 肝胃不和:脘肋脹悶疼痛,暖氣呃逆,嘈雜吞酸,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象,或巔頂疼痛,遇寒則甚,得溫痛減,嘔吐涎沫,形寒肢冷,舌淡苦白滑,脈沉弦緊。 肝火犯肺:胸肋灼痛,急躁易怒,頭暈目赤,煩熱口苦,咳嗽陣作,痰粘少色黃,甚則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罐斑 1、起罐時出現有潮紅色疹狀,屬肝經實火,可出現頭痛、易怒,面紅耳赤、尿黃、便乾等癥狀。 2、起罐時罐斑中央發青時,表明患者有肝炎。 3、起罐時如周圍出現淡紫色圈圈,圈內呈白色狀,為氣滯即生氣所致。 4、周圍出現紫圈為脂肪肝, 5、大面積出現潮紅色,並伴隨腫硬狀為酒精肝。 6、整個肝區出現紫色或紫紅色為血粘稠度高。 7、出現紫青色並僵硬壯為肝硬化。 8、有紫青斑出現,斑中有白色相間,可能部分伴有肝腹水。 脾區: 脾 脾亢中焦.司運化.以升為健。主四肢肌肉。故脾病證候.偏於運化失常、肢體消瘦及腫脹等病變。又因脾能統血如脾虛統攝無權,則可見便血、女子崩漏等。 常見證候 脾與胃病辯證:脾胃共處中焦,經脈互為絡屬,具有表裡關係。脾主運化水谷,胃主受納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又具統血之功,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脾氣虛:納少,腹脹,飯後尤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少氣懶言,或浮腫,或消瘦,舌淡苔白,脈緩弱。 脾陽虛: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大便搪薄清稀,四膚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中氣下陷:脘腹重墜作脹,食人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墜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見氣少乏力,肢體倦怠,聲低獺言,頭暈目眩,舌淡白,脈弱。 脾不統血:便血,尿血,肌衄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 寒濕因脾:脘腹痞悶脹痛,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口淡不渴,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肌膚面目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熏,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濕熱蘊脾:腹部痞悶,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或面目肌膚髮黃,色澤鮮明如橘子,皮膚髮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濕熱蘊脾:腹部痞悶,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或面目肌膚髮黃,色澤鮮明如橘子,皮膚髮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脾肺氣虛:久咳不止,氣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脹便溏,聲低懶言,疲倦乏力,甚則面浮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脾腎陽虛: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瀉久痢,或五更泄瀉,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肺腎陰虛: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干,或聲音嘶啞,形體消瘦,腰膝酸軟,骨蒸潮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虛證:脾虛則運化失常,致使水谷精微無以輸布全身,臨床證候則為面色萎黃,中氣不足,懶言,倦怠無力,肌肉消瘦。如因脾虛而致陽氣不振,則有腹滿便溏,四肢欠溫,足跗浮腫,舌淡苔白,脈濡弱等。 脾實證:僅是和脾虛相對而言,其病多系飲食停滯,證見腹脹滿疼痛,或系濕熱蘊蒸,證見膚黃溺赤;或由濕阻而脾陽不運,證見脘悶而腹滿,大小便不利。甚至形成腫脹。 脾寒證:有因脾陽衰微,水濕不化,以致陰寒偏勝者;亦有由於過食生冷,脾陽不振者。在證候上都可有腹痛隱隱,泄瀉腹脹,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脈象沉遲。 脾熱證:脾為濕土,如受熱邪,則多為濕熱互蒸,證見脘痞不舒,身重睏倦,口膩而粘,不思飲食,亦有口泛酸甜,口糜流涎,頭重如裹,身熱不揚,便搪粘滯。小溲短黃,渴不多飲,舌苔厚膩而黃,脈象濡數。 罐斑 1、起罐時出現潮紅色疹狀時,表明為食欲不振或食後兩肋脹滿,大便稀並可伴有眩暈,倦怠等癥狀。 2、起罐時如出現紫紅色並有隆起的現象,表明有脾腫大徵兆。伴隨脾氣暴躁,性情不穩。 3、出現紅色或潮紅色並伴有毛孔粗大現象,表明脾臟濕熱,惡寒,出虛汗。 4、出現凹陷狀,表明脾臟功能運化較差,無力,行動遲緩,性子慢,不喜言語。 5、出現淡紫色或紫色圈圈表明氣滯,脾氣不好,經常發脾氣。 6、整個出現紫色或紫紅色,為高血脂,血粘稠度高,可能伴隨有血壓偏高現象。 胃區: 胃 胃主納谷。為「水谷之海」,以降為和。凡饑飽失宜。寒熱不當。辛辣不節。都能影響胃的和降功能。以致發生脘腹疼痛、呃逆、嘔吐、吐血、便血、暖腐吞酸等。 常見證候 胃虛證:胃病日久,胃氣虛憊,常見胃脘隱隱作痛、痛而喜按,得食痛減,旋即微痞,噫氣不除,氣餒少力,面色少華,唇舌淡紅,脈緩軟弱。 胃實證: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胃火熾盛,證見消谷善飢,口褐欲飲;一是食滯留阻,證覓脘腹脹悶,甚至疼痛拒按,舌紅苔黃.脈象滑實。 胃寒證:是胃陽不足,寒邪偏盛,其證為胃脘拘急作痛,時時泛吐清涎,喜熱飲,四肢厥冷,或伴嘔吐,呃逆,舌苔白滑,脈象沉遲或弦緊。 胃熱證:是胃陰不足,熱邪偏盛,其證為善飢嘈雜,口乾喜飲,食入即吐、氣火上犯,可致呃逆不已;胃火下移。消爍律液,則為大便燥結,舌質紅少苔或苔黃,脈象弦數或洪數。 胃陰虛:胃脘隱痛,飢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乾結,或脘痞不舒,或乾嘔呢逆,舌紅少津,脈細數。食滯胃脘,胃脘脹悶,甚則疼痛,暖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脹痛得減,或矢氣便塘,瀉下物酸腐奧穢,舌苔厚膩,脈滑。 胃寒:胃脘疼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冷加劇,得溫則減,口淡不渴,或伴見神疲乏力,肢涼喜暖,食後痛減,或伴見胃脘水聲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脈 遲或弦。 胃熱:胃脘灼癇,吞酸嘮雜,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飲,消谷善飢,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罐斑 1、起罐時出現潮紅色斑片,有胃病。 2、起罐時中央為白色,屬胃寒病,表現為胃痛,遇寒疼痛加劇。 3、起罐時如出現有紅色,表明上火、食欲不振、積食等。 4、起罐時如出現淡紫色圈圈,代表生氣狀。 5、周圍出現淡紫色圈圈,為淺表性胃炎。 6、周圍出現深色紫圈圈,為慢性胃炎。 7、有凹陷狀並伴有淡紫色,為萎縮性胃炎。 8、呈凹陷狀,並伴有灰白色,表明胃功能低下,蠕動慢。食少,大便不正常。 大腸區: 大腸 大腸為傳導之官,職司傳導糟粕,因其經脈上絡於肺,又因脾胃為受納、運化水谷的臟腑,故它在生理病理上與肺、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大腸病變、主要是傳導功能失常。其病證表現為:便秘、泄瀉、里急後重、便血、腸癰、脫肛等。 常見證候 大腸寒證:多因外受寒邪或內傷生冷、而致傳導失常,其證多見腹痛腸鳴,大便泄瀉,舌苔白滑,脈象沉遲等, 大腸熱證:邪熱侵於大腸,血氣壅滯,其證便瀉黃糜,臭穢異常,腹痛脹急,簽則里急後重,痢下赤白、身熱口渴,如熱結而為腸癰,則腹痛拒按,腳屈不能伸展,舌苔黃,脈多滑數。 大腸虛證:多因久瀉不止,或下痢久延,氣虛下陷而致大便不禁,肛門滑脫,舌淡苔薄脈象細弱。 大腸實證:多因積滯內停、邪壅大腸所致,其證多見大便秘結,或下痢個爽,腹痛拒按,舌苔厚,脈沉實有力。 大腸濕熱:腹痛,下利赤白粘凍,里急後重,或暴注下泄,色黃而臭,伴見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惡寒發熱,但熱不寒等症,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大腸液虧:大便秘結乾燥,難以排出,常數日一行,口乾咽燥,或伴見口臭頭暈等症,舌紅少津,脈細澀。 腸虛滑瀉:利下無,或大便失禁,甚則脫肛,腹痛隱隱,喜熱喜按,舌談苔白滑,脈沉弱。 罐斑 1、起罐時出現紫紅色罐斑,表示大腸有熱,可出現大便乾燥或出現口臭、頭暈等現象。 2、起罐時如出現淡紫色圈圈表明大腸有宿便,乾燥等。 3、起罐時如出現白色表示為風寒侵體,主要在腹部。 4、出現潮紅色,並伴有毛孔粗大,為大腸濕熱,消化差,大便勤,或伴有餐後迅速排便現象。 5、出現灰白色,並伴有凹陷狀,大腸蠕動慢,或伴有三、五天才能大便,並伴有大便乾結。 6、出現紅色斑點,為腸炎,如有紫色斑點為慢性腸炎。如為淡紫色斑點為過去得過腸炎。 小腸區: 小腸 小腸為「受盛之官」,職司分別清濁。其病理變化主要是分別清濁。小腸的功能失常馬,腸中水液不能充分泌滲吸收,以致水谷不分,清濁混淆。其狀態表現主要是大小便失調,如大便泄瀉,小便不利等。又因小腸與心的經脈為表裡,在生理上有著密切的聯繫。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響。如心熱可下移於小腸而為尿血,小腸有熱亦可上逆於心而為口舌生瘡。 常見證候 小腸寒證:多因飲食不節,生冷傷及中陽水谷不化,泌別失職所致。常見腸鳴泄瀉,小便短少,腹痛喜按,苔白,脈遲等。 小腸熱證:若心火下移,則見小便熱赤澀痛,心煩口渴,甚至小便帶血,脈象沉數等;若小腸邪熱上侵,則見口舌生瘡,潰瘍口臭等。 小腸實熱: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道尿血,舌紅苔黃,脈數。 罐斑 1、起罐時出現紫紅色斑狀時屬小腸功能失常,主要表現為大小便異常、小腹絞痛、腹脹。 2、白色,毛孔粗大,為風寒侵體,主要在腹部,並伴有腸鳴、氣轉等現象。 3、出現灰白色,並伴有凹陷狀,為小腸蠕動慢, 4、出現紫紅斑點為腸炎。 5、出現暗紅斑圈為潰瘍點。 6、出現暗紫色表明腸內有毒素。 7、出現淡紫色斑點為以前有過炎症。 8、周圍出現暗紫圈為大便不下,乾結,並伴有宿便存在。 腎區: 腎 腎主水,藏精,主骨,又為命火所寄,故稱水火之臟,為先天之本。當外感病邪或房室內傷引起腎臟病變時,則可出現水腫、消渴、遺精、陽萎、氣喘、晨泄、腰痛等證候。腎與膀胱在生理病理上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如腎氣不化,則水液不能輸入膀胱,小便短少,甚至無尿。膀胱不利,則尿液瀦留,水無出路,導致水毒上凌心腎。 常見證候 腎陽不足:陽虛不能溫攝下元每見陽痿早泄,溲多遺溺,腰脊酸楚,足膝無力,頭昏耳鳴,面白畏寒,舌淡,脈弱等。 腎不納氣:證見氣短喘逆,呼吸不續,動則尤甚,自汗,懶言,頭暈,畏寒,兩足逆冷,舌淡,脈弱或浮而無力等。 陽虛水泛:多由腎陽衰憊,氣不化水所致,常證見周身漫腫,下肢尤甚,按之陷而不起,大便溏泄,舌苔潤滑,脈沉遲無力等。 腎陰虧虛:多由腎精不足,陰虛火旺之象所致。常見形體瘦弱,頭昏耳鳴,少寐健忘,多夢遺精,口乾咽燥,或時有潮熱,腰腳酸軟,可見咳嗽,痰中帶血,舌紅少苔,脈多細數等。 腎與膀胱相互絡屬,故兩相表裡,腎藏精,主生殖,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腦,在體為骨,開竅於耳,其華在發,又主水。並有納氣功能。膀胱具有貯尿排尿作用。 腎陽虛:腰膝酸軟而癇,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萎靡,舌淡胖苔白,脈沉弱,或陽痿,婦女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演。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喘咳。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男子陽強易舉,遺精,婦女經少閉經,或見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 腎精不足: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和動作遲鈍,門遲閉,骨胳痿軟,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閉不孕,性機能減退,成人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動作 遲緩,足痿痞無力,精神呆鈍等。腎氣不固,面白神疲,聽力減退,腰膝酸軟,小便頻數 而清,或尿後餘瀝不盡,或遺尿,或小便失禁,或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或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 腎不納氣,久病咳嗽,呼多吸少,氣不的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弱,或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麵青。脈浮大無根,或氣短息促。面赤心煩,咽於口煥,舌紅,脈細數。 罐斑 1、起罐時出現紫紅色斑點,屬腎氣不固,如慢性腎炎,小便頻數而清。夜尿多,尿後餘瀝不盡,腰腿酸痛。 2、起罐時出現白色時,屬腎虛水泛,全身浮腫,腰以下更嚴重,尿量減少,重者腹脹滿,陰囊腫。 3、起罐時出現有凹進去的小坑,屬顆粒狀腎結石,如有凹進去的白沙粒狀,屬沙礫狀腎結石。 4、起罐時出現毛孔擴張,長時間不消退,左腎表明腰部有風寒,右腎表明在相交兩腿關節有風濕。 5、出現紫斑片為腰部受過損傷,如扭傷,挫傷或撞傷等多種外傷所引起。 6、如發現內部出現紫圈或淡紫圈,表明腎部內有積水現象。 7、如雙腎顏色反差很大,如左腎紫紅,右腎灰白,表明雙腎工作不協調,陽勝,陰衰,反之陰勝,陽衰。 8、如出現雙腎整個紫紅色,並伴有凸硬狀,表明有機能亢進現象。 膀胱區: 膀胱 膀胱為津液之腑,職司小便。因此,其病理變化,主要為膀胱的啟閉失常。如膀胱不約則脈數,遺尿;膀胱不利則癃閉、淋瀝。 常見證候 膀胱虛寒:多由下焦虛寒, 氣不固之象所致。每見小便頻數,或遺尿,舌淡苔白,脈沉遲等證。 膀胱實熱:多由濕熱內蘊,氣機阻滯之象所致,每見小便短澀不利。黃赤混濁,甚或閉而不通。或淋瀝不暢,兼夾膿血砂石,莖中熱痛,少腹急脹,舌赤苔黃,脈多數實等證。 臟腑兼證:人體各臟腑之間,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係.當某一臟或某一腑發生病變時,不僅而且在—定條件下,可影響其它臟器發生病變而出現證候.凡同時見到兩個以上臟器的兩個以上的病證,即為臟腑兼證. 心腎不交: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遺精,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或伴見腰部下肢酸困發冷。 心脾兩虛:心悸征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等。舌質淡嫩,脈細弱。 膀胱濕熱: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頻黃赤短少,小腹脹悶,或伴有發熱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紅苔黃膩,脈數。 罐斑 1、起罐時出現有紫紅色淤斑時,男性為前列腺炎、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難,尿色渾濁;女性為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 2、如出現紫紅色斑片,斑內呈暗淡色,男性為前列腺肥大,女性為子宮糜爛等證。 3、起罐時下部位出現有紫紅色斑點時屬患者有痔瘡。 4、起罐時最外圈如出現白色,內圈為淡紫色,表明有糖尿病徵兆,如果罐內中間呈紅色裝,表明目前有加號。至少在兩個以上。 5、起罐時如出現脫皮現象,表明慢性糖尿病癥狀。 6、整個罐體如出現灰白色,並有凹陷狀,表明性功能減退。 7、如出現不規則淡紫色圈圈,為受過驚嚇。腎功能失調。 8、女性出現暗紫色斑片,為婦科疾病。上部為子宮疾病,兩側斜上方為附件或卵巢疾病。 9、女性如出現青紫色斑點為子宮肌瘤。 註:留罐5至6分鐘後起罐,依據起罐後的皮膚判斷疾病。此法為臨床經驗,不作為理論依據,只供參考。 罐印痕、印跡、形狀、顏色的觀察: 1、罐印紫黑而黯,表示有血瘀,如行經不暢,痛經或心臟供血不足。如患處受寒較重,或印跡數日不退,表示病程已久。如走罐出現大面積黑紫印跡,提示風寒所受面積甚大,應對症處理,以驅寒除邪為主。 2、罐印發紫,伴有斑塊,一般可提示有寒聚血瘀之症。 3、罐體呈散在紫點,深淺不一,氣滯血瘀。 4、淡紫發青,伴有斑塊,血症為主,伴有血瘀,如在腎俞穴處呈現,則提示腎虛,如在脾俞穴部位,則系氣虛血瘀。 5、罐印鮮紅而艷,一般提示陰虛,氣陰兩虛。 6、吸拔後沒有罐跡,或雖有,而起罐後立即消失,恢復常色,病邪尚輕。7、起罐後,顏色為粉紅色無斑點、立即恢復皮膚顏色,則表示身體無疾病。 |
推薦閱讀:
※地支六穿(害)使用條件和方法
※釣魚中的幾個小方法!!
※擇吉生育,造就「送財童子」和家庭福星的方法
※《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比起爛尾,這樣完結才是最好的方法?
※膝蓋骨刺的治療方法 小偏方治療膝蓋骨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