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佛陀一生的畫卷
今天盛開的花朵會凋謝枯萎, 今天的歡樂也一樣會消退變成憂傷; 今天凋謝的花朵會帶來明日鮮花的種子, 今天的憂傷也一樣攜帶著明日歡樂的種子。 所以佛陀勸勉我們要發展平靜的心態, 不因一時的得意趾高氣昂, 也不因一時的憂苦意志消沉。 正如堅硬的巨石不被風所擾動, 我們也應八風不動,保持清明、寧靜 佛陀絕不是一個萬能的救世主,否則,他老人家早就會基於慈悲, 逆著業果法則,而以他的神通力,來使世間的眾生證悟道果,解脫生死輪迴。 然而,他仍然無法如此做。正如法句經所說:只有自己才能造惡, 自己才能污染自己;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惡,自己才能清凈自己。 清凈與污染全憑自己,沒有人能夠清凈他人。 |
偉大佛陀的一生
聽聞正法難,諸佛出世難
佛陀的前生白幢(Setaketu)菩薩
從四大王天到大梵天諸多天人集合到一起,
一同來到喜足天(Tusita)拜見即將成為
果德瑪佛陀(Gatoma Buddha)
在觀察了眾多的因緣之後 菩薩答應天人們 請求
由於過去世業力的緣故,天界與地獄道的眾生,
不需要付出任何的努力,自然就能夠得到快樂或痛苦的生活。
人間的眾生則不同,他們的生活,不只是與過去世的業力有關,
也受到今生的努力與智慧的影響。因此,業力、努力、智慧,
是決定人生幸福的三項重要因素。
十種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舍。
十種福業事(修福的對象、基礎):布施、持戒、禪修、恭敬、服務、
迴向、隨喜、聽法、說法、見正直業。十種王法:施與、持戒、
大施、不忿、不害、忍辱、方正、柔和、修道、不爭。
菩薩入胎:佛陀的母親馬哈馬亞(Mahamaya)夫人
夢見白象而受孕。
七步蓮花:馬哈馬亞(Mahamaya)夫人
在途經倫比尼園(Lumbini)的途中產下菩薩,
這一天是公元前624年維薩卡月(Vesakha)的月圓日
(陽曆月的月圓日),佛陀在藍毗尼花園從母親的右脅降生,
行走起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蓮花。
然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言說:
我是這世間的最上者
我是這世間的勝者
我是這世間的長者
這是最後之生
再無此後生
黑天隱士給剛誕生的太子占相,
黑天隱士知道自己無法承菩薩的禮拜,
於是轉而像嬰兒禮拜受看後告訴凈飯王 :
您的兒子將來會成為偉大的覺者!
可惜我老了,無法聽聞他的妙法了
命名大典: 凈飯王請來八位博學的婆羅門為太子進行命名,
他們中間最年輕的滾丹雅(Kondanna),只伸出一個手指,
說太子必將去除一切煩惱成為佛陀
然後這些婆羅門為太子取名為
悉達多.果德瑪(Gatoma Buddha)
悉達多(Siddhattha)意為達一切成就者
果德瑪(Gatoma) 是家姓
得入初禪:太子見老鷹捕食蛇,心生悲憫,
觀察到眾生的苦惱,而入禪定,得入初禪。
成親娶妻:太子16歲的時候迎娶了美麗的妻子
亞壽塔拉(Yasodhara)
深受愛戴:太子與妻子深受百姓的愛戴。
射箭比賽太子以其他射手無法學會的十二種技藝折服了所有人
見丑生厭:太子夜見宮女們的睡覺時的醜態,
對輪迴生起了極大的厭惡。
就凡夫而言,當心中沒有煩惱生起時,
他可能會感到自己的煩惱都消滅了。
然而,那種境界可能只是因為困擾性的煩惱
與違犯性的煩惱,暫時被強有力的觀智或禪定降伏而已。
實際上他還未證得道智,還有潛伏性的煩惱存在。
只要還有潛伏性的煩惱存在,遇到誘發的因緣時,
困擾性的煩惱與違犯性的煩惱可能再度生起
惱有三個層次,
一、潛伏性的煩惱:潛藏在名色相續流當中,
沒有在心中顯現出來的煩惱。
二、困擾性的煩惱:
浮現在心中、造成困擾的煩惱。
三、違犯性的煩惱:促使人造作不善的身業或語業的煩惱。
出城四游:太子出城,見生老病死之苦,
於眾生生大悲憫,於輪迴更生厭離。
世上多數的人,都只是在追求生活所需並享受感官快樂。
只有少數人能見法,過著聖潔的梵行生活,
不會去沉溺於粗劣的世俗欲樂,因為那是下界眾生的事。
以此與眾善友互勉:寧願貧窮,不願愚痴。
寧願孤獨,不願放縱。
寧願受辱,不願起嗔。願今世多造善業,時刻保持正念,
在生命凋謝的剎那,清醒安祥地死去。
夜別妻兒:一天夜晚,太子悄悄的走出房間,離開了妻子兒子。
對可喜事物的執著叫貪愛;對不可喜事物的執著叫嗔恚;
對中等事物的執著叫愚痴。而對佛陀正法的執著則叫智慧,
對解脫生死輪迴與世間諸苦的執著,也叫智慧。
因為生命的唯一意義,只是為了解脫生死輪迴與世間諸苦。
所以,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培育正知正念,
最好是出家梵行精進於禪修,以便證果解脫。
遠離王城:太子終於下定決心,放棄世俗的富貴繁榮,
而去追求能讓自己與一切眾生解脫於生老病死
乃至一切一切的煩惱痛苦輪迴的方法。
世俗生活充滿著誘惑,人們被貪婪和無明所束縛。
當代物質的高度進展,導致無明不斷被增強,蒙蔽著世人的心靈。
人類迷戀世間的一切,猶如燈蛾撲火。人們渴望世間的財富、權力、名利、享樂,
一切夢想和強烈慾望被提升至沸點,如墮苦海卻完全不知貪慾的根源。
於是只能煩惱叢生,並遭受永無了期的輪迴之苦。
削髮更衣:太子削去了如煩惱一樣的髮絲,
換上了梵天送來的衣,開始修行。
什麼最難克服?貪慾最難克服,什麼最難戰勝?
自己最難戰勝,若能戰勝自己的欲貪及有貪,即可證入寂靜的涅盤,脫離輪迴苦海。
滅苦之道是那樣的艱難與漫長,它只為那些真正少欲、勇猛精進的人敞開大門。
願那些已經了悟世間之苦,正在覺醒或已覺醒的善人們,放下一切包袱,沿著佛陀所指引的滅苦之道猛進。
六年苦行:悉達多向所有世間的「成就者」們求學,
嘗試了世間所有的修行方式,
達到了世間能達到的所有頂端境界,
但他發現並沒有達到他出家的目的,於是放棄了苦行。
見天神於空中彈琴,了悟了中道。
自漫長的生死輪迴以來,我們已經累積了許多的波羅蜜。然而,由於我們還是凡夫,
所以會經常忘記,那些在漫長過去世里所累積的波羅蜜。
但是,這些已被累積的波羅蜜善業,並不會憑空的消失,
即使那是在一萬個大劫之前所累積的。
只是我們會經常忘失修行,而在證悟初果後,才不會忘失在每一世中要繼續修行。
牧女獻供:菩薩放棄苦行,接收牧女蘇佳妲(Sujiata)
供養的甜乳粥,獲得食物的資助後菩薩的身體 慢慢開始恢復
真正的菩薩,不會宣傳自己的善行,他不隱瞞地承認自己的過錯,
他少欲知足、樂於隱居而不混雜於社會之中。
他忍受種種苦難,不對任何的事物生起貪慾或煩躁的反應。
他不傲慢自大、不惡意地說罵人的話,他也不說廢話。
他安寧、平靜、嚴謹地持戒。他脫離不正當與虛偽的生活,對最微小的過錯也看出它的危險。
發願成佛:用完餐後的佛陀來到尼連禪河邊,
發願到如果今天我能成佛,
就讓這缽逆流而上,結果缽既然逆流而上 !
要發出至上願,必須先具備八個條件:一、人身;二、男性;
三、必須有能力在聽佛陀開示一首有關四聖諦的偈的當時,
或者剛聽完偈時,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四、得見活著的佛陀;
五、出家為相信業果法則的沙門;六、擁有四禪八定與五種神通;
七、能夠完全地奉獻出自己的生命給佛陀;八、想要成佛的極強之欲。
樹下參悟:佛陀於菩提樹下參悟,發誓不成正覺不離此座。
當雨水下落天氣寒冷時,龍王現身為佛陀遮風擋雨。
佛陀出世的本懷,是為了使眾生脫離輪迴,脫離生、老、死、愁、悲、苦、憂、惱。
既然佛陀本身領悟了四聖諦,他就要讓弟子們,也領悟四聖諦。
既然他本身渡過了生死苦海,也就要讓他的弟子們渡過生死苦海,
渡過老、病、死、愁、悲、苦、憂、惱。這就是佛陀的本懷。
水淹魔軍:魔王見佛陀不為魔女所動,大為惱怒,
派遣魔軍前來妄圖殺害佛陀。
此時堅牢地神現身護持佛陀,水淹魔軍。
初夜時分菩薩把心導向於宿住隨念智
中夜時分菩薩把心導向於有情死生智
生死輪迴無始無終,有情眾生在漫長的輪迴里,以三輪的緣起方式不斷的輪轉。在緣起過程中的三輪是:
一、 煩惱輪:無明、愛、取。二、 業輪:行、業有。
三、 果輪:識、名色、六處、觸與受。而生、老、死,則是識、名色、
六處、觸與受的,生、住、滅的表現形式。它們揭示了輪迴的秘密,突顯出生命的真相
在《相應部.緣經》里,佛陀說我們必須觀照過去世五蘊的因;
批註《分別論》的《迷惑冰消》,
也說比丘應該觀照在過去世及未來世里,都只有各種因與果的存在,
所以觀照過去世五蘊的因緣,是必要的。
成等正覺: 後夜時分菩薩把心導向於漏盡智
如實知見苦集滅道四聖諦
斷盡一切煩惱終於證悟阿拉漢道果
連同一切諸佛才有的一切知智
菩薩終於找到通往解脫的的古道 八聖道
證悟至高無上的佛果
佛陀的覺悟之後的第一首偮頌
輪迴許多生 尋找造屋者
流轉沒發現 諸苦再再生
已見造屋者 不再造家屋
你椽已損壞 棟樑已破壞
心已離行作 已證諸愛盡
這一天正好是公元前589年五月的月圓日
著名的因緣偈:「諸法從因生,如來說其因;彼亦從因滅,此大沙門說。」世間的一切名色法里,
並無永不壞滅的實質或個體我,所以是『無我』的。佛陀所說的無常、苦、無我,
並非是針對概念法而說,主要是針對行法、有為法、名色法而說。
因為,只有修習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才能證得涅盤與道果。
魔女獻媚:佛陀的參悟驚動了魔王波旬,
於是魔王派遣他的三個女兒
前來魅惑佛陀,試圖讓佛陀放棄參悟,然而佛陀不為所動。
魔王的教導,深入人心。為什麼呢?
因為魔王只教導增長貪、嗔、痴。而佛陀的教導,
卻曲高和寡、陽春白雪。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只教導遠離貪、嗔、痴。
魔王波旬,雖然你控制了整個欲界,
然而,你現在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那就是佛陀。
世尊完全了解你的底細,他已完全將你打敗。
作為佛陀的弟子,我們也了解你的底細,我們也將打敗你!
梵天獻花: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覺,
特前來向佛陀獻花,以此緣起懇請佛陀為眾生宣說妙法,
讓一切眾生成就佛陀一般偉大的生命品質。佛陀慈悲應允。
佛法為什麼最為殊勝、最為深奧?
其原因是,它超越了宣傳慈心的色界梵天人的境界,
所以佛陀只會出世在人間,不會出世在天界。
而佛法,也只能由人界開始傳播,
然後才擴展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許多人誤以為佛教徒的生活是憂鬱苦惱的,因為佛教天天都在講苦。
但事實正好相反,佛教徒是世上快樂的人,
能深切了解生命的本質,不會被生命中的許多紛擾所苦惱。
佛教徒能如其本來的看待一切事物,所以總能平靜安詳,
不會被變化或不幸所擊敗。佛陀本身從不憂鬱悲傷,都說佛陀總是帶著微笑。
佛法為什麼最為殊勝、最為深奧?
其原因是,它超越了宣傳慈心的色界梵天人的境界,所以佛陀只會出世在人間,
不會出世在天界。而佛法,也只能由人界開始傳播,然後才擴展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初轉法輪:
佛陀於鹿野苑度化了第一批弟子,像他們宣說了《轉法輪經》。
遊行教化:
佛陀帶領著弟子們秉承著中道,履行著簡樸的行為態度,
四處遊行,應機的教化著所有有緣的眾生。
佛陀說:「一切因緣和合之法,終究都是苦的。」無論我們是否了解或不了解,無論我們是否承認或不承認,
苦是普遍存在的必然事實。此真理是每個人都公認的真理事實,
如果有人不肯如實的面對真理,而堅持自己不同的見解,
那也無損於佛法,只是他還有很長的學習之路要走罷了。而時間與經驗,將會是他的良師
五蘊是苦,對五蘊的貪愛也是苦,它們都是苦聖諦。
在《相應部.轉法輪經》中,佛陀開示說:「諸比丘!簡而言之,
五取蘊是苦。」為什麼呢?因為五取蘊一直遭受生滅的壓迫。
如此,我們能說它們是樂嗎?而貪愛是名蘊,
當然也一直遭受生滅的壓迫,所以也是苦
造訪故鄉:受到族人的禮拜
只要生起了想比較誰厲害的心:『他好過我;我好過他;他跟我不相上下』,那就是我慢。
能修觀禪的人應觀照一切名色法為無常苦無我,不能修觀禪的人應如理思惟:
驕慢有害無益,會導致我們下一世投生到四惡道里去,所以千萬別我慢,以免害了自己。
在究竟上,世上無一物值得我們感到驕傲,那為何還要驕慢?
見昔日妻:佛陀與昔日的妻子耶輸陀羅相見了,
並對她作了重要的開示。
佛陀說過,我們所愛的人,會給我們帶來痛苦與悲傷。
而我們所厭惡的人,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痛苦。
我們難以安逸,無論是在站立、走動、坐著或者睡卧,
我們都無法長久維持一個姿勢,必須不斷地更換姿勢,這也是苦。
為過去哀怨是苦,為將來擔憂也是苦。
求不得是苦,得而不喜歡還是苦。所以這世間是個苦海。
兒子出家:佛陀的兒子羅睺羅出家。
佛陀總是在弘揚一個極為迫切的訊息:生命是短暫的,而我們正生存於一個關鍵的地方。天界在我們之上,但在我們之下,卻有那扇通往痛苦輪迴之惡道的門柵正張大著。生命是沒有庇護和保佑的,我們唯一能夠依靠的,是自己所種下的業。由於這法音如此迫切,所以就連國王都寧可放棄榮華富貴,選擇過出家生活。
為1250為比庫說法:證悟後第三年的第二個月圓夜,
佛陀住在王舍城(Rajagaha)的竹林,
11250位比庫來到佛陀住處聽聞佛法,
佛陀因此頌出了教戒律巴帝摩卡偮
莫作一切惡 具足於諸善
凈化其自心 此是諸佛教
再次造訪:佛陀見到了病重的父王
並為他開示了佛法,聽完之後證得了阿拉漢果。
諸比丘,長久以來,你們都在為經歷父母、子女
與親人之死而傷痛,
也為失去財富及患上疾病而傷痛。
被無明蒙蔽、為渴愛束縛的諸有情的輪迴起點是不可知的。
長久以來你們都在受盡折磨與厄難,把墳場都給填滿了。
這生死輪迴的確長久得,足以令你們對一切都感到厭倦,
長久得足以令你們舍離一切,以獲取解脫。
佛陀已經完全滅除憂傷,
因此當他無法教導弟子達到與自己同樣的境界時,
不會感到任何的失望。佛陀完全了解一切眾生的境界,
他只是幫助眾生完成他們自己的波羅蜜。
佛陀教導達至寂滅生命的方法,因為達到滅苦的境界很重要。
正如一丁點的糞便都是可厭的,同樣地,一切生命都是可厭的,
所以佛陀不稱讚任何生命。
升天說法:佛陀應天神的邀請,
上升天宮為了報答母親之恩德而升天說法《阿毗達摩》。
重返人間:佛陀在天宮說法後,
沿著天梯下返人間,眾天神恭敬圍繞。
無論多麼秀麗的風景;無論多麼動聽的音樂;
無論多麼沁心的清香;無論多麼美味的食物;
無論多麼誘人的觸覺;無論多麼凄婉的愛情;
無論多麼輝煌的事業;
都無法抵擋住聽聞佛法後生起智慧的愉悅。
因為法喜充滿的感覺,是那樣的殊勝與美妙,
它清涼、聖潔、寧靜、安詳,
令人產生出發自內心的喜悅。
有一王子貪戀自己美麗的妻子而不願隨佛出家,
於是佛帶他來到天上。
王子見天女容貌美麗至極,反觀人間女子更像狒狒一般,
於是以此因緣而出家。後來佛陀為了幫助他斷除淫慾,而帶他去看了地獄中因過分貪著美色而感應到的烈焰痛苦,
於是這名王子真正的解脫了。
當你遇見美麗的女子或帥氣的男人,
這是你過去善業的果報,無需迴避。
但不能生起污濁的染心、自私的愛心,
而只能生起純凈、無私的慈心。
就勝義諦(究竟真實法)而言,只有名與色,
沒有男人、女人、金、銀等等,
所以說,如果還注意到有男人、女人、金、銀等等,
就是無知地,以世間方式來看待事物的不如理作意。
當人們以不如理作意,來執取這些內在與外在的對象時,
貪、嗔、痴這三種妄念,就會以這偏見為前提,
而在內心中不斷地生起。
貪、嗔、痴三種妄念,
都以有情眾生及無生命物作為對象,
因為這些妄念之所以生起,
乃是由於對有情眾生與無生命物喜愛,
或厭惡的偏見所造成的。
偏見,乃是透過無知地以世間方式來看待事物,
以迷惑的注意來看待事物,而用不如理作意來執取對象。
如果認為有男人、女人、金銀等真實存在,這就是不如理作意。
強烈的慾望導致眾生自然地造惡,因此不斷在惡趣輪迴里打轉。
眾生在四惡道里嘗盡痛苦,毫無快樂可言,
佛陀說我們每個人都經歷了難以計數的生死輪迴,
我們因悲苦而流過的淚也超越了四大海洋的水。
當我們嘗盡了悲苦後,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
唯一能解脫輪迴之苦的道路,
便是放棄追求一切對世間欲樂的享受。
捨棄壽行:經過45年得弘法,佛陀的身軀也日漸衰老,
在佛陀80歲那年嚴重發熱背痛折磨著身體,
終於在咋吒巴喇塔佛陀捨棄了壽行宣布將於三個月後般涅槃
在最後的三個月里,多次教導佛法的要點,
重申了 戒 定 慧 是獲得解脫之法、
並教導比庫們應以 自己為皈依 以法為皈依
在巴瓦城的鐵匠之子准達的芒果園中
佛陀接收了准達最後供養的食物
這也是佛陀的最後一餐,餐後佛陀患上了極嚴重的痢疾。
八聖道是避免極端的欲樂和苦行,避免常見和斷見,
避免過度的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由此,八聖道是純粹的中道。
這條道路是一個方法而不是終點,它能逐漸滅除對欲樂的貪愛,
令到我們厭離五欲及證入寂滅。
同時,它能對一切有情發展出無私的悲愍及慈心,
這條道路引領人們從自利趨向利他,從虛妄趨向於真實。
入般涅槃:他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與弟子們來到古西那拉(Kusinara)沙喇樹林的沙喇雙樹下
選擇這裡作為涅槃的地點,
阿難尊者尊者在樹下鋪設好床墊
佛陀頭朝北,以獅子卧姿右脅而卧
那時沙喇雙樹於非時開花,
花朵從樹上紛紛飄落
蓋滿了佛陀的全身天上降下來曼陀羅花和香末
天人們演奏者天樂
阿難尊者也忍不住心中的悲傷,跑到精舍中哭泣
佛陀把他叫來對他說
阿難啊:所愛者終究會有分離的一天,不要再憂傷了,
這時一個名叫蘇跛達(Subhadda)的遊方僧
請求拜見佛陀,阿難尊者讓
他不要去在打擾佛陀,
但是佛陀叫他來,並強調說無八聖道
則無沙門果,有八聖道才有沙門果,
只在佛教中才有八聖道才和沙門果,
只要比庫正確的安住世間就不空缺阿拉漢,
因此蘇跛達請求出家,成為佛陀的最後一位弟子
午夜時分佛陀告訴他們的弟子
諸行法皆是滅法 應以不放逸而成就
這是佛陀最後的遺言
接著佛陀即般涅槃
這一天正好是公元前544年5月的月圓日
佛陀在《長部.大般涅槃經》里說:「諸比丘!一切行法皆歸於滅,
因此汝等應當精進地奮鬥。」我們不應忘記諸行無常的本質,
由於總是忘記無常的本質,所以我們對自已,
對父母、兒女、親人、朋友、家庭、事業、權力、金錢等,
還存著熱切的期望。若能了解無常的本質,
那麼終此一生,我們都會努力脫離無常。
推薦閱讀:
※當王陽明遇上佛陀,回到心的源頭,找到你的第一驅動力
※2500多年前 佛陀的應身是慈悲與願力的示現
※一聲佛陀的【宗教道義】6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
※一、佛陀 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