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療實踐中認識中醫

  為健康長壽,在學習實踐中認識中醫——談中醫藥防治糖尿病

  有人挑戰傳統醫學,口出狂言:告別中醫;

  有人痴迷中醫,深信中醫「根治」論;

  有人黑心賣葯,中藥被說成「基因」療效;

  有人屢屢受騙,卻仍然偏聽偏信……

  這一切,究竟是因為什麼?為何現代中醫學走向兩個極端?

  中醫中藥究竟能否治療糖尿病?對待中醫中藥,我們應該持什麼心態?

  針對糖尿病防治,中醫藥有哪些優勢?又存在著哪些無法迴避的問題?

  值此創刊五周年之際,本刊特別為大家奉上一道豐盛的中醫大餐,就讀者最關心的以上問題一一解答,希望您能擺正心態對待中醫,對待糖尿病。總而言之,防治糖尿病,中醫藥不是神醫神葯,但更不是無知者所說的一無是處。

  日前,有人在博客上發表了題為《告別中醫中藥》的文章,作者在文中聲稱:「以文化進步的名義,以科學的名義,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名義,以人道的名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告別中醫中藥。」並且對我國古代的診脈等傳統中醫療法提出質疑,認為僅靠脈診是不可能把病診斷出來的。

  中醫究竟能否診治疾病?能否防治糖尿病?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呂教授。呂教授說,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質疑者對「文化」、「科學」、「人道」所知甚少,對有關中醫診脈的了解也很膚淺。呂教授奉勸那些「因無知而無畏」的人們,在複雜的疾病面前,還是應該努力學習、不斷實踐,一味否定是不可取的。

  呂教授總結目前在中醫防治糖尿病中存在的問題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商家為了賣葯,把中藥說成「基因」療效,即中醫藥可以「根治」糖尿病,使患者誤信誤買;另一種是患者不了解糖尿病的治療,認為把血糖降低就平安無事了。其實,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病」,本病在《黃帝內經》分「脾癉」、「消渴」和「消癉」三期,每期的病因、病機、病狀都有較為明確的論述。這三期分別對應現代醫學之2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以及糖尿病併發症期。呂教授說:這三期中存在著大量的治療難點,對這些難點中醫藥均有可治之處。

  1.脾癉期(現代2型糖尿病前期)

  本期患者的特點是「數食甘美而多肥」,大多數會出現食慾旺盛現象。若調控飲食不當,患者會感覺飢餓難耐、心慌氣短,嚴重者影響正常工作。此時服用益氣養陰的玉竹可明顯減輕飢餓感和心慌氣短。據情再配上二冬湯或增液湯,控制飲食後,即使有飢餓感,也可以忍受。

  2.消渴期(糖尿病期)

  此期以內熱為主。內熱不僅傷陰,而且可以耗氣,日久則氣陰兩虛,導致絡脈不活,成為多種併發症發生的基礎。內熱的形成也不是那麼簡單,常見的證候有:胃腸結熱,脾虛濕熱,郁滯化熱,陰傷燥熱等。中醫藥治療採取:清泄結熱,清化濕熱,解郁清熱,養陰清熱潤燥,或兼以活血化瘀,既利於解除癥狀,又可以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也有利於預防心、腦、腎、眼、足等多方面併發症的發生。這期患者區別於脾癉期患者的是,其血糖已經明顯升高,治療並非僅僅降血糖那麼簡單。因為此時由於過高的血糖對機體已造成了傷害,所以出現以上的證候。這種情況下,需要用中醫藥治療和調理。

  3.消癉期(糖尿病併發症期)

  此期患者的特點是「陳氣不除,復加怒氣」,即血糖常高,產生糖毒,再加上著急、氣惱,影響了血脈運行,使得氣滯血瘀,導致心、腦、腎、足等臟器發生病變。對於解決這些問題,西醫方面辦法不多。但是因為中醫在古代就對「消渴病」有比較系統的研究,所以在這一期中醫的治療辦法甚多,顯示了更多優勢。比如在併發症期,西醫對血瘀就用活血化瘀;中醫則不同,可在血瘀基礎上進行辨證:有氣滯血瘀,有痰阻血瘀,有寒凝血瘀,也有氣虛血瘀等,對症下藥效果甚好。在活血化瘀葯中常加入相應的行氣、化痰、散寒、補氣、補血等藥物,同時,中醫特別重視通經活絡藥物的應用。除此之外,中醫還可據情選用降糖、降壓、調整酸鹼等藥物,多方著手,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醫防治糖尿病的幾個關鍵問題與對策

  一.消渴與糖尿病不對等,中醫防治糖尿病理論亟待填充

  古人是在臨床有明顯的「三多一少」癥狀時,對消渴進行認識和診斷的;而糖尿病是以血糖值為依據診斷的,消渴與糖尿病概念並不對等。糖尿病早期不加藥物干預或藥物干預失效後,會逐漸出現「三多一少」癥狀,此時可按消渴辨證治療;而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無明顯癥狀,中醫對其認識就存在巨大的盲區。基於三消論基礎上提出的陰虛燥熱病機理論,尚未囊括糖尿病前期、早期無典型「三多一少」癥狀時的病機。「三消」最初是對消渴臨床癥狀的概括,後世醫家以「三消」分證,是對消渴發展到一定時期,具有明顯臨床癥狀的消渴患者的分型辨證。

  而流行病學資料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於前期、早期發病時僅存在肥胖,無其他明顯癥狀,中醫辨證似是「無症」可辨。筆者認為,中醫辯證應抓其主症——肥胖,辨其病機為「六郁」和「絡滯」。

  「六郁」是指以食郁為先導而形成的氣鬱、血郁、熱郁、痰郁、濕郁的病理狀態;「絡滯」是由「六郁」交互作用而形成絡脈郁滯的病理狀態。肥胖2型糖尿病多是由於飲食不節或過食肥甘,而致食郁,食郁中焦,有礙脾胃升降,中焦鬱閉進而發展為「六郁」和「絡滯」。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脾胃氣滯,肝疏泄不及形成肝脾氣鬱,郁久化熱,此肝脾氣鬱,中焦氣滯,氣機升降受阻,水液代謝失常,運化不健,則水濕不化,津液不布,為濕為痰。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血行艱澀受阻,也可為痰為濕,上述病理變化最終導致了食、氣、血、熱、痰、濕「六郁」。而「六郁」交互作用形成絡脈郁滯。我們課題組十餘年臨床和動物實驗驗證:肥胖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的核心病機是「六郁」和「絡滯」並存。治療上,開暢氣機是其重要治則,氣機通暢則郁開絡通,臟腑氣化功能正常,清升濁降,皮肉脂膏各布其常,體重漸至正常。具體治法可為辛開苦降、苦酸制甜、活血通絡。圍繞「六郁」,應用辛開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以苦為主基調,辛開郁,酸斂陰;抓住「絡滯」,早期、適量應用活血通絡以治絡,積極有效預防並推遲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體型的瘦與胖,病理產物的膏、濁、痰、瘀、毒及其相互作用,情志對糖尿病發生髮展的影響,脈與絡和併發症的關係及其作用等等,都需要認真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去探討。

  二.糖尿病發病率持續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當靈活運用中醫「未病學」理論,防治並重,著眼肥胖

  2006年5月,衛生部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發布了全球報告《預防慢性病——一項重要的投資》與《中國慢性病報告》,其中認為:未來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數將增長17%;而在中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干預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數將增長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數甚至可能增長50%。近十餘年來,我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迅速,1980年至1994年,這14年期間增長了3倍多。目前,我國患糖尿病人數約為4000萬,其中95%以上為2型糖尿病,肥胖型患者佔80%以上。從某種意義上說,2型糖尿病可以看作是肥胖的一種併發症。這種認識的價值在於:要把醫生和病人的眼球從僅僅盯住血糖,拉回到關注肥胖上來。

  糖尿病發病率持續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尋找一種強有力的干預措施?世界防治研究熱點一般聚焦IGT,如著名的STOP-NIDDM(多中心臨床研究)、中國大慶研究等。但從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程分析,其先後經歷了肥胖一IGT一糖尿病的過程,可見防治的根本應在於肥胖。「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理論包含了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未病先防就要著眼肥胖以防治IGT的發生;已病防變應著眼糖尿病病機——「六郁」與「絡滯」,防止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推薦閱讀:

我對三自會的認識(平信徒)下
成化、弘治、正德時期瓷器的認識
正確認識膳食纖維
(精)基礎七——讓我認識地藏七
凈空法師法語:人不認識你不要緊,佛菩薩認識你

TAG:中醫 | 糖尿病 | 治療 | 實踐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