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常識:這些字的演變你可了解?

文/網路 編輯製作/荷花小女子

「原」字的本義就是「源泉」,如《左傳?昭公九年》:「木水之有本原。」這就是說:木有本,水有源。從這個本義又引申為開始、起源,如《管子?水地》:「地者,萬物之本原。」從「源」的「水流平緩」之義,又可引申為平坦之地稱為「平原」。在上古根本沒有「源」字。一個「原」字既表示「水源」,又表示「平原」這是「左右逢源」之「源」的本字「原」。金文①的「廠」就表示前檐突出的山崖。在這個大山崖的旁邊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涓涓不息地流出。可見「原」字是個象形字。②是小篆的形體,變得比金文複雜得多,由原來的一股泉變為三股。③是楷書的寫法,比小篆簡單,與金文似。「原」字的本義就是「源泉」,如《左傳?昭公九年》:「木水之有本原。」這就是說:木有本,水有源。從這個本義又引申為開始、起源,如《管子?水地》:「地者,萬物之本原。」從「源」的「水流平緩」之義,又可引申為平坦之地稱為「平原」。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屈原的名和字是連在一起的(名「平」字「原」)。他的《九歌?國殤》:「平原忽(遼闊)兮路超遠。」就是說:平原遼闊路途遙遠。在上古根本沒有「源」字。一個「原」字既表示「水源」,又表示「平原」。到了後世,人們才在「原」字的左邊加了個「三點水」,形成了左形(水)右聲(原)的新形聲字「源」,而本來的「原」字只代表「平原」等等。這樣就使「原」、「源」分工明確了。關於「原」字,我們在閱讀古文時要注意兩個詞:①「原禽」,在古代專指「雉」(野雞),因為野雞從來不到溝濕處,而都是在平原上活動。②「原人」,是指那些貌似誠實而實際虛偽的人。這裡的「原」字應該讀yuàn(願)。

「夏」字的上古形體較為複雜。金文其上為「頭」,中間為「軀幹」,兩側為「手」,其下為「足」,實際上就是「人」形。「夏」字的本義是「人」。《說文》講:「夏,中國主人也。」所謂「中國」,即指黃河流域及中原一帶。所以古代中國人也稱為「華夏」。作為一年之中的第二季「夏」,那是假借字的問題,這與「夏」字的本義無關。這個「夏」字的上古形體較為複雜。從金文①看,其上為「頭」,中間為「軀幹」,兩側為「手」,其下為「足」,實際上就是「人」形。②為小篆的形體,也是「人」形,但已經發生了偽變,人的身軀部分沒有了,只是一隻大腳還在。③是楷書的形體,它是從小篆演變而來,根本看不出人的形象了。「夏」字的本義是「人」。《說文》講的有道理:「夏,中國主人也。」所謂「中國」,即指黃河流域及中原一帶。所以古代中國人也稱為「華夏」。作為一年之中的第二季「夏」,那是假借字的問題,這與「夏」字的本義無關,如晁錯《論貴粟疏》:「春耕,夏耘(除草),秋獲,冬藏。」在《楚辭?九章?哀郢》中有「曾不知夏之為丘兮」的話,這個「夏」是什麼意思呢?是「夏季」?是「華夏」?都講不通。其實這個「夏」字在這裡是代替了「廈」字,「丘」即為「廢墟」。這句原話的大意是:何曾料到郢都的大廈都變成了廢墟。這是屈原對楚國統治集團誤國廢邦的痛恨之詞。

「冬」字本來是「終了」的「終」字。甲骨文字形很形象,就像一段絲或者一根繩索,兩頭都打上結,表示兩個頂端,也就是「終結」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個季節,所以就借用這個「冬」字來表示。那麼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該怎麼辦呢?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義的「絲」,造出了一個新形聲字「終」字。 詳細>>

「歷」字的上古形體很有意思。甲骨文的上部是兩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莊稼,下部是一隻腳(止),腳趾朝上,腳後根朝下,表示腳步從一行一行的莊稼中走過。「歷」字的本義是「經過」,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足歷王庭。」也就是說:從匈奴君主的住處走過。由這個本義又可以引申為「逐個地」、「一件一件地」。這個「冬」字本來就是「終了」的「終」字。你看甲骨文①多麼形象,就像一段絲或者一根繩索,兩頭都打上結,表示兩個頂端,也就是「終結」的意思。而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個季節,所以就借用這個「冬」字來表示。那麼再要表示「末了」的意思又該怎麼辦呢?就另外在「冬」字之旁加上表義的「絲」,造出了一個新形聲字「終」字。到了金文②,形體有所變化,把一個「日」字包在繩索當中,表示太陽光不太溫暖了,所以也就是冬天的意思。小篆③的形體改變較大,把金文當中的「日」去掉了,又在其下增加了一個「仌」(冰)字;這樣改頗有意思,不見太陽而只見冰,當然就是滴水成冰的寒冬了。④是楷書的形體,為了書寫方便,把小篆③下部的冰塊改為兩個「點兒」了。「冬冬」連用,則與「冬天」之義毫無關係,那是後起的象聲詞,如陸遊《二月二十四日作》詩:「棠梨花開社酒濃,南村北村鼓冬冬!」可是後來人們又造了一個上形(鼓)下聲(冬)的新形聲字「鼕」,表示敲鼓的聲音,但是筆畫實在太多,書寫不便,因此在簡化漢字時,把「鼕鼕」廢除了,現在仍用「冬冬」作象聲詞。

「厚」字本為形聲字。甲骨文的形體,上部為「廠(厓)」形,下部像一個敞口尖底的酒罈形,表聲。《說文》:「厚,山陵之厚也。」這個說法基本正確。厚與薄是相對的,如《荀子?勸學》:「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由「厚」又可以引申為「深」、「重」,如「無可厚非」、「隆情厚誼」等。「厚貌深情,人莫能知。」這個「厚」字本為形聲字。①是甲骨文的形體,上部為「廠(厓)」形,下部像一個敞口尖底的酒罈形,表聲。②是金文的形體,其下部更像一個尖底的酒罈形。③是小篆的形體。④是楷書的寫法,其下部又訛變為「子」,這就不好理解了。《說文》:「厚,山陵之厚也。」這個說法基本正確。厚與薄是相對的,如《荀子?勸學》:「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這是說:不靠近深深的山谷,就不能知道大地的厚度。由「厚」又可以引申為「深」、「重」,如「無可厚非」、「隆情厚誼」等。「刻薄」的反面就是「厚道」,如《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勃為人木強敦厚。」所謂「木強」,就是指性格質樸而剛強。原話的大意是:周勃的為人,質樸剛強而又厚道。「厚」由「深」義又可引申為酒的「醇厚」,即酒味很濃。請注意:現在所說的「厚顏」,一般是指臉皮厚,不知羞恥。可是古代的厚顏,卻多謂「難為情」,如孔稚《北山移文》:「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另外,「厚」往往因受「原」字形體的影響而寫成「」(多了一撇),那就錯了。

「區」字原為「甌(ōu)」字的初文,是一種小盆之類的容器,是個象形字。《說文》:「區 藏匿也。」是說能裝東西的器具。《說文》:「甌,小盆也。」可見「區」與「甌」本為同義。段玉裁說,因為「區之義內藏多品,故引申為區域為區別」。又因為「區」本為「小盆」義,由「小」又可以引申為「區區」義,也正是「小」的意思。「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這個「區」字原為「甌(ōu)」字的初文,是一種小盆之類的容器,是個象形字。①為甲骨文的形體,像盆內盛有很多東西(品)。②為小篆的形體。③為楷書簡化字。《說文》:「區 藏匿也。」是說能裝東西的器具。《說文》:「甌,小盆也。」可見「區」與「甌」本為同義。段玉裁說,因為「區之義內藏多品,故引申為區域為區別」。如賈思勰《齊民要術序》:「具為區處。」也就是說:都分別作了處置。又因為「區」本為「小盆」義,由「小」又可以引申為「區區」義,也正是「小」的意思,如賈誼《過秦論》:「然而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大意為:但是秦國就靠那麼一點地方,就能達到施行皇帝的權力。請注意:「區」當古代的量器名用時,就必須讀為ōu。如《左傳?昭公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鍾。」這是說:齊國曾經用過四種量具,就是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四豆為區。區作姓用,也讀作ōu。

「絲」字就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形體就是兩小把蠶絲扭在一起之形。「絲」的本意是「蠶絲」,如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在《鹽鐵論?散不足》中有這樣的話;「古者庶人耋(dié,七十歲)老而後衣絲。」這裡面的「絲」字可不能理解為單純的蠶絲,而是指「絲織品」。後來引申用來形容細微之極。白居易有這樣的詩句:「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這個「絲竹」的「絲」字就是個象形字。甲骨文①就是兩小把蠶絲扭在一起之形。②是小篆的形體。③是楷書的寫法「絲」的本意是「蠶絲」,如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在《鹽鐵論?散不足》中有這樣的話;「古者庶人耋(dié,七十歲)老而後衣絲。」這裡面的「絲」字可不能理解為單純的蠶絲,而是指「絲織品」。這句話的大意是:古代的老百姓要到七十歲以後才能穿絲織品。又因為絲很細小,所以可以算作一種計算長度、容量、重量的微小單位,如一絲為千分之一分。後來引申用來形容細微之極,如絲毫不差、一絲不苟等。在古詩中,我們經常會見到「絲桐」一詞,如在王粲的《七哀詩》中有這樣兩句:「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琴多用桐木製成,上安絲弦,可以彈奏,所以稱琴為「絲桐」。假若單說「絲」字,也往往指古代的弦樂器(胡琴、琵琶等);單說「竹」字,往往指古代的管樂器(笛、簫等)。

「匠」字是個會意字。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裝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斧頭,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匠」。「匠」字的本義就是木工,亦稱「木匠」,如:「匠石運斤成風。」(《莊子?徐無鬼》)可是到了後來,具有專門技術的人都可以稱為「匠」,如《韓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醫者齊(同「劑」)葯。」這個「獨具匠心」的「匠」字是個會意字。外框「匚」是口朝右可以裝木工用具的方口箱子,其中的「斤」就是木工用的斧頭,所以在上古只有木工才叫「匠」。①是小篆的形體,②是楷書形體,都是從金文的形體演變而來。「匠」字的本義就是木工,亦稱「木匠」,如:「匠石運斤成風。」(《莊子?徐無鬼》)也就是說:一位姓石的木匠掄起斧頭一陣風。可是到了後來,具有專門技術的人都可以稱為「匠」,如《韓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醫者齊(同「劑」)葯。」大意是:那些匠人都是手巧的人,而醫生能夠配藥才行。古詩文中常有「匠心」一詞,如張祜《題王右丞山水障》詩:「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這裡的「匠心」猶言「造意」,是指文學藝術上的構思。另外,「匠心」也有「工巧的心思」之意,比如現在還說「匠心獨運」等。

「慶」的甲骨文形體的左邊是「文」,右邊是一隻頭朝上的「鹿」,這是表示身上有花文(紋)的極為美麗的鹿。可見「慶」字本是個會意字。《說文》:「慶,行賀也。」恐非本義。由甲骨文得知,「慶」的本義應為「美鹿」,而「行賀」只能是引申義。後世本義消失,多用其「慶賀」、「祝賀」等引申義,比如「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這是「普天同慶」的「慶」字。甲骨文①的左邊是「文」,右邊是一隻頭朝上的「鹿」,這是表示身上有花文(紋)的極為美麗的鹿。可見「慶」字本是個會意字。②為小篆的形體,由金文的鹿尾變為「攵(腳)」。③楷書簡化字。《說文》:「慶,行賀也。」恐非本義。由甲骨文得知,「慶」的本義應為「美鹿」,而「行賀」只能是引申義。後世本義消失,多用其「慶賀」、「祝賀」等引申義,比如《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大意是:蜀國派遣陳震去慶賀孫權登上帝位。由「慶賀」又可以引申為「獎賞」,如《管子?牧民》:「嚴刑罰,則民遠邪;信慶賞,則民輕難。」這是說:嚴明刑罰,那麼老百姓就會遠離邪念;獎賞講信用,那麼老百姓就會敢於赴難。請注意:在古籍中,常用「羌」字作句首語助詞,但有時則用「慶」字,可見「慶」可作「羌」的通假字。不過這裡的「慶」應讀作qiāng,而不讀qìng。李學勤先生說,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中的「慶良」即「蜣螂」,這是「慶」通「羌」的確證。

「引」字,是個指事字。甲骨文的形體,是一張大弓,弓背上有一小畫作為指示符號,表示是引弓之處。《說文》:「引,開弓也。」這是對的,如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將軍夜引弓。」開弓使弦滿,相距益長,因此可引申為「延長」、「長久」之意,如《詩經?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替引之。」這是「引人入勝」的「引」字,是個指事字。①是甲骨文的形體,是一張大弓,弓背上有一小畫作為指示符號,表示是引弓之處。②是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相類似。③是小篆的形體,將原來弓背上的一小畫變為獨立的一豎畫。④為楷書的寫法。《說文》:「引,開弓也。」這是對的,如盧綸《和張僕射塞下曲》:「將軍夜引弓。」開弓使弦滿,相距益長,因此可引申為「延長」、「長久」之意,如《詩經?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替引之。」「替」為「廢」義。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孫後代,要永遠保持祭禮。拉滿弓,不發箭,「引而不發」可以作示範,這就可以引申為「引導」、「帶領」之義,如《史記?魏公子傳》:「公子引侯生坐上座。」這是說:魏公子引導侯生坐在上座。「引子」一詞是指戲曲的開始部分。中醫的藥引也叫「引子」。

「幽」字本為會意字。甲骨文的上部是兩縷細絲,下部是「火」,以微火燒細絲,發出微光。「幽」字的本義為「昏暗」,如屈原《離騷》:「路幽昧以險隘。」由此又可引申為「隱晦深奧」,如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大意為:參照《離騷》而使之達到隱晦深奧。此後又引申為「幽靜」。「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這個「幽」字本為會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兩縷細絲,下部是「火」,以微火燒細絲,發出微光。②是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形體,其下部訛變為「山」。④為楷書的寫法。《說文》:「幽,隱也。從山中,亦聲。」許慎根據小篆的形體,誤認為下部從「山」。「幽」字的本義為「昏暗」,如屈原《離騷》:「路幽昧以險隘。」這是說:道路昏暗不清而又很艱險。由此又可引申為「隱晦深奧」,如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大意為:參照《離騷》而使之達到隱晦深奧。此後又可引申為「幽靜」、「幽情」,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請注意:現在所說的「幽默」,是英語humour的譯音,意思是說某人的語言或行為生動有趣,並且有較深的含義。但是,我國古籍中的「幽默」卻是「寂然無聲」的意思,如《楚辭?九章?懷沙》:「孔(很)靜幽默。」大意為:非常寂靜,沒有任何聲音。美景美圖精品美文音樂空間職場技巧音畫圖文感悟哲理星座運清生活百科史海鉤沉健康常識書畫古玩網頁特效電腦技巧在線書架精美相冊

您已閱覽

秒感謝光臨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 高山流水


推薦閱讀:

漢字解密:「姒」│大禹治水十三年功成,被賜姓姒
黃老邪 · 一周漢字 | 奧
取名漢字吉凶對照表(7
漢字系列講座——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與隸變
字藏玄機,美妙的漢字!【圖文】

TAG:漢字 | 常識 | 了解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