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中的「放下」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道德經》

我曾經有個很迂腐,很頑固的想法,或者說堅持,當然,現在我也是一個及其偏執的人,雖然口口聲聲說著奉行「中庸之道」,「清凈自然」,但佛家所說的貪嗔痴到是一犯再犯。之前沒有發現「放下」這個寶藏,也是缺少一個契機吧。

說到放下,大多數人會立馬聯想到佛家,想到斷執念,去因果,著相了等等。恰逢巧合,我想到了道德經,其中有句話叫做「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轉換一個角度,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是《道德經》里交給我們的放下,或者說,這是《道德經》教給我們怎麼放下。

為什麼我們不想,不願,不欲放下,就是因為我們在某件事情上過多的關注,所謂「過猶不及」。而這些之所以我們要放下的事物,我們心裡是有感受的——我們知道,應該放下。

生活中,也僅僅是情感,心靈的執著,導致我們需要學習放下。簡單的例子:親人的逝世,情人的離去,朋友的變化,他人的算計。這些對我們造成了傷害,我們接受不了,時間一久,積澱多了,我們就越來越難以放下,難以釋懷。或許在某一天,我們突然意識到,「天哪,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應該放下」,或者,曾經的「難忘的事情」在歲月的沖刷下斑駁,我們「放下」了。但這實際是被動的,我們應該主動的學會放下,換句話說——及時止損。

或許,「順其自然」是一種最強大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我們也需要主動的去規避,來減少我們所受道的損傷,及時止損。及時止損,這是我和一個人學到的,傷口裂開,先將流動的血止住,遲早會好,而任由其發展,時間和精力的浪費上,我們也實在是不划算。

怎麼放下?這個問題困擾了人們至少幾千年,當然也不會有統一的,具體的答案,不過《道德經》里卻給了我們一個方向:「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至於最後的絕學能否無憂,到不奢望,我們只需達到簡單的放下就好,縱然是短暫的放下,我們也收穫不少,避免進一步的惡化,換句話說: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是從人的心裡出發,不是有句話嗎「不要在二三十的年紀想四五十的事情」,令我們難受不堪的,其實是我們自己,在內心的折磨下,一遍又一遍,終於不堪重負,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的人生。簡單點,這是佛祖,也是老子給我們的答案。

堵不如疏,所謂的放下,說是很容易的,至於做,找到了方法,其實也不難。最直接有效的,便是清靜無為,逍遙洒脫,不過能做到這樣的人,其心性先天後天都有很大的因素,只能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如果你能做到,一是祝賀,二是佩服。

當然,假大空的堂皇語言並不能解決問題,那麼這還有另一種方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有不同的發泄方式,在難以放下的時間段里,去做你喜歡的事情,看書,聽音樂,睡覺,購物,打遊戲........直到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冷靜下來。一下子忘卻釋懷是空話,但這樣可以主動的減少我們的創傷,我們可以儘快的恢復起來。

放下不僅僅是忘記,也不是逃避,真正的面對曾經的挫折,打開心結,想通了,才能夠真正的放下。這是慢功夫,真正需要時間來打磨,急不得,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在打開心結前,將心靈平靜下來,安穩下來,及時止損,就足夠了。

推薦閱讀:

狗狗老了 就要扔掉嗎?
親哥偷走23萬,還有木有親情和道德?
如何看待「最美鄉村教師候選郜艷敏:被拐女成為山村女教師」相關新聞?
怎樣避免道德綁架,對自己也對他人?
道德綁架和道德規勸的區別是什麼?

TAG:道德 | 道德經 |